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大班科学教案范文集锦9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物体由于重心移动而发生的翻滚现象的秘密。
2、学习用表格记录自己猜测、验证的结果。
3、体验探索、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蛋宝宝、纸老鼠、钢珠、玻璃球、棉花、纸团、弹簧等材料若干;斜坡、记录表等。
活动过程
一、探索纸老鼠翻跟头的秘密。
1、玩不同重量的纸老鼠,发现纸老鼠翻跟头的秘密。
①这里有许多纸老鼠,其中有一些纸老鼠有一个特别的本领,请你们玩一玩,看谁第一个发现?
②纸老鼠有什么特别的本领?(幼儿讨论)
2、探究纸老鼠会翻跟头的奥秘。
①提问:这些纸老鼠为什么会翻跟头?
小结:原来是肚子里的东西会帮他翻跟头。
②你会翻跟头吗?一起翻翻看。
3、按能与不能翻跟头,给纸老鼠分类。
二、猜测、验证并记录。
1、猜一猜哪些材料能够帮助蛋宝宝翻跟头,并记录自己的猜测结果。
①看,纸老鼠的好朋友蛋宝宝也来了。哎,他不会翻跟头,可着急了,你能帮他吗?
②幼儿讨论。
③小结:小朋友想到给蛋宝宝肚子里放东西帮他翻跟头。猜一猜,哪些玩具能够帮助蛋宝宝翻跟头,请你记录下来。
2、验证自己的猜测结果并记录。
看,这里有纸团、棉花、弹簧、钢珠。动动小脑筋,哪些玩具能够帮助蛋宝宝翻跟头,你去试一试。
3、相互交流自己的探索、记录结果。
①讨论:刚才你在蛋宝宝里放的.什么材料,他会翻跟头吗?
②幼儿讲解演示自己的探索、记录结果。
③讨论:为什么只有圆溜溜的钢珠能帮蛋宝宝翻跟头?
④老师小结。
三、迁移已有的经验,制作会翻跟头的小胶囊。
1、利用材料制作一个会翻跟头的小胶囊。
别看小胶囊长长的,他也能翻跟头呢,不信你试试!
2、在不同的材料(自制微型斜坡)上,玩一玩会翻跟头的小胶囊。
四、结束部分。
带上你的会翻跟头的玩具和小朋友一起比一比,玩一玩。
整理操作材料,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讨论:是不是蛋宝宝肚子里的铁珠越重,蛋宝宝就会翻得越快呢?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什么现象可以称之为移动,并能举出例子。
2、教具准备:一只很重的箱子、绳子、圆形木棍、一些乒乓球、没有水的水槽、一些水、吸铁石、钉子、纸、录像带等。
活动过程
1、引题,引起幼儿兴趣,培养幼儿集体合作的乐趣。
(先在教师的一侧放一只重箱子)“小朋友们,老师早上碰到了一件怪事,你们想知道吗?……那小朋友看看,今天我们的教室有什么变化?(让幼儿去寻找,发现那只箱子)对,多了一只箱子。老师本想把这只箱子移开,因为它放在这里不方便大家活动,可是就老师一个人,怎么也移不动这只箱子,你们谁能帮老师想想办法(启发幼儿用集体的力量来推动,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幼儿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启发幼儿用绳子和木棍。)在幼儿操作时,教师要适宜的进行引导,对幼儿讲解初浅的物体移动的原理。”
2、进一步启发引导,培养幼儿积极探索的习惯。
(1)提供给幼儿一只没有水的水槽,一些乒乓球和一些水,启发幼儿怎样使水槽中的乒乓球移到槽面上来。
(2)提供给
幼儿吸铁石、钉子和纸,启发幼儿不用手直接接触钉子怎样使钉子从纸的一头移到另一头。
3、教师对刚刚的活动进行小节。
4、观看录像带,内容为本班幼儿日常活动中移动物体时的过程,巩固幼儿对物体是怎样移动的认识。在此活动中,因为录像中的主体是幼儿,因此幼儿肯定会出现出乎意料的情况,教师要注意适宜的引导。
5、提供给幼儿录像中的材料让幼儿动手操作,体验观看后在操作的'不同体会,启发引导幼儿注意日常生活。
活动建议:
如果时间不够,活动过程中的4和5可以作为活动延伸,另外还可以组织幼儿到户外体验,巩固幼儿课内的知识。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和探究的兴趣。
2、使幼儿初步了解物体是怎样移动的原理。
3、通过合作培养幼儿集体活动的乐趣。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了解雨的形成过程,初步感知探索活动中运用的一些简单方法。
2、有探究的愿望,体验发现的乐趣,初步对科学探索活动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1、实验用品。
2、软件
3、鼓励幼儿在活动前通过各种方式了解有关雨的形成过程。
活动过程:
一、交流已积累的经验,帮助幼儿归纳了解的途径。
提问:小朋友,你们知道天空的眼泪是什么?
你认为雨是怎么形成的?
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了解雨的形成过程。
1、老师做小实验。
方法:引导幼儿观察,并用语言大胆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老师用示意图记录。(示意图:→→→)
师告诉幼儿此小实验就是雨的形成过程。
2、观看图片:雨的形成示意图。
请幼儿比较两个示意图,表扬幼儿观察仔细,并从小实验中准确地发现雨的形成过程。
小结:地球表面的水经过太阳照射等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很轻上升到空中遇到冷空气就会变成小水滴,小水滴聚在一起就形成了云,云越来越厚,在加上冷空气就又变成水滴落下来,那就是雨。
三、拓展经验。
1、观看软件:丰富有关经验夏季是我国雨水最多的季节。
2、讨论:雨的作用和危害
提问:你喜欢下雨吗?为什么?(教师列表记录幼儿的回答)
根据表格小结:雨对自然界、人们的生活、动植物的生长都有很大的作用,同时下雨也会带来很多的不方便,雨下得太大,或雨水太多会造成危害。
3、知道雨季哪些东西需要防霉。幼儿在软件中游戏。
小结:关于雨的知识、游戏和实验还有很多,小朋友还可以继续探索,互相交流。
说课:
一、关于内容的选择:在创编儿歌:“我们的家”活动中,幼儿对“云是雨的家,还是雨是云的家”有分歧,尽管雨和云都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幼儿也有一些零散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并没有关于雨形成过程的一些相关经验。分歧和讨论使他们产生了探究的愿望。因此,科学活动“天空的眼泪——雨”适时地满足幼儿的需求,同时也将引起幼儿探究的`欲望。
二、关于目标的确定:
1、了解雨的形成过程,初步感知探索活动中运用的一些简单方法。
2、有探究的愿望,体验发现的乐趣,初步对科学探索活动产生兴趣。第1条是知识目标,其中的方法是指活动中涉及到的资料搜集、记录、实验、比较、讨论以及简单统计等。第2条是情感目标。在《纲要》关于科学章节中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愿望。以及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
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我认为,一个好的教育活动,应该是在帮助幼儿整理、扩充、或提升已有的零散生活经验的同时促使幼儿长远发展,所以制定了以上两条能促进幼儿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关于教法的运用:
1、在活动中,主要运用了实验的方法,向幼儿演示雨形成的过程,因为,幼儿的思维是形象性的,直观的教学方法幼儿更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
2、运用先进的教学软件,向幼儿展示正确的示意图,引导他们通过比较来体验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满足感,同时活动中还通过资料搜集方法的记录、简单统计表格等形式展示科学探索活动中运用的一些方法,使他们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有初步的感受。
3、组织幼儿观看录像拓展相关经验,并通过讨论和列表帮助幼儿梳理和丰富原有的生活经验,实现由“旧知”向“新知”的迁移。
四、关于学法的思考:在《纲要》指导要点的第2条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与探究活动”,因此,
1、将搜集资料的要求放在课前请幼儿准备,目的是让幼儿在此过程中对搜集资料的一些主要方法和途径有所了解和体验。
2、幼儿也曾经进行过一些简单的记录,但示意图平时接触不多,因此,他们通过描述实验的现象和过程,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一种新的记录表示的方法,而思维的有序性和语言的表达概括能力也能从中得到提高。
3、幼儿通过操作电脑软件游戏,轻松的与同伴合作交流,自主地进行学习,获取更多的信息。
五、关于过程的设计:
本活动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纲要》中关于科学目标中指出“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的第一部分是让幼儿互相交流已积累的经验,帮助幼儿归纳了解的途径。互相交流的基础是活动准备中的第3点:“鼓励幼儿在活动前通过各种方式了解有关雨的形成过程。”归纳的方法是,鼓励幼儿说出自己是怎样知道的,老师帮助记录下各种不同的方法。活动的第二部分也是主要部分:了解雨的形成过程,目的是帮助幼儿整理、提升经验,现成概念。有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观察描述小实验的现象,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雨的形成过程,这一环节是开放式的,有助于培养他们仔细观察的习惯,同时好奇心、探究、求知欲望都将在此环节得到满足。第二个环节是让幼儿在软件中看雨的形成示意图,并和刚才自己完成的示意图进行比较。活动的第三部分主要是帮助幼儿拓展和雨相关的经验,如:了解夏季是我国雨水最多的季节;了解雨的作用和危害;知道雨季需要防霉等。实现这一目标采用了三个不同的形式:看录像、讨论和游戏,目的是为了让幼儿能始终主动积极地去参与,同时形式的变换可以不断激发幼儿的兴趣。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寻找两个图形集合交集中元素的特征,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表达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二、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胸饰奖牌每人一块,共16块。
3、在室外场地上画一个较大的由红色方形与绿色方形形成的交集圈。
三、教学过程:
(一)引起兴趣。
1、运用多媒体课件游戏一:引导幼儿思考:这些图形宝宝有什么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
2、下面请你们将图形宝宝送回家,一个圆圈里住正方形的图形宝宝,另一个圆圈里住红颜色的图形宝宝。
3、出示绿颜色正方形。这个图形宝宝应该住在哪儿?为什么?(它是正方形又是红色的,所以它应住在两个圆圈的中间)
(二)操作。
幼儿操作游戏二和三,根据某一分类标准在交集圈中摆放合适的`图形,教师巡回指导。
(三)游戏。
1、给幼儿挂上奖牌,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奖牌的不同。
2、带领幼儿来到室外,请幼儿根据教师口令寻找合适的家。
3、检查幼儿的站法是否正确。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
1.认知目标:认识蜗牛并初步了解蜗牛的一些生活习性。
2.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以及幼儿的想象力。
3.情感目标:培养幼儿爱护小蜗牛的情感。
活动重点:
培养幼儿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活动难点: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活动准备:
前经验准备:观看小蜗牛的课件录像。
物质准备:在种植植物的盆中放入小动物(蜗牛)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带幼儿到自然角观看植物盆中的.小动物(蜗牛),引发幼儿兴趣。
(一)基本环节。
1、讨论各自的想法(想象力)观察后,教师让孩子们说一说:“你们看了小蜗牛,小蜗牛在干什么呀?”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2、引导幼儿继续观察,分时段进行观察,充分发挥想象力。
3、讨论、小结。再次集中,教师提问:“小朋友观察了小蜗牛很多小朋友的想法很好,很棒,还有谁有更棒的,想一想。”
(二)结束。
教师小结:小朋友在观察小蜗牛,和小蜗牛成了好朋友。小朋友很关心小蜗牛,小蜗牛让我们知道它的活动过程。我们的周围还有很多的动物,小朋友只要仔细的去观察它们,我们会有更多的好朋友。
二、活动延伸:
手工《蜗牛》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萌发探究大自然奥秘的欲望,初步发现自然界事物循环往复的有趣规律。
2、仔细观察,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PPT三份——傍晚、变化的太阳;下雨和四季问题图片;雨、季节循环;
2、书(自制两份)——雨和四季
3、地球仪、手电筒,贴上两个孩子图片。
4、循环记录纸、青蛙图片
5、增强幼儿对自然界的兴趣;了解幼儿对四季与水循环的理解。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价值分析:引发幼儿对自然事物的关注)
提问:你仰望过天空吗,看到了什么?
二、分段理解
(价值分析:激发幼儿探究大自然循环的奥秘)
1、(1)出示PPT——傍晚的太阳
师:我们仰望天空的时候,看到过许多的东西,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张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太阳?为什么?
(2)出示PPT——变化的太阳
师:过了一会儿,又过了一会儿……看到答案了么,是什么时候的太阳?
(3)师:小男孩看见天空渐渐暗了下来,白天就要消失了。他好奇的问妈妈:“妈妈,白天究竟去哪了呢?”,小朋友们:白天究竟去了哪里?它还会回来吗?
(4)实验——地球仪、手电筒,贴上两个孩子图片。
师:因为地球在转,太阳照到了地球的另一边去了。老师带来了一个地球仪,我们一起来看看。(实验——地球仪、手电筒,贴上两个孩子图片。)
师:假设这是中国的小朋友,吧手电筒当做太阳,太阳公公照到的地方就是白天,(转动地球仪)地球慢慢地转,现在我们中国的孩子那儿是什么时候?为什么?(因为太阳公公没有照到)
师:因为太阳公公没有照到,所以那里是黑夜,现在照到了外国,那边是(白天),地球慢慢转,又照到了中国,那现在中国(又是白天了),地球还在慢慢慢慢转,太阳(又照到外国了)……那白天是不是不见了呢?
小结:哦!原来白天过去了,黑夜就来了,当夜晚结束的`时候,新的白天又来了。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循环着。
(5)出示字:循环
提问:什么是循环呢?
小结:循环就是运行一周在回到原处。
2、(1)出示下雨和四季的问题图片
师:小男孩谢谢你们告诉了他这个答案,让他知道了白天不是不见了,但他有两个问题要来问问你们。请仔细观察图片,他会问什么呢?
幼儿猜测第一张图片的问题,PPT给予答案:秋天去哪里了
幼儿交流讨论第二周图片的问题:雨水去哪里了
(2)师:小男孩提了两个问题,今天老师将这两个问题的答案藏在了后面的书里,请你们轻轻地去书里找答案,说一说它到哪里去了?
分成两半,幼儿看书寻找答案(每人一本书,分别为下雨和四季)。
(3)你选的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4)验证:出示雨—循环的PPT;出示四季—循环的PPT。
小结:小男孩说要谢谢你们,他知道了:原来这世界很多东西都是这样来了又去了,去了又来了,总是这样循环着。
三、拓展发现
(价值分析:进一步巩固对循环的理解)
1、出示青蛙图片,进一步思考:青蛙也能循环吗?它是怎么循环的呢?
提问:除了动物还有什么也是这样循环的?(根据幼儿回答记录)
2、提供记录纸,记录循环
小结:你们都有一双亮亮的眼睛,快去发现这个世界中的循环吧。
大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能积极动脑,尝试用各种方法产生风。
2、了解风速的不同,感受风力大小与物体的关系,并进行记录。
3、知道风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与危害,并愿意积极与别人进行交流。
活动准备:
1、风车、
2、收集材料:卡纸片、羽毛、木块、石块幼儿人手一份
3、记录表人手一份
4、图片
活动过程:
一、激情导入:出示风车,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师:在我们的体验活动中随着天气的变化,气温越来越低,天气渐渐转凉,经常会有刮风的现象。许多小朋友们对风感到非常的神奇,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玩一玩。
师:"牛老师先来问问小朋友们,风有颜色吗?是什么形状的?那它是什么样子的呢?(风是没有颜色的,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能够感觉的到。比如我们看到树枝摇动、国旗飘感觉到冷这都是由风引起来的。
教师:"那你们再来看一看今天牛老师带来了什么?(风车)师:风车可以转吗?风车为什么能够转起来呢?
师小结:原来也是因为有风吹着,所以风车才能够转起来了!
二、互动学习
1、引导幼儿用身体制造出风。
师:怎样用我们的'身体制造出风呢?
如:用手扇出风、嘴巴吹起……
2、引导幼儿用嘴吹气制造出不同大小的风带动风车转动,观察风力不同对风车转动的影响。
师:你每次用嘴制造的风力大小一样吗?
师:风车转动的情况一样吗?怎么不一样?风力大小和风车转的速度有关吗?
师小结:当我们风吹得大,风车就转得快,风吹得小,风车就转得慢些。
3、幼儿尝试探索风力与卡纸片、羽毛、木块、石块等物体之间的关系,并进行记录。
教师:"这些东西是不是都能被风吹动?哪个只要很小的风就能被吹动?第二个被吹动有可能是什么?哪个需要最大的风才能被吹动,请你到后面的桌子上操作一下并记录到操作纸上。
(1)认识操作纸,理解记录表中的信息。
教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张操作纸:这张表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2)幼儿尝试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教师:"老师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一份材料,请把盒子里的东西排列在桌面上,你朝它们吹气,仔细观察,认真比较吹动它们哪个用的风力最小,哪个用的风力最大,将吹动它们所需的风力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一一粘贴(画)在格子里。
(3)集体验证:你实验的结果是什么?为什么?师顺势将幼儿的结果贴在记录纸上。你们同意吗?说说理由。
师小结:风吹不同的物体,重的物体要很大的风力才可能被吹动;轻的物体只要较小的风力就能被风吹动。
三、了解风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与危害。
1、幼儿讨论交流
(1)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讨论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自己。
教师:"在平时有风的时候,你是怎么保护自己的呢?到了冬天,有时会刮很大的风,你会怎么来保护自己?"
(2)教师播放课件引导幼儿了解风的好处与危害。
师:"小朋友们,你喜欢和风做游戏吗?风除了在热的时候能让我们感觉到凉快它还有什么样的好处?
教师出示课件并小结:"小朋友们你们看,因为有风,风筝才能飞得更远、风车才能转的更好看;风力发电,因为有风,风力车能为我们发电;因为有风航海员才能远航;因为有风,蒲公英的种子才能飘到更远的地方,长满山坡师: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这么多美好的东西,但有时风也会对我们产生一些危害,什么样的情况下就会对我们产生危害呢?我们怎样可以减少它对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危害呢?
师小结:我们可以加强天气监测并及时预报,提醒大家在不好的风来之前做好防范措施,还可以在我们多植树,树能够挡住一些风,这样带来的危害就更小。生活中还有一些会对我们生活带来危害的风,我们要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知识,在不远的将来等小朋友们长大了可以做科学家,运用我们的聪明才智们利用风制造出更多更好的东西来方便人们的生活,防止不好的风破坏我们的美好家园。现在先来请你们和风一起来做个游戏吧!
活动结束:
律动《大风车》
教师播放音乐,幼儿手持风车或羽毛,随音乐游戏。
大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大胆尝试、寻找制造风的多种方法。
2、能运用绘画、语言讲述的形式表达制造风的过程。
3、在制造风的过程中体验探究与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按照制造计划收集的扇子、电风扇、打气筒、气球、硬纸板、布、吹风机、塑料袋、小瓶子。
2、小柳树、大黑板、记录纸张。
趣味练习
可以随风摇动的东西
幼教图片
往吹风机放手指的孩子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1、教师:前些天我们到外面找风去了,你到哪里找到风了呢?
(柳树、小草、头发、衣服。)
2、教师:你是怎么发现风的?
(我看见柳树、小草、头发都动了,衣服都飘起来了。)
3、幼儿分享自己关于“如何制作风”设计记录。
(1)你们要用什么方法制造风?
(用扇子扇风。用手抓紧塑料袋的口,然后一捏塑料袋,就有风了。
想用打气筒打气,就有风了。用吹风机,可以有风。还有用布扇。我用硬纸板扇,就能有风了。)
(2)你为了制造风收集了哪些材料?
(准备了扇子。塑料袋。气球、打气筒。)
(3)怎么才能知道制造出风了呢?
(可以吹在脸上感觉一下,就知道有没有风了。
让一个人来试就知道了,把风吹在脸上。
可以用吹风机吹我们的门帘,如果门帘动了,就说明有风。
还可以吹头发、衣服,如果动了就说明有风。)
二、幼儿按照计划制造风。
1、提出实验规则。
(1)请幼儿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进行试验。幼儿可以在教室里用自己找到的'材料进行试验,当你用完一样材料后要把你的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2)请将实验方法和结果用自己的方法记录下来,让别人一看就知道你是怎么样实验的,制造出风了没有。
(3)有些幼儿的实验材料需要用到电,请幼儿注意安全,不要用手触摸插销。
2、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幼儿的探究并及时支持。
大班科学教案 篇9
一、活动背景:
我班幼儿爱提问,可发现问题后又缺乏探索精神,遇到问题不肯深究,常常这个来问:“为什么”,那个来问“为什么”。我觉得:大班幼儿不但应该发现问题,更应该掌握解决问题的本领——探索。因此,我设计了此活动,以激发幼儿对探索活动的兴趣。
二、过程实录:
(一)活动目标:
1、自己动手尝试了解筛子的作用,发现筛孔的大小与被分离物的关系。
2、对探索活动产生兴趣。
(二)活动准备:
1、 操作台上准备:
(1)黄豆与芝麻混和物1份,小勺、镊子、筷子、中孔筛子各1
(2)米和面粉、绿豆和玉米、蚕豆和赤豆混合物各1盆,空盆2个,筛孔不一的筛子3个
2、为幼儿准备:
(1)各种工具2人1份,芝麻和黄豆混合物及空碗每人1个
(2)中孔筛子10个
(3)每2人1个托盆,内装:米和面粉、绿豆和玉米、蚕豆和赤豆混合物各1盆,空盆3个,筛孔大小不一的筛子3个
3、录像2段,内容为:
(1)建筑工地上,工人们用筛子挑选细沙
(2)农村里,农民用筛子筛出干净的稻谷
(三)活动过程
1、谈话,引出课题
(1)师:今天,老师不小心把一盆芝麻大翻在黄豆里了。(出示混合物)现在,我想请小朋友帮我一个忙:把芝麻和黄豆分开。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工具,(一一出示工具)有勺子、镊子、筷子、筛子。随便你用哪一种方把它们分开,分别放在两个碗里,看谁分得又快又好。
评析:设置问题请幼儿回答,有效地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2、初次尝试:发现筛子的作用
(1)师:你是用什么方法分的?分完了吗?
幼A:我用勺子把黄豆舀出来,还没分完。
幼B:我是用筷子把黄豆夹出来的,还没分完呢。
(2)师:谁已经分完了?你是用什么方法分的?(巩固词:筛子)请用筛子的幼儿进行示范,然后大家都来尝试。
评析:此环节通过幼儿自己的尝试、比较,发现了筛子能分离混合物而且速度很快。3、二次尝试:发现筛子为什么能把东西分开
(1)师:你知道筛子为什么能把东西分开吗?(幼儿边操作边讨论)
(2)师:你觉得用筛子分东西有什么好处?
幼A:很快。
幼B:很方便。
评析:此环节幼儿在操作、讨论中得出筛子能分开东西的原因:筛子上有许多筛孔,它能把比孔小的东西漏下去,比孔大的东西留在上面,这样就把两样东西分开了。4、三次尝试:发现筛孔与被分离物大小的关系(增置物品操作:每2人米和面粉、绿豆和玉米、蚕豆和赤豆混合物各1盆,筛孔大小不一的筛子3个)
(1)师:这些东西你们是不是用一种筛子来分的?
(2)师:米和面粉你是用哪种筛子分的?用其他的行吗?我们来试试。教师演示用大孔的筛子分,结果两样东西都漏了下去。
(3)师:为什么会这样?
幼:米和面粉都比筛孔小,所以都漏下去了。
(4)师:蚕豆和面粉你是用哪种筛子分的?用别的行吗?教师演示用小孔筛子分,结果两样东西都留在上面。
(5)师:为什么会这样?
幼:蚕豆和赤豆都比筛孔大,所以都漏不下去。
评析:此环节通过教师的演示,使幼儿明白了分东西时要选择合适的筛5、四次尝试:选择合适的筛子来分
师:再请小朋友把这些东西用合适的筛子来分一遍,看谁分得又快又准确。
评析:幼儿通过选择合适的筛子来分离混合物,从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6、观看录像,了解筛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师:在日常生活中,筛子还有很多用处呢,你们有没有看到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播放录像)
(四)活动延伸:
把三样、四样东西混在一起,请幼儿想办法分开。三、活动评析:科学活动《有用的筛子》改变了以往单纯教与学的形式,将知识传授与探索活动相结合,淡化了教与学的界限,使幼儿真正成为了活动的主人。递进式的活动环节使幼儿“跳一下,够得到”,从而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浮起的鸡蛋_大班科学教案06-29
大班科学教案:谈感觉_大班科学教案07-07
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蛋_大班科学教案07-11
大班科学教案:牵牛花_大班科学教案07-06
大班科学教案:学吹泡泡_大班科学教案06-29
大班科学教案:物体间的空隙_大班科学教案07-07
大班科学教案:大力纸桥_大班科学教案07-13
大班神奇的科学教案01-22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01-22
大班汽车科学教案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