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5-13 09:05:08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优秀]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优秀]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引号的作用。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及想象的能力。

  4、通过诵读,从人们随意杀狼护反而害鹿,使鹿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的事实中,悟出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问:当你们刚看到课题的时候,曾想到它会是一篇什么样的?

  2、读了课文以后,你知道它写了什么?

  二、初读指导

  1、标上小节号,一边读一边想想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学习生字

  (1)自学生字‘

  (2)检查自学效果

  出示词语:

  繁殖 捕杀 枯黄 生机勃勃

  惨 灾难 葱绿 传染病 生儿育女

  *指名读一读

  *讨论“怎样抓住它的关键部件记忆字形?

  *说说你不能理解的词语,集体讨论。

  三、课堂作业

  1、练习读课文,准备读给大家听。

  2、抄写词语

  繁殖 捕杀 枯黄 生机勃勃

  惨 灾难 葱绿 传染病 生儿育女

  3、描红

  第二课时

  一、听写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1—3自然段,每段的意思用一幅画来描绘。

  想想:每幅画上该画些什么?怎么画?为什么这么画?不太好画的部分用直线标出。

  交流自己的画。

  2、讨论:

  (1)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里的狼和鹿是什么情况?森林呢?

  (2)后来狼和鹿的情况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3)结果,凯巴伯森林变成了什么样子?

  * 理解: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自由王国”。

  * 体会森林里闹饥荒的情景。

  3、板书:

  三、指导朗读第1—3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从一百多年前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这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自由王国”是什么意思?

  二、继续学习课文

  1、学习第4自然段,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句子中加引号词语的意思。

  (1)人们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的“功臣”。

  (2)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的'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也是毁灭自己的“大坏蛋”。

  2、讨论:

  (1)什么是“功臣”?为什么讲狼是森林和鹿的功臣?

  (2)“坏蛋”什么意思?鹿怎么成了“大坏蛋”呢?

  3、小结:文中三处引号所引用的词语都是要引起人们注意的。

  三、由事明理

  学习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练习朗读全文。

  五、指导复述

  指导:恰当引用文中例句,有利于复述。

  同桌练习复述。

  指名当众复述。

  六、作业

  总结:今天,我们两次来到了凯巴伯森林,在被毁的森林里我们明白了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生存都有它的用处,不应该随便消灭它,现在让我们一起乘着风车走出森林,回家吧,回家后把你的想法赋诸于行动。让大家齐心协力,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而努力。

  七、生活小水滴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生活小水滴”,去调查,了解身边有哪些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去思考,如何阻止人们愚蠢的行动;去行动,让大家都来保护地球。如果你做到了,你将得到的奖品是地球的美丽和人类后代的幸福。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在不同的语境中正确认读本课生字10个,积累词语13个、句子2句。

  2、能真确、流利地朗读全文,背诵课文3—5小节。

  3、能熟练地用部首查字法在字典里查“印、疗”。

  4、使学生受到爱的熏陶、体会到爱的力量是伟大的。

  教学过程:

  一:上个月,小朋友们都捐来了校服,你们知道这些校服都是捐给谁的吗?

  1、讨论。

  2、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美好。(齐读)

  3、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感人的故事。

  出示课题:39、一群光头男孩

  二:范读课文

  1、听课文:思考:怎样出现一群光头男孩的?

  边听边标号。

  三:交流,学1-2节。

  1、找出生字:印、州、镇、菜、瘤、治、疗

  a.开火车读

  b.记住字形

  c.“莱-菜”区别字形。

  d.抽读

  2、读好这两节、

  四:大家看到布莱恩这样,又是怎样做的`?学3-5节。

  1、学生字:剃、唯、透、拥

  a.小小组自学。

  b.交流自学情况

  2、一个同学又怎样做的?读好男孩的话。

  a.指名读。

  b.后再读。

  3、读好最后两节。

  a.男、女比赛读

  b.小组读。

  c.齐读

  4、这个班级中的一个同学,你还会用什么方法献爱心?

  五:查字典比赛。

  印疗

  完成课后表格:

语文教案 篇3

  一、题揭导入

  1.读好课题,语文教案-鸬鹚。

  ①课件呈现课题。

  ②教师: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写得非常优美、非常生动的课文,谁来读读课题?

  ③指多名学生朗读课题,再齐读课题。注意!“鹚”是第二声,不翘舌。

  [点评:读准、读好课题,看起来微不足道,其实不然。有心人稍加注意,便可从中挖掘出丰富的训练内涵。借此可以训练学生正腔圆地读,借此可以训练学生响亮自信地读,借此可以训练学生大方利落地读。这同样是一种语文基本功的训练,疏忽不得。]

  2.简介鸬鹚。

  ①教师:鸬鹚是一种不鸟。它们爱吃鱼,也爱捕鱼,而且捕鱼的本领特别高。大家看!这就是鸬鹚。

  ②课件呈现多幅鸬鹚的照片。

  ③教师:鸬鹚捕到鱼后,就会把鱼吞进自己的喉囊。要是让它继续吞,那鱼就吞到肚子里去了。所以,鸬鹚捕鱼前,渔人得用绳子扎住它的喉囊。捕完鱼后,再把绳子解开。大家看,这就是鸬鹚的喉囊。

  ④课件呈现出鸬鹚喉囊的位置。

  ⑤教师范写“喉囊”两字,边写边说明书写要领。

  ⑥学生在书的插图旁找一个合适的地方练写“喉囊”。

  [点评:“喉囊”两字非常难写。字形难记、笔顺难辨、结构难排。突破三难,唯有训练。教师书写示范练,趁热打铁因势练,人人动笔扎练。对小学生而言,把字写正确、写工整是一项重要的语言语基本功。俗语有言:人能写字,字能写人。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此项基本功不但不能削弱,而且更应加强。]

  3.引入新课。

  教师:课文对鸬鹚的描写会带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觉呢?请大家闭上眼睛,由老师美美地读给大家听。

  二、通读课文

  1.教师范读。

  ①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学生闭目欣赏。

  ②读后促醒学生的语感:小湖的景色优美吧?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场面生动吧?

  2.学生练读。

  ①教师:带着这些美好的感觉,像老师这样,自由轻声地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把字词读准,把句子读通。

  ②学生自读,教师巡视。读后检查学生的朗读。教师指名朗读课文。共抽5位学生,分别朗读→、↑、→↓、°、±”自然段。教师注意正音。例如:

  ▲这个地方没读好。不要紧,你可以请一位同学帮你读。

  ▲这个词语没念准,请再念一遍。

  ▲这个句子没念通,听老师读。

  ▲这个新词念得非常准,咱们听他再念一遍。

  ▲这个句子比较长,你能读得这样通顺,可见你平时对朗读是化了功夫的。咱们请他再念一遍。

  ▲整段话没念错一个字,真不简单。

  ▲这样长的一段话,能够念得这样通顺,这样连贯,可见你读书的基本功是非常扎实的。

  [点评:把课文读准读通,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并非易事。朱熹有言:“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朱熹对读书的这个要求提得真可谓:“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我们只要照做就是。问题在于,这样让学生读书,有人不屑一顾,有人不以为然,有人不了了之,也有人不知所措。学生的读书水平普遍不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鸬鹚》。把功夫扎扎实实地化在读原文上,这是学好语文的金玉良言。]

  3.再读感悟。

  ①教师:刚才几位同学的.朗读,对你们有些什么启发和帮助?(指名回答)

  ②教师:懂得了这些道理,咱们再读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你觉得课文的哪些地方带给你特别优美、特别生动的感觉。

  ③学生自由读全文。

  ④读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

  4.选段朗读。

  ①教师:读了课文以后,同学们对课文的优美和生动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但是,同学们的感受又都是与众不同的。大家可以把自己感觉最优美、最生动的那段课文挑出来,美美地读给你的同桌听。听的同学要专心、要投入,边听边想,你最欣赏同桌在哪些地方的朗读。

  ②同桌互读。

  ③教师:哪些同学想情不自禁、真心诚意地夸夸自己的同桌?(抽几对同桌,一人读,一人夸)

  读后教师小结:能受到别人的夸奖,当然是一件快乐的事儿。但是,你们往往不太清楚,真诚地夸奖别人,其实更能让自己快乐。只要你留心体会,语文课上这样的快乐是很多的。

  [点评:阅读课上,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整体感知主要靠读,有所感悟主要靠读,培养语感主要靠读,情感熏陶主要靠读,积累语言更是靠读。正如清人唐彪所言:“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学生只有在读书中才能学会读书,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但真理往往就这么简单。]

  三、揣摩思路

  1.教师朗读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课文(最后一段)

  2.鼓励学生多元解读:请大家再读读这段课文,看看你能从这短短的17个字当中读出多少东西来。学生解读的结果可作如下推想:

  (1)从“恢复”这个词上可以看出,湖面原来是平静的,后来不平静了,现在又变得平静了。

  (2)从“渐渐”这个词上可以看出,鸬鹚捕鱼的时间是比较长的。

  (3)联系课文前面的内容,不难发现,湖面的平静与否跟鸬鹚捕鱼是有关系的。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板书如下:

  捕鱼前 捕鱼时 捕鱼后

  平 静 不平静 恢复平静

  4.齐读最后一段。(“又”字要念重音。因为只有这样读,才能让人感觉到,湖面开始是平静的,后来不平静了,现在又变得平静了。)

  [点评:文章拿到手,泛泛地读几遍,算不算整体感知?当然不算。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揣摩文章思路也许是避免空泛感知的一条重要对策。关于揣摩思路,叶老有过这样一段精辟地论述:“把一番话一篇文章比作思想走过的一条路。思想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地往前走,最后达到这条路的终点。都要踏踏实实摸清楚。”当然,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揣摩行文思路并非易事。好在此文最后一段已经含蓄地透露了文章思路的痕迹,学生只要专心诵读、用心理会,教师再稍加点拨,思路还是不难理清的。]

  四、课堂作业

  认真抄写下列词语。抄几遍由自己决定,难写的可以多抄几遍,(学生抄写时,可以播放背景音乐。)

  夕阳 柔光 悠然 喉囊

  一望无垠 波光粼粼 炊烟袅袅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5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4. 体会海滨小城景色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按照空间变换顺序记叙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海滨小城景色的特点,学习作者按地点转换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记叙的方法。

  教学准备

  投影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二、 指导自学。

  这座海滨小城将会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完成以下几项任务:

  1.自学生字词,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把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2. 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概括说明这是一座怎样的海滨小城。

  三、 汇报自学情况。

  1. 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2.找出概括说明这是一座怎样的海滨小城的一句话,并指导朗读。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座海滨小城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四、 小组合作学习。

  1.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海滨小城的?

  2. 课文哪些地方可以体现这座海滨小城的美丽和整洁?

  五、 展示学习成果。

  引导学生汇报:

  1. 作者通过描写天、天上的海鸥和云朵,海、海面上的船只等景物我色彩,以及这些景物在早晨时的色彩变化来表现大海的美。

  2. 沙滩的美主要通过描写贝壳的多,出海捕鱼队归来时的情景来表现的。

  3. 小城庭院的美主要写栽了很多树。

  4. 小城的公园美主要写榕树茂盛,给人们提供了休息的好去处。

  5. 小城的街道不但美,而且很干净。街道是用细沙铺成的,它干净到连一片落叶都没有。

  六、总结。

  如此美丽又整洁的海滨小城究竟在哪里呢?

  感情朗读课文。

  七、复习巩固生字。

  八、布置作业。

  抓住景物特点记叙的方法,观察自己家乡的一处景物,再说给同学听。

  13 五彩池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12个。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四自然段。

  3. 理清课文记叙的'顺序,了解五彩池的特点及其成因,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五彩池的特点成因,从而感受叁自然的美,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投影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读题,引导学生质疑。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 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 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自然段之间的停顿。

  2. 检查读书情况。

  3. 出示本课的生字,让学生当小老师,提醒同学们注意字形。

  四、 理清课文的记叙顺序。

  1. 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2. 讨论课文记叙的顺序:让学生用先接着最后的句式来说。

  五、 学习第一自然段。

  1. 五彩池究竟在什么地方?自读第一自然段,找答案。

  2. 找出作者概括五彩池特点的一个词。

  3. 朗读第一自然段。

  六、 学习第二自然段。

  1. 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1) 放投影片,教师以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内容加以解说。

  (2) 交流观看后的感受。

  2. 学习第二自然段。

  (1)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画出重点词句,思考:这一自然段分别介绍了五彩池哪几方面的特点?

  讨论交流,这一自然段介绍了五彩池的数量、颜色、大小、深浅、形状。

  (2) 朗读体会句子的意思。

  ① 这段第一句话介绍了五彩池什么特点?

  ② 指导朗读理解第二句比喻句,展开想像,体会五彩池的晶莹耀眼的美。

  ③ 通过导读、用手比划、简笔画,引导学生理解五彩池的大小、深浅、形状等不同特点。

  (3) 讨论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水池还像什么。

  (4) 朗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五彩池的神奇。

  (5) 背诵第二自然段。

  七、课堂练习。

  1. 抄写生字。

  2. 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的(1)、(2)。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引入新课。

  二、 学习第三自然段。

  1. 更让作者感到惊奇的是什么?指名读。

  2. 指导朗读,抓住三个却字,让学生理解池水的颜色发生的神奇变化,体会作者见到这神奇变化时的惊叹。

  3. 小结:

  4. 齐读第三自然段。

  三、 学习第四自然段。

  1. 池水为什么会显出不同的颜色来呢?

  2. 让学生自读课文,对这一自然段进行质疑。

  3. 引导学生讨论,探究池水颜色变化的原因。

  (1) 学生分小组读书、讨论。

  (2) 推选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同学给予补充或纠正,教师做适当的点拨。

  (3) 小结讨论的结果。

  4. 熟读成诵。

  5. 说说池水显出不同颜色的原因。可以用书上的句子说,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

  四、 学习第五自然段。

  读出恍然大悟和赞美的语气。

  五、 总结全文,再次调动学生激情。

  看到这神奇的景象,每个人都会情不自禁地赞叹:

  1. 学生自由发言,抒发情感。

  2. 作者也情不自禁地赞叹:原来五彩池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

  3、学生齐读。

  六、 布置作业。

  1. 读课文第二、四自然段。

  2. 向父母介绍五彩池,并说说颜色变化的原因。

语文教案 篇5

  1、《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作者生动地描写了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族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

  2、老舍: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品有话剧《龙须沟》、《茶馆》,小说《猫城记》、《离婚》、《四世同堂》。

  3、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何:哪里;“忍”是忍心;天涯碧草:指大草原;话:倾诉;斜阳:傍晚时西斜的太阳。这句话的意思是: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就这样分别?夕阳西下,大家站在蒙古包外,面对着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依依不舍地话别。

  4、“嗯,刚吃过。(回味似的)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这句中的“回味”指吃过东西以后,留在口腔中的余味。“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支,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这句中的“回味”指对经历或接触过的事情重体味。

  5、蒙古族习俗:蒙古族以肉食、奶食为主,传统吃法有“手扒肉”、“烤全羊”。每年七八月间,草原上都要举行盛大的“那达慕”大会、“摔跤”是“那大慕”的主要内容。

  6、背诵1、2两个自然段。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一、结合时代背景与关于老子的传说、记载,初步了解老子及其辩证思想。

  二、通过精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与成语。

  三、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充分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设想]

  一、以逐段讲解为基础,启发思维,引导学生一起参与课堂讨论。

  二、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介绍春秋时代背景及老子其人。

  二、讲解前三节,并就有关思想进行讨论。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时代背景及作者简介(同学介绍,老师补充)

  (一)春秋战国时期

  周室东迁以后,奴隶制社会逐渐动摇。到了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各个阶级都在转化,新兴地主阶级逐渐代替了奴隶主贵族阶级。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产生了新型的士,其来源很复杂,属于中间阶层,在统治阶级的最下层,同人民比较接近。士的地位虽低,却大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他们中间有的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有的则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才。在学术流派上表现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农家、纵横家等。当时诸侯无不礼贤下士,延揽如恐不及。士这个阶层极为活跃,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孟轲、荀卿,墨家的墨翟,法家的商鞅、申不害,农家的许行、陈相,纵横家苏秦、张仪等,都是在这一社会变革中先后以学者或政论家面貌出现于政治舞台的。他们出身不同,立场不同,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从代表各自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出发,对政治提出各种不同的要求和主张,并且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就是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诸子散文蓬勃发展的基本原因。

  百家争鸣,对活跃我国学术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学术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它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前进,对我古代文化的繁荣昌盛从各个方面都作过重要贡献。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将整个中国哲学史分成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自春秋迄汉初,为子学时代;汉武帝时期起,到康有为、谭嗣同为止的时代称为经学时代。子学时代的特点是建造,经学时代的特点是阐述。先秦诸子的思想,除了本身具有价值外,也对后世具有巨大的启发作用。

  (二)老子的传说与简介

  老子是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据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即管理图书的官,当时的图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档案),后退隐蒙山著书立说,游历江南塞北,又西出陕关,不知所终。他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著有《道德经》五千言,但经考证是后人或老子同时代稍后的人根据老子的言行编纂的,又名《老子》,基本上概述了老子的思想。他在世界上较早提出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为人们提供了观察社会、思索人生的独特视角,他的思想是构筑中华文化思想体系的重要支柱和组成部分。他又是现实生活中一位特立独行的奇人,为人处世卓尔不群,在当时和后人的心目中包裹着浓厚的神秘色彩,神化传说中的太上老君指的就是他。

  也许正是如此,老子才半云半雾,“神龙见首不见尾”,令人好奇。最有代表性的记述是关于孔子求见老子的故事,说孔子见老子问“道”,老子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也。”孔子又问“仁义”,老子说:“今仁义惨然而汩人心……夫子修道而趋,则以至矣,又何用仁义?……夫子乃乱人之性也。”又说孔子引以为荣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艺”都是因人陈迹,了无新意:“迹者履之出,而迹岂异哉?”这些话对儒学理论进行了一番鞭辟入里的鞑伐与批判。孔子默默无言回来,三天没有给学生讲课。学生怪问,孔子慨叹:我见什么人做什么事都能猜测揣度其用意,“至于龙,乘云气,游太清,吾不能逐也。今见老子,其犹龙乎!”老子使名满天下的孔丘张口结舌,“神错而不知其所居也”。

  二、讲解课文前三节。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斯:则,就。恶:丑,长得难看。已:表示确定语气。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形:在比较和对照中显现出来。盈:呈现。

  美与恶,有和无,难和易,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都是相对的概念,这节选文意在说明事物都是相对而存在的。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到处显示着这个道理,譬如动与静,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物理学中谈到运动,都会先假定一个相对静止的参照物。假如没有静止,运动也就无从谈起。再推而广之,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存在着一个对立面。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一切事物中都包含着相反的动向,这就是道家所说的.“反者道之动”:客观规律总是驱使着事物向它的对立面转化,虽然细微但却绵延不绝地持续着。

  讨论:事物有以上说的运动趋势,请结合生活实例讨论:我们在看待世界时,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态度呢?

  以纪律和自由这对概念为例,自由是人人都渴望得到的,但是,如果人人都不择手段地追求自己的完全自由,必然会侵害别人的利益,影响别人的自由,而别人为了得到自由,也会侵害你的自由,整个群体就会成为一团混乱。所以,为了得到自由,群体就需要自由的对立面——纪律。遵守纪律就意味着受约束,这表面上看来与追求自由背道而驰,但实际上,每个人都遵守纪律,就会带给别人自由,而自己也会得到自由,这就是文中表述的道理。

  “圣人执一为天下式。”

  执:坚守。一:指自身。式:表率,标准。

  “执一”就是坚守自身,也就是老子所主张的“无为”,因为事物包含着对立面,“无为”的态度也就会得到“无不为”的效果。所以做天下的表率,并非指事必亲躬,而是要无为而治。这是老子的治世理念。与儒家相比,似乎显得消极,但实际上却包含着更为深刻的道理。儒家讲“躬行”而济天下,以道德为本,追求大山一样的仁厚;道家讲“无为而无不为”,追求的是智慧,是像水一样的灵动。后者对于中国哲学思辨精神的发展意义更大。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见:表现。是:正确,引申为认为正确。伐:自夸。长:长进。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世闻道,大笑之。”

  讨论:如何理解三种“士”对于“道”的不同态度?

  老子将“士”分为三种,实际上讲的是“闻道”的三种境界:大笑是因为不能窥透天机,只觉得荒谬;半信半疑是因为看明白一些,却又不能完全弄懂;而上士之高明,就在于他能够一眼看穿,见出本质,从而勤力行之。这三种境界从侧面说明事物(“道”)深藏不露,常常以相反的姿态示人,如文中所举: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和协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昧:暗,丝线上的疙瘩,引申为不平。建:通“健”,刚健。偷:苟且,懈怠。渝:改变,此处为败坏。器:才能。贷:施与。

  大器晚成: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

  思考:除了文中举的这些例子,你还能想到类似的情况吗?

  (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等等)

  这一段说明,真正的“大”与“高”,可能不会直接给人这样的印象,而庸人常常被蒙蔽;只有高明的人,才能得道。而且,得道之士,也不会直接表现出高明,反而常常会甘居人下,不避尘世。就像后世谈到隐士所说:“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懂得整理生活、学习用具的小要领,锻炼多方面的能力。

  2.情感与态度

  愿意尝试自己动手。乐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能体会到成就感。

  3.行为与习惯

  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基本学习习惯,能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4.过程与方法

  在徒手操、个别示范中学习;在评比、鼓励中纠正;在竞赛、唱儿歌中巩固;在表演中体验、提高。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培养生活自理能力,整理生活用品的能力。

  (2)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2.难点:懂得整理生活、学习用具的小要领。

  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事先调查一下班上学生生活自理的情况。

  学生准备:家庭的相片。

  教学过程

  活动一:小雨和他的“小伙伴”

  1.师:孩子们,我们升入一年级已经有段时间了,相信你们认识了很多小伙伴,但是小雨呢?除了这些亲爱的小伙伴以外,还结识了不少特殊的“小伙伴”,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的“小伙伴”有哪些?(课件出示一些学习、生活用品)

  2.生答,并列举自己拥有的“小伙伴”。

  3.师:这些“小伙伴”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呢?

  4.生讨论总结,并在全班交流。

  5.师:看来大家对自己的“小伙伴”都很熟悉,那下面老师给大家出2个谜语,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我们的哪个小伙伴?

  6.师课件出示教材上面的2个谜语。

  7.同学们一起猜一猜。

  8.教师宣布谜底,对于猜对的小朋友给予表扬。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明白“小伙伴”指的是什么,启发学生发现这些“小伙伴”在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作用。】

  活动二:找不到“小伙伴”了

  1.师出示视频。(视频展示一个小学生在杂乱的房间里找不到橡皮而急得满头大汗的情景)

  2.师生共同观看视频。

  3.师:看完视频,同学们有什么想法?你遇到过类似的事吗?当时的感受怎样?

  4.生分组讨论。

  5.师生共同汇报,全班同学一起交流。

  6.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7.生自由发言,师借机引导。

  8.师:找不到“小伙伴”了很麻烦,但是正是因为我们的东西没有条理,房间太乱,才造成我们找不到自己的“小伙伴”,同学们一定不要学视频中的小男孩。要想不出现这样的麻烦就得收拾好自己的物品,帮我们的“小伙伴,,找到自己的家。

  【设计意图:以视频的形式让学生体会那种找不到物品的焦急,设身处地地理解这样做的后果,帮助学生树立养成爱整洁的好习惯。】

  活动三:送“小伙伴”回家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安排了一个游戏:送“小伙伴”回家,请同学们拿出你的爱心,帮帮我们迷路的“小伙伴”,把它们送回自己的家。

  2.游戏安排:师拿出事先准备的各种生活、学习用品放在中间的桌子上,在这张桌子的'对面安排2~3张桌子,这几张桌子代表了这些“小伙伴”的家,有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卫生用品等。

  3.学生分组进行游戏,一组完成,大家用笔记录下结果,物品回归原位,下一组继续进行。

  4.最后比一比哪一组完成得又好又快,正确率高。

  5.全班总结游戏结果。

  6.师:这些物品都是我们的“小伙伴”,缺少了哪一个,|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会受到影响,希望同学们能熟悉这些“小伙伴”,明白它们的家在哪里。

  【设计意图: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尽快熟悉这些物品的用处,以及应该放置的位置,帮助学生明白这些物品的重要性,同时进一步养成爱整理的好习惯。】

  活动四:养成整理好习惯

  1.师:我们今天认识了一些新的“伙伴”,也有些是老朋友也对它们有了一定的了解,并送它们回到了自己的家,这是一种很好的习惯。老师这里也有两个小朋友,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个小朋友做得对不对?(课件出示:教材上的两幅图)

  2.学生积极回答这样做得对不对。

  3.师:是呀,这两个小朋友做得都不对,妈妈会整理,但是妈妈不可能帮我们一辈子,而且妈妈很忙,我们应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另一个小朋友说,等长大了我再自己整理,这也是不对的。小的时候没有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学会最基本的本领,长大了也做不好。

  4.师:其实,整理这些物品并不难,它也有一些小窍门,哪位同学平时做得比较好,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经验、窍门帮帮大家。

  5.请事先准备好的同学介绍经验,其他同学注意学习,师寻机指导。

  6.师生共同整理总结。

  7.师:怎样才能养成整理的好习惯呢?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学习教材上的儿歌,学会怎样养成整理的好习惯。

  8.师生一起读儿歌,并进行分析。

  9.师:老师交给大家2个小窍门,一个是定时整理,整理好了画个笑脸夸自己,一个是物归原处,掌握好这2个窍门,你就能养成整理的好习惯。老师预祝大家都能养成这样的好习惯,成为一个爱整洁的好孩子。

  【设计意图:通过两幅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凡事都要靠别人的思想是不对的,进一步启发学生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整理东西,要从小做起,增强学生养成整理好习惯的意识。】

  板书设计

  让我自己来整理

  小雨和他的“小伙伴”

  找不到“小伙伴”了

  送“小伙伴”回家

  养成整理好习惯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2-07

关于语文的教案02-02

(精选)语文教案09-16

(精选)语文教案10-02

语文教案[精选]08-24

语文《赵州桥》教案12-05

【经典】语文教案11-03

(经典)语文教案07-30

语文教案07-21

语文识字的教案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