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教案

时间:2024-03-21 18:40:14 剑锋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春望》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春望》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春望》教案(精选10篇)

  《春望》教案 1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1、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40分钟×2)

  教学方法和手段:

  讨论交流为主,多媒体教学,配以幻灯片,背景音乐等。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四首诗,结合对诗人身世、写作背景的了解,准确理解诗中深沉的爱国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课前积累。

  1、导入语。

  2、学生活动:

  举手发言,列举中国爱国名人名言或他们的爱国事迹1例。

  3、切入本课,明确目标: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幻灯片出示本堂课学习目标]

  二、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四首古诗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1、范读:

  1)多媒体画面、诗文、配乐朗诵。

  2)学生活动: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

  1)四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投影]

  2)学生活动:4人一组,各抒己见,并努力使对方接受。如对方不接受,则应竭力反驳。

  注意:陈述理由或反驳意见要有依据。

  提示:可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探究诗中意境,体味真情实感。[明确:《春望》抒发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泊秦淮》抒发诗人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过零丁洋》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3、组织班级交流。

  1)学生活动: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级发言。

  2)教师适时点评,加以引导。[在交流中穿插幻灯投影,介绍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4、变换角色,模仿诗人,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1)如果你是诗人,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你会带着怎样的情感分别吟诵这四首诗呢?

  2)学生活动:

  ①走进那个时代,把自己当作诗人,用诗的语言抒发心声。

  ②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

  ③小组之间开展朗诵比赛,比哪一组朗读得最有感情,最为流畅。[播放背景音乐]

  3)同学互评,教师点拨,适当进行比较鉴赏。[明确:《春望》(忧伤)、《泊秦淮》(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悲怆豪壮)、《过零丁洋》(慷慨悲壮、正气凛然)]

  三、重放配乐朗诵,学生比照自己,有感情地跟读。

  1)跟读。

  2)教师小结:诗歌是激情的产物,不是带着强烈感情的人是朗读不好诗歌的。要有感情地朗读好诗歌,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正确理解诗歌主题,深入体会诗人情感;采取多种朗读手段,充分调动自身激情。

  四、拓展提高:

  你最喜欢哪一首诗?为什么?

  1、思考。

  2、交流、点评。[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通过讨论交流我们理解了四首诗的思想内容,学习了有感情地朗读这四首诗。希望同学们今后多加练习,养成良好的`朗读诗歌的习惯。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进一步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品味诗歌字里行间的爱国深情,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3、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热情。

  教学难点:品味名句,体会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营造课堂学习的良好氛围。]

  1、导入语:

  [音乐停]上节课,同学们饱含深情地朗读了四首古诗,理解了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在朗读中学会了审美,提高了文学欣赏的水平。不知道同学们还能不能背诵这四首古诗?

  2、集体有感情地背诵四首古诗。

  二、品味诗歌名句,体会深沉情思。

  1、这四首诗都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你认为四首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分别是什么?为什么?

  2、自由朗读,边读边思,并结合有关资料,在书旁写下自己的想法。

  3、小组讨论交流,各抒己见,请同学点评。

  4、组织班级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加以引导。

  5、集体朗读一遍。

  三、能力迁移:

  运用已学知识朗诵并赏析自己课外收集到的爱国诗歌一首。

  1、在小组里有感情地朗读自己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请别的同学点评。

  2、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推荐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说出推荐理由。

  3、学生互评,教师小结,以肯定成绩、鼓励为主。

  四、拓展提高:

  1、回归课文,再读古诗四首。

  思考:吟动人诗篇,品诗中深情。古人触景伤怀,为国忧思,这给了你哪些启发?

  2、交流、点评。

  五、课堂总结。

  [音乐声起(同课前)]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更爱我们的祖国。从现在起,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树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刻苦,踏实进取,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

  愿同学们早日成材,梦想成真!

  《春望》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反复朗读,背诵课文;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朗读感知法,情境品味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中东地区许多国家内部动乱,频发战争,人民苦难相关内容导入。

  二、简介背景

  (安史之乱)、作者杜甫。

  三、朗读感知

  1、反复朗读。要求:读准正音、节奏、语气语调。

  2、检查朗读情况,引导学生正确译读。

  3、引导学生背诵。

  四、研读赏析。

  1、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再现形象,把握物境。

  ①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明确:写了国都、山诗、城、草木四种形象。这是一幅论陷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论陷,城地残破,山诗依旧,乱草丛生,满目凄然。

  ②颔联写了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写了花、鸟。春花盛开,鸟儿和鸣,但诗人在视听上并没有愉悦之情,因他与家人的别离感伤所致。

  ③让学生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诗人盼望得到家书,可一直都大失所望,由此而焦虑忧愁,满头白头,头发稀疏得不能插簪。

  2、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把握情境。

  提问①: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全诗抒发了诗人优国思亲的情感。

  提问②:全诗抓住哪些词语和意象来表达心情?

  明确:国“破”——国家支离破碎 草木“深”——更令人满目凄凉、花溅泪,鸟惊心——衬托诗人因国破家亡而产生强烈伤痛的感情。 “抵万金”——表达诗人对妻子儿女及家中亲人的思念。 “搔”——不胜簪:头发稀疏不能插针簪,衰老得快,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六、课后心得

  本教学的朗读贯穿整个教学环节,根据达成目标和内容的呈现分层次有序地采取不同的朗读方式,以读促思,以读促说,以读悟意;在朗读感知读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和意象的研读和赏析,结合背景去理解诗歌的深刻意蕴。整个教节环节紧凑有序,教法指导得当,知识内容正确,容量适量,难易适度,板块清晰,能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上进行正确引导,逐步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整个课堂教学时效高,教风民主,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春望》教案 3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并准确背诵。

  2、体会诗歌意境,感受作者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学习重点】

  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学习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解读诗歌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理解融情与景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律诗,饱含了作者的爱国、忧国之情,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受诗歌语言所传达的.内在情感,陶冶性情,并能够当堂成诵。

  2、点拨法。这是本课的第二首诗,诗歌的意境、风格以及情感都有明显的变化,在理解这种变化的缘由过程中,教师可对作者的生平背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对两首诗进行比较阅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唐肃宗至德元年六月,安史叛军攻破京都长安。时年七月,杜甫闻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为的消息,便将家小安顿在朗州羌村,只身投奔唐肃宗。不料途中被叛军俘虏,带回长安。叛军因杜甫官职卑微,未对他实行囚禁。此时的长安已被焚劫一空,作者环顾所见皆是满城荒凉,不禁悲从中来。于次年三月写下这首饱含深情的诗歌。

  朗读

  学生齐读诗歌,教师提示个别字词的读音。

  教师纠正学生朗读中出现的读音错误,并提示朗读情感;深沉、凝重,学生根据提示再度诗歌。

  文意解读

  诗歌题为”春望“,和上一首诗“望岳”一样都由一个”望“字总起全诗,由此可见本首诗歌的内容,皆是作者春日望中的所见所感。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描述春望所见之景: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山河虽然依旧是原来的样子,然而春临长安,眼前却是一片乱草丛生的荒废景象。“破”字道出了都城之破败,而“深”写出了野草之丰茂。“国破”而“山河在”,“城春”却“草木深”,两两相对,前后相比,无疑形成了强烈的对照。春天本是万物复苏,充满生机的时节。然而面对眼前这残破荒凉的景象,不免使人触景生情。

  《春望》教案 4

  教学目标

  1、既然是是通过诗歌这种体裁来表现爱国情怀这这一主题,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就应该抓住“诗歌”和“爱国”者两个重点来确定教学目标:

  2、知识与能力:体会古诗的韵律,领略古诗的音韵美,凝练美,意境美和含蓄美。

  3、过程与方法: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法学法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习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基础积淀,所以在这堂课中我觉得应充分的贯彻老师作为辅导者,学生才是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在教法上,老师主要还是要通过讲授的方法来行课引导学生的学习,而学生在的学法上主要是通过诵读和讨论来学习这首诗歌,来体会诗歌中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杜甫是学生已经接触过的诗人,所以我觉得在导入这个环节选择介绍作者来导进课文。一方面,先让学生说出现在他们对杜甫的一些了解,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相互学习和积累文学常识,而且还可以让老师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掌握情况,再者课堂一开始的师生互动,能够使得课堂能够融洽些,学生也能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在学生回答完后,老师再对学生的'回答的内容作总结和补充,提出学生要掌握的文学常识,并且抓住其中的一个要点来引入正课,而这个要点自然是要抓住爱国情感这个点来过渡到正课。

  2、诗歌讲解

  诗歌的讲解评析是课堂的主题部分,在这个部分我想不仅要讲解诗歌也要教会学生怎样的分析诗歌和记忆诗歌。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们要抓住个线索来分析这首诗歌,而在这里我想抓住情感这个线索来分析,在了解学习完字词后先让学生尝试朗诵一下这首诗歌,当然这时学生还没能很好的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所以就需要进一步的分析这首诗歌了,由此正式进入诗歌。所在这一部分我想有以下的几个部分。

  (1)了解字词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等解决生字词:抵:值浑:简直胜:承受簪:zān

  (2)初读诗歌及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引出把握诗歌情感这个线索。

  (3)分析讲解诗歌

  A、学生先结合课下的注解以及小组的讨论尝试翻译下诗歌。

  B、请一为同学翻译下诗歌的首联和颔联

  C、讲解诗歌的首联和颔联,确定首联和颔联的联系,首联:一幅国破后的衰败凄凉的画面

  颔联:以“花”“鸟”作为主体的观画伤情。有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在分析诗歌的诗歌可将这一思想贯彻在分析中,首联是勾勒出了一幅衰败的景象,通过和学生一起的分析出这幅画面,而紧接的颔联我们可看到“花”“鸟”

  两个物象说到“花溅泪”“鸟惊心”那么就可由此提出问题:花为何溅泪,鸟又是为何惊心?这样两联的联系也就确立了。

  所以在这里主要的提问有:

  首联向我们展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花为何而溅泪,鸟又是为何而惊心?

  D、分析完两联之后可让学生朗诵首联,朗诵时可在脑海中勾勒出刚才的分析出的画面,然后再由勾勒的画面尝试背诵这两联。

  E、请学生翻译诗歌的颈联和尾联

  F、讲解颈联和颔联,确定这两句的联系。颈联:国家战乱,思念家人尾联:一个频频搔头的白发老人的形象,颈联的结果。“白头搔更短”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战争的残酷的痛恨。所以以此作为连接点建立两联之间的联系。

  主要的提问设计:

  为什么会“家书抵万金”;体现了什么?

  为什么会“白豆搔更短”?

  G、学生根据两联之间的联系朗诵颈联和尾联,脑海中浮现一个频频搔首的老人形象,然后再由这个老人形象老尝试背诵这两联。

  H、据刚才的分析,尝试背诵全诗。

  3、探究感悟

  A、分析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讲解互文修辞手法。

  互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两个部分,看似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情。

  诗句理解:由于为国事担忧,为离别感到遗憾,花儿也不禁落泪,鸟儿也为此惊魂。

  B、分析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中的典型的爱国人物形象。

  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这一细节含蓄而又深刻的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

  4、课堂总结

  这是一首抒发(爱国情感)的诗歌,他刻画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他充满了怎样的情感,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来诵读这首诗歌?

  本诗歌的名句是哪句,它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根据脑海中的画面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5、课后练习

  再搜索一首杜甫表现爱国情感的诗歌,并对其进行分析,体会是怎样表现爱国情感的。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求简介扼要,要能清晰明确的反映教学的重点,所以在板书设计的方面,我选择板书各联描述的主要内容,并使这些内容能够建立起联系,使得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够浑然一体,而且通过这个板书能够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

  画面,而由这幅画面能够背诵出这首诗歌,做到所谓“诗中有画,花中有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首联:一幅国破的衰败凄凉的图画↑↓画→观画

  颔联:以“花”“鸟”为主体观画伤情

  颈联:国事战乱,思念亲人

  《春望》教案 5

  【教学目标】

  1. 了解《春望》这首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2.学习《春望》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3.通过赏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学习名句赏析方法。

  4.通过归纳这首诗歌的中心,学习归纳中心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掌握诗歌名句赏析的方法和掌握归纳中心的方法。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掌握诗歌名句赏析的方法和掌握归纳中心的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二 作者和写作背景介绍

  另外简单介绍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使学生加深对诗歌体裁的`认识。

  三 范读

  让学生在听朗读感受诗文的同时解决一些字词的读音问题。

  四 字词正音

  抵(dǐ)搔(sāo)浑(hún)簪(zān)胜(shēng)

  五 朗读课文

  让学生在朗读同时感受诗歌声韵美。

  六 重点字词

  国:国都

  破:沦陷

  城:长安城

  感时:感伤时局

  恨:遗憾、不满意

  烽火:古时边疆在高台上为报警点燃的`火。诗中指战乱。

  抵:相当于。

  浑:简直。

  胜:能承受。

  簪:用来绾住头发的一种针形首饰。

  七 感知课文内容

  让学生说说对全诗内容的理解(小组讨论)

  教师在过程中加以引导,并说说自己的意见。

  八 问题设置

  课文题目是春望,作者望的是什么事物呢?

  引导学生说出每联描写的事物。

  答案:国破、城春、草木、花、鸟、烽火、家书、白头。(借景抒情,借物抒情)

  九 理解课文内容

  带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说为主,在说的同时引导学生更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和感情)

  十 朗读课文

  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使学生更好地领会全诗感情,并让学生发现本诗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十一 名句赏析

  (一)引导学生找出本诗中的名句

  (二)向学生介绍名句赏析小方法

  (三)让学生赏析名句

  《春望》教案 6

  【教学要点】

  1、朗读;

  2、赏析;

  3、探究;

  4、拓展。

  【教学难点】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2、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情感。

  【教学方法】

  活动性阅读教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作者简介;

  2、回忆以前学过的杜甫的诗歌;

  3、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鸟语花香,长安城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而诗人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此景只能增添杜甫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二、赏析活动(读懂诗意、品味诗情)

  1、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2、学生质疑,领悟全诗内容(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

  三、探究活动

  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你能够说说自己的理解吗?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2、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

  课本的注解是: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恨别鸟惊心──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其实在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伤心,为离别而感到遗憾,所以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四、朗读活动(读出诗韵)

  1、给学生2分钟左右,自由朗读;

  2、老师范读;

  3、学生试读;

  4、由男生和女生分联交错齐读全诗;

  5、集体朗读。

  五、拓展活动

  比较阅读──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

  2、《春望》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六、教师小结

  七、作业

  1、以家书抵万金为话题说几句话,你想说些什么?

  2、根据老师教的赏析诗歌方法,自选一首你最喜欢的写景抒情诗进行赏析。

  《春望》教案 7

  教学目标:

  1. 理解《春望》这首诗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2. 难点: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春望》的诗歌背景资料。

  2. 学生预习《春望》,理解诗意,收集有关杜甫的生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通过展示春天景色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春天的`感受和想象。

  2. 引导学生回顾已知的杜甫作品,对杜甫有初步了解。

  二、自主学习

  1. 学生自由朗读《春望》,注意节奏和韵律。

  2. 学生分组讨论,理解诗歌的大意,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

  三、教师讲解

  1. 讲解诗歌背景:介绍《春望》的创作背景,包括杜甫当时的生活环境和心境。

  2. 讲解诗意:逐句解析《春望》的诗意,重点解释关键词句,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

  3. 分析作者情感:通过诗歌内容,分析杜甫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如忧国忧民、对家国不幸的哀痛等。

  四、深入探究

  1. 品味诗歌语言:引导学生品味《春望》中的精彩词句,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体会其表达效果。

  2. 探讨诗的艺术特色:分析《春望》在结构、意象、修辞等方面的艺术特色,如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

  五、拓展延伸

  1. 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比较《春望》与其他描写春天的诗歌,如《钱塘湖春行》等,体会不同诗人对春天的不同感受。

  2. 情感共鸣: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春望》中家国情怀的理解和感悟。

  六、课堂小结

  1. 总结《春望》的主要内容、作者情感和艺术特色。

  2. 强调诗歌在表达情感、传承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七、作业布置

  1. 背诵《春望》,并默写全诗。

  2. 搜集并阅读杜甫的其他作品,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和思想内涵。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讲解、深入探究等环节,使学生逐步理解《春望》的内容和作者情感,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同时,通过拓展延伸环节,引导学生将诗歌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加深对家国情怀的理解和感悟。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春望》教案 8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春望》并背诵全诗。

  理解《春望》中的重点词语及诗句含义,把握诗的主旨。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和朗读练习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培养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的能力,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和热爱,感受诗人对春天的独特情感。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色表达情感的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把握诗歌的主旨。

  指导学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深层含义,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

  引导学生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诗歌意境相结合,产生情感共鸣。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春望》的诗歌原文、注释及背景资料。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和朗读材料。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兴趣。

  简要介绍《春望》的作者杜甫及其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诗歌打下基础。

  2. 朗读诗歌

  教师示范朗读《春望》,注意节奏、韵律和情感的表达。

  学生跟读,并尝试独立朗读,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节奏。

  3. 理解诗意

  学生自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诗句含义。

  教师讲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意境和情感,并分享自己的理解。

  4. 深入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象征、隐喻等,体会诗人的巧妙构思。

  拓展思考:学生思考《春望》与现代人对春天的感受有何异同,并尝试表达自己的看法。

  5. 总结提升

  教师总结《春望》的教学重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学生背诵全诗,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6. 作业布置

  学生背诵并默写《春望》,准备下节课的复习。

  鼓励学生搜集其他描写春天的诗歌或文章,进行比较阅读,拓宽视野。

  五、教学反思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成功之处和不足之点。

  针对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春望》教案 9

  教学目标:

  1. 理解《春望》这首诗的内容,感悟诗人情怀,品味诗歌语言。

  2.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

  1. 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人情怀。

  2.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的精髓。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春望》的诗歌内容、作者生平简介、诗歌意境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导入语:春天是大自然苏醒的季节,也是诗人们抒发情感的季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春望》就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象、抒发诗人情感的诗歌。

  2.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作者生平简介

  1. 介绍杜甫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2. 强调杜甫的诗歌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模仿教师的语调、停顿和重音。

  3. 学生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四、理解诗歌内容

  1. 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理解其含义及所表达的情感。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变化,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诗句中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3. 学生归纳诗歌的主题思想,即表达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感慨和对家破人亡的哀痛。

  五、品味诗歌语言

  1. 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中的精彩词句,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等,感受其表达的深刻内涵。

  2. 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这些词句,加深对诗歌语言的理解。

  3. 教师总结诗歌语言的特点,即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

  六、背诵并默写诗歌

  1. 学生尝试背诵诗歌,教师提供必要的提示和帮助。

  2. 学生默写诗歌,教师检查并纠正错误。

  七、课堂小结

  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春望》这首诗的.价值和意义。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八、布置作业

  1. 背诵并默写《春望》这首诗。

  2. 搜集并阅读杜甫的其他诗歌作品,了解他的诗歌风格和创作特点。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朗读、理解、品味诗歌,使学生感受到了《春望》这首诗的美妙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同时,我也注意到了一些学生在理解诗歌语言和把握诗歌情感方面还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和训练。

  《春望》教案 10

  教学目标:

  1. 理解《春望》这首诗的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2. 学会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 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2. 诵读与背诵。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怀,对家国不幸的哀痛之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诵读过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诗歌的殿堂,欣赏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春望》。

  二、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分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三、诗歌朗诵

  1.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重音及韵脚。

  2.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3. 指名个别学生朗读,师生对其朗读进行适当点评。

  4. 全班齐读。

  四、整体感知

  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1. 诗中描写的景物有哪些?

  明确:山、河、城、草木、花鸟。

  2. 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丛生,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3. 颔联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你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

  明确:诗人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相对照,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痛苦之情。

  4.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写出了战乱的持续时间和诗人对家书的珍视。那么,诗人在诗中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一方面感慨战争的祸乱造成生离死别,家破人亡;另一方面又期待家中有亲人的消息传来,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

  5. 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明确:刻画了一个满头白发,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愁绪绵绵,稀疏到“不胜簪”地步的诗人形象。这一形象,是诗人忧国伤时,对家国不幸的哀痛之情的生动写照。

  五、品味语言

  学生再次齐读诗歌,仔细品味诗中语言,找出自己认为用得精妙或传神的字、词、句,并说明理由。

  六、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春望》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七、作业

  1.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 发挥想象,把《春望》改写成一篇小散文。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我着重把握了诗歌教学的两个重点:一是朗读,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内容;二是通过品味诗歌语言,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将诗歌内容转化为生动的画面,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美。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自主解决诗歌中的疑难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诗歌的朗读和品味都非常感兴趣,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但是,在拓展延伸环节,由于时间限制,我没有能够充分展开比较阅读的内容,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春望》教案】相关文章:

《春望》的教案02-17

《春望》教案范文08-25

《春望》的教案(通用15篇)03-07

春望的作文09-17

《春望》原文、翻译03-02

望春园作文05-04

《春望》教后反思09-04

春望改写(通用13篇)11-21

春望改写作文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