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3-03-05 10:19:39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热门】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热门】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1

  (一)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的观察与动手探索,发现不倒翁不倒的原因是:一是上重下轻,二是底面大圆滑。

  2、简单了解物体重心,物体底面面积的大小与稳定性之间的简单科学道理。

  3、萌发幼儿对科学的探索欲望。

  (二)活动准备:

  不倒翁数个;木板、锥体等物体若干。

  (三) 活动过程:

  1、 谜语导入:一个老爷爷,别看年纪大,走路左右摆,就是不倒下。

  2、 出示不倒翁,引起幼儿参与的兴趣。

  (1)、教师让不倒翁动起来,并提出问题,不倒翁为什么怎么推它也不倒下?

  (2)、幼儿分组,带着问题去操作、探索和发现不倒翁的不倒的原因。

  (3)、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个参与者,引导者。

  3、 进入集体活动环节,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1)、不倒翁的外型特征:它的底部是什么样子?它的顶部是什么样子?它的上端和下端在操作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2)、不倒翁为什么不倒?

  (3)、教师小结:不倒翁不倒的原因一是它的身体上重下轻,底部有一块较重的铁块;二是底面面积较大并且圆滑,向一边倾斜时,重力的作用使它摇摆起来。

  4、 探索重心、物体底面面积的大小与稳定性之间的简单道理。

  (1)、幼儿分组操作木板,锥体,让操作物体站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引领。

  (2)、过程中,教师和幼儿共同用不同的方法让物体站立,寻找发现物体稳定性与物体的什么特征有关系。锥体为什么锥部在下的时,它站立不起来?

  (3)、操作不倒翁,让它左右大摇大摆,发现重心与重力作用之间的简单的关系。

  5、 教师小结。

  (1)、通过木板的站立的不同方式,发现底面面积越大,物体越稳定。

  (2)、通过操作不倒翁,当不倒翁倒向左边时,重心和重力作用线在接触点的右边,反之相同;不倒翁倾斜的程度越大,重力产生的作用就越大,摆动就越大。

  6、 幼儿边玩不倒翁边念儿歌边动作结束。

  7、 附儿歌:不倒翁,真好玩,样子长的也很独特;

  头儿小来,脚儿大,头儿轻来,脚儿重;

  左推它不倒,右摇它不倒;

  倾斜的越大,摆动的`越大;

  往左倒,重心和重力作用线(接触点)在右边;

  往右倒,重心和重力作用线(接触点)在左边;

  摇摇摇,摆摆摆,不倒翁是我的好玩伴。

  (一)艺术活动:制作不倒翁

  (二)活动目标:

  (1)、通过制作不倒翁,巩固 和运用在科学课中学到的科学知识。

  (2)、通过制作不倒翁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

  (3)、激发幼儿在艺术中享受科学带来的乐趣。

  (一) 活动准备:

  1、 蛋壳、酸奶瓶、玉米粒,大米,小米,豆子等等。

  2、 彩笔,剪刀,胶水,及时贴等等辅助材料。

  3、 范例几个

  (三)活动过程:

  1、 出示范例,边玩边说科学课结束时的儿歌导入课题,引起幼儿参与的兴趣。

  2、 观察范例,请幼儿说说自己观察到的不倒翁的制作过程。

  (1)、请幼儿摇一摇不倒翁,发现不倒翁的肚子里首先要有东西,使其有重量。

  (2)、发现一下,在不倒翁肚子里的东西如果很少不倒翁能否不倒?

  (3)、不倒翁制作应该先进行那一步,然后呢?为什么?

  (4)、讲讲自己打算制作的不倒翁的样子是怎么样的?

  3、 分组制作不倒翁,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小组进行制作。幼儿制作过程中,教师进行及时、适时的指导,对能力差的幼儿进行示范,及时发现有创意的幼儿进行表扬。

  4、 进行讲评活动。先让幼儿与小伙伴之间互相说说自己的不倒翁的名字,是怎么制作的,不倒翁倒的程度的大小等等。教师进行个别讲评,尤其那些能力差的幼儿,注意发现他的作品的优点,以激发其自信心。

  5、 与不到翁一起跳舞结束课程。(健康歌的曲子进行伴奏,儿歌是:左摇摇,右摇摇,头儿小小,脚儿圆圆,头轻脚重一起来做运动,左推不倒,右推不倒,左右摇晃真呀么真可爱!

  教育随笔:

  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的丰富知识,教育契机隐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各个环节,每个细节。

  元旦日日临近了,每个班都沉浸在元旦节目的排演中,大班双语剧的排演中 ,需要个西瓜的道具,用什么做呢?思来想去决定用气球吹上一定量的气,然后外加装饰,可是气球吹起来后,发现气球太轻了,自己就动了,怎么办呢?孩子们说:“里面加点东西,让它重点不就行了吗?是呀,于是我放掉了里面的气体,把在奇妙的植物主题中幼儿带来的种子和孩子们一颗一颗地放气球里去,然后把口扎紧放到了桌子上,这时,李鑫杰小朋友喊道:”老师,老师!气球不跑了,还左右摇晃起来!和我家的那个玩具不倒翁一样!可不是吗!气球象不倒翁一样左右摇晃起来,并且不倒下了。我心里暗喜,孩子们又发现科学的奥秘了。我马上问:“为什么气球不跑了?刘力源说:”它肚子里有种子,沉了!我又问:“为什么气球不倒了呢?孩子有点答不上来了,一个个自言自语地说:“为什么呢?为什么呢?”过了一小回,杜琳林嘟囔着有点不自信的说:“气球的的底是圆的,还有它下面有种子沉了压的气球不倒下。”我表扬了刚才发言的孩子,同时对孩子们说:“我也很想知道它为什不倒?刚才小朋友说和不倒翁一样,明天把自己有不倒翁玩具带来咱们一起发现不倒翁为什么不倒,好不好?”孩子们异口同声的说:“好!

  就这样一堂科学课形成了,在孩子们探索到不倒翁不倒的科学道理后,又产生了动手制作不倒翁的想法,于是一堂科学和艺术整合的课程形成了。

  在艺术课制作不倒翁的过程中,幼儿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这时,邹宇轩小朋友大声喊:“老师老师!不好了,不倒翁倒了!我连忙过去,原来鸡蛋装上种子等东西后,并不象想象中的那样摇晃起来,反而是往那推向那倒,我一看马上明白了,原来放入的种子由于没有固定,鸡蛋歪向哪,其内的种子一起就过去了,所以起不来,我故意装做没有办法的样子,着急的说:“那怎么办呀?”孩子们附和着:“对呀!怎么办呢?孩子们哑然了了一会,潘泰说:“让种子不跑不就行了吗?”这一提孩子开了锅一样的七嘴八舌的说开了:“用东西压住!”不行,不行!口小东西进不去!”老师!老师!有了,用双面胶带呀!”老师老师!用胶水粘!”我没有给予他们答案,我说:“孩子们,有这么多的好办法自己去试试吧!”在尝试操作中,孩子们即既要考虑别把蛋壳弄破了,考虑酸奶瓶口的大小,又要想办法把其内的种子固定,孩子热火朝天的做着,操作的结果最后出来,简单有效的方法是把种子装进蛋壳(或者)后,然后倒上适量的胶水,让胶水把种子固定在底部。制作现场一片狼籍,有破碎的蛋壳,有废弃的胶带,有各色的剪纸……

  制作过程中,孩子们在学习中操作,在操作中又学到了和巩固了知识。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2

  设计意图

  班上开展《种子食品品尝会》的活动,配班男老师和小朋友开玩笑说:“可不能随便乱吃,这些种子吃到肚子里会发芽长大哦!”结果不少小朋友信以为真。由此我想起儿子小时候在家吃瓜果也总是特别小心,如果偶尔一次不小心吃了一粒西瓜子,会哭半天,认为种子到肚子里会发芽长大。苦口婆心地解释半天,他仍将信将疑。看来,这个在大人眼中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常识,却是孩子们心中过不去的“一道坎”。为了及时捕捉这一教育契机,解决孩子当下的困惑,我设计生成了大班科学活动——《种子精灵》。

  活动目标

  1.与同伴分享认识的种子,知道种子的主要作用。

  2.结合绘本图画讨论“肚子里的种子能不能长大”,了解种子的生长条件。

  3.在互动小游戏中产生探索种子秘密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胸前贴有写上名字的胸牌;标有“yes”和“no”的空白展板两块。

  2.食品及餐盘;PPT及播放设备;小花盆和魔豆。

  活动环节

  1.品尝食品,寻找“种子”

  (1)交代品尝要求。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食品给小朋友吃,品尝的时候魏老师有两点小要求:第一,注意安全,尤其是使用牙签的时候。注意卫生,吃完将垃圾放在旁边的空盘子里;第二,在吃东西的时候如果发现了“种子”,请把种子收集好送给老师。能不能做到?

  (2)分组品尝食品,寻找种子。

  2.分享“秘密”,了解种子的作用

  (1)说说自己认识的植物种子。

  师:你们收集到的是哪种植物的种子?它的子儿就是它的种子吗?

  师:有的人品尝了火龙果,发现火龙果的种子了吗?

  师:还有人吃的是什么?它有种子吗?

  师:你们还认识哪些植物的种子呢?请用完整的话向大家介绍。

  (2)欣赏老师收集的植物种子图片。(播放PPT课件。)

  师:魏老师也收集了一些种子,这里可能还有一些你没有见到过的种子哦,我们一起来欣赏。

  (3)幼儿讨论:植物的种子有什么用?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种子朋友,谁能告诉我,种子有什么用啊?

  师:你们说得很棒,种子可以加工成种子食品,用来吃;而种子最大的作用是能长出新的植物。

  3.依托绘本,自主选择

  (1)幼儿讨论:小胖猪把木瓜的种子吃到了肚子里会发生什么事呢?

  师:小胖猪最近就碰到一个问题——它吃瓜的时候不小心把木瓜的种子吃到了肚子里。种子种在泥土里会长出新的植物,那吃到肚子里会怎么样呢?

  师:猜猜小猪幼儿园的小朋友是怎么想的?

  师:小胖猪又是怎么想的呢?

  师:(出示小猪头上有木瓜树的图片)小猪希望头上真的长出一棵木瓜树。他为什么愿意头上长树呢?

  (2)玩游戏《yes or no》,了解植物的种子长大需要什么条件。

  师:小猪的愿望会不会实现?我们来玩一个“yes or no”的游戏吧,认为小猪愿望会实现的人把你的胸牌贴到“yes”这一边,认为不会实现,就送到“no”这边。

  (集体玩游戏《yes or no》。)

  师:你选择的是什么?请说说自己的理由。

  师:到底小猪肚子里的种子有没有长大呢?

  (老师讲述《子儿吐吐》的部分故事内容:他跑进厨房,喝下他所能喝的最多的水,然后飞快地钻进被窝里乖乖地躺着。满心期待头上长出木瓜树的胖脸儿,怕树长不直,连床都换头睡呢!他所做的这一切,完全都是为了树好。第二天,胖脸儿起得很早。其实,他迷迷糊糊的根本没睡好。半夜,他好想知道木瓜树长多高了,但又不敢用手去摸,怕这一摸,树反而不长了。天亮了,该可以了吧?他紧张地用手很慢地、很慢地,往头上摸——?)

  师:有没有长出树呢?(再次玩游戏《yes or no》。)

  师:恭喜你们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是呀,一粒植物的种子要发芽、长大是需要很多条件的。空气、水、温暖的阳光、植物需要的温度,有时候长大还需要施肥,所以植物的种子不能在人的肚子里长大。

  4.播放动画,猜想交流

  (1)猜想:有没有一种种子是可以在肚子里长大的呢?

  师:植物的种子不能在肚子里长大,那有没有一种种子是可以在肚子里长大的呢?让我们再来玩一次《yes or no》的游戏,请你一定要认真想一想,然后作出选择。

  (2)观看PPT,了解人类的种子——精子和卵子。

  师:妈妈肚子里有一粒“宝宝种子”,它是两粒种子结合在一起变成的(PPT)。一粒种子叫精子,住在爸爸的身体里面;一粒叫卵子,住在妈妈的身体里面。当精子和卵子在妈妈的肚子里相遇,它们就会成为好朋友,紧紧拥抱,然后发生奇妙的变化,变成一个小宝宝。

  5.种植魔豆,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知道了植物的种子不能在我们肚子里长大,但许多动物的宝宝种子却是在妈妈肚子里长大的,种子的世界真巧妙。正是因为有了小小的种子,生命才能一代一代相传下去,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和爱护每一粒种子精灵。

  师:今天魏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粒神奇的种子,你们想不想亲手种下它,然后看着它慢慢长大?那让我们赶快行动吧!

  案例评析

  本节活动中巧妙利用绘本画面作为讨论的话题,让绘本成为活动的主线,但是又不失“科学味”,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学技巧的灵活运用让人耳目一新。

  1.绘本巧妙利用

  绘本《子儿吐吐》和课题不谋而合,但是,如果把绘本故事全部呈现给孩子,就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来讲述故事,那样就偏离了科学活动的中心,成为了绘本阅读。所以,我只抓取了绘本中的典型画面作为讨论的话题,让绘本成为活动的主线,但又不至于削弱活动中的“科学味”。

  2.游戏灵活渗透

  本次活动的组织以“谈话为主”,感兴趣的孩子会一直追随话题,争先恐后地发表建议,但也会有个别孩子因为种种原因,容易游离于话题之外,所以恰当、科学地选用与互动式教学模式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引导幼儿从学会变为会学是活动顺利实施的前提。我在活动中渗透了游戏《yes or no》,一方面集中了每个孩子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让孩子在“猜想和选择”中加深了对知识点的印像,巧妙解决了这一难题。

  3.环节层层递进

  种子有什么用?植物的种子能在肚子里长大吗?有没有一种种子可以在肚子里长大?通过由浅入深的三个话题来贯穿整个活动,环环相扣,让孩子们的思维不断得到碰撞,在相互辩论中解决矛盾,拓展知识,让孩子在科学活动中身心和谐发展。

  纵观整个活动,老师很好地处理了以下三方面的关系:(1)当下与长远的关系。活动选材第一源于自己的儿子不小心吃了西瓜籽,认为种子到肚子里会发芽长大;第二源于自己班级的孩子。及时捕捉这一契机,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让孩子获得初步感知,对孩子今后长远的发展肯定会起到很大的帮助。(2)活动和操作的关系。在本次活动中虽然没有给孩子们准备多少操作材料,但是已有经验的积累是活动能顺利开展的前提之一。预先让孩子在和爸爸妈妈一起完成调查表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已有经验,从而顺利进行了与新知识的对接。(3)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老师跟孩子之间的互动真实而温暖,让人听起来很舒服,毫无做作之感。老师通过由浅人深的三个话题来贯穿整个活动,环环相扣,让孩子们的思维不断得到碰撞,在相互辩论中解决矛盾,拓展知识,猜想结果,陈述理由,孩子们思维活跃,兴趣盎然。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3

  目的:

  1、探索有关磁铁的各种有趣现象。

  2、通过操作,感知磁铁能隔着不同材料吸住铁制品的特性,即磁铁的穿透性。

  3、共享同伴的成果与快乐。

  准备:

  1、大小磁铁若干。

  2、各种质地不同的板,如塑料板、木板、纸板、泡沫板、玻璃板,厚薄各两套;木制插架(内可插板)。

  3、有背景的材料,如天空和小鸟、池塘和青蛙、旗杆和彩旗、水缸和金鱼、花园和蝴蝶、马路和汽车、楼梯和小朋友、围墙和蜗牛、泥洞和蚂蚁、海洋和帆船等(如图)。同时配积木、别针、铁夹、磁铁、剪刀、透明胶等各种材料。

  附图

  4、曾在活动区中获得有关磁铁特性的经验。

  过程:

  一、引导发现

  1、这段时间我们一直在玩磁铁,你们发现磁铁有个什么本领?

  2、我们在玩磁铁时曾经发现过几个秘密?是什么秘密?

  3、刚才你们说磁铁隔着垫板能够吸住铁钉,今天我们来看看自己的面前有些什么材料?

  4、请幼儿轮流简单介绍自己面前的材料。

  5、隔着这些材料,磁铁还能吸住物体吗?你们试一试。

  6、当幼儿发现隔着厚塑料盒、厚泡沫板,小磁铁不易吸住铁制品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同样隔着塑料盒、泡沫板,为什么有的容易吸住,有的不容易吸住?(厚、薄不同。)

  7、原来,磁铁隔着不同的材料仍然具有吸引力。等会儿请你们在这些板上玩磁铁,不但要让磁铁在这些材料上站住,而且还要让它们移动。看看你在玩的时候还能发现一些什么有趣的秘密。

  8、幼儿操作,教师巡回了解幼儿的探索情况,建议幼儿与旁边的同伴交换材料继续探索。

  二、交流讨论

  1、请幼儿轮流介绍并演示自己发现的有趣现象。当幼儿的讲解不够清楚时,教师可作必要的提示和帮助。

  2、小结:我们今天又发现了磁铁的许多有趣现象,有的连老师也是第一次看到。以后你们还可以自己到区角活动中去试一试别人发现的秘密。

  三、深入探索

  1、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更有趣的游戏,请看后面桌上放的材料。

  2、教师介绍背景内容,要求幼儿积极开动脑筋,设法利用这些材料让背景上的东西活动起来。

  3、启发幼儿在探索成功后,互相交换材料进行游戏。

  活动说明:

  为了让幼儿认识磁铁,我们安排了自由探索――引导发现――交流讨论――深入探索(迁移运用创造)这四个步骤。目的是想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发展幼儿的迁移能力及创造能力。

  第一个环节是“自由探索”,这一环节共分四个步骤,均在活动区中完成:①提供磁铁及各种材料,材料中有一部分是铁制品,如别针、铁夹、铁钉、铁圈等,另一部分是木条、塑料积木、泡沫块、布条、棉花、纸等。幼儿在自由摆弄这些材料的过程中,会发现有的材料能被磁铁吸住,而有的材料不能被吸住。②提供几个小碗,分别盛有混合着大头针、回形针、别针的绿豆、赤豆和黄豆,另外再提供镊子、筷子、小勺和磁铁。幼儿在操作摆弄的过程中,会发现用磁铁是将铁制品与非铁制品分离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③在墙上固定两个塑料瓶,瓶中分别放有小发夹和小钥匙,旁边提供小勺、筷子及磁铁。幼儿在使用这些“工具”取瓶中物体的过程中,会发现用磁铁最方便。④提供磁铁和一块有底座、可以竖立的垫板,幼儿自由地摆弄这些磁铁,会发现:两块磁铁有时吸得住,有时吸不住;手一放,一块磁铁会翻身吸住;两块磁铁隔着垫板也能吸住等等。由于在活动区活动时,幼儿有充分的操作时间,因此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而且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并不进行直接指导,而是强调让幼儿通过直接与材料的交互作用,去发现、思考、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

  第二环节是“引导发现”,也就是我们这次的'活动内容。在这一环节中,我们提供了磁铁和各种厚薄不同的板,引导幼儿设法让磁铁在这些材料上“站住”,而且会“移动”,同时在玩的过程中注意观察磁铁的各种有趣现象。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将“引导”过程一一转化为问题,因为问题情境对幼儿来说没有严格的约束,有利于激发幼儿的主动探索。

  第三个环节是“交流讨论”,即引导幼儿围绕前几个环节中探索到的有趣现象,互相交流各自的发现及解决疑问的方法,共享成功的喜悦。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并不过分关注幼儿到底掌握了哪些磁铁的原理,而是注重幼儿在探索过程中的自信心、独立性及创造能力的培养。

  最后一个环节是“深入探索”。我们运用第二个环节中的各种材料设计、制作了各种背景及相关物体,并提供了铁制品、非铁制品、剪刀、透明胶等辅助材料,启发幼儿运用已有的关于磁铁的经验进行迁移、创造,使小鸟在天空中飞、青蛙在池塘里游、汽车在马路上开、蜗牛在围墙上爬等等。在这一环节中,我们注重的是幼儿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4

  活动目标:

  1。了解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的物质。

  2。初步了解空气流动产生了风,以及空气与人的关系。

  3。培养幼儿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条形的气球11个、圆形气球1个、充气动物玩具2个、一个打火机、一根香条、5支小蜡烛、5个烧杯、一把扇子。

  2。风车图片ppt。

  3。关闭活动室的窗户。

  活动过程:

  一、师幼通过深呼吸初步感知空气的存在及特点

  教师做深呼吸,幼儿也模仿着做深呼吸。

  提问:我们用鼻子吸到了什么?(空气)

  师引导幼儿用眼睛看、用小手摸、用鼻子闻,感知空气无色、无形、无味的基本特征。

  设计意图:

  通过深呼吸让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直奔主题,同时又很巧妙地渗透了空气的基本特点,激发幼儿对空气的关注兴趣。

  二、师幼通过“改造”气球感知空气的变形

  1、老师出示不同形状的气球,以及不同形状的充气玩具。

  2.引导幼儿说出它们的形状。

  3、引导幼儿思考这些玩具为什么能鼓起来?

  (幼儿讨论)

  4、师小结过渡:这些玩具能鼓起来是因为里面填充了空气。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把它装在圆形的容器里,它是圆的;把它装在长方形的容器里,它是长方形的;装在兔子的气球里,它就成兔子形状了。空气是会变的魔术师,老师请你们来看看空气是怎么变形的。

  5、老师取出一个条形状的'气球,通过挤压把它设计成一小狗模样。

  6、把10个条形状的气球分发给幼儿进行造型设计。其余幼儿注意观察这些条形状气球的变化。

  幼儿进行操作老师表扬心灵手巧的幼儿。

  7、拓展过渡:空气是个魔术师可以任意改变形状,在我们身边还有一些东西和他一样没有固定的形状,你能想出来吗?

  幼儿思考,交流。

  师小结:像空气一样的气体,像水一样的液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比方说天上的云、雾、风,我们吃的油等等。

  设计意图:

  此环节重点让幼儿通过观察、操作去主动发现空气是没有固定形状的。结尾的拓展是对幼儿好奇心的培养,让幼儿学会联系生活中的所见进行比对从而拥有更多的发现。

  三、通过造风实验感知空气流动产生风

  1.师打开活动室的窗户,引导幼儿感受有什么东西吹进来了。

  2.师用打火机点燃一根香条,让幼儿观察烟的方向,然后用扇子轻轻扇动,让幼儿观察烟的方向,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烟的方向发生了改变?(扇子的扇动使空气流动了)

  3.师让全班幼儿用手对着脸扇一扇,看看会产生什么?(有一股风)

  4.请一名幼儿拿着一个圆气球,然后对着另一名幼儿的脸,放掉气球里的气,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感觉。

  5.启发幼儿思考风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幼儿交流)

  6.师小结补充:通过刚才的几个小实验我们知道空气流动产生了风。风有时大有时小。空气跑得快,风就跟着快,空气跑得慢,风就跑得慢。

  7.师引导幼儿思考交流:如果我们在一个小房间里感觉闷时要怎样呢?夏天,小朋友感觉热怎么办?冬天,在外面感觉风很大很冷的时候,该怎么办呢?早晨起床,房间里气味很不好,应该怎样呢?

  8.知识拓展:ppt出示风车图片,告诉幼儿人们利用风的力量可以发电。

  设计意图:

  在感知风的形成这个环节,我主要设计了四个体验步骤来感知空气流动形成了风这一科学知识:感知自然风——扇子扇动的风——手扇动的风——气球放出的风。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学会在生活中巧妙利用风,实现知识和生活的链接。关于风的知识拓展,是为幼儿打开又一扇科学探究之门。

  四、通过捂鼻试验,感知空气与人的关系

  1、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的空气和我们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呢?我们来做个实验:用小手把鼻子捏紧,紧闭嘴巴,直到自己不舒服为止。

  2、师引导幼儿思考交流刚才为什么会感觉难受。

  3、师小结:我们的生命离不开空气,长时间吸不到空气,我们就呼吸困难了,所以睡觉的时候,一定要把脑袋放在被子外面,这样我们就能吸到空气了。

  设计意图:

  此环节除了让幼儿亲身感受空气是人赖以生存的重要生命元素外,还将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意识渗透其中,让幼儿学科学,用科学。

  五、通过蜡烛熄灭实验,了解空气的助燃性

  1、我们的生命离不开空气,火其实也离不开空气,老师给你们做个实验:先点燃一根蜡烛,然后用一个烧杯罩住,过一会儿,把烧杯拿掉,看看蜡烛怎样了。

  2、师请5名幼儿到操作台前做同样的实验。

  3、小朋友们现在知道了火离不开空气,要是家里炒菜的油锅着火了,的灭火办法是什么呢?

  幼儿讨论交流。师小结:对于着火的油锅,让火苗碰不到空气的办法是快速盖上锅盖。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紧扣课题,突出空气的“神奇”,让幼儿逐步加深对空气的好奇心。同时也是渗透学科学用科学的理念,引导幼儿学会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六、师总结延伸

  空气就是这么神奇,风离不开它,我们离不开它,连火也离不开它呢,还有哪些东西离不开它呢?它究竟还有哪些神奇的作用呢?小朋友们平时可要多听、多看、多问、多想,就会有许多发现哦!

  设计意图:

  幼儿科学素养的形成仅仅靠几节科学活动课是远远不够的,老师必须让每节科学活动课都长满向外不断延伸的触角,这样的科学活动才是有生命力的。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5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引导幼儿感知摩擦起电后,能产生静电的现象。

  2.激发幼儿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泡沫板、碎纸屑、塑料尺、气球、丝绸、手帕、手套、衣服、头发等。

  活动过程

  1.“变魔术”活动导入课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用“神奇”的泡沫板吸起碎纸屑。

  2..幼儿自由操作,引导幼儿想一想、试一试怎么做才能让泡沫板把纸屑吸起来。

  3.教师示范泡沫板吸起纸屑。教师用泡沫板在衣服上擦呀擦呀,边做边说,纸屑起来吧!

  总结:

  两个物体在一起摩擦会产生静电,叫做“摩擦起电”。泡沫板在衣服上来回摩擦产生了一种电,叫静电,所以能把小纸屑吸上来。

  4.幼儿再次操作,体验操作成功的快乐。

  分别请操作成功和不成功的幼儿操作示范。

  总结:摩擦时时间要长一点,速度要快,就容易产生静电,吸起碎纸屑。

  5.幼儿分组操作,尝试泡沫板、塑料尺和气球可以和哪些别的东西摩擦产生静电。

  发现:泡沫板、塑料尺和气球跟丝绸、手帕、手套、衣服、头发摩擦都可以产生静电,将纸屑吸起来。

  6.发现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脱衣服时听到了滋啦滋啦的声音。梳头发时,头发被梳子吸起来。

  7.活动延伸

  在科学区里提供毛皮、丝绒、铁梳、木梳等各种不同材质的物品,供幼儿继续探索。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非常有意义的课哦!孩子们的兴趣也很高涨,课堂气氛活跃,积极性高,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让便我能够改进!让自己下次会做的`更好!

  不足之处:

  1、开始部分,我的语句组织的不太好,所以有的孩子没听清我的问题,所以一时孩子没摸到头脑,后来我是又经过引导后,孩子渐渐的明白,并能自觉操作了,方法也越来越新颖、有趣,很让人欣慰!在语句方面以后要加油!

  2我可以将“小章鱼”这一环节可以放到开始部分,这样更能调动起孩子的激情;

  3、碎纸屑我是准备了一个小方盒子,可是做完实验后,弄的到处都是,以后在做实验时我要先

  讲清规则,让孩子有意识些,这样也不会弄那都是了;

  4、如果我下次要讲的话,我一定会准备的更充分些,让孩子在不同的物品中去体验摩擦起电的乐趣!加油!

  本次上课的优点:

  1、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能积极的配合老师的活动,整堂课还是比较轻松、活跃的;

  2、每做一个活动都会有小结,孩子掌握的比较好的,课下后幼儿还能继续探索摩擦起电的乐趣,让我很开心!同时家长的反应也比较好!所以,我们以后还会多上这样的实验课,让孩子在玩中学,在玩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6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推力的作用,知道在同等数量的条件下骨牌的倾倒与路线、排列、间隔有关。

  2、了解多米诺骨牌的起源及玩法。

  3、能够通过观察、合作、比较,大胆的进行有目的有规律地探索。

  4、培养幼儿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三张路线图、两张记录表各5份、骨牌若干数量、笔

  活动过程:

  一、引起幼儿的兴趣,理解多米诺骨牌的玩法及规则

  1、“今天我们来玩一种特别的游戏——多米诺骨牌。”

  老师演示玩法,提醒幼儿注意排列的特点:注意在排列时木块之间的距离尽可能是一样的,推积木时要用手指轻轻推第一块积木,我们就可以看到后面的木块跟着倒下。

  2、“骨牌为什么会一块接一块地倒下?”

  3、规则:每人10快,在垫子上进行

  二、知道在同等数量的条件下骨牌的倾倒与路线、排列、间隔有关

  (一)幼儿个人自由探索,初步尝试多米诺骨牌的玩法

  老师辅导,及时给予帮助,并观察幼儿操作过程中的`亮点

  结束提问:好玩吗?你成功了吗?

  (二)探索其中的规律之一:在同等数量的条件下,排列的路线不同倒下的速度就不同,越弯曲的就越慢。

  要求:1、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2、合作

  导语:为什么有的组排得快,有的组排得慢?(排得快的组每个小朋友都合作得很好,排得慢的组也要象他们一样更合作才行)。再想想为什么有的组倒得快,有的组倒得慢?(虽然是同样数量的木块,排列的路线不同倒下的速度就不同,越弯曲的就越慢。)

  (三)探索其中的规律之二:同一路线里间隔密就倒得快,间隔疏就倒得慢。

  导语:假如是在同一路线下木块的间隔疏密不同又会怎样呢?

  要求:

  1、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2、过程可以反复尝试

  小结:从我们刚才的实验可以看到骨牌倒得快与慢是和排列的路线、间隔的疏密、木块的数量有关的。路线越弯曲木块倒下的速度就越慢,同样路线的骨牌间隔距离疏的倒下的速度就越慢。

  三、了解多米诺骨牌的起源

  多米诺骨牌起源于中国,它是一项体育活动,需要人们投入极大的耐心、细心和智慧,观看多米诺骨牌吉尼斯记录的图片。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7

  活动目标

  1.能够在实践中探索出摘葫芦的方法

  2.体验与同伴一起摘葫芦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能大胆尝试使用不同方法摘葫芦。

  活动难点:遇到问题能够找到解决的办法。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活动前幼儿做过摘葫芦的计划。

  物质准备:相机、幼儿搜集的各种采摘葫芦的工具、剪刀、安全刀、梯子、平衡木、垫子、篮子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发出摘葫芦的提议

  2.请幼儿说说想用什么方法摘葫芦。

  教师:孩子们,我们观察过幼儿园的葫芦,葫芦长大了小朋友们都想把它摘下来。我们也一起讨论了摘葫芦的方法,有的小朋友说可以用剪子,可以用刀,还有的小朋友说我不用工具也可以摘葫芦,到底哪一种工具最好用呢?哪一种方法能把葫芦摘下来呢?咱们一起到院子里去试一试就知道啦!

  二、了解摘葫芦时的安全

  1.请幼儿说一说摘葫芦时应该注意的安全。

  2.教师帮助幼儿梳理安全提示:在摘葫芦时要小心,不乱跑,使用工具时更要小心,千万不能弄伤自己或其他小朋友。

  三、幼儿尝试摘葫芦

  1.观看曹爷爷摘葫芦示范,掌握正确摘葫芦的方。

  重点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周爷爷如何摘葫芦,才把葫芦的“龙头”留住

  2.幼儿自愿分组进行采摘葫芦。

  3.幼儿根据自己制定的计划摘葫芦。(提示摘葫芦时要注意安全)

  (1)够不到较高处的'葫芦怎么办?

  预设:幼儿自己踮脚、跳一跳、向下拉树枝等。

  措施:引导幼儿寻找身边可以利用的工具。

  (2)更高的葫芦够不到怎么办?

  预设:搭一张桌子已经无法够到更高处的柿子了。

  措施:引导幼儿想能帮助自己长得更高的方法。如在桌子上在搭一张桌子。

  预设:搭桌子怎样才是安全的。

  措施:引导幼儿想怎样是稳当的,在两个桌子上面在搭一张桌子(多注意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4.幼儿收拾整理场地,把摘的葫芦放进篮子里,边数一数自己的组摘了多少个葫芦

  四、分享环节

  集体进行讨论观看照片,根据照片一起说一说什么工具摘葫芦最好用?你为什么摘大的葫芦?谁想出了登高摘葫芦的好方法等。

  活动总结

  反思:

  (一)亮点

  教师能够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开展活动,因此孩子们的积极性一直很高。活动前和孩子们一起讨论了摘葫芦要用的工具,教师对他们的想法给予肯定,对幼儿说出的不适合的工具时也没有否定,希望他们在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从而发现工具的不适宜。活动过程中,教师相信幼儿一定行,于是鼓励幼儿用各种方法摘葫芦,幼儿在够不到较高的葫芦时,教师仍注重引导、鼓励、支持他们遇到困难和问题要动脑筋想办法,孩子们能够主动地找身边的工具,搬不动时还会主动请朋友们帮忙。活动结束时孩子们很自然的一起分享着摘葫芦中的趣事,整个过程中幼儿是那么自主、自信,获得了摘葫芦的成功与快乐。

  (二)不足

  在活动中个别孩子有乱跑的想象。

  (三)改进措施

  加强室外活动时的安全教育。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8

  活动目标:

  1、向幼儿介绍太空有许多星球,他们都是朋友,如:太阳、月亮是地球的好友。

  2、激发幼儿探索宇宙奥秘的愿望。

  3、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地球仪一个,手电筒一只,放大镜一面,黑色纸片一张。

  2、宇宙图片一张。

  重点难点:

  1、让幼儿知道太阳和月亮是地球的好朋友。

  2、知道地球、太阳、月亮之间运转的形式:月亮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它们一直都不离开。

  活动流程:

  出示宇宙图介绍介绍延伸

  引起兴趣-->太阳-->月亮-->活动

  活动过程:

  一、出示宇宙图,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问: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在神秘的太空中有什么?(幼儿这样回答)[教师出示宇宙图]

  2、在太空中有那么多的星球,他们之中谁是地球的好朋友呢?为什么?

  小结:月亮离地球最近,一直围绕着地球转,地球又围绕着太阳转,它们一直都不离开。

  二、介绍太阳

  1、实验一:昼夜之分

  师问:

  1、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圈,你知道要多长时间?(一年)

  2、你知道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之分?(教师运用地球仪和手电筒进行实验操作)

  小结:地球在围绕太阳转动是,自己也在自转,地球转向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背向太阳的一面是黑夜。

  2、实验二:利用太阳光使纸燃烧,介绍同样的作用。

  师问:

  1、太阳是一个燃烧的巨大火球,温暖的阳光能使地契上的动物、植物得以生存,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太阳光做那些事情吗?(太阳灶;太阳船;太阳能电池可用于手表、计算机内;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还可用来发电……)

  2、我们现在就一起来做一个实验,瞧瞧太阳光的威力吧!(在太阳光下利用放大镜演示纸片燃烧)

  三、介绍月亮

  师问:月亮也是地球的好朋友,它围绕着地球不停地转,晚上,我们可以看到皎洁的月亮,那么月亮他本身回发光吗?

  (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像一面镜子一样反射太阳的光。)

  四、延伸活动

  师:在广阔的宇宙中还有许多星球,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金星、水星、木星……)它们隐藏着许多我们不知道的秘密,等待着我们小朋友长大了去探索。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观察和实验相结合的一堂课。通过观察一些精彩的太阳图片来讨论认识太阳,这些图片都来源于互联网,正是利用了丰富的'网络资源才让这一目标得以实现。由此可以看出信息科技为教学带来了很大帮助,可是它也不是唯一的教学手段,自然教学中的实验它是无法取代的。只有将信息科技与实验很好的整合在一起,才能让课堂教学更生动、更有趣。

  小百科: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有太阳系总体质量的99.86%。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外海王星天体以及星际尘埃等,都围绕着太阳公转,而太阳则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公转。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9

  [活动目标]

  1.体验法庭上原告与被告的角色,简单了解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初步感知动植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2.能在辩论过程中大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初步学习用辩证的思维看待问题,

  3.激发自我保护意识,提升躲避危险的能力

  [活动重点]

  体验法庭上原告与被告的角色,简单了解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初步感知动植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活动难点]

  能在辩论过程中大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初步學习用辩证的思维看待问题。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课件:原告与被告图片及代表牌:各种角色的语音:动物世界、豹子捕食动物,狮子摘食豹子的视频。

  经验准备:初步了解法庭中的角色以及自然界中动植物之间生存关系的知识。

  [活动过程]

  1.观看视频。初步了解自然界存在残酷的捕食关系。

  提间:你看到什么?它们在干什么?

  小结:各种各样的动物给大自然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像豹子捕食羚羊这样残醋的自然现象。

  2.走进法庭,了解法庭中原告与被告的角色。

  提问:法庭上都有哪几方?什么是原告?什么是被告?法官的职责是什么?

  小结:法庭上有法官,原告和被告,原告就是维护自己权益向法院告状的一方,被告就足被原告告状的一方,法官是作出最后审判的人。

  3.模拟法庭分组辩论,了解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以及动植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在辩论过程中大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1)组织辩论,大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①播放羚羊,豹子的陈述。提问:羚羊、豹子分别说了什么?你支持谁?各自讨论。同伴之间说说自己的'理由。

  ②双发辩论,原告、被告各推荐一名幼儿发育,其余幼儿可进行补充。

  根据幼儿辩论内容,教师提供相关视频资料:豹子被更高-级的狮子捕杀,羚羊成灾的短片等等。

  ③提示幼儿根据刚才的辩论,你的观点如果有所改变,可以调整自己的支持团队。

  小结:弱小的羚羊遭遇豹子的捕杀确实非常残忍。但是豹子吃掉玲羊也确实是为了生存需要,这个案子很难判决。暂时休庭,请双方辩论团再次搜集证据,稍后继续辩论。

  (2)幼儿相互讨论、分组操作。根据动植物之间的舶食关系拼摆生物链,了解动植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提问:如果自然界中某一种物种消失或者过多过少。会发生什么?

  (提供个别物种泛滥成灾视频)

  小结:自然界中存在太多像豹子捕食羚羊这样强大物种捕食弱小物种的现象。也正因为这些相互捕食现象的存在,才有了我们非常平衡的生态系统。否则。任何一个物种过常过少都会影响生态环境。

  4.宜判庭审结果,引导幼几用辩证地思维看待问题。井学会躲避危险自我保护,提间:豹子捕杀羚羊应该判它有罪吗?

  面对像豹子这种强大的敌人,羚羊怎样尽最大努力的保护自已?

  小结:豹子捕食羚羊虽然很残局,但确实是自然界中一种正常的生态现象,所以没法判豹子有罪。当遇到而对像豹子这种强大的我们没有力量与它抗衡的敌人,最好的保护自己的方法一是躲得远远的,二是当豹子来的时候能够以最快的速度离开。

  [活动延伸]

  将有关动物的光盘。书和图片投放到图书区。益智区等区域中,激发幼儿继续深入探究的兴趣。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10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弓箭的历史文化、知道弓箭的射程与弹性有关。

  2、发现弓弦和弓臂有弹性。尝试用各种小物件智造出有弹性的玩具

  3、体验玩弓箭活动的乐趣,产生探索弹性的科学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幼儿在玩弓箭中发现弓箭弹性的存在

  难点:尝试用各种小物件智造出有弹性的玩具

  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玩弓箭的初步经验。

  2、物质准备:儿童玩具弓箭若干、皮筋、线绳、纽扣、视频、纸条,青蛙图片

  活动过程

  一、看一看,了解弓箭历史文化

  师:大家好,我是从查干湖畔的蒙古族幼儿园来的小韩老师。今天我要和大家玩一样有趣的玩具,这个有趣的玩具就藏在电视里。

  幼儿观看视频

  师:小朋友在视频里看一看这个有趣的玩具是什么呢?

  幼儿:射箭

  师提问:

  (1)通过观看视频你们知道弓箭最早是做什么用的吗?

  (2)蒙古族人常使用弓箭做什么?

  (3)现在我们用弓箭做什么?

  3、师:“现在弓箭是国际比赛项目,也是蒙古族那达幕的传统项目。今天我们一起来玩射箭吧!

  二、玩一玩 建构弓箭的弹性经验

  1、尝试射箭感知弹性

  全体幼儿尝试射箭,师指导个别幼儿做示范。

  师:请小朋友们看一看持弓射箭的方法――我们要站在起射线上,左手向前握弓臂,右手捏箭搭弓弦,拉弓瞄准放手射。”

  幼儿尝试射箭活动

  师提问:

  (1)刚才你是怎么射箭的?

  (2)你的箭射得远吗?

  (3)你的箭怎样才能射得更远呢?

  (4)为什么弓弦拉的开才会射得远呢?

  2.分组比赛感知弹性

  师:“现在分成两组进行射箭比赛,看看哪组的弓箭射得更远?”(一组使用用麻绳做的弓弦,用红色标记弓箭,一组使用弹力绳做的弓弦,用黄色标记弓箭。请一位老师来当裁判)

  第一组幼儿比赛。

  师:谁的弓箭射得远?裁判举旗示意

  他的弓箭为什么射得远呢?

  第二组幼儿比赛

  师:“哪个弓箭射得远?为什么黄色弓箭射得远呢?”

  3.比较操作验证弹性

  (1)动手触摸比较两把弓箭发现弓弦有弹力

  师:“请小朋友们看一看、拉一拉这两把弓,会有什么发现?黄色的弓箭为什么能射得更远一些呢?”

  幼儿逐一观察,进行讨论

  师提问:“你怎么发现它有弹力的?或者这个弓弦要怎样才能有弹力呢?”

  (2)比较弓弦,验证弹性的特征

  师:“这是制作这两组弓箭使用的弓弦皮筋和线绳,大家动手拉一拉,看一看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变化?

  幼儿比较后表述自己的发现。

  师:“皮筋的弹力从哪来的.?要怎样做才能发现皮筋的弹力?为什么皮筋有弹力?”――幼儿讨论

  师小结:“很多物品像刚才的皮筋,我们拉一拉,它的形状会变化,手松开后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这是皮筋的弹性。产生的这个力量就是弹力。有弹性物品才会有弹力。

  师:大家猜一猜,弓臂有没有弹性

  压一压弓臂会弯曲,松手又恢复原来的样子.弓臂加上弓弦的弹性,这把弓箭才能射得更远一些”

  三、做一做探索玩弹性的兴趣

  师:1、“刚才我们玩的弓箭是一种利用弹性制造的玩具,小朋友们还知道哪些物品与弹性有关?”我们可不可以用小物件智造出弹性来呢(教师为幼儿投放纽扣,线绳、皮筋、踢的口袋、弹簧、弹弓、、、、、)

  师:下节课我们小朋友接着用小物件智造玩具。

  活动总结

  活动开展中,幼儿积极参与,能够大胆的进行交流,发现了弹性的秘密。并在制造弹性玩具的过程中幼儿大胆的发挥,对弹性认识的经验构建的丰富起来。充分体验到了科学探索的乐趣。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11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探索轮子的作用。

  2、发挥幼儿的创造性,培养探索精神。

  3、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汽车玩具、三角形、正方形积木玩具、有轮子的盒子和没轮子的盒子。

  购物车运沙袋和两人抬沙袋;②可拉动的行李箱和背着旅行袋;3、场地布置:运物路线(圆形、双圆)可接力的站点(两种颜色的点)。

  4、区角操作材料:①图画纸、彩笔;②纸盒、轮子、双面胶、绳子等;③展板(展出幼儿作品)活动过程:

  一、玩中生趣,直接导入(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许多东西,可以在桌子上玩,也可以在地上玩,请小朋友试着玩一玩你面前的东西,看看谁玩的方法多、最有趣。)二、分类游戏,讨论探知:

  快速把它们放进这个篮子里。好,小朋友们真能干,现在到我这里来。《伸手招呼幼儿过来,幼儿围坐在老师身边》

  2、小朋友来看,你能告诉我这些玩具为什么能滚动吗?幼:他们有轮子。

  3、师:哦!因为它们有轮子,所以才会滚动。那如果我们用长方形和三角形做轮子会怎么样呢?可以让幼儿用动作表现出来。

  4、师:那有了圆形的轮子有什么好处呢?师:还有吗?

  三、实验感知:

  教师请幼儿分组推动有轮子和没轮子的盒子,然后报告试验结果,哪一个盒子更容易推动。

  1、师:现在我请小朋友自己来试一试,想一想,轮子还有什么作用呢?看这里老师准备了两个不同的`盒子,一个是有轮子的,一个是没轮子的。现在我们分成四组,去试一试哪一个盒子更容易推动。(幼儿分组进行实验)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哪个盒子更容易推动了吗?举起来让我看一看。

  2、师:小朋友刚才都试过了,有轮子的盒子轻轻用力就能走很远,而没有轮子的盒子,要用很大劲才能往前走一段路。(教师边说边示范)这样看来有轮子的盒子要比没有轮子的盒子更省力一些。

  四、操作对比(轮子的省时省力的功能)师:老师为小朋友们准备了几件有意思的东西,现在请小朋友一起来看一看都有些什么?教师出示物品(儿童购物车和米袋)。现在我们来像运动员一样玩个接力赛,这里有两个跑道,一个跑道一组小朋友,现在老师把你们分成四组,我们按箭头的方向进行运物比赛,看看那个组能轻松获得胜利。①用购物车运沙袋和两人抬沙袋;②可拉动的行李箱和背着旅行袋;师:小朋友都参加比赛了,比赛结束了,你们有什么想法?你运物的时候怎么样做会既节约时间又力气呢?

  五:拓展思维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12

  【活动目标】

  1、知道长颈鹿、马、牛、羊是草食动物,初步了解植物、动物、人类之间的关系。

  2、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版图,各种动物卡片、草地。

  【活动过程】

  一、请听一首儿歌(看版图)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绿绿的草地动物跑,长颈鹿吃树叶,马儿、牛儿和羊儿,都爱把那草儿嚼,草儿嚼。

  提问:

  1、这首儿歌中都有哪些动物?

  2、它们喜欢吃什么?

  3、树叶、草儿都叫植物,以植物为食的动物叫草食动物。

  4、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也是草食动物?请你找一找,互相说一说。(投放动物卡片,幼儿找一找,说一说。)

  二、游戏:分辨草食动物

  小朋友特别的聪明,现在咱们来玩一个《分辨草食动物》的'游戏。(教师学动物的样子、或出示动物卡片幼儿分辨。)

  三、讨论:

  1、小朋友可真棒,如果没有了植物,草食动物会怎样?

  2、草食动物对人类有什么好处?请大家互相讨论一下。

  (1)骑,拉车

  (2)皮衣、羊毛衫

  (3)可以喝奶、吃肉

  (4)粪便可以做肥料

  3、如果没有了植物,没有了草食动物,人类将会怎样?

  4、游戏:动物、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我们要爱护植物同时还要保护动物,不随意捕杀它们我们的世界才能越来越好,越来越和谐。

  四、游戏:送草食动物回家。

  今天有许多草食动物迷路了,请你们把它们找出来并且送回家。(幼儿找出草食动物的卡片,把它们送到草地上,幼儿互相检查)

  五、结束部分

  草食动物回到了家,很快乐,让我们一起唱起来跳来吧!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13

  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理解空气与燃烧的关系,知道蜡烛燃烧、熄灭的原因。

  2.观察、思考用玻璃杯熄灭蜡烛的现象,探究让蜡烛熄灭的方法。

  3.对蜡烛燃烧、熄灭的现象感兴趣,知道使用蜡烛时要注意什么。

  活动重点:

  在操作中理解空气与燃烧的关系,知道蜡烛燃烧、熄灭的原因。

  知道蜡烛熄灭的时间长短与空气的多少有关系。

  活动准备:

  蜡烛若干、小盘子、玻璃瓶(大小不同)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了解蜡烛的用途

  1.出示图片引出蜡烛

  提问:小明的书包里都会有什么?每次必须带的是什么?

  小结:小明每次都会带很多东西帮助他完成探险活动,但是每次必须带的是蜡烛。

  2.结合幼儿已有经验了解蜡烛的用途提问:你们都见过它吗?在什么时候会用到它呢?

  小结:在生活很多地方都会见到我,我会给大家带来快乐和光明。

  3.启发幼儿思考,小明探险为什么要带着蜡烛。

  提问:小明为什么每次山洞探险的时候都要带着蜡烛?

  小结:有的朋友说为了照明、有的小朋友觉得可以用来吓唬野生动物,蜡烛更大的作用是什么呢?让我们跟着蜡烛一起去找找原因吧。

  二、通过实验,探索让蜡烛熄灭的方法,初步感知空气与燃烧的关系。

  (一)操作一:蜡烛燃烧与空气有关系1.引导幼儿初步猜想熄灭蜡烛的方法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熄灭燃烧的蜡烛?

  小结:我们可以用吹、扇、和水等这么多的方法让燃烧的蜡烛熄灭。

  2.进一步引导幼儿猜想用瓶子将蜡烛熄灭的方法提问:这是什么?用瓶子可以怎样熄灭燃烧的蜡烛呢?

  小结:小朋友说可以用瓶子底部压蜡烛、用瓶子边缘拨动蜡烛、用扣的方法熄灭蜡烛。

  提问:扣住蜡烛,蜡烛真的能熄灭吗?

  3.幼儿分组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猜想的方法实验要求:(1)玻璃瓶要轻轻的扣住蜡烛,扣住后手不能在碰蜡烛;

  (2)认真观察火焰的变化:

  (3)注意安全,不要把小火苗弄到身体和衣服上;

  (4)音乐结束,马上回到椅子上做好分享实验结果。

  4.分享交流

  提问:蜡烛是怎样熄灭的?它的火焰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将蜡烛扣住就会熄灭?

  小结:在燃烧的蜡烛上扣上玻璃瓶,蜡烛就会慢慢的熄灭。这是因为蜡烛燃烧需要空气,燃烧的蜡烛把瓶子里的空气用完了,它也就熄灭啦!

  5.利用实验结果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问:为什么小明每次都要带蜡烛?

  小结:原来小明带蜡烛是为了看看山洞里有没有空气,没有空气就不能往里走了。

  (二)操作二:蜡烛燃烧时间长短与瓶子大小有关系。

  1.引导幼儿进一步猜想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与瓶子大小的关系提问:将两个大小不同的瓶子同时扣住燃烧的蜡烛,你觉得会有什么事情发生?

  2.幼儿根据自己的猜想进行实验,验证猜想。

  实验要求:

  (1)玻璃瓶要轻轻的同时扣住燃烧的蜡烛;

  (2)认真观察两个瓶子里火焰的变化:

  (3)注意安全,不要把小火苗弄到身体和衣服上:

  (4)音乐结束,马上回到椅子上做好分享实验结果。

  3.分享交流

  提问:两个瓶子同时扣住蜡烛上,发生什么事情?为什么蜡烛熄灭的时间会不一样呢?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小瓶中的蜡烛先熄灭。这是因为大瓶里面的空气多,蜡烛燃烧的时间就比较长,小瓶里面的空气少,蜡烛燃烧的时间就短,所以先熄灭。

  三、探索让蜡烛继续燃烧的方法,进一步感受蜡烛燃烧离不开空气

  1.引导幼儿进行探究游戏“拯救火焰”

  提问:小蜡烛跟我们玩游戏玩的真开心,它说我被瓶子扣住了,当我快要熄灭的时候谁来救救我,让我继续燃烧,不要熄灭。我们可以怎样帮助蜡烛让它继续燃烧呢?

  小结:让空气流进玻璃杯内,蜡烛就会进行燃烧下去,有了空气蜡烛才能燃烧,就像我们人的.生存离不开空气一样。

  四、活动延伸

  今天和蜡烛玩游戏开不开心?可是,小蜡烛又给我们出难题啦!让我们把这个问题放到科学探索区找找答案吧!

  课后反思

  大班幼儿动手能力增强,也有了一定的探险意识,虽然他们在家里很少能接触到火,但是他们对火的燃烧却充满好奇,为什么会产生燃烧,孩子们经常这样问。活动中我通过三个实验帮助幼儿发现燃烧的秘密。第一个实验让幼儿知道燃烧与空气有关系;第二个实验幼儿发现燃烧时间的长短与空气的多少有关系;第三个实验再次验证燃烧与空气有关系。通过这三个实验幼儿对于打开了了解燃烧奥秘的大门,激发了幼儿的探究兴趣,实现幼儿的主动学习。活动中发现一些亮点,也存在一些不足:

  优点:

  1.遵循幼儿的学习特点。对于幼儿来说在动手操作中和游戏中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活动中教师创设了与小蜡烛做游戏的游戏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考,进而通过动手操作寻找问题答案,幼儿兴趣浓厚,促进了幼儿的自主发展。

  2.关注幼儿的学习品质。在活动中注重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活动中一个个小实验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对于教师的提问能主动思考,动手操作寻找问题答案,积极主动的完成各项任务。

  3.注重有效的师幼互动。活动中设计了许多引发幼儿探究的问题,当幼儿出现不同答案时,教师敢于追问,请幼儿说出自己的理由,促进幼儿积极思考,增强了幼儿自信心,提高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实现了有效互动。如提问大瓶子里的蜡烛先熄灭还是小瓶子里的蜡烛先熄灭,说出你的理由。

  不足:

  语言不够严谨、简洁。每次幼儿回答完问题后,老师总是将答案进行补充,而且话特别繁琐,不能有效引导幼儿将想法完整表述,教师小结也不够简洁。如教师提问,瓶子扣住蜡烛,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幼儿回答,因为没有空气。教师回应,哦,原来蜡烛的燃烧与空气有关系,瓶子里的空气让蜡烛都燃烧的没有了,所以蜡烛就熄灭了。语言繁琐,不严谨。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14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让幼儿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

  不同的声音。

  2、愿意用完整的语言讲述探索的结果。

  3、发展听觉分辨能力,激发探索周围世界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幼儿经验准备:请家长在家引导幼儿注意听辨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如钟声、电铃声、喇叭声等。

  2、物质准备:

  (1)、每组桌面上分别放置小鼓、三角铁、木鱼、小铃、圆舞板、铃鼓等各种乐器以及瓶盖等。

  (2)、和幼儿一起收集纸盒、纸杯、线、牛皮筋、牛奶瓶等物品。

  (3)、录有各种悦耳及刺耳声音的磁带、录音机一台。

  活动过程

  1、通过探索,感知声音

  (1)自主玩耍桌面上的乐器,让幼儿了解乐器发出声音的方法。

  教师:今天来了很多小乐器,你们试一试,应该怎样演奏他们呢?

  请幼儿自由玩乐器,并探索使乐器发出声音的方法,可以敲、摇、碰、拍、弹、晃等。

  教师小结:乐器都可以发出声音,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不同,发出声音的方法也不同。

  (2)通过操作,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师介绍小实验方法:将瓶盖放在小鼓上,边敲打小鼓边让幼儿理解物体

  因振动而发出声音。

  ※、幼儿自由地再次玩乐器,让幼儿进一步感受物体因振动而发出声音。

  ※、了解人发出声音的原因。

  教师:我们人站着不动,为什么会发出声音说话呢?

  请小朋友用手摸自己喉咙,喊“啊——”。然后请幼儿说一说有什么感觉 (引导幼儿感知声带的震动)。

  师幼共同小结:不论什么东西,振动了才会发出声音,不动它是不会发出声音的。

  2、自主尝试,探索声音

  (1)请幼儿尝试让活动室里的物品发出声音。

  (2)引导幼儿交流自己的操作及发现。

  教师:小朋友,你刚才使什么物品发出了声音?用的什么方法?鼓励幼儿大胆讲述他的探索以及探索结果。

  (3)教师小结:生活中的物品都可以发出声音,发出声音的.方法是各种各样的。

  3、听听玩玩,辨别声音

  (1)教师播放两段录音,请幼儿听一听,说一说,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2)教师小结:有好听的声音,有不好听的声音。好听的声音叫音乐,大家都喜欢听。不好听的声音叫噪音,听多了会有害人的健康。从中教育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说悄悄话,避免产生噪音。

  4、想想做做,自制玩具。

  指导幼儿利用收集回来的物品来自制玩具,如纸盒琴、纸电话、七音瓶等。然后玩一玩自己制作的乐器,体会声音的奇妙。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15

  ◎活动来源:

  日常生活中常常看见大人用打气筒给自行车、气球、皮球等打气,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我设计了此次活动,来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同时,让孩子们动手动脑了解打气筒的使用方法以及构造,并使幼儿树立起"实践来检验真理"的科学探索。

  ◎活动目标:

  1、科学小实验,并大胆动手动脑完成小实验

  2、筒的作用以及构造,正确的使用打气筒

  3、"实践来检验真理"的科学探索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打气筒1个 ,记录表每人一张,彩色笔若干盒

  2、经验准备:用打气筒◎活动重难点:

  1、重点:鼓励幼儿大胆动手实践,了解打气筒的构造

  2、难点:让幼儿通过实验辨别打气筒的两个孔的.功能

  ◎活动过程:

  1、提问:你们玩过气球么?什么时候?怎么玩的?(出示打气筒)怎样用?打气筒上有两个不同颜色的孔,打气管应届到哪个孔上?让孩子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预测打气筒的,并记录下他们的猜想。

  2、幼儿动手操作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3、师幼公共探讨实验结果:打气管应该接到哪个孔上?你猜对了么?

  4、老师提问:打气筒上的两个孔哪个是进气口,哪个是出气孔?幼儿预测;教师操作:分别用手捂住出气口和进气口,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和讨论 。

  5、实验探索的结果

  ◎活动延伸:

  生活中除这样的打气筒,还有哪些打气筒,它有进气口和出气口么?回去观察一下家里的打气筒,通过你的观察,记录下打气筒的进气口和出气口。

  ◎活动评析:

  该活动来自生活,打气筒是幼儿感兴趣的工具;活动所的材料充足,操作性强,有助于幼儿获得科学经验。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自主实验探索,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活动具有层次性,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让幼儿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并推进活动的顺利进行。通过科学活动有利于幼儿树立探索的。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12-23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01-12

大班蚂蚁科学活动教案10-05

大班路线科学活动教案:10-06

大班科学活动的教案10-07

大班科学的活动教案10-07

大班活动的科学教案10-06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10-06

大班纸科学活动教案03-31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教案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