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神奇的纸》教案

时间:2024-07-01 13:31:03 昌升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大班科学《神奇的纸》教案(通用20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班科学《神奇的纸》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班科学《神奇的纸》教案(通用20篇)

  大班科学《神奇的纸》教案 1

  活动目标:

  1、了解莫比乌斯圈的特征,探索莫比乌斯圈的神奇变化。

  2、能制作莫比乌斯圈,并能大胆进行猜想和尝试记录。

  3、体验莫比乌斯圈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活动准备:

  纸条、纸圈、剪刀、固体胶、课件、记录表、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激趣

  以手指游戏引入纸圈。(教师用食指和大拇指变化出一个圈、两个圈、许多圈导入课题--纸圈。

  1、出示纸条,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师纸条也想变成圈,你们能不能帮助纸条变出圈?鼓励用多种方法,可以跟别人的不一样等。)

  2、幼儿尝试做纸圈。(幼儿做出的纸圈都一样)

  3、教师以魔术的形式展示莫比乌斯圈的神奇变化,引起幼儿的兴趣。

  二、设疑

  1、幼儿第一次尝试剪圈,让幼儿体会挫折,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及探索精神。

  2、画线对比

  教师提出要求:在两个圈上分别画线,从接头处开始画,到起点处结束,可以在里面画也可以在外面画。可以两人合作,一个人转圈,一个人画线。

  师:你的线画好了吗?你发现了什么秘密?普通圈的线只画了一个面就连了起来,但是莫比乌斯圈的线特别长,画过了红颜色的一侧又到了蓝颜色的一侧,最终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

  结合PPT总结出莫比乌斯圈的第一个特征:普通圈有2条边2个面,莫比乌斯圈只有1条边1个面。

  3、实验总结出莫比乌斯圈的第二个特点:沿线剪开普通圈,变成一样大的两个圈,莫比乌斯圈变成有两个接口的大圈。

  4、尝试自己制作莫比乌斯圈。教师小结:把纸条的一端扭一下和另一端粘合在一起,就做成了一个这样的圈。咱们做的这个圈啊,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呢,叫做莫比乌斯圈。是德国科学家莫比乌斯在1858年发现的。人们为了纪念他就给这个圈取名为莫比乌斯圈。

  三、探索

  沿着莫比乌斯圈的二等分线剪开和三等分线剪开会有神奇的结果。出示记录单:

  1、出示课件,教师讲解记录单。

  2、猜测普通的圈沿剪线剪开会怎么样。(记录)

  老师示范剪法。

  幼儿尝试剪普通的圈。

  3、幼儿猜测莫比乌斯圈沿着这条线剪开会怎么样。教师和幼儿一起记录。

  (1)幼儿自己剪剪看看。

  (2)请幼儿讲述操作结果。看一下,现在的莫比乌斯圈有几个接口?

  (3)它的结果跟你猜的一样吗?

  (4)教师小结:一个麦比乌斯圈沿着中间的线剪开就会变成一个更大的而且有了两个接口的麦比乌斯圈。

  4、教师出示画有两条线的麦比乌斯圈。

  (1)幼儿猜测,教师和幼儿一起记录。

  (2)幼儿剪剪看看。教师指导。

  (3)幼儿讲述结果。

  (4)小结:今天我们的`小朋友也做了一回小科学家。发现了莫比乌斯圈的很多秘密,知道画有一条线的莫比乌斯圈剪开后会变成一个更大的莫比乌斯圈。画有两条线的莫比乌斯圈剪开后变成了一个大一个小两个套在一起的莫比乌斯圈。

  四、拓展

  1、观看课件了解莫比乌斯圈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神奇的莫比乌斯圈,莫比乌斯圈不光好玩还很有用呢,你知道它有什么用吗?(幼儿自由发表意见)

  其实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藏着许多莫比乌斯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课件)

  立交桥:避免行人车辆的拥挤。

  过山车:更加刺激好玩。

  传送带:减少反复的摩擦工作,增加传送距离和面积......

  2、观看课件了解莫比乌斯圈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原来莫比乌斯圈不仅给生活带来了方便,艺术家和建筑设计师还利用它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继续展示PPT)。

  5、延伸

  瞧,老师这里还为小朋友准备了画有三条线和四条线的麦比乌斯圈呢。你知道沿着他们剪开会变成什么样吗?

  活动反思:

  本课是二年级上册《材料》单元的第4课。本课教学以纸为载体,通过改变一张纸,比较和体验纸改变前后性能的变化,交流纸的这种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等,激发学生继续改变材料、发现材料性能的探究欲望。

  根据教材,我把本课分为几板块:

  第一板块——聚焦,承接第3课的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认知经验说说普通纸的特点,引发学生思考有什么办法让纸具有更多的本领。

  第二板块——探索,探索又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明确改造纸的方法,先交流改变纸的方法,再明确本节课探究的改变纸的方法。第二部分,用“折一折”这种改变方法,引领学生用对比观察的方法研究纸被改变后形状、性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先在观察中发现纸的新变化,通过观察两种纸的侧面,发现普通纸和瓦楞状的纸分别是一字形和波浪形。在实践中发现纸的新功能,其中比较观察又分三步,即按一按(将白纸与瓦楞状纸分别平放在桌面上,用手轻轻按一按白纸和瓦楞状纸,认真体验手心的感觉,比较弹力)、放一放(取两个盒子,中间隔开一定的距离距离平放在桌面上,先将普通的白纸放在两个盒子上,接着由轻到重将物体(回形针、铅笔、文具盒)放在纸的正中间,看纸能否承受得住以及能承受多重的物体。测完白纸后,再去测瓦楞状纸能承受多重的物体。一边实验一边记录,比较承载力)、摸一摸(用普通纸贴着装有热水的杯子感受冷热程度;换用瓦楞状纸,再次感受冷热程度,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样,比较隔热能力)。

  第三板块——研讨,纸改变后性能的变化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板块——拓展,引导学生在纸上用刷油的方法改变一张纸,然后探究这张纸具有的全新功能。

  在授课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下几个问题:

  在说一说纸的特点时,学生能够说出纸的颜色、形状、易折叠,但是学生会钻形状这个牛角尖,不断说出:长方形、有四个角、有四条边等等,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说出纸容易破、遇水会湿、纸的厚薄等等。

  按一按这一板块,学生通常不能直接说出有弹性,能弹回,他们最多说到的就是:刺刺的、有一棱一棱、不能直接接触桌面……要说有弹性,能弹回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折瓦楞状的纸不是难事,但是学生自主折纸,会有横竖两种折法,在放一放这一部分,两种折法会对纸的承重能力有影响。

  与教材配套的学生活动手册中,放一放瓦楞状纸和普通纸分为“能支撑”和“不能支撑”两种,但是我认为这样划分不太准确,普通纸依旧能支撑像回形针那样的较轻物体,瓦楞纸上放过重的物体也不能支撑,因此我在授课时,把能不能支撑改为“能支撑较重物体”和“能支撑较轻物体”,让学生分别用回形针、铅笔、文具盒来尝试,较轻的回形针能够被普通纸支撑,瓦楞状纸能够支撑回形针、铅笔,铅笔盒不太重时能够被瓦楞状纸支撑,过重的铅笔盒则不能被支撑。学会能够通过这三种材料感受到普通纸和瓦楞纸的不同。

  第一次用低年级以及新教材开课,我在试上的时候发现引导学生回答,实验准备等等所花费的时间较多,整节课较为仓促。因此在第二次上时,我把折瓦楞状纸以及实验材料准备都放在课前,由于第二个班的学生能很快的说出纸的特点以及瓦楞状纸,整节课最后多余了一点时间,我用来和学生一起进一步探究瓦楞状的纸。

  在给低年级授课过程中,我认为我对学生的还是了解较少,对于不同的班级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的调整而不够灵活,路漫漫其修远兮,作为新教师,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大班科学《神奇的纸》教案 2

  活动目标:

  1、积极探索纸的不同变化与承受图书重量的关系,感知纸的承受力。

  2、合作讨论,表达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

  3、在试试、玩玩中感受探索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平整纸若干、图书、记录表、铅笔等

  活动过程:

  一、设置问题情境,引出“让纸站起来”的话题。

  1、师:看我手里拿的什么?(纸)今天我要和这位纸朋友玩一个游戏,我想让它站起来,可是你们看我总是失败,现在请聪明的小朋友们帮我试一试让纸站起来的办法。

  2、幼儿自由探索着让纸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3、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让纸站起来的?

  4、教师将站立方法用图示画出来。

  二、再次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幼儿探索。

  1、引导幼儿猜测站起来的纸上能摆放图书吗?

  2、教师拿一本书尝试,全体幼儿发现纸上是可以放书的。

  3、进一步引导幼儿猜测站起来的纸上能摆放图书的数量。

  4、鼓励幼儿尝试。

  师:确实纸上能放图书,纸的哪种变化能让放的图书又稳又多呢?我们可以用纸来试一试,看看用你的方法,可以放几本图书。

  5、教师出示记录表,提出规则和要求。

  师:两人一组试一试,每一组一张表格,让我们把纸折的样子画在这个格中,猜的数量都记在“?”号的格子中。

  6、幼儿将自己的探索结果记在格子里。

  三、交流讨论,再次进行实验。

  1、出示不同幼儿折的纸,引导幼儿观察比较。

  师:怎样才能放更多的图书?

  师:发现影响因素:纸折的次数、增加图形的封闭性、纸的高度变化、纸的形状变化等等

  2、设置挑战,再次尝试

  师:现在大家换张纸重新折,再试一次,比一比哪组小朋友放得最多,一会到前面来比赛。(一桌为一组)

  师:选两组放图书多的`来进行比赛。

  四、教师总结提升。

  1、今天我们主要探索的是关于纸的承受力,我们用折叠、卷的方法,改变纸的形状,纸就能承受一定的力,没想到一张小小的纸会有这么大的力量。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让人惊讶的科学现象,需要小朋友积极探究、善于发现,感受其中的快乐。

  2、用完的纸我们还可以有哪些用处?(再利用,不浪费)

  大班科学《神奇的纸》教案 3

  设计意图

  大班幼儿对于科学现象富有探索兴趣,有初步的观察、理解和运用能力,有使用剪刀沿着纸条中线剪的技能基础。《纲要》中提出:“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要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整个活动中我注意引导幼儿运用“猜一猜,试一试,想一想,再试试”的研究策略,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因自己的成功发现而增强自信心,也激发了幼儿参与下一个活动环节的积极性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操作,发现莫比乌斯圈与普通的圈在沿相同的线剪后会产生不同的现象。

  2、了解莫比乌斯圈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3、体验活动中探索和求证过程带来的乐趣。

  重点难点

  难点:通过探索操作,发现莫比乌斯圈与普通的圈在沿相同的线剪后会产生不同的现象。

  重点:了解莫比乌斯圈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活动准备

  纸圈、剪刀、ppt课件、记录表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出示纸圈,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手上都有两个纸圈,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这两个纸圈有什么一样的地方?有什么地方是不一样的?

  小结:一个拧过一个没拧过。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举起普通的的纸圈,伸出食指,从绿色的方块出发,沿着红色的线走,一直走回绿色的方块,你们发现了什么?

  师:试试另一个纸圈,沿着红线走,手指还是一直在外圈吗?为什么会这样呢?

  小结:其实这个神奇的纸圈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莫比乌斯圈,是很久以前一个叫莫比乌斯的人发现的,所以就用他的名字来命名了。

  2、幼儿第一次操作,发现莫比乌斯现象一

  师:现在我要请小朋友帮我一个忙,老师很想知道这个普通的纸圈沿着红色或蓝色的线剪会变成什么,你们觉得会变成什么呢?

  师:那如果把莫比乌斯圈也沿着红线或蓝线剪开,会怎么样呢?(幼儿猜想后操作并记录)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师:幼儿操作后讲述,你剪好的结果和刚才猜的一样吗?

  小结:普通的纸圈沿着红线剪变成两个大小不变的圈,沿着蓝线剪变成了三个大小不一样的圈,而莫比乌斯圈沿红线剪开后,变成了一个更大的莫比乌斯圈,沿着蓝线剪开后变成了两个一大一小套在一起的圈。

  3、第二次操作:发现莫比乌斯现象二

  师:你们看,这两种圈上还有一个颜色的线的没有剪,我还想知道,普通的纸圈沿着剩下颜色的线剪会变成什么样?

  师:那如果这个莫比乌斯圈沿着剩下颜色的线剪开,又有什么变化呢?你们想来试一下吗?(幼儿猜测后操作并记录)

  小结:普通的纸圈沿着剩下颜色的线剪开后还是两个大小不变的纸圈,总的是四个大小不变的纸圈;而莫比乌斯圈变成两个大小一样套在一起的莫比乌斯圈。

  4、观看图片,了解生活中的莫比乌斯圈

  师:这个莫比乌斯圈神不神奇?其实呀,这个神奇的莫比乌斯圈藏在我们生活中很多的地方,你们猜一猜它藏在哪里?

  师:我到找到了一些地方藏着这个莫比乌斯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小结:人们利用莫比乌斯圈的原理,建造了许多有用的东西,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美好。

  5、结束活动

  回去的时候,你们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还有什么地方藏着莫比乌斯圈,明天老师要请小朋友们来分享你们的发现。

  活动总结

  此次活动的教学设计是在教研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反复研讨和修改后定下来的,分别从科学活动的教学方法、教学流程的设计和不同年龄段的教学目标的理论知识来进行反复的推敲,最后到实施教学活动,活动中幼儿的参与性高,能够积极主动的回答老师的问题,本次活动的选材很新颖,幼儿也很感兴趣、操作能力很强、活动中可以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力,但是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提问过于笼统简单,没有针对性和时效性;评价偏重于结果性评价;材料的单一和无效;教师把控的太多,幼儿交流讨论的少,应给幼儿更多探索交流的机会;记录的形式化、单一化,记录卡的使用没有讲解清楚,幼儿在猜想记录的时候不会记录,还有教师的记录卡做的太小了,幼儿看不清楚。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还是要注意提问问题时语言的简洁性、严谨性和科学性,语言还要更生动、肢体动作还需更丰富,这样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以上就是我对本次活动的总结。

  大班科学《神奇的纸》教案 4

  【活动目标】

  1、尝试制作纸桌,在模仿、观察、比较中发现纸桌的秘密。

  2、喜欢手工活动,乐于探索与实践。

  【活动准备】 泡沫垫、长方形纸、篮子、积木、篮子、长方形纸、胶棒、黑板、盛满水的杯子等。

  (孩子人数、坐形、折纸试孩子、操作要求)

  【活动过程】

  说说纸的用途 ——初步尝试两张纸变纸桌,鼓励幼儿制作各种造型的桌腿——探索不同造型的纸桌腿对桌面承重能力的影响—— 尝试改进桌腿造型,提高桌面承重能力——师生共同小结。

  一、说说纸的用途。

  小朋友,你们每个人的桌子上都有两张纸,那谁来告诉老师,纸有什么用呢?(小结)可是今天,张老师要请小朋友用这两张软软的纸,来做一张能站起来的一条腿的桌子!

  二、初步尝试两张纸变纸桌,鼓励幼儿制作各种造型的纸桌腿。

  1、讨论:如何做一张一条腿的纸桌。

  小朋友都知道,桌子由哪两部分组成?桌子腿一般有几根?一根腿的桌子怎样才能站的稳呢?你准备怎么来做这条腿呢?(讨论:除了用卷的方法,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制做桌子腿呢?)

  2、尝试制作:现在就请小朋友开动脑筋,来做一做、试一试,看看谁的桌子最先立起来,做的又稳当又牢固!

  3、探索各种形状的桌腿:现在很多小朋友都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作品,那谁愿意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样做的桌腿,让它站起来呢?你的桌腿是什么形状的呢?

  集中讨论:“我的'纸桌站起来了”。(用语言表述或结合实物表述)

  用折的方法:将纸对折立起来变XX型

  用折的方法:将纸三折变成XX型

  用折的方法:将纸四折变XX型

  用折的方法:将纸卷成XX型

  三、探索不同造形的纸桌腿对桌面承重能力的影响。

  1、小朋友的作品都已经完成了,那现在老师来检验一下谁的纸桌最牢固!

  2、请小朋友轻轻的在纸桌上平放积木,看那种造型的纸桌放的积木最多!

  3、幼儿报数:你的纸桌放了几块积木,它是什么形状的?讨论:为什么他的桌子上能放这么多积木?我们来看,他的纸桌是什么形状的?小朋友,你们发现那种形状的纸桌更结实,放的积木更多一些?

  四、尝试改进桌腿造型,提高桌面承重能力。

  1、小朋友,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可以让纸桌腿变得更牢固、更结实?放上更多的积木呢?我们还可以怎样来制作纸桌腿呢?

  2、小朋友又想出了很多好办法,就让我们再来试一试!

  3、小结:纸的本领真大,通过折圈的方法,改变它原来的形状后,软软的纸竟然可以站起来,变成一张结实的桌子!而且在制作中,我们也发现了圆柱体的桌腿比其他形状的桌子腿更牢固,桌面上放的积木更多,承受重量的本领最大。还有什么形状的桌腿也像圆柱体一样,有一个支撑面,在桌子可以放更多的积木呢?(老师演示)下课以后,小朋友可以想一想,试一试,看还能不能制作出更结实的纸桌,能放上更多的积木,我们把纸桌的形状和放积木的数量记录下来,下一个星期咱们进行纸桌大力士比赛,好不好!

  大班科学《神奇的纸》教案 5

  活动目标:

  1、知识点:了解不同结构的牢固程度不同;

  2、技能点:能搭建出牢固的正方体;

  3、情感、态度:激发幼儿对结构的兴趣,乐于尝试各种情况;

  活动准备:

  搭建所需的相关材料。

  活动指导:

  1、 中班游戏的探究点主要在:如何搭建牢固的正方体;

  2、在游戏材料提供上,根据参与幼儿的人数提供人手一份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提出问题,吸引幼儿兴趣

  教师:小智和慧慧想和大家玩个游戏,但在此之前想请大家帮忙搭建两个正方体。怎样搭正方体呢?

  二、教具展示

  1、引导幼儿观察操作教师搭好的正方体,讨论各自的牢固性

  教师:这两个正方体怎么搭的?

  哪个牢固呢?

  三、操作过程

  1、幼儿自由探索搭建正方体的'不同方法

  2、比较各种搭建方法,引导幼儿发现结构与牢固性之间的关系

  教师:有哪些搭建方法?哪种更牢固?

  3、教师利用幼儿搭建好的正方体展示不同纸张结构承重量的差异,吸引幼儿的好奇心,探究纸张结构之间的区别,并将记录观察结果

  四、拓展

  1、反思如何将结构与牢固性的关系更好地利用到生活中

  五、总结

  本节课通过幼儿的操作,帮助其了解如何通过改变物体的结构提高物体的牢固性。在此过程中,幼儿能保持稳定的情绪,主动积极地反复尝试。

  大班科学《神奇的纸》教案 6

  活动目标

  1、对几何图案的变化产生探索兴趣

  2、理解纸片从平面到立体的变化。

  3、学会纸的折、剪、贴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不同

  难点:学会把平面展开图粘贴成立体图案

  活动准备

  1、前期经验:学会用不同方法让纸片站起来,体会到了“纸的神奇”

  2、物质准备:剪刀、胶水、手工纸、立体图案平面展开图、纸房子城堡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小朋友们,上次活动我们已经认识了“纸”的神奇,并且成功让纸宝宝站起来了,这次老师带你们去一个特别的地方玩吧!先闭上小眼睛

  (游戏--开火车:小火车嘟嘟开,开到哪里去,开到xx去......)

  哇,我们开到纸城堡来啦,小朋友开心吗?

  (二)、探索操作

  1、初次探索:

  师:纸城堡也是纸宝宝,他们和之前我们认识的纸宝宝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师:有小朋友说纸城堡是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拼出来的。你们同意吗?现在在小朋友面前的桌子上有好多图案,你们能从里面找出三角形图案吗?都找出来了你们真棒!现在我要请一位小朋友拿着你手中的三角形来找出纸城堡中你们认为的“三角形”,并告诉大家这两个形状是不是一样的?哪里不一样?

  师:小朋友说城堡的三角形是圆圆的,下面平平的,像个帽子一样,而另一个三角形是扁扁的。老师告诉你们,其实这些都不是三角形,这个像个帽子一样的,下面是圆圆的`,上面是尖尖的,像个小锥子一样的叫圆锥体,像圆锥体这样的形状我们就叫他立体图形,我们的纸城堡就是立体的,跟老师说说看“立体图形”。

  2、二次探索

  师:接下来我们认识一下这些立体图形吧,我请两个小朋友上来,并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

  师:小朋友说这个四四方方的立体图形不管从什么地方看都是一样的,这个长长的立体图形有4个一样大的图形,2个一样小的图形。(教师总结:像第一个这样六个面都是正方形的叫做“立方体”,像第二个这样长长的两个相对的面一模一样,有长方形的叫做长方体)

  3、动手操作

  师:为什么纸城堡和我们之前认识的纸宝宝站起来的方法不一样呢,你们想知道吗?看,老师手里有好多纸片,老师给你们变个魔术(教师示范给小朋友圆锥体的形成,用到剪,贴,折),是不是很神奇呀,那小朋友也动手尝试一下,看看自己手中的平面展开图可以变成什么立体图形吧,小朋友们用剪刀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哦!

  4、教师巡回指导:

  师:小朋友们都完成的很好,来给大家展示一下吧!

  (三)拓展延伸

  纸城堡是不是很好看?让我们把我们的城堡放到我们的活动区,小朋友们回家以后跟爸爸妈妈用立体的图形,一起动手做一个漂亮的纸城堡吧!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是一次“做中学”的活动。在设计时,考虑到孩子们的科学探究是从现实世界中常见的物品或身边发生的事情开始,因而设计了本次“纸片变变变”的活动。活动开始的音乐导入很好,幼儿被带动起来,激起了对纸片变化的探究兴趣。在活动开始,注意活动重要部分开展时间要充足。在活动中,注意幼儿的主动性,给予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带有一定的探究性,让孩子带有特定任务进行学习,而不是盲目操作,并且事后并让孩子表达自己的发现。同时,教学活动中重难点表现准确,活动主题明确。

  大班科学《神奇的纸》教案 7

  活动目标:

  1、探索纸不同的折法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

  2、能主动参与讨论,表达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

  活动准备:

  1、教具:大记录表1份、书“纸”的不同折法

  2、学具:小记录表(一组一张)、人手一支笔

  3、学具:每组一筐积木

  4、学具:人手3张纸(半张a4纸一张第一次操作 一张第二次操作 一张第三次操作)

  活动过程:

  一、探索纸张站立的方法

  1、猜一猜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纸,它们现在是平躺在这儿,我想要它们站起来,你们觉得可以吗?(停顿数秒,不用请幼儿回答)

  2、试一试

  师:好,请你们发挥你们的才智,动手让纸稳稳的站起来。要求:老师已经把纸放在后面的桌子上,小朋友不用搬椅子轻轻的走过去,听到音乐响起,请你们回来坐好。(讲要求一定要慢)听清楚了吗?

  幼儿操作(保证2—3分钟的操作时间),教师观察引导(你真厉害让纸站起来,你是用什么方法呀?)(哇,你折一折让纸站起来了)(不是很稳,你还可以怎么样?)

  3、交流分享

  (放音乐)个别没回来的幼儿教师走过去轻轻提示。

  请幼儿展示纸张站立的方法(请在观察中发现稳稳站起来小朋友回答),教师出示记录表用简单的线条记录。

  师:你们让纸稳稳的站起来了吗?成功的小朋友请举手?你用什么方法让它稳稳的站起来的?(教师提升概括:真厉害。你们看他是把纸怎么样啊?哦,折了一折(折了两/几折)/卷一卷让纸稳稳的站起来。这方法真不错,我要把它记下来。)还有跟他不一样的吗?(哦,他也是折了一折,不过他是这样放,像屋顶老师也把它记下来……)

  二、第二次操作,让纸张站稳

  师:还有小朋友没有举手,没关系老师重新给你们一张纸,再去试试好不好?成功的小朋友,可以在动动脑筋相处更多的方法。听到音乐怎么样?出发吧!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

  (放音乐)请第二次有新方法的幼儿展示纸张站立的方法,教师继续完善记录表。

  二、探索纸张承载力的大小

  师:你们真厉害,用1.2.3.4……那么多种办法把它变成了一张神奇的纸,向人一样站了起来。老师还要告诉你们,这纸在你们的帮助下不仅能神奇的站,还能承受一定的重量。要求:我给你们准备了积木,等一下请你们一块一块叠加把这里的每个方法都去试一试,看看它能承受几块并记录在表格中。

  教师用投影仪示范:我们的第一种方法是什么?我们在表格这一栏下画上方法(表格中画一画)然后你们开始放积木,如果是4块就写4,那5块呢?

  2.试一试

  3.比一比

  (放音乐)引导幼儿观察记录表,比较操作结果。

  师:你们把这里的.方法都试过了吗?请你们仔细看看手中的纸,你们发现了上面秘密?追问:每个方面它的积木数量一样吗?

  小结:原来每张站立起来的纸折叠方法不一样,它的承载力也是怎么样啊?(不一样)

  三、延伸活动

  师:(出示一本书)我的手上出现了什么?神奇的纸还能托住一本书呢?我看到有小朋友露出惊讶的表情,有点不可思议。那我们回教室休息一下再来试一试。

  大班科学《神奇的纸》教案 8

  活动目标

  1、了解莫比乌斯圈的特征,感受莫比乌斯圈的神奇变化。

  2、能大胆进行猜想并记录,提高观察和动手能力。

  3、体验莫比乌斯圈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纸条、纸圈、剪刀、固体胶、课件、记录表、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的兴趣。

  小朋友看,我今天带来一张长方形纸条,谁会把它变成一个圈?

  (个别幼儿直接把纸条两端对接,做成普通纸圈)你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吗?

  今天我也用纸条变了一个圈,小朋友看一下它与小朋友变的圈有什么不同?

  幼儿讲述后教师小结,一个拧过一个没拧过。

  我们把这个圈称为一号圈,另一个圈称为二号圈。

  二、幼儿第一次操作,认识莫比乌斯圈,了解它的特征。

  现在我请小朋友在一号圈和二号圈上来画线,你会有什么发现呢?

  在画的时候要从接缝这里开始,最后再回到这里。

  幼儿操作后个别回答,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幼儿讲述后教师小结:其实这个纸圈,它有一个有趣的名字叫莫比乌斯圈,是很久以前一个叫莫比乌斯的人发现的.,所以就用他的名字来命名了。

  三、幼儿第二次操作,发现莫比乌斯现象一。

  现在莫比乌斯圈要来和小朋友变魔术了,那如果我沿着刚才小朋友画的线把它剪开,然后卡擦卡擦剪到头,会怎么样呢?(幼儿猜想,教师记录)你想来亲自动手试一下吗?提操作要求:使用剪刀的时候要小心,不要剪到手指。

  如果剪好了可以高高举起来,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幼儿操作后讲述,你剪好的结果和刚才猜的一样吗?

  小结:原来莫比乌斯圈往中间剪开后,变成了一个更大的莫比乌斯圈。

  四、第三次操作:发现莫比乌斯现象二。

  师:你们想想看,如果这个大的纸圈再在中间剪开,又有什么变化呢?

  你想来试一下吗?(幼儿猜测后操作并记录)展示幼儿记录表,个别幼儿介绍。

  教师小结:在第一次剪成的大纸圈上再次中间剪开,变成两个套在一起的莫比乌斯圈。

  六、总结,观看课件,了解生活中的莫比乌斯圈。

  今天我们认识了神奇的莫比乌斯圈,那你知道它有什么用吗?

  其实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藏着许多莫比乌斯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立交桥:避免行人车辆的拥挤。

  过山车:更加刺激好玩。

  传送带:减少反复的摩擦工作,增加传送距离和面积。

  原来人们利用莫比乌斯圈的原理,建造了许多有用的东西,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美好。

  七、结束活动

  莫比乌斯圈这么神奇,我们还可以找一找什么物体的建造运用了这个原理。

  大班科学《神奇的纸》教案 9

  活动目标:

  1、通过多次操作,发现莫比乌斯环的现象。

  2、在设疑—猜想—验证的过程中激发探索欲望,体验科学操作的乐趣。

  3、初步了解莫比乌斯环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准备:

  纸环若干、纸条、记录表、剪刀、箩筐、ppt、笔。

  活动过程:

  一、手指游戏“变变变”。

  师:老师的大拇指和食指想玩“变变变”的游戏,你们想玩吗?那我们一起来玩吧,变成一个圆,变成两个圆。

  二、操作尝试,发现莫比乌斯环现象。

  1、幼儿进行第一次无意识尝试,对比普通纸环与拧一次的纸环的区别。

  师: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神秘的礼物,看这是什么?(纸环)纸环也想玩变变变的游戏,怎样把一个纸环变成两个呢?

  师:看,纸环对齐捏一捏,先在中间剪个口,再把剪刀伸进去,咔嚓咔嚓剪到头。是不是变成两个纸环了呀?

  师:老师帮你们准备了纸环,请你们也来试一试,好吗?

  师:你们是不是都剪出了两个环?请剪出两个环的小朋友把手举高给我看一看,好的,放下。那还有的小朋友剪出来的是怎样的?你剪出来的环比刚才的.环怎么样?(大)请幼儿按照筐上的纸环数送回纸环。咦,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剪出来的是大圆环,有的剪出来的是两个小圆环呢?

  师:这里有两个圆环,就是刚才小朋友没剪之前的,看看他们有什么不一样?

  师小结:原来,没拧过的指环剪出来的是两个小环,拧过的圆环会变成一个大环。

  2、教师抛出问题,幼儿进行第二次操作对比,验证拧一次和拧两次的区别。

  师设疑:是不是拧过的指环都会变成一个大环呢?(幼儿猜想)我给你们准备了许多拧过的指环,请你们去选一个指环剪一剪!

  师:跟你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你剪出来的是怎样的?再次把纸环举起来看一下,你们剪出来的纸环一样吗?哪里不一样?(有的是大环,有的是两个相扣的环)请幼儿按照筐上的纸环送回纸环。

  师:同样是拧过的纸环,为什么剪出来的不一样呢?

  师:奥秘在哪里呢?我来拧两个指环试试。

  教师示范拧纸环,(拧一下、拧两下)请两名幼儿上前剪纸环。教师记录表格。

  师小结:原来纸环拧一下剪出来是一个环,拧两下剪出来的就是两个相扣的环。

  3、教师抛出问题,激发幼儿第三次操作,从而发现莫比乌斯环的现象。

  师:刚才我把纸环拧一下,变成一个大环,拧两下,变成两个环,那拧三下、四下呢?(幼儿猜想)真的是这样吗?桌上有很多纸条,老师已经在纸条上贴好双面胶,请每个小朋友拿两个纸条,分别拧三下、四下,看看剪出来是怎样的,并把结果记录在这张表格上。

  师小结:我们发现原来纸环拧两下、三下、四下......最后都变成两个相扣的环。

  三、通过看课件初步了解莫比乌斯环现象的历史和运用。

  师:你们觉得这个纸环神奇吗?(出示课件)很久以前有个伟大的数学家叫莫比乌斯,比我们先发现了这个秘密,人们为了纪念他,就用他的名字做了纸环名,于是这个神奇的纸环叫做莫比乌斯环。

  师: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莫比乌斯环的运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项链,餐桌、过山车、克莱因瓶、打印机的色带、工业传输带等)四、教师再次设疑,进一步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兴趣。

  师:请你们回教室以后再想一想,我们今天做的莫比乌斯环还可以有什么用,好吗?

  大班科学《神奇的纸》教案 10

  活动目标:

  1、在设疑——猜想——验证的过程中,发现莫比乌斯环现象。

  2、在多次操作尝试中,激发探究的欲望,体验科学操作的乐趣。

  3、初步了解莫比乌斯环在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准备:

  各种纸环、纸条、胶棒、剪刀、记录表、笔、筐、课件。

  活动过程:

  一、手指游戏“变变变”。

  用大拇指和食指变成一个圈、变成两个圈

  二、操作尝试,发现莫比乌斯环现象。

  1、操作比较没拧过和拧过一次的纸环剪开后的区别。

  1)(出示纸环)纸环也来做游戏。怎样把一个纸环变成两个纸环?

  示范:纸环对齐捏一捏,先在中间剪个口,再把剪刀伸进去,咔嚓咔嚓剪到头。

  2)幼儿操作。

  你剪出了几个环?(一个、两个),将纸环送回家(两处)

  为什么有的`剪出来一个,有的剪出来两个?发现了什么秘密?(没拧,拧过一次)

  3)请两名幼儿上前操作。

  小结:没拧的纸环剪过以后变成了两个环,拧过的变成了一个大环。

  2、操作比较拧过一次和拧过两次的纸环剪开后的区别。

  是不是只要拧过的纸环都会变成一个大环呢?

  1)幼儿再次操作拧过的纸环。

  你剪出的纸环是怎样的?(将纸环送回家)

  同样是拧过的纸环,为什么有的剪出了大环,有的却剪出了相扣的两个环?

  2)教师分别演示拧一下和拧两下的纸环。

  3)请两名幼儿上前示范操作。

  出示记录表记录并小结:拧一下的纸环剪过以后变成了一个大环,拧两下的变成了两个相扣的环。

  3、猜测拧过三次或四次的纸环剪开后的区别,并自主操作验证。

  拧三下的纸环剪开可能会变成几个环呢?拧四下呢?

  1)幼儿猜想、记录

  2)幼儿操作:先拧、再剪。

  3)交流操作结果,并记录在大记录表上。

  三、了解莫比乌斯环现象发现者和在生活中的应用。

  今天我们玩的纸环有趣吗?这是一种神奇的科学现象“莫比乌斯环”。早在150年前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发现了这种神奇的纸环,人们就用他的名字将这种现象命名为莫比乌斯环。莫比乌斯环在生活中有许多运用:过山车、立交桥、机械传送带、打印机色带等。

  大班科学《神奇的纸》教案 11

  教材简解

  纸和桌子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与孩子的学习生活更是密不可分的,画画,做手工,写字都需要用到纸。活动《神奇的纸桌》的设计灵感来自区域活动,一天,手工区的乐乐将纸折成一张桌子,然后在纸桌上放雪花积木,他一边放一边数。乐乐看见我高兴的说:“老师我的纸桌很结实能放20个雪花片。”在观察中,我还发现我班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已由直觉行动思维过度到了具体形象思维,他们喜欢做做玩玩,喜欢自己动手操作,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折叠、粘贴等操作能力,他们能够运用想象,进行一些简单的设计制作活动。用纸来做桌子,对于孩子来说十分新奇,在熟悉与新奇的碰撞下,很好地激发了他们制作与探索的欲望。所以我根据本班幼儿发展水平,选择设计了本次活动。为幼儿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好奇心与探索的欲望。

  设计理念

  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孩子熟悉的东西,让孩子从身边经常接触的事物纸和桌开始,引导孩子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奥秘,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好奇心。就像杜威先生所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儿童本能的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惧来的特点。”活动中把幼儿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事物引入探究的对象,通过多次操作与交流、分享彼此的经验,来解决不同的问题,达到不同的目的。

  目标预设

  1、乐于探索,并能在活动中积极参与,大胆创新。

  2、通过操作活动,探索使纸桌站起来及站得稳的方法;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活动准备

  1、每人两张大小、形状相同的纸,固体胶、记录纸、记号笔没人一份。

  2、相同大小的雪花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1、师:小朋友这是什么?

  幼:纸师:纸有什么用处?

  幼:画画、写字、折纸……师:你有什么方法能让这张纸站起来?

  幼:折、卷

  2、师:前些天我的朋友告诉我,她能用两张纸,一张做桌面,一张做桌腿组合成一张一条腿的桌子,你觉得这张纸桌能站起来吗?

  幼:不能站起来、站起来

  3、师:那么,你们有什么办法来证实这件事的真假呢?

  幼:有

  4、师:好,如果给你两张纸,你能做成一张一条腿的'桌子还要让它站起来吗?你准备怎么来做这条腿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幼儿讨论)评析:活动一开始,以疑问为线索,“两张纸能做一张一条腿的纸桌吗?”展开探索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尝试制作纸桌,探索桌腿的多种制作方法。

  1、师:在你们的桌上有每人两张纸,请小朋友开动脑筋,来做一做、试一试,看看谁的桌子最先立起来,做的又稳当又牢固,好吗?

  2、幼儿尝试制作,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制作。

  3、集中讨论:“我的纸桌站起来了” (用语言结合实物表述)。

  师:你是怎样做的桌腿,让它站起来呢?你的桌腿是什么形状的呢?

  幼1:用折的方法:将纸对折立起来变小山型

  幼2:用折的方法:将纸三折变成门型

  幼3:用折的方法:将纸四折变扇型

  幼4:用卷的方法:将纸卷成圆型

  4、师小结:纸的本领很大,通过折、卷的方法,改变它原来的形状后,可以“站”起来,变成一张一条腿的桌子。

  评析:这一环节主要采用独立探究法,经验法,操作法,交流讨论法。活动中对纸桌的制作没有提出过多的要求,幼儿在操作活动时尽量不介入,只是适时的点拨,肯定,并鼓励幼儿不轻易放弃。为幼儿制作后的讨论“你的纸桌站起来了吗?”留出了很大的空间。最后幼儿介绍自己的制作方法,分享彼此的经验,在说中学,听中学,幼儿才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三、以游戏“摆积木”,尝试发现各种形状桌腿的纸桌承受力是不同的。

  1、师:你的纸桌上能放东西吗?

  幼:能(引导幼儿猜测纸桌上能摆放积木的数量)

  2、师:在纸桌上轻轻地平放雪花积木,看看哪种形状的桌腿最牢,桌面上放的积木最多?

  3、师:出示记录表。你觉得纸桌上能放几个积木,请你把你的猜想数量记录在,号的格子中。

  4、幼儿将自己的猜测记在格子里。

  5、幼儿尝试在将纸桌上放积木。

  6、师:你的纸桌上放了几个雪花片?它是什么形状的桌腿?你发现哪种形状的桌腿比较牢?(引导讨论)

  7、师小结:圆柱体桌腿的纸桌,放的积木数量最多,承受重量的本领最大。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采用游戏的形式,营造探索学习的气氛。鼓励幼儿在自己制作的纸桌上尽量多放积木,以探索不同桌腿对桌子的承受力的影响,让幼儿在问题情景中去思考,去寻求答案。

  四、引发新的探究点,延伸探究。

  1、师:刚才,我们通过操作,得出圆柱体的桌腿的桌子承受力的本领更大,还有没有像圆柱体的桌腿一样,有一个支撑面的纸桌,在桌上可以放许多积木呢?

  2、师:那相同形状的桌腿,如果我们改变它的高矮,胖瘦,承受力又会有什么变化呢?我们下次再来试试,好吗?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引导幼儿大胆想象,从而促进幼儿扩散性思维的发展,促使幼儿永远种保持学习的热情,并获得主动学习的动力机制。

  活动反思

  对孩子而言,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在最直接的体验中学习,在动手中去发现。在这个活动中。我选择了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材料“纸”和“积木”给孩子进行操作实验,把有关力的科学转化为孩子可亲自操作的游戏,依托幼儿熟悉的、直观的材料。让孩子在富有挑战的活动中感受到生活中那些让人惊讶的科学现象,努力让孩子从探究游戏中感受快乐,获得智慧。

  大班科学《神奇的纸》教案 12

  设计意图

  纸在生活中是十分常见的的物品,对于纸的了解和使用幼儿已非常熟悉了。《指南》明确提出,幼儿科学学习要善于利用生活中常见物品,通过观察、操作等方法,学习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同时科学谈及内容应贴近生活经验,将身边的事务和常见现象作为幼儿探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让幼儿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一张纸给幼儿的直观印象是有两面的,但是有没有只有一个面的纸或者如何让一张纸变成一个面,幼儿是难以想象的。本次活动就是让幼儿用眼和手直观感受到只有一个面的纸,感受科学的神奇与乐趣。

  活动目标

  1、知道纸有两个面及面的范围分界;

  2、认识莫比乌斯圈,了解其特点,知道如何验证只有一个面;

  3、能思路清晰地按步骤实验,感受科学实验的神奇,有崇尚科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一个面的范围;知道莫比乌斯圈的特点和验证方法。

  解决措施:活动开始时用一张常见的普通纸先介绍纸的面和面的边缘,知道笔只能在纸的一个面画线(笔尖不可离开纸面)。通过验证并与普通纸圈作对比知道莫比乌斯圈只有一个面。

  难点:莫比乌斯圈的制作及对其一面的认识与理解。

  解决措施:先制作普通纸圈,再通过观察和听老师讲解制作好莫比乌斯圈,对莫比乌斯圈有初步的印象,最后在老师的提示下完成制作。

  活动准备

  材料:宽度为5厘米左右的纸条(正反面不同色),剪刀,双面胶,马克笔

  幼儿:大班幼儿具备了本实验所需的画直线、粘双面胶、剪刀使用、认识面等的技能。在思维上已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能够由一个现象推理证明得出一个结论。在意志方面能集中注意地倾听并根据要求或提示动手操作。

  活动过程

  一、认识纸的面和边

  1.观察并说明纸的特征

  师:“请大家观察纸带有什么特点吗?它有几条边缘?几个面?”

  2.提出问题并请幼儿尝试

  师:“用一条线从一面画到另一面,但是笔尖不能离开纸,你怎么画呢?”

  师:“是不是每一条线都经过了纸的边缘?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它不经过呢?”

  小结:纸有不同颜色的两个面,刚才我们画过了从一面到另一面必须要经过一条边。

  二、发现自己的作品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并找出问题

  1、将纸带粘贴成圈

  幼儿操作将纸带粘成圈

  师:“请用刚才画线的方法在纸圈上试一下,笔尖不经过边缘一直画会出现什么结果?有几个面上有线条?”

  师:“老师也来试一下我的纸圈,看看是什么结果?”

  小结:在笔尖不经过边缘和不离开纸面的情况下沿纸带划线,线条的起点和终点刚好遇到一起了,形成了一个圈。线条就只在纸圈的一面出现了而另一面是空白。

  2、大胆猜测并验证

  ——“大家猜一猜如果用剪刀沿着这条线剪开,会得到什么?”

  三、按步骤制作莫比乌斯圈,通过验证知道其特点

  1、制作莫比乌斯圈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我的纸圈和你们的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师:“是什么原因呢?老师再画一次,请大家仔细观察。”

  师:“接下来请大家也来做一个,将纸带一头翻转过来,将不同颜色的面粘贴在一起。”

  2、观察并验证纸带的特点

  师:“再来画一次试一试,看线的终点能不能回到起点?”

  师:“观察一下线条在纸的哪一面呢?”

  师:“现在纸圈有几个面呢?为什么?”

  小结:刚才说过笔尖不经过边缘只能在纸的一个面画线,现在我们做出的纸圈用一条线就把纸的所有地方画完了,说明纸圈就只有一个面,这就叫莫比乌斯圈。

  3、用剪刀操作

  师:“用剪刀将纸带继续像刚才一样沿着线再剪一次,看看又能得到什么?”

  师:“剪出来得到了什么?跟刚才剪出来有什么不一样的`?”

  四、感受科学的神奇,提出问题,让幼儿能保持兴趣,继续探索

  1、总结

  师:“今天我们制作并认识了莫比乌斯圈,它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呢?”

  师:“它是将纸带翻转一次后粘贴成的圈,我们用笔验证了它只有一个面,而且将它从中间剪开,得到了一个更大圈。”

  2、延伸

  师:“我们的莫比乌斯圈还有神奇的地方,大家回去可以将现在的纸圈再剪一次,看看又会出现什么?”

  师:“将一条新的纸带翻转两次后再粘贴成圈,它还是莫比乌斯圈吗?剪开后又有什么不一样呢?请大家回去验证,发现其中的秘密。”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是生活中常见物品的多种用途的体现,很好地展现了身边的科学。从活动过程来看,活动环节由易到难,层层铺垫,从制作到验证,过程很完整。但是活动环节偏多,有各种突发情况发生的可能,活动时间难以把控。从幼儿表现来看,本次活动需要幼儿动手能力、良好的倾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集中使用,对部分幼儿稍有难度。此外,对莫比乌斯圈只有一个面的理解可能有难度。从老师的活动开展情况看,同样需要良好的逻辑思维、较强的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活动中多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部分幼儿需要提供帮助。

  大班科学《神奇的纸》教案 13

  情景描述

  科学活动中操作探索的过程,对大班幼儿来说是十分有趣的。这次的教师观摩活动我选择了一节《神奇的纸桌》,活动中不断地发现一些幼儿操作探索的问题、及时调整原教案设计等,帮助幼儿掌握让纸桌站起来的方法,并增强幼儿不断操作探索的乐趣,促进了每一名幼儿操作能力的发展。

  第一次制作纸桌的时候,幼儿出现的问题是创造制作了各种独立的桌腿,如圆柱体、折扇形、双三角形、贺卡形,但是无法将桌面和桌腿较好的粘合在一起。我认真寻找问题,将美工材料双面胶和胶水调整为透明胶带,通过我的及时观察和发现,幼儿在操作中马上变得方便起来,很快大部分幼儿将桌面较牢固的固定在桌腿上了。

  第二环节我将重点落在怎样将更多数量的木块放在桌面上。我仔细观察,引导了解幼儿为什么无法把更多数量的木块放在桌面上。调整原教案的集体讨论的设计变成采取相互观察、交流的方法,孩子们很快的出了结论:有的说自己的桌腿不结实,桌面容易倒;有的.说放木块要有技巧,一个一个轻拿轻放,摞整齐能放的更多一些。在这个探索试验的过程中,幼儿自己动手动脑,在反复失败中得出了经验,原来圆柱体的桌腿最稳固。

  第三环节重点落在都是圆柱体桌腿,为什么放置木块的数量还会有所不同?我增加了记录表,增加投放了塑料雪花片,满足了不同操作探索水平的幼儿的练习兴趣;记录表锻炼了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的能力……反思

  1、根据幼儿原有的水平,及时给予支持和帮助。

  幼儿原来的基础水平就是制作了各种不同形状或形体的桌腿,作为教师只有了解幼儿的现有水平才能更好的开展活动。为了解决幼儿出现的一些问题,例如无法把更多数量的木块放在桌面上,教师发现幼儿需要更加直接的指导,所以及时调整讨论的形式,由集体变成小组,可见教师做到了及时给予支持和帮助。

  2、加强日常的培养和练习。

  随着幼儿出现的粘贴问题,我发现这些能力的的形成离不开日常的锻炼和培养。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通过日常的区域活动、艺术活动来锻炼幼儿的粘贴能力。

  3、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支持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发展。

  第三环节的活动中,我在材料上根据幼儿的兴趣与问题不断调整和改进,并注意针对每名幼儿的操作表现来给予支持,提高幼儿探索的兴趣。大部分幼儿的操作能力和记录能力有所提高。通过一节活动中的三次调整,我最大的收获是要根据幼儿的原有水平设计、开展有目的地教育活动,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幼儿在原有的时间和操作能力的提高,为幼儿主动探索和学习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支持。

  大班科学《神奇的纸》教案 14

  一、教学目标

  探索纸的不同玩法,感知纸的承受力。

  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纸的不同玩法,了解纸的承受力。

  难点:通过实验,理解纸的形状与承受力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各种纸张(如报纸、打印纸、卡纸等)。

  积木、玩具小车、水杯等重物。

  四、教学过程

  导入

  (1)展示各种纸张,提问幼儿:“这些纸可以用来做什么?”

  (2)引导幼儿讨论纸的用途,激发幼儿的兴趣。

  探索纸的玩法

  (1)让幼儿自由探索纸的玩法,如折纸、剪纸、揉纸等。

  (2)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玩法,教师进行简单总结。

  感知纸的承受力

  (1)教师提问:“纸能承受重物吗?”引发幼儿的思考。

  (2)幼儿分组实验,将不同的纸张平铺在桌面上,尝试放上积木等重物,观察哪种纸能承受更多的重量。

  改变纸的形状,再次实验

  (1)教师引导幼儿将纸折成不同的形状,如波浪形、圆柱形、三角形等。

  (2)再次进行实验,比较不同形状的纸的承受力。

  总结与分享

  (1)请幼儿分享实验结果,教师进行总结。

  (2)引导幼儿理解纸的'形状改变会影响其承受力。

  活动延伸

  (1)鼓励幼儿回家后继续探索纸的其他特性。

  (2)在区角投放更多的纸张和重物,供幼儿自主探索。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活动,幼儿对纸的特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但在活动中,个别幼儿参与度不够高,下次应更加关注个体差异,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大班科学《神奇的纸》教案 15

  一、教学目标

  了解纸的多样性和不同用途。

  通过实验,观察纸的吸水性和透气性。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纸的多样性和用途,进行吸水性和透气性实验。

  难点:理解纸的特性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不同种类的.纸(如卫生纸、牛皮纸、宣纸、锡纸等)。

  水杯、水、墨水、扇子、塑料袋。

  四、教学过程

  导入

  (1)展示不同种类的纸,引起幼儿的注意。

  (2)提问幼儿:“这些纸有什么不一样?”

  认识纸的多样性和用途

  (1)引导幼儿观察纸的颜色、厚度、质地等。

  (2)讨论不同纸的用途,如卫生纸用于擦手、牛皮纸用于包装等。

  实验:纸的吸水性

  (1)将不同的纸放入装有水的杯子中,观察纸的吸水速度和程度。

  (2)让幼儿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纸的透气性

  (1)将一张纸覆盖在装满水的杯子上,用扇子扇动纸的上方,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

  (2)更换不同的纸进行实验,比较结果。

  总结与交流

  (1)请幼儿分享实验中的发现。

  (2)教师总结纸的吸水性和透气性的特点以及与用途的关系。

  活动延伸

  (1)让幼儿回家用不同的纸制作手工作品。

  (2)在科学区提供更多材料,继续探索纸的其他特性。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幼儿对实验环节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在总结和交流时,部分幼儿表达不够清晰。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引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大班科学《神奇的纸》教案 16

  一、教学目标

  探索纸的折叠和支撑能力。

  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感受科学实验的乐趣,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纸的折叠方式对支撑能力的影响。

  难点:引导幼儿设计实验,自主探究。

  三、教学准备

  纸张(A4 纸、卡纸等)。

  积木、玩具、书本等重物。

  记录表格、笔。

  四、教学过程

  导入

  (1)教师展示一张平铺的纸,提问:“这张纸能承受重物吗?”

  (2)幼儿猜测并回答。

  初次实验

  (1)让幼儿将纸平铺在桌面上,尝试放上重物,观察纸是否能承受。

  (2)引导幼儿思考:如何让纸能承受更多的重物?

  探索纸的折叠方法

  (1)教师示范几种纸的折叠方法,如对折、折成扇子形、折成圆柱形等。

  (2)幼儿自由选择一种折叠方法,尝试制作。

  再次实验

  (1)幼儿将折叠好的`纸放在桌面上,放上重物,观察并记录结果。

  (2)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折叠方法,比较哪种方法承受的重物更多。

  分享与交流

  (1)请幼儿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发现。

  (2)共同讨论为什么不同的折叠方法承受力不同。

  拓展与应用

  (1)引导幼儿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纸的支撑能力。

  (2)如纸桥、纸塔等。

  活动延伸

  (1)在区角提供更多的纸张和重物,让幼儿继续探索。

  (2)鼓励幼儿回家与家长一起尝试用纸张搭建更稳固的结构。

  五、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幼儿积极性高,通过自主探究发现了纸的折叠与支撑能力的关系。但在活动组织上,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导致分享交流环节有些仓促。下次应注意合理安排时间。

  大班科学《神奇的纸》教案 17

  一、教学目标

  发现纸的柔韧性和弹性。

  能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培养幼儿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纸的柔韧性和弹性,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难点:理解纸的物理特性与实验现象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各种质地的纸(如皱纹纸、锡纸、牛皮纸等)。

  橡皮筋、尺子、夹子、重物。

  四、教学过程

  导入

  (1)教师拿出一张纸,轻轻弯曲和拉伸,问幼儿:“你们发现了什么?”

  (2)引发幼儿对纸的柔韧性和弹性的思考。

  猜想与假设

  (1)让幼儿观察不同质地的纸,猜测哪种纸的柔韧性和弹性更好。

  (2)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实验验证

  (1)幼儿分组选择一种纸,用尺子测量其弯曲和拉伸的程度。

  (2)将纸用夹子固定一端,挂上重物,观察纸的变形情况。

  (3)用橡皮筋弹纸,感受纸的`弹性。

  记录与分析

  (1)幼儿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2)小组讨论,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交流与分享

  (1)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实验结果和结论。

  (2)教师总结不同纸的柔韧性和弹性特点。

  拓展活动

  (1)让幼儿思考如何利用纸的柔韧性和弹性制作玩具或生活用品。

  (2)在区角提供材料,让幼儿尝试制作。

  五、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幼儿能够积极参与实验,但在记录和分析数据时,部分幼儿需要更多的指导。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提高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大班科学《神奇的纸》教案 18

  一、教学目标

  探索纸的透光性和遮光性。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激发幼儿对光与影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纸的透光性和遮光性差异,进行对比实验。

  难点:解释纸的透光和遮光现象的原理。

  三、教学准备

  不同厚度和颜色的纸(如白色打印纸、彩色卡纸、描图纸等)。

  手电筒、蜡烛、黑色纸盒。

  四、教学过程

  导入

  (1)教师在黑暗的环境中打开手电筒,照在一张纸上,问幼儿:“你们看到了什么?”

  (2)引导幼儿观察光透过纸的现象。

  观察不同纸的透光性

  (1)幼儿分组,将不同的纸放在手电筒前,观察光透过纸的情况。

  (2)比较哪种纸透光性好,哪种纸透光性差。

  探究纸的遮光性

  (1)将蜡烛放在黑色纸盒内,用不同的纸盖住盒子,观察烛光是否能透出。

  (2)讨论哪种纸的遮光效果好。

  实验与记录

  (1)幼儿进行多次实验,记录观察结果。

  (2)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解决问题。

  总结与解释

  (1)请幼儿分享实验结果,教师总结不同纸的透光性和遮光性特点。

  (2)简单解释纸的透光和遮光与纸的.厚度、颜色、质地等因素有关。

  活动延伸

  (1)让幼儿在阳光下观察纸的透光和遮光现象。

  (2)利用纸的透光性和遮光性制作手影游戏或皮影戏。

  五、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幼儿兴趣浓厚,通过实验直观地感受了纸的透光性和遮光性。但在解释原理时,对于大班幼儿来说稍显复杂,今后应采用更简单易懂的方式进行讲解。

  大班科学《神奇的纸》教案 19

  一、教学目标

  认识纸的易燃性和防火性。

  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通过实验,增强幼儿对火的认识和敬畏之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纸的易燃和防火特点,掌握基本的防火知识。

  难点:引导幼儿正确看待火,树立安全用火的观念。

  三、教学准备

  纸张(普通纸、防火纸)、打火机、蜡烛、灭火器模型。

  防火宣传图片、视频。

  四、教学过程

  导入

  (1)教师点燃一张纸,让幼儿观察纸燃烧的现象,提问:“纸为什么会燃烧?”

  (2)引发幼儿对纸易燃性的`思考。

  实验:纸的易燃性

  (1)幼儿分组,用打火机或蜡烛尝试点燃不同的纸张,观察燃烧速度和火焰大小。

  (2)提醒幼儿注意安全,教师在旁指导。

  认识防火纸

  (1)教师展示防火纸,让幼儿猜测防火纸是否能燃烧。

  (2)进行实验,观察防火纸在火中的表现。

  讨论与交流

  (1)组织幼儿讨论:为什么有些纸容易燃烧,而有些纸不容易燃烧?

  (2)引导幼儿了解纸的材质和处理方式会影响其防火性能。

  防火安全教育

  (1)观看防火宣传图片和视频,向幼儿讲解火灾的危害和预防火灾的重要性。

  (2)介绍基本的防火知识和逃生方法,如不玩火、遇到火灾时如何报警等。

  活动延伸

  (1)让幼儿回家向家长宣传防火知识。

  (2)在区角设置防火安全区,让幼儿模拟火灾逃生。

  五、教学反思

  在实验过程中,幼儿对火充满好奇,但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需要时刻关注。通过本次活动,幼儿对防火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但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强化。

  大班科学《神奇的纸》教案 20

  一、教学目标

  感受纸的声音特性,探索不同纸张发声的差异。

  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和探索精神。

  鼓励幼儿用纸张制作简单的乐器,发挥创造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验纸发出声音的方式,比较不同纸的声音特点。

  难点:启发幼儿利用纸制作乐器,并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

  三、教学准备

  各种类型的纸张(如硬纸板、薄纸、锡纸等)。

  木棒、筷子、橡皮筋等辅助材料。

  四、教学过程

  导入

  (1)教师抖动一张纸,让幼儿倾听纸发出的声音,引发兴趣。

  (2)提问:“纸也能发出声音,你们想不想探索一下?”

  探索纸发声的方法

  (1)幼儿自由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让纸发出声音,如抖动、折叠、揉搓、拍打等。

  (2)分享自己的发现,教师总结。

  比较不同纸张的声音

  (1)提供多种纸张,让幼儿用相同的方法使它们发声,倾听并比较声音的差异。

  (2)讨论:为什么不同的纸发出的声音不一样?

  制作纸乐器

  (1)引导幼儿思考如何用纸张和辅助材料制作简单的.乐器,如纸鼓、纸笛等。

  (2)幼儿动手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展示与演奏

  (1)幼儿展示自己制作的纸乐器,并介绍制作方法和特点。

  (2)用自制乐器演奏,感受声音的美妙。

  总结与拓展

  (1)总结纸能发声的原理和不同纸张声音差异的原因。

  (2)鼓励幼儿在课后继续探索其他材料发声的奥秘。

  五、教学反思

  活动中幼儿充满创意和热情,积极参与制作和演奏。但在引导幼儿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时,可以采用更直观形象的方式。同时,在材料准备上可以更加丰富多样,满足幼儿的探索需求。

【大班科学《神奇的纸》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神奇的纸》教案01-22

大班科学神奇的纸教案01-20

大班科学神奇的纸环教案03-19

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纸03-03

大班科学神奇的纸桌教案03-26

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纸圈01-09

《神奇的纸圈》大班科学教案10-31

大班科学《神奇的纸》教案15篇01-22

大班科学神奇的纸桌教案4篇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