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的设计教案

时间:2023-02-25 08:04:03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下册数学的设计教案集合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的设计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年级下册数学的设计教案集合15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的设计教案1

  设计说明

  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不仅将数学知识镶嵌于现实的、有意义的活动中,而且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1.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通过创设帮小女孩买菜的情境,让学生发现买菜中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从而进一步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探究的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总结小数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并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小数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在家中帮妈妈干家务吗?(干)那么你们帮妈妈买过菜吗?大家看,这是什么?(课件出示教材11页买菜的情境图)

  师:从买菜的情境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怎样才能知道售货员收的钱对不对呢?

  导入新课——买菜。

  设计意图:以生活中常见的买菜情境为实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小女孩判断售货员收的钱对不对,引发学生思考和求知的欲望,从而使学生自觉投入到下面的探究学习中。

  ⊙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估一估。

  课件出示教材11页的第一个问题。

  师:怎样估算买1把油菜和1把芹菜大约要付多少钱?

  学生讨论、交流后全班反馈,说说估算的方法和结果。

  师:从大家的估算结果可以看出买菜要付的钱数在几元和几元之间?

  引导学生明确:买菜要付的`钱数比3元多,不到5元。

  2.画一画,算一算。

  师:售货员收了3.66元,对吗?

  (课件出示教材11页中间两幅图)

  小组讨论:如何验证售货员收的钱对不对。

  预设 生1:1.25+2.41,将两种蔬菜的价钱相加求和。

  生2:3.66-1.25,总价钱减去其中一种蔬菜的价钱,求另外一种蔬菜的价钱。

  合作探究:怎样计算这两个算式的结果?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与组内的同学讨论,算出这两个算式的得数,在全班交流计算方法和结果。

  预设 方法1:利用元、角、分与小数的关系计算。

  加法:因为1元+2元=3元,0.25元+0.41元=0.66元,所以1.25+2.41=3.66(元)。

  减法:因为3元-1元=2元,0.66元-0.25元=0.41元,所以3.66-1.25=2.41(元)。

  方法2:借助画图的方法计算。

  方法3:用竖式计算。

  师:你是如何用竖式来求1.25与2.41的和的?怎样用竖式求3.66与1.25的差呢?

  引导学生明确1.25、2.41和3.66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意义,知道在竖式计算中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3.算一算。

  用竖式计算1.25+0.74和2.76-2.1,并总结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师:请同学们尝试用竖式进行计算。

  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依据是什么?你认为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注意什么?

  4.师生共同总结小数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的竖式计算方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画一画”“算一算”等活动,学生不仅从直观上理解了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更从实质上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概括、推理能力。

四年级下册数学的设计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性质;能运用小数的性质正确地化简小数和改写小数。

  2、能力目标: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学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道理。并正确运用这一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在小数部分什么位置添“0”去“0”,小数大小不变。

  教具准备:

  学习纸“小魔术”纸卡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小魔术)

  1.师:同学们,第一次给你们上课,作为礼节,我给大家表演个魔术——数字的变化。看这是数字1?等会你们一起小声喊:1,2,3,大,老师就可以把这个数变大了。信不信?

  生:1,2,3,大。

  师:把1变成10,10和1比扩大了10倍,……

  2.老师还有一个数0.1,我们再来试一试。

  引起学生的冲突:到底变大了吗?

  (设汁意图:是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在小学生喜闻乐道的游戏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小数末尾“0”对小数的大小的影响。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内容——小数的性质。

  二、探求新知

  1.师:0.1米、0.10米、0.100米,他们到底会不会相等呢?

  师:请拿出你的学习纸把第一题完成。

  汇报:请学生上台展示。填空、比较发现一样,从而得出0.1米=0.10米=0.100米。

  教学中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找出0.1米、0.10米、0.100米。

  (0.1米是一位小数,它的计数单位是1/10,有1个1/10,也就是说0.1米=1/10米,把1米平均分成10分,1份就是1分米。所以0.1米=1分米。

  0.10米是两位小数,它的计数单位是1/100,有10个1/100,也就是说0.10米=10/100米,把1米平均分成100分,1份就是1厘米,10份是10厘米。所以0.10米=10厘米。

  0.100米是三位小数,它的计数单位是1/1000,有100个1/1000,也就是说0.100米=100/1000米,把1米平均分成1000分,1份是1毫米,100份就是100毫米。所以0.100米=100毫米。)

  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师:0.1米=0.10米=0.100米(板书)这三个长度是一样的,都是以“米”为单位,我们就可以把数抽象出来0.1=0.10=0.100。

  (设计意图:这样,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主动从“0.l米、0.10米、0.100米”出发研究问题。在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运用已有知识解答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仔细观察这组小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同学们的眼光真锐利。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我现在有个疑问,其它的小数也有这样的特点吗?

  师:现在请同学们翻开学习纸,根据方格图,自己想一组小数把它表示出来。

  学生操作,交流汇报。

  课件展示。

  (教师在学习研究中要加强指导)

  2.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题目中的小数,你能说出几组和它们类似的小数吗?

  学生说说。

  师:能说出这么多组,你们一定发现了什么规律吧?(交流,汇报)

  总结: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设计意图:这样教学,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动态的求知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所学的内容理解深刻,记忆牢固。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事物本质属性的能力。)

  3.联系生活,再现新知:还有同学们在商场看到货物的标价如:这样写,不但没有改变小数的大小,而且让顾客很清楚地知道是几元几角几分。

  (二)小数性质的应用

  1.教学例2

  师:现在我们认识了小数的性质,那么应用小数的性质,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对小数进行改写。

  电脑演示:化简下面的小数。0.70=105.0900=

  教学0.70=0.7

  问:①你是怎样化简的?(根据小数的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就可以把小数化简)

  ②0.70与0.7它们的大小不变,但意义相同吗?

  (不同,0.70表示70个1/100,0.7表示7个1/10)

  教学105.0900=105.09

  问:小数里的其他“0”可以去掉吗?为什么?(不可以,大小改变。师要强调末尾)

  2.教学例3

  电脑演示: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小数。

  0.2=4.08=3=

  师:你是如何把它改写成三位小数的?(根据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3如何改写成三位小数?这个小数点不点的话可以吗?

  注意:A、在小数的末尾添“0”。

  B、当这个数是整数时,在整数个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0”。

  师:应用小数性质时,应注意什么?(小数、末尾)

  三、巩固练习

  课本59页的做一做。2、开火车的形式回答59页的做一做。

  问:你是怎样化简和改写这些数的?

  四、全课小节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我们是怎样探索小数的性质的?

  在整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整数的大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却不变,但是通过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我们就给一个小数找到了许多大小不变的朋友,0就是这样一个奇妙的数字。其实,数学王国里有许多奇妙的现象,等着我们不断去探索、发现。

  板书:小数的性质

  小数末尾“0”对小数的大小的影响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0.1米=0.10米=0.100米

  0.1=0.10=0.100

四年级下册数学的设计教案3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平移现象。能直观地分辨常见的平移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经历观察、操作等过程,感受图形的美,发展空间想象能力,会判断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教学重点:

  1、体会平移的本质特征。

  2、物体沿着直线运动,把这样的直线运动叫做平移现象。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环节问题情境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应用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学生观察教师示范:

  1、这个物体在做什么运动?

  2、物体从一个位置沿着 直线运动 到另一个位置,这种现象叫做平移。

  3、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

  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谈话,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复习平移的知识。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3

  (1)怎样数出图形平移的格数?

  小结:平移的关键:根据箭头观察平移的方向,采用找对应点的方法确定平移的格数。

  (2)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2、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的.方法步骤

  (1)找出原图形的关键点(如顶点或端点)

  (2)按要求分别描出各关键点平移后的对应点

  (3)按原图将各对应点顺次链接。

  3、平移的特点: 形状,大小不变,位置变。

  三、巩固应用P87做一做

  四、总结

四年级下册数学的设计教案4

  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所以一开始创设了跳高和跳远比赛的生活情境,使学生马上投入到学习中来,在这个具体的情境中,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2.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空间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

  在学习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原则,以学生合作探究为主线,并借助一些图示,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小数数位顺序表 直尺

  教学过程

  ⊙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教材9页例题情境图。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获取数学信息。

  师:运动会上学生们正在进行跳高和跳远比赛,让我们去看看吧。说一说你们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

  2.提出问题。

  师: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 生1:谁跳得高?

  生2:谁跳得最远?

  ……

  师:下面请同学们来当小裁判,评出谁是第一名。(板书课题:比大小)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发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有了主动学习的热情,并且初步感知了小数有大有小,体会比较小数大小在生活中的意义。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学习比较整数部分是“0”的两个小数的大小。

  (1)大胆猜测。

  师:在跳高比赛中,王红跳了0.69米,李娜跳了0.8米。她们谁跳得高一些呢?

  (生各抒己见)

  (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师:你们都认为李娜跳得高一些,你们是怎么想的?在小组内说一说你这样比较的理由。(学生讨论、交流后汇报比较的方法)

  方法一 单位换算比较大小。因为0.69米=6分米9厘米,0.8米=8分米,8分米大于6分米9厘米,所以0.8>0.69。

  方法二 根据小数的意义比较。因为0.69是69个0.01,0.8是80个0.01,80>69,所以0.8>0.69。

  方法三 化成分数比较。因为0.69=,0.8=0.80=,>,所以0.8>0.69。

  方法四 画图比较。(画教材9页中间的小数直观图)通过画图就可以知道0.8>0.69。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

  2.学习比较三个小数的大小的方法。(课件出示教材9页例题情境图及跳远成绩表)

  师:谁跳得最远?

  (学生讨论交流后,汇报比较的方法)

  师:用单位换算和画图的方法虽然容易理解,但是操作起来很麻烦,有没有更简捷的比较方法呢?

  (课件出示小数数位顺序表)

  借助小数数位顺序表,师生共同明确2.97,3.13,3.08的整数部分分别是2,3,3,所以可以先判断出最小的'是2.97,要比较3.13和3.08的大小,应该看它们的十分位,3.13十分位上的数是1,3.08十分位上的数是0,因为01,所以3.13大。

  师:可不可以用数线上的点来比较呢?(学生利用数线上的点来表示数的位置,然后比较大小)

  师:你们能将这三名同学的成绩按顺序排列起来吗?你们认为应该按怎样的顺序来排?为什么?(出示课堂活动卡,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反馈)

四年级下册数学的设计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道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依据这一变化规律,比较熟练地判断随着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2、经历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体会观察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

  3、感受数学知识中的逻辑之美,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习数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

  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教法学法:

  1、教法:情境激趣,引导探究。

  2、学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生成问题激兴导入

  1、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师:知道这节课我们要研究哪部分内容吗?

  师:你看了这个题目,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向哪移?变化?)

  师:带着问题学习会让我们的学习过程更清晰,学习目的更明确。相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解决心中疑惑。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利用小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自主发问。这些“问题”来自于学生本身的思考,也就是他们急于探究新知的动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和探索中去。)

  2、出示孙悟空打小妖的情境动画,将情境中的数据列出,感知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及小数大小变化。

  师:课前老师通过和同学们交流知道同学们都爱看西游记,这天师徒四人正行走在西去取经的路上,突然杀出一个妖怪,想不想看当时是什么情况?(放动画片)

  (设计意图:孩子好动,喜欢动画,这一环节设计能有效地把学生的精神集中起来,并通过动画,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为探索有什么变化规律作好准备,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我要探索”的冲动。)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从情境中提取数据让学生填空

  0.009米=(9)毫米①

  0.09米=(90)毫米②

  0.9米=(900)毫米③9米=(9000)毫米④

  1、推导右移规律。

  引导学生借助整数部分,从上往下观察

  (1)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

  (小组讨论交流)

  总结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分别把3式与1式、4式与1式作比较再研究提出的问题。

  生讨论。

  整理并总结出右移规律: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

  (2)抢答填空题。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

  (3)拓展:利用这个规律说出小数点向右移动四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0倍。

  2、推导左移规律。

  (1)猜测

  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会变大,猜一猜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有什么变化?

  共同验证

  整体观察: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越变越小。

  (2)引导学生借助整数部分,从下往上观察

  小组讨论交流: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

  (全班交流)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数学语言讲究精确,师强调缩小到原数的)

  分别把2式与4式、1式与4式作比较研究提出的问题。

  同桌讨论交流。

  全班交流。

  整理并总结出左移规律: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3)抢答填空题。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4)拓展:利用这个规律说出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一节课的关键环节。教师有目的地进行引导、提问,把“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与“小数大小的变化”联系起来,学生尝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悦。在紧张愉快的教学中,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

  3、记忆规律。

  (1)用最短的时间记忆规律

  (2)和同学们分享记忆小窍门。

  (3)、一起总结小数点歌谣

  小数点,真调皮,右移一(位)二(位)三(位)……扩大十(10倍)、百(100倍)、千(1000倍);左移一(位)二(位)三(位)缩小十()、百()、千()……

  (4)选择性地提问规律。

  4、解答课始提出的疑问。

  我们课始的疑问有答案了吗?

  擦掉问号改成感叹号。

  质疑:小数点无论是向左移动还是向右移动,位数不够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

  用数字“0”补齐。

  三、巩固应用内化新知

  1、帮助师徒四人闯过数学王国的关卡。

  2、帮助小猪快餐店解决困难。

  快餐店价格中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让价位变低。

  (设计意图:多层次练习,是加强对新规律的巩固和运用,达到活学活用,并有意识地让学生有形象方法记住小数点向右移,原数变大,小数点向左移,原数变小,加强记忆效果,并利用所学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思维习惯)

四年级下册数学的设计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类活动,整理与疏通运算定律、性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弄清简便计算的来龙去脉,体悟到凑整思想。

  2.通过错例诊断、跟进练习,在真实场景中查漏补缺、自我反省,提高简便计算能力。

  3.通过另眼鉴赏,从另一个视野体验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

  教学流程:

  一、激活知识、整理疏通

  1.收集课前学生出的可以简便计算的试题。并校对反馈

  12598

  72+93+28

  21254

  (3/8+4/12)24

  546+541/5

  3/8+5.36+4.64

  2.对试题按一定标准分类。(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索分类。)

  3.全班反馈。

  预计学生会出现如下几种请款

  (1)按照各种运算定律各一类。(五类,在黑板上贴出来)

  (2)按照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分成三类。

  二、查漏补缺、跟进练习

  1.猜测前测题中哪些题错误的人数最多?

  762.50.4

  4.425

  2/53.6-2/52.1

  2564125

  3/5+2/53/5+2/5

  2.出示全班每题出错的'统计数据,说一说感受。

  3.错例诊断:通过让学生圈一圈、想一想、评一评等诊断与反思手段,达到对知识的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运算定律与性质。

  4.渗透简便计算的策略多样化与优化。

  5.跟进练习

  (1)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2-5/7+2/7

  (0.7+0.7+0.7+0.7)25

  5.80.125+11.6

  (11+14)7.60.4

  (2)选一选

  1/381/38的正确答案选( )

  (3/7+7/11) 711的简便计算方法是( )

  三、回顾整理,提炼思想。

  对复习方法以及简便计算的思想作梳理与提炼

  四、另眼鉴赏,拓展提升

四年级下册数学的设计教案7

  课题:比大小(二)

  内容:小数的性质

  课时: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1、通过“在方格纸上涂一涂,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的活动,经历用几何模型研究小数的过程。

  2、用直观的方式体会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规律。

  3、在寻找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中,培养数感,获取数学学习方法。

  基本教学过程:

  一、 一、创设问题情境

  1、比较大小。1.26( )2.03 0.23( )0.31

  2、0.2( )0.20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

  1、思考一下,0.2和0.20谁大?你是怎样想的?

  2、我们一起验证一下,在图上涂一涂,再来比一比。学生在书上涂一涂,比一比,再说一说。

  3、0.2和0.20怎么会相等呢?这是不是一种巧合?

  4、在下面两幅图中涂出相等的两部分,并写出相应的分数和小数。

  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涂法和想法。你发现了什么?

  三、巩固与应用

  1、第10页试一试1、2。

  2、第11页练一练1。

  3、第2、3题。

  4、阅读。《你知道吗?》

  四、总结。

  这节课你发现了什么?

  教学反思:学生通过图一图、比一比,发现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一规律。并能熟练的应用这一规律。

四年级下册数学的设计教案8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61—63页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一组数的比较,观察各数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发现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并应用这一规律计算有关的乘、除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知识迁移和推理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应探索及掌握。

  难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理解及灵活应用。

  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挂图(小数点移动)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1)把5米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米?(2)把5000厘米分别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厘米?

  2、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0.004 0.4 0.04

  (二)导入新课

  1.师:[出示小黑板]下面是四年级三位同学的身高纪录。请大家看一看,这些数据对不对?

  (小明14.5米,小红1.38米,小李0.14米)

  2.师:你们笑什么呀?

  生:小明的身高不对。14.5米太高了。

  生:[用手比]小李0.14米也不对,0.14米只有这么高

  师:两个错的数据错在哪里?小数点写错了位置。

  师:是啊,在小数点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不改变小数的大小,但是小数点的`位置移动直接引起小数的大小发生变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数点移动的知识。[板书课题:小数点移动]

  (三)探究规律

  1、出示情景

  出示(例5教学挂图):教师便叙述边板书0.009米---0.9米—0.9米---9米{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吧,齐天大圣孙悟空的“金箍棒”平时放在耳朵里,长只有0.009米,遇到妖怪的时候,才亮出来,由小变大,0.009米、0.09米、0.9米、9米、90米……

  师:观察这组数和金箍棒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从上往下观察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吗?从下往上观察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小结:看来小数点向后移动,原来的数就扩大;小数点向左移动,原来的数就缩小。

  板书:右移扩左移缩

  2、合作探究

  (1)提问:从上往下观察它们都是把小数点向右移动,却得到了三个不同的数,对吗?看来小数点移动的位数不一样,原数大小的变化也就不一样。数的大小的变化既与小数点移动的方向有关,还与小数点移动位数的多少有关。

  (2)合作探究:

  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来继续深入研究。各组有这样一张表格和一张小数数位表,请你们小组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进行研究。先吧空白处填写完整,再观察小数点移动的位数与原来小数的大小变化。小数点可以向左移动,也可以向右移动。

  方法1:表格

  小数点移动的位数

  ()米=()毫米

  小数的大小变化

  从()往()观察小数点向()移动

  移动()位

  ()米=()毫米

  移动()位

  ()米=()毫米

  移动()位

  ()米=()毫米

  方法2:(学具中的数位表)

  (3)交流汇报

  谁来说一说,你们是选择哪种方法研究的?你们发现了什么?

  能概括地说一说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吗?

  [指名学生对照板书说明小数向右移动引起小数扩大的规律]

  悟空打完妖怪,金箍棒要放回去了,谁来说一说这个时候金箍棒怎么变的?(从下到上观察)

  (四)实际应用

  1.明确数的变化的方法

  我们大家研究得出这个规律有什么作用呢?

  1.如果要吧一个小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可以怎么办?

  如果要缩小为1/10、1/100、1/1000……呢?

  2.集体交流

  根据小数点移动的变化规律,如果要吧一个数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就行了。要把一个数缩小到它的1/10、1/100、1/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3.强化去0、添0的问题

  出示例6、7把0.01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把1缩小到它的1/10、1/100、1/1000,各是多少?

  遇到位数不够怎么解决?

  小数点向左移动时,如果整数数位不够则要在数的左边用“0”补足。

  整百、整千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后,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

  4.填空:把2.3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到原数()倍。

  把0.375扩大到原数100倍,小数点向()移动()位。

  把0.73的小数点向()移动()位,就缩小到原数的1/1000。

  把30的小数点向()移动()位,原数变成0.003。

  5.把1.8改写成下面各数,它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0.0181800.00181.80

  (五)总结本节知识,畅谈收获。

  附:板书设计

  小数点移动

  0.009米→0.09米→0.9米→9米

  0.009米=9毫米

  0.09米=90毫米

  0.9米=900毫米

  9米=9000毫米

四年级下册数学的设计教案9

  设计说明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本着“学贵在思,思源于疑”的思想,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探究、发现新知识的奥妙,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究的活动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的规律进行探究活动是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特点之一。学生对三角板上每个角的度数都比较熟悉,从这里入手,先让学生算出每块三角板上三个内角的和是180°,进而引发学生猜想:其他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吗?接着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任意画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通过量一量、算一算,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或接近180°(测量误差)。再引导学生通过剪拼的方法发现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然后利用课件演示进一步验证,由此获得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这一系列的活动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最后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逐层加深。在练习的过程中,既激发了学生主动解题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兼顾到了智力水平发展较快的学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三角板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

  师:这些是我们早已认识的平面图形,那么你们知道长方形有什么特征吗?(学生汇报: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有四个角,且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这四个角一共是多少度?(360°)

  师:你是怎么算的?(90°×4=360°)

  师: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的过程)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后,在三角形内形成了三个角(课件分别显示出三个角的弧线),我们把三角形里面的这三个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

  师:通过刚才的回忆,同学们知道长方形四个内角的和是360°,那么三角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学过的平面图形,唤醒学生的认知。借助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的特征,学生通过计算很容易知道长方形的内角和是360°,从而质疑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这样以问题情境开始,既丰富了学生的感官认识,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探究新知

  1.探究特殊三角形的内角和。

  师:(课件出示一块三角板)大家熟悉这块三角板吗?请拿出形状与这块一样的三角板,并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各个角的度数。(课件出示由三角板抽象出的三角形)

  师:这个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是多少?(180°)你是怎样知道的?(90°+45°+45°=180°)

  明确:把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合起来就叫做三角形的内角和。

  师:(课件出示由另一块三角板抽象出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90°+60°+30°=180°)

  师:从刚才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且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

  2.探究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

  (1)刚才我们探究了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那么其他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度呢?请大家猜一猜。(大多数学生认为也是180°)

  (2)操作、验证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师:刚才大多数同学认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但也有几个同学不敢肯定,那么我们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这个猜想是否正确呢?

  ①小组合作,探究验证方法。

  师:请每位同学先独立思考,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看一看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最多。

  ②交流汇报。

  预设

  组1:我们小组用量角器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量出来,再加起来看一看是不是等于180°。

  组2:我们小组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而平角的度数也是180°,如果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刚好能拼成一个平角,那么就说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所以我们小组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拼一拼,看一看能不能拼成一个平角。

  ③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师:请同学们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法来验证我们刚才的猜想,验证完,将你的结论在小组内交流。(出示课堂活动卡,教师巡视,参与各小组的验证活动,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师小结:大家刚才量出来的结果或拼出来的结果都在180°左右,其实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因为在测量或操作的过程中会产生误差,所以数据会有一些偏差。

  3.得出结论。

  师:根据上面的验证,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教师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操作、思考、反馈等过程,真正经历了有效的探究活动,先由直角三角形算出其内角和,再用猜想、操作、验证等方法推导出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最后归纳得出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体会到了数学学习中归纳的思想方法,还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年级下册数学的设计教案10

  教材分析

  3.学生试着追问。(预设:怎样饮食才科学?)

  2.能根据营养专家的建议,运用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调配成科学、合理的午餐菜式。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与他人合作。

  2.出示食堂师傅推荐的三种菜式。

  3.出示检验结果。

  4.出示菜谱,及其营养成分。

  小组互评对“不低于”“不超过”的理解是否正确。

  学生依据专家提供的两条基本的营养标准,判断食堂师傅推荐的三种菜式,是否符合营养标准,并说明理由。

  学生互评相互的发现,并提出不同看法。教师对学生讨论结果的合理性予以评价。

  学生小组内互评方案,评出最佳方案。

  设计意图

  这个活动过程的设计我力图充分地把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把探究、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从而让学生在有效的探究过程中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让学生经历信息的选择与处理的过程,经历观察、猜想、探索、比较、选择、判断、调整、统计等数学活动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自己主动参与此活动,并且自己喜欢去验证自己搭配营养午餐的实践活动。

  活动三

  回顾总结、引申问题(3分钟)

  懂得科学、合理的'饮食的重要性,使学生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

  1.学生自由对老师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意见。

  2.先相互交流对自身饮食习惯的评价,再全班交流。

  1.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给老师提一点合理化的建议吗?

  2.能再对自己的饮食习惯或身材做个评价并提出改进的措施吗?

  学生对老师、同学或自身的身材及饮食习惯进行自评或互评,并提出建议。

  设计意图

  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学会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通过小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个总结式的提高,进一步明确学了知识后自己心中迸出的感悟与想法,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是什么。

  活动四

  拓展提高、实践应用(2分钟)

  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学生课后独立完成作业

  教师口头布置课外实践作业。

  出示实践作业:

  1.将全班最喜欢的 5种搭配方案,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2.给父母设计一份科学、合理的午餐或晚餐菜谱。

  设计意图

  鼓励学生学以致用,体会数学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实践是数学知识的延伸,也是数学知识的。

  板书设计

  营养午餐

  热量不低于2996千焦 脂肪不超过50克

  (≥) (≤)

  荤 素 搭 配

四年级下册数学的设计教案11

  教学内容:

  p.20、21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结合升和毫升的学习安排的实践活动,分“敲敲听听”和“编编唱唱”两个部分。“敲敲听听”让学生通过两个层次的活动,依次:发现不同的容器中倒入同样多的水,可以敲出不同的音;相同的杯里倒入不同量的水,敲出的音也不同。在此基础上安排“编编唱唱”,让学生选择一组杯子,合理调整各个杯子里水的多少,使之发出不同的音,制成一个“杯琴”;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制的“杯琴”敲敲唱唱,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目标:

  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与科学、音乐学科的综合,通过制作、欣赏“杯琴”,使学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

  水、各种容器,敲的小棒等

  教学过程:

  说明:昨天我已经让个别音乐好的学生到自然教室用试管制作了一个杯琴。

  一、请学生介绍“杯琴”

  1、请该生把制作的杯琴亮出来,并分别按顺序敲出“1~7”七个音,在此基础上,再用该杯琴敲出一个简单的乐曲,激发同学的兴趣。

  2、介绍该杯琴的制作过程

  (1)确定水的多少对音高的影响。可分别用装满水的和空的、装一部分水的做一比较,很明显地发现水越多,音越低

  (2)把7个试管依次从多到少地装入适量的水

  (3)敲一敲,并通过调整水的多少来调整音的高低,直到满意

  3、老师补充

  通过刚才的介绍,大家知道了音的高低和同样容器中装的水的多少有关,其实还和不同的容器有关。

  分别请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容器敲一敲。

  当然在敲的'时候,用的力气要均匀,选择的材质要能发出比较清脆的声音。

  二、学生分组实验

  1、请每组同学把自己带的容器集中在一起,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来制作杯琴。

  没带齐的组也可以到老师处借烧杯等容器。

  2、分组交流

  每组可以用杯琴敲出“1~7”的音,或者可以直接敲出一些简单、熟悉的曲子。

  全班评一评哪组制作的杯琴音质最好,音准最准。

  三、介绍“你知道吗?”

  在玻璃杯里装上不同量的水,杯子里剩下空气的量也就不同,这样就可以敲出不用的音。有些乐器正是根据这个原理来制作的。

  说说书上这几样乐器的名字。

  你知道这些乐器为什么会发出不同的音?请大家课后查资料,并互相交流。

四年级下册数学的设计教案12

  教学内容:

  课本22页例3和做一做及练习四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

  2、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3、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用具: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师:老师站在大家的正东方向上,那么你们站在老师的什么方向上呢?(西方)对,我们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2、分别指两名学生,让大家根据方向说一说他们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先弄清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再根据两名学生的位置分别说一说谁站在谁的方向上,使学生初步理解位置的相对关系。)

  3、师: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两个物体位置的'相对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对上两节课学习内容有一个大体的回顾,为本节课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22页例3主题图。

  (1)让生观察地图

  师:北京和上海两地相距大约1000千米,说一说,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①组织学生用直尺,量角器测量出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②讨论: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30℃方向上,那么北京在上海的什么位置呢?

  组织学生观察上图,在小组中讨论,然后交流说一说。

  出示提示

  1.确定以谁为观测点,并建立方向标。

  2.用语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体位置。

  讨论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班内汇报。

  生汇报。

  可能会说出:北京在上海的西偏北60℃方向上或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的方向上。

  师对照图示指一指,肯定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

  师小结:以北京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以上海为观测点,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

  观测点不同,物体的相对位置就会发生变化。这就是今天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四年级下册数学的设计教案1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画图整理信息的方法,能借助所画的线段图和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

  2.进一步体会用画图的策略整理信息的价值,懂得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培养运用这一策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强化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价值,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提出问题: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又掌握了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它是什么呢?

  (2)我们通过画什么样的图来分析问题?

  (3)运用画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处呢?

  2.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完成一些练习,通过这些练习同学们将再次感受画图这一策略的价值。(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画线段图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52页“练习八”第4题。

  让学生独立画出线段图。

  2.完成教材第53页“练习八”第10题。

  让学生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将教材上的线段图补充完整。

  这里比较困难的是弄清楚线段图中,王晓星比张宁多出的那一段表示的是不是8张。

  教师可以进行启发:如果多出的这一段是8张,那王晓星就要把这一段都给张宁;这一段都给张宁后,两条线段会一样长吗?

  引导学生发现:只能把王晓星比张宁多出的那一段的一半给张宁,这样两条线段才会一样长。因此多出的那一段要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才是8张。

  让学生独立解答,组织汇报。

  3.完成教材第54页“练习八”第11题。

  组织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交流补充线段图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独立解答。

  三、综合练习

  用画示意图的策略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53页“练习八”第8题。

  这道题画示意图时,引导学生可以用一个小圆点表示一个人,画出下面这样的示意图: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计算出每个方阵需要两种颜色的运动服各多少套,再算出一共要准备多少套。

  2.完成教材第54页“练习八”第13题。

  让学生在图上画一画,将长方形扩大成正方形。

  3.完成教材第52~54页“练习八”其余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四年级下册数学的设计教案14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小数的有关知识,对整数乘法的意义有了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将进一步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并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较快地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结果。

  1.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情境。

  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情境拉近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体会小数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教学中采用为获奖同学买奖品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让学生从直接的生活经验中提出与情境有关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在合作交流中,探究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在学生充分感知、交流后得出结论,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又增强了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不仅学会了运用已学的小数的意义、小数加减法将小数转化为整数来解决问题,还渗透了类推、迁移、转化的数学思想,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小数乘法的`意义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方格图纸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我们的学习离不开哪些“好朋友”?

  (学生畅所欲言,师适时引导)

  师:是啊!我们的学习中有许多的“好朋友”,其中文具用品是我们最常用的,那么你了解这些文具用品的价格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文具店里参观一下,同学们不但可以买一些文具用品回来,而且还可以从文具店里学到数学知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文具店中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以“文具店”这一情境导入,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从直接的生活经验中亲身体验情境中的数学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新课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1.探究小数乘整数的意义。

  (课件出示文具店的一角)

  (1)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提出合适的问题:买4块橡皮需要多少元?应该怎样列式?

  ①学生讨论、交流后列式0.2+0.2+0.2+0.2。

  ②提问:用乘法怎样列式?

  根据“总价=单价×数量”列式为0.2×4。

  ③思考:0.2×4表示什么意思?它和我们前面学习的乘法有什么不同?(它是小数乘法)

  (3)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是什么?

  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探究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0.2×4的积。

  ①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

  ②同桌交流算法。

  ③全班交流。

  a.连加:0.2+0.2+0.2+0.2=0.8。

  b.联想、转化:把0.2元看作2角,2角×4=8角=0.8元。

  c.画图法: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元,把它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0.1元,2份就是0.2元,也就是1块橡皮的价钱,买4块橡皮就是4个0.2元,从图中可知,合起来是0.8元。

  d.推算法:因为2×4=8,所以0.2×4=0.8。

  (2)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明确不管用什么方法,算出的结果都是买4块橡皮需要0.8元。

  (3)即时训练。

  课件出示教材33页第三个例题。

  师:我们前面学习了哪些计算方法?用你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然后交流各自的算法)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然后对学生的回答加以归纳、整理,这样有助于学生多角度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四年级下册数学的设计教案15

  设计说明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时学习的内容属于小数加减法的第2课时,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旨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明确在小数加减法中不能遵循末位对齐的道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突出以下特点:

  1.以旧引新,唤醒认知。

  通过复习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及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的道理,唤醒学生的已有认知,在此基础上同化新知。

  2.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根据例题的编写意图,在教学例2时,结合具体情境,巧妙运用知识迁移,引导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发现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引导学生先尝试计算,再交流讨论,最后总结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 收集的生活中的`小数

  教学过程

  ⊙以旧引新,唤醒认知

  回忆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小数加减法,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小数点要对齐)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加减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探究新知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1.合作探究。

  (1)课件出示例2中的两个问题,学生读题后,列出算式。

  ①6.45+8.3= ②8.3-6.45=

  (2)引导学生根据课堂活动卡,先独立完成,再组内交流。(见课堂活动卡)

  (3)学生汇报。

  小组1:我们小组通过交流,发现在计算小数加减法的时候,不能像整数加减法那样只要末位对齐就说明数位对齐了,而是小数点一定要对齐。

  小组2:我们小组也同意他们的说法,比如列竖式计算6.45+8.3的时候,如果只考虑末位对齐,那就出现8.3的十分位和6.45的百分位对齐了,这就错了,所以在计算小数加减法的时候一定要把小数点对齐,才能保证相同数位对齐。

  小组3:我们小组在计算第二道题的时候发现,当被减数百分位上没有数,而减数百分位上有数的时候,要先在被减数的百分位上添0占位再进行计算,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可知这样并不影响小数的大小。

  2.总结方法。

  小数加减法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1)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2)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可以省略不写。

  设计意图:先根据问题直接列式,然后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计算,在交流讨论中得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知识加工的过程中逐步接纳了新知识,改变了原有的认知结构。

【四年级下册数学的设计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下册数学的设计教案02-24

四年级下册数学的设计教案15篇02-24

四年级下册数学的设计教案2篇02-25

四年级下册数学的设计教案(15篇)02-24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买文具》教案设计09-22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买菜》教案设计范文09-22

数学设计教案01-02

四年级下册教案数学03-17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