[精品]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龚自珍反对束缚人才,追求个性解放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2.体会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掌握活用实词及积累相应的实词、虚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2.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初中时我们学过“九州生气恃风雷”一诗,诗作想象奇异,奔放豪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热切盼望新兴社会力量出现,一扫死气沉沉的政治局面,这首诗的作者就是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今天,我们来学习龚自珍的一篇小品文《病梅馆记》
二、作家作品
略
三、解题
从题目字面上看,本文写作对象是“梅”,落笔重点在“病”字上,引起读者深思。作者采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以梅议政,含意隽象。
四、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正音
欹(qī)蟠(pán)诏(zhào)
鬻(yù)诟(gòu)遏(è)暇(xiá)
2.学生对照原文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第1段:剖析产生病梅原因。
第2段:表明自己病梅的行动和决心。
第3段:抒写自己辟馆病梅的苦心。
3.学生齐读课文,深入体会。
4.找出文中所用比喻,进行分析。
梅花:人才。
斫其正:对正直人才进行摧残。
删其密:大批人才遭到压抑。
夭其稚枝:新生力量被扼杀。
锄其直:忠负之士受扼杀,迫害。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文章大意,这节课我们就一些重点语句、段落进行讨论。
二、讨论学习
1.为什么文章开头起笔先写梅的产地?
明确:产梅之地多,喻天下人才多,“皆”字隐示产梅之盛。
2.将梅的“曲和直”,“疏和密”,“欹和正”对照着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几句话道出了病态社会的病态的评梅标准,实则是统治阶级选择人才的标准。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当局者忌恨和扼杀那些正直的,有骨气的',生气勃勃的人才,而要人们变为委曲,邪侫,毫无生气的庸才和奴才。
3.“文人画士”“心知其意”却不敢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他们心中虽默许这一标准,却不敢出开用这一标准云衡量“天下之梅”,实际是不敢把自己的政治目的直接暴露出来。
4.那些封建统治者的帮凶的具体做了什么?
(用原文回答)
“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
5.目睹梅的病态,作者发出了“誓疗”的决心,具体是怎样疗梅的呢?
明确:“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这里的“必”与上文的“誓”呼应,表达了作者疗梅必见成效才罢休的决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无不表现作者追求个性解放,要“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迫切心情,这也正是他民主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
6.文章结尾用一长句有力结束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在黑暗现实中,面对强大的反动势力,作者有“疗梅”的决心却自责能力渺小,以感叹领起,抒发了自己的有余而力不足的感慨。作者意变革现实,提倡个性解放,主张爱惜人才、培养人才,这几点是有积极意义的,龚自珍在《已亥杂诗》中写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正是这种抱负的写照,表达了作者坚持战斗,为改造社会奋斗不息的决心。
三、总结归纳
1.关于“托物言志”
①什么是“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指用常见的、具体的、浅显的事物来讲抽象的、深刻的道理,“志”在“物”中,写的是“物”实则读“志”。
②为什么用“托物言志”?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在当时“文字狱”恐怖气氛笼罩之下,作者不能直接批判清朝统治者压抑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主题,只能用这种的托物言志的曲笔来揭露时弊,大声呐喊,托梅议政,拯救人才。
四、背诵全文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体会作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小文,讲清一个道理。
高一语文教案范例:病梅馆记就分享到这里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13个生字,理解有关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奇特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美山河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分清课文主次的阅读能力,学习本课抓住事物特点写具体的表达方法。
4、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当你置身于大自然的 山水之间,一定会对它的神奇秀丽发出赞叹,一定想把你的感受告诉别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游记,这就是我国著名的作家叶圣陶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二、展示资料,了解双龙洞
同学们,看完资料后,你对双龙洞了解了多少?请你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
三、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让学生读,识记,重点强调浙字的读;蜒字的写法。
2、同桌互读,互相指正。
四、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说说作者游览了那几个主要景点?除此之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2、试着画一画作者的游览路线图。
五、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着重理解下列内容。
1、不了解的事物:映山红、油桐、石钟乳、石笋。
2、不理解的词、句:突兀森郁、盘曲而上、蜿蜒、颜色各异、或浓或淡、新绿、十来栋房子
六、通读全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第二课时
一、回忆课文内容。
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和文中描写的主要景点。
二、以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学习课文的重点部分。
你最想了解哪个景点?选择其一,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提供自学提示:1、这个景点有什么特点?自己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2、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3、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感受吗?
三、汇报自学情况。
(一)孔隙部分
1、孔隙的特点是窄、矮、陷。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来:
(1)船大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2)对进洞方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3)对自己感受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学生互相补充,各抒己见。
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作者通过孔隙的特点和经过。
3、学生继续就这一部分进行朗读汇报,互相评论。
教师重点指导以下两组句子的朗读。
(1)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了一声好了,船就慢慢移动。
(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指出要重读的词语,以强调作者的感受,突出孔隙的特点。
4、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课件复述作者通过孔隙的特点。
5、继续汇报另外两个景点的学习情况。
6、以争当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课件将述作者游览外洞--孔隙--内洞的经过。
四、学习其它部分
1、本文作者除了写外洞、孔隙、内洞三个主要景点之外,还写了哪些内容呢?(途中见闻)
2、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这段内容,看看作者在途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反复读一读,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学生汇报自学结束)重点理解和朗读以下句子:
(1)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精神。
(2)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在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3)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而变换调子。
通过对以上句子的理解和朗读,体会春天和大自然的美好,体会作者的愉快心情。
3、播放录象,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随着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
五、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作者游览双龙洞路线,领略了沿途的美景和双龙洞的美丽奇特。那么,你能总结一下作者是怎样写好这篇游记的吗?(1、按游览的顺序写。 2、抓住特点有重点地写。)
板书:
16、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内洞--游内洞--出洞
语文教案 篇3
6.小巷深处
林莉
总体构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本文人物性格和思想变化过程,加深对本文中心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道德、情感、价值观:感悟母爱、赞美母爱。
教学思路
按照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品读课文、感悟课文这四大板块层层推进,让学生从文章中体味到母爱,感受母爱的伟大。
教学学法
用孟郊的《游子吟》导入,用感人动心的MTV《懂你》创设情境,通过自主、 合作、探究,让学生的心灵爱到冲击与震撼, 引起共鸣,张扬学生个性,真正理解、
感悟母爱的伟大。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MTV《懂你》,创设情境。
一、导入
同学们,几年前香港曾经举行过一次我最喜爱的一首唐诗评选活动,大家知道是哪一首荣登榜首吗?
想一想,人们为什么会如此钟爱这首诗呢?
我们自从降临到这大世界,就感受到了这浓浓的母爱。可是你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吗?一个出生一个月的婴儿,被遗弃于荒野,一个双目失明的母亲把她抱回家,并倾注了她所有的爱。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林莉的《小巷深处》,来聆听这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吧。
二、感知课文
这是一个______________的故事。
三、理解课文
①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情?
②我对母亲的思想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四、品读课文
1、学生速读课文,找出自己最感动的句子或事例,试着有感情地读读
2、学生朗读,全班学生点评
3、老师范读
4、学生齐读
五、感悟课文
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说一说,在平凡的生活中母亲是如何关爱他的。
2、播放《懂你》
六、总结
[板书设计]
教学探讨
本文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从文章中体会母爱,感受母爱的伟大。我认为教学中应以情字为突破口,达到用真情实感去感动学生。
设计亮点
把品读课文设计为亮点。
专家点评
《小巷深处》是语文版义务教育七年级语文上册的第六课,课文主要记述了一个盲母亲收养我,为我付出了无私、深沉的爱的感人事迹,通过生活中的平凡小事,表现出深沉、无私、伟大的母爱。本教案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会感受母爱的伟大,整个教学过程把读读、议议、品品、说说当作最基本的手段,配以电教媒体的辅助手段,使教学进行得顺畅,主线突出,重点明确,同时使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让更多的学生都获得了实践和表述的机会,从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学科融合, 自读自悟,体现现代教学理念。
1、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语文策略,应当是二十一世纪阅读教学改革的重要命题,本教案教师在教学中努力体现了这一现代教学理念。教师把语文与音乐结合起来,将音乐融入语文课堂,借助音乐形象解读语言文字,触发学生的情感情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好地领悟文章的中心。
2、本教案教学过程设计了质疑的教学环节,引出了学生学习任务,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为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媒体运用恰当、适度,为突破重、难点服务。
媒体,作为语文课堂教学信息传播的中介,其重要作用是毋庸质疑的。它虽然只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但如果在教学中恰当、适度的运用,可以极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这一点在本教案中体现较为明显。本教案中MTV的运用,既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加强课堂训练意识,培养学生能力。
1、课文之美能够意会,却很难言传,而读则能充分发挥出表情达意的作用。所以说,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小巷深处》叙述的是一些生活琐事,可在平实的叙述中却蕴含着深沉而真挚的感情。感情是抽象的,很难通过字面分析理解。本教案的读贯穿始终,默读、轻声读、自由读、范读、配乐读等举措,大大增加了学生感受语言的机会,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境,从而把课文的内容理解和感情体会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同时,也逐步获取朗读的技巧,提高了朗读的水平。
2、练习设计也由课内拓展到课外,课内感受到母爱,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母亲是如何关爱自己的,从而拉近了课文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另外,本教案的结课较为成功。课堂总结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俗话编筐编箩,全在收口,是因为有了好的收口,筐,箩才会结实耐用。一堂课的收口也是如此。本教案的结课从上一环节MTV入手进入课内,又拓展开来,真诚地请学生珍惜这份浓浓的亲情,这样的结尾有如品尝香茗,回味隽永。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积累崩坠、忧、晓、若、屈伸、中伤等词语。
2.理解杞人忧天的含义,并进行现代审视。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左传》鲁庄公七年(前687年)有这样的记载:某天夜晚,所有的星星都消失了,忽然,天空中下起了流星雨。流星雨砸到杞国一带,落星砸毁半个国家,房屋焚烧,大火连烧三个月。经历过此事的人,总是害怕天再塌下来。于是列子写下了《杞人忧天》这样一个富有启发的寓言故事。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继老子和庄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著有《列子》,是道家重要典籍。对于列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将列子封为“冲虚真人”,所著《列子》诏称《冲虚真经》;宋徽宗封为“致虚观妙真君。”北宋景德年间加封“至德”,号曰《冲虚至德真经》。列子著书常言人之所未言,气伟而才奇简劲宏妙,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二、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序号标出情节结构。
一、积累语言:
杞(qǐ)人躇(chú)步跐(cī)蹈舍(sh)然中(zhng)伤星宿(xiù)
结合注释积累词语
崩坠:崩塌,坠落
身亡所寄:没有地方存身。(亡,同“无”。寄,依附,依托)
忧,忧愁、担心。
晓:开导
若:就像。
屈伸:身体四肢的活动。
止:行动和停留。
果:如果
星宿:泛指星辰。
只使:即使。
中伤:打中击伤
奈地坏何: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
四虚:四方。
躇步跳蹈:泛指人的站立行走。(躇,立。步,走。)
舍然:舍弃心事的'样子
二、探究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课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杞人忧天地崩坠,废寝忘食
忧忧彼之所忧者,晓之以理
忧天者明理大喜,晓之者亦大喜
第二步,精读课文,翻译理解。
一、翻译课文。
抽同学翻译: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那个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二、理解课文
1.杞人忧天地崩坠忧到什么程度?
明确: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2.“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
明确:先解释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无处没有空气,不会塌;再解释日月星辰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最后解释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不会陷下去。
3.你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明确: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4.课文有怎样的寓意?杞人忧天的成语后来有怎样的比喻义?
明确:寓意:不必毫无根据地瞎担心。
比喻义: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第三步,熟读课文,现代审视。
一、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课堂探究:
1.你赞成课文中的观点吗?为什么?
2.学了本文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
2、掌握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悟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预习,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CAI课件演示法、讨论法、点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把握文章感情,理解本文表示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
2、探究生态环境遭破坏的深沉原因,汲取历史教训,爱护生态环境,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一】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法突破重 点:
①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②理解本文运用对比、拟人、列数据等方法表现诣的写作方法。
③体会课文的基本理念(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
难 点:
①培养学生科学理性和人文关怀。
②感受并体会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二】教学突破
课文全篇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了表达这种感情,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对对比、拟人、客观数据的分析、体会、从而整体把握该篇文章内容。
【三】教具准备:自制CAI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前播放歌曲《神奇的九寨》(配有九寨风光图片),听到这首非常熟悉的歌曲,想必大家早已神游于以高原湖泊众多、瀑布雄伟壮观、植物景观奇妙的人间仙境——九寨沟。其实,除了这个美丽的地方外,今天教师也准备带领大家去另一个人间天堂。
二、对比中震憾
1、说美景猜测风光无限是何方。 我这儿有几张他的倩照,请先欣赏,看后告诉大家你看到的是一幅什么景象?
总结:刚才大家看到的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更是人间仙湖。
2、诉惨状联想。 我这儿还有几张更为美妙的独特的图片,也让你们开开眼。看后问:你们看到的又是什么景象?(播放CAI课件:今日罗布泊图片) 总结: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没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摄氏度。天空中没有一只鸟,没有任何飞鸟敢于穿越,它是一个神秘而又令人恐怖的地方。
3、解包袱这是同一地方——罗布泊,书中寻找天堂与地狱的景象,富有感情的朗读。(讲析对比,列数学和生动的说明) 刚才我们看到的两组图片,一组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组是大漠沙若浪,寂寞无人家。一边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一边是戈壁滩,狂风卷,鸟不拉屎马不前。
你们可曾想,这天壤之别的两处景,竟是同一地方——那就是神秘的罗布泊。(板书:罗布泊) 请同学们翻开12课,分别从文中找出罗布泊青春亮丽和恐怖凄凉景象的句子。(学生自由勾画并朗读) 齐读文段(投影显示文段)过渡:美景不在,惨状不堪目睹,文中准确的数字同样震撼人心,请从文中找出体现今昔变化的数据,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12个字,会写3个字,结合图了解字义。
能力目标: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指导学生写好生字。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思想感情,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教学重点】学习用看图了解字义的方法识字。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认真的写字。
【教学方法】游戏教学、自主探究。
【课前准备】六位同学为一小组围坐、图片和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十二张图片,让学生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
2、问:这十二张图片中有三张是我们人身上有的,是哪三张?
3、板书课题:口耳目
二、授新
1、轻轻翻开《口耳目》这一课,借助拼音自由读一读。
2、教学“目”:
⑴ 把表示“眼睛”的图片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说这画的是什么?用一个字怎么来表示?
⑵ 师范写“目”的古文字。
⑶ 把“目”字卡片贴在古文字旁,指名学生读。
⑷ 让学生看图比较字形。(师适机解释“什么是象形字及其简历”。)
⑸ 归纳学法:
读字看图──看字比形──认记生字
3、用以上学法自学其余11个字:
每小组分发一套卡片,每位学生拿最会读的两张卡片读给小组同学听一听。
点评:学法指导由扶到放,给学生留有自主下厂学习的余地,创造合作学习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4、交流:
⑴ 每一小组指名代表上台带领同学读一读自己手中的卡片。
⑵ 让下面的同学把十二张卡片中缺少的字卡片找出来,看看在谁的.手中,请他上来领着同学读一读。
5、同组同学互相给这十二个字口头组词。
6、交流:
每组指名同学给这十二个字口头组词。
三、课中休息一分钟
点评:结合一年级儿童身心特征,适当的休息可以称得上“磨刀不误砍柴工”。
四)指导书写“十、木、禾”
1、观察这三个字,问:
“十、木、禾”三字中都有哪两子种笔画?板书:一 |
这三个字有什么特点?(学生总结:“加一加”识字法。)
2、师演示这三个字,学生观察字的位置及笔顺规则。
3、总结笔顺规则:先横后竖先撇后捺。
4、描笔顺,师巡视指导。
5、口头给这三个字组词。
点评:让学生找特点,自己归纳总结字形,加深对字形的记忆。
五、巩固练习
1、做游戏:给每一字的字娃娃戴帽子:
把音节帽子戴在相应的字娃娃头上。
2、看看这些字娃娃是哪一类的:
翻开卡片:口耳目是器官家的,日月火是自然家的,羊鸟兔是动物家的,木禾竹是植物家的。
语文教案 篇7
一、谈话导课
教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是谁的照片?还记这是几年级的照片吗?看看照片,再看看现在的你们?你有什么话要说?
学生讨论。
教师:是啊,时间过得真快并且一去不复返。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作家朱自清,也有过你们同样的感慨,并创作了文质兼美的散文《匆匆》。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文章《匆匆》,齐读课题。
二、分析课文
1.自由读课文,并且思考你从文章读懂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教师板书(时间匆匆流去,一去不复返)。
2、时间如流水一般从我们身边匆匆流过,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我们的日子到底去了哪里?(板书:去了哪里?)
3.我们集体来交流一下,我们的日子它去哪了?
(1)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你体会到什么?(找学生回答)
教师:八千多个日子,如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同学们你算过八千多个日子大约是多少年吗?可能一时算不出来,老教师告诉你是20多年。为什么在我们看来20年挺长,作者却认为是针尖上的'一滴水呢?(在时光的流里,它显得很短暂)
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时光的短暂(渺小,转瞬即逝,微不足道)
谁来把这短暂的时光给大家读读。
教师:作者说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没有声音,没有影子是说明作者认为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留下什么痕迹,(无声无息等)。他认为自己的八千个日子是碌碌无为的。(谁再来读读作者的心声)
(2)我们的日子还去哪了?第三段,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时间过得很快。
教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从哪些词体会到了?
学生:跨,飞,溜,日子过的快。
教师:在这里作者运用了拟人,把日子写活了
教师: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这是一个什么句子?
学生:排比句。
同学们自由读体会,教教师一起和学生复述。
教师:在这段里你感受到我们的日子到底去了那里?洗手水盆(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教师:同学们你的日子到底去了哪里了?
说说自己的日子去哪里了?
教教师:大家说的真好,都找到了自己的时间,你从前是怎么对待时间的?学完这一段现在怎么想的?
教教师可用诗句评价: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三、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描写时间一去不复返,让我们感受到时间不经意间从我们的身边飞过、从我们的身上跨过,从我们手中溜走,在我们的叹息声里闪过,告诫我们应该懂得珍惜时间。理解了课文,就请大家有感情的美读课文吧!
四、扩展
1、同学们你们想说点什么呢?
2、今后的日子希望大家把握时间,珍惜今天,真正做个时间上的主人,好吗?
语文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以热爱家乡为主题的抒情散文。文章采用了先叙述后抒情的写法,首先用清丽脱俗的语言描写了故乡朴实无华的芦苇多而美的特点,接着自然而然地引发了对儿时与芦苇有关趣事的回忆,通过吹芦叶哨、折芦叶船、捉纺织娘等往事,抒发了对儿时生活的追忆之情以及对自己家乡的怀念之情。全文用轻松细腻的笔法娓娓叙说着童年的欢乐生活。生动感人,主题鲜明,同时文中生动优美的词句也是学生学习语言,培养语感的好材料。
【设计构想】
本文的设计构想很简单也很朴实,芦苇之美部分的学习重在文本体会,趣事部分重要自学方法和能力的培养,排比部分重要积累,通过读文和师生、生本之间的互动,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用文字表达的美与趣,培养学生语感,初步体会读书带来的美与惬意。
【教学目标】
1.认识要求认识的9个生字及词语。通过自读理清文章结构,概括三件趣事。
2.通过反复品读,结合课文体会“恬静”“飘逸”“缤纷的记忆”等词语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芦丛美景和童年趣事。
4.在朗读和品读中感受课文准确、形象的语言和热爱故乡的情感,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5.学习抓重点词语读书、联系生活实际读书和想象画面读书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诗词导入,揭示主题
板书:故乡。对于游子来说,故乡是抹不去的情丝。《诗经》中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想起故乡,就想起故乡的杨柳,王维有言“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想起故乡,就想起故乡的……(梅),余光中有言“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想起故乡,就想起故乡的……(长江水)(课件展示,学生读诗句)故乡的一景一物都融在了游子的血液中,不同的人用不同的事物寄托他对故乡的怀念与热爱。对于作家樊发稼来说,想起故乡,就想起故乡的芦苇。老师板书(芦苇)。
齐读课题。
二、自读识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尤其是含有本课生字的词语要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通顺。
2.学习词语。
芦苇、缤纷、密如蛛网、恬静、飘逸、口哨、舵手、纺织娘、包裹
舵手,看舵的偏旁你就一定知道它跟什么有关?那什么是舵手呢?舵:控制行船方向的设备,多装在船的尾部。那你能猜出舵手的意思吗?你瞧,有些词通过查字典或猜想也可以知道词义。
再看“纺织娘”,你知道指的是什么吗?见过吗?(看图片了解纺织娘)你能快速地在书中找到描写纺织娘的句子读一读吗?“纺织娘通体透明,头上长着两根细长的触须,身上裹着两片薄薄的玻璃纸似的羽翼。”你瞧,作者抓住了纺织娘身体、触须和羽翼特点,仅一句话就让我们知道了纺织娘的外形,写作时抓住事物特点多重要呀!
好了,同学们,其它的词语我们会在读文的过程中学习。
3.字词我们都认识后,相信读文更没问题了。请同学再一次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谈谈你的体会。
(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出美景和趣事,板书)
三、导读探究,感悟积累
(一)体会芦苇之美
1.师:那我们就先来感受故乡芦苇之美吧。
问:谁来读读文中描写芦苇之美的句子?(一片片,一簇簇……)
(课件出示)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句话,说说故乡的芦苇有什么特点?(多、长、绿、轻)
谁能再来读读这句话,再来体会一下芦苇的特点。(2人)
读着读着,你体会到那份“恬静和飘逸”了吗?(课件变红)说说你的感受?你瞧,我们读着读着,就明白了很多词语的意思呢。
那我们就读出这份恬静和飘逸。(指名读)
2.师:正是这芦苇给乡村平添了几分恬静和飘逸,所以作者发着内心地说……(出示课件复沓1:多年来最令我魂牵梦绕、永远不能忘怀的,就是故乡的芦苇——就是那些看来似乎很不起眼的、朴实无华的芦苇。)
(二)体会事情之趣
1.师过渡:这样朴实无华却飘逸美丽的芦苇在家乡随处可见,春天来临,它便给孩子们带来了乐趣。
请同学默读第7、8、9自然段,思考:试着用简短的句子或短语概括每件事,写在这一段的旁边;再思考你从哪些文字中感受到了这份童年的快乐,将句子画下来。
2.请同学们再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商量一下你每件事概括的语言,看能不能最简单;再把你画的句子读给同学听听。
3.汇报交流
概括:吹芦叶哨、折芦叶船、抓纺织娘
(读的过程中教师重点指导朗读)
4.复沓2:正是因为有了芦苇,才有了我们童年的'这些趣事,所以作者说“多年来最令我魂牵梦绕、永远不能忘怀的,就是故乡的芦苇——就是那些看来似乎很不起眼的、朴实无华的芦苇。”
(三)感受缤纷的记忆
1.师:学到这,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这段话(课件出示)没学。(1读)请你先来读读这段话,说说对此你有什么疑问?(这段没有芦苇)
是呀,没有芦苇我们为什么还要写它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吧。谁来再读一读(2读)。
问:这段写了故乡的哪些事物?(小河,野花,油菜花,棉花)
问:那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生我养我的故乡呀,你给我留下多少梦幻般的、缤纷的记忆——比如:那小河,那野花,那油菜花,还有棉花。(课件出示,让学生体会这样体现不出缤纷的记忆,不美)
师:那我们就加上这些词一些来体会那缤纷的记忆吧,齐读(3读)。
师:你想看看这些美景吗?(课件出示图片,边看边读句子,4读)
2.师:这些事物如此之美,而最让我魂牵梦绕的却是故乡的芦苇,由些我们更能体会到芦苇对作者的重要了,这也就是写这些美景的原因,更衬托出不起眼的芦苇的与众不同了,所以作者说(复沓3):“然而,多年来最令我魂牵梦绕、永远不能忘怀的,却是故乡的芦苇——就是那些看来似乎很不起眼的、朴实无华的芦苇。”
四、回归整体,体会情感
师: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让我们感受到了故乡的芦苇给我们带来的乐趣,所以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抒发自己的情感。
(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五、单元整合,训练说话
师:故乡的芦苇是本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后面我们还要学习《老家的萤火》,它们的相似之处就是用具体的事物表达思乡之情。虽然我们还不曾远离故乡,但我想故乡也一定有你难忘的事物,你能想一想,用这样的话来说一说吗?“想起故乡,就想起故乡的……,因为……。我爱故乡,我爱故乡的……”
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故乡永远都藏在我们的记忆深处。
语文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了解斑羚在危急关头的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2.体会本文详略得当的叙述与具体生动的描写。
3.理解人类与自然界其他生物和平共处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生动的故事情节。
2.体会文章真切细腻的描写中蕴含的强烈的情感。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悲怆()娴熟()逞能()肌腱()
恍惚()迥然不同()参差()眼花缭乱()
2.解释下列词语
娴熟:
恍惚:
进退维谷:
迥然不同:
一尘不染:
略胜一筹:
3.本文选自《》,作者,原名,祖籍,1952年生于上海,1980年开始从事儿童文学创作,所著动物小说将故事性、趣味性和知识性融为一体,充满哲理内涵,风格独特,被冠以“中国动物小说之王”。
二、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找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合作交流。
这个故事中一定有很多地方让你感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充满感情的朗读你最喜欢的课文片段,并说说你为什么而感动。
先自己思考,然后再讨论,并派同学发言。
2.划出斑羚陷入绝境的语句,陷入进退维谷绝境的斑羚此时的表现怎样?表现斑羚怎样的品质?
3.斑羚飞渡具有怎样的壮举?
4.画出文中有关彩虹描写的内容。体会:课文中多次写到彩虹,有什么作用?
5.找出文章议论抒情的语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精读精练:阅读“就在这时,我看见,从那拨老斑羚里走出一只公斑羚来。……兴奋地咩叫一声,钻到磐石后面不见了。”完成练习
1.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文段大意: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老斑羚“示意性地咩了一声”的特殊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
3.画线句的表达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4.点明试跳成功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有一个撼天动地的特写镜头,找出来后仔细研读,完成下面各题
①它的内容是:从________到________。
②其中点示老斑羚所起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③其中一句相当于电影中“旁白”的解说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④举例说明其中比喻手法的精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提升: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两只猫(选段)
我家养了一只小花猫,我们叫它小花,它活泼又漂亮。你瞧,它那圆圆的脸上,一双大眼睛闪着绿光,小巧的嘴边还神气地竖着几根胡子。它全身长着灰褐色的毛,还均匀地夹着白色斑纹。它翘着棉条似的尾巴,真惹人喜爱!
邻居家也养了一只猫,我可不喜欢它。喏,一张尖尖的脸,大嘴巴旁边有一撮黑歪毛。除了一双和小花一样明亮的大眼睛,全身上下没有一处让人看得上眼。它的心情非常古怪,每天早上躲在墙角洞口东张西望,不知道搞啥名堂。一次,我想摸它,反被它咬一口。从此,我恨透了它,见到它就打。可这家伙特别机灵,老远见到我就一缩尾巴逃得无影无踪,真气人。
我越讨厌邻居家的猫,就越喜欢小花,常常省下好吃的东西喂它。我爸爸叫我别惯坏了它,要不然,它长大了连老鼠都不会捉。我嘴上不吭气,心里却说,哪能呢,小花从小就这样伶俐,长大了准是捉鼠能手。
可是谁能想到,事情真让爸爸说中了,那天,邻居叔叔放出铁笼中的小老鼠让小花捉。小花竟像在恶狼面前的绵羊一样a,先是用脚顶住地面,身子死命后退,后来干脆狼狈逃跑,在场的人哄堂大笑。这时邻居家的猫不知从哪里窜来,像离弦的箭b扑向老鼠,接着是老鼠的惨叫……
从此,我再也不追打邻居家的猫了,也不再娇惯小花了,每当小花缠我的时候,我就说道:“去,学抓老鼠去!”
1.上文中,作者写两只猫采用的是什么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文中,写两只猫的特点是通过哪几个方面进行对比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文在状物中倾注了作者的感情,对自家的小猫则是________和________,对邻家的猫则是________和________,后来通过捉老鼠一事,作者才改变了对邻家猫的态度。
4.上文中加粗的两个词语“机灵”“伶俐”的位置可以互换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文中画线的两个比喻句,它们各自形容什么?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2-07
语文教案04-25
语文园地教案04-25
语文环保教案04-25
(精选)语文教案10-02
语文《赵州桥》教案12-05
【精选】语文教案05-07
语文教案[精选]08-28
(经典)语文教案03-28
语文古诗教案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