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1-16 10:00:55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优选7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优选7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过程

  一、用谜语引出课题,让幼儿猜:“像熊比熊小,像猫比猫大。竹笋当粮食,竹林里安家。”(大熊猫)

  二、出示大熊猫玩具,引导幼儿观察大熊猫的外形特征

  教师出示大熊猫玩具,提出问题,引导幼儿依次观察大熊猫的头、嘴、眼睛、耳朵、鼻子、身体、四肢、尾巴等。

  小结:大熊猫的头是圆形,头上有嘴、鼻子、眼睛、耳朵。一张嘴,一对小眼睛周围长着黑色的毛,像带黑色的眼镜。鼻子是黑色的,在脸的中央,两只小耳朵是黑色的`。身体胖乎乎的是椭圆形,全是白色。有四条粗短的腿,长圆形,是黑色的,尾巴短短的是黑色。

  三、放录象,讲述大熊猫的生活习性

  教师放录象,提出问题:大熊猫生活在哪里?它喜欢吃什么?怎样生活?是怎样走路的?

  小结:大熊猫住在长有竹林的高山上,喜欢吃竹叶、竹笋。它喜欢独居,白天睡觉,晚上出来吃东西,会爬树,走起路来摇摇摆摆的。 四、谈话:大熊猫与人类的关系。

  “为什么称大熊猫为国宝?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大熊猫?你喜欢大熊猫吗?为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

  小结:(为什么称大熊猫为国宝参见教学资料)小朋友在动物园、电影、电视或图书中见过大熊猫。大熊猫形体美丽,动作有趣,性情温雅,可供大家观赏,还可以表演精彩的节目,是我们和世界人民喜爱的动物。但它却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危险,我们要救救大熊猫,保护大熊猫,让它永远生活在地球上。

  活动延伸:

  给大熊猫画像(国画);教幼儿玩《抢救大熊猫》的游戏,教育幼儿要爱护大熊猫。

  活动要求与准备

  一、使幼儿认识大熊猫的主要外形特征,了解大熊猫的生活习性。

  二、让幼儿知道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贵动物,是国宝,应保护大熊猫。

  三、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丰富词汇:珍贵、竹笋。

  五、准备:大熊猫玩具一个、录像机、录像带。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准备】

  动物图片若干

  【教学目标】

  1、认识动物的尾巴。

  2、认识动物的尾巴功能与特征。

  【教学过程】

  (一)教师先教幼儿念儿歌并表演动作:

  猴子尾巴长,小猪尾巴卷又短,孔雀尾巴像把扇,白兔尾巴像棉花糖。

  1、教师带领幼儿翻开幼儿用书,提问:

  (1) 谁的尾巴长又长?

  (2)谁的尾巴卷又短?

  (3)谁的尾巴像把扇?

  (4)谁的尾巴像棉花糖?

  (5)谁的尾巴毛茸茸?

  (二)观察活动

  1、教师事先将动物的图片盖住,只露出局部让幼儿猜一猜是什么动物?

  (1)这是什么动物呢?(让幼儿观察后回答)

  (2)你是如何猜出来的?(先让幼儿说出自己的理由,教师再掀开遮住的部分,让幼儿检查猜的是否正确)

  2、教师将所有的动物图片剪成四部分(头、身、脚、尾巴)放在一起,随意抽一张,请幼儿在图片中找出其他部分,

  将它拼成完整的`图。

  3、每拼出一只动物后,教师引导幼儿说一说这种动物的尾巴可以做什么用?

  例如:

  (1)猴子尾巴可以爬树荡秋千

  (2)小狗高兴时尾巴会摇一摇

  (3)孔雀尾巴可以用来展示自己的美丽

  (4)松鼠的尾巴可以保持平衡。

  4、最后教师说一说动物园常见动物的趣事。

科学教案 篇3

  第一章 生物科学和我们

  【情景点击】

  【课程目标】

  1.尝试说出人类健康面临的挑战。

  2.举例说出生物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3.说明学习生物科学需要正确的方法。

  4.尝试像科学家一样实验。

  【自主预习精细梳理】

  1.人类面临的问题之一:健康问题

  (1)癌症是人类健康的杀手,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都可能导致癌症的发生。

  (2)癌症的预防措施

  ①避免接触物理、化学、病毒等各种致癌因子。

  ②增强体质,保持心态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传染病

  ①发病率较高的传染病:依次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痢疾、淋病、麻疹、伤寒及副伤寒、梅毒、疟疾、出血热、猩红热等。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②病死率较高的传染病:依次为狂犬病、艾滋病、白喉、新生儿破伤风、流脑、钩端螺旋体病、炭疽病、乙脑、霍乱、出血热等。21教育网

  2.生物科学与社会: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

  (1)对于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的遗传病,可通过对胎儿进行产前基因诊断,并对确诊患病的胎儿实施人工流产,从而避免遗传病患儿的出生。

  (2)基因治疗是治疗遗传病的新途径,其基本原理是采用转基因技术将带有治疗作用的基因(目的基因),导入患者的受体细胞中,体外培养使其增殖,然后输回患者体内,以纠正或弥补缺陷基因带来的影响;或将目的基因通过载体直接送入人体内受体细胞中,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思考】有些糖尿病是由于基因(遗传物质)突变引起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血糖浓度高于正常水平,从而形成糖尿,目前一般采取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暂时缓解,但一段时间后血糖又会升高,如何根治?

  提示:采取基因工程的方法把健康基因导入胰岛细胞,即基因治疗。

  3.21世纪生物科学发展的大趋势

  对生命现象与生命本质的研究不断扩大、深入,向微观和宏观、最基本和最复杂的两极发展。

  4.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法是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许多生物现象及规律都是通过科学的实验法而被发现的。实验法要遵循一定科学过程,通过雷迪→尼达姆→斯巴兰扎尼→巴斯德的实验,不但能体验到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而且更能感受到实验法是挑战伪科学最有力的武器。

  5.生物科学的探究过程

  研究生命科学的程序包括观察、假设、实验、对假设的进一步修正,得出结论、进一步地观察、进入下一个认识周期。在尝试像科学家一样实验的过程中,特别注意以下几个环节的问题。

  (1)观察:用一种或多种感官去收集有关这个世界的'信息。观察有时需要使用一些辅助仪器,如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

  (2)测量:对被测量的对象用比较精确的数据加以表示。

  (3)实验设计:预测技能实际上是根据现有证据和既往实验对将来的事件作出的推论。由于预测只是推论的一种,所以可能出错,必须通过巧妙设计实验来检验预测的正确与否。在设计实验时,特别注意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平行重复原则、等量原则等。

  (4)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把分类、观察或测量得到的内容如实地记录下来的过程叫做数据收集。运用数学知识整理、分析、归纳各种数据,可能会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得出独到的见解,并通过实验报告的形式与他人交流。

  (5)安全实验:科学实验需要确保实验安全。只有完全理解并能自觉遵守实验安全规则才能确保实验安全。

  【思考】巴斯德的实验最精巧的一个方面是什么?

  提示:将玻璃瓶颈拉成弯曲的鹅颈状,如图。好处是:瓶子虽未密封,却可以保持无菌。

科学教案 篇4

  一、教学思路

  这是本单元第一个活动,这个活动要求我们和学生们一起尽量多地倾听各种各样的声音,分析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然后说说我们听到过哪些声音,并分析哪些是自然界发出的声音,哪些是我们生活和工作发出的声音。

  科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处处着眼于以生为本,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探究活动活动中自己感悟。

  二、教学目标

  1.能自己观察、倾听不同的声音,动手做声音的游戏。

  2.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对有关声音的现象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

  3.通过听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感知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有关,没有物体就没有声音;

  4.通过游戏、实验,说出声音有大小、远近、高低的不同,能够分辩声音的大小和高低。

  5.感受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声音。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声音的大小和高低。

  难点:懂得声音的大小叫音量,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四、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光盘一只,《记录卡》每人一张,透明玻璃杯6-8只,清水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科学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教材共2页,分为“自制水棱镜”、“制作牛顿盘”2个部分。

  学生们在惊诧于雨过天晴时彩虹的美丽,但却未必能解释雨后为什么会产生彩虹?学生们知道彩虹由7种颜色组成,但却未必能解释彩虹不同的色彩是怎样形成的?本课意图利用三棱镜与牛顿盘的制作和使用,让学生了解到光可以分解和混合。

  第一部分:自制水棱镜。

  教材首先将一束阳光投射到三棱镜上,让学生观察产生的现象。学生们将可能会观察到三种现象:一是阳光被棱镜的一面反射到墙壁上,我们会看到一块白色光斑;二是投下的棱镜的阴影;还有一种现象就是被折射出来的彩虹。让学生描述并解释观察到的这几种现象,他们可用光的反射来解释白色光斑,然而在解释彩虹形成时,就遇到了障碍。于是教材提供了这样的解释:“阳光穿过透明的棱镜时,光的路线会发生改变,被分解为多种颜色的光,形成太阳光谱。”(我认为在实际教学应该注意两方面的事项:一是如何让外界的阳光引到教室内来,第二是如何从镜子反射阳光过渡到棱镜折射阳光。)

  这种现象如果能被学生用一定的方法再现,那是多么愉快的事。于是,教材就提供了一种简便易行的制作太阳光谱的活动——制作水棱镜的活动。在制作水棱镜时,学生还可能观察到水中的硬币、镜面的折射效果。教师可以适当地讲解一下光的折射现象,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我认为教材中这种制作方法可以用配套材料中的器材替代,并且效果比较好。而水棱镜分解阳光,我们可以做成模拟实验。可以用手电筒的光替代阳光,水棱镜替代三棱镜,白纸替代墙面。这样的改变一方面可以解决这节课受阳光限制的局限,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经历模拟实验的产生与设计过程。)

  在活动结束前,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联想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彩虹或折射现象,分析其中的光学原理,并利用这种原理创造性的再现天空中的彩虹。

  这部分的内容,是这节的重要部分。

  第二部分:制作牛顿盘。

  白色的太阳光(姑且将阳光的颜色称为白色)通过棱镜能分解成多种颜色的光,那么这些光能否再混合成白光呢?这是个有趣的问题。面临这个问题,学生们会怎样思考呢?按照探究的一般过程,他们应该下一个真假判断,再通过设计实验加以验证。设计实验的过程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虽然教材中没有要求有这样的思考过程,但在出现牛顿盘制作之前,教师还是应该带领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相信学生们会找到验证的方法,他们可能会想方设法地制出7种不同颜色的光,再将这些光同时用镜面反射到同一个地方;或者找出不同的颜料将它们混合在一起(这时他们看到的却是黑色)。

  牛顿盘是利用视觉暂留现象将不同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制作牛顿盘的活动可称得上是一个“工程”。因此我们可让学生在课外事先剪好7个不同颜色的圆片,或者由教师直接提供牛顿盘。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思考“颜色的排列顺序、色块的大小是否会影响看到的效果”诸如此类的问题,以求观察与研究的结合。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制作水棱镜,并利用水棱镜对光的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观察研究,鼓励学生积极地、有创造性地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并理解“三棱镜能够改变光行进的路线并分解光”。

  2、通过组织、指导学生制作水棱镜和牛顿盘并观察光的分解和合成现象,使学生了解有关光的折射的初浅知识和人工制造彩虹的方法。

  3、通过牛顿盘对光的混合实验,使学生对七种色光混合形成白光产生新的探究问题,激发学生课余时间对科学探究的兴趣、爱好、乐趣。

  三、教学准备

  1、演示材料:投影仪(光源)、三棱镜两个、透明玻璃一块、镜子两面、水棱镜套材料一套、牛顿盘套材一套、手电筒(光源)、16K白纸、水盆(装水)一个等。

  2、分组材料(按四人一组准备数量):水棱镜套材料一套、牛顿盘套材一套、手电筒(光源)、16K白纸等。

  3、其它材料:观察记录纸两张

  四、教学过程

  1、观察阳光的分解。

  (1)教师提问:你们有办法将室外的阳光请到教室里来吗?

  (2)教师演示:利用镜子将阳光反射到墙壁上。

  (3)教师提问:这个实验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学生描述并解释观察到的现象,教师板画镜子反射阳光的线路草图。)

  (4)教师提问:将镜子换成玻璃,又会产生什么现象?镜子与玻璃有什么区别?(教师板画阳光透过玻璃的线路草图)

  (5)教师出示三棱镜,并让学生观察及描述三棱镜的特点。

  (6)教师提问:将一束阳光照到三棱镜上,将会出现什么情况?

  (7)学生猜测、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现象并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8)引导语:这个实验你想做吗?老师这儿没有这么多的三棱镜怎么办?我们自己动手做一个三棱镜好吗?

  (9)教师引导并解释水棱镜模拟实验:水棱镜替代三棱镜、手电筒替代阳光、白纸替代墙面。

  (10)学生实验:水棱镜分解手电筒光,开成光谱。

  (11)请做得比较成功的小组上台演示

  (12)教师提问:要使这个实验做成功需要注意什么?(学生小组讨论)

  (13)教师提问:刚才在白纸上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除了光谱还有什么?请在记录纸上标出相应的位置?(学生小组讨论,并作好记录)

  (14)教师板画、小结:教师板画手电筒的光穿过水棱镜时,光前进的方向发生改变,并被分解多种颜色的光。那么,你现在能不能解释三棱镜分解光的道理?

  (15)教师再小结:阳光穿过透明的三棱镜时,光行进的方向会发生改变,被分解成多种颜色的光,形成太阳光谱。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2、例举日常生活中的“彩虹现象”。

  (1)学生讨论并交流以下问题:在日常生活中还在哪里看到过类似现象?

  (2)引导语:没有三棱镜,没有水棱镜,我们也能用水和镜子分解阳光。

  (3)教师出示简易水棱镜的制作方法,演示制作过程。

  (4)教师介绍人造彩虹的'简单制造方法。

  3、单色光混合成白光的探究活动。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当阳光透过三棱镜照到墙面上形成光谱,如果我将墙面换成一块三棱镜,你想,这七种光透过三棱镜又会变成什么颜色的光呢?太阳光通过棱镜分解成的多种颜色的光,是否能再混合成白光呢?

  (2)学生作出判断,并尝试说明判断的依据。

  (3)教师提问:你想研究这个问题吗?(小组研讨:怎样用实验的方法验证我们的想法,画出示意图。)

  (4)教师小结:同学们,在300年前的18世纪初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就研究过这个问题,为此,牛顿还制作了实验工具,后来称它为牛顿盘。

  (5)出示牛顿盘及制作方法,并解释怎样做这个观察实验。

  (6)学生在课后,利用牛顿盘进行研究并思考:旋转的方向、色彩的排列、色块的大小是否会影响白色光合成的效果?从7种圆形纸板中任选几片做相同的实验,是否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附件一:

  观察记录

  记录人:记录时间

  1、请记录手电筒光透过水棱镜在白纸上看到的现象及其位置,用小圆圈表示位置。

  2、怎样用实验的方法验证我们的想法,画出示意图

  附件二:

  《利用牛顿盘来合成光的研究》研究记录

  研究提示:旋转的方向、色彩的排列、色块的大小是否会影响白色光合成的效果?从7种圆形纸板中任选几片做相同的实验,是否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研究人:研究时间:

  牛顿盘配色方案请写出旋转后牛顿盘合成光的颜色

科学教案 篇6

  在玻璃杯中放些干沙子,然后往杯子里倒水。让幼儿观察杯子里出现了什么现象。(沙子里会冒出小泡泡,说明里面有空气。)将杯子放到窗台上,过一会再观察,看看杯子里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漏斗上铺一块纱布,将杯子里的沙子倒入漏斗,观察出现了什么现象?

  建议活动(一)和(二)可以分开进行,也可以同时进行,玩沙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教师应创造条件,扩展以上活动内容。

科学教案 篇7

  一、创设情景导入

  同学们都吃过水果糖,今天我们来做个吃水果糖比赛游戏。把同样大小的两颗水果糖分发给甲、乙两位学生。设定条件是:

  甲同学放在口里含着不许动,让糖果自然溶解后咽下糖水。乙同学把糖果放在口里,允许舌头动,牙齿咬待糖果溶解后再下咽。

  结果是:甲同学吃糖果度较慢,乙同学吃糖果速度较快。

  师问:是什么原因,一个吃糖果慢,一个吃糖果快,大家知道其中的道理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学习新的一课。板书课题——《溶解的快与慢》。

  二、探究新知:

  1、实验一:是否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取两片同样的维生素B2片〈黄色,最好是带有颜色易溶于水的药片,便于观察〉放入盛同样多水的玻璃杯中〈透明杯最好〉

  设定条件是:同时放入药片,水温一样,水量一样;不同的是,其中一杯搅拌,另一杯不搅拌。(强调设定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的对比公平与公正,保证实验结论的准确性。)

  实验结果是:经搅拌的那杯药片溶解的快,未搅拌的那杯溶解的慢。

  2、实验二:水的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将温度不同的.同样多的水分别倒入两个玻璃杯中,再放入同样规格的维生素B2片各一片。

  注意设定条件是:药片一样,水量一样,都不搅拌或都同时搅拌〈主要是为了节省时间〉;不同的是:一杯是冷水,一杯是热水,水温不一样。

  实验结果是:冷水中的药片溶解的慢一些,热水中的药片溶解的快一些。

  3、实验三:是否粉碎溶解物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取两片同样规格的维生素B2片,其中一片粉碎,一片不粉碎。再同时放入盛同样多水的杯中。

  注意实验设定条件是:①药片同样;②水同样多;③水温一样;④都不搅拌或同时搅拌。不同条件只是一片粉碎,一片不粉碎。

  实验结果是:粉碎了的药片溶解的快些,未粉碎的药片溶解的慢些。

  三、师生共同总结

  老师引导: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哪些问题?你们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学生1:我知道了溶解时搅拌就溶解的快一些;不搅拌就溶解的慢一些。

  学生2:热水中溶解的快一些,冷水中溶解的慢一些。

  学生3:我知道把溶解物粉碎的颗粒越小溶解的越快,颗粒越大溶解的越慢。

  教师启发:谁能全面总结一下,溶解的快慢都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4:我来总结:溶解的快慢与是否搅拌,溶解物颗粒大小,水的温度有关系。

  学生5:我今后在溶解时,要想溶解的快一些,具体做法是把溶解物粉碎后放入热水中再快速搅拌,就可加快溶解;要想溶解的慢就不粉碎放入冷水中不搅拌就可减慢溶解的速度。

  老师激励学生:同学们这节课学习兴趣真高,不但能积极参与实验,而且能积极思考问题,认真总结所学知识,还能与现实生活联系,科学学习就需要这种学习精神,希望大家今后继续努力,一定能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目的是及时肯定评价,给学生以表扬和激励,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巩固教学效果,首尾呼应

  老师:现在你对吃水果糖快慢的原因弄明白了吗?谁能说说。

  学生6:我知道了。牙齿咬就是粉碎糖块,舌头动相当与搅拌功能,口腔里的唾液相当于热水。所以溶解快的几个因素:粉碎颗粒变小、搅拌、热水,都具备了,这样一来吃糖果就快;反之,含在口里不许动就缺少了粉碎、搅拌的作用,则溶解的慢即吃水果糖就慢。

  老师:你回答的很棒。不但对书本知识学的好,还与实际生活小事联系,理由谈的很充分。

  五、课后反思

  1、把原教材中的食盐溶解替换成维生素B2片来溶解,因为是黄色药片,观察效果更明显,增强了直观感。

  2、把课文中最后的加快水果糖溶解的内容调整到开始进行吃糖果比赛游戏,使授课导入顺畅,又节省教学时间。从学生最熟悉又喜欢的情景入手,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设疑吃水果糖快与慢的因素有哪些,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兴趣,为学生实验的目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正确回答理由提前埋下了伏笔。

  3、反复强调实验的设定条件,就是要保证实验两种对比的公平与公正,确保实验结论的准确性。科学实验结论不能出现误导和偏差,一定要事实求是,这是从小培养学生科学研究一丝不苟的严谨精神,这一点很重要。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教案科学教案05-16

(经典)科学教案10-01

【精选】科学教案09-28

(经典)科学教案08-24

【经典】科学教案10-09

科学教案(经典)10-15

科学教案(精选)10-22

科学教案02-22

[经典]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经典】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