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1-30 08:58:12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范例6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科学教案(范例6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让幼儿了解手机的功能和用途,学会在生活中观察、发现。

  2、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幼儿的研究性学习意识,启动幼儿主动探究问 题的愿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手机广告的报纸、关于手机资料的'书籍、记录纸、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多媒体出示嘉兴手机城群众抢购手机的画面

  2、多媒体出示一群人在车上、家里谈论关于手机的话题

  3、投影出示关于手机广告的报纸

  提问:小朋友,刚才我们看到一些录象、投影都与什么有关?你对手机熟悉吗? 你对手机又知道些什么?

  ·小组讨论。

  ·集体交流。

  ------让幼儿畅所欲言。把对手机的一些了解由教师汇总(用表格形式)

  二、揭示本次活动主题,布置任务

  1、师:小朋友,刚才大家都说到你对手机的一些了解,但关于手机的知识还有很多,例如:发展史、机型、品种、使用注意点等等,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关于手机的问题。

  2、发放填写关于幼儿想了解手机的哪些知识的表格

  3、集体汇总,确立研究小组预设成立四个小组。

  4、幼儿共同讨论、寻找合作伙伴——进行问题的解决

  5、展示幼儿活动的成果

  三、教师总结:本次幼儿活动情况。

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因此,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现象”。日常生活中,幼儿已接触很多工具(铅笔、橡皮、水果刀等)对它们十分感兴趣,但幼儿对工具的认识仅是一些感性经验,对工具的具体用途、种类还不是很了解。本次活动我让孩子通过操作、观察及其讲述等手段,让孩子在自主活动中增添一些科学知识。

  活动目标:

  1、通过交流展示各种工具,初步感受工具的种类很多。

  2、在观察操作尝试中感知工具的作用很大,发展综合能力。

  3、能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体验观察和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课前幼儿收集各种工具。老师和幼儿到室外寻找特殊的工具。

  2、卷笔刀、削苹果机,刨子,开瓶器。以及相对应的辅助用品。

  活动过程:

  一、尝试操作使用工具

  1、师:“前几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工具,今天让我们就来试试这些工具,看看它们有什么用。” (幼儿分别操作工具,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二、交流工具使用方法

  1、师:“刚刚小朋友都使用这些工具,请你来说说你使用了什么工具?做了什么事情?

  2、幼儿讲述使用过程和方法。

  3、教师小结:这些工具有的是在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有的是在学习中用到的。

  4、师:“桌子上还有一些工具请你看一看,玩一玩,它有什么用?” 5、分类并认识字卡。

  师:“现在请大家把这些工具,按照不同的用途帮它们分分类。”(幼儿操作)

  师:“你为什么把这些工具都放一起?”(引导幼儿说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出示字卡:学习工具、生活工具、交通工具、通讯工具。

  6、再次分类及巩固。

  7、教师出示有字卡的篓子,请幼儿再次分类。

  师:“桌上还有一些工具我请几位小朋友来介绍一下它们的名称和用途,并将它们分分类。(个别幼儿讲述、操作)

  8、引导幼儿认识一些特殊工具

  师:“老师这还有两样工具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是什么?”引导幼儿说出农作工具并认识字卡。

  9、小结:我们今天认识了很多的工具它们有学习工具、生活工具、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农作工具。还知道了他们各自的用途。 三、总结认知激发探索。

  出示锯子,提问幼儿这是什么?是谁发明的?是怎样发明的?

  教育幼儿要爱观察,爱探索,长大发明各种有用的工具。

科学教案 篇3

  课题生成:

  本学期班上设立了“七色花”专栏,要求每位幼儿带张照片,比比谁得的花多。左右带来了一张婴儿时候的照片,张浩第一眼看到了,惊奇的喊:“你们看,这是谁呀?”孩子们都围了过来,喳喳的,议论不停,这个说:“是个小娃娃。”那个说:“是个小弟弟,左右听到别人的议论非常得意,笑眯眯地说:“这是我!”孩子惊讶不已。他们大都知道自己是由小娃娃长大的,但对周围人与物的变化却缺乏了解,对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更是一知半解。因此我设计了“一切都在变”这节课。

  活动目标:

  让幼儿在活动中发现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一切都在变。

  活动准备:

  挂历纸、皱纹纸、金鱼缸、杯子、冰、凉水、温开水、糖、勺子,吹气的球、高锰酸钾、橡皮泥,抹布、酒精灯、试管夹、试管、吸管、蜡烛、火柴、范画、相片、洗洁精、打气筒、吸管。

  活动过程:

  1、出示照片引起兴趣。

  (1)出示幼儿小时候的照片。

  老师这儿有许多小朋友小时候的照片,小朋友想不想看?看的时候要告诉其他小朋友,小朋友有什么变化?(这是谁呀!他的头发变长了,他的个子长高了,眼睛变大了。)

  (2)出示老师小时候的照片,请小朋友猜一猜,这张照片上的人是谁?小朋友为什么没有猜出来。(因为老师长大了,成大人了;因为不一样了,有变化了。)

  2、人的生长过程出示图片。

  讲述人的生长过程:开始是从妈妈肚里刚生下来的小婴儿,然后长成了我们小朋友这么大,再长就成了老师这么大了,最后变成了老爷爷、老奶奶,小朋友学一学老爷爷、老奶奶是怎么走路的。

  3、幼儿自由做试验、观察物体的变化。

  老师今天准备了很多东西,请小朋友自己去试验一下,看看还有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

  试验一:冰变成水(快看,冰慢慢变成水了,淌眼泪了)。

  试验二:蜡烛燃烧(蜡烛有火的地方变软了,越来越短了)。

  试验三:玩橡皮泥(老师:你看我把橡皮泥捏成小猪了,你看我把它捏成了小熊猫了)。儿童网站

  试验四:水的试验。

  (1)紫黑色的高锰酸钾放进水里,慢慢变成红的“云”了。然后水全变红了。

  (2)纸放到水里变湿了。

  (3)试管里的水放在酒精灯上烧,变成气了。

  (4)把糖放在温开水里(快来喝,这是糖开水)。

  (5)把洗洁精放进水里,可以吹出泡泡。

  试验五:吹气球。

  有的用嘴吹,有的互相帮忙用打气筒打(看,我的'气球越变越大了)。

  4、启发式总结谈话。

  (1)你刚才做了什么试验?都有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

  (我看到冰变成水了;我把纸放进水里,硬的纸慢慢变湿了软,软的纸一提就变短了;我把蜡烛点着了,慢慢地我看到蜡烛变短了;我玩橡皮泥时,橡皮泥可以一会儿变成这样,一会儿变成那样;我把高锰酸钾放里水里,水就变红了;我用试管夹夹住试管,把它放在火上烧,试管里的水烧一会儿就变成水蒸气了;我把白糖放进水里,白糖就没有了,水变甜了;我想用吸管吸泡泡,我把洗洁精倒在水杯里,用吸管就能吹出泡泡;我吹气球了,气球越吹越大最后就炸了。)

  (2)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会发生变化?

  衣服,变旧了;头发,变长了;小树,长高了;蚕宝宝,变成蛾子;我种的大蒜,长叶子了;我家门口的小河,变清了;鸡蛋,放在锅里三分钟煮就熟了。

  (3)小结:我们周围所有的东西都有变,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变。

  5、幼儿作画:《一切都在变》。

  延伸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发现周围事物的变化。

  课题评析:

  一、效果分析

  活动刚开始时孩子们纷纷拿着自己的照片,向别人讲述自己小时候的事,同时也在看别人小时候的照片,非常惊奇。接着老师出示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孩子们更是惊奇不已,注意力被紧紧的吸引住了。此时,教师讲述人的生长过程,让孩子明白了人的变化,上孩子自己在玩中去发现其他事物的变化,激发孩子的探索欲及时帮助孩子总结“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变”。最后,让孩子把自己现的变化物体画出来,加深对“一切都在变”的理解。

  二、专家点评

  此活动运用了发现法,让孩子在玩中发现问题,充分体现了幼儿向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完成了教学目标。

  三、反思与讨论

  你时常关注你身边发生的事和儿童的活动吗?持之以恒去观好的课题自然生成了。

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千百年来,广袤而又神秘的宇宙令地球人遐思和向往,所以,在幼儿期开展关于天文的科学活动,既是幼儿兴趣所向,又为幼儿自主进行探索活动打下基础。本活动把幼儿的目光从太阳系伸展到遥远的星座,让幼儿学习到一定的星座知识的同时,拓展幼儿的形象思维,激发幼儿的探索。

  【活动目标】

  1、知道天蝎座、狮子座、仙女座、双鱼座等星座的名称和形状。

  2、掌握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命名法。

  【活动准备】

  1、关于“太阳系”和“星空”的flash课件。

  2、操作材料:星座卡一套;星星图一份;各种星座图形。

  3、水彩笔、画纸。

  【活动过程】

  一、科学家(教师)驾驶航天飞机(教师双手平举模仿航天飞机飞翔状)到班上接幼儿,一起去拜访太阳系的一家。

  师:“科学家的航天飞机来接小小科学家喽!”(口中发出飞机马达的声音,把幼儿带入情境)。

  师:“穿越大气层,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地球……”(一边把幼儿引到电视前,观看课件)。

  二、引导幼儿认识新的星座。

  1、观看“太阳系的一家”,引出今天的任务——与五个星座建立外交关系。

  2、认识五个星座。

  (1)请幼儿坐到座位上,教师出示一张布满星星的图片,并问幼儿:“这些星星这么乱,我们怎样与它们建立关系,并记住这些星星啊?”

  (2)引导幼儿回忆老师记小朋友的方法——记名字(认识新事物的.方法——根据特征命名)。

  (3)播放课件星星的图形,并提问图形像什么,然后介绍星座的名称。(必须告诉幼儿,这些星座的名字是以前的科学家已命名好的)。

  3、“给星座找座位”比赛。

  (1)五名幼儿一组,帮星星找到座位。组内幼儿要互相帮助,在限定时间内评比计分。

  (2)评比完毕,请幼儿到前面拼给其他人看,问幼儿:“为什么这样拼?”

  4、“谁的眼睛转得快”比赛。

  教师出示卡片上星座的名称。先单张,后同时出示两张;先定位,后一边出示,一边移动,直到移到身后。难度逐渐加大。(正确一次记一份,两次累计得分最高组,坐飞船的最前座)。

  三、遨游太空,寻找星座。

  师:“现在我们驾驶航天飞机去遨游太空。”绕教室“飞”一周,坐地上,问:“我们的航天飞机还能飞吗?”“为什么只能飞这么远呢?如果我们去探访那些星座,怎么办呀?”(启发幼儿大胆想象)“现在我们发射一架遥控飞机去探索太空,你们都做驾驶员。”

科学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风筝”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它融科技、娱乐、文化等要素于一体,是孩子们喜欢的娱乐活动。他们对高高飘扬着的风筝更是感到好奇。风筝为什么会在高高的蓝天上飞呢?风筝飞得高矮与哪些因素有关?本活动给孩子们提供了探究风筝秘密的机会,孩子们在亲身体验放风筝的基础上,了解风筝的放飞原理、风筝的种类、风筝的材质等等,通过记录表征、交流讨论、梳理总结等,让孩子们了解风筝飞起来的秘密。

  活动目标

  1.通过对放风筝记录卡的交流、统计,让幼儿了解风筝飞上天与风、材料、技能的关系。

  2.尝试与同伴合作放风筝,能主动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3.感受放风筝的愉快情绪和探究风筝飞起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小记录卡人手一张、大记录卡一张、实物风筝若干。

  活动建议

  一、幼儿手持小记录卡交流自己放风筝的感受。1.幼儿介绍自己的记录卡。

  2.老师根据幼儿的介绍汇总在大记录卡上,成功的用红色笔打“√”,失败的用绿色笔打“×”。

  二、交流讨论放风筝的三个成败因素。

  1.观察大记录卡,统计全班幼儿放风筝的成功次数,了解风筝飞起来与风的关系。

  (1)讨论:有风的日子里和没有风的日子里放风筝,成功和失败有什么不同?

  (2)用数数方法验证有风时成功机会多,没风时成功机会少。

  师生共同小结:有风的时候成功的机会多,没有风的时候成功的机会比较少,原来风筝飞上天与风有关。

  2.风筝飞起来与风筝构造、材料的关系。

  (1)讨论:没有风为什么风筝也飞上天了?

  (2)出示两只风筝:观察、比较、讨论它们的构造、式样、材料、尾巴等不同之处。

  师生共同小结:原来风筝飞上天还与风筝的样子有关,与长长的尾巴有关,与制作用的材料有关……。

  3.放风筝与放飞技能的关系。

  (1)讨论:为什么有的风筝用的`材料很好,尾巴也又轻又长,风也有,但没有飞上天呢?

  (2)观察大记录卡:比较同样有风或无风的情况下大人和小孩成功的机会多和少。(验证大人放风筝的技术高)

  小结:原来想要风筝飞上天,不仅和风有关、和选择的风筝有关,还要掌握一定的放风筝技术,这样你的风筝就会在天上飞得又高又好。

  活动延伸

  1.出示幼儿收集的有关放风筝的资料及尾巴材料,交待需要的幼儿可以在区角内学习并调整风筝的结构等。

  2.再次尝试到室外放风筝,并做好记录。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尝试探索容器内水压和水速的关系,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2、学习用图示的方式记录实验结果并大胆用语言描述。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大水盆,瓶子,记录纸

  活动过程:

  1、利用提供的材料自由玩水:玩过水吗?喜欢玩水吗?以前用什么材料玩过水?

  提出要求:两个人一组,用瓶子玩玩水,注意不把水泼在身上,玩水时眼睛注意看,你能发现什么?(瓶子是漏水的,瓶子中间有小洞)

  2、用手绢擦干手,谈话交流自己的发现:你发现了什么?

  (幼儿可能会有多种发现:瓶子上有洞,水不到小洞就不会漏水;瓶子装满水以后就会沉到水底,空的时候会在水上飘;瓶子放进水的时候有许多水泡跑出来等等)

  3、教师操作演示:给瓶子灌水——水从小洞里喷出来

  提问:(1)水从瓶子上的小洞里喷出来,象什么?

  (2)水喷出来的时候你能发现什么?(水喷出来的时候离瓶子越来越近,水喷出来的速度越来越慢)

  (3)瓶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水越来越少)

  小结:瓶子里的水越来越少,水喷出来的速度越来越慢,水喷出来时距离瓶子越来越近。

  4、出示瓶子(有两个洞),这个瓶子上有两个洞,这两个洞里都会有水喷出来,你猜一猜这两个洞里喷出来的水会怎么样?

  鼓励幼儿大胆猜测:你是怎么想的?猜猜哪个洞的水会喷得更远?把猜测结果记下来:

  (1)出示记录纸,想想猜的结果记在哪一栏?(问号表示动脑筋,想一想;小手表示动手试一试。)

  (2)小朋友们都不会写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录?(鼓励幼儿自己想办法记录)

  (3)请小朋友根据记录说说自己的猜想结果。

  5、动手试一试,验证猜想结果:想一想,为什么实验结果跟猜想结果不一样?

  (1)两人一组,动手验证,并记录验证结果,根据记录说说哪个喷得远。

  (2)讨论:为什么下面的洞会喷得更远?

  小结:上面的洞离水位近,水少,力量小;下面的洞离水位远,水多,力量大。这种力量叫“水压”,下面的洞水压大,水喷得快,所以下面的洞就喷得远。

  教师演示:谁喷得远。(请小朋友说说原因。)

  小结:今天我们做了一个“谁喷得远”的实验,发现猜想的结果和实验的`结果有时候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猜想以后一定要做实验来验证,看看我们的猜想是不是对的。

  活动反思:

  幼儿科学教育作为针对幼儿实施的科学启蒙教育,其目的不在于追求幼儿掌握科学知识的数量,而是重在激发幼儿认识自然现象的兴趣与探究科学真理的欲望,鼓励幼儿主动求知,培养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教案科学教案05-16

科学教案【精选】07-31

科学教案12-17

科学教案12-16

科学教案[经典]08-02

科学教案(精选)07-30

科学教案(经典)08-06

科学教案[精选]08-15

(精选)科学教案07-27

科学教案【经典】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