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

时间:2024-05-17 08:59:53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常用(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常用(15篇)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能力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发展学生观察和辨认不同材料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

  教学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

  2、教学难点: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材的特性。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常用的物品

  1、生活中常用的物品有哪些?它是由什么东西做的?(板书学生说到的几种材料)

  这些能被我们做成物品的东西我们把它叫做材料(板书:课题)

  2、出示单一材料做成的物品——尺子:认识吗?它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板书:塑料)

  3、出示几种材料做成的物品——眼镜:认识吗?它是由什材料东西做成的`?还有吗?(板书:玻璃、铁)

  4、小结:看来物品可以有一种材料做成的,也可以有几种材料做成的?

  二、我们知道的材料

  1、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材料。(学生说教师板书、当学生说到物品而不是材料时教师指导)

  2、说说有这种材料做成的物品。

  三、调查身边的材料

  1、我们身上的物品

  在我们身上就有很多物品,它们又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我们不妨来调查一下。在调查前请大家先来看几点提示:你可以找现在身上穿的、佩戴的、身上携带的物品。同一物品名称不要重复。碰到不认识的材料可以用⑴、⑵、⑶……来做一下记号,讨论时尽量保持轻声。

  (1)活动开始

  (2)汇报交流(学生上台展示)教师板书学生说到的材料。

  师:你能具体指一下这个物品吗?

  师:大家对他们小组的调查还有什么看法吗?

  师:对于这些物品,谁能说说自己的看法。

  2、观察书包里的物品,它们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通过我们调查身上的物品,又发现了几种材料,而且我还发现同学们找材料的这种情趣非常高,接下来我们就来观察一下书包里的物品,它们又是有什么材料做成的?大家可以把调查记录在老师发给的表格中。

  (1)活动开始

  (2)汇报交流

  大家对他们小组有什么不同意见吗?看来大家都能熟练的找出做成物品的材料,接下来我们在做个游戏。

  先听清楚我的要求:我在教室里指一件物品,看看你能否说出它是有什么、什么、什么材料做成的,准备好了吗?

  门、窗、椅子、灯……

  四、小结

  通过刚才的调查,我们发现,在我们的周围有这么都材料、物品可以有一种材料做的,也可以有几种材料做成的。

  1、各种材料的特点

  这些材料,你觉得它们有什么特点吗?比如说,我们穿的衣服为什么要用布来做,而不是用铁呢?

  我这里给大家准备了几种我们身边常见的材料,每小组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材料进行观察。小组代表领取材料。

  (1)活动开始

  (2)汇报交流

  小结:你们说的这些特点都是真的吗?我们将会在接下来的科学课中花大量的时间去研究这些材料的特点,相信同学们通过自己的研究能顺利的找到你们想要的答案。

  2、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练习

  1、观察并记录制作周围物品的材料,请在相应材料下打“√”。

  物品名称使用的材料:塑料纸布金属木材玻璃

  2、通过统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我们身边使用最为广泛的三种材料。

  3、写出你知道的木材的特性:

  4、选择题

  (1)我们身边的物品大多是用()材料制成的。

  A、、一种B、两种C、两种以上

  (2)我们吃饭用的碗大多是用()材料制成的。

  A、纸B、塑料C、金属

  D、木材E、玻璃F、、陶瓷

  作业安排

  1、课后将相应的科学活动手册填写完整;

  2、不同材料给我们生活带来不同使用价值,写一篇我们生活周围与材料有关的随想。

  自我问答

  问:在处理一些学生小组合作调查的环节中,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答:要大胆的放手,不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究材料的时间和空间上有所局限。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科学课探究活动要有更新的认识,让学生参与活动、主动参与活动、自主参与活动,要注重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精神。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运动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细致观察对获得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过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

  教学方法:

  观察与讲解结合

  学法

  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

  【教学准备】

  2-3只饿了的蜗牛,菜叶、苹果片、饼干、等食物,记录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交流饲养蜗牛的经验和发现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交流饲养蜗牛过程中的发现。

  3.关注:汇报情况的.真实性,要求汇报的是自己观察到的而不是听别人说的或丛书上看到的。

  教师讲授:蜗牛睡觉休眠了,它会用黏液膜封住壳口,不再活动。问2:蜗牛睡觉了怎么让它醒过来?学生回答:轻轻摩擦、轻敲、浇水??解决:将蜗牛放入水中,蜗牛由于呼吸受到阻碍,就会结束休眠开始活动,并努力爬出水面。

  设计意图:获取更多的有关蜗牛的信息,初步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观察蜗牛吃食

  1.整理有关蜗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学生设计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实验。

  3.学生用实验验证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多媒体展示

  4.教师注意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如蜗牛是益虫还是害虫?

  5.学生设计实验的多样性和可行性;学生观察过程中新问题的提出。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

  三、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1.指导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结合蜗牛的身体特征和多媒体课件

  2.学生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3.关注:学生观察的方法的正确性和学生获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设计意图: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并提出新的问题,蜗牛能长时间放在水里吗?

  四、继续观察蜗牛(多媒体展示,观看视频材料)

  设计意图:在饲养中获取更多的有关蜗牛的信息。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五、小结本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3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固体和液体》中的第2课。本课通过大量的观察、实验活动,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来认识液体,了液体颜色、气味、透明度、粘稠度、体积、质量等方面的常见性质,引发学生对液体种种性质的认识。教学内容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引导学生描述所知道的各种液体的性质。教科书第27页提供了一个场面,目的是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找出身边的各种液体,而且越多越好。课文还提示了生活中常见的四种常见的液体:食用油、水、蜂蜜、牛奶,让学生在进一步的观察中,了解它们的性质。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学生进一步发现液体的性质做好铺垫。

  第二部分,引导学生发现液体的各种性质,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教材第28页的第一幅图是比较四中液体的性质,把三种不同的液体倒入斜放的板上,通过液体流动速度的快慢,说明不同的液体,粘稠度不同,通过对四种液体的比较,发现它们的颜色也是不相同的。

  第二幅图是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并重点介绍量筒的使用方法。第三幅图是量出50毫升的水和50毫升的油,在天平上比比看,谁轻谁重。

  称量与水体积相同的油和蜂蜜的重量,通过比较说明同样多的水和油,油比水轻。这里暗含着“不同的液体,密度不同”的知识。第二、三幅图都是通过让学生探究得出,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是有固定的体积和质量。这一部分内容,涉及的实验所用仪器比较多,难度也较大。

  第三部分,引导学生归纳研究方法。

  帮助学生认识到: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必须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

  【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中低年段,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对新鲜事物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因此,他们对于科学研究也有着极高的热情,愿意积极参与并且动手实验。但是由于年龄特点,他们的注意力只是有限的一段时间,没有较长时间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认识了水知道了水的基本特征,也学会了用不同的感官认识物质,这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液体关于颜色、气味、透明度、粘稠度、轻重等性质。

  2、知道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是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

  科学探究:

  1、愿意采用多种方法和简单器材研究液体的性质。

  2、能够运用自己最喜欢的形式(语言、文字、符号)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

  科学态度:

  1、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

  2、在活动中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初步渗透液体相关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知道液体关于颜色、形状、气味、轻重、粘稠度、体积等方面的性质差异。

  【教学难点】

  认识液体颜色、气味、透明度、粘稠度等性质,了解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牛奶、水、食用油、蜂蜜、烧杯、量筒、天平、等。

  学生材料:沙漏、火柴、香、牛奶、水、食用油、蜂蜜、烧杯、托盘、抹布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认识液体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师:孩子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用手抓不起,用刀劈不开,做饭洗衣服,都要请它来。”大家猜一猜它是什么。

  生:水。

  2、师:对了,就是水。咱们以前就研究过水,还记得水有哪些性质吗。

  生:没有颜色,没有味道,透明,会流动。

  3、师:像水这样的物体我们称为液体,我们今天就来认识液体。(板书课题:9、认识液体)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猜谜语的形式引入新课,将液体的性质谜语化,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复习了以前学习的水的相关知识,一举两得。]

  二、辨别分析,明确液体的概念

  1、(教师出示图片)孩子们,咱们来找一找,看看图中哪些是液体。

  生:汗水、针筒里的药水、雨水、牛奶、酱油、食用油、自来水汽油等都是液体。

  师:为什么认为它们是液体呢。

  生:可以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

  2、师:哦,会流动的、没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就是液体呀。那咱们来看看,流动的沙子是液体吗。

  (不是)

  师:请大家拿出沙漏仔细地观察。流沙是液体吗。(收沙漏)

  生:流沙虽然会流动,但也不是液体,而是固体颗粒。

  师:沙子有固定的形状,而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这是固体和液体很大的不同。

  3、师:那烟雾呢,是液体吗。

  生:也不是,是气体。

  师:刚刚这些都是你们的猜测,你们的猜测对吗。

  要怎样来验证呢。

  生:实验。

  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香和火柴,待会可以点燃香,认真观察烟雾。不过在使用火柴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千万不要烫到手了,观察好了,请大家像老师这样将香熄灭,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现在请大家拿出火柴和香开始实验。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师:那个小组来汇报一下实验结果。

  学生汇报:

  生:烟雾是气体。

  生:烟雾是粉尘颗粒物,是固体,因为质量很轻,可以飘在空气中,就形成了烟。

  师小结:你说得非常正确。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烟雾和流沙都不是液体,因为液体是没有固定的形状、可以流动的物体。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观察实验,通过师生、生生交流,让学生进一步辨析这些物质为什么是液体,既复习了固体相关知识,又明确液体的概念。]

  三、活动体验,借助感官认识液体性质

  1、师:(教师出示四种液体,装在中号烧杯里)孩子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四种液体,分别是食用油、水、牛奶和蜂蜜,先用你们的感官去看一看,这四种液体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呢。

  生:颜色不同。

  (板书:颜色)

  生:水是无色的,牛奶是乳白色的,油是金黄色的,蜂蜜是深黄色的。

  师:还有什么不同。

  生:气味不同。(板书:气味)

  生:我闻气味知道的,水是没有气味的,有点奶香的是牛奶,有点大豆香的应该是油,有点甜甜的应该是蜂蜜。

  师:还有吗。

  生:味道不同。

  (板书:味道)

  生:水是没有味道的,蜂蜜是很甜的,牛奶有点甜的,食用油。(板书:透明度)

  生:水是透明的,牛奶是不透明的,食用油和蜂蜜是半较透明的。

  师:(板书:透明度)透明度也不同。

  生:他们的质量也不同。

  师:(板书:质量)

  2、师:看来不同的液体很多性质是不一样的。那同一种液体呢。

  它们装大大小小的瓶子里有不同吗。

  生:质量不同,有的多,有的少。

  师:哦,质量不同,多少的情况不一样。

  那到底装了多少呢。怎样才能准确地知道呢。

  生:可以用有刻度的杯子来量。

  [设计意图:突出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事物是复杂的,因此认识事物需要用多种研究方法。

  首先第一个环节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不同的液体,学生通过看、闻、摸等方法对这几种液体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接着让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对液体的.黏稠度和流动性有了认识。]

  四、合作探究,进一步探究液体的性质

  (一)活动:测量液体的体积

  1、师:孩子们真聪明。在科学上,我们使用量筒或者量杯来测量液体的体积,孩子们,你们看,这就是量筒。

  请大家仔细观察,量筒上都有什么。

  生:有刻度,有数字,有英文字母。

  师:这个英文字母ml表示毫升,毫升是一个体积单位。这个数字表示量程和单位,表示一次最多测量500毫升的液体。

  师:如果没有标注量程,我们又怎么知道量筒最多测多少呢。

  生:可以看最高处的数值。

  师:那这个量筒最少测多少呢。(50毫升)

  师:对。孩子们你们看,这里还有一些刻度,你知道一个大格表示多少毫升吗。(50毫升)

  师:每一大格里面还有很多小格,一个大格里有多少个小格。我们来数一数。(10个)

  师:每一小格又表示多少毫升。(5毫升)

  师:(出示量筒)怎样正确使用量筒呢。咱们一起来看一个视频。(播放视频)

  师:谁再来说一说使用量筒要注意什么。

  生:

  1、略倾斜量筒,烧杯口紧挨着量筒口,将液体缓缓倒入量筒;

  2、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面最低出保持水平。

  2、师:明白了吗。好,那咱们现在来量一量这些液体的体积是多少。

  记得一边测量一边记录。如果液体洒落桌面,请用毛巾擦拭干净。

  开始。

  3、教师巡视指导。

  4、师:都测量完了,咱们来听一听你们量出的结果。

  学生汇报:

  5、师:通过刚刚的测量,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确定的体积。

  师:你真是一位小科学家。

  [设计意图:突出学生的动脑过程。

  任何一项研究都是思维在前,行动在后。

  在设计上每项活动前老师都会让学生去动脑想一想研究的方法,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合理的猜想。学生设计研究方案。

  这些设计都会增强学生活动的目的性、有效性,使学生不再盲目地去实验、去动手。]

  (二)活动:观察比较液体的粘稠度

  1、师:孩子们,你们刚刚测量的时候有没有觉得哪一种液体测量起来比较麻烦。

  生:蜂蜜。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蜂蜜很黏,流得慢。

  2、师:哦,也就是说这些液体的粘稠度和流动速度也不一样。咱们来进行一场比赛,看看这四种液体谁流动得快,谁流动得慢。

  师:怎样才能比较他们流动的快慢呢。

  生:我们可以做液体流的快慢的比赛。

  师:在做液体流的快慢的比赛时我们应注意什么呢。

  生:液体的要一样多。

  生:要同时开始流。

  3、师:你认为哪种液体会流的比较快,哪种液体流的比较慢呢为什么。

  学生猜测。

  师:你们的猜测对吗。

  咱们还得通过实验来验证才行。我为你们准备了一下实验材料,有托盘,水槽,和相同体积的四种液体,待会咱们每个组的四个同学合作实验,让这些液体同时从起点流向终点,同时请大家记录下实验结果。

  4、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汇报。

  师: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谁跑得最快。

  谁最慢。

  生:水最快,蜂蜜最慢。

  师:为什么蜂蜜最慢呢。

  生:因为蜂蜜很粘,粘稠度最高。

  师:哦……蜂蜜的流得最慢,粘稠度最高,那就说明粘稠度越高的液体流动速度越慢,粘稠度越低的物体流动速度越快。

  6、师:孩子们,想一想:如果我们选用的蜂蜜比今天的还要粘稠得多,你觉得会怎么样。

  生:流得更慢。

  师:如果它都粘稠得都流动不了了,那它还是液体吗。

  生:不是。

  师:正是因为蜂蜜粘稠(ppt),所以生产厂家在蜂蜜包装上标注的都是蜂蜜的质量。孩子们,蜂蜜有质量,其他液体也有质量吗。

  生:有。

  [设计意图:《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本着这样的教学理念,我设计结构性的材料为学生学习搭建“脚手架”,为最终解决问题服务。在设计上每项活动前老师都会让学生去动脑想一想研究的方法,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合理的猜想。

  这些设计都会增强学生活动的目的性、有效性,使学生不再盲目地去实验、去动手。]

  (三)活动:比较液体的质量。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4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1、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

  2、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有触礁,胸上长有六只脚。

  流程与方法

  1、用图画尽可能准确的画出蚂蚁的身体。

  2、想办法解决观察流程中的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研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细心、小心的态度观察蚂蚁,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

  【学习重点】

  经历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的流程,初步体会动物的多样性。

  【学习难点】

  观察蚂蚁流程中不干扰蚂蚁,室外观察蚂蚁的安全性。

  【学习准备】

  每组:少许面包,少许白糖、和死掉的昆虫,放大镜。

  教师准备: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志、放大镜、小盆子、小石块。

  【学习流程】

  一、课前布置找蚂蚁

  1、课前找蚂蚁的要求:在校园找到蚂蚁;不惊扰蚂蚁;不捉蚂蚁。

  2、学生找蚂蚁,能找到蚂蚁的窝。

  3、关注:学生是否按要求找蚂蚁。

  4、设计意图:为观察蚂蚁找到合适地点。

  二、观察蚂蚁

  (一)室外观察蚂蚁

  1、交流有关蚂蚁的经验。

  2、观察蚂蚁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观察蚂蚁的方法。

  3、教师整理学生的意见并根据学生意见适当补充观察的注意事项。

  4、学生到校园找好的地方观察蚂蚁。

  5、关注:学生是否能在不干扰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是否认真记录。

  6、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

  (二)室内观察蚂蚁(用于补充室外观察的不足或校园内找不到蚂蚁的情况)

  1、教师问:"蚂蚁要乱跑,怎样才能很好的观察蚂蚁呢?"

  2、学生讨论方法,教师整理。

  3、选用合理的方法进行限制蚂蚁活动而又不伤害蚂蚁的观察并记录。

  4、关注:学生是否能在真正不伤害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和运动方面的信息并记录。

  5、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运动等方面的信息。

  三、交流发现

  1、学生交流观察中的发现。

  2、组织学生并适当提问使学生交流更顺畅和清晰,适当提供信息以帮助学生解答观察中的问题。

  3、关注:学生对同学意见是否愿意倾听。

  4、设计意图:培养倾听的习惯;获得更多有关蚂蚁的信息。(备注:如果是室内观察,注意送蚂蚁回家。)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2.同样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难点:学会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相应的问题。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食盐20g,平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平均分成8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1小包食盐,一小包小苏打,一小包碱,装有水的烧杯1个,玻璃棒1根]

  1.出示食盐,提问:把它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学生根据之前的生活经验进行预测。预设:消失了,不见了,溶解了。)

  2.老师将食盐放入水中,搅拌使之溶解。

  3.提问:除了食盐,你还知道哪些东西能够溶解在水中?(学生交流,教师板书。预设:白糖,味精,红糖等。)

  4.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说明小苏打和碱,并出示小苏打和碱。(板书:小苏打,碱。)

  5.提问:如果我在这杯水里不断加入食盐,一直加一直加,食盐能够不断溶解吗?那小苏打呢?能一直溶解下去吗?(学生进行猜测。)

  6.提问:那么,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一样吗?(学生猜测。)

  7.揭示课题: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板书)

  二、探索: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准备食盐20g,平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平均分成8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实验时可以采用书本上的先取20克食盐和小苏打然后平分成8份;也可以采用平勺定量法,即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食盐或小苏打,用尺子刮去多余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1.提问: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如果这节课我们就用食盐和小苏打来研究这个问题,怎么研究?(预设:学生提出进行实验设想。)

  2.根据学生意见,适时出示小组讨论的提示:要知道同样多的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我们打算怎么做?我们还应注意什么?(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实验方法和注意点,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实验设计方案,教师选择关键词进行板书。(预设:水量一样多;食盐和小苏打每次加入的量要相同,并且要等前面一份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板书:水量统一,每次加入量相同,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4.阅读科学书13和14页,思考并交流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水为什么要一样多?怎样加入食盐?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第三份?什么时候停止加食盐和小苏打?怎样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完全溶解了?

  5.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并演示。(采用平勺定量法时要演示如何获取2克一份的食盐——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盐,用尺子刮去多余的盐,搅拌的操作规范——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到烧杯的底和壁,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食盐、第三份食盐,要将食盐溶解的`份数及时记录下来,如何判断食盐是否完全溶解等。)

  6.出示活动手册第3页,指导学生实验要求及记录:先完成食盐的溶解实验,再完成小苏打的溶解实验,并根据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情况,进行记录。当一份食盐或小苏打在水中完全溶解的时候,在表格中打一个,在实验结束时,通过统计的数量,来表示食盐或小苏打溶解的份数。

  7.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量。教师进行巡视和指导,巡视的注意点:(1)是否按照流程进行实验;(2)小组内是否人人参与;(3)是否对实验仔细观察并及时记录。

  8.学生完成实验后整理器材,汇总全班的数据到黑板上或者课件上。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数据汇总表]

  1.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实验数据汇总表,进行交流: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份食盐?多少份小苏打?(引导学生从黑板上的数据得出“大多数小组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和小苏打”)

  小结我们的发现: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溶解的份数多,小苏打溶解的份数少。

  2.组织讨论:为什么我们在做上面实验的时候,要一份一份地加入?这样加,有什么好处?(学生交流想法。达成共识:这样一份一份地加入,能够清楚地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能够溶解的份数。)

  四、拓展:其他东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

  1.教师出示白糖、味精、红糖,提问:如果想知道这几种东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我们可以怎样研究?(学生交流实验方法。)

  2.回家后同学们可以利用今天课堂上的实验方法,探究这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板书设计】

  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食盐、小苏打、白糖、红糖、味精、碱……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6

  教学目标

  1、热爱小动物,乐于去研究它们的生活习性。

  2、能用比较的方法,找出猫和兔的相同点,归纳出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3、知道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尾五部分,身上长毛,胎生,吃奶长大。

  4、能认识多种常见的哺乳动物。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兔的生活习性的图片,活兔或兔的剥制标本。

  2、学生准备:课前有目的的观察兔的生活习性,收集有关兔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观察兔的身体特点。

  教师出示观察材料,兔或兔的'挂图。

  二、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教师将学生的汇报板书到黑板上。

  三、比较猫和兔的异同,揭示哺乳动物的概念。

  1、将兔的特点和前面一课观察过的猫比较,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记录到课本上。

  2、研讨、汇报。

  3、教师小结。

  像兔和猫这样的动物,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尾五部分,身上长毛,胎生,小动物吃它妈妈的奶长大,叫做哺乳动物。

  四、运用概念判断,认识更多的哺乳动物。

  1、学生阅读课本中的图,指出课本中的这些小动物是不是哺乳动物?

  2、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属于哺乳动物?

  五、单元小结。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鸟类和哺乳动物,你能说说这两类动物的主要特征有什么不同吗?在学生比较回答后,教师小结:我们研究鸟和哺乳动物,主要是从它们的身体特点、生活习性、繁殖方式等方面去研究的。在以后研究别的动物时,也应该从这些方面去研究,并且可以将这些方面特点相似的动物归为一类。

  六、课外拓展。

  同学们课后可以选定一种动物,继续研究它的生活习必性,并写一篇研究报告。

  教学后记

  自由研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家养小动物的认识。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精神。

  3、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解开一些迷惑,收获一些知识,发现一些现象。

  教学过程

  一、提问引入。

  同学们,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初步的了解了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特征,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其它的动物,你们觉得他们有哪些比较有趣的地方没有?有哪些你们还弄不明白的地方没有?

  二、收集问题,整理问题。

  1、学生发言,教师将学生的问题全记在黑板上。

  2、整理问题:当堂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将剩下的问题中值得探究的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

  三、确定研究方法。

  学生选中问题后,让他们分小组进行讨论,怎样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究,确定好他们的探究方法。

  四、课后探究。

  五、记录探究结果。

  六、汇报探究结果。

  教学后记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7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比较观察的过程,知道蜗牛和蝗虫的区别。

  2.经历初步的小动物身体大小的比较和测量过程,能根据动物特点,描述动物的大小。

  教学准备:

  1.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蝗虫、蜗牛壳、放大镜、尺、三角尺、记录用纸和笔。

  2.蝗虫、蜗牛、长得跟蜗牛相近的动物、长得跟蝗虫相近的动物、既不像蜗牛;又不像蝗虫的动物,大象、长颈鹿、蜂鸟等动物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蝗虫。

  1.观察蝗虫的身体。

  ☆观察身体的哪些部分?(蝗虫的头、胸、腹;蝗虫的`头部:眼睛、触角、嘴;蝗虫的脚;蝗虫的翅)

  ☆用什么方法观察?

  ☆按怎样的顺序观察?

  2.描述蝗虫的身体的特点。

  二、比较蜗牛和蝗虫的身体。

  1.比较蜗牛与蝗虫的相同点。都有头部,头部有触角、眼睛、嘴;都有运动器官--足……

  2.比较蜗牛与蝗虫的不同点。身体形状、构造不同;眼睛、触角、嘴、足等不同……

  三、比较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1.看课本插图:

  给与蜗牛相同的动物画“〇”。

  与蝗虫相同的动物画“△”。

  有疑问的动物画“?”。

  剩下的动物既不像蜗牛,又不像蝗虫。

  2.汇报交流:跟蜗牛长得相近的动物:田螺、蛞蝓、蚌、蚬。

  跟蝗虫长得相近的动物:蚱蜢、螳螂、蟋蟀、蜜蜂、蚂蚁。

  长得既不像蜗牛又不像蝗虫的动物:猫、青蛙、鱼、鸟、乌龟。

  3.你还知道哪些长得像蜗牛的动物和长得像蝗虫的动物?

  四、观察蝗虫的大小。

  1.怎么比较两只蝗虫的大小?

  2.测量蝗虫的大小。

  ☆测量什么?

  ☆怎样测量?

  3.测量并描述一只蝗虫的大小。

  五、观察蜗牛的大小。

  1.测量蜗牛的身体长度。蜗牛的身体没有固定的长度,测量存在难度,即使测出了数据也没有多大用处。

  2.寻找比较蜗牛大小的方法。

  3.比较测量蜗牛壳的大小。用三角尺测量蜗牛壳口朝向桌面时的高度。

  六、动物大小的观察和描述。

  1.出示一张蜂鸟的图片,问:这是什么鸟?这只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没有?

  ☆知道这鸟有多大吗?老师用食指和拇指表示1~2厘米的大小,同时告诉大家,这只蜂鸟跟蜜蜂差不多大小。

  ☆瞧,大小的观察和描述,有时是很重要,很有用的。

  2.讨论:大象、长颈鹿、鱼、蚯蚓、蝴蝶、乌龟、瓢虫,我们一般采用什么方法观察描述这些动物身体的大小。

  3.说说自己在寻访小动物的调查活动中,是用什么方法观察描述动物身体的大小的。

  七、小结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观察方法。

  教学建议:

  1.江南地区蝗虫较蚱蜢少见,本课教学时完全可以用蚱蜢代替蝗虫进行教学。

  2.本课只对蜗牛和蝗虫等具体个体进行比较,不抽象出软体动物和昆虫的概念。

  3.蝗虫好动,在测量它的身长和展翅长度时,需要两个同学合作进行。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8

  【教材分析】

  本课是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研究土壤》的第1课,本单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土壤:土壤的成分、不同类型的土壤以及保护土壤。本节课《土壤的成分》中,教材设计了三个环节,分别是挖土壤、观察土壤并进行记录、最后利用几种方式深度观察研究土壤。

  在新教材中没有提及腐殖质的概念,也没有让学生具体描述看到的土壤分层时那些物质到底是什么,但根据后一课的内容分析,在用水浸泡土壤后,学生要能观察到土壤的分层情况并描述,且发现土壤中是有颗粒大小不同的土壤的。本节课虽然在这一单元中处于起始位置,但与后一课的联系不可忽略。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其心智和接受能力还处于二年级的水平。但经历过两年的科学学习,他们的观察经验已经得到了很大的丰富,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探究能力,能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但在合作分享的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如果让他们合作观察一份材料的话,可能会引发一些矛盾,因此材料要充足。其次,要激发学生观察的欲望,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可能很容易分散,因此把握好课堂节奏,逻辑也要梳理清晰。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组成土壤的成分有空气、水和颗粒大小不同的土壤等。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观察土壤,记录并描述出它们包含的肉眼可见的成分。

  2、能利用纸巾、水、放大镜等工具来进一步观察,证明一些不可直接观察到的成分的存在,知道观察的方法多种多样。

  科学态度目标

  1、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方式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其中的乐趣。

  2、能接纳别人的观点,乐于分享彼此的想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土壤资源,了解人类的活动可能对土壤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多种方法观察土壤,并能记录和描述看到的物质。

  难点:知道有些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物质,可以利用间接的办法证明它们的存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土壤等。

  学生准备:土壤、水、烧杯、纸巾、放大镜、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老师买了花苗,这里还有个花盆,我还差些什么吗?

  图片展示:花苗和空花盆。

  生:土壤。

  2、师:土壤是什么样的呢?里面有什么?

  3、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土壤的成分(板书课题)。

  二、观察土壤

  1、师:老师这儿有张成分表,是空白的,你能把自己知道的土壤里有的东西写在上面吗?

  生:每人写一份,写在横线上(不交流)。

  2、师:土壤里真的有这些吗?你有办法知道吗?

  生:挖点土来观察。

  3、师:老师今天带了些刚挖的土壤,这里面真的有你们写的这些物质吗?

  PPT出示观察和记录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生:边观察边记录、保持桌面整洁。

  4、师:那如果观察的时候有看不清楚的地方,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我们需要放大镜来帮助我们观察。

  5、学生汇报。

  汇报时注意,先说我在土壤中发现了……,这些是我没有观察前就猜到的,还有……是我观察后发现的,另外……是我没有看到,我猜测土壤里有(或没有)……

  三、土壤里的水、空气和不同大小的土壤颗粒

  1、师:你们在土壤里发现了这么多的物质啊!那土壤里有水和空气吗?

  (植物的生长还需要什么?土壤里有吗?)

  师:可以摸一摸。

  2、师:你能看到吗?你有办法借助其他物体证明它们的存在吗?

  生:学生在水和空气的`验证实验设计单上写下自己的方法。

  小组交流选出大家认为最满意的方案进行汇报。

  3、汇报预设。

  师:用纸巾捏一捏,看到什么现象才能说明土壤里有水?

  生:纸巾变得潮湿了、皱了、破了……

  师:那把土壤放进水里要观察什么?

  生:看有没有气泡,如果有气泡,说明土壤里有空气。

  4、学生活动。

  学生用纸巾包裹土壤,然后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将土壤放入水中观察。

  汇报自己的发现。

  5、搅拌放入土壤的水。

  师:看来土壤里确实有空气,那过去了一段时间,那些小气泡现在还有吗?它们在哪儿呢?

  生:观察自己的杯子,发现还有些小气泡在土壤的表面,有的在水面上消失了。

  师:要是我们搅拌一下土壤,那些小气泡会去哪儿?

  师:真的是这样吗?除了小气泡还可能有什么现象发生?我们来试试吧!试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呢?

  生:猜测,浮上来……

  生:轻轻搅拌、防止水洒出来、要仔细观察……

  PPT展示要求:搅拌棒使用1分钟后收回;边观察边记录;注意卫生;将发现用便签纸贴在记录单上。

  学生实验:教师及时收回搅拌棒,并引导每组学生观察水的分层现象,提示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四、总结

  师:土壤看起来很普通,里面却含有这么多不同的成分。今天我们通过哪些办法发现土壤里有这些成分的呢?(固定句式:今天,我们用……发现土壤里有……)

  生:纸巾、放大镜、放进水里(搅拌)。

  【板书设计】

  4、土壤的成分

  我们用:

  放大镜

  纸巾

  放进水里(搅拌)

  发现土壤里有:

  枯树枝

  水

  空气

  草根

  小颗粒土壤

  小石头

  大颗粒土壤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9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到“人、动物、植物的生存都离不开水”。

  2、探究“水到哪里去了”,引导学生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

  3、意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能做到节约用水。

  重点难点:

  1、通过实验,总结水的性质。

  2、清晰,完整的表达观察的现象。

  教学准备:课件,一些植物的茎、叶、果实(分组),一盆植物,等。

  熟悉学生,和学生一起做“叶的蒸腾作用”的实验。

  教学过程:

  一、通过观察与讨论,初步感受“人、动物、植物的生存离不开水”

  1、师:同学们,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几张跟水有关的照片,请注意观察。

  课件出示几幅“水与生命”的照片。

  问:这些照片反映的是什么?

  2、师:同学们观察的很认真,讲的也好。观看了这些照片,你有什么想法吗?

  3、师:讲的真好,人、动物、植物是地球上有生命的物体,它们的`生存离不开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水与生命”相关的问题。

  4、师:像这样关于“水与生命”的例子,你平时还见过哪些?能不能再举出一些来?

  生讨论后任意例举,当学生只是谈到人要喝水时,可问:如果把我们不喝水,能不能从别的食物中获取水分呢?

  师:同学们平时很注意观察生活,看来,我们人类,许多动物、植物都需要“喝”水。没有水,我们将无法生存。

  二、探究“水到哪里去了”,深入体会生命离不开水

  1、提出问题

  师: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知道了人类,动物,植物都需要喝水,对于这件事情,同学们还想研究什么吗?

  生:他们为什么需要喝水?

  生:怎样喝水?

  生:水最后到哪里去了?

  师:人、动物、植物怎样喝水,谁知道?

  植物怎样喝水,教师引导学生谈,并讲解植物的身体构造。

  师:余下的两个问题,我们先研究哪一个好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水到哪里去了”。

  2、探究研讨“水到哪里去了”

  (1)探究“人和动物喝水后,水到哪里去了”

  师:我们先来讨论人类,人喝的水到哪去了?有谁知道?

  生:尿、血液、汗、眼泪……

  师:我们喝的水是不是都被排除到体外了呢?

  问:动物喝的水到哪去了?能举例说明吗?

  生:尿……

  问:动物体内是否也保留了一些水分呢,有没有例子证明一下?

  生:杀鸡时,有血,肉里面也有水分。

  师:你们说说,人和动物喝水后,水到哪去了呢?

  生答课件出示:一部分保留在人、动物体内,一部分排除体外。

  (2)探究“水到植物身体的哪些地方了”

  A、提出猜想

  师:猜一猜,水从根部进入植物的身体后,跑到哪儿去了?

  生:到叶子、茎里了。

  师:如果这棵植物结了果实,比如苹果树,水会不会到苹果里面去呢?

  或者启发:还会不会到其它的地方呢?

  B、设计方案,实验探究

  师:怎样才能知道植物的身体里哪有水,有多少水,你们有办法吗?

  生谈师小结:我们可以用刚才大家谈的方法,用切,挤,压等方法,研究一下植物,看里面有没有水,有多少水。

  师为生分发植物,生分组实验。

  汇报:谈一谈你的做法和发现吧。

  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植物的身体里藏有许多水份。我现在有一个问题不明白,我们每天给植物浇水,植物怎么没有被胀坏呢?昨天我在家里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师出示一株植物,上面罩有袋子。)这株植物在太阳光下晒了一天,现在请大家观察一下,袋子里面有什么现象呢?

  师在教室走动,让生观察

  问:知道这些水珠从哪里来的吗?

  师:这是植物被太阳照射后,从叶子的小孔里冒出来的。那我现在问你,植物喝水后,水都到哪里去了啊?

  生谈课件出示:一部分水保留在植物体内,一部分跑到空气里去了。

  3、了解水对生命活动的意义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水在生物体内,一部分会留在他们的身体内,一部分会排放到身体之外,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对于生物来说,有什么好处呢?请大家看电脑小博士是怎样讲的。

  课件出示:水是人类、动植物身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水在植物的根、茎、叶里流动,可以帮助植物运输营养,一部分水从叶子的小孔里跑出去,能调节植物身体的温度,还能使空气变的湿润。人和动物的血液绝大部分是由水组成的。血液能将氧气和营养运输到全身各个地方。一部分水排除体外,能带走身体里的废物。

  问: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认为“水与生命”有怎样的关系呢?

  三、了解地球上水资源的现状,意识到节约用水

  师:同学们,现在地球上有近60亿的人口,有数不清的动植物,每天都要喝水,用水,那么,我们地球上的水资源到底是什么情况呢?我这里有一段话,请大家注意听。

  课件出示有关地球上缺水的现状。

  问:看到这些,你又有什么想法?

  要节约水,保护水,我们可以想出那些好办法?

  课后制订一份家庭节约用水的计划书,和家长一起努力,节约用水。

  你现在想对水说些什么呢?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10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透明气体,空气确实存在于我们的周围,我们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感觉到空气的存在;空气不但占据空间,还能流动。

  2、过程与方法

  运用感官可以感觉空气的存在;运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深入研究空气;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可以观察到不可见物质;在动手实验前,对可能发生的现象作出假设,有助于我们研究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产生研究空气的强烈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望,并愿意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教学准备

  教师用:1个水槽,2个透明的杯子,旧报纸。

  学生用:材料1、透明的塑料袋,牙签。

  材料2、水槽,透明的杯子、旧报纸。

  教学流程

  导入→利用感官初步感觉空气→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空气能够流动→总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杨利伟在神舟五号上拍摄的录像,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

  (1)教师谈话

  (2)播放多媒体,教师解说。

  师:这是杨利伟叔叔在神舟五号飞船上拍摄的太空景色!这个蓝色的的星球就是我们居住的地球!这美丽的地球,这神奇的太空,还有很多很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2、提出问题

  教师指向地球的外沿。

  师:这层像雾,又像纱一样的东西你们知道是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对,是大气层!我们居住的地球就是被一层大气包裹着,大气层里大部分都是空气。有关于空气的知识,你们知道哪些?

  学生自由发言。

  3、提示课题。

  师:今天就让我们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来了解空气。

  教师板书:了解空气

  二、利用感官初步感觉空气

  1、创设问题情境,利用感官感觉空气的存在。

  (1)师:刚才有同学说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现在大家就来看一看,看见空气的什么了?

  生:看不见!

  师:用手来摸一摸。

  生:摸不着!

  师:我们的周围是不是真有空气?

  引导学生感觉空气的存在。

  (2)师:空气是看不见来又摸不着,要研究它可就难了。谁来想想办法?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2、师生讨论,演示用塑料袋抓空气。

  师:要研究空气首先得抓到空气,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抓空气?

  学生说一说

  师:哪一个方法能够让我们更方便的研究空气?

  引导学生说出用塑料袋来抓空气。并让一个学生演示一下。

  3、引导学生用感官来了解空气。

  (1)师:有了空气,我们可以用身上的哪些感官来了解空气?

  学生说一说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师:老师现在用你们教的方法来感觉空气。

  教师演示

  师:老师感觉不到空气!看来还不行,得再想想办法!

  师生讨论得出在袋子上扎一个孔,让空气吹出来,再来感觉。

  师:老师现在试一试,看这个办法灵不灵?

  教师演示

  (3)学生用塑料袋抓空气,并用感官感觉空气。

  ①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②学生用塑料袋抓空气,并用感官感觉空气。

  ③学生做记录。

  ④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4)教师小结

  三、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空气能够流动

  (一)、实验一、纸的奇遇

  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水槽、一个透明的杯子、旧报纸。

  1、教师谈话

  师:同学们刚才表现得真好,老师太高兴了!老师打算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欢迎吗?

  2、师生合作演示,学生猜测

  (1)教师找一个小朋友当助手。

  (2)教师拿一小张旧报纸。像真正表演魔术一样,向学生前后展示这张纸,并拿到学生的座位前,让学生摸一摸,再把纸放入水中。

  师:纸放在水里,会湿吗?

  学生回答后,让小助手捞上来给学生看一看!

  (3)教师又拿出一张纸交给小助手让他像真正表演魔术一样,向学生前后展示这张纸,并拿到学生的座位前,让学生摸一摸,证实这的确是一张普通的旧报纸。

  教师接着拿起杯子,把杯口朝向大家晃动几下,然后,教师让小助手把纸捏成一团,用力塞入杯子的底部,教师检查后,对小助手说:请把透明的杯子倒过来,直立着按入水底。

  紧接着,让学生猜测纸会湿吗?

  师:大家猜一猜纸会湿吗?

  学生猜测

  2、小组合作动手实验

  (1)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2)小组动手实验、讨论、做记录

  (3)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小组。

  3、学生汇报交流。

  4、师生小结,得出结论

  师:水没有碰到纸,所以纸自然是干的。为什么水进不到杯子里?

  学生回答

  教师边演示边小结: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到杯子里有一大段“空”着,杯子的这一部分地方被空气占据了,所以水就不能进去,杯中的纸自然就不会湿了。

  师:纸放到水里,居然不湿,我们来给这个实验起个名字吧!就叫纸的奇遇,(师板书)从这个实验中我们知道空气占着地方,也就是说空气占据空间(师板书)

  5、实验延伸

  师:如果让你接着做这个实验,你还会怎么做?

  生说一说

  (二)实验二、谁赶走了杯子里的水

  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水槽、2个透明的杯子。

  1、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1)教师拿一个杯子放进水里,让杯子装满水,举起来问:大家来想想办法,可以用什么东西把杯子里的水赶走?

  (2)学生发表各自意见

  2、教师演示

  教师把一个杯子斜着放进水中,使杯中灌满水,用另一只手把第二个杯子倒过来,直立着按入水中。

  在水下,把两个杯子靠在一起,倾斜第二个杯子,使第二个杯子的气泡跑进第一个杯子。

  3、学生实验

  (1)老师提出实验要求。

  (2)学生实验、讨论、做记录。

  (3)学生汇报

  (4)师生交流

  (5)教师小结

  师:看不见的空气在能看见的水里流动,形成气泡,这样我们就看到了空气,这是科学上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看不见的东西,我们能借助看得见的东西看到它,科学真得太有趣了,对不对?

  四、总结

  1、出示两幅空气污染的对比图片,教育学生从小要知道保护环境,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2、播放课件《潜水艇的沉浮原理》,让学生回去寻找空气在这里发挥的作用。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11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身边的植物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在观察活动中,能够调动各种感官识别常见植物,描述常见植物的特 征,会依据不同标准对不同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比较。

  2、能做一份植物的观察记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多角度观察植物,激发学生参与科 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想了解与植物有关的事情。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字。

  2、知道植物的特征,包括颜色、气味、外形等内容。

  教学重点: 识别常见植物,描述常见植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会依据不同标准对不同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比较

  教学准备: 观察记录表、放大镜、植物卡片、各种奇异植物的资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l

  教学导入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上有多少种植物?那你知道咱们校园里 有多少种植物吗? l

  教学新课

  一、认识周围的植物

  1、谁能说说我们周围有哪些植物?向同学们介绍它的名字及其特征。

  2、看教材活动图例,让学生了解可以通过手摸、鼻闻、眼看来掌握植 物特征,认识植物。

  3、提出课外观察的任务及注意事项,并填写好观察记录表。

  4、分小组进行课外观察活动,教师巡视。

  5、学生汇报,检查观察记录表的'记载情况。

  5、教师小结。 l 拓展延伸 继续了解认识本地的一些植物。 第二课时 l

  教学导入

  1、介绍我国明代医学家和药学家李时珍。

  2、李时珍认识了上千种植物,在《本草纲目》里还给植物进行了分类。 l

  教学新课

  一、给身边的植物分类

  1、请同学们按照不同的标准,试着给下面这些植物分类,将同一类植 物做上相同的记号。

  2、与同学们交流自己的分类标准。

  3、把自己上节课观察到的植物按照自己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4、学生汇报,教师记录。

  5、教师小结。

  二、有趣的植物

  1、学生了解书中介绍的四种有趣的植物。

  2、学生展示搜集的有趣植物的资料并相互交流。

  3、教师补充、小结。 拓展延伸 课后继续搜集了解植物的有关资料。

  板书设计: 略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12

  教学目标

  1.认识人体的感觉器官,如眼、耳、鼻舌、皮肤等。

  2.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认识物体的不同特征,并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观察结果。

  3.在观察研究中愿意与他人合作。

  教学准备

  1、米饭、面包、包子、馒头、各种水果等等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食物、

  2、其他物品:鲜花,玩具,乒乓球,冰棒、复读机、课件等

  教学方法

  信息搜集法 小组讨论法 实验探索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一满桌丰盛色香味俱全的饭菜,让学生观看。

  问:面对这样一满桌丰盛的饭菜,你有什么感受?

  让学生自由的回答,然后共同个归纳:色香味俱全的食物能够引起我们的食欲,“色香味”中的“色”是指食物的不同颜色,“香”是指食物发出的气味,“味”是指食物各种各样不同的味道。

  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并描述食物的色香味。

  (1)分小组观察所准备的食物

  每个小组一张观察表格,讲解怎样看懂表格,和如何填写表格,并将观察到的填写在表格中。

  (2)集体交流观察到的食物特点,教师进行板书。

  (3)引导学生从观察的现象中去归纳

  通过眼睛看,知道了食物的颜色,通过鼻子闻,知道了食物的不同气味,通过用舌头尝,知道了食物的味道……

  三、引导学生运用感觉器官对其他物体进行综合观察

  1、我们除了用眼睛、鼻子、嘴巴观察问题以为,还可以用哪些器官和方式来观察物体?

  分组实验:每个小组分给不同的鲜花、玩具、冰棒、乒乓球、复读机、水果等材料研究,要求:用多种方法观察这些物体

  2、观察,然后进行交流

  3、引导学生进行描述,观察物体还要用到听觉器官耳朵,触觉器官皮肤、如:观察复读机除了用眼睛看,还要用手摸,用耳朵听等等方法来辨别

  四、归纳总结

  1、 说说我们今天观察物体要用到那些器官?这些器官能认识到物体的哪些特征?

  2、 归纳这些器官的作用:

  视觉器官(眼睛)——看到物体的.外形、颜色、大小等

  听觉器官(耳朵)——听到物体发出的声音,辨别声音的高低、强弱等

  嗅觉器官(鼻子)——闻到物体发出的不同气味、

  味觉器官(舌头)——尝到物体不同的味道、

  触觉器官(皮肤)——感受到物体的冷热,现状,光滑粗糙。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13

  教目:

  1、能用各种官直接知水并用语言描述所观察水形态特征

  2、运用比较辨别物体特征

  3、认识水

  4、解物质三种见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5、愿意合作与交流

  6、养全面细致观察事物良习惯

  教学准备:

  1、各种同形状装水容器、注射器、塑料袋、玻璃板等

  2、酱油、醋、盐水、清水、糖水、油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水我都能见物体面我研究物体水(板书课题)

  二、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1、实验

  (1)酱油、醋、盐水、糖水、清水别注入烧杯用眼、鼻、舌辨别颜色、气味味道

  (2)每杯液体背放置支白色粉笔让观察透明程度

  (3)讨论:水物体

  (4)归纳:水种色、味、透明液体

  2、实验二:

  (1)清水慢慢滴水平放置玻璃板观察水否向各向流

  (2)让观察自文具盒、橡皮、课本等能桌面流

  (3)水倒入同形状容器观察水没固定形状没定体积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14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上第二单元《研究土壤》的第3课。对植物而言,腐殖质是它们的主要营养。对学生而言,腐殖质如何形成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本课遵照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认识腐殖质及其产生的原因,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土壤。

  【学情分析】

  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土壤的常见成分,知道了土壤里能生长植物,土壤里有一些其他杂物,蚯蚓生活在土壤里等等。土壤里面能够长出的植物,在他们的眼里,是土壤里的肥料使植物从泥土里长出来的。因此,探究土壤里的重要组成物质——腐殖质,就成为本课的重要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腐殖质,知道腐殖质的多少影响土壤的肥力。

  2.知道土壤贫瘠的原因和一些改良的方法。

  3.知道土壤动物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制作肥料袋。

  2.能够坚持长期观察,并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通过长期观察,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探究态度。

  2.意识到土壤和生命密切相关,愿意亲近土壤,形成环保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知道土壤的肥力对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形成保护土壤的意识。

  2.会利用厨余垃圾制作肥料袋,改良土壤肥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难点:制作肥料袋并连续5星期观察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视频等。

  学生准备:小铲子、塑料袋、易腐烂的菜叶果皮、洒水壶等。

  【教学过程】

  一、了解土壤

  1.创设情境:我们每天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面上课,放学回家就可以享受香喷喷的'饭菜,有时还有美味的零食点心。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对于一些小朋友来说却很遥远。在我国西部贫困山区,有些小孩子连温饱问题都还没有解决。

  2.出示西部儿童图片:为什么西部大山里的孩子连饭都吃不饱呢?(土壤贫瘠)

  3.出示西部大山和东部良田图片:你发现土壤对植物有什么影响了吗?

  4.引出课题:是啊,肥沃土壤里的植物长势良好,粮食产量自然高,而贫瘠的土壤植物枯黄,很难茁壮成长。既然我们找到了原因,那我们今天就来帮当地的农民伯伯研究一下如何增加土壤肥力,提高粮食产量,我们一起来研究《肥沃的土壤》。

  二、了解腐殖质

  1.过渡:在我们校园里有没有肥沃的土壤?

  2.采集土壤:待会儿我们去校园里采集一些肥沃的土壤并带回教室进行观察。

  3.注意事项:在室外活动的时候有没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

  ①四人小组为单位,不掉队,不伤害任何物体。

  ②选择合适的地点,不挑拣里面的东西,采集原始的土壤。

  ③仔细观察落叶下面的土壤是什么颜色的,再尝试挖的深一些,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④记得把坑填好,恢复原样。

  4.室外活动:采集肥沃的土壤。

  5.分析肥沃的土壤:看看在肥沃的土壤里,都有什么东西?(肥沃的土壤里有很多动植物的遗体,还有蚯蚓和很多小虫子。)6.了解土壤中的小动物。

  7.出示教材图片:土壤中生活着许多小动物,它们为腐殖质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在土壤中打洞,帮助土壤通气;

  通过吞食和排泄,增加土壤的肥力;

  通过身体的活动,促进各种营养物质与土壤颗粒的混合……它们是植物生长的好帮手。

  8.过渡:其实这些土壤中的小动物不仅仅在活着的时候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它们在生命结束后依旧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请你再仔细观察一下,动植物遗体落到土壤中会发生什么变化?(腐烂变黑)9.了解腐殖质:腐烂的动植物遗体被称为腐殖质。腐殖质是供植物生长的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三、了解土壤的分层

  1.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肥沃的土壤的秘密在于腐殖质,刚刚去百果园采集土壤的时候,有没有小组挖的很深的?你有什么发现吗?

  2.出示土壤分层图:你看到了什么?(在表层土壤中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很丰富,下层土壤能提供给植物的养分就少多了。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岩石逐渐增多。)

  3.引发思考:为什么表层土壤中腐殖质比较多呢?

  4.小结:由于动植物生活、生长、生存的主要区域是在地表的表层土上,死后的遗体也腐烂在表层土中,所以腐殖质主要集中在表层土中。

  四、了解增加肥力的方法

  1.回归初始问题:可惜并不是所有的表层土都是肥沃的。西部山区的表层土就因经常受雨水的冲刷而流失,所有山上的土壤都比较贫瘠。你能不能帮当地的农民伯伯想想,怎么给贫瘠的土壤增肥呢?

  2.交流讨论:

  ①种植绿肥,覆盖农田:像农田那边堆了好多落叶,这些落叶也是用来沤肥的。当绿肥翻入土壤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不断分解形成腐殖质,从而使土壤疏松、透气、保水保肥力强,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②施农家肥:在农村生活过的同学会知道,家里会养羊、养猪等,它们的粪便可以用来沤肥,增加土壤的肥力。

  ③收集落叶和果蔬垃圾做堆肥:落叶和生活中的果蔬等厨余垃圾收集起来不仅环保,还可以做堆肥改良土壤的肥力。

  五、实践活动:做一个肥料袋

  1.过渡:大家帮助西部山区的孩子们想了这么多好办法,真是太厉害了。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请大家来帮忙看一看。

  2.出示小葱图片:这里有一盆小葱,可是长得不太好,怎样给小葱增加营养呢?

  3.我们自己也可以帮植物增加营养:做一个肥料袋。

  4.制作步骤:

  (1)在装有土壤的透明塑料袋里放入果皮、菜叶等。

  (2)往袋中均匀地洒一点水。

  (3)封紧袋口,翻动几下。

  (4)把肥料袋放在阴暗的地方。

  (5)经常翻动,每隔几天要进行观察记录:看看放入土壤中的菜叶等有什么变化,还要观察土壤的颜色、松软程度等有什么变化。

  【板书设计】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15

  【教学目标】

  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运动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过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

  【教学准备】分组:2-3只饿了的蜗牛,菜叶、苹果片、饼干、等食物,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交流饲养蜗牛的经验和发现

  二、观察蜗牛吃食

  三、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四、继续观察蜗牛

  第四课 蚯蚓

  【教学目标】

  1、 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

  2、 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如对外力刺激的反应、对水的反应。

  【教学重点】经历对蚯蚓的观察,初步理解动物身体结构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对蚯蚓的细致的观察,对蚯蚓身体结构的认识。

  【教学准备】每组:几条蚯蚓,一只浅水碟子。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蚯蚓

  二、观察蚯蚓的身体

  三、观察蚯蚓的运动和反应。

  四、比较蚯蚓和蜗牛的相同和不同

  第五课 蚂蚁

  【教学目标】

  1、 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

  2、 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有触礁,胸上长有六只脚。

  【教学重点】经历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的过程,初步体会动物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观察蚂蚁过程中不干扰蚂蚁,室外观察蚂蚁的安全性。

  【教学准备】

  每组:少许面包,少许白糖、和死掉的昆虫,放大镜。

  教师准备: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志、放大镜、小盆子、小石块。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找蚂蚁

  二、观察蚂蚁

  三、交流发现

  第六课 金鱼

  【教学目标】

  1、 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2、 金鱼用鳍游泳,用腮呼吸。

  3、 金鱼和蚂蚁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金鱼的生活,了解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教学难点】学生有想法时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教学准备】每组:2-3条金鱼,装载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许使用色素调制的红水、少许鱼食。

  【教学过程】

  一、了解鱼类的生活环境 二、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三、观察金鱼的吃食和呼吸 四、比较金鱼和蚂蚁的相同和不同

  第七课 动物的共同特点

  【教学目标】

  动物的个体形态不同,生活环境也不同,但是动物具有共同的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教学重点】整理已经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共同的除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学生提供的信息是否有证据支持,学生无证据信息对整理的干扰。

  【教学准备】蜗牛、蚯蚓、蚂蚁、金羽的图片;四种动物议政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讨论动物的共同特点。

  二、感受生物的多样性

  三、总结生物的共同点

  四、讨论人与其他动物、植物的共同特点

  第1课 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教学目标】

  1.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等。

  【教学重点】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

  【教学难点】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材的特性

  【教学准备】6种用最常见的材料做成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二、观察描述几种常见材料的主要特点

  第2课 谁更硬一些

  【教学目标】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比如硬度、柔韧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材料的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 【教学重点】比较材料软硬的方法。

  【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

  【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木头、纸、金属和塑料各两根,铁、铜、铝等金属片各一条,砂纸、玻璃杯、热水。

  【教学过程】

  一、比较硬度

  二、认识金属

  三、饮料罐的故事

  第3课 比较柔韧性

  【教学目标】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度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教学重点】用简单测量方法比较材料的柔韧性。

  【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柔韧性的认识

  二、比较3种不同材料的柔韧性

  三、认识塑料

  四、讨论了解塑料的循环使用

  第4课 它们吸水吗

  【教学目标】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教学重点】用观察的方法比较材料的吸水性。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发现吸水性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教学准备】

  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稀释的红墨水、滴管。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二、谁更容易吸水

  三、纸的观察

  四、介绍造纸术

  五、我们来造一张纸

  六、课堂小结:

  第五课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目标】

  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教学重点】

  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教学难点】

  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并具备一定的研究材料物理性质的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器材:

  1、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的金属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两种(实心)。

  2、水槽1只,装半水槽水。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二、沉浮实验

  三、认识木头

  第六课 砖和陶瓷

  【教学目标】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砖和陶瓷各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特性具有不同的用途。

  【教学难点】

  人工材料在制作过程中的变化及砖和陶瓷的区别。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器材:

  1、砖与陶瓷各一小块,一枚铁钉、一杯水、一个滴管。

  2、制作砖和陶瓷的两种黏土各一小份。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二、砖和陶瓷

  三、研究砖和陶瓷的性质 四、黏土的变化

  五、课堂小结

  第七课 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物体可以根据构成它的材料的性质来描述,也可以根据这些性质来区分一组物体或材料。

  【教学重点】 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对材料的认识。

  【教学难点】

  把物体和材料联系起来,会从物理特性的角度看待物体和材料。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可再利用材料的资料。

  2.教师准备各种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图片,自制复合纸(在普通纸外面用塑料薄膜覆盖起来)一份。

  【教学过程】

  一、给我们生活中的物品分类

  二、对所学过的材料按物理性质进行总结归纳

  三、材料与环境

  四、进一步了解材料,拓宽视野。

  第四单元《水和空气 》

  第一课 水

  【教学目标】

  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教学重点】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我们知道的水

  二、水在哪个袋中

  第二课 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教学目标】

  水和油相比,在颜色、气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教学重点】观察、描述水和食用油在颜色、气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具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2个塑料杯、1片玻璃、1张蜡光纸、1支筷子、2个试管、2根长木条(可以是长一些的牙签)1个玻璃杯、1个塑料瓶(矿泉水瓶)、1个水槽。

  【教学过程】

  一、观察水和食用油

  二、滴液比较

  三、比较水和油的轻重

  四、借助多种容器,进一步观察水和食用油的相同点

  五、总结提升

  第三课 谁流得更快一些

  【教学目标】

  液体都会流动,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的影响。

  【教学重点】简单设计对比实验,描述并简单解释液体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影响。

  【教学难点】设计对比实验,理解公平实验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教学准备】

  给每组的材料:1小杯水、1小杯油、1小杯洗洁精、1块玻璃、3个滴管(或吸管或塑料勺)、一张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设计流动比赛

  二、实验、思考

  三、液体、固体比较

  第四课 比较水的多少

  【教学目标】

  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液体的体积是可以测量的。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能较规范地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

  【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明确用标准单位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教学准备】

  给每组的材料:3个塑料瓶(大小高低不同)、1个玻璃杯、1个量筒、1条纸带、胶水、记录纸若干。

  【教学过程】

  一、比较哪个瓶子水最多

  出示三个不同的瓶子,里面装有不等量的水。请学生猜测,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多,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少,并说明理由。

  二、比较水多多少

  三、认识并使用量筒

  第五课 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学目标】

  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确实存在,知道空气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用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比水轻,也会流动。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2个透明塑料袋、2个玻璃杯、1个水槽、1根香、1个打火机、1个吹泡泡器(或吸管)、1杯洗洁精或肥皂水。

  【教学过程】

  一、我们知道的空气

  二、空气的存在

  三、比较空气和水

  第六课 空气占据空间吗

  【教学目标】

  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教学重点】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教学难点】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教学准备】

  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一张、维恩图一张。

  【教学过程】

  一、空气占据空间

  二、杯中的纸会湿吗?

  三、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第七课 空气有重量吗

  【教学目标】

  空气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轻。

  【教学重点】知道并能设计实验证明空气有重量,但很轻

  【教学难点】设计多种方法,重复验证空气有重量,但很轻。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空气有重量吗

  二、改进小天平的测量效果

  三、天平称量皮球的重量

  四、单元小结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上册的科学教案02-15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的教案02-10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05-10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03-22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05-17

三年级科学上册纸教案08-26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教案08-26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02-09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04-01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的教案(15篇)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