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案

时间:2024-07-29 12:18:43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科学教案[精品]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科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科学教案[精品]

小学科学教案1

  一、教材简析: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是从以下两个活动,引领学生体会丰收的喜悦,

  一是从收获种子的数目,

  二是发现植物生长变化的现象。在这两个活动中,教师需要渗透科学讲究实证的思想,帮助学生树立用证据陈述观的意思,学生学习到使用观察记录的结果,并培养学生整理、分析信息资料的意识和能力。

  “我们的大丰收”有两个方面的寓意:

  一是我们播种了一粒,却收获了许多种子,

  二是指经历了这样一段时间的种植研究活动,我们收集了相关植物生长变化的许多证据。

  二、教学背景: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我们已经发现几个月前播下的一粒种子现在已经变成了许多粒种子,从播下一粒种子到形成多粒种子,凤仙花完成了一个生命周期。在整个过程中我们的收获不仅仅是一些种子,更为难得的我们学生也亲身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种植观察活动。学生对植物比以前有了更多的认识。本课就是引领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感受一种丰收的喜悦,用事实来陈述“丰收”、“展示丰收”。

  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一粒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下能发育成一株植物,并结出许多种子。

  2、绿色开花植物通过种子繁衍后代。

  3、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中会经历种子发芽期、幼苗期、营养生长旺盛期和开花结果期。4、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植物不断发生变化,会发育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5。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科学词汇:种子繁衍后代。生命周期。植物变化。器官。生长发育需要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1、用估算、制作统计图表等数学方法研究科学问题。

  2、通过整理观察记录,发现植物生长的规律。

  3、用适宜的方法陈述自己的观点。

  4、科学方法:用数学研究科学问题。整理发现。陈述观点n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生命的神奇,激发研究生命现象得兴趣。

  2、体会资源共享的快乐,提高合作意识。

  3、树立用证据表达观点的意识。

  4、核心价值观:生命的神奇。资源共享。用证据表达。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期。营养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

  难点:整理观察获得的信息,发现凤仙花生长的规律

  教学准备:

  说明与提醒几个重要生长阶段的凤仙花照片。

  一株硕果累累的凤仙花。带有格子的统计图白纸。

  个人观察日记或记录教学流程谈话引入→正确估算收获种子数→整理。获得植物生长变化→总结

  一、谈话引入:

  经过几个月的种植活动,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收获。今天,整理我们观察获得的信息,开个成果展示会吧。

  二、我们种子的收获:

  1、当初的一粒种子,现在的硕果累累,通过观察,大家知道一株凤仙花大约能收获多少种子呢?

  2、你有什么方法来进行统计?统计过程中可能有什么困难?

  3、学生小组讨论,交流。预设:

  (1)将所有的果实剥开,将种子的数量一粒一粒地数。

  (2)可以随机取几颗果实,然后计算出每颗果实里的种子数量,然后计算出大约多少粒种子。

  (3)如果有些种子不是很饱满,可能不能种植,能计算数量吗?

  (4)有些个别的果实还未完全成熟能不能计算果实颗数?

  (5)……

  4、通过刚才的交流,请各小组分别估算出一株凤仙花大约有多少种子吧。并完成表格,并交流。n我们收获的种子果实数平均每颗果实里种子数我们一共收获的种子我现在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植物生长变化记录的整理:

  发现:我们经过种植。观察。记录,不仅仅是收获了许多凤仙花的种子,更为可贵的是获得了一份凤仙花生长的日记,这些记录都可以成为证明植物生长变化的证据。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整理,还能有什么新的发现?大家根据我们第5课的统计图,将各个阶段观察到的植株的高度用圆点标出,并用直线连接起来。完成以后自己观察讨论,通过这个统计图,你又有什么发现?(这里教师可以出示一个折线统计图的空表,边讲解,边演示,如何完成统计图)分小组制作,讨论。反馈交流:其中一段时间植株的增高比较快,生长旺盛。这个阶段我们称它为:(板书)营养生长旺盛期。

  除此以外还有(板书):种子萌发。幼苗期。开花结果期。请大家根据原有的观察记录,整理出凤仙花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所需要的时间和植株的变化。分小组讨论,完成凤仙花每个阶段出现的新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你能将它填入相应的.空格里面吗?播种发芽长出花蕾种子成熟—月—日→—月—日→—月—日→—月—日(天)→(天)→(天)种子萌芽营养生长旺盛期开花结果期各小组交流汇报。

  教师总结:植物生长过程中都陆续出现了各种新的器官,每种器官在植物的生命周期中都承担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植物种植过程需要哪些条必要的条件来帮助生长。

  四、总结

  请课后阅读教科书中资料库里《凤仙花》和《多种多样的茎》两篇文章。了解凤仙花的有关知识;了解直立茎。缠绕茎。攀缘茎。匍匐茎。n板书设计我们的大丰收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期、营养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课外活动课后继续查阅有关其他植物生长变化的资料。可以根据自己整个单元的观察记录,分小组对自己进行评价。生成预见学生根据观察记录的结果,使学生能过通过征集、分析信息资料,提升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水平课堂评估能否对凤仙花种子数量进行正确估算。通过对生长过程记录的分析,能否整理植物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特点和新的器官及作用。

小学科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作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知道人类的许多行为是破坏土壤的;知道垃圾等对土壤的危害。

  2、意识到土壤的重要,能够感激土壤;能够在自己的行动上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意识。

  教学准备:

  1、有关土壤的资料,记录表格。

  2、收集自己进行土壤研究的所有资料和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土壤和我们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了解土壤为人们做了什么

  (1)小组交流:你认为土壤能为人们提供什么?

  (2)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资料,分小组交流、讨论

  (3)把你知道的填写在书上。

  (4)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植物又为食草动物提供了食物,食草动物又为食肉动物提供了食物。动植物死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又将

  它们的尸体还原成土壤中的养料,土壤就这样周而复始地为生命提供着无尽的营养,正是有了土壤,才有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2、讨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

  (1)小组交流: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讨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

  (1)小组交流:你认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4、讨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

  (1)小组交流:你认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小结:我们小学生能做的就是搞好宣传工作。

  (4)指导学生自办土壤小报,搞好宣传工作。

  (三)拓展创新:

  引导学生写出或画出他们的建议,指导学生办好土壤小报。

  教学反思:

  学习本课后,学生感知土壤资源的缺乏,认识了保护土壤的意义,并提出了保护土壤的想法。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小学科学教案3

  科学概念:

  1. 物体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我们周围有很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 物体可以根据组成它们的材料的性质来描述,或者根据这些性质来区分一组物体或材料。

  过程和方法:

  1. 根据观察到的特征和性质描述和分类物体和材料。

  2. 将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应用到新情况中。

  3.通过回顾和反思,我们应该不断提高我们原来的认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探索物质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和反思,我们可以不断提高对材料的理解。

  【教学难点】

  连接物体和材料可以使它们从物理特性的角度看问题。

  【教学准备】

  1. 学生在课前收集可重复使用的材料。

  2. 教师准备不同材料制成的各种物品的图片,自制复合纸(在普通纸外面覆盖塑料薄膜)。

  教学过程

  一、对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分类

  1. 展示由不同材料制成的各种物品的图片。分组作业,根据所使用的不同材料对物品进行分类,并填写P61表格。

  2. 汇报、交流、总结:

  不同的物体由不同的材料制成。材料的不同特性决定了它们的不同用途。

  (2)同一物品的不同部位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制成,这也是由于使用要求和材料特点。

  2. 根据材料的物理性质对所学材料进行归纳总结

  1. 显示表单。这些是我们在本单元学习过的材料。他们的'特点是什么?让我们做一个盘点总结。

  2. 组填充表单(它在水中下沉或漂浮由or表示),其他部分由or表示。

  3.汇报与沟通,注意横向比较不同材料。

  1. 我们使用的一些材料是天然材料,如木材、粘土、棉花、皮革等。这些材料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直接制作相应的物品。其他的是人造材料,如塑料、砖、陶瓷和橡胶,这些都是由人们加工制成的天然材料。它们具有我们需要使用的一些特性。告诉我你知道哪些天然材料和哪些人造材料。

  2. 有些材料可以回收再利用,而有些则不能。课前,学生收集可重复使用材料的信息,并与全班同学分享。

  学生介绍他们收集到的信息。

小学科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会搜集和整理资料,能猜测结果并进展验证。

  2、会动手制作、改良并演奏简洁乐器。

  3、知道有关声音的根底学问。

  4、进一步培育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预备:录像(交响乐合奏、自制乐器演奏)、橡皮筋、吸管、树叶、尼龙线、金属管、金属片、玻璃杯、易拉罐、剪刀、胶水、细线、直尺、队鼓、锣、钗、三角铃、口琴、塑料泡沫颗粒。

  教学重点:知道有关声音的根底学问。

  教学难点:会动手制作、改良并演奏简洁乐器。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醒主题。

  1、(播放视频课件)利用多媒体再现美丽的合奏场景和旋律,帮忙学生感知乐器的类型及其不同的音效,激发学习兴趣,提醒“大家动手做乐器”的单元教学主题。

  2、艳羡这些演奏者吗?我们也用自制的乐器来办个音乐会,好不好?

  教师板书课题。

  二、确定目标。

  1、师生沟通。

  你都知道哪些乐器呢?

  学生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给这些乐器分类。(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

  2、拓展视野。

  教师此时向他们供应一些自制乐器的品种,供他们参考、选用,从而确定制作目标。同学们可以仿照已有的乐器,也可以自己创造一种乐器。

  教师展现自制乐器的图片。(图片展现:吸管风琴、铁管编钟、土琵琶、柳笛等。)

  3、确定目标。

  同学们中间有会演奏乐器的吗?

  本单元,我们将自制一种简洁的乐器,并用它来演奏一首乐曲。请大家争论,预备做哪一种乐器呢?

  小组争论,将确定的乐器名称写在“科学资料本”上。

  请各组汇报自己的乐器名称。

  三、可行性分析

  1、制作乐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具备许多条件,否则,是不会胜利的。想一想,我们究竟需要哪些条件?写在“科学资料本”上。

  小组争论后认为,制作“可乐音乐罐”这件乐器,需要这些条件(教师帮忙归类、板书):

  ①样版:别人做过这种乐器没有?我们可以参考的品种有哪些?

  ②工具和材料:铝易拉罐、吸管、直尺、小刀、剪刀、胶布

  ③学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怎样调整声音的大小和凹凸?

  ④技术:会在易拉罐上挖孔

  ⑤经济:买七个易拉罐饮料

  还有一个方面,也打算了制作的胜利与失败——小组怎样合作才能胜利?

  想一想,制作自己的乐器,我们已经具备了哪些条件?需要解决的困难有哪些?

  假如有些困难是无法解决的,那唯恐得重新确定制作目标了。猜测一下,制作过程中存在着不行解决的困难吗?

  下一节课我们首先解决同学们普遍存在的学问上的怀疑,盼望大家课后也搜集这方面的资料。

  其次课时

  一、制订规划

  1、设计说明

  指导学生以“路线图”的形式描述小组行动步骤,绘制乐器构造图、确定制作工具与材料,明确组员的责任分工。教师在各组规划的根底上拟定班级行动步骤。

  二、模拟课堂

  1.画小组路线图

  师:在动手制作之前,我们要做哪些事?请用“路线图”的形式把小组的工作步骤画出来。(假如同学们没有接触过“路线图”,则教师要呈现下列图,供学生参考借鉴)

  “可乐音乐罐”制作小组行动路线图

  (为便于相互观摩、评价,要求学生将路线图用彩笔画在两开左右的大白纸上。)

  生:(争论、绘图,然后集中展现各组的路线图。)

  2.画班级路线图

  师:请同学们归纳一下,各组有哪些一样的步骤?

  生:都想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还有怎样调整乐器的音调。

  生:都需要进展小组成员分工。

  师:有些步骤是共性的,如解决这几个学问点的怀疑;有的步骤是具有共性的,各组之间不一样,如组员的分工、预备的工具与材料等。对于共性的步骤,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全班一起来解决;共性的步骤,由各组分头行动。(教师一边叙述,一边板书下列图)

  全班行动路线图

  3.绘制乐器构造图

  师:请同学们将预备制作的乐器画出构造图,要在图上标明所需要工具、材料及数量。(教师在银幕上呈现一幅乐器构造的样幅员)

小学科学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3)利用杠杆解决身边的事情。

  2、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整理数据,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教学难点:

  (1)杠杆在生活中的变形应用;

  (2)能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通过分析整理,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三、学具准备

  给每组学生准备:杠杆尺、钩码一盒、实验记录表

  给全班学生准备:撬棍撬石头的图片、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给教师准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设疑引入

  1.当我们在野外遇到大石头挡住了去路,我们利用现有的条件快速的移开它呢?

  今天我们就用科学的方法解决这个难题。

  (二)、认识杠杆

  1.引出概念:

  在一根棍子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撬起重物了,人们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出示课件)

  像这样的棍子人们叫它撬棍,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杠杆。(出示课件)

  2.认识杠杆的三要素:

  (1)出示撬棍(课件展示撬棍的使用过程)。

  (2)归纳:杠杆三要素---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找一找在图中的位置。

  3.认识变形杠杆:

  出示摇水装置和跷跷板,出示:它们也是杠杆,三个点在什么位置?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1.认识杠杆尺:

  出示杠杆尺。介绍杠杆尺的结构。使用方法。

  2.调试杠杆尺:

  在两端相同的位置挂相同的钩码。

  讨论:什么样的.情况能说明用杠杆做事能省力,什么样的情况下不能省力?在试验中应该收集哪些数据来说明问题?

  3.继续实验

  当杠杆尺静止不动时(用力的一端刚好将重物一端撬起来),要把杠杆尺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记录下来。

  4.统计数据。分析数据,得出规律。

  (1)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这种杠杆是省力杠杆。

  (2)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这种杠杆是费力杠杆。

  (3)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这种杠杆是不省力也不费杠杆。

  5.辨别:出示羊角锤、老虎钳、剪刀、天平、锥子和擀面棍等。

  找到这些工具的三个点,分辩它们是那一种杠杆吗?

  (四)、拓展延伸

  出示长短不同的两根杠杆撬石头的课件,讨论:用短的这根能撬动吗?为什么?要求:使用今天得到的实验数据来解释这个难题。

  五、教学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以上就是今天小学科学的教案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小学科学教案6

  科学概念:

  1、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构成。它们能够帮助植物满足自身的需要。

  2、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植物的花在形成果实的过程中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1、解剖油菜花并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的特征;

  2、观察一株油菜上花的变化过程并用画图的方式记录油菜花变成油菜荚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获得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产生探究各种各样的花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使用解剖的方法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结构及特征。

  教学难点:

  花到形成果实的变化过程。

  教学准备:

  演示:油菜花变化过程的图片,课件。

  分组:开花的油菜植株,镊子、放大镜、胶带、剪刀,白纸(油菜花各部分、花蕾变化记录纸)、油菜花观察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明确任务

  1.(师举起油菜)问:同学们,这是什么植物?我们在三年级观察过凤仙花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你能指出油菜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吗?请1名学生指认。油菜和凤仙花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这样的植物叫绿色开花植物,它们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构成。

  2.你们平时认真观察过油菜花吗?你想不想观察一朵油菜花呢?比一比,谁观察的细致,发现的秘密多。板书课题:油菜花开了。(课件同时显示)

  二、探究过程

  1、观察一棵油菜。(已完成)

  2、观察一朵油菜花。

  (1)观察:

  对于一朵油菜花你会用哪些方法观察它?(看、闻、触摸等)

  (2)解剖:

  a谈话:刚才的方法适合观察外部结构,但要看清楚内部,还需要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想学吗?这种方法就是解剖,使用镊子解剖一朵油菜花。

  b教师示范:镊子的使用和解剖的顺序;你会正确使用镊子解剖一朵油菜花吗?现在认真看老师的示范。(教师边说边示范)用镊子尖轻轻地夹住油菜花各部分的基部,小心地撕下来,注意保持各部分的完整。我问同学们,是从油菜花的外面还是从里面开始解剖?(生回答)从外到里解剖。油菜花虽小,可一朵小小的油菜花却是油菜生命的一部分,我们解剖了它,是为了学习的需要,但同时一朵完整的油菜花的美丽就不复存在了。要小心翼翼地解剖。平时不要随意采摘花朵。

  c解剖油菜花。

  不过,在解剖油菜花之前,老师给同学们提几点宝贵的要求。

  课件出示要求

  1.观察手中的油菜花是不是一朵完整的油菜花。

  2.从整体上观察这朵油菜花。(可以用放大镜)

  3.找出油菜花的萼片、花瓣、雄蕊、雌蕊。

  4.安静、小心翼翼解剖、认真细致观察油菜花。(操作员解剖,其余同学认真观察)

  5.每解剖油菜花的一部分就要安静仔细观察,认真做好记录。(边观察、边记录)

  6.将解剖下来的各部分分别粘贴在观察记录纸相应的位置上。

  教师:以上要求能做到吗?各组准备好了吗?请组长来领实验材料。(领取镊子、放大镜、油菜花、记录纸、观察记录表。)

  学生分组解剖、观察、记录。

  (3)教师巡视,指导观察萼片上有没有叶脉,花瓣生长的位置,6个雄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形状相同、长短不同)雌蕊的的形状(顶端突出、底端膨大)

  (4)完成解剖、观察、记录等活动后,组织学生交流,加深对油菜花结构的新认识。

  (5)(播放音乐)汇报,请几组代表登台汇报。(教师站在汇报员附近)

  (5)引导学生小结: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个部分组成的。油菜花有4个萼片、4片花瓣、6个雄蕊和1个雌蕊。

  3、观察一棵油菜的花。

  对于一朵油菜花,我们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观察一棵油菜上的花你

  能发现什么呢?(教师同时再次出示一株完整的油菜)请看大屏幕

  (1)课件出示观察问题:

  ①一棵油菜上的花是同时开放的'吗?

  ②数数一棵油菜上开了几朵花?(盛开的、凋谢的、掉了的)还有几个花蕾?(没有裂开的花苞)

  ③除了花和花蕾外,油菜花谢了以后留下的部分是什么?

  (出示问题,每组1棵油菜,组内观察,讨论交流,指名汇报)

  请各组组长领取油菜,每位同学边观察边思考。

  (播放音乐)

  你观察到了什么,才认为一棵油菜上的花不是同时开放。

  这些细棍状的东西,还是油菜的花吗?有些油菜花谢了后会结出果实,有些却不能结出果实。

  (2)观察一个花蕾:

  ①观察一个花蕾。

  ②推测这个花蕾未来的变化。

  ③按顺序排列花蕾未来变化的图片。

  (3)展示花蕾未来变化的连续图。

  ①请一组汇报:一个学生贴,教师放磁扣,为什么这样排?

  ②小结:植物的花在形成果实的过程中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我们推想出花蕾未来变化,用画图或排列图片的方式记录下来,只用几分钟的时间就解决了原来需要几天才能解决的问题。

  三、总结

  关于油菜花,我们认识到了什么?油菜花结出油菜果实的过程,我们

  了解到了什么?你还想知道关于油菜花的哪些知识呢?

  看书质疑。

  四、板书设计

  油菜花开了

  1.观察一棵油菜2、观察一朵油菜花。

  油菜花的观察记录

  3、观察一株油菜上的花

  这株油菜上有___个花蕾;开了___朵花;有___个果荚。

  我推想,它们变化的顺序是:()→()→()→()

  五、作业设计

  1、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______ 、______四个部分组成。

  2、解剖花的顺序应该从______到______。

  3.左图填出油菜的各部分名称,右图填出油菜花各部分的名称

  4、下图中哪个是油菜花的雄蕊,哪个是雌蕊?

  5、到田野里观察一株油菜上花蕾的变化,画出花蕾未来变化的连续图。

  《油菜花开了》教学反思

  一、选择这一课的原因

  《油菜花开了》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新的生命》第1课。新生命的诞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生物是通过繁殖产生新的生命,而这一单元的核心概念就是“繁殖” 。开花植物的繁殖就是依靠“花”这种特殊的器官来实现的,本课的观察活动是从观察油菜花开始的。选取油菜花,是因为取材方便,特别是我们农村,油菜几乎随处可见,而且正值油菜花盛开的时候,油菜花构造典型、简单,学生比较熟悉。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兴趣。

  二、把握教材

  本课有三个活动:

  第一,观察一株油菜。把观察到的油菜和曾经观察过的凤仙花作比较,认识油菜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第二、观察一朵油菜花。通过解剖一朵油菜花,认识油菜花的构造和各部分的特征。这是本课的重点。油菜花虽小,可一朵小小的油菜花却是油菜生命的一部分,我们解剖了它,是为了学习的需要,但同时一朵完整的油菜花的美丽就不复存在了。要小心翼翼地解剖。平时不要随意采摘花朵。就既是对实验态度的教育,也是关注爱护生命的教育。解剖之前指导学生观察解剖的油菜花是否完整,教给学生正确的解剖花的方法,放手分组让学生解剖、观察、发现、记录、交流、总结。

  第三、观察一株油菜上的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活动,通过观察,发现油菜花的变化过程,推测花蕾未来变化的过程,了解花发育为果实的过程,将花与果实之间建立起联系。由此引发出“花是怎样产生果实和种子的”问题。

  最后鼓励学生到田野里去观察一株油菜上的花,特别是花蕾。

  三、设计理念

  1.从生活入手、考虑学生的实际。

  2.以自主学、合作学为主要学习方式。

  学讲方式”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全程自主学习,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以自主学、合作学、质疑学、“讲出来”、“教别人”的学习方式,边学边讲,调动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问题探讨的深度,着力培训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

  3.科学实验的有效、高效

  明确实验要求

  分工明确

  实验时安静、不说话

  4.理念转变成教学行为。

  “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行动计划

  教师要变课堂教学的“主宰者”为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协助者。教师对教学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学情的掌握、对教学的设计、对学习活动的组织和对深化学习问题适当点拨、有针对性地指导上。

  教师要做“站在学生后面的”参与者,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逐渐从讲台上“走下来”,要更多地“参与”到小组学习中,驻足在学生的课桌旁。要强调教学方式转变中“生进师退”、“学进教退”的理念,“慢一步”:在学生推想出花蕾未来变化时、不要忙于给出答案,要“慢一步”挑明,给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留下“讲出来”的“话题”。

  “退一步”:在解剖一朵油菜花的活动中,我不是主演,不做“教师秀”,要“退一步”,让学生成主演,把黑板和讲台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讲出来”;“停一步”:在组织学生解剖一朵油菜花的过程中,我并没有在教室中盲目走动,而是“停一步”,在需要帮助和指导的学生课桌旁驻足观察,发现问题,“一对一”教学;

  “缓一步”:在本课教学任务即将完成时,没有急于总结、概括,要“缓一步”,让学生学生想一想、悟一悟,关于油菜花,我们认识到了什么?油菜花结出油菜果实的过程,我们了解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讲出来”学习成果。

小学科学教案7

  教学要求:

  1、知道水里有溶解和不溶解于水的物质

  2、使学生知道沉淀、过滤、消毒是水净化的常用方法。初步了解自来水的净化处理过程。

  3、指导学生初步学会做沉淀和过滤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4、向学生进行饮水卫生教育,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与人合作、不怕困难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课前准备:

  1、有关《水污染》和课本36页插图的课件。

  2、沉淀实验:烧杯、明矾、玻璃棒。

  3、过滤实验:滤纸、剪刀、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滴管。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知道沉淀、过滤、消毒是水净化的常用方法。

  2、向学生进行饮水卫生教育,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教学难点

  沉淀和过滤实验的操作规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水污染》和课本36页插图的课件。提问:同学们,你们发现水里面有什么?你知道自然界的水是怎样被污染的?污染的水是怎样危害人类健康的?

  学生结合课件进行讨论并汇报

  2、教师:水里有什么呢?(板书)自然界的水由于各种原因,混入了各种杂质,其中有不溶解于水的杂质,如泥沙、石块……,有溶解于水中的杂质,如食盐、各种矿物质……,还有细菌、病毒等。自然水域的水必须经过处理,除去部分或全部的杂质,才能饮用。把不干净的水变成干净的水,叫做水的净化。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学习用沉淀的方法净化水。

  (1)观察:每组实验桌上有两杯混浊的水,观察水里有哪些杂质?

  (2)学生汇报。

  (3)讲解:怎样除去水中的这些杂质?要除去水中比水重的杂质,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把水放在容器中静置一会儿,一部分杂质就会沉到水底,这种方法叫沉淀。为了加快沉淀,还可以在水中加入明矾,明矾经过溶解后能把水中一些较小的颗粒粘在一起加快沉淀。我们附近农村,由于农民都使用了自来水,一般就不用在水中加入明矾沉淀。

  (4)演示沉淀实验,边示范边讲解:加入适量明矾、用玻璃棒搅拌、静置,过一会儿观察沉淀后的水有什么变化?

  (5)学生实验。

  (6)学生观察、讨论:沉淀后的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7)小结:沉淀能除去水中什么样的杂质?家里的烧水壶、热水瓶等的时间用长了,壁上会有水垢,这就是水中杂质长期积淀的结果。

  2、指导学生学习用过滤的方法净化水。

  (1)讲述:沉淀能除去水中一部分杂质,但并不能完全除去不溶解的杂质。沉淀后的水还会有重量很轻的物体在水中,过滤又是一种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

  (2)讲解过滤操作的方法。

  (3)学生分组实验。

  (4)观察、比较并讨论:过滤后滤纸有什么变化?过滤能除去水中什么样的杂质?

  (5)小结:用沉淀、过滤的方法能除去水中不溶解于水的杂质。

  3、指导学生学习用消毒的方法净化水。

  (1)讲述:用沉淀、过滤的方法能除去水中不溶解于水的杂质,但不能除去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这就需要消毒,比如用加热的方法把水烧开,这种方法叫“煮沸”;也可以往水里加漂白粉。我们把煮沸各加消毒药品的方法统称为“消毒”,其中煮沸是又简单又可x的消毒方法。

  (2)总结水的净化方法。

  学生汇报

  三、自由活动

  1、了解自来水厂水的生产过程,并进行饮水卫生教育。

  (1)提问:你家饮用的水是归哪里的水?自来水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2)讨论:自来水要经过几道净化处理过程?

  (3)提问:自来水经过多道净化处理,能不能直接饮用?为什么?

  2、探索研究:自己设计一个自来水加工厂

  (1)教师:如果让你设计一个自来水加工厂,你有怎样的设想,把你的意图用文字或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

  (2)学生设计。

  (3)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

  四、拓展活动

  教师: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淡水的使用量逐年增多,出现了淡水资源的缺乏现象,更严重的是大量的工业废水排入到河流、田野……给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请同学们课下对附近的工厂、河流进行调查。谈谈你的感想和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办法。

  板书设计:

  一、水里有什么

  杂质:溶解于水、不溶解于水

  二、净化办法:

  1.沉淀

  2.过滤

  3.消毒

  三、设计自来水加工厂

小学科学教案8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第54-55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会数数量是10的物体,会读会写数字10,知道1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掌握10的组成。

  2.培养学生眼、脑、口、手协调活动的能力。

  3.让学生充分感受美,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4.结合主题画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

  教学设想: 1.通过观察主题画、拼摆图案,"苹果"连线等创造美的氛围,通过积极的即时评价和活动,沟在通师生情感,为学生营造一个怡人、愉悦的课堂物化环境和人际环境。

  2.以操作为认知的突破口,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3.合理增加教学厚度,渗透有关数轴和数物、数形对应的思想。

  教学重点:

  教学10的组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如何有序的分解10。

  教具准备:

  主题画、小圆片、小红花、计数器、小棒、投影片、五角星图、梨子图片、贴在小黑板上的苹果图片(图上有数)

  学具准备:

  直尺、10朵小红花、10根小棒。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诱导立美

  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10月1日是什么节日?对,10月1日是国庆节,今年国庆节天安门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非常热闹,大家想看看节日的天安门是什么样的吗?(出示主题画)引导学生观察红旗、灯笼的数量(8),每幅标语的字数(9),几位小朋友、几个汽球(9)。教师拿一张带汽球的小朋友图片边跑边说,又来了一个小朋友,她手里也拿了一个汽球(贴上画面),现在画面上有几个小朋友?几个汽球?(10)

  板书:10的认识

  你能用10说一句完整的话吗?

  二、建构认知,操作立美

  1. 初步认识数字10。

  (1)领读10。

  看看10和我们前面学的0-9有什么不同?

  (0-9是一个数字,10是两个数字组成)

  (2)请同学们拿出10朵小红花,摆成好看的图案。(巡视时发现不同图案,有选择地上黑板摆。然后小结:同学们经过动脑摆出了许多好看的图案,老师也来摆几种。

  老师今天带来了10朵小红花,准备奖给那些守纪律、肯动脑的同学。

  2.教学10以内数的顺序。

  (1)出示计数器,先拨9个,再拨1个。"一共有几个珠子?""10个珠子怎样得来的?

  (2)拿出直尺。我们数数,从哪个数字开始数?(0是起点)

  从0到9有几个数字?(10)第10个数字是几?(9)找到10,9和10的顺序是怎样的?(9在10前面,10在9后面)

  谁能按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的顺序说一遍?

  (3)幻灯出示:按顺序填数。

  ①5口7口口口

  ②口9口口6口口

  2. 比较9和10的大小。

  贴第一、二幅五角星图,板书:9 10

  9和10谁大谁小?中间用什么符号连接?(左手中、食指叉开示"〈")

  出示第三、四幅五角星图,板书:10 9

  10和9用什么符号连接?(右手中、食指叉开示" )" )

  10还可以比哪些数大?(10比0→9中的每一个数都大)

  4.教学10的组成。

  请同学们拿出10根小棒,把它分成两堆。看看有几种不同的分法。(学生边摆边轻轻地说组成,教师巡

  视指导。)

  指名学生回答,你想出几种摆法?怎样摆又好记又不会漏掉呢?(按顺序)

  10 10 10 10 10

  即↓↓↓↓↓↓↓

  9 1 8 2 7 3 6 4 5 5

  5 教学10的写法。

  投影片示范,10由两个数字组成,所以写时占两格。第55页书写格学生先描后写。

  三、游戏巩固,合作立美

  1.对口令。男:我说7。女:我对3。同位合:7和3组成10。(同时手指表示)

  2.找朋友。

  请10位同学到讲台前来,每人一张写上数字的梨子图片。(叫了7名同学后问:"我还要叫几名同学"?)分成二组,1--5一组,5--9一组。

  手拿"1"的说:"我是1,谁是1的好朋友?"手拿"9"的同学迅速跑到"1"旁边,"我是9,9是1的好朋友。全班齐答:"对对对,

  请上位",两人握手上位。

  四、练习反馈,成功立美.

  (1)第55页"做一做。

  第1题让学生在数轴上填数,练习数序。

  第2题让学生用线连出组成10的两个数。教师巡视指导,请学生板演。(小黑板上贴有写上0-9的一个重复数字5的苹果图片)

  (2)幻灯片出示练习题。填"〉"、"〈"号

  口〉8 口〈10 口〉9

  五、课堂小,整体立美。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老师拿出一个写有0的纸片说:"我是0,谁是0的好朋友?"学生讨论回答,"我是10,10是0的好朋友"。师说:"对对对,老师和同学是好朋友"。

  板书设计: 10的组成.

  浅议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兼评吴晓秋老师的"10的认识"

  周新高 (安徽省绩溪县实验小学)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美育是学校美育的主要内容,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善于在教材中挖掘美的因素,在教法上体现美的因素,以充分展示美的丰采,发挥美能效应,以美激趣,以美促智,以美育德,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能力,使美育和智育、德育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刨设情境一一学生在羹的氛围中萌生兴趣。

  美外在形式的生动形象性正契合了儿童学习时的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因此,美的典型环境是激发其学习兴趣的极好手段。本课教学时,吴晓秋老师创设了如下情景:以国庆阅兵典礼和天安门主题画面导人,通过灯笼数、红旗数、标语字数复习8、9,在9个小朋友放飞9个汽球的基础上,跑来一个小朋友,手里拿着一个汽球,自然导出新知,接着鼓励学生说说身边数量是10的事物(我有10只手指,我家有10盆花等);在初步认识10的过程中,通过学生拼摆,教师补摆,用学具小红花摆出三角形、圆形、四方形、梅花形图案;10的组成连线练习,把数写在红红的苹果图上。这些画面、图案和教师简洁美观的板书、亲切生动的语言、优雅大方的仪表,和图文并茂的'教例,构成一个动态组合,优化了课堂的物化环境。学生沐浴在美好的氛围中,必然会产生愉悦之感。这种情感体验对心灵的影响是无可替代的。

  二、注重操作-一学生在美的情意中学会学习。

  动作性的活动,对儿童学习中的理解,具有无比巨大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变抽象为直观,为理解架桥铺路,更因为手口眼脑的协调动作,需要其全身心投入,极大地激活了思维,使学习成为-种和谐活跃的身心运动。本课中拼图案、摆小棒、比大小、对口令等系列活动,对完成本课教学目标无疑具有决定性作用,而学生在活动中的受益也绝不仅仅是10的认识这点知识。在本课教学中,吴老师还有效地运用了合作学习的形式,并以游戏"找朋友"的全班大合作把全课活动推向高潮。合作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也是学生道德成长的重要途径。

  三、积极评价-一学生在美的心境中不断上进

  教师的每一次动情的评价不仅是学生前进的动力,也是沟通师生情感,达到共鸣,进而营造舒心、宜人的课堂人际环境的重要手段。吴老师承续幼儿教育的评价方式,以小红花、红五星、鼓掌等,对思考、操作、书写、纪律各方面进行即时评价,使学生不断体验成功喜悦,产生良好的学习情感和持久的学习兴趣。

  美育是心灵的体操,美可以导真启智,引善育德。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要求教师,不要把科学知识讲成冷冰冰的真理,要与美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同时,受到美的陶冶,获得愉快的审美体验。

小学科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洁的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自己身高、体重等方面的数据;能选这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讨论过程和结果。

  2、喜爱大胆想象;敬重证据,情愿合作沟通;珍爱生命;乐于用学到的科学学问改善生活。

  【教学重、难点】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了解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进展特点,关注个人保健。

  【教学预备】预备自己不同年龄段的照片课前观看不同年龄段的人的身体特征,并记录下来

  【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在进展第一个环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身边的动物、植物的生长变化提出问题人的身体从小到大会发生什么变化?在此根底上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从小到大身体、心理、语言行为等方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2、猜测假设学生依据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

  3、制定方案分小组制定探究方案

  4、实施探究A、探究人的一生身体进展变化特征

  (1)课前,教师让同学们搜集了一些“人从小到大身体进展变化”的资料,有的同学还预备了上学以来的体检表。下面请你们小组内沟通搜集的资料,看看能从资料中发觉什么。

  (2)学生小组沟通合作,教师参加学生的争论。

  (3)除了身高和体重有变化之外,你们还发觉了其他方面的变化吗?

  漂亮青春痘、说话的声音变粗、喉结突出同学们发觉了许多人的身体的变化得特点。那么你认为人从小到老身体变化最明显的阶段有哪些?

  人诞生后,身体渐渐长大,直到长成强健的成年人,然后人的身体又会渐渐的年轻,直到死亡。这是一个客观规律。一般来说,人的一生要经受发育期(从诞生到20岁)、成熟期(20道40岁)、渐衰期(40到60岁)和年轻期(60岁以后)等4个进展阶段。

  A生长、发育、年轻和死亡是人必定经受的过程。人的身体特征发育比拟缓慢,相邻的两个阶段身体特征没有明显的界限。人的各个进展阶段时间比拟长短因人而异。

  B、探究青春期身体变化特征同学们已经查阅了自己的体检表,从上面的数据你感觉到什么?假如利用这些数据制成表格或图形,讨论起来就会更明显。你想用怎样的方式讨论呢?(统计表、条形码统计图生、折线图)

  请同学们先绘制图表,然后再观看图表,看看有什么新的发觉,请写在下面:

  (1)图表

  (2)发觉青少年在10~20岁时,身高体重增长较快,这个阶段称为青春期。青春期开头的年龄因人而异,一般女孩比男孩早两年。青春期是由儿童发育到成人的过渡时期,是人身心进展的关键阶段。青春期是人的身体进展变化最快的时期,人的身高、体重、胸围、肺活量等都增长的很快,而且还有人会长出青春痘,男同学长喉结、长胡子等特征。

  C、青春期的`卫生保健教育青春期是人的身体进展变化最快的时期,关系到以后的身体安康和心理健康,为了给将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好根底,我们在青春期应当留意什么?(加强熬炼、合理饮食、保证睡眠、心理询问)写出日常生活中你的做法:

  5、展现沟通展现探究结果,全班沟通。

  6、拓展创新请同学们课下连续收集资料,了解不同国家和不同种族的人的形状特征。可以写出讨论报告在全班沟通,也可以出一期专题讨论。

  7、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了解了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了解了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反展特点,注意个人保健。

小学科学教案10

  活动目标:

  1、知识点:了解不同结构的牢固程度不同;

  2、技能点:能搭建出牢固的正方体;

  3、情感、态度:激发幼儿对结构的兴趣,乐于尝试各种情况;

  活动准备:

  搭建所需的相关材料。

  活动指导:

  1、中班游戏的探究点主要在:如何搭建牢固的正方体;

  2、在游戏材料提供上,根据参与幼儿的人数提供人手一份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提出问题,吸引幼儿兴趣

  教师:小智和慧慧想和大家玩个游戏,但在此之前想请大家帮忙搭建两个正方体。怎样搭正方体呢?

  二、教具展示

  1、引导幼儿观察操作教师搭好的正方体,讨论各自的牢固性

  教师:这两个正方体怎么搭的?

  哪个牢固呢?

  三、操作过程

  1、幼儿自由探索搭建正方体的不同方法

  2、比较各种搭建方法,引导幼儿发现结构与牢固性之间的关系

  教师:有哪些搭建方法?哪种更牢固?

  3、教师利用幼儿搭建好的正方体展示不同纸张结构承重量的差异,吸引幼儿的好奇心,探究纸张结构之间的区别,并将记录观察结果

  四、拓展

  1、反思如何将结构与牢固性的关系更好地利用到生活中

  五、总结

  本节课通过幼儿的操作,帮助其了解如何通过改变物体的结构提高物体的牢固性。在此过程中,幼儿能保持稳定的情绪,主动积极地反复尝试。

  大班科学教案:做纸球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幼儿园的老师都希望自己讲的课学生们爱听,能学习的更好,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准备好教案来加强学习效率。教案的作用就是为了缓解老师的压力,提升教课效率。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幼儿园教案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大班科学教案:做纸球”,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活动目标:

  1、感受纸的硬软、厚薄、光滑、粗糙、弹性等不同质地和特性。

  2、萌发初步的废物利用意识,知道一些废旧的材料也能做成有用的东西,体验探索的乐趣与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的各种材质的纸。

  2、双面胶、浆糊、扭扭棒、及时贴、封装带、橡皮筋等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纸可以做什么萌发废物利用意识

  1、最近我们一直在研究有趣的纸,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纸,我们一起想一想这堆看上去没什么用的纸材料,可以做些什么好玩的东西?(引导幼儿思考,自由讲述:用纸盒做成汽车或房子、用手工纸折纸工玩等)。

  2、小结:看上去没有用的纸,只要通过我们动脑筋,就可以做这么多好东西。所以只要我们动脑筋,就能把一些废物利用起来。

  二、尝试做纸球第一次操作

  1、今天我们来用纸做一个大家一直会玩到的东西纸球。你用纸球玩过那些游戏?(小投手、保龄球)桌子上面有各种各样的纸,你可以选择一样试试看,把它做成纸球,看看是不是所有的纸都能做成纸球呢?(引导幼儿自主选择操作材料,尝试捏成纸球,了解体会各种纸制品的不同特性与质地。)

  2、大家都做得差不多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做的纸球吧!(在操作时观察有用相同材料做的纸球,请这几个幼儿先逐个拿着自己做的纸球上来介绍,再请幼儿对他们的纸球观察比较。)

  3、你选什么纸来做纸球?为什么要选这种纸?

  4、用一样的纸,做出来的纸球一样吗?为什么?(引导幼儿表述:有的捏得紧,有的捏得松)

  5、谁没有做成纸球?我们来一起想一想,为什么没有做成功呢?(引导幼儿表述:纸硬或滑它捏不紧,会弹出来。)

  6、小结:原来做纸球也是有秘密的。不同的纸大小、硬软、厚薄都不一样,有的能用来做纸球,有的就不容易成功。

  三、把不容易团起来的纸做成纸球研究问题、探索解决

  1、有什么办法可以把这些不容易团起来的纸做成纸球?

  2、幼儿积极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出示操作材料:剪刀、双面胶、扭扭棒、透明胶、橡皮筋等,启发幼儿思考。)

  3、请幼儿自主尝试刚才想出的方法,尝试做成纸球。(鼓励幼儿尝试多种不同方法,如用透明胶、扭扭棒等)

  4、请幼儿上来展示做好的纸球,并介绍自己用了什么方法?

  小结:在各种各样材料和工具的帮助下,我们还是可以做成纸球。开动脑筋,我们就能解决问题!

  大班科学教案:物体怎样吸水

  活动目标:

  1、通过科学小实验,了解哪些物体能吸水,并比较其吸水特点。

  2、结合经验理解物体的吸水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创新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身边科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塑料水盆5只、擦手毛巾5块、10只小篮子(分别放滴管、海绵、木块、手帕、弹子、塑料碟子、餐巾纸等材料)、记录纸和笔人手一份。

  2、15只小盆子、15只刻度杯、5蓝材料(海绵、木块、手帕、餐巾纸)、记录纸和笔每组一份。

  活动过程:

  一、实验探索:哪些物体能吸水

  1、师:小朋友,桌面上有许多材料,我们一起去玩一玩,看看有什么发现?(重点指导幼儿用滴管将水滴在不同的材料上,观察结果。)

  集中幼儿,提问:刚才你玩了什么?是怎样玩的?发现了什么?

  2、再次操作:现在请小朋友继续去玩你没有玩过的东西,看看到底哪些材料会吸水,哪些材料不会吸水,并到前面篮子里拿记录纸记录下来,用两种不同的标记表示。

  3、师幼一起总结实验的结果。

  4、组织幼儿讨论:你还知道什么材料能吸水?什么材料不能吸水?

  二、实验探索:哪些材料吸水多

  1、幼儿三人一组在篮子里选三种材料做实验,可以把三种材料同时放在三只一样多水的量杯里再捞起来放盆子里,观察它们各自量杯里剩水的多少并在标记图上记录。

  2、展示记录纸,请幼儿介绍自己实验的情况。

  3、教师小结:各种材料吸水的快慢、多少不同,并且还与材料的多少、大小有关系,以后我们再来做实验。

  三、利用物体的吸水性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今天小朋友知道了许多材料能吸水,又知道了有的材料吸水多,有的材料吸水少,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看谁会用刚才学到的本领来解决问题。

  (1)我不小心把一杯水翻在桌上了怎么办?

  (2)夏天游泳时耳朵进了水又该怎么办?

  (3)雨后,走廊里有许多积水,谁能快速将积水清理掉?

  2、小朋友真聪明,其实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可以用我们学到的本领去解决,多想想,多试试,你们会越来越聪明。

  托班科学教案:《玩纸——撕纸》

  新生入园时,为了稳定幼儿的'情绪,缓解分离焦虑。我们班布置了一个墙饰------列快乐火车。每节车厢里貼的是幼儿与家人的照片,孩子们看见照片后哭闹的现象有所好转,不哭的幼儿还愿意把自己的照片介绍给别人。过了一段日子,照片贴的差不多了,我就带着孩子们一起看,并建议他们把照片装饰得更漂亮些。经过商量,孩子们决定做花。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我们把皱纹纸裁成小张教幼儿搓成小球,贴到照片周围就像花一样。在孩子搓小球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幼儿用手摸皱纹纸,还说有点剌手,像卫生纸。这是孩子通过自己的感官,对皱纹纸有了最初的认识。我赶紧又拿了两张画纸和糖纸,让他们摸摸是否一样。他们摸完后告诉我:不一样。还告诉我他们对纸的质地不同的感受。我问他们:你们知道这些纸叫什么名字吗?孩子们都是根据纸的颜色来说的,白纸、彩色纸。你们想认识这些纸吗?想。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看到孩子们有这方面的探索需求,又考虑到这个年龄段幼儿发展感知觉的目标,我们决定设计有关纸的活动并做一本纸书,有意识地让孩子多接触一些不同质地的纸,通过感官操作活动去感受、比较纸的不同,发展他们的感知觉。

  撕纸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撕纸感受不同的纸质地不同。

  2.让幼儿初步尝试撕纸,练习撕的技能。

  材料准备

  彩色纸、即时贴、皱纹纸。

  活动效果

  除了继续提供一些皱纹纸满足幼儿搓纸团做花的需要外,我还在美工区投放了许多用剩下的比较规则的纸,或幼儿在区域游戏中曾用过的被丟弃的复印纸、即时贴纸等,让孩子练习撕纸。我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想让孩子自己主动探索找出适合撕的纸,感受纸的不同;另一方面,还有一个长远的目的,就是让幼儿学会珍惜身边的资源,发现其新的价值。在操作中我看到,孩子们爱选择鲜艳好看的即时贴纸撕,多次尝试后发现这种纸好看不好撕,于是改用其它纸。有的孩子拿到一张折过的旧纸不太愿意用,这时,我适时引导他们看看能不能撕出自己想要的样子,并带头撕了起来,孩子们的注意力自然从纸的好坏转移到撕的兴趣上来了。

小学科学教案11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重在研究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即是前两课的延伸与扩展又是后一课的铺垫,地位很重要。本科内容逐渐递进,从生物间广泛的“伙伴”关系和“竞争”关系入手,深入到具体的食物关系,引入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展现生物间复杂的食物关系,再由此启发学生思考食物关系的断裂将会造成的严重后果,以及人类在其中可能发挥的破坏作用,为下一课学习生态平衡做好准备。

  教学内容分两部分:一是研究生物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初步了解食物网。二是思考破坏自然界食物关系断裂将会造成的严重后果。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科学已进入小学高年级阶段的科学课探究学习。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接触《科学课》已有3年多的时间了,已形成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学生也有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对自然界的动植物充满着好奇,喜欢多方位的观察与了解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在教学中老师如何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观察探究将受到很大的挑战。为此,我对本课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科学地探究思考起到有效地引导。而自然界中动植物间的食物链与食物网对于学生来收有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收集各种食物链的资料。

  2、能够把食物链中的生物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3、能够分析生物间的食物关系。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食物链、什么是食物网。

  2、知道食物链的组成。知道食物链的营养来自于绿色植物并会书写食物链。

  3、认识食物链上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意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赖于环境,又影响环境。

  2、知道食物链被破坏的后果,能自觉地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了解生物之间错综复杂的食物关系。

  (二)教学难点:能够完整的找出、写出食物链。

  五、教学方法创新:

  (一)选择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

  本课宜采用由直观思维到形象思维再到抽象思维的教学方法。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

  通过图片、动画及影视等手段把各种动物之间食物关系演示出来,变得直观、具体、形象,学生易于理解。

  (三)媒体、网络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让学生人人动手画出几种动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演绎、归纳总结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运用问题驱动法,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发挥“整合”的作用。

  让师生、生生之间互动交流,使更多的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符合儿童身心、智力发展的有效活动。

  六、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师: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在同一个区域里往往生活着许多不同的生物,它们有的是相互合作的“伙伴”,像蜜蜂和花。有的是相互敌对的“竞争者”,像田鼠和猫头鹰。但是,到底是什么把这些不同种类的生物联系在一起的呢?

  【设计意图:导入采用了激发学生的提问法。并抛出了两个词“伙伴”“竞争者”,学生一听来了兴趣,接下来本课的新授内容做好引导】

  2.探究新授:

  (1)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动画,请同学们在看地过程中思考,在这个故事中有几种动物?这些动物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结果怎样?(课件播放)动画看完了,谁能回答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你能给这段故事用一个成语起个名字吗?螳螂以蝉作为自己的食物,黄雀以螳螂作为自己的食物,那么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板书:蝉螳螂黄雀)科学上,规定了用箭头来表示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箭头要指向吃者。(统一用“→”表示“谁被谁吃”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片,为学生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那蝉又吃什么呢?(完善板书)这样我们的食物关系就完整了,就像这些动植物一样,自然界中的生物之间这样一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称为“食物链”。(板书:食物链)

  (3)在大自然中有许多的食物链,像这样的例子你还能说出几个吗?看来同学们的生活经验不是很丰富,大家还需要多用心观察生活。

  【设计意图:教师设问,让学生分组进行研讨、交流,充分体现小组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

  (4)这次,老师请来了3位生物朋友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浆果、田鼠、猫头鹰),咱们来看看他们分别是谁?请小组同学合作找到他们在食物链中的位置。(小组讨论1分钟、生汇报)

  【设计意图:教师设问,让学生分组进行研讨、交流,实践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方式,可以突破教学难点。】

  (5)我们来观察一下这几组食物链,它们有什么相同或者相似的地方?这几条食物链是从什么开始到什么结束的?学生讨论1-2分钟。

  (6)(食物链的源头都是植物,终点都是凶猛的食肉动物)在每条食物链里,植物充当什么角色,我们同学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科学家把像绿色植物这样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命名为生产者。(课件出示)那么凶猛的食肉动物呢?咱们也来给它起个名字!科学家把像动物这样以其他生物为食的生物叫做消费者。但是,植物的养料又从哪里来的呢?(生答:阳光、水分、空气等)除了大家介绍的这些无生命物质,老师还要给大家介绍一个在植物养料供给上的重要角色,它就是分解者。(媒体介绍什么是分解者)分解者不仅分解小动物的粪便,还分解一些动植物的残骸,把它们分解为植物可以吸收的养料。哪些生物可以充当分解者呢?同学们了解地真多,比如说:蘑菇、蚯蚓、细菌、屎壳郎等等它们都是分解者。但是,我们在食物链中并不能发现它们。因为他们无“捕食”行为,也没有“被捕食”行为,所以不写进食物链。

  【设计意图: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总结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定义】

  3.合作探究,理解新知

  (1)(课件出示图片)咱们大家一起来看一下,下面这些生物之中,哪些是生产者?(生答)哪些是消费者?(生答)哪些又是分解者?(生答)先请一名同学说说都有哪些植物?(1名同学发言)

  (2)在清楚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后,我们来个小竞赛,有信心获胜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种生物,(鹰、青草、蛇、鸟、牛、老鼠、谷物、兔、鹿、狐狸)请一名同学说说它们都是什么?请小组同学合作在记录单上画、写食物链。比一比,哪组画地多。

  汇报:很好,其他小组有不同意见吗?

  同学画出了这么多的食物链,老师课前也画好了,同学想看吗?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新知,明确难点,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给学生营造亲自动手找出多条食物链的情景,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寻找”的过程中,把知识转化为方法,把方法转化为实践能力。】

  4.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观察这些连接在一起的食物链,你发现了什么?这些交叉的食物链构成了什么形状呢?科学家给它取个形象的名字,叫做食物网。特别注意一下老鼠和鸟,看看它们被吃了几次或者吃多少种食物?也就是说,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

  (2)说一说:万一其中的一种生物灭绝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维护生态平衡,下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

  (3)人类与大自然也通过食物链和更复杂的一些食物网而相互联系,如果,在这张图上我们再增加人,你还能找出一些包括人在内的食物链吗?这个研究任务就留给同学们课后去完成好吗?

  5.板书设计

  食物链

  树叶→蝉→螳螂→黄雀

  (学生举例)

  浆果→田鼠→猫头鹰

小学科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

  教学重点

  1、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心脏各腔室的厚薄以及有关瓣膜的结构特点,来推测它们各自的功能。2、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

  教学难点

  1、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各腔室的厚薄以及瓣膜的结构特点,来推测它们各自的功能。

  2、了解血液循环途径,以及在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我们前面学习了血流的管道——血管,由不同类型的血管和心脏构成封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在其中循环流动。

  如果在管道系统中把心脏排除在外,只有各种血管组成封闭的管道,血液在其中能否正常循环流动?(出示由两组输液管连接成的封闭管道,装入滴有少许红墨水的水)

  生:不能流动/能流动。

  师:演示将封闭的管道平放、竖立,观察液体能否流动。

  生:不论怎样放置,液体都不能自动地在管道内循环流动。

  师:如果要想使管内液体流动起来,但又不能改变管道的位置,能否做到?生:用手交替压缩输液管的回血管,管内液体循环流动起来。

  师:请思考,通过上述过程,联想在人体内血液循环过程中,心脏起什么作用?生:平时我们能够感受到心脏的跳动,特别是剧烈运动后,心跳更加剧烈。

  生:心脏通过收缩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推动着血液在管道系统中循环流动。

  师:对,心脏在血液循环流动过程中,就相当于汽车的发动机,为整个循环过程提供动力,同时也象抽水机的泵,保证了血液能够从低处流向高处。心脏为什么能够提供动力?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是怎样的?

  本节课,我们来学习和认识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请同学们尝试通过观察揭开心脏之迷。

  (下发观察材料和提纲,通过观察解决相关问题。)

  二、新授

  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羊的心脏,借此来了解人的心脏的结构。

  师:请各组汇报各自的观察结果,注意按照科学观察的方法和顺序进行。

  生:我们结合人体内脏图,了解到人的心脏位置和形状:心脏位于胸腔,两肺之间略偏左下,大小约和自己的`拳头相当,形状类似平时人们画的心形,上面较宽血管多,下面稍尖。

  师:(借助人的心脏模型)心脏在胸腔内的位置是这样的,靠身体左侧或右侧对应的称为心脏的左侧或右侧,同时同学们要从不同角度观察心脏,能大致区分心脏的前后和左右。

  生:通过观察剖开的心脏壁,有肌肉纤维,说明心脏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肌肉组织具有收缩和舒张的特性,所以,心脏可以收缩和舒张,也就是跳动,可以挤压血液,推动着血液在血管内循环流动。

  师:看来只有心脏不停地收缩舒张,才能不断地推动着血液循环流动,那么在人的一生中,心脏是从不休息的,是这样的吗?

  生:是这样的,如果心脏不跳动了,人也就死亡了。

  生:不是,我从资料上了解到,人类的心脏也是要休息的,只不过是方式不太一样,它是通过舒张时间相对长于收缩时间来保证休息的。

  师:是的,心脏在保证正常工作的同时也得到充分的休息。心脏是如何使血液回流心脏再将血液射入血管的?

  生:我们观察解剖的心脏,看到心脏是由四个腔室组成,分别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而且发现只有同侧的心房与心室相同,左右是完全隔开的。

  生:我们比较了心脏四个腔室的壁,尽管都是由肌肉组成的,但是厚度差别很大,最厚的是左心室,然后是右心室,心房的壁整体都不如心室厚。

  生:是这样,老师,我们组观察的心脏没有剖开,用手捏心房和心室的壁感觉不一样,心房的壁感觉要薄的多。为什么会这样呢?

  师:(结合人的心脏模型)同样是心脏的壁,但是厚度却不同,同学们试着结合肌肉的功能特点,作出推测,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学生小组交换意见)

  生:肌肉能够收缩提供动力,肌肉越厚,收缩也就约有力量,腔室里面的血液获得的动力也越大,向前流动越远。心房壁薄,收缩力量小,血液流的距离不远,心室肌肉壁厚,收缩有力,血液流的距离远。血液流动最远的应该是左心室射出的血,因为左心室是四个腔室中壁最厚的。

  生:我们分析认为,从心脏在人体中所处的自然位置来看,心房在靠上的位置,心室相对靠下一些,应该是心房的血液流向心室,血液从心室离开心脏流向全身,血液流回心脏进心房。所以心室的壁都比心房要厚。

  师: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吗?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推测是否正确呢?请同学们提出探究的方案。

  生:(讨论,效果不很理想。)

  师:能否运用我们前面学习过的各类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帮助我们解决现在遇到的困难?

  生:根据各类血管的功能,结合刚才的推测,动、静脉与心脏腔室的通连关系应该是: 我们想通过向静脉血管里面灌水,看看是不是从动脉血管流出,如果是从动脉中流出说明前面的推测是正确的。

  师:如何判断与心脏连接的血管是哪类血管呢?

  生:看血管壁的薄厚,外观直径相当的,壁厚,内径小的是动脉血管,壁薄,内径大的是静脉血管。

  生:也可以通过已解剖的心脏,看心房、心室和外面的哪条血管连通,通连关系是“房连静,室连动”,然后在没有解剖的心脏对应位置找到相应的动脉和静脉。

  师:很好,同学们不但善于动脑筋解决问题,还善于总结规律。大家可以依据不同的方法判断并实际操作,看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出现。

  师:请各组介绍你们实验的结果和认识。

  生:我们从与右心房相通的静脉向里面注水,水是从动脉血管流出的,说明前面的推测是正确的,血液从静脉→心房→心室→动脉,血液从动脉流出。

  生:我们还注意到,从一侧静脉注入水,水是从与同侧心室相通的动脉中流出的。

  师:(边听学生介绍,一边在黑板上画心脏简单工作示意图)血液是从静脉进入心房,心房血液进入心室,血液又从同侧的心室进入动脉,离开心脏的。各组实验都进行的顺利吧!?

  生:顺利,结果是这样的。

  生:老师,我们灌了好长时间,不知为什么水总是进不去,流的到处都是?

  师:让我们大家帮帮这一组好不好?看看问题出在哪里?我们请这一组的同学上来示范他们是怎样做的。

  生:老师他们灌水的那条血管不是静脉血管,是动脉血管。

  师:(通过与解剖的心脏比照,同时比较同等粗细的血管的管壁)大家看到,这组同学选择注入水的这条血管的确是动脉血管。那么,为什么从动脉血管灌不进去水呢?

  生:在动脉血管与心室的连接处有瓣膜,这是动脉瓣。动脉瓣只能朝向动脉开,动脉里面的血液不能流回心室。所以,从动脉血管灌不进去水。

  生:在心房和心室之间也有这样只能单向开放的瓣膜,这是房室瓣。有了房室瓣,心室的血液也不会倒流回心房了。

  师:这样看来,心脏内的各种瓣膜保证了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

  师:(展示课件,心脏收缩舒张的动画演示)位于我们胸腔内的心脏,从它的组成、结构,都是与它的功能相适应的,就象工作能力巨大的泵,保证了血液在管道内不断地循环流动。血液循环具体是如何进行的,下一课时学习。

小学科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蘑菇是真菌类生物,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另一类生物。

  2.认识蘑菇的特点,知道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有毒。

  3.了解细菌和病毒的特点,知道细菌对人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观察发现蘑菇的特点,比较蘑菇和动植物的异同。

  2.能通过调查活动了解生活中的食用菌。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能辨证看待身边的事物。

  教学准备:

  1.收集关于蘑菇、细菌、病毒的挂图或视频资料。

  2.供学生观察用的构造完整的蘑菇(每组1~2种),放大镜、小刀、白纸等。

  3.生活中常见的真菌类生物:木耳、银耳、平菇、金针菇、香菇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关于蘑菇的资料。

  1.导入。

  (1)教师可以采取实物导入的方式:看一看,实验桌上放着什么?在自然界中,哪些地方会生长蘑菇?

  (2)利用教材插图或挂图等引导学生小结蘑菇的生活环境。

  (3)提问:你还知道关于蘑菇的哪些知识?

  2.观察蘑菇。

  (1)观察一个完整的蘑菇。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眼看、鼻闻、手摸等方式全面、细致地观察。

  (2)用小刀把蘑菇纵向切开,用放大镜观察切开的菌盖、菌盖上的菌褶、菌柄。

  (3)交流,描述观察发现:从整体看,蘑菇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有什么特点,我有什么重大发现等。

  (4)整理观察到的蘑菇的特点并记录下来。

  4.认识蘑菇属于真菌。

  (1)小组研讨:蘑菇与动物和植物有什么不同和相同?(引导学生从外部形态特点、获取营养的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

  (2)交流,整理意见。

  (3)讲解:蘑菇既不是植物也不是动物,它属于真菌。

  (4)你还知道哪些是真菌生物?

  (5)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供的资料。

  5.认识食用菌和毒菌。

  (1)提问:吃过蘑菇吗?我们平时吃哪些蘑菇?所有的蘑菇都可以吃吗?

  (2)观察教材插图(或实物、挂图),认识常见的食用菌和毒菌。

  (3)学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有关食用菌和毒菌的'知识。(可以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

  6.课外调查:小组或者独立调查:我们生活中有哪些食用菌?要求学生记录食用菌的名称、颜色、形状,还可以了解它的主要营养成分等。

  第二课时

  1.了解细菌和病毒。

  (1)猜一猜。教师展示一幅细菌或病毒的彩图,这是什么?说一说:你为什么这么猜?

  (2)交流学生了解的细菌和病毒的知识。

  (3)观察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的细菌和病毒的照片。谈一谈:看了之后有什么想法?(如果不知道它们是细菌和病毒,我们也许会认为它们很美丽,但当我们明白了它们是什么之后,我们可能觉得它们很可怕。)

  (4)阅读教材上的小资料:你又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到细菌和病毒也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5)小结:细菌和病毒也是生物,它们因为十分微小,用肉眼看不见,被称为微生物。现在,你知道生物家族有哪些成员?

  2.展示食用菌调查成果。

  (1)小组交流、展示。

  (2)小组选择代表向全班展示调查成果。

  (3)制作食用菌名片。(为一种自己感兴趣的食用菌设计一张名片,内容包括:名称、特点、外形图、主要食用价值等。)

  (4)名片展示与评价。

  板书设计:

  4 蘑菇

  蘑菇是真菌类生物,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另一类生物。

  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有毒。

  细菌对人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作业设计:

  填空:

  1、蘑菇是( )类生物,真菌是既不属于( )也不属于( )的另一类生物。

  2、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

  3生活中常见的真菌类生物:( )、( )、( )、( )、( )等。

  4、细菌对人有( )两方面的作用。

  简答:

  请介绍3-5种你熟悉的食用菌的颜色、形状等。

小学科学教案14

  活动目标:

  1.认识手的外形特征,知道每个手指的名称及用途。

  2.通过游戏的方法,记忆手指的名称。

  3.产生认识自己手指的兴趣,知道手有很大的用处,要保护手。

  活动准备:

  准备一个PPT活动过程:

  一、出示手掌画,引起幼儿兴趣。

  师:宝贝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呀?睁大我们的小眼睛仔细看看这是怎么画出来的呢?

  二、观察认识手。

  师:哦,原来这是用我们的小手画出来的呀!原来我们的小手也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呢!那宝贝们你们的小手在那里呀?伸出来让老师看看,我们有几只手呀?{我们有两只手,左手和右手,手上有手指、手心、手背,指甲,指关节} 观察一下我们每个宝贝的手是不是一样的呢?(手的粗细和长短)

  三、认识手指的名称

  (教师边演示边介绍手指的名称: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拇指。)今天呀,老师就带大家一起来认识我们的小手宝宝,宝贝竖起小耳朵仔细听!(我们是生活在一只手上的五个手指兄弟,但是我们的名字是不一样的。我最矮最粗,但我最能干,所以他们叫我大拇指。我旁边的这个高一点的叫做食指。中间这个的叫中指。最瘦最小的这个是我们的小弟弟,叫小拇指。宝贝们,我们还漏掉了哪个手指呀?哦,剩下这个不最粗,不最细,不的手指不好取名字,所以呀,后来我们就叫他无名指。宝贝们记住我们这五个小兄弟的名字了吗?)宝贝们,记住了吗?老师来考考大家。和老师一起叫出他们的名字好吗?(教师伸出手指,让幼儿说出名称)现在啊,老师要跟我们宝宝玩一个手指点点名的游戏,老师点到哪个手指的名字我们宝宝就把那只手指举起来给我看,好吗?(看谁举得又快又对)

  四、小手的用处师:

  刚刚呀,我们认识了自己的小手,小手宝宝悄悄的告诉我说,它可是你们的好帮手呢?那小手宝宝能帮你们做什么呀?我要请我们宝贝来说说(小朋友的小手这么能干吗,能拿东西吃,能收拾玩具,会画画,会写字,会穿衣服……)我们的小手有这么多的好处呀。

  师:我们的'小手能够帮助我们做这么多,有这么多好处呢,可是呀,我们有的宝贝就是不让自己的小手动起来,不会自己穿衣服,吃饭,你们说这样好不好呀?小手也很不喜欢这样的小朋友,因为这样小手也越来越不灵活了,好多事情都不会做了。所以,我们从小就要多动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样小手会做的事情就会越来越多,它才会成为我们的好帮手。小手对于我们来说真是非常的重要,如果我们不注意让小手受伤了又会怎样呢?那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的小手呢? 师总结:我们要保护我们的小手,不能玩小刀、剪刀等危险的东西,要勤剪指甲保持卫生,不咬手指头,现在我们早上的天气很冷,宝贝们早上来幼儿园的时候要戴手套防止冻伤我们的小手。宝贝们,你们记住了吗?

小学科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

  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教学难点】

  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

  【教学准备】

  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玻璃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导入:

  1、材料员领取教师事先准备好量的`小苏打:观察特点,描述,记录特征,判断物品(事先不告诉是什么物品,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联系生活)板书:小苏打

  2、领取白醋,观察描述,记录特征,判断。板书:白醋

  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实验

  1、过渡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两中物质混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状况呢?为什么?说说理由。

  2、学生讨论回答猜想。(可能有同学了解)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看究竟会怎样吧!

  3、实验:

  A我们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呢?

  B混合的比例大约多少呢?可以参阅课本。

  C仔细观察发生现象(看、听、摸等)

  4、实验交流:在实验中,怎么做的?有什么现象发生?(重点引导气泡的产生、来源和性质)

  三、验证产生气体

  1、推测:究竟产生了什么气体?怎么验证你的设想?教师对于学生猜想和验证方法作出评价和调整。(重点是和空气的区别。颜色、轻重、是否含有氧气能等)

  2、引导实验一:燃烧的细木条放杯内,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3、引导实验二:将收集气体倒在正在燃烧的蜡烛上面。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4、根据实验所得信息,再次判断产生的气体,并说明为什么。

  5、小结并延伸阅读:并不是仅仅因为以上我们验证的两个特点就可以断定就是二氧化碳的本质,但是经过科学家的大量研究证明就是二氧化碳,它还存在很多地方。阅读33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确定气体成分的?

  四、小结:

  今天我们做了有趣的混合实验,通过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产生气体二氧化碳,相对于豆子和沙子的混合来讲,是一个有趣的化学变化。

  那么混合之后杯子里的物质会是什么呢?课外搜集。

  2.幼儿园小班科学小实验小苏打和白醋还能做什么实验

  材料:

  装液体的容器

  白醋

  洗洁精

  小苏打

  食用色素

  勺子

  金粉(可不选)

  步骤:

  1.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开始实验。这个实验可能会弄得比较脏乱。我们选了后院的露台上。这样做完实验我们只要用水冲一下露台就可以了。(我们国内没有院子,可以在浴室里进行,好冲洗,不过要保护宝宝,不要滑倒哦)

  2.将所有的实验材料搬出来,放到宝宝容易够到的地方。

  3.帮助宝宝在容器内倒入1/2—3/4的白醋。

  4.倒入食用色素使白醋上色。

  5.倒入一些金粉,使实验看上去更耀眼。(可略过)

  6.挤一些洗洁精到容器中,搅拌。

【小学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科学教案01-14

小学水的科学教案05-25

小学科学教案【经典】12-06

小学科学教案(经典)01-09

小学科学教案03-05

小学科学教案(经典)03-05

小学科学教案【荐】02-14

小学科学教案【热】02-24

小学科学教案【精】02-23

【荐】小学科学教案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