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4-05-24 14:54:54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有趣的科学活动教案范例[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趣的科学活动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趣的科学活动教案范例[15篇]

有趣的科学活动教案1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多种材料给橡皮泥珠钻洞,学习根据材料选择合适的工具,感受和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2、锻炼手指小肌肉,发展手眼协调能力。

  活动准备:

  1、活动前鼓励幼儿独立收集给橡皮泥珠钻洞的工具,指导他们用绘画的方式记录。

  2、幼儿团好的橡皮泥珠、橡皮泥珠项链、穿珠子用的塑料绳子、记录用的笔、投影仪、展示橡皮泥珠项链的架子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参观交流收集的工具。

  1、出示橡皮泥珠项链,启发幼儿回忆活动前教师交给的任务:收集给橡皮泥珠子钻洞的'工具。

  2、引导幼儿围绕问题:“你带来了什么工具?你为什么要选这种工具?”进行参观和交流。

  3、个别展示交流。

  (二)尝试验证、寻找合适的工具,记录探索结果。

  1、提出操作要求与记录方法:珠子不变形、洞钻在中心部分;如果成功了,就在记录表上“⊙成功了么?”格子上打个勾(√);你觉得哪种工具钻洞又快又好,就在“★合适的工具”格子上打个勾(√)。

  2、幼儿操作:教师全面观察与指导幼儿操作工具及使用记录表,提醒幼儿注意安全使用工具。

  3、展示探索结果,分享交流。

  (三)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穿橡皮泥珠项链比赛。

  1、介绍评奖标准:又快又美。

  2、幼儿操作:教师重点指导幼儿穿项链时注意保持珠子不变形、搭配美观。

  3、根据幼儿操作情况给予象征性评奖,幼儿自由交流欣赏。

  (四)活动延伸:

  1、将幼儿探索结果记录表布置成展版,引导幼儿进一步交流。

  2、在区域活动中,让幼儿继续探索给不同材料钻洞的方法。

有趣的科学活动教案2

  活动目标:

  1、通过实践操作,帮助幼儿发现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空隙。

  2、幼儿在自主探索中,能利用空隙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幼儿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活动重点:

  了解空隙,会充分利用空隙节省空间;活动难点:利用空隙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准备:人手核桃、黑豆、小米若干、记录表,共20份;

  2、教师操作材料准备:幻灯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故事引题:

  师生问好!小乌鸦想去看妈妈,它准备带些什么,让我们来看看?有核桃、有黑豆、还有一个瓶子,小乌鸦想用这个瓶子把粮食全部装进去,你们猜,能装的下吗?你说能,那你想怎么装?哦,你是这样想的,你说不能,那你想怎样装?这么多的方法,究竟哪一种方法最好呢,那就请小朋友去试一试!可是有个小小的要求哦,请小朋友先装完了一样粮食再装另一样,这里还有一张记录纸,然后按顺序记录在记录纸上。核桃用0…让我们开始动手吧!

  二、基本部分

  1、理解空隙,实践操作填补空隙,节省空间。

  (1)幼儿第一次操作,二样物品(核桃、黑豆)——哪位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样装的?装完没有?没有装完,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全部装进去呢?你装完了吗?呀,你全部装进去了,你是怎样装的?——东西一样多,可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却还有粮食留在外面,有的小朋友把所有粮食都装进去了呢?这里面可以是有好办法的,让我们来找一找原因吧!——看起来,我们的瓶子都已经装满了,似乎再也装不下东西了,但大家仔细看一看,瓶子里还有没有空着的地方?找找看。这些空着的地方就是空隙。核桃和核桃之间的空隙,可以用什么来填补呢?——(图片)我们来看看图片,核桃的空隙大还是黑豆的空隙大?为什么?因为核桃更大,所以空隙更大,黑豆更小,所以空隙更小。其实小朋友已经发现了装粮食的秘密,刚才那个小朋友先装了大的核桃,再装小的黑豆就从核桃的`空隙中骨碌骨碌钻过去,粮食就全装进去了。

  2、物品分类教师:"我们一会还要用这些粮食做有趣的游戏呢,可是这些粮食都混在一起了,请小朋友动动手,动动脑,把食物按照标识进行分离开。然后回到座位上。"

  3、幼儿第二次操作:三样物品(核桃、黑豆、小米)——小乌鸦看见小朋友那么能干,它又拿出了一些小米,想多送点粮食给妈妈,现在有三种粮食了。想一想刚才装粮食的秘密,请小朋友把发现的秘密再用一次,三种粮食要全都装进瓶子里去。还有一张记录表,小米可以用……表示,小朋友一定按实验顺序记录哦!如果还差一点装不下就请你们想想办法,好,开始吧!——你装进去了吗?(追问:是怎么装的?你为什么这样装?)小朋友动手动脑把所有的粮食都装进去了,小乌鸦说谢谢,就装起粮食飞走了。——小结:小朋友发现空隙的秘密哦,利用了核桃的大空隙,先让黑豆钻过去,最后让小米钻过去填补小空隙,这样就帮乌鸦把所有的粮食全装进去了!

  4、迁移生活经验。小朋友今天真能干,发现了物体与物体之间有空隙,还知道利用空隙来解决问题,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1)(图片)这是冰箱,爸爸妈妈可聪明了,利用空隙有序的摆放食物,这样装进去了许多的东西。

  (2)(图片)这是小班的小凳子。虽然这些凳子摆得很整齐,还是占了很大的地方。我们要在教室做游戏该怎么办呢?

  (3)(图片)可以把凳子由下至上依次叠加起来摆放,就空出地方来玩了吧!

  结束部分游戏《超市大赢家》

  1、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填补空隙的方法利用空间,现在,我就要请小朋友来玩一个《超市大赢家》的竞赛游戏。

  (1)小朋友看,在我们的前面就是超市,共有四组物品,每组里放的商品一样多,里面的商品有大的、有小的、有硬的、有软的,小朋友分成四组,每组5人,游戏开始,小组长就迅速跑到超市取走物品,拿回来放在你这一组的箱子边,最后小组成员们团结合作,共同把东西有序整齐的装进箱子里,把盖子扣住。

  (2)最先完成的一组就是我们今天的《超市大赢家》!会玩吗?注意,物品要想好了再放,不然,这个箱子可是装不进那么多东西哦!有信心吗?

  (3)恭喜(XXX)队获得的胜利,大家为他们喝彩吧。

  2、我们回教室给胜利队发奖励,其他队再试一试,让我们再来一次比赛吧!

有趣的科学活动教案3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探索,发现喷泉的形成与水的容量、喷头大小及压力大小有关。

  2、能按要求进行操作活动,并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3、对科学小实验感兴趣,初步萌发探索欲望。

  活动准备:

  1、空的矿泉水瓶子若干(瓶盖有孔)。1号瓶和2号瓶若干(大小相同的满满两瓶水,但瓶盖上的孔大小不同)。结论示意图两张。

  2、音乐

  3、场地安排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话题

  1、你见过喷泉吗?你见到的喷泉是怎么样的?

  2、那喷泉的水都是朝哪个方向喷的呢?

  二、实验操作

  今天,我请你们也来动手做一个喷泉,这里有一个空瓶子,瓶盖上有一个小孔,请小朋友想一想怎么样才能让它变成一个能喷水的小喷泉呢?

  1、操作实验一

  1)在每个圆点上有一个矿泉水瓶,请你们动手试试,会不会成功。玩的时候请你卷起袖子,不要喷到自己和别的小朋友,而且要向上喷。

  2)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交流:你们都成功了吗?为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4)教师出示图示并小结:原来要想喷泉能喷水,我们必须要给它足够多的水。

  2、操作实验二

  1)瞧这两个瓶子一样大,水一样多,连喷口都是一样大,如果我们用的力量不一样大,那效果会怎么样呢?

  2)讨论:当你轻轻压的时候,喷泉喷出的水柱是什么样子的`?当你用力压的时候,喷出的水柱会变的怎么样?

  3)教师出示图示并小结:大小相同的两个瓶子,盛着同样多的水,连喷口也是一样大,当我们给它的力量越大,水柱喷的越高:给它的力量越小,水柱喷的越矮。

  3、操作实验三

  1)(出示两个瓶子)比一比一号喷泉和二号喷泉怎么样?(两个瓶子一样大,里面的水也一样多)不过他们却藏着一个小秘密,一会儿请两个小朋友合作和1号、2号这两个喷泉宝宝玩一玩,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2)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交流:你们在玩的时候发现了什么?

  4)教师出示图示并小结:同样大小的瓶子,盛着一样多的水,用差不多的力,喷口越大喷出的水柱越矮越粗;喷口越小喷出的水柱越高越细。

  三、游戏:音乐喷泉

  平时,我们见到有的喷泉还会随着音乐一起喷涌,这就变成了音乐喷泉。

  1、当音乐比较柔和时,喷泉是什么样子的?我们要怎么样做才能让喷泉喷的矮一点呢?

  2、音乐变得激烈、有力时,喷泉变成什么样子了?这时候需要我们怎么样呢?谁愿意演奏柔和的音乐?谁愿意演奏激烈的音乐?那就请小朋友拿起自己的小喷泉让它随着音乐一起喷涌吧!

  四、延伸:出示颜料。

有趣的科学活动教案4

  教材分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在开展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过程中,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对幼儿的学习和经验的获得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生活中,大班幼儿接触过很多弹性玩具,并对弹性物品非常感兴趣,但对弹性的特征没有真正的了解,因此设计此次活动。在活动中,针对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为孩子们准备了弹性的玩具,以及弹性及非弹性物品让孩子们进行分类,幼儿通过玩一玩、试一试,说一说,在实践中主动感知弹性的特征,了解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不仅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还引起幼儿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发现物体的弹性,了解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2.自主探究发现物体的弹性,理解弹性的特点,运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3.喜欢探究、发现,积极表达交流,体验探索和发现的乐趣。

  活动重点:感知弹性的特点

  活动难点:用不同的方法发现身边的弹性物品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

  活动前让幼儿到日常生活中去寻找各种有弹性的物体,初步感知弹性这一科学现象,了解弹性的特点。2.物质准备:

  第一次操作材料:布娃娃、气球、弹簧玩具、皮球等。第二次操作材料:橡皮泥、海绵、手套、拉力器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自制弹簧玩具,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试一试、玩一玩弹性玩具,感知弹性玩具的特点。

  1.出示弹性玩具,鼓励幼儿大胆探索弹性玩具的特点。

  2.幼儿探索,教师观察指导。

  3.交流分享,总结提升。

  问题:你玩了什么玩具,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秘密?

  在交流中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分享、完整讲述,教师及时根据幼儿分享情况提升并小结:这些玩具在小朋友捏捏、拍拍、拉拉、吹吹的过程中都发生了变化。

  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为什么这些玩具我们一用力它就发生了变化,不用力又变回原来的样子了呢?

  引导幼儿讨论、总结出:篮球用力一拍就会跳起来;气球用力一吹会变大,拉力器和弹簧玩具用力拉会变长,不用力就弹回去跟原来一样……

  我们把有这种本领的玩具叫做弹性玩具。

  4.再次感知弹性玩具的特点

  三、探索比较并分类,进一步感知弹性,深化对弹性的认识。

  1.出示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幼儿进行操作探索并分类2.引导幼儿分享交流,教师重点引导幼儿说出:它们有没有弹性?为什么?

  四、联系生活,拓展认知,感受弹性物品带给我们的便利。

  提问:

  1.你身上有弹性的东西吗?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便利?

  2.生活中,你还看过玩过或用过什么有弹性的物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方便?(ppt)

  五、延伸活动:继续寻找身边或你发现的有弹性的东西与你的小伙伴和老师进行分享。

  课后反思:

  在我们的生活中,弹性的现象、物品有很多,孩子们也对此司空见惯,但孩子们对弹性的特点去深究的很少。在《幼儿园教育指导制要》中指出要让幼儿亲历科学、体验科学,在活动中教师更多的去引导孩子自主实我发现,在玩中感知弹性的特点,激发幼儿的探究欲。

  在这个大班科学活动中,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过程有清晰、合理的设计,每个环节目标明确,环环相扣.在整个活动中数师运用了开放式的提问,引导幼儿积极探索、动手操作、实匙,发现弹性玩具的秘密。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能为这个活动服务,如:第一环节的.设计出示自剖弹簧玩具,微发幼儿探究的兴趣。第二环节引导孩子在玩中感受弹性玩具秘密,知道弹性的特点并能用不同的方法分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第三个环节迁移了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吏多的了解了有弹性的物品。这三个环节以点到面、层层递进,拓展了孩子的经验。

  在活动中孩子们很感兴趣,并能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通过本次活动孩子们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得到了发展,知识上有了新的收获。

  通过反思,我觉得整个活动中有以下值得肯定的地方:

  1.活动过程条理清晰、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对于材料的提供也有一定的层次性.

  2.尊重幼儿的主体性,从幼儿的兴趣入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激发幼儿的兴趣后,引导幼儿自主然究实默,感知弹性的特点.在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感兴趣的材料,使幼儿在玩中学、玩中探索。

  在活动中不足的地方:

  1.教师的语言不够简练,语言还需严谨。

  2.活动中在对物品进行有无弹性分类时,说到橡皮泥的弹性时,本想引起争议,我觉得这里教师可用夸张的表情语气,引起孩子们的争议,对于大班幼儿,可让他们对此进行讨论。

有趣的科学活动教案5

  设计理念:

  根据《纲要》“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的精神,教师要敏锐地察觉幼儿的喜好,把日常生活的内容拓展为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电池——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十分普遍,幼儿经常能够接触到它,如玩各种的电动玩具、遥控器等等,而对于电池的神奇力量,幼儿感到很新奇,也很有趣,为了激发他们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他们乐于尝试、勤于动手的习惯。我设计了尝试性、操作性和探索性较强的尝试学习活动——有趣的电池。

  本活动主要通过让幼儿各种各样的玩具和不断地探索,一步步地揭开电池的各种秘密,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认识电池并学会安装电池的方法,其中渗透了蓄电池的环保作用。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电池的外形、种类和简单的功能。

  2、在尝试性操作活动中,鼓励幼儿探索正确使用电池的方法。

  3、让幼儿学习用语言来表达操作结果。

  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了解电池的外形、种类和简单的功能,并在尝试性操作活动中,鼓励幼儿探索正确使用电池的方法。

  活动准备:

  1、各种玩具

  2、各种电池。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尝试:让幼儿在玩电动玩具、物品的尝试活动中,感知玩具和物品无电池的状态。

  1、幼儿进电动玩具城。

  师:这里是电动玩具城,大家来看一看,玩一玩,试一试,看看这些有趣的玩具和物品里面有些什么小秘密?

  2、幼儿按意愿分散选择玩具、物品,进行摆弄和尝试,教师巡回观察。

  师:你刚才玩的是什么?好玩吗?为什么所有的电动玩具和物品都不能动起来?

  (刚才玩的电动玩具和物品里面都没有电池),那怎么办呢?(装电池)

  二、第二次尝试:给电动玩具和物品配上电池。

  1、认识电池

  师:这小小的电池有这么大的'作用。老师这里有许多电池,你们看看有没有看到过的?在哪里看到过的?(幼儿回答)

  师:电池真有趣,有圆的、方的、扁的、大的,还有小的,电池用完了,随意乱扔,会污染环境。这种电池你们见过吗?(蓄电池)这种电池用完了,也象其他电池一样扔掉吗?那该怎么办?(幼儿回答)

  小结:对这种用完了还可以充电反复使用的电池,叫蓄电池。用蓄电池开的车很好,没有噪音,没有污染,可以保护我们周围生活环境。

  2、幼儿尝试:给玩具和物品配上合适的电池。

  (1)出示一件电动玩具,请幼儿说说:“它的电池要装在哪里?需要什么样的电池?怎么装?电池盒里有什么秘密?(请一幼儿上台)

  (2)出示安装示意图,说明记法

  师:现在老师请小朋友来试一试给电动玩具和物品配上合适的电池,让它们都动起来!

  3、第三次尝试:认识正负极并准确安装电池。

  师:大家都找到了大小合适的电池,可为什么有的不能动起来呢?(引导幼儿回答:电池装反了也不能动)

  (1)认识正负极问:电池的两头一样吗?你用了几个电池?你是怎样安装电池的?(个别幼儿边展示示意图边回答)

  (2)幼儿尝试按正确的方向安装电池。

  师:现在,我们小朋友都知道,怎样去安装电池,电池的“ ”要对着电池盒的“”,电池的“ ”要对着电池盒的“ ”,下面我们就让电动城里的玩具和物品动起来吧。

  4、再次尝试,体验成功的喜悦。结束活动。

有趣的科学活动教案6

  活动背景:

  升入中班以后,孩子们的探索能力在逐步增强,也开始更关注生活中的事物,对它们产生了好感。在开展《身体的秘密》这个主题的时候,我们一起寻找了身体上可以转动的部位,发现了身体可以转动的秘密,而在许多户外活动中孩子也经常对一些小器械的转动非常感兴趣,于是,根据本班幼儿爱探究的特点,也是结合主题内容,以及幼儿的兴趣,将“转动”这个科学的概念融入在这样一个探索活动中,希望通过幼儿的摆弄、交流,开始关注生活中有转动这种现象,并感知转动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目标:

  1、愿意探索使生活中各种物品转动的方法。

  2、对生活中能转动的物品关注,体会转动在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准备:

  筷子、瓶盖、光碟、碗、风车、绳子、积木等生活物品。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

  1、找找身体上哪些部位会转动?

  2、它们是怎么转的?

  小结:原来,在我们身体上有许多部位都可以转动,转动真有趣。

  二、进行部分

  1)第一次探索

  1、看看,我带来了什么?

  2、这些东西能转动吗?

  3、那你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它们转动起来呢?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4、交流分享

  你用了什么方法让它转起来?

  把你的好办法介绍给大家。

  (请幼儿介绍,教师注意归纳总结)

  小结:原来生活中有许多物品原本是不会转动的,但是只要我们用一些方法,“搓、吹、扭、转、拧”等,很快不会转的物品也转起来了,转动真有趣。

  3)第二探索

  1、刚才我们想办法让一件东西转动起来了,现在我要考考你们能不能把两样东

  西同时转动起来呢?

  看看,我手里拿了什么?

  (筷子、绳子)

  2、想想有什么办法能让它们同时转起来吗?

  (请幼儿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的办法)

  小结:原来把绳子和筷子连一起,用力甩动绳子,筷子也随之转起来了。

  3、我给你们准备了许多物品,去找两样物品,想想怎么让它们同时转起来,好

  吗?

  4、分享交流

  谁有了好办法?快来介绍给大家。

  (幼儿交流自己的方法)

  小结:恩,我们的小朋友真聪明,想到了许多能让两样物品同时转起来的'好办法,虽然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但是没关系,一会我们还可以继续想一想。

  3)生活中会转动的物品

  1、那么在我们生活中,哪些物品本来就能转动?

  2、它们为什么要转动?

  3它们是怎么转动的?

  小结:原来生活中也有许多物品是能转动的,转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转动真有用。

  三、延伸部分

  1、那么是不是所有的转动都是好的呢?

  2、有没有不好的转动?

  让我们一起到生活中去寻找,下次再来聊聊这个话题,好吗?

  活动实践效果:

  这个内容来源于生活,也回归了生活,内容的选择是贴近幼儿的,能引发孩子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的兴趣,容易产生共鸣。整个设计注重让幼儿去尝试和探索使各种物体转动的方法,并引导幼儿对平时生活中一些转动现象的关注,是比较有价值和意义的。

  活动中,幼儿表现积极、投入,探究的兴趣浓厚,活动设计一环扣一环,不断对幼儿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激发了幼儿不断探究的愿望;动静交替的学习方式,符合中班幼儿的学习特点,通过自己的摆弄,更加深了他们对“转动”这个科学概念的理解。

有趣的科学活动教案7

  ●活动目标

  1.感知比较3种常见的纸,发现它们的不同。

  2.乐于用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3.通过染纸活动,初步发现3种纸具有不同的吸水性。

  ●材料准备

  宣纸、画画纸、牛皮纸、颜料、标签、表格、染纸样品、塑料筐、抹布、旧挂历纸、泡沫板。

  ●活动过程

  1.感知3种纸的不同

  (1)教师出示3种纸,并问孩子:“这是什么纸(了解名称)?”

  (2)提出问题:“每人都有3种纸,大家看一看、摸一摸、揉一揉、听一听,它们有什么不同?”

  (3)幼儿自己取3种纸进行感知比较,发现纸的软硬、厚薄、颜色、光滑度等的不同。

  (4)鼓励幼儿相互交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5)在幼儿表达基础上,利用表格形成集体记录。

  2.制作有趣的染纸画

  (1)引入染纸画,出示染纸样品。

  (2)幼儿取纸,教师介绍染纸基本方法。

  (3)幼儿操作。

  (4)相互交流。

  提问:“你们看一看这3种纸染出来的画,你们发现了什么?”“哪种纸做染纸最漂亮?”“为什么?”

  小结:宣纸做染纸最漂亮,它吸水多。把这一结果记录在集体记录表中。

  利用记录表,梳理3种纸的不同。

  3.提出问题,引出新活动

  “今天是用这3种纸来做染纸画,如果用这3种纸叠成小船,放在水里会怎样?”

  ●活动评析

  《有趣的纸》作为纸的系列活动的一部分,是一个有着科学领域的明显特点并与艺术领域有机综合的活动。

  这个活动的结构化程度比较高。这种高结构不仅体现在从目标到材料的严谨设计。而且体现在用一系列关键问题引导着幼儿的探究活动逐步走向深入。在活动的每个阶段,不仅在开始时有关键问题的引导,而且在探究告一段落时有共同的讨论和回顾,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发现和记录的事实信息,概括、总结和提升已经获得的经验。

  在探究式科学教育活动中,关键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引领着幼儿探究的方向,保证探究的深度和有效性。在《有趣的纸》中,在探究活动的不同阶段,教师主要使用了4个关键问题,它们在引发和引导幼儿深入探究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关键提问1:这是什么纸?这个问题的主要作用在于引发幼儿回忆、确认已经熟悉的纸,同时为了交流的方便,对纸的名称达成基本的共识。

  关键问题2:“看一看、摸一摸、揉一揉、听一听,它们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的主要作用在于提示幼儿运用多种感官、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探究;同时这个问题也在提示幼儿关注自己的探究结果――发现纸的不同,让幼儿明确探究的任务。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孩子们会关注到纸的很多外在特性,颜色、薄厚、结实程度、光滑程度等等。

  关键问题3:“看一看这3种纸染出来的`画,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问题主要是为了引导幼儿关注3种不同的纸的吸水性。虽然这是一个具有一定方向性的问题,但也是一个比较宽泛的问题。孩子们的发现可能会有很多。

  关键问题4:“哪种纸做染纸最漂亮?为什么?”这个问题比上一个问题具体,它能引导着幼儿发现宣纸做出的染纸最漂亮,通过思考原因,孩子们会关注到纸的吸水性,并对纸的吸水性发生兴趣。

  探究纸的吸水性可以成为孩子们继这个活动之后更进一步的探究活动。因为纸的吸水性已经超越了探究纸作为单一物质的物理特性,涉及到纸与水两种物质的相互作用所发生的变化。老师们可以在美工区投放颜料和各种各样的纸,鼓励和支持幼儿继续进行染纸活动;还可以提供毛笔、毛刷、棉签和海绵棒等工具材料,鼓励幼儿自由选择各种质地的纸进行作画,他们会发现不同纸的吸水性和用不同的纸作画所产生的奇妙效果。当然,在这种似游戏、似探究、似美术的区域活动中,孩子们会体验到游戏的快乐、探究的魅力、美术的奇妙……总之,孩子们的获得与发现会有很多很多!

有趣的科学活动教案8

  活动目的:

  1、复习认识数字1—6,让幼儿了解数字的实际意义和有趣性。

  2、寻找生活中的数字,初步了解数字的意义。

  3、提前让幼儿寻找生活中的数字。

  活动准备:

  1、ppt图片

  2、有数字1—6的'胸牌,与幼儿人数相等。

  活动过程:

  1、打开ppt,引导幼儿发现数字,与数字做游戏。

  教师:小朋友,你们看我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数字宝宝想和大家做一个游戏,名字叫:“看数字做动作”。看数字拍手,看数字打枪。

  2.让幼儿寻找生活中的数字

  教师: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我们见过数字。首先让幼儿自己讲述,引导幼儿想象。教师结合ppt中的内容进行小结,表扬有创意的幼儿。小结数字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和乐趣。

  3、数字躲在哪?

  幼儿观看课件,从课件仙鹤图案中找出自己认识的数字。

  教师:小朋友你们看今天还有谁也来到了我们中二班,对啦,是仙鹤,仙鹤谁也来到了这里,仙鹤本领可大了,你们看他身上都藏了些什么?引导幼儿找出认识的数字。对没有学过的数字教师可以一带而过。

  4、游戏“找朋友”

  教师:现在老师要告诉大家一个秘密,你们看看自己的小椅子背后,发现了什么?数一数有几个记住了,我们前面有几个大的数字宝宝,一会老师请小朋友上来拉成一个圆圈,我们一起唱“手拉手儿走走”,你们边唱边找自己的数字朋友在哪,等歌曲一唱完大家就去找到他,看谁找得又快又对。游戏进行3次结束。

有趣的科学活动教案9

  设计思路

  本活动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让幼儿认识几种颜色,而是为了激发幼儿对周围生活中色彩的关注。所以,设计要注重为幼儿提供观察、探索的机会,让幼儿在主动活动中认识颜色、使用颜色,同时充分感受颜色的丰富性。

  中班幼儿可能会对调色活动本身感兴趣,他们的兴趣容易停留在操作上。因此,设计不仅要为幼儿创设自由探索的机会,还应该组织幼儿讨论探索活动中遇到的各种现象,使幼儿的兴趣转移到对活动中出现的科学现象的兴趣上,从而引发进一步探索的愿望。

  活动目标

  1.能说出常见物体的颜色。

  2.对颜色变化感兴趣、喜欢实验活动。

  3.发展表现美的能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1.重点:激发幼儿对周围生活中色彩的关注。

  说明:能够意识到色彩美是幼儿感受美的一个重要方面。色彩是直观的,但是,如果幼儿不能有意已去感受,就会视而不见。因此,激发幼儿对周围生活中色彩的关注,比认识几种具体的颜色更为重要。幼儿时周围的色彩产生了兴趣,就能主动去认识各种颜色,即时认识活动就成了幼儿自身的需要。

  2.难点:引起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说明:启蒙教育不是为了追求某种即时效果,而是为了给幼儿今后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所以活动应该定位于让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而不是对实验结果的兴趣。但是对于中班幼儿要通过活动,取得以小见大的效果是有一定难度的。

  活动准备

  颜料和调色用具。活动室的布置要色彩丰富、协调。

  活动过程

  1.通过认识颜色的活动激发幼儿对周围生活中色彩的关注。

  (1)分散观察。结合日常生活引导幼儿观察大自然、人的眼饰、周围物品中丰富多彩的颜色,并初步了解一些颜色的名称。

  (2)集体活动。首先让幼儿回忆观察的颜色,教师出示相应的色块,并让幼儿进行颜色的`指认和命名活动。然后让幼儿谈谈最喜欢的颜色、什么东西和自己喜欢的颜色是相同的……。

  2.通过使用颜色的活动,让幼儿进一步熟悉颜色,体验色彩的美,引起对颜色的兴趣。

  (1)涂色活动。为幼儿提供各种需要涂色的画,如树、水果、花……,让幼儿涂上相应的颜色,要求与实物本来的颜色相似。

  (2)配色活动。让幼儿在空白的玩具、服装、树叶图上涂色,鼓励幼儿自己配色。活动后组织幼儿欣赏同伴的作品,谈谈最喜欢哪幅画的颜色。

  3.通过实验活动引起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1)调色活动。先让幼儿自由探索,用颜料进行调色实验,体验发现的乐趣。然后组织幼儿讨论、交流调色的经验,谈谈颜色的变化。教师还可进一步操作实验让幼儿发现调色的结果是丰富多变的,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2)制作活动,让幼儿通过制作和玩耍七彩风轮,引起悬念,产生求知欲。

  活动反思

  在调色活动中感受颜色的多变,大大地激发了幼儿对色彩的关注,同时让幼儿观察周围的东西,让幼儿对周围的色彩产生了兴趣,就能主动去认识各种颜色,在配色活动中,也让幼儿对科学的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调色、配色,幼儿兴趣浓,而且大大激发了他们探索的欲望。但是在给幼儿操作调色的活动时,我没能充分地引导和组织幼儿探讨活动中遇到的各种现象,使得幼儿的兴趣停留在操作上,没能达到进一步探索的愿望。

有趣的科学活动教案10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探索活动中,积累有关转动的经验,了解转动是运动的一种方式。

  2.发现转动的很多有趣现象,感受现代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方便,有发明创造的欲望。

  3.为自己和同伴的成功而高兴。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坐过转椅、旋转木马的经验;玩过“迷迷转”的游戏。

  2.每组一份操作材料:筷子、轮子、塑料玩具、绳子、小碗、伞、圆纸片、牙签、木片、盖子、水彩笔、彩色纸等。

  3.学具:陀螺、电风扇、发条玩具、录音机、磁带、转椅、钟表等。

  过程实录与分析

  一、通过操作,让幼儿初步获得有关转动的经验。

  1.请幼儿猜谜,引起幼儿兴趣

  师:“说它是辆车,可它不是车,风儿一吹来,脑袋随风转。猜猜是什么?”幼:“我知道,是风车。”

  出示风车。

  师:“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幼:“我玩过风车的,风一吹,它会转的。”

  2.幼儿第一次探索、操作,鼓励幼儿想办法转动物体。

  (1)师:“除了风车能转,你能想办法让篮子里的东西转起来吗?”

  (幼儿操作时,幼儿显得很兴奋,许许多多奇特的想法都是在“玩”中产生,他们想出了用嘴吹、用手转、用手拨、用手摇,甚至还想到了借助一些辅助材料如牙签、绳子、筷子等。)

  (2)交流,鼓励幼儿为同伴的成功而高兴。

  师:“你是怎么玩的?”

  幼A:“我用筷子穿过木条,用手一拨,长木条就转了。”

  幼B:“我用牙签穿过纸条,用手一捻牙签,纸条就转起来了。”

  幼C:“我用嘴用力吹大花片,转得很快。 ”

  (3)师:“小朋友真会动脑筋,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让篮子里的东西转起来。”

  3.幼儿第二次操作、探索,引导幼儿发现转动时的有趣现象。

  (1)师:“请你们在木条上、纸片上、盖子上、小碗上涂上各种颜色或粘贴上彩色的纸,或在纸片上剪一条缝,再转动一次,看看会发生什么有趣的现象?”

  (2)操作后交流,鼓励幼儿将自己的发现大胆地告诉同伴,并请想法奇特的幼儿将做法演示给其他幼儿看。

  幼A:“木条上面的红条变成了一个圆圈。”

  幼B:“纸条上的花纹看不清,变模糊了。”

  幼C:“用力吹,大花片上的缝隙看不见了。”

  (个别幼儿演示,让每个幼儿观察到同伴发现的转动的有趣现象,将幼儿的思维推向了高潮。)

  师:“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些有趣的现象吗?”

  幼:“因为它们转得很快。”

  (3)师小结:“由于物体转得快,看上去五彩的纸片变成了各种颜色的混合色,小块的颜色看起来变成了圆形。由于物体转得非常快,各种物体我们看上去都像是圆形的。”

  二、通过游戏,让幼儿发现转动是运动的方式。

  1.师:“你能不用篮子里的东西,让自己的身体也转动起来吗?”

  幼A:“身体能转吗?不成了玩具吗?”

  幼B:“会倒的!”

  2.师:“试一试,看看自己的身体有那些部位也能转动起来,玩的时候要注意安全,不要弄伤自己和小朋友。”

  3.交流。

  师:“你让什么转动了起来?请你上台试一试。”

  幼A:“我的舌头也能转动。”

  幼B:“我的手臂转得圈可大了。”

  幼C:“我的辫子也能转动。”

  幼D:“我的屁股会转的。”

  (整个环节满足了幼儿好动的欲望,在动动、玩玩中,充分调动幼儿全身的感官直接认识和感受转动带来的有趣感觉,让幼儿的探索更深入,更贴近幼儿的生活。)

  4.师:“如果我们身体的一些部位(如头不能转了)不能转动了,行不行?”

  幼A:“不行。”

  幼B:“头不能转了,看东西时和身体一起转,那就成了木头人了。”

  5.师:“我们的身体真了不起,有那么多的部位都能转动起来,让我们做事、运动更灵活!”

  三.游戏“找一找”:感受转动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进一步激发幼儿对转动的兴趣及创新的欲望。

  1.师:“聪明的人,让许多东西都转动了起来,方便我们的生活,今天,就请你到周围去找一找哪些东西能转动,找到了,想一想,转动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好处?”幼儿自由地寻找、探索、发现、交流。

  2.交流。

  师:“你发现了什么能转动?××转动了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幼A:“这张椅子会转。”

  幼B:“我知道那叫转椅,我家里有的,坐着可舒服了!”

  幼C:“这只卷笔器我家也有,是用来卷铅笔的。”

  幼D:“小电风扇一按开关就转了,真风凉!”

  四、扩展。

  师:“在我们的周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能转动?”

  幼A:“理发店外面有一个灯会转的。”

  幼B:“油烟机上有一个会转的,象电风扇一样的东西。”

  幼C:“洗衣机里面的桶会转。”

  ……

  师:“如果你是小小发明家,你想让什么转动?转动以后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呢?”

  (这两环节主要是扩展幼儿对会转动物体的认识。由于活动内容来源于生活,幼儿列举出许多日常生活中见过的会转动的`物体。并通过自己的想象,幼儿设计出了许多会转的物体,充分激发了幼儿的创新思维。)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从关注幼儿的兴趣入手,寻找活动与幼儿生活的结合点,活动的内容来源于生活,且紧密围绕着“转动”这个有趣的现象而展开,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体验转动的乐趣,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在玩中获得了知识、发展了思维能力。

  本次活动的一个难点就是要解决如何将不易被观察到的、抽象的转动现象传递给幼儿,并通过幼儿自己的探索,感知转动以后产生的有趣现象。为了能让幼儿自己动手、亲身体验、发现转动的秘密,我收集、制作了大量的可操作、多种不同类型的材料,并请幼儿在材料上粘贴上彩色的纸或涂上色彩,让幼儿留意转动后颜色的变化,为幼儿的思维留有了空间,更为幼儿的创新提供了条件。

  整个活动我注重让每一个幼儿都“动”起来、“活”起来,我尝试将获得知识、动手操作、创新思维三者有机结合,让幼儿自己想办法让这些材料都转动起来,这种与材料互动的学习方法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引发了幼儿的表现欲望,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幼儿对材料的再创造和寻求多种答案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到充分表现。

  此外,我注重活动的拓展和延伸,让仍有兴趣的幼儿可以继续在活动区内进行探索,打破以往把一个活动孤立起来,使教育形式能够多样化,更符合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

有趣的科学活动教案11

  一、教学内容

  了解带圆的物体会滚动,有角的物体不可以滚动。

  二、教学目标

  1、幼儿了解物体的形体,知道哪些物体可以滚动;

  2、通过操作幼儿感受可以滚动物体的特征。

  3、激发幼儿乐于动手动脑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可以滚动物体的`特征

  难点:认识物体的形体,并可以流利地说出它的形体和特征

  四、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讲授法.操作练习法.引导发现法.总结归纳法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内容及过程

  1、情景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

  老师:体育场今天有一场滚动比赛,我们来看一下有哪些参赛选手呢?(皮球、魔方、文具盒、报纸、八宝粥桶)

  2、学习新知识:

  (1)引导幼儿了解球体和圆柱体为什么会滚动?

  (2)幼儿了解正方体、长方体、长方形为什么不可以滚动?

  小结:它们的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没有角,圆圆的,所以会滚动。

  (3)、幼儿操作并作出判断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物体,幼儿来动手试一试它可不可以滚动,可以滚动的打√,不可以滚动的打×。

  (4)、归纳总结:它们的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没有角,圆圆的,所以会滚动。

  3、布置作业:家中寻宝

  我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家中可以滚动的物体。

有趣的科学活动教案12

  活动名称:

  科学《有趣的膨胀》 班级:大班

  活动目标:

  1、了解一些物体遇水膨胀的现象。

  2、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3、培养幼儿探索周围科学奥秘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温水、茶叶、胖大海、木耳、紫菜、串珠、积木、贝壳若干,供幼儿操作的透明杯子、垃圾筐、毛巾等操作材料若干。(每组两份操作材料,每种都放在一个透明杯子里。)

  2、幼儿呈环形坐在教室前面,后面摆四个桌子,幼儿操作时分组,桌上操作材料分组放好。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位小客人(出示泡大珠),你们认识吗?(有一部分幼儿认识)有的小朋友认识,说叫泡大珠。我们先一起来看一看,这个泡大珠长什么样啊?(没泡过水的泡大珠放到透明的杯子里),先来看一看,像什么?再请小朋友摸一摸,有什么感觉?经过小朋友们认真地观察,我们发现,泡大珠非常小,像米粒一样,颜色很漂亮,摸上去有点硬。

  有的小朋友说把他泡在水里就会变大,昨天,老师就把它放到水里了,他发生了非常神奇的变化(出示泡好的泡大珠)。我们再一起来看一看,放到水里泡一泡,它变成了什么样?(请小朋友看一看,摸一摸)

  总结:他变得像玻璃球一样大了,而且还特别漂亮,摸上去软了。

  我们把像泡大珠这样放到水里泡一泡就会吸水变大的现象叫做“膨胀”。泡大珠真是太神奇了,他很想成为你们的朋友,你们愿意吗?

  二、活动

  1、猜想:

  泡大珠告诉我,今天他还带来了他的好朋友,他的好朋友在哪呢?他的好朋友啊,很调皮,都藏在这个小筐里了,你们愿意和他们一起玩吗?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小筐里都有什么啊?(带幼儿一起认识小筐里的东西:积木、串珠、贝壳、茶叶、紫菜、木耳、胖大海)可是小筐里的东西这么多哪个才是他的好朋友呢?泡大珠说只要和他一样,放到水里会膨胀的东西就是他的好朋友。

  2、填写记录表第一行

  老师给每组小朋友都准备了这些东西,现在就请你先仔细看一看,轻轻地摸一摸,再和你们组的小朋友一起猜一猜,谁会是泡大珠的好朋友,把你们组猜的结果记录在记录卡的第一行上。在你操作的时候,老师要提一个小小的要求,和你的`好朋友讨论的时候小点声音,摸的时候更要轻轻的,可千万不能太用力,他们都在安安静静的睡觉,我们可千万不要吵醒它们。(幼儿进行猜想的环节,教师适当指导。)

  好了,大部分的小朋友都已经填好了记录表,现在老师就请小朋友说一说,你们猜想的泡大珠的好朋友是谁?我们一起把黑板上的大记录表填写完整。(幼儿自由发言,老师根据幼儿的猜想填写大记录表)

  3、验证猜想

  刚才泡大珠说,他的好朋友是什么样的啊?对了,放到水里就会膨胀的才是他的好朋友。那我们找的对不对啊?这样,我们把这些东西放到水里试一试他们会不会膨胀变大,好不好?,

  4、验证操作并填写记录表第二行

  老师给每组小朋友准备了两份材料,一份放水,一份不放水,你要仔细观察泡在水里的和不泡在水里的有什么不一样?发生什么变化?哪些变大了,哪些没有变大,找出泡大珠的好朋友。并记录在你们组的记录表的第二行。记住,你操作的时候,只能轻轻的摸,不能用力,更不能用手去撕,如果这样你就永远也找不到泡大珠的好朋友了。(幼儿开始操作,教师指导)

  好了,大部分的小朋友都已经操作完了并填好了记录表,现在老师就请小朋友说一说,你们发现的泡大珠的好朋友是谁?和你们刚才想的一样吗?(幼儿自由发言,老师填写大记录表)

  三、总结

  小朋友你们可真棒,把泡大珠的好朋友都找到了,为我们自己鼓鼓掌吧!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像泡大珠一样遇水会变大膨胀,谁知道还有什么遇到水会膨胀呢?(豆粒、花生等)

  回家以后就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还有什么东西是遇水膨胀的,然后告诉老师和别的小朋友,好不好?

  四、分享爆米花,活动结束。

  今天,泡大珠带他的朋友来我们班做客,特别高兴。他现在要把礼物分给大家,你们看,这是什么?(出示爆米花)谁知道爆米花是什么做的?怎么做出来的?下次,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做爆米花,好不好?

有趣的科学活动教案13

  活动背景:

  在平时的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对自己的身体非常感兴趣,他们经常对着镜子点头、弯腰、挤鼻子弄眼等等。孩子们这种无意识的行为说明他们有好奇心、有求知欲。针对大班孩子的认知特点,我设计了这节探索学习活动,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认识自己身体的主要关节,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活动目标:

  1、了解人体的主要关节,知道关节的名称。

  2、感知关节的运动功能,体验运动的快乐。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欢快的音乐

  2、沙包、拉力器、毽子、皮球等玩具

  活动过程:

  一、创境激发兴趣

  播放欢快的音乐,教师和幼儿一起跳舞,活动全身。

  二、感官体验探索

  1、问:跳舞时你身体的哪些地方在动?为什么会动?进而引出关节概念。

  2、摸:找出关节,学习关节名称。

  三、游戏强化认知

  1、看谁指得又快又准:老师说关节名称幼儿指出自己相应的关节。

  2、看谁说得又快又对:教师活动关节,幼儿说出相应的关节名称。

  3、音乐游戏:动动你的关节。

  四、图片(x线像)呈现模样

  五、活动体验作用

  1、玩中体验: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在玩的过程中体验关节与运动的关系。

  2、看中寻找:让幼儿观察周围老师的活动,发现关节与工作、生活的关系。

  六、尝试懂得保护

  用纸筒固定关节,让幼儿尝试关节受伤后的不便,初步懂得保护关节的重要性。

  七、总结提升经验

  八、舞蹈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活动结束后我认真反思我的教育行为与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这次活动让我更加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及大班幼儿的学习特点,他们喜欢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在探索中领悟知识。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活动自然的认识了关节,孩子们的参与积极性很高。

  1、注重激发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本次活动开头以一段舞蹈引起幼儿的兴趣,自然导入课题。首先我让幼儿随音乐自由舞蹈,当这段热身活动结束后我请幼儿想一想我们的身体这么灵活?手指头为什么会弯曲?让幼儿从自身对手指会弯曲这一认识入手,知道我们的手指上有关节。从而让幼儿比较容易进入探究状态,并保持持续的求知欲望。

  在认识关节这一活动过程中,我着眼于以活动各个关节来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在最后一个环节中,我让幼儿通过想象在关节上画画,使幼儿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玩中体验,玩中交流,玩中探究。

  2、注重幼儿的亲历过程。

  在初步认识了我们身体上的关节后,我又以如果不弯曲手指关节,能不能拿到我手里的东西?为游戏,让幼儿亲自体验人体关节的重要性,激发他们认识、探究自己身体的兴趣。通过这样的亲历活动,使幼儿较好的掌握和理解了我预定的教学目标。

  3、注重幼儿对关节这一概念是否准确理解。

  在引出关节这一概念时,我强调了它是骨头与骨头之间可以动的连接部分叫关节。但有一幼儿说我们的舌头上也有关节,他认为舌头能活动就有关节,这无疑是不正确的。于是我就问他:我们的舌头上有骨头吗?(没有),这样就自然地让幼儿明白了我们的舌头上是没有关节的。

  不过,在这个环节中,我还可以让幼儿发现我们的眼皮、心脏、鼻子、嘴唇等地方都可以活动,但它们都不是关节。从而让幼儿对关节的概念更加准确的理解。

有趣的科学活动教案14

  一、设计意图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科学领域指出要让幼儿在探索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认识常见的动植物,能注意并发现周围的动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幼儿天生喜欢小动物,但是对小动物的局部特征并不是很了解,所以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了本次活动,使幼儿了解常见小动物的脚印特征,对动物的脚印产生探索兴趣,并产生喜爱小动物之情。

  二、活动目标

  1.认识四种小动物的脚印。

  2.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区分小鸡、小鸭的脚印。

  3.喜欢并爱护小动物。

  三、活动重点

  认识小鸡、小鸭、小猫、小猪脚印的特点。

  四、活动难点

  区分小鸡和小鸭脚印。

  五、活动准备

  PPT、小动物音频

  六、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师:小朋友们,鸡妈妈遇到一件着急的事的,她想请小朋友们帮帮忙。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播放鸡妈妈音频:我的小鸡宝宝不见了,你瞧,雪地里有它的脚印,它一定是在森林里迷路了,你们愿意帮我找找它吗?

  (二)基本部分

  1.认识小鸡的脚印

  师:小朋友们,找到小鸡的脚印就能找到小鸡了,我们来看一看小鸡的脚印是什么样的?

  师:小鸡的脚印细细的、尖尖的,脚趾之间是分开的,小鸡的脚印像竹叶。

  2.认识小猫的脚印

  师:咦,这里有一些脚印?他们是谁的?是小鸡的吗?我们一起来喊喊小鸡有没有在这里。“小鸡,小鸡,快出来!”

  播放小猫音频:喵~喵~我可不是小鸡,我是小猫,我的脚掌有厚厚的肉垫,我的脚印就像是盛开的梅花,漂亮极了。前面还有一些小动物的脚印,你们快去看看有没有小鸡的?

  小结:小猫的脚掌有厚厚的肉垫,它的脚印像梅花。

  3.认识小猪的脚印

  师:这儿又出现脚印了,我们一起来喊喊小鸡有没有在这里。“小鸡,小鸡,快出来!”

  播放小猪音频:“呵~呵。谁在打扰我睡午觉啊,我是小猪,这是我刚才跑步留下的脚印,我的脚印有两瓣,就像打开的剪刀。小河边有一些脚印和小鸡的很像,你们快去看看。”

  小结:小猪的脚印有两瓣,像打开的剪刀。

  4.认识小鸭的脚印

  师:小朋友们看,小河边真的有脚印,我们一起叫小鸡出来吧。“小鸡,小鸡,快出来!”

  播放小鸭音频:嘎~嘎~嘎,我是游泳健将——小鸭子,河边的脚印是我的。我的脚印和小鸡可不一样,我的脚趾是连在一起的,像秋天的枫叶。你们去其它地方找找吧!”

  小结:小鸭的脚趾是连在一起的,像枫叶。

  4.找到小鸡并发布任务

  师:小朋友们看,这是不是小鸡的脚印,“小鸡小鸡,快出来!”“小朋友们,多亏你们来找我,不然我就要在寒冷的雪地里过夜了。谢谢你们!”

  音频母鸡:小朋友们,你们太棒了。谢谢你们帮我找到了我的鸡宝宝,听说你们在找鸡宝宝的路上,还发现了其它小动物的脚印。请把小动物和他它的脚印连起来。

  (三)结束部分

  教师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与幼儿一边连线一边复述:小鸡的脚印像竹叶,小鸭的脚印像枫叶,小猫的脚印像梅花,小猪的脚印像剪刀。

  七、活动延伸

  师:下面的脚印又是谁的呢?(出示大象和小狗脚印图片)这些绘本很有趣,里面也许会有答案喔。

  微反思:

  本次活动以生动有趣的情境导入,拟人化的音频吸引了幼儿的关注,激发了幼儿对本次活动的兴趣。在帮助鸡妈妈找小鸡的过程中依次认识其他三种小动物的脚印。了解四种小动物脚印的不同及其特征,还与生活中的`事物进行一一对应,用简短的语言总结了小动物脚印像什么,既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又让幼儿知道如何去对比事物的不同。这符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科学领域的要求:让幼儿喜欢接触大自然,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感兴趣,具备初步的探索能力,能用多种感官去探索。在活动设计上通过鸡妈妈这个拟人化的形象,发布两次任务,让幼儿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并认识到四种动物的脚印,符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社会领域的要求:喜欢承担一些小任务。总的来说,本次活动构思巧妙,活动环节流畅,清晰。选取了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四种小动物脚印,以此为契机,让幼儿对动物的脚印产生探索兴趣。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本着幼儿为主体的教育观,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多采用多媒体手段,选择幼儿所喜爱的拟人化的动物或形象,情境化、游戏化的方式,直观具体的去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有趣的科学活动教案15

  活动意图:

  为认真贯彻落实《幼儿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把握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以及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我生成了以科学领域为中心的中班主题活动《有趣的圆》。本次活动选自省编教材中班下册主题《好玩的玩具》。活动中,主要通过幼儿观察、探索、操作、实验等方法,找出身边的圆和身体上的圆,了解“圆”对人类的作用。在区域活动中,让幼儿去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活动目标:

  1.能找出生活中圆圆的东西,并用肢体做出圆。

  2.了解“圆”对我们人类的作用,和“圆”成为好朋友。

  3.积极参与区域活动,并分享在区域中的探索。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手工区材料:纸、笔、橡皮泥等

  3.益智区材料:图片、插塑玩具等

  4.奇思妙想区:彩带、报纸、绳等

  5.音乐区:音乐歌曲碟片、各种表演道具

  活动重点:通过观察让幼儿找到身边和身体上的“圆”。

  活动难点:动手操作创造出圆圆的东西。

  活动过程:

  1.律动《开汽车》,进人活动室。

  教师带领幼儿跟随音乐开汽车进入活动室。

  2.播放多媒体课件,发现生活中的圆。

  (1)让幼儿观察图片,哪些东西是圆圆的。

  教师:在我们生活中,有好多圆圆的东西,他们都是我们的朋友,身边、身上、公园里、马路上等等,我们想想看,把它的名字说出来。 (幼儿自由回答)

  (2)教师请幼儿一次性说出三种圆圆的`水果。

  教师:小朋友们,我们都喜欢吃水果,下面请你一口气说出三种圆圆的水果。 (幼儿踊跃回答)

  (3)教师引导幼儿在身体上找圆,然后用肢体来表现圆。

  (4)教师讲解“圆”的好处,为什么有些东西做成“圆圆的”。

  3.区域活动:寻找圆、制作圆。

  幼儿到各个区域活动。活动中,教师个案观察。

  (1)手工区:准备纸、笔、橡皮泥等材料,让幼儿动手画出、捏出、撕出大小不同的圆。

  (2)益智区:准备图片、玩具等材料,让幼儿在图片中找出哪些东西是“圆”的,运用玩具插出圆的建筑物等。

  (3)奇思妙想区:准备绳子、彩带、报纸等材料,让幼儿动脑动手把这些不是圆的东西变成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

  (4)音乐区:准备和圆有关的歌曲,让幼儿听音乐创编出与“圆”有关的动作或者游戏,并和其他小朋友分享。

  4.分享区域里的成果

  教师提出问题:

  (1)报纸可以怎么变出圆?你想到了几种方法?(幼儿自由回答)

  (2)你发现图片里的圆一共有多少个?(幼儿自由回答)

  幼儿提出问题:

  (3)为什么喝的水杯口是圆的?(幼儿讨论)

  (4)为什么车轮是圆的?(幼儿讨论)

  教师请创编动作的幼儿带领其他幼儿一起跳舞。

  5.活动总结

  教师总结本次活动重点,让幼儿初步了解“圆”对我们人类的作用。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鼓励和表扬。

  活动延伸:给每位幼儿发一条彩带,请幼儿用彩带想出多种方法变出圆。

  活动反思:中班幼儿正处于对任何事都好奇的阶段,他们喜欢观察、探索和挑战,为满足幼儿这一需求,我在活动中不断地给幼儿抛出问题,让幼儿互相讨论,实际操作,动手动脑。在整个活动中从头到尾都调动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环节衔接有序,目标明确,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1.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幼儿的兴趣。我准备了一些常见的圆圆的东西的图片,例如钟表、硬币、猫头鹰、篮球等,让幼儿找出哪些东西是圆的,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2.提出问题,让幼儿思考回答。在活动中,提出生活中还有哪些是圆的,身体上有哪些是圆的,用肢体表现出圆来等。通过这样的提问,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培养了幼儿善于思考的能力。

  3.利用区域活动达到教学效果。为了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我准备了几个区域让幼儿轻松愉快的去操作、实验,幼儿互相交流,共同成长,寻找答案。

  总之,整个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目标展开,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还有不足之处,例如没有关注到个别幼儿,没有完全以幼儿为主,教师有包办代替的地方,在今后教学中应不断改善。

【有趣的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有趣的科学活动教案03-26

有趣的科学活动教案05-24

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水02-17

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转动02-10

科学活动有趣的水教案08-25

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叶子01-26

有趣的科学活动教案15篇03-26

有趣的科学活动教案(15篇)03-26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颜色12-13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影子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