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设计教案

时间:2023-09-20 08:35:15 志升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科学设计教案(通用2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科学设计教案 ,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科学设计教案(通用25篇)

  小学科学设计教案 1

  教学目标:

  1、知道脉搏与心跳的关系

  2、了解血液循环器官的构成及循环过程

  3、能通过模拟实验推测出脉搏与心跳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为每组学生准备用来制作简易听诊器的乳胶管和漏斗一套,模拟脉搏和心跳的气球、注射器、乳胶管,人体血管分布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知道,我们运动时心跳和脉搏都会加快,究竟心跳与脉搏有怎样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学习新授

  1、指导学生搜集自己运动前后脉搏和心跳的数据

  (1)学生自己测量运动前的心跳和脉搏的次数

  (2)运动后由自己测量脉搏,同时请一位同学帮助测量心跳。

  (3)指出:在使用制作好的听诊器时,乳胶管的一端放在耳朵上,漏斗则压在胸部的中央附近,也就是心脏的部位倾听。

  (4)把以上测得的结果填写在书本中的表格里。

  2、指导学生认识心跳与脉搏的关系

  (1)比较上面测得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2)组织交流各自的发现

  (3)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结果作出概括,心跳和脉搏是一致的。并提出研究的问题:这是什么原因呢?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上的

  (5)组织学生讨论:橡皮球、注射器活塞、乳胶管模拟的是人体的什么器官?

  (6)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脉搏和心跳有什么关系?

  3、指导学生阅读小资料

  在指导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明白以下5个问题:

  (1)产生心跳的原因是什么?

  (2)血液循环的大致过程是怎样的?

  (3)脉搏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4)人体比较容易模拟到脉搏的地方在哪些部位?

  5)心脏跳动与脉搏跳动是怎样的关系?

  三、本课小结

  1、心脏跳动与脉搏跳动是怎样的关系?

  2、心脏和血管有什么作用?

  四、课外实践活动

  1、介绍心跳与体育锻炼的关系

  2、要求学生继续坚持上课制定的锻炼计划,并要求测测自己在运动前后的心跳变化。

  小学科学设计教案 2

  教材分析:

  在学生对生活中的冷热现象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本课将帮助学生形成温度的概念,教会学生规范地测定水温,并带领学生探究热水变凉的规律。

  本课主要教学活动有三个部分:

  第一,形成温度概念。教材首先安排了一个经典实验——将手指分别插入冷、热水中,5秒钟后,再同时放入温水杯内,体会两个手指的感觉。接着请学生就这个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学生将在卡通人的提示下很快悟到,光凭手的感觉不能准确决断物体的冷热程度,要想比较物体的冷热要用一个科学仪器,并有统一的衡量标准。引导学生懂得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温度计可以准确地测定物体的温度。

  第二,学习测定水温,学习使用温度计。测定水温的关键是温度计的液泡不能接触杯壁和杯底,读数的时候不要将温度计拿到杯外。

  测三杯水的温度,是测量水温的一次演练。

  第三,探究热水的降温规律。热水变凉是生活是司空见惯的现象,然而学生可能从未想到过其中的科学道理。这一部分的教学目标在于进一步加强测量水温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记录能力,特别是连续观察并记录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绘制曲线图、分析数据,引导学生发现降温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去探究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实验结束后,还要求学生通过讨论来解释这个现象,这是培养学生科学分析和推理能力的重要环节。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够收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

  (2)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会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科学研究有兴趣,体验和感受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科学。

  2、体验到亲历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难点: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器材:温度计、烧杯、多媒体课件等。

  分组实验器材:不同温度的水、烧杯、温度计、铁架台。

  教学过程:

  一、 认识温度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每个小组选一名手指感觉最灵敏的学生站起来。(学生讨论后站起来)

  好!你们是你们小组当中感觉最灵敏的,老师来测测你们的感觉是不是灵敏?

  看,桌上有三杯水,左边是一杯冷水,右边是一杯热水,中间的是温水。请将左手食指放入冷水中,将右手食指放入热水中,感觉到冷与热了吗?

  好!检测你们手指灵敏的时候到了。将左手食指放入温水中,再将右手食指放入温水中,感觉到的冷热一样吗?(不一样)

  【评:(1)以做游戏的形式导入,学生较为感兴趣;(2)选手指感觉灵敏的同学,是为下面感觉到的冷热不一样做铺垫;(3)将左右两只食指插入温水,书本中安排是同时插入后,我经过多次实验,感觉一先一后,效果更加明显。】

  哪只冷一些,哪只热一些?(右手冷一些,左手热一些)

  是这样的吗?可,同一杯水,它们冷热应该一样的啊!怎么会一只冷一些,一只热一些呢?是不是我们感觉出了问题?(原先右手放在热水中,突然放到温水中,就会感觉冷一些,而原先左手放在冷水中,再放入温水中,感觉就会热一些。)

  噢,是这个原因致使我们感觉到的冷热程度不一样。(板书:冷热)其实,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板书:温度)它的常用单位:(板书)摄氏度当我们要想准确地知道物体的温度时,就要借助科学仪器——温度计。

  二、 正确使用温度计

  过渡: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三杯水的温度?(想)那好,我们先得学会怎么使用温度计,老师介绍,大家要听仔细。

  【评:借助刚才桌上的三杯水,抓住学生急切想知道桌上三杯水温度的心理,激发学生测量的欲望,为学习使用温度计做下铺垫。】

  (1)(出示温度计)这就是温度计,它是用玻璃做的,很易碎。所以使用时,一定要轻拿轻放。为了方便大家观察,老师特意做了个大模型。

  (2)这最下端红色的叫液泡,这红色的一条叫液柱,上面还有刻度,每一小格就是1 C。

  (3)测量时,液泡要完全浸在水中,而且不能碰到杯底和杯壁,否则测出来的温度就会不准。

  (4)读数时,要使视线与液柱的最顶端水平,液柱顶端指向哪个刻度,就是多少摄氏度。但要注,一定要等液柱不在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读数。

  大家清楚了吗?好!看看老师教具上的温度是多少?(学生读数)改变液柱的高度,学生继续读数。

  【评:以往说到科学课,我们马上想到的就是让学生亲历亲为,动手探究。可是,“动手探究”不是科学探究的唯一方法。在提倡动手探究的同时,我们不能完全抛弃“传统的讲授教学”,在许多情况正是,传统讲授法,也有自己的优势。】

  大家会测量水温了吗?(会),好,我们就来测测这三杯水的温度。注意,先测冷水再测温水,最后测热水,测量过程中,要分工合作,及时记录下所观察到的温度。

  开始测量。

  汇报测量结果(教师板书,一至两组测量的数据)

  我们发现冷水的温度较高,温水的温度一般,冷水的温度较低,你们都是这样的吗?

  三、 连续测量一杯热水温度的变化。

  1、过渡:大家这么快就学会了使用温度计,并且测量了这三杯水的温度,真了不起。大家知道,一杯热水放在这里,它会渐渐变凉,也就是温度在下降。那么它的温度是怎样下降的呢?是先快后慢,先慢后快,还是均匀下降呢……

  2、学生猜测。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快——慢,慢——快,均匀)教师:为什么这样猜?

  【评: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热水是在渐渐变凉的,但至于怎样变的,学生可能没有细想过。这里教师设问“它的.温度怎样下降后”紧接着追问,使得问题的指向性更明,学生思考的难度大大降低。科学课中的探究并不等同于猜谜语,它是要有根有据的。】

  (一)方案设计

  4、大家的意见都不一样?那该怎么办呢?

  5、学生答:测。

  6、师追问:怎么测?我只测一次行不行?(不行)为什么不行呢?一次看不出变化?两次呢?(也不行)那你认为测几次?

  7、对,必须经过多次测量,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才能发现温度变化的规律!大家统一一下,测6次好吗?

  8、那隔几分钟测一次呢?

  (1、2、3、4、5……)

  9、一分钟时间太短,可能不易发现其中的规律,时间长了,又怕来不及,我们就隔2分钟测一次吧!为了时间的准确,老师用秒表给大家记时,2分钟时间一到,老师会报时,你一听到报时,就把观察到的温度及时记录下来,好不好?

  10、除了测量次数和时间间隔,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使用温度计……)

  11、另外,老师觉得大家还需要分工合作,保持安静,仔细观察,有时记录。

  【评:教师通过一系列引领性的提问,化解了此次实验中的难点,在宽松和谐的对话中和学生共同制定了活动方案,制定过程中,教师时刻注意与学生保持平等,用商量的口吻,充分体现师生互相尊重,也为科学探究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

  (二)实验操作

  1、(发材料)小组长上台来领铁架台和一杯热水。

  2、你们温度计的液柱还在上升吗?(不升了)

  3、好,注意开始记时了,请记录下此时的温度,填入“0”分钟对应的格里。

  【评: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教师统一计时,避免有的小组温度还在上升时读数。】

  4、2、4、6、8、10,观察记录。

  (三)交流汇报

  1、2—3组汇报,教师板书温度。其他小组都记录下来了吧!我们来看这两组的数据。大家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

  2、(先快后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学生思考回答。

  4、为了直观地看出这种变化,我们往往用曲线图来表示。

  5、出示小黑板:横轴表示时间,竖轴表示温度。

  下面就根据第一小组的数据来画曲线图。

  6、师生同步作曲线图。

  7、大家看图,0分钟到2分钟,线段坡度怎么样?(较大)说明温度下降较快,8—10分钟的线段坡度呢?(较小)说明温度下降较慢,这说明温度下降先快后慢。

  8、大家知道为什么温度变化是先快后慢呢?

  (热水刚到入杯中时与周围的温度相差较大,热量散发得很快,当逐渐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变小时,热的散发速度就减慢了。)

  四、拓展延伸

  讨论:如果继续观测下去,温度会怎样变化?

  提问:是否一直这样降下去呢?会降到多少呢?

  板书设计:

  冷热与温度

  摄氏度当我们要想准确地知道物体的温度时,就要借助科学仪器——温度计。

  小学科学设计教案 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

  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小组讨论填表工具名称可以做哪些事情工具名称可以做哪些事情

  4、小组汇报: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启后)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

  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油桶通过斜面推上车,比较省力;大石头用撬棍当赶感去撬动比较省力;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面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3、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4、请大家看P3工具的定义,深入理解。

  五、全课总结:对于简单机械,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

  小学科学设计教案 4

  【教学目标】

  1.知道世界上的动物不仅身体构造不同,生活习性和繁殖方式也不同;

  2.初步了解常见的6类动物分类方法:哺乳类、鸟类、鱼类、昆虫类、爬行类、两栖类。

  3.初步了解6类动物的主要特点。

  4.能通过合作形式整理总结出动物的共同特征。培养小组分工、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寻找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

  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做出科学判断。

  【教学准备】

  教学用的6种典型动物图片或标本。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引入

  1.从旧课引入。

  (提供 6种典型动物的图片,引入教材第一段)

  2.引发学生开展讨论。

  3.从讨论活动中捕捉探究的问题。

  4.回忆上一课的活动内容。

  5.学生说说这6种动物的特点。

  6.小组讨论。

  引发探究的兴趣。

  二、寻找相似动物的特点

  1. 提供丰富的动物图片。

  2.说说为什么这样找?这样找的'理由是什么?它们怎样相似?

  3.先找出一种与猫、鸽子、金鱼、甲鱼、青蛙、蜻蜓相似的动物。

  4.分组将其他的动物分别归类。

  初步培养学生的分类科学素养。

  三、逐步建立浅近的概念

  1.将看法一致的动物分别列在表格中。

  2.将看法不一致的动物罗列出来。

  3.运用先前达成的共同特征来分析该种动物,如果看法达成一致则列入表格,如果不能达成一致,教师则提供进一步的资料(主要是形体特征和行为方面的)。

  4.提供科学家的分类依据和命名方法,交流:我们的看法与科学家的分类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修改和补充?

  (1)说说这样处理的依据是什么?(初步抽象出共同特征)

  (2)各方面陈述自己的理由。

  (3)进一步抽象各类动物的共同特征,并为每类动物命名。

  (4)还有哪些动物和这6类动物都不相似?蜗牛是哪类动物呢?

  初步培养学生根据事实作出判断的能力。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四、寻找动物的共同特点

  1.这些动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2.教师总结动物的共同特征。

  3.小组讨论。

  4.交流,达成一致。

  从找相似的动物实践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五、作业

  学生完成作业。

  附板书设计:

  2.形形色色的动物

  和猫相似的动物:

  和鸽子相似的动物:

  和金鱼相似的动物:

  和甲鱼相似的动物:

  和青蛙相似的动物:

  和蜻蜓相似的动物:

  小学科学设计教案 5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提高小学实验的管理水平和能力,以及实验室材料实现科学化、分类、分档、档案管理,加强实验水平和实验效果,更好,更全面地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发展。

  二、主要任务及目标

  按国家教委颁布的教学大纲开齐开足实验教学课程,实验开出率达到90%以上,引导学生基本能亲手完成各个实验,形成一定实验技能,培养科学的实践,实验,观察能力。

  三、具体工作措施

  1、实验室工作由校长及教导主任直接管理,实验室设兼职管理员,即实验员,具体管理实验室工作。

  2、实验室管理员任务,目标;

  (1)实验员必须拟定科学教学计划,各年级科学教学工作须按计划进行实验教学,实验教学需填写演示实验计划、分组实验计划、演示实验单、分组实验单等表格。

  (2)在进行实验教学前必须准备好实验所需仪器,材料,教师对每组实验有充分准备,精心设计实验步骤和实验过程,方法,写出相应实验方案,以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安全性及效果。

  (3)在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时,应要求学生准备好相关的实验材料,以确保学生在实验中有物可做,并指导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相应的结论,完成实验教学;

  (4)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后,应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单(试验记录),并认真审阅,引导学生在实验、观察中养成科学的'科学观和相应的实验能力;

  (5)开学及时收取科学各年级《教学工作计划》、《演示实验计划表》、《分组实验计划表》;期末按时收取《教学工作总结》、《演示实验记录表》、《分组实验记录》

  (6)在实验教学、教研方面,以全体科学任课教师为组,进行相应的科学教学与实验教学研究,以不断提高科学学科教师的教学与实验能力。

  3、材料归档

  (1)每学期(学年)按时将各类材料分类装订后归档,并按时填写相应试验开出数、开出率,完成实验室材料的归档管理,做到科学、规范,便于查阅;

  (2)在材料归档的过程中注意材料的质量与数量应答相应要求;

  4、实验室器材管理

  实验室管理人员除应管理好材料收发、入档工作外,还应管理好实验室的器材及日常工作。

  (1)材料(实验器材)的每日发放和收回工作,并作好相应发放,收回记录及损坏,修理等相应记录;

  (2)作好相关实验器材的申报,申购等工作;

  (3)每周组织学生打扫实验室,并处理好实验室,保管室的用电,设备,器具的保管、管理、安全工作,以防意外事故发生。

  5、其他相关工作

  (1)作好与实验室及实验室管理相关的一系列工作;

  (2)如有不足之处,工作中及时调节与补充,使之日臻完善。

  小学科学设计教案 6

  教学目标

  1、初步通过查阅资料进行专题研究,初步了解和体验专题研究的基本态度。

  2、了解人类进化的过程,关注一些和进化有关的有趣问题。

  3、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培养学生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经历和体验通过查阅资料进行专题研究的完整过程。

  教学过程

  1、对选择的主题做出猜想之后,就要引导学生关注事实与证据,这是专题研究的核心环节。

  2、计划与组织。

  在以往和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的计划与组织能力得到了锻炼,知道了做好研究准备的基本方法和内容。教师可以组织研究相同问题的学生先进行商讨,并制订出研究计划,然后集体交流和评议,再修改完善研究计划。教材设计了一个范例,从计划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对学生制订研究计划给予适当的指导。

  3、事实与证据。

  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计划开展专题探究活动,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寻找证据。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如果学校图书资源比较丰富,能够上网查阅资料,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认真组织学生利用课堂或课外时间搜集资料;如果学校没有足够的'查阅资料的条件,而学生家庭具备这些条件的,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籍或网站,让他们利用梨外时间查阅资料,搜集证据;如果学校和学生家庭均不具备足够的查阅资料的条件,教师课前就要认真准备原始材料,以便在课堂上供学生查阅。

  (2)教师一宽一要指导学生做好资料卡,为后面的整理和交流提供丰富的材料,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记录,注意证据的科学品质。教材中呈现了三个资料卡和一个采访记录,分别是探究小组和奇妙小组搜集的资料,就是要引领学生重视填写资料卡,重视把搜集的资料记录下来。

  (3)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摊材料和证据。

  4、整理与分析。

  学生搜集到的资料往往是杂乱无章的,资料的来源也不尽相同。对这些数据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与解读,是专题研究的重要步骤,也是思维加工的过程。教学时,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与讨论:哪些可以作为证据验证我们的猜想;哪些不符合我们的猜想;哪些是相互矛盾的,需要进一步研究。然后,可以开展集体交流,汇报小组形成的结论,对于不能形成统一意见的要组织全体学生讨论,集思广益。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各个研究小组提供对问题的解释,与大家交流和分享。

  活动延伸

  对于研究问题如果不能形成统一结论,可以将不同的解释展示出来,让学生继续查找资料,继续关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这样非常有益一于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千万不要直接肯定或否定,强制学生认同某个解释。

  小学科学设计教案 7

  简单分析: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是教科版《科学》第三单元第四课时的内容。教材共分3个部分。

  一、生食和熟食,这部分的目的只要让学生了解我们常见到可以生吃的食物和必须熟吃的食物。

  二、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了解生、熟马铃薯的不同点。

  三、玉米由生变熟部分的目的不在于静态地观察生玉米粒和烤熟的玉米粒异同,重点是要求学生观察玉米粒从生到熟的动态变化过程。

  教学目标:

  技能目标: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生、熟食的不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多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精神和树立正确的卫生观。

  知识目标:知道食物可以分生吃的和熟吃的。了解同一种食物由生到熟的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

  观察比较并描述生、熟的马铃薯的不同点和玉米粒从生到熟的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

  观察比较和描述玉米粒从生到熟的变化过程。

  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合作探究。

  实验器材:

  1.生苹果,煮熟的苹果;

  2.生、熟芋头;

  3.生、熟马铃薯;

  4.生、熟玉米粒;

  5.铁碗,酒精灯;

  6.实验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

  一、课前激趣

  教师出示装有爆米花的礼物盒。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初次见面,为大家准备了一份礼物。这堂课表现最好的同学将能分享这份礼物,想要吗?

  生:想!

  (本环节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表现自己。为以后的课程环节埋下伏笔。)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研究有关食物的问题。老师准备了一些食物,想请几位同学上来蒙住眼品尝一下。说说这种食物是什么味道?可能是什么食物?哪位同学觉得自己的味觉最发达的愿意来试试?再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帮老师蒙住品尝食物同学的眼睛。

  (教师戴上一次性薄膜手套,向众学生展示后从苹果上切一小块用牙签喂给学生。)

  (本环节设计意图:从课堂映射生活,从教师实验操作细节上教育学生平时应注意卫生。)

  生:酸酸的'、甜甜的、还很脆,我想是苹果吧!

  师:解说得真详细,再请你品尝一种。(老师再从一个煮熟的苹果上切一小块喂他吃)

  生:酸酸的、粘粘的,猜不出是什么。

  师:你觉得哪个更好吃?

  生:第一个。

  师:好,让他看看自己吃的是什么!(卸下这位同学的眼罩,全班同学一起确认食物的名称——煮熟的苹果,并请这位同学归位)谁还想尝?(老师又抽取另一个同学,并请上讲台,用同样的方法喂熟的毛芋。)

  生:软软的、有点甜,是毛芋吧

  (老师喂他第二种食物——生的毛芋)

  生:脆脆的、有点麻,是不是……

  师:为什么不能确定是什么食物?

  生:好像平时从来没吃过这种食物。

  师:你觉得哪个更好吃?

  生:第一个。

  (让学生看看自己是否说对了。)

  师:通过刚才的小游戏我们知道有些食物(举起苹果)我们生吃味道好,有些食物(举起毛芋)烧熟了更好吃,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食物适合生吃?哪些食物需要烧熟了吃?(请学生来说说看)好,这堂课我们来研究一下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板书课题)

  (本环节设计意图:1.通过“猜一猜”辨别食物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有趣的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究科学,仔细观察的能力。2. 联系生活中的经验,举例说说生吃,熟吃的食物,从而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二、新课教学

  (一)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

  师:(出示生马铃薯)提问:这是什么?适合生的吃还是熟的吃?

  生:熟吃。

  师:我手中的两个马铃薯一个是生的,一个是熟的,哪个生的,哪个熟的,你能用什么方法判断出来?(双手快速在身后交换出示两个马铃薯)

  生:“看”、“摸”、“捏”、“切”、“闻”、“尝”、“剥”……

  (本环节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对已有知识和方法的选择,回忆先前学习的几种观察方式,并激发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对生熟马铃薯进行观察。)

  师:看来判断的方法真的有很多,下面我们小组合作仔细观察生的马铃薯和熟的马铃薯究竟有哪些不同?请记录员及时做好记录。材料员拿出抽屉里的这盘生熟马铃薯,如果要用小刀请特别注意安全,开始吧!

  (小组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教师巡回指导。)

  师:请材料员收拾好桌面的马铃薯扔进废物箱,我们要开始交流观察成果了:生的马铃薯和熟的马铃薯有哪些不同呢?谁先来试试?(一生把小组的成果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汇报,其他学生质疑补充)(教师一旁板书重点)

  观察方法 观察角度

  看 颜色

  摸、捏 软硬

  闻 气味

  尝 味道

  切 水分

  剥 表皮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啊,发现了生马铃薯和熟马铃薯那么多不同点,看来马铃薯由生变熟之后在颜色、味道、气味,水分,软硬等许多方面会发生很多的——

  生:变化!

  (本环节设计意图:1.让学生在已有的辨别方式之上掌握新的辨别方式,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能力。2.通过交流汇报,使学生总结出生熟马铃薯在颜色,味道,气味等方面的不同点,从而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

  (二)实验观察玉米粒由生到熟的变化

  师:刚才我们说了马铃薯由生变熟会发生很多变化,那是不是别的食物由生变熟也会发生变化呢?老师为大家准备了玉米粒来观察。(出示玉米粒,师:啊!糟糕,我怎么把生的玉米粒和熟的玉米粒混一起了),大家能帮我把它们先区分开来吗?。(请材料员从抽屉里取出装玉米粒的信封)

  生:能!(学生区分生熟玉米粒。)

  师:“谁来说说你们是怎样区分生熟玉米粒的?”

  生:“熟的软,生的硬;熟的大,生的小;熟的好吃,生的不好吃;熟的香,生的不香……”

  (本环节设计意图:学生利用先前区分马铃薯的方法区分生玉米粒和煮熟的玉米粒,借以巩固先前知识技能。)

  师:“看来玉米粒由生变熟也发生了许多变化。这次老师提供的玉米粒是煮熟的,你们还能用什么方法让玉米粒变熟?”

  生:“蒸”、“烤”、“炸”、“炒”、“煮”……(同步板书)

  (本环节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举例说说将玉米粒变熟的方法,激发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并为下面的实验做好铺设。)

  师:“好,一会儿我们就来烤玉米,看看我们在烤的过程中玉米粒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请材料员将熟玉米粒收入信封放进抽屉)来,我们看看这次实验的器材,谁能说说你觉得这次实验需要注意哪些地方?(教师依次展示实验器材)

  生:“要注意酒精灯的使用方法”,“点火应该从下往上”,“灭火应该从侧面盖灯帽,熄灭后将灯帽向上提一提”,“用外焰加热。”

  (本环节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先前学习的酒精灯操作规范,注意实验安全)

  师:实验之前老师还想给大家一些小提醒。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小提示”)

  1、正确使用酒精灯(打开,点燃,加热,熄灭)

  2、搅拌玉米均匀受热。

  3、不触碰发烫的铁碗。

  4、仔细观察并记录玉米发生的变化。

  5、分工合作整理材料。

  师:大家能不能做到啊?材料员拿出材料开始吧!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实验并及时掌握学生实验信息。)

  (课件出示:说说我们的新发现!)

  师:“在玉米粒由生变熟的过程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大家?”

  学生分组汇报实验发现。(教师一旁辅以板书)

  煮 蒸 烤 炸 炒

  生玉米粒 ——————————————————→ 熟玉米粒

  硬 慢 裂 裂开口子

  小 膨胀,变大 比较大

  淡黄色 变深,出现小黑点 深黄,黑

  没气味 越来越香,出现焦味 香,有点焦味

  (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玉米粒变化过程中的状态,能对玉米粒变化过程中的重要特征进行描述。使学生认识到玉米粒由生变熟过程中存在渐变的过程。)

  (三)分发礼物,质疑设悬

  师:这堂课同学们都表现得非常棒!现在我决定,把礼物送给你们每一个人。(展示先前出示的礼物——爆米花。)

  师:在分礼物前先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

  师:你们看,这小小的玉米粒和这爆米花除了颜色,气味,味道之外还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思考“样子或形态”不同。

  (本环节设计意图:借此回顾之前总结的食物在由生变熟过程中颜色,气味,味道等会发生变化。并且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新的变化方面——形态或样子。提升学生对食物由生变熟过程中几个变化方面的认识。)

  师:那你们想知道一颗小小的玉米粒是怎么样变成一朵可爱的玉米花吗?这就留待课后大家思考吧。

  (课堂结尾留设疑问:大家想知道一颗小小的玉米粒怎么会变成一朵玉米花吗?给学生课后探究学习的空间。)

  师:请大家选出自己组里这堂课表现最出色的同学上来领取你们的礼物。附实验记录表:

  实验记录表(1)

  观察方法 生马铃薯 熟马铃薯 观察角度

  实验记录表(2)

  生玉米粒 烤的过程中 烤熟的玉米粒

  玉米粒的变化

  小学科学设计教案 8

  教材分析

  可溶性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依赖于三个主要因素:物质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液体是否被搅动。在前几课的溶解实验中,学生很自然地会注意到溶解的快慢问题,想到是什么因素影响了溶解的快慢。怎样让食盐溶解得快一点?学生比较容易想到的是搅拌,因为前面几课的实验中多次使用了搅拌的方法,他们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经验。本课从“搅拌对溶解的影响”这个对比实验入手,到学生自行设计“怎样加快溶解”的研究,指导学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怎样加快方糖的溶解?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好的效果。

  学情分析

  学生对溶解已有一定认识,在前面的.实验中也用到过搅拌的方法。对如何加快溶解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比实验是证明各种猜想的的探究方法。学生刚刚接触这样的的探究方法,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速度的主要因素。

  2、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3、在活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逐步发展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习重点:通过实验验证加快溶解的方法

  学习难点:对比实验中单个变量的控制。

  小学科学设计教案 9

  教材分析

  《摆》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第五课,旨在通过做摆,探究摆得快慢与什么有关,带领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过程,学会控制变量,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科学实验兴趣十足,已基本具备了观察、思考和整理数据的能力,也能够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比较、分类,但探究过程中过程与方法的运用还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则快。

  2、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知道可以用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作出假设;

  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验证;能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3、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2、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体验合作、发现摆的规律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能够根据自己制作的摆,推测影响摆摆动次数的因素。经历一个观察现象—推理判断—制订方案—论证计划的可行性的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

  通过小组合作,尝试自行设计对比实验,研究出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摆角的大小无关,只与摆线的长度有关。初步学会分析和推理对比试验中的定变量关系,并学会设计控制一个变量的实验。

  小学科学设计教案 10

  一、教学思路

  这是本单元第一个活动,这个活动要求我们和学生们一起尽量多地倾听各种各样的声音,分析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然后说说我们听到过哪些声音,并分析哪些是自然界发出的声音,哪些是我们生活和工作发出的声音。

  科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处处着眼于以生为本,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探究活动活动中自己感悟。

  二、教学目标

  1.能自己观察、倾听不同的声音,动手做声音的游戏。

  2.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对有关声音的现象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

  3.通过听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感知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有关,没有物体就没有声音;

  4.通过游戏、实验,说出声音有大小、远近、高低的不同,能够分辩声音的`大小和高低。

  5.感受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声音。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声音的大小和高低。

  难点:懂得声音的大小叫音量,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四、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光盘一只,《记录卡》每人一张,透明玻璃杯6-8只,清水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小学科学设计教案 11

  教学目标:

  1.能够针对问题大胆地提出猜想。

  2.能够利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滑轮的秘密。

  3.能够想到利用滑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滑轮的探究兴趣。

  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科学知识:

  1.认识定滑轮,动滑轮。

  2.发现动滑轮与定滑轮的不同作用。

  教学准备:

  师演示实验材料

  课件(利用滑轮工作的生活实例)演示用滑轮实验套材。

  分组实验材料(四人一组)动滑轮,定滑轮,支架,测力计,钩码,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喜欢做实验吗?

  生:喜欢。

  师: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①起重机吊重手②升旗仪式

  师:同学们通过观看,知道起重机是怎样吊起重手的吗?国旗又是利用什么装置升上去的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滑轮兄弟的秘密。

  板书课题 滑轮兄弟

  二、探究过程

  师生演示实验

  师:请同学们分组实验

  1. 组装定滑轮

  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师巡视观察,如果是个别问题,适时指导,如是普遍问题,师则演示指导。

  师:先直接称钩码的质量(重力)

  再用定滑轮,用弹簧秤拉钩码看数据。

  观察比较,填表,思考,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改变力的方向,不省力)

  2. 组装动滑轮

  师:请同学们先看一看P31插图,你会使用动滑轮吗?

  生:会。

  师:好。请同学们再分组实验。师巡视观察。

  ①生直接操作。(只秤钩码)

  ②提请学生不仅要秤钩码,还要秤滑轮观察比较,填表,思考,动滑轮有什么作用

  (省一半的力,但不改变力的方向)

  3. 组装滑轮组

  师:如果在实际生活中既要省力,又要改变力的方向,你能做到吗?

  生:能。

  师:请看课本P32插图,你会做吗?

  实验开始。师巡视观察。

  三、课堂总结

  师:今天的实验做得很成功,谁知道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生: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不省力。

  师:很好,那么动滑轮有什么作用呢?

  生: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师:滑轮组又有什么秘密?

  生: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小学科学设计教案 12

  教材分析:

  杠杆的科学》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中的第二课时。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是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中的一部分。它分为两部分:1、认识杠杆;2、研究杠杆的秘密。其中第二个活动是重点,活动选择了杠杆尺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经历运用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通过观察、实验、记录,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来认识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学生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本课教材的安排正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教科书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杠杆的工作规律,而是要求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分析等,这就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提供了开放的探究空间,有利于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展开活动,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得以提高。

  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学生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也是很多的,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在学习本课前,通过前一节课《使用工具》的学习,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但学生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本课教材利用杠杆类工具在生活中运用最广泛、最直观的撬棍撬木箱的情景引入本节课的研究,学生有类似的'生活经历,利于学生观察并引发思考。书中示意图对杠杆的用力点、支点、阻力点很较直观,很清晰。两个活动安排有梯度。一是认识杠杆,先由撬棍引入杠杆的概念,然后分析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接着引导学生分析了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工作时发挥作用的位置,并标出它们作为杠杆的三个点的位置,而后利用书中的图,对于身边的常用工具进行观察、分析,使学生对杠杆类工具有初步的认识能力。二是研究杠杆的秘密,在有了以上的基础后,利用杠杆尺研究杠杆工作的原理就十分容易了。学生通过实验,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杠杆工作的规律也就水到渠成。

  教学目标:

  1、从知识与技能:

  (1)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3)利用杠杆解决身边的事情。

  2、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分析、整理数据,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教学难点:

  (1)杠杆在生活中的变形应用;

  (2)能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通过分析整理,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小学科学设计教案 13

  一、教学目标

  1、继续进行观察、研究大树的活动,愿意亲近自然,关注自然。

  2、用简便的方法描述树的形状、粗细、高矮等。

  4、能用各种渠道丰富自己的知识。

  二、教学准备

  学生拓展树皮用的白纸若干,几张放大树的照片。

  三、教学准备

  1、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观察了一棵大树,你能不能告诉我,你观察到的那棵树是怎么样的?

  2、用简便的方法描述树的形状、粗细和高矮。

  用动作比划你看到的树冠的形状。

  用手比划你的大树的树干有多粗。

  用比较的方法告诉别人,你的大树有多高。

  3、观察、描述树的其他方法

  画一画,你所观察到的树的叶子,大树。

  展示一下你捡来的树的果实。

  你看到的树皮是怎样的'呢?你用什么办法把树皮给同学展示一下。

  教师教学生拓印树皮的方法,学生到校园内拓树皮。

  小结:用画画,拓印做记录,搜集实物标本等方法,都是我们观察,描述大树时可以使用的方法。

  4、对记录、描述作用的理解

  大家都能对大树进行描述或记录,那你是否能根据别人的描述知道是哪一棵树?

  出示一份观察记录,让学生猜猜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教师将落叶、树皮拓片分发给学生每人1份,让学生到校园去寻找大树。

  5、作业。

  写一份树的观察记录。

  小学科学设计教案 14

  教学目标:

  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了解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

  能设计完整实验论证自己的.推理猜想,并能坚持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

  铁片、锈铁、铁锈、电路、磁铁、锤子

  教学过程:

  一、出示生活实例图片:很多的铁制物品被锈掉了,影响了我们的使用,要控制铁锈就要了解铁锈。

  二、观察铁锈,和铁形成对比认识

  1、提出问题,明了探究任务:铁锈是从铁变来的,那么铁锈是铁么?生答。怎样证明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呢?

  2、取出铁、锈铁、铁锈(刮下来的),仔细观察回答,如何支持我们的看法?

  3、引导思路:要看铁锈是否是铁,除了观察等外,我们还要看铁锈是否拥有铁所具有的特性来验证,寻找证据借鉴课本资料实验探讨填写35页表格。(指出:是对比实验,注意可变因素的唯一性,以及实验注意点)

  4、反馈交流探讨结果,展示填表。如何用你的发现说明你的看法的?

  5、小结:我们通过观察和敲击、导电、磁铁的吸引等实验得到的结果都说明铁

  锈不是铁,是铁产生的一种新物质,那么就是一种化学变化。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这是我们控制铁锈的关键。

  三、探索铁锈形成成因

  1、教师提出问题: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也就是铁锈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大胆讨论猜测。

  3、制定研究计划。

  4、交流研究计划,相互质疑补充,(对研究命题作出指导,通过比较“铁为什么生锈?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与具体学生单一猜想问题作出比较,指导问题选择的可行性,人员分工等)

  四、总结:

  下周我们再上课的时候,相信同学们对铁锈形成的研究会有不小的收获,我们还可以获取避免生锈的方法。

  阅读43页相关资料——铁为什么会生锈

  小学科学设计教案 15

  一、教学目标

  学生能通过各种活动,正确认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关系——食物链,并能正确使用食物链、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词语描述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能构建出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食物链、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提问,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新的一课,动物与能量。

  板书课题,动物与能量——食物链

  2、在讲课之前,老师要先提两个问题(出示课件图片),图中的各种动物(包括人)正在进行各种活动,这些活动是否需要消耗能量?(需要)

  3、动物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需要消耗能量,那么它们是怎样获取能量的呢?(动物通过捕食获取能量)

  4、那么动物是怎样通过捕食而获取能量的呢?我们接下来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谜语导入

  1.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猜两个谜语。

  幻灯片出示草莓杨梅的谜语。

  师:为什么猜是草莓?(草被羊吃光了)

  为什么猜是杨梅?(羊被狼吃光了)

  师:草被羊吃羊又被狼吃

  2.在这两个谜语中包含着生物之间食物关系,羊的食物是草,狼的食物是羊。

  (三)探究新知

  活动一: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1、师:接下来,我们看一段视频,同学们要仔细观看视频,等一会老师要提问几个问题。

  师:播放视频。

  师:视频里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师:故事里面有哪些生物?(树、蝉、螳螂、黄雀)

  师: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食物关系?各小组讨论一下,然后交流。

  (树被蝉吃,蝉被螳螂吃,螳螂被黄雀吃)

  2、(各小组讨论后)由各组组员来汇报。

  3、小结:就像这些动植物一样,动物与植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存在“吃”与被“吃”的食物关系,根据食物关系,可以把一些动植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就像一条有很多链环组成的锁链一样,人们把动植物之间的这种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食物链。

  活动二:深入了解食物链

  1、谈论,他们谁被谁吃?

  师:课件展示课本P46图片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在课本上标出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学生在课本上用箭头标出,并按照这种关系在圆圈里填上动植物名称,然后汇报。草→蝗虫→青蛙→蛇→鹰)

  师:(评价)这两位同学的分析很到位,已经能熟练的运用食物链知识了。

  师:课件出示食物链概念

  2、分析食物链中的食物关系

  师:同学们,请你观察一下这两条食物链,你能发现什么相同之处?(起点、终点)

  师: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是什么生物,而终点又是什么生物?(起点是绿色植物,终点是凶猛的食肉动物。)

  师:(教师评价)这位同学真是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学生

  小结:食物链一般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食肉动物结束。

  3、分析食物链中的各个层级

  师:同学们,我们再观察一下这两条食物链,思考一下,哪些生物能够自己制造食物;哪些生物不能自己制造食物,只能吃别人制造的食物?(树和草能够自己制造食物;其他的生物不能自己制造食物,只只能吃别人制造的食物。)

  师:我们把能够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称为生产者,课件出示生产者概念;把不能自己制造食物,只能吃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称为消费者,课件出示消费者概念。

  师:你知道在这两条食物链中哪些是生产者,哪些是消费者吗?

  (树和草是生产者;蝉、螳螂、黄雀、蝗虫、青蛙、蛇、鹰是消费者。)

  师:(教师评价)这位同学的理解力非常快,这么快就能很好的运用刚学的知识了。

  师:同学们,除了生产者和消费者,食物链中还隐藏着一些我们看不到的生物,他们一般不出现在食物链中,但他们却是食物链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他们就是分解者,课件出示分解者概念。

  (四)课后思考

  我们今天要学的知识就是这些了,不过呢,在下课之前,老师要给同学们留下一些作业,作业内容就是以下几个问题,同学们课下要好好思考,我们下节课就要研究这些问题。

  1、同一种植物只会被同一种动物吃掉吗?

  2、同一种动物只吃同一种食物吗?

  3、生物之间只存在一条食物链吗?

  4、食物链之间会不会产生交叉?

  小学科学设计教案 16

  教学设计:

  水变成水蒸气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水的蒸发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通过实验了解加快蒸发的条件。

  2、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描述水在蒸发时所发生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想像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

  酒精灯、火柴、小烧杯、水、一块湿抹布,毛巾等一个大烧杯,有水,一小袋盐,小药匙一把,一根玻璃棒。两个中烧杯,事先贴上标号(1号和2号),半杯水,每组一块手绢,培养皿,吹风机,小电池,热水袋,电熨斗,小电风扇

  教学过程:

  一、初步了解蒸发现象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单元,水单元(用湿抹布在黑板上写一个水字),请你猜测一下,这个“水”会有什么变化?

  2.学会汇报,(变干了,变成水蒸气,蒸发掉了等等)

  3.这是怎么回事呢?(或你知道为什么吗?)

  4.你看到水蒸气了吗?由此,你觉得水蒸气它是什么样的?(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5.小结:像这样由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我们就叫做蒸发。(板书)

  6.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蒸发现象吗?

  7.学生举例。

  二、知道加快蒸发的`三个条件。

  1.从刚才的回答中,唐老师发现大家在平时生活中都是一个有心者,这一点唐老师非常喜欢。

  不知道大家的生活经验怎么样。比如说,唐老师这儿有一块湿毛巾,你能想到几种方法让上面的水蒸发掉呢?

  2.学生思考后回答。

  3.不错,其实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我们什么也不做,就让他这样放在这,过了一段时间后,它会不会干?对,但这样做时间就比较长了。

  4.那怎样做能让这块毛巾快点干呢?看哪组想到的方法比较好。

  5.小组讨论。

  汇报时注意说出所需的器材和实验过程

  6.汇报(按方法汇总)

  7.唐老师事先准备了几样实物,但还有几组的同学只能对不起你们了,加入到其它组去吧,好吗?

  8.分组实验

  9.刚才的实验大家都做得很认真,谁能说说你们观察到的现象?

  10.现在,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怎样就可以加快蒸发呢?

  三、巩固,小结

  1.今天,我们主要研究了水的蒸发,关于这水和水蒸气,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2.唐老师倒准备了几个问题,看你们能不能回答。

  (1)你知道盐是从哪来的吗?(出示盐)现在,唐老师把它放入烧杯中,搅拌一下(边说边演示),现在,我又想把放进去的盐取回来了,你有办法吗?

  (2)有1号和2号这样两杯水,我想让1号中的水以最快的方法蒸发掉,你有什么办法?你能让2号中的水尽量不减少吗?

  小学科学设计教案 17

  教学要求:

  1、知道水里有溶解和不溶解于水的物质

  2、使学生知道沉淀、过滤、消毒是水净化的常用方法。初步了解自来水的净化处理过程。

  3、指导学生初步学会做沉淀和过滤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4、向学生进行饮水卫生教育,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与人合作、不怕困难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课前准备:

  1、有关《水污染》和课本36页插图的课件。

  2、沉淀实验:烧杯、明矾、玻璃棒。

  3、过滤实验:滤纸、剪刀、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滴管。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知道沉淀、过滤、消毒是水净化的常用方法。

  2、向学生进行饮水卫生教育,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教学难点

  沉淀和过滤实验的操作规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水污染》和课本36页插图的课件。提问:同学们,你们发现水里面有什么?你知道自然界的水是怎样被污染的?污染的水是怎样危害人类健康的?

  学生结合课件进行讨论并汇报

  2、教师:水里有什么呢?(板书)自然界的水由于各种原因,混入了各种杂质,其中有不溶解于水的杂质,如泥沙、石块……,有溶解于水中的杂质,如食盐、各种矿物质……,还有细菌、病毒等。自然水域的水必须经过处理,除去部分或全部的杂质,才能饮用。把不干净的水变成干净的水,叫做水的净化。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学习用沉淀的方法净化水。

  (1)观察:每组实验桌上有两杯混浊的水,观察水里有哪些杂质?

  (2)学生汇报。

  (3)讲解:怎样除去水中的这些杂质?要除去水中比水重的'杂质,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把水放在容器中静置一会儿,一部分杂质就会沉到水底,这种方法叫沉淀。为了加快沉淀,还可以在水中加入明矾,明矾经过溶解后能把水中一些较小的颗粒粘在一起加快沉淀。我们附近农村,由于农民都使用了自来水,一般就不用在水中加入明矾沉淀。

  (4)演示沉淀实验,边示范边讲解:加入适量明矾、用玻璃棒搅拌、静置,过一会儿观察沉淀后的水有什么变化?

  (5)学生实验。

  (6)学生观察、讨论:沉淀后的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7)小结:沉淀能除去水中什么样的杂质?家里的烧水壶、热水瓶等的时间用长了,壁上会有水垢,这就是水中杂质长期积淀的结果。

  2、指导学生学习用过滤的方法净化水。

  (1)讲述:沉淀能除去水中一部分杂质,但并不能完全除去不溶解的杂质。沉淀后的水还会有重量很轻的物体在水中,过滤又是一种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

  (2)讲解过滤操作的方法。

  (3)学生分组实验。

  (4)观察、比较并讨论:过滤后滤纸有什么变化?过滤能除去水中什么样的杂质?

  (5)小结:用沉淀、过滤的方法能除去水中不溶解于水的杂质。

  3、指导学生学习用消毒的方法净化水。

  (1)讲述:用沉淀、过滤的方法能除去水中不溶解于水的杂质,但不能除去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这就需要消毒,比如用加热的方法把水烧开,这种方法叫“煮沸”;也可以往水里加漂白粉。我们把煮沸各加消毒药品的方法统称为“消毒”,其中煮沸是又简单又可x的消毒方法。

  (2)总结水的净化方法。

  学生汇报

  三、自由活动

  1、了解自来水厂水的生产过程,并进行饮水卫生教育。

  (1)提问:你家饮用的水是归哪里的水?自来水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2)讨论:自来水要经过几道净化处理过程?

  (3)提问:自来水经过多道净化处理,能不能直接饮用?为什么?

  2、探索研究:自己设计一个自来水加工厂

  (1)教师:如果让你设计一个自来水加工厂,你有怎样的设想,把你的意图用文字或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

  (2)学生设计。

  (3)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

  四、拓展活动

  教师: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淡水的使用量逐年增多,出现了淡水资源的缺乏现象,更严重的是大量的工业废水排入到河流、田野……给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请同学们课下对附近的工厂、河流进行调查。谈谈你的感想和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办法。

  板书设计:

  一、水里有什么

  杂质:溶解于水、不溶解于水

  二、净化办法:

  1.沉淀

  2.过滤

  3.消毒

  三、设计自来水加工厂

  小学科学设计教案 18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与小组同学一起,参与设计房子,会计算房子的用料。

  2.能够与组内同学密切合作,建造房子。

  (二)科学知识:

  1.了解古代房子和现在房子的特点。

  2.知道设计在建筑中的重要作用。

  3.了解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的建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造房子的艰辛和快乐。

  2.体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享受。

  二、教学重点:

  设计并建造房子

  三、教学准备:

  有关建造房子的材料、绳子、纸张、木棒、透明胶带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人们居住离不开房子,你知道房子有哪些不同的类型么?

  2.欣赏一些不同类型的房子,说说它们都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3.如果让你来建造一幢房子,你会建成什么样子。板书:造房子。

  (二)学习新课

  1.初步总结房子类型,看书上的图片,分析。

  思考问题:古代房子和现代的房子有什么不同?

  学生谈论,汇报

  2.探究造房子的原理

  (1)谈话:刚才我们比较出现代的房子在高度、功能等方面远远优于古代的.房子,在建造的时候要考虑到哪些因素呢?

  (2)学生谈论,罗列,汇报

  (3)引导:根据已经学过的《折形状》和《搭支架》,怎样建造既省材料有牢固的房子,你们有些怎样的建议?

  3.造房子活动

  (1)我们造房子可以用的材料(提示:我们建造的是房屋模型,所选材料的可行性)

  (2)分析材料

  怎样把可用的材料变得更结实(结合《折形状》所学的知识)

  怎样连接这种材料(结合《搭支架》所学的知识)

  (3)分析书上的图,你从图上能学到什么经验?

  学生讨论,汇报

  4.动手操作

  分小组自由搭建,教师巡视指导(提示:模型不宜过大)

  5.评比,总结。

  小学科学设计教案 19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并制作简易降落伞。能够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2、知道降落伞缓慢下降的原因(即增大空气阻力),初步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3、认识到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促进作用。具有合作与参与的意识,主动进行分享和交流的品质。产生对科学问题进行反复尝试与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棉线、衣夹、手帕、牛皮纸、塑料袋、剪刀

  演示材料:降落伞下降的视频资料,秒表

  三、教学过程

  (一)认识降落伞下降过程中受到的各种力的作用。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录象,我们一起来看看。

  2、播放降落伞的视频录象

  3、大家认识录象中的东西吗?那你知道降落伞在下降过程中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呢?

  4、你们能用箭头表示出来吗?(指名一学生上黑板标注,其余学生自行在书上标注)

  引导学生主要标出降落伞受到的重力和空气的阻力。

  (二)制作降落伞并测试降落伞下降速度

  1、大家想亲手来做个降落伞吗?请看老师给你们准备的材料:棉线、衣夹、手帕、牛皮纸、塑料袋、剪刀、秒表。

  2、每小组选择相应的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降落伞,并注意:

  A:在使用剪刀时注意安全

  B:线段从四个角下垂到结的长度应相等。

  3、现在我们来测试一下我们自己设计制作的`降落伞

  测试方法:

  A:一位同学在教学楼二楼往下放降落伞,下面的同学用秒表记录从降落伞打开到下落至地面的时间。

  B:要保证降落伞下降的距离一致。

  C:记录员及时记录时间数据

  (三)研究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1、每小组交流本组所制做的降落伞的降落所用时间

  2、每小组降落伞下降所用的时间为什么一样呢?降落伞下降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呢?

  3、学生各自提出假设

  4、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确立一个假设,填好小组活动研究方案:

  问题:降落伞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假设:

  保持不变的是:

  需要改变的是:

  5、交流汇报,师生共同指正小组研究方案中有误或不全的地方。

  6、小组开展研究,并填好数据。

  结论:

  (四)汇报交流:

  通过研究,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五)布置作业。“潜水比赛”是一个拓展活动,研究物体在水中的下降情况。如果时间不够,可以布置学生课后自行研究。

  小学科学设计教案 20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善于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能通过动手操作、分析、推理等方法了解照相机和眼睛的结构。

  2、能表达交流自己的体会与见解,会为自己的见解寻找科学依据;能设计制作土照相机。

  (二)过程与方法

  1、制作简易照相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了解动物眼睛的构造学习活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研究生活中有关成像的现象,养成了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愿望。

  2、在探究中体验学科学、用科学的乐趣;愿意合作与交流,愿意用所学的知识改善生活。

  二、教学重点

  认识照相机和眼睛都是利用凸透镜的科学原理学习活动。

  三、教学难点

  从而通过学习使学生意识到眼睛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最珍贵的、最神奇的“照相机”更加珍爱和保护眼睛。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凸透镜片、纸盒、半透明纸、剪刀、胶水等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谈话:光使我们的世界变得如此的绚丽多彩,于是人们想方设法留下大自然多姿多彩的美景色,生活中哪种物品能做到这一点呢?

  是照相机(板书),人们根据光学原理设计制造出照相机。相信大家都拍过照,有没有谁自己使用过照相机呢?

  2、提问:关于照相机你都知道些什么?

  3、提问:关于照相机你们还想研究什么?

  新课讲解:

  (一)讨论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谈话:相机是怎样把景物拍摄下来的呢?课前同学们搜集的一些关于照相机的资料。下面请同学们在组内先交流一下。

  哪个小组愿意来说说?出示相机,观察相机构造。学生猜想相机的工作原理。

  小结相机的工作原理:相机将恰当量的光线透过凸透镜聚焦在胶片上形成图像,调整光圈(光线通过的小孔)和曝光的时间,就能控制透过光线的量。照相机就是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制成的`。

  (二)认识眼睛的构造

  1、眼球的构造

  (1)提问:刚才,我们了解了照相机的构造及工作原理,其实在我们的人体内也有类似照相机的器官,你知道是哪个器官吗?

  (2)出示眼睛模型。谁愿意说一说眼球的构造?

  (3)讨论:晶状体、视网膜、瞳孔分别相当于照相机的什么部件?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4)师生小结:眼睛的主要部分是眼球。眼球主要是由瞳孔、晶状体、视网膜和视神经组成。

  2、了解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通过以上研究,你认为是什么让眼睛看见了周围的物体?

  (1)用眼球模型演示视觉形成过程。

  (2)小结:眼睛之所以能看见周围的各种物体,一是必须有光,二是眼球内可以成像的构造。当我们睁开眼睛,从周围物体发射或反射而来的光,穿过瞳孔和晶状体,聚集在眼睛后面的视网膜上,形成这些物体的图像。连接视网膜的视神经立即把这些信息传送到大脑,所以我们就能看到这些物体。

  拓展活动

  课下感兴趣的同学查阅资料,来了解一下动物眼睛的构造,相信你会有新的发现。

  小学科学设计教案 21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知道有不同的月相(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

  (2)知道月相有每月经过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再到新月的变化规律。

  (3)了解月相变化的成因。

  2、科学探究

  (1)能持续观察、记录一段时间内月相,找出月相变化的规律。

  (2)能依据模拟实验的现象推理、分析并得出月相变化的成因。

  3、科学态度

  具有长期坚持观察的学习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知道有不同的月相,坚持持续观察、记录一段时间内的月相,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及成因。

  三、教学准备

  课件、月相变化动态gif、乒乓球、手电筒

  四、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生活情景:在电影院,影片中的嫌疑犯辩解道,“我昨晚借着月光,看见他从牛棚中偷走了牛”。但警察却说,“那天根本不可能有月光!”看电影的小朋友就有了疑问,“为什么那天没有月光呢?”

  产生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月相是很常见的自然现象,学生一般都知道有几种不同的月相,间接的会认为每天都可以看得见月亮(除了天气原因外)。而且学生不会每天去观察月亮,因此极少会有学生知道新月的存在,自然也就不了解在新月的时候是没有月光的。于是就会产生疑惑,“为什么警察这么肯定没有月光?”

  驱动任务:什么时候月亮没有月光呢?

  活动1:月有圆缺变化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都见过月亮哪些样子啊?

  学生经过交流,他们会发现月亮有多种形状,有的时候像圆盘,有的时候像镰刀……这时,教师提出月相的概念,月相是对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部分的状态的称呼,并通过图片让学生认识几个典型的月相及其名称:满月、上弦月、下弦月、蛾眉月。

  在认识月相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弯弯的蛾眉月怎么就变成了圆月?”引导学生思考月相是如何变化的。

  活动2:月相变化有规律

  月相是有变化的,经常在农历十五的时候能见到满月,月相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教科书上的表格是妍妍从满月开始,在一个月内每天观测月亮,记录下来的月相,同学们分析妍妍的月线观测记录,你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了吗?

  学生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能发现,月相呈现“满月——下弦月——蛾眉月——看不见月亮——蛾眉月——上弦月——满月”的规律。此时,教师再指出“看不见月亮”的时候的月相称为新月,然后再回应驱动页的'问题,学生就能明白是真的有看不见月亮的时候。

  活动3:月相变化成因

  月相有规律的变化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模拟月相变化成因的实验来探究吧!

  用电筒光模拟太阳光,用涂黑的乒乓球模拟月球,观测者的眼睛模拟地球上的观测点。

  以观测者为中心,乒乓球分别放在八个方向,电筒光一直平行一个方向直射乒乓球,观测者观察并记录不同方向的乒乓球亮面的形状。

  结论:综合模拟实验的现象,发现由于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内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导致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射到的亮面形状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从而产生月相变化。

  五、课堂小结及交流分享

  同学们小结出本节课了解的内容,月亮不同形状的名称,月相变化的规律及其成因。并尝试在生活中坚持长时间地观察月亮,了解其真正的月相变化。

  小学科学设计教案 22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凤仙花的根、茎、叶的外形特点。

  2、了解植物根、茎、叶形态的多样性。

  科学探究:

  1、能够综合运用感官和借助简单的工具从多方面观察凤仙花的根、茎、叶。

  2、能够运用数据、语言描述等方法,记录和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科学态度:

  1、能长期坚持观察、记录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并能相互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能够体会到植物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2、能意识到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放大镜、油、锥形瓶、橡皮泥、红色色素水

  学生准备:凤仙花、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流程:

  一、情景引入、聚集问题(6分钟)

  出示长大的凤仙花图片

  1、提问:凤仙花在生长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预设:学生参照记录手册汇报观察、记录情况。

  2、教师强调凤仙花根、茎、叶结构,特别是凤仙花的枝条和主干都叫做茎。

  引导学生回忆,凤仙花的生长,明确根、茎、叶的结构。

  二、探索(30分钟)

  (1)、活动一:观察凤仙花的根、茎、叶结构(10min)

  1、提问:我们从哪些方面观察的?

  如何观察?

  预设:观察形状、颜色、高度、气味、

  粗细等。

  观察方法: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

  手摸、使用工具如放大镜、

  尺子等。

  2、总结方法及注意事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并完善本节课记录手册第一部分。

  3、小组分享,总结根、茎、叶的特点。

  (2)、活动二:比较凤仙花和其他植物的根、茎、叶(5min)

  1、提问:其他植物的叶和凤仙花的叶一样吗?举例说明。

  预设:学生回忆低年级所学进行总结,植物叶在形状、颜色、大小、叶边缘等方面均不同。

  2、提问:其他植物的茎呢?举例说明。

  预设:大树的茎、葡萄的茎、草莓的茎等。

  教师展示不同类型茎的图片。

  3、提问:其他植物的根呢?举例说明。

  预设:大树的根、大葱的根等。

  教师展示不同类型的根的图片。

  总结:植物的根、茎、叶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根在形态上有直根和须根,茎有木质茎和草质茎,叶的形状多种多样。

  (3)、活动三:根和茎的作用(15min)

  1、植物的根、茎、叶多种多样,这些器官有什么作用呢?

  预设:学生猜想运输水分、养分、储存营养等。

  2、对于根,真的能够帮助获取水分吗?

  能否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预设:学生猜想植物的根能够获取水分,并根据猜想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

  注意:分析实验科学性、可操作性、严谨性,尤其是控制变量法的渗入。

  强调实验规则:

  ①将植物的根浸入水中,然后倒入少许油将水面密封;

  ②记录此时的水面位置;

  ③一段时间后,观察水位的变化。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完成记录单第二部分。

  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

  (此实验需要时间较长,教师可以提前进行实验,做好标记,展示给学生结果再引导学生课后继续观察自己的实验结果)

  3、植物根吸收的水分是如何运输的呢?能否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预设:学生猜想植物的茎将根吸收的水分运输到植物的其他各个部分,并根据猜想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

  注意:注意分析实验科学性、可操作性、严谨性,尤其是控制变量法的渗入。

  强调实验规则:

  ①将植物的根去掉,将茎浸入有颜色的水中,并用橡皮泥封住瓶口;

  ②一段时间后,观察植物茎和叶的颜色变化;

  ③对植物的茎进行简单解剖,观察茎内部的颜色变化。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完成记录单第二部分。

  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得出结论:茎将根吸收的水分运输到植物的其他部位。

  4、总结:通过实验证明了根从土壤中吸收水;茎把水运输到叶。对于刚才大家提到的其他功能能找到证据吗?

  预设:植物的根可以固定土壤防止泥石流等的发生;植物的茎可以延伸长出新的一株,起到繁殖的作用等。

  5、教师展示根和茎的其他作用图示,并总结:根和茎可以帮助植物获取水分,还有固定功能、营养功能,茎还有繁殖功能和营养功能等。希望课后继续观察探索,植物器官的其他作用。

  通过讨论,明确科学的观察方法及注意事项,综合运用感官和借助简单的工具从多方面观察凤仙花的根、茎、叶。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对比观察、比较植物的根、茎、叶,从而体会植物根、茎、叶的多样性。发散学生思维,思考植物各器官的功能,为接下来具体探究实验做铺垫。通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这一完整流程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目标。拓展学生思维,明确植物的根和茎还有其他作用,并培养学生建立证据与结论意识。

  三、拓展(4分钟)

  1、展示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路线图,观察并说一说说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2、说一说绿色植物对改善生态环境方面有哪些作用?

  利用本节课所学进一步延伸,体会到植物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建立人与应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小学科学设计教案 23

  学情分析

  食物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最爱吃什么最讨厌什么,谈起来滔滔不绝。然而究竟吃什么才健康?这是学生所困惑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则采用卡片来记录,摆卡片来研究,最终得出对人的食物的一般认识。使之感到了研究的快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我们一天要吃很多种食物,食物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制作食物名称记录卡片,拼摆食物记录卡片,对食物进行数量的统计和类别的划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开始有意识地关注所吃的食物。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意识地关注所吃的食物。食物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

  难点:通过记录一天的食物,发现问题和规律。会给多种食物组成的食品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进行食物记录的卡片纸(每人20张)、食物分类记录单(每组1份)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发放一天的食物调查记录表(附后),让学生在家里做好记录。[学生记录的过程不单是为上课准备资料,其实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让学习在家里学习,实现了学习的空间的开放;让学生的学习从课上延伸到课前,实现了学习时间的开放;让学生向家长学习,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由此可见学生记录的过程实际是一个开放的.科学学习的过程。]

  二、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研究食物。关于食物你了解多少?[学生的科学学习是在其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的学习,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是我们教学的起点,这一问题正是为了了解学生对食物这一概念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在此要引导学生对食品与食物这二个概念加以区别,以防止在书写卡片时两者相混淆。]

  2、你最爱吃什么食物?

  3、你最讨厌什么食物?

  4、提出研究的问题:我们究竟吃什么才健康?让我们通过这节课的研究来寻找答案吧。

  [最喜欢吃的食物与最讨厌的食物是学生很感兴趣的话题。在这一话题的讨论中,学生会发现同一种食物有的同学喜欢,有的同学讨厌。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吃什么呢?这正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问题。]

  三、讨论研究方法

  1、交流研究方法。你觉得我们该怎样开始我们的研究?

  2、启发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应注意选取样本。我们就以昨天的一天的食物为样本来研究。

  [研究方法的确定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环节的活动旨在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选取与研究内容的关系,并初步学习选取研究方法。]

  四、记录与统计

  我们的研究其实从昨天已经开始,拿出我们昨天填写的一天的食物记录,并且了解了一些食品由那些食材加工成的。想不想和同学交流一下?[这一交流活动是对家庭学习的验收,也为下一步填写卡片做好了准备。]

  1、下面我们就把昨天吃的食物记录在卡片上。(投影出示以下提示语来指导填写卡片的方法)

  2、一张卡片只记录一种食物名称。

  重复的食物要分多次分别记录。

  多种食物组成的食品要用多张卡片记录食物名。

  3、学生根据记录表填写卡片。

  4、初步统计。

  6、数一数共用了几张卡片?这说明了什么?把重复的食物卡片用钉书器钉在一起。重复最多的是那些食物?这又说明了什么?

  五、整理与研究

  1、小组内将重复的卡片钉在一起。

  2、把卡片平摆在桌子上。这么多食物我们怎么研究呢?启发给它们分类。

  3、如何分类呢?讨论确定分类方法。(如,可以生食的食物与熟食的食物;主食与副食;动物类与植物类食物)

  [给物体分类学生并不陌生,但由于其生活经验所限,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有些食物分类不清的情况。为此,组织全班同学首先将食物分成动物与植物类,分类中出现了诸如水、盐、食品填加剂等无法归属的问题。这时指导用“其他”来涵概。]

  4、分组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将食物分类。

  5、讨论交流分类方法。组织学生间的讨论,统一认识达成共识。[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也对人的食物的多样性有所认识]

  六、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人一天中应该吃那些食物才健康?[通过本问题的讨论旨在使学生明白,人是杂食性动物,因此,没有一种食物能包括人所需要的全部营养。从而纠正学生的偏食现象。]

  小学科学设计教案 24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地球的内部构造。

  2、能够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3、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

  4、小学科学《地球的内部》教案:让学生在活动中树立科学的自然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能够选择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并准确地表述对地球构造的探究结果;

  难点:体会科学研究中建立地球模型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煮熟的鸡蛋一个;分别装有水、细沙、小石头的黑色胶卷盒三个。

  学生准备: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小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上一节科学课。(师指地球仪)问:这是什么?

  生:地球仪。

  师:通过前两课的学习,我们对地球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告诉大家你们了解到地球哪些方面的知识吗?

  生1:我了解到地球是球形的。

  生2:我了解到地球的表面是千姿百态的。

  生3:我了解到地球上有高山,有峡谷,有平原。

  生4:……

  师:同学们了解的还真不少。关于地球,你们还想了解什么?(学生回答)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重点了解地球的内部。(板书课题)

  二、了解地球内部结构

  师:地球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呢?你们知道吗?

  生猜测。

  师:关于地球内部的结构,教材告诉了我们一些信息,老师也为大家搜集了相关的资料。请大家仔细阅读教材21页和老师发给大家的资料,读后用一段最简洁的话概括出你了解到的地球内部的信息,把它写到资料纸上。

  学生阅读,概括信息。

  师生交流信息。

  根据交流的情况,教师大屏幕出示地球内部结构图,观察。

  在交流过程中板书:地壳地幔地核

  师:看到这个地球内部的`构造示意图,你觉得像什么?

  生:鸡蛋。

  师:我们切开鸡蛋观察一下,对照你所观察到的,说说地核、地幔、地核与蛋壳、蛋白、蛋黄之间有何相似之处。

  教师剖开鸡蛋,指导学生弄懂二者的相似之处。

  三、指导学生探究

  师:这些信息是科学家得出的。那么,科学家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的呢?我们先来看一组有关地表现象的图片。请看大屏幕。

  教师课件出示火山、地震、地热、海啸等图片,让学生进行观看。

  师:从这几幅图中你了解了地球内部的哪些信息?

  生1:我知道地球的内部有炽热的岩浆。

  生2:我知道地球内部蕴藏着巨大的力量。

  生3:我知道了地球的内部是活动的。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科学家们从这些表象中推测出地球内部的许多信息,其实,他们还运用了实验的方法来探索地球内部的秘密。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讲桌上有三个密封的胶卷盒,里面装有不同的物品。在不打开盖子的前提下,你们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做?

  学生讨论准备如何做,得出方法:摇,钻等。

  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汇报交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并提示学生完整的表达)

  师:刚才的游戏我们进行得很成功。我们都当了一次小科学家,因为科学家们也是通过这样的办法揭开地球内部的结构秘密的。

  四、制作地球构造模型

  师:同学们现在对地球的内部构造有了一定的了解,大家有兴趣用橡皮泥做一个地球构造模型吗?

  小组讨论制作的方法和顺序,师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相机课件展示制作步骤:

  (1)先捏成一个直径约1厘米的红色橡皮泥小球做内核。

  (2)再捏一个直径约1.7厘米的黄色橡皮泥小球,压成一个薄饼做外核。

  (3)然后捏一个直径约2.2厘米的白色橡皮泥小球,压成一个薄饼做地幔。

  (4)用一层薄薄的灰色橡皮泥做地壳。

  (5)最后小组合作进行组装。

  小组活动。合作动手做地球模型。教师巡回指导。(播放音乐,制作完成后,提醒学生把桌面整理干净)

  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地球构造模型,师生共同评价。

  五、拓展引伸。

  师:对于地球内部的构造,现在仍然还有许多迷团,许多信息科学家也是一种预测。老师希望你们课后能多搜集一些有关地球内部的资料进行整理,并与大家一起进行交流,好吗?下课!

  小学科学设计教案 25

  一、教材分析

  植物王国的奇事,十分有趣。从植物妈妈的“办法”中,我们能感到大自然的奇妙。

  这篇课文从题目到内容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把科学知识用韵文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语言朗朗上口,是一篇百读不厌的科普作品。我们在备课和上课的时候,都要多读,在读中去感悟课文的韵律美,去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精妙,去了解课文告诉我们的.知识。

  二、学习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有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识、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重点:识字与写字

  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方法

  教法:激发引导、自主学习

  学法: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法。

  五、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生字卡片

  六、教学时间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二)初读识字

  1、激发学生多读,在读中识字。

  2、先分小组自由读,学生勾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同一小组互相帮助识字,再让每一小组的识字能手当小老师,教大家认字。

  3、在学生互教互学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类指导,如,用基本字加偏旁识字(纷、识),用换偏旁的方法识字(娃、洼),适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帮助识字。

  4、学习生字之后,通过朗读来检查识字效果,根据反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指导读准翘舌音“炸”“察”“识”。“识”在“知识”一词中读轻声。

  (三)朗读感悟

  1、范读激趣。

  2、学生自由读,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3、读第一节,启发提问:谁读懂了“四海为家”这个词语?

  4、朗读第二、三、四节,说一说自己最欣赏哪一位“妈妈”的办法,为什么?

  5、小组合作朗读全文,并试着背诵课文。

  6、背诵比赛(小组集体赛与个人赛结合)。

  (四)读读说说

  1、读补充阅读材料(见“资料袋”),再说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

  2、读“读读抄抄”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识字(排火车)注意指导读准翘舌音“炸”“察”“识”。“识”在“知识”一词中读轻声。

  2、检查朗读

  (二)指导写字,抄写词语

  让学生按笔顺自主写字,第一遍描红,第二、三遍写正确,写美观。教师巡视,有针对性地指导。

  本课有2个要求写的字都是女字旁,指导写字时让学生注意女字旁与“女”字宽窄不一样,第三笔到右边不出头。“旅、降”左窄右宽,指导学生把字写匀称、美观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不仅多,而且有趣,就让我们与学生们一起去探究植物王国、探究大自然的奥秘吧。

  (三)实践活动

  1、让学生读读课文后“泡泡”里的话,说一说除了课文中讲到的,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

  2、让学生把课前准备的资料拿出来展示交流,激发学生观察植物、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四)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资料袋:

  蒲公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果实像一个个白色的绒球,当冠毛展开时,就像把把降落伞,随风飘扬,把种子传播到四面八方。

  春天,柳絮四处飞扬。你知道春天柳絮飞扬的奥秘吗?抓一团柳絮仔细观察,会发现里面有些小颗粒,那就是柳树的种子。柳树就是靠柳絮的飞扬,把种子传播到四面八方的。

  凤仙花妈妈的办法跟豌豆妈妈的办法差不多,凤仙花果实成熟后会炸裂,风仙花妈妈用这种办法把种子送到四面八方。

【小学科学设计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科学设计教案02-18

小学科学教案《灯光》设计10-06

小学科学设计教案 13篇02-19

小学科学设计教案 (15篇)02-18

小学科学教案实验设计11-17

小学科学设计教案 合集15篇02-18

《身边的科学》的教案设计10-03

《科学怪人》教案设计10-07

科学与艺术的教案设计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