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应用题的教案设计

时间:2023-01-24 12:22:19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图文应用题的教案设计(通用14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图文应用题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图文应用题的教案设计(通用14篇)

  图文应用题的教案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课本101页例3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什么叫做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初步学会解答一半用图画一半用文字叙述的应用题,为正式学习解答文字叙述的应用题做准备,图文应用题。

  教具准备

  主体图和小棒

  教学重难点

  解答有图有文字的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口算。

  9+3= 9-4= 19-9= 9+6= 9+8= 9-9= 10-9= 9+9=

  2. 9+7,请你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3. 完成课本102页的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填在书上。

  二. 新授课

  1. 出示课本101页的例3的主体图。

  (1) 提问:图中告诉我们有什么?(乐队有5人)又告诉我们什么?(唱歌的有9人)要我们求什么?(一共有多少人?)

  教师:这道题里不论是用图画表示,还是用文字写出来,都把它叫做已知条件。题目中要我们求什么叫做问题。

  提问:这道题的第一个已知条件是什么?第二个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教师:我们现在已学过的题目,一般都有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请大家同桌的互相说一说题目中的两个条件和问题。

  (2) 要求一共有多少人,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为什么?(因为是把唱歌的人和乐队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小学数学教案《图文应用题》。)

  列式:9+5

  教师:我们今天学的这种一半用文字表示的应用题叫图文应用题。(板书课题)

  小结:我们以后做这样的应用题时,都要首先看清楚题中告诉我们已知条件,问题是什么。然后再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并列出算式来。

  (3) 9+5怎样计算呢?

  请同桌的同学用摆小圆片的方法,讨论9+5怎样计算。

  9+5=14(人)

  教师:在14后面写有“(人)”,这“(人)”是单位名称,应用题解答完后都要在得数后面写上单位名称。

  2. 完成课本101页的做一做。

  出示主体图。

  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一下画面的内容。

  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南瓜。”图中告诉我们什么条件?

  (原来有9个,小朋友拿来6个南瓜。)

  请大家把这道题的两个条件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想一想,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南瓜。”该怎样列式。

  列式:9+6=15(个)

  提问9和6分别表示什么?得出15个,这15个表示什么?15后面括号里的“个”表示什么?

  三. 巩固练习

  1. 完成课本102页的第1题。要求学生说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列式:9+3=12(只)你是怎样计算的?

  2. 完成课本102页的第3题。独立完成后,全班讲评。

  3. 讨论:我们今天学习的有图有文字的'应用题和以前学习的图画应用题比较,有那些地方相同,那些地方不同?

  汇报:相同点:都有2个已知条件和1个问题,都是根据加法的含义列式计算的。即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不同点:图画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都是用图画表示的,比较简单。有图有文字的应用题,是用图和文字来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比图画应用题难一些。

  图文应用题的教案设计 篇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根据已知数量和问号之间的关系,选用合适的.计算方法列出算式并计算。

  2、让学生体会用数学的过程,并感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已知数量和问号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确定选择加法还是减法。

  教学用具:情景图的光盘。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口算。

  2、6、7、8、9的组成。

  二、 新课。

  1、分步出示小鹿情景图。

  (1) 先出示大括号,下面写9只。

  师:谁能说出它的意思?

  (2) 再出示跑走的3只。

  让学生用一句话表达,再让学生把两句话合起来说一遍。

  (3) 出示问题部分。

  师:看图你知道了什么?问题要求的是什么?

  师:谁能根据图编一道题?并列算式。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9-3=6

  1、蘑菇图方法同上。

  三、 巩固练习。

  1、做一做

  让学生先说图意,后列算式。

  2、综合练习。

  第62面11-14题

  四、 全课小结。

  图文应用题的教案设计 篇3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80~81页例1,练习二十一的第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

  2、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两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会分步列式解答两步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解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师:谁知道10月1日是什么节?今年的10月1日是我们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50岁的生日,为了庆祝这一盛大的节日,一些同学做了许多美丽的花朵。

  板书:同学们做黄花25朵,做紫花18朵。

  根据这两个条件,谁能提出一个问题,使它成为一道完整的应用题呢?怎样列式解答呢?(学生口述,电脑出示。)

  大家仔细观察,这是一道几步计算的应用题?

  (2)师:老师也提一个问题——"做了多少朵红花?(板书)看能不能解答?为什么?"(因为题中没有告诉红花与黄花、紫花的关系,所以不能解答。)

  如果老师增加一个条件——"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板书)。现在红花与黄花、紫花有关系吗?这道题能不能解答了?

  二、进行新课

  1、师: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例1,谁来把题读一遍。

  2、引导理解题意。

  这道题告诉我们的已知条件有哪些?要求什么问题?

  红花的朵数跟什么有关系呢?(总数)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画线段图。

  师:我们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先画出一条线段表示黄花的朵数,(边说边画)黄花有多少朵?接着画线段表示紫花的朵数,表示紫花的线段应该比表示黄花的线段长呢?还是短呢?为什么短?画完后问:哪一条线段表示的是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呢?(指名上台指出)再画表示红花的线段(师故意把表示红花的线段画得和总数一样长)。提问:是这样吗?为什么不对?应该怎样改?这条线段就表示红花的朵数,也就是这道题要求的问题。

  4、分析、解答。

  (1)师:请大家想一想,求红花的朵数用一步计算可以吗?为什么不能?要求做了多少朵红花,必须先算什么?

  (2)师:每一步怎样算呢?求出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就可以求出什么了?请你在练习本上试着列式解答,谁最先做完,就上来把答案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做完后看书自检。

  (3)小结:解答例1时,已知红花的朵数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题中没有直接告诉黄花和紫花的总数,所以要先算出黄花和紫花一共多少朵,再算做了多少朵红花,需要几步计算?(两步。)

  5、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两步应用题"(板书课题)。

  6、改编例题。

  (1)师:下面老师把例1改变一下,把第三个已知条件中的"少"改为"多"。(电脑出示。)

  请你默读题目,思考以下问题:

  ①这道题和例1比,哪些地方发生了变化?

  ②线段图怎样改?

  ③解答这道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根据学生讨论情况归纳后,学生独立解答,个别板演。集体订正。问:解答这道题需要几步呀?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

  (2)师:下面老师把例1再改变一下(电脑出示题目。)指名读题后,先提问上述问题,学生再独立解答。

  师生集体订正。

  7、比较归纳。

  (电脑出示)思考:这三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解答方法上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

  小结:这三道题讲的事情相同,前两个已知条件和问题相同,第三个已知条件不同。从解答方法来看,因为红花的朵数都与黄花和紫花的总数有关系,而"总数"没有直接告诉,所以三道题都需要两步计算,先算出来黄花和紫花一共多少朵,然后再求做了多少朵红花。不同的是求红花的朵数计算方法不同。因为例1告诉我们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应该用总数减3;想一想第1题是告诉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多3朵,应该用总数加3;想一想的第3题是知道做的红花是黄花和紫花的总数的3倍,也就是3个43,所以用总数乘以3。大家在做应用题时一定要认真分析题意,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每一步怎样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多媒体出示)填空:

  (1)同学们跳绳,小华跳75下,小明跳85下。小青比小华和小明跳的总数少30下。小青跳了多少下?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要求"小青跳了多少下",必须先算()。算式是:()。

  (2)畜牧场养出羊120只,养奶羊410只。养绵羊的只数是山羊和奶羊总只数的4倍。养绵羊多少只?

  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要求"养绵羊多少只",必须先算()。

  算式是:()。

  2、小游戏——猜一猜:

  两名学生报出年龄、身高,师说出教师的年龄、身高与两名学生年龄、身高的关系,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年龄、身高。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步应用题,做题时要认真分析题意,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每一步该怎样计算。

  五、布置作业(略)

  教学设想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是在学生熟练掌?quot;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和解答方法、难点是找准题目中的"中间问题"。依照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对本节课的教学作如下设想:

  1、开讲激趣。

  上课伊始,由庆祝"国庆节"学生做花的话题引出了复习题,使学生体会到"应用题的基本事实"都来源于生活实际,贴近自己的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自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2、注意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重视应用题的结构教学。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前后知识联系紧密。我注意运用迁移规律引入新知,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在学生根据两个已知条件提出问题并解答完复习题后,我设疑:如果要求"做了多少朵红花?"能不能解答呢?经过讨论,学生明白:题中没有告诉问题与条件之间的关系,所以不能解答。这时,我再增补一个条件引出了例题。这样教学,使学生直观地看到两步应用题是由一步应用题发展而来地,即使学生认清了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又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突出"中间问题"的教学。

  解答两步应用题的关键是正确提出"中间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突出关键,层层设问:"红花的朵数跟什么有关系?"、"黄花和紫花的总数题中直接告诉了吗?"、"所以要求做了多少朵红花,必须先算什么?"与此同时,注意借助线段图直观地展示分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数量间的关系。在完成例1及"想一想"的教学后又引导学生比较三道题目的异同,再一次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强化这个认识。

  4、"导"、"放"结合,培养学习能力。

  教学中我注意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努力做到:凡是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老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自己思考的问题,老师决不暗示。"导"就是启发引导,重点是帮助学生正确提出"中间问题",明确解题思路,授人以"渔";"放"就是放手让学生对例1及"想一想"进行试解,这样,不仅使学生享受到尝试解题的成功喜悦、也锻炼了他们学会学习的能力。

  5、学以致用,强化新知。

  课末,结合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设计"猜一猜老师的年龄、身高的小游戏",就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了起来,让学生体会出新知的用途,学起来自然、真实、亲切,不仅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增添了课堂情趣。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得到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图文应用题的教案设计 篇4

  活动目标:

  1.能根据范例,知道加法应用题讲一件事,说两个数字,问一个问题。

  2.能看图片,初步学会仿编5以内的加法应用题。

  活动准备:

  课件、图片

  活动过程:

  一、准备活动:拍手游戏:

  老师说:“小朋友,我问你,3可以分成1和?”

  生答:“3可以分成1和2”

  老师接着问:“1+2=?”

  生答:“1+2=3”

  老师问:“4可以分成2和?”

  生答:“4可以分成2和2”

  老师问:“2+2=?”

  生答:“2+2=4”

  二、谈话引入:

  1.老师碰到一个中班的小朋友,他有一道难题解决不了,想请咱们班的小朋友帮帮他,你们愿意吗?

  出示例题:草地上有2只小猫,又来了1只小猫,一共有几只小猫?

  小朋友帮中班的小同学解决了难题,他一定会很高兴的。

  2.师问:刚才这道题讲了一件什么事?告诉我们几个数字?还问了什么问题?

  生答:讲了小鸡这件事,告诉我们2和1两个数字,问题是:一共有几只鸡?

  师问:那怎样用算式来表示呢?(2+1=3)那么2代表什么?1代表什么?3又代表什么?

  (出示课件)

  3.师:刚才的活动中,有一件事情,两个数字,一个问题,这个活动叫编应用题。也就是说,应用题的结构包括:说一件事情,有2个数字,还要提一个问题。(出示纸卡)

  三、看图编应用题:

  1.师:再来看一组图片,请你们观察图上的.内容,并把它编成一道应用题。

  树上有1只小鸟,又飞来2只小鸟,请小朋友们提出一个问题(一共有几只小鸟?)

  幼儿说出后,把应用题再读一遍,加深印象。

  2.再出示一组图片,老师和幼儿一起编应用题。

  河里有2条小鱼,又游来2条小鱼,一共有几条小鱼?

  幼儿重复读应用题,加深对其结构的认识。

  四、分组练习:

  每组发一张图片,请各组讨论后,派一名代表编题念给大家听,老师给予指导,然后请全体幼儿读应用题。

  五、游戏:击鼓传花。

  六、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图片,下课后我们把它们都编出来,好吗?(结束)

  图文应用题的教案设计 篇5

  设计意图:

  大班幼儿已经掌握了10以内加减法和看图列算式。为了更好的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幼儿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思维灵活性,考虑到孩子对减法应用题理解有难度,我给孩子们设计了一次自编减法应用题。首先运用了挂图让幼儿学习自编应用题方法,然后让幼儿结合图片练习自编应用题。再过渡到联想生活实际编应用题,最后让幼儿根据图片,编题、说题、写题,由浅入深,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获得知识。

  活动目标:

  (1)教幼儿初步学习自编减法应用题。

  (2)根据数字或算式进行仿编、创编减法应用题。

  (3)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数字卡片、图片若干、幼儿人手、一份操作图

  活动过程

  一、巩固复习加法应用题,以问答形式回答所提问题。

  二、学习看图自编减法应用题。

  情景导入: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一幅美丽的挂图请小朋友们根据内容仔细观察图中有什么?并能把图中内容说出来好吗?

  (1) 出示挂图边提边问回答,图中有什么?根据老师所提的问题。谁能把这一幅完整复述出来(个别幼儿复述)树上原来有5个苹果,落下2个苹果,还剩下几个苹果?

  (2) 提问,这是运用了什么方法?请一名幼儿把算式写出来,刚才老师让小朋友根据挂图完整的吧这幅图复述出来,这种形式就是减法应用题,应用题有他必然条件,一件事,两个数字一个问题,这是应用题的基本结构,那么老师让小朋友根据老师给你们讲的上述条件请小朋友们看图编一编减法应用题。

  (3) 出示小鸟图片,请幼儿根据图片仿编应用题,并把算式写出来

  三 尝试用数学创编减法应用题

  为了加深对减法应用题的理解,让幼儿根据老师出示的.两个数字进行创编如8.2请小朋友利用这两个数字创编几道不同的减法应用题,鼓励创编好的幼儿

  四 探索用减法算式创编应用题

  进一步加深巩固,让幼儿根据减法算式进行创编 如9-3=?

  五 自由发挥编减法应用题,并列出算式

  六 游戏操作练习:

  老师给小朋友每人带来一个小礼物,但是礼物上是有要求的,必须根据礼物上的内容编出减法应用题才能把礼物送给你

  七 延伸活动:

  请小朋友带着礼物回家给爸妈编应用题

  图文应用题的教案设计 篇6

  课 型

  新授课

  要点提示

  备课人

  严正祥

  备课时间

  9月3日

  教学内容:教材第三15—17页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三第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乘法应用题的特点,理解分数乘法应用题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认识分数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分数应用题。

  2、使学生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初步认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之间的联系。

  教具准备:直尺、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 每句话里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其中分数表示的具体意义是什么?

  (1) 一块布料,用去3/5。

  (2) 一块地3/7种西红柿。

  2、 做15页复习题。

  问:为什么要用乘法算?这里的一个数和分数相乘表示的是什么意义?

  3、 引入新课。

  根据一个数和分数相乘可以表示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需要用乘法计算。这节课就根据这样的道理,学习分数的应用题。(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例1。

  请大家找一找,这道题的条件有哪些,求什么问题?

  (2)教学解法一。

  问:从图上看用4/5,是用去谁的?就是把20米平均分成几份,用去其中的几份?

  (3)教学解法二。

  请同学们看线段图,讨论可以怎样解答,把它试做一下。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解法和思路,小学数学教案《分数应用题》。

  师帮助学生理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4)解法比较。

  这两种解法实际都是表示把20米平均分成5份,求其中的4份是多少。

  2、练一练”第1题。

  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并强调为什么把全班学生人数看做单位“1”。

  3、教学例2。

  (1)出示例2。学生读题。

  问:有哪几个条件,求什么问题?

  根据“一只小鸡的重量是小鸭的2/3”,要先画出表示哪一个量的线段?看着线段图,

  (2)按例1想的过程讨论一下,题里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求小鸡的重量就是求什么?

  指名说一说分析过程,

  4、教学“想一想”。

  (1)让学生找一找,谁是谁的几分之几。

  问:用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意思,要先画哪个数量的线段?为什么?

  (2)大家讨论,哪个数量是单位“1”?怎样列式解答?

  (3)3/2是什么分数?

  条件里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分之几,可以是真分数,也可以是假分数。

  (1)做“练一练”第2题。

  (2)小结。

  想一想,这里有哪两种重量,可以画几条线段来表示题意?据哪个条件确定单位“1”的量,接着怎样想,用什么方法解答?

  你从上面几题的解答里,发现在分数应用题里,怎样求单位“1”这个数量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师总结。

  巩固练习

  (3)说一说下面各题里的单位“1”的量。

  看了一本书页数5/6。

  杨树的棵数是杉数的3/8。

  (4)做练习三第1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数量关系式是怎样的。

  (5) 练习三第5题。

  问:三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为什么都用小乘法算?

  三、全课总结。

  四、课堂作业:

  练习三的1、2、3、4。

  板书设计:

  分数应用题

  先确定单位“1”,接着再想要求的数量是单位“1”这

  个数量的几分之几,根据一个数和分数相乘可以表示求一个

  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单位“1”的量乘几分之几。

  单位“1”的量×几分之几=对应的量

  教学后记:

  要点提示

  分数应用题

  图文应用题的教案设计 篇7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制教材第十一册P83例4。

  教学目标:1、掌握解题思路。 2、会正确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 3、培养探索精神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教学软件(逐步演示的线段图及学生提供的知识)、贴纸(出示例4)、 投影片(提供练习题)、纸条(收集不同算法)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师:同学们,上新课前老师先提一个问题,大家先思考,然后抢答。如果要你们查找广州市市长热线电话,有什么办法呢?师:(汇报完)同学们想到了查114,找报纸等不少的办法,不管什么方法,我们都是通过联系一些能找到市长热线电话的有关资料去查找,同样,解决数学问题也要联系我们学过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

  1、引出例4。下面同学们就利用这种解决问题要联系有关知识的方法,来解决今天学习的分数应用题(贴纸出示例4,后板书课题)例4:出示一个发电厂原有煤2500吨,用去3/5,还剩多少吨?

  2、出示目标。解答应用题时,我们通常是怎样做的?(1理解题意;2联系学过的知识去分析数量关系;

  3会解答。板书目标:会分析、会解答)3、理解题意。 那么下面大家就先默读题目,看一下你是怎样理解这道题的题意的,用自己的语言组织一下。(独立进行理解题意)汇报。(提问几个学生,教师边根据学生的回答边逐步计算机出示线段图)若学生不会答可补充问用去3/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用去的是原有的3/5)说明什么?(把把原有的2500吨看作单位“1”) 2500吨 还剩?吨 用去3/5

  4、查找资源。 刚才大家都能比较准确地理解题意,那么看到题目的条件与问题,你想到什么知识对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有帮助?(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师参与引导→汇报→教师根据汇报计算机出示有关知识)1)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2)总量-用去量=还剩量 3)用去3/5→用去?吨4)用去3/5→还剩2/5

  5、主动探索,尝试解决。

  (1)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同学们现在都学会了准确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关知识,根据这些知识你们能解答例题了吗?如果能的就直接解答;不能的再重温这些有关知识,然后尝试解答,(如果确实有困难的可以和老师交流一下怎样解,做完的'想一想还能有其他方法吗?有的就写出来)

  (2)小组内互相说自己怎样想?怎样算?(组长组织,已经完成的先说,没做完的先听其他人说。交流过程中指名不同的同学出来板算两种不同的方法)

  6、归纳思路,提炼方法。

  (1)汇报:(指着算法)要求还剩多少吨,就要用原有的吨数减去用去的吨数,因为用去的吨数题目中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所以要先用原有的2500吨乘以用去3/5求出用去的吨数,再求还剩的吨数;要求还剩多少吨,就是求2500吨的2/5是多少,因为题目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还剩2/5,所以要先用1-3/5求出还剩几分之几,再求还剩多少吨。(先由板算的同学说,再看其他同学有什么补充或象他们那样根据自己的算法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边汇报边计算机闪动线段图,如下图) 订正:你们认为他们算得怎样? 2500吨 (用去?吨) 还剩?吨 用去3/5 (还剩几分之几) 解法一:2500-2500×3/5 解法二:2500×(1-3/5) =2500-1500 =2500×2/5 =1000(吨) =1000(吨)

  (2)还有其他不同的算法吗?(对可能的错误如2500×3/5要指出其错误的原因。对如这样的解法χ+2500×3/5=2500要加以肯定,但说明体现不了解题的优越性)

  7、小结。

  (1)(指着两种解法)比较一下:两种解法有什么区别?有什么联系?先别急,下面先由同学们带着问题看书P83例4,把例4补充完整后,先想一想,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来。(稍后)下面大家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一下。汇报。 区别:两种方法解题思路不同,第一种主要用总量减去用去量得到还剩量,第二种用总量乘以还剩的占总量的几分之几得到还剩量。 联系:都把原有的吨数看作单位“1”,都要用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边听边观察计算机)(2)回忆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解答例4的?(理解题意,联想学过的知识帮助解决问题)师:所以以后遇到新的问题,我们要充分理解题意,然后联系有关知识去帮助解决。三、练习巩固,适当扩展。 下面我们就用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做一些练习。1、P84:做一做1。(先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汇报。再用两种方法只列式不计算。订正:做的怎样?有什么评价?)2、一条公路全长240米,修路队第一天修了全长的1/4,还剩多少米没有修完?(先自己想一想,再用两种方法列式解答,全班订正) 师:我们说解决问题要联系学过的有关知识,那么刚才两道练习你用到了什么知识呢?(例4的知识)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来了,(出示第3(1)题练习)遇到新问题又怎么办呢?联系什么知识?下面就交给你们自己去想一想、做一做,只列式不计算。3、一条公路全长240米,修路队第一天修了全长的1/4,第二天修了全长的1/3。

  (1)还剩多少米没有修完?

  (2)两天一共修了多少米?

  (3)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了多少米? (用纸条收集不同的算法对答案并重点汇报240×(1―1/4―1/3)怎样想。第二、三问独立完成,小组评价,全班订正)四、教学评价。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分数应用题)有什么收获?(解决问题要联系学过的有关知识或方法)所以当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要善于查找有关知识或方法来解决。

  三、布置作业。1、机动练习或作业。已经知道朝天小学六年级学生人数占全校学生总数的4/25,问1—5年级一共有多少人?(请大家想办法解决)(时间允许让学生汇报想到的一些办法)P86:9。

  图文应用题的教案设计 篇8

  一情境铺垫导入新课

  师:四年(一)班的张华同学这几天可忙拉,她正准备着下周的的数学奥数。你看,现在她正要去李诚家请教数学题。

  。(大屏幕显示器上出现了配乐动画演示)

  1,配乐动画:张华在从自己家向李诚家走去。(或者线段图)

  ①,指导观察,提出问题:张华每分钟走60米,走了6分钟,走了多少米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张华走了多少米。

  师:好,你来说说是怎么做的?

  ②,学生口头列式回答后,复习数量关系:速度x时间=路程

  师:也就是说求张华走的路程就相当于求两地的距离是多少?(出示红字“两家相距多少米”)

  师:有一天, 张华放学回家,正准备做作业,发现不小心将同桌李诚的作业本带回了家,她赶紧打电话给李诚,两人在电话里商量了一会儿,如果步行的话,有几种办法可以让张华把作业还给李诚?现在请同学们帮他们想一想办法?看哪组的同学办法最多?

  (以四人小组讨论的形式)

  师:好,哪组的同学想出来的,派一名代表起来回答。

  (学生一般会有三种想法:一是让张华带给李诚。二是李诚自己去取,三是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在路上相遇。)

  师:这些都是同学们为他们想出的办法,大家想一想,第一次和第二次有几个人在运动?而第三次呢?

  2,请两位同学上台表演

  ①,设问:两个人,两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路程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类问题中的有关知识。)

  ②揭示课题:[板书:相遇问题]

  二,指导观察,学习新知。 (—),教学准备题

  1,示题:张华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钟走60米,李诚每分钟走70米。

  2,读题,提出思考问题:几个人运动?运动的方式和结果怎样?、带着观察动画演示。

  3,动画演示,指导观察,帮助理解概念:

  A,电脑动画显示第一次(全过程)。

  交待线段的长表示两家间的路程,线段的两端表示两家的住地。画面为:张华走过的路用红色线段表示,李城走过的路用蓝色线段表示。

  B,电脑动画显示第二次(全过程)。

  (1),两个人出发的时间,地点,运动的方向,最后的结果是怎样?带着问题让学生再次仔细观察动画显示。

  (2),认识概念:同时","两地","相对","相遇"。

  师:这是几人在运动 [板书:两个人]

  师:两人出发的时间相同吗 [板书:同时]

  师:他们运动的方向又是怎样 [板书:相对]

  师:最后结果是怎样的。 [板书:相遇]

  4,填写表格,通过电脑动画显示,师生共同研究两人行走的路程与时间的变化情况,把数据填写在表格里,并找出其中的规律。

  (1),电脑动画显示,教师按动鼠标,屏幕显示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1分钟。

  师:(1)两人一分钟所走路程各是多少 路程和是多少

  (60+70=130米)两人还相距多少米 (390—130=260米)(板书

  (2),用同样的.方法电脑继续显示,两人继续同时出发再走一分钟填写表格后

  指导学生观察体会:当随着时间的增加,两人所走路程和也增加。而两人间的距离反而减少。(3),用同样的方法电脑继续显示:两人同时出发,再走一分钟,也就是两人共同走了3分钟。

  教师指着屏幕上的线段图和表格提问:张华和李城3分钟走的路程分别是多少 (180米,210米)他们走的路程和是多少 (180+210=390米)行了三分钟,两人距离是0,这说明什么

  引导学生懂得:两人同时出发3分钟,两人之间的距离为0时,也就是两人走到同一个地点,表示他们相遇了。(教师按动鼠标,在两人相遇点上发出响声三下,电脑显示器随之出现"相遇"两字)

  教师按动鼠标,鼠标指着"390米"字眼,线段全长闪砾三下并发出声响

  。提问学生:两人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师:完成上面这道题,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要求同学们上课时将练习本准备在桌角。)

  (二),教学例五。 l,自学例题

  ①,示题: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两人在学校门口相遇。 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

  师:全班齐读。

  (2)读题

  找出的条件和所求问题,两人是如何运动的?找关键词语。

  师:这道题给我们的条件有哪些?

  思考:两家的距离跟两人所走的路程有什么关系?可以用关系式表示吗

  2,指导观察动画显示。

  (1)第一次动画显示。

  教师只需显示电脑动画,让学生说出两个人运动的时间, 出发的地点,运动的方向和结果。

  (2)第二次动画显示。

  教师提问:求两家相距多少米就是求什么 请学生再次认真观察动画软件显示,分小组讨论问题。(看哪组的做法最多。)

  板书:两人所走的路程和=两家的距离

  3,尝试列式计算,并分组讨论列式根据。

  4,检查学生列式情况,要求说出两种列式根据。

  教师把一名学生的答案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到大屏幕上,并让他说出列式根据。学生先回答,教师再用电脑动画显示加以证实。

  5,教师演示动画,证实学生的算法。

  第一种算法:

  师:65x4求出什么 (电脑动画显示:小强所走的红色线段闪烁了三下并发出声响)

  师:70x4求出什么 (电脑动画显示:小丽所走的篮色线段闪烁了三下并发出声响)

  师:为什么把64x4和70x4加起来 (小强和小丽两人共走的整段线段闪烁了三下并发出声响)

  第二种算法:

  师:65+70求出什么 (动画显示把小强和小丽第一分钟走的那段闪烁,并移动到下面)

  师:65+70的和为什么乘以4? (动画显示小强和小丽共走了4分钟,每分钟都走了(65米+70米)就有了4个(65米+70米)

  65+70

  6,两种算法对比。

  (1),在数学知识上有什么联系

  (2),解答思路上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得出:两种解法思路上不同,结果相同,而两种

  算法的算式之间的联系,正好符合乘法分配律。

  三、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这些都是同学们自己探索出来的,现在我们来看看大家掌握了没?

  1。 志明和小龙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如图),经过5分两人相迟,两地相距多少米 (用两种方法解答。)

  (做一做,只列式不计算)

  简略说说做法。

  四 拓展练习:(用多种方法解答)

  师:我们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这样时间一样的相遇问题不多,一般是一个先走了一段时间后,另一个才开始走,我们来看看遇到这种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 屏幕出示 )

  甲,乙两列火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 乙车每小时行69千米。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过2小时两车相遇。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要求同学画线段图)

  找出的条件和所求问题,两人是如何运动的?找关键词语

  师:这道题给我们的条件有哪些?(板书)

  师:求两地间的铁路长也就是求什么?(同桌讨论)

  师:(指名)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将该同学的作业放出来。

  并提问学生,请他说出为什么这样画,这样做 讲出算法的思路。

  五、谈谈你的收获

  师:哪位说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图文应用题的教案设计 篇9

  活动领域:

  数学活动

  活动内容:

  我会编加法应用题

  教案目的:

  1、能根据范例和自己的已有经验,知道加法应用题讲一件事,说两个数字,问一个问题。

  2、能看实物、图片或情景,初步学会仿编9以内的加法应用题。

  3、能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9以内的加法应用题。

  教案准备:

  1、图卡:红花,黄花;加法算式卡片。

  2、教学挂图一张。

  3、各种实物若干。

  教案流程:

  一、准备活动:拍手游戏

  老师说:“小朋友,告诉我,8可以分成2和几。”生答:“8可以分成2和6。”接着问:26等于几,生答。

  二、激趣引入:出道题来考考你。

  1、谈话交流,让小朋友帮助中班的小朋友解决问题,出示例题。

  “小明做了5朵红花,4朵黄花,一共有几朵花?”

  2、应用题的结构。这道题讲了一件什么事?告诉我们几个数?还问了什么问题?请幼儿思考并回答问题,感知应用题的结构:要说一件事,2个数,还要问一个问题。三、接龙游戏:大家来编题。

  1、出示小鸡图,老师讲事情,请幼儿提一个问题。

  2、老师出示实物2支短铅笔,3支长铅笔,幼儿看着说一件事,并说出两个数,可由老师提问。

  3、幼儿两人一组,一人编实物,一人提问。

  三、操作活动:看题卡编应用题(题卡上有算式,还画有实物)

  1、教师引导,看题卡如:23=?编一道关于铅笔的应用题。

  2、同桌的小朋友合作,看手中的.题卡,一人说条件,一人问问题,然后交换提问。

  3、幼儿反馈信息。

  四、我编你算

  看图上不同的东西编出不同的加法应用题。幼儿两两结伴,一人编应用题,一人在横线上列算式。

  图文应用题的教案设计 篇10

  活动目的:

  让幼儿学会仿编和解答5的加、减应用题。

  使幼儿能根据实物自编5的加、减应用题。

  活动准备:

  挂图两幅、幼儿每人一套1---5的数字卡片和加号、减号、等号卡片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挂图一,学习编5的加减应用题并列式计算。

  (1) 请幼儿观察讨论图片上鱼的排列,分析图所表示的意思,启发幼儿思考编出应用题。请个别幼儿表述自编的应用题,并引导全班幼儿讨论该幼儿编的题是否符合编题的三个条件,然后让全班幼儿用数字卡片摆算式,并口答应用题。

  (2) 师将图上游来的'一条鱼变成游走的姿态,启发幼儿观察讨论图意的变化和鱼的数量变化。要求幼儿再编一道减法应用题并列式计算,然后口答应用题。

  2、引导幼儿运用掌握的编题方法观察图二,根据图意编题列四道加减算式。

  3、幼儿在纸上练习写算式。

  4、小结幼儿上课情况。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探讨。

  图文应用题的教案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理解比较抽象的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的数量关系,工程问题应用题。

  2、掌握一般工程问题的结构特征。

  3、学会解题方法,会正确解答一般的工程问题。

  教学重点:

  学会解题方法,会正确解答一般的工程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比较抽象的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答,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1)甲乙合做60件产品,甲每天做3件,乙每天做2件。他们要几天完成?

  60÷(3+2)=12天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2)加工80个零件,甲用4小时完成。平均每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

  80÷4=20(个)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2、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加工一批零件,甲用4小时完成。平均每小时完成这批零件的几分之几?

  1÷4=

  (把工作总量看作“1”)

  (2)一项工程,甲单独修建,需要4天完成,乙单独修建,需要8天完成。

  ①甲队独修,每天完成全工程的( )。

  ②乙队独修,每天完成全工程的( )。

  ③两队合修,每天完成全工程的( )。

  小结:刚才这几道题中,工作总量所以用“1”表示,因为工作总量不再是一个具体的数量,而工作效率是一个分数,这个分数实质上是单位时间完成了工作总量的几分之几。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2.(小黑板)

  一项工程,由甲工程队单独施工,需8天完成,小学数学教案《工程问题应用题》。由乙工程队单独施工,需要12天完成。两队共同施工需要多少天完成?

  (1)审题后,想:这道题需我们求什么?你可以根据哪个关系式来解答?

  (2)学生尝试做,并同桌交流。

  (3)反馈说明。

  1÷(+)=1÷(+)=1÷=4(天)

  (把工作总量看作“1”,两队的工作效率就是+。)

  教师:如果不把工作总量看作“1”,而是看作2、3、5、10……结果会怎样?

  学生任选一个数列式计算。

  小结:计算结果是一样的。不过看作“1”是最简捷、最常用的。

  2、练一练。

  (1)填空。

  ①甲做一项工作需5天完成,每天完成这项工作的( ),3天完成这项工作的( )。

  ②一项工程,甲队独做需要36天完成,乙队独做需要45天完成。两队合做,一天可以完成这项工程的( ),( )天可以完成。

  (2)修一条公路,甲队独做需10天,乙队独做需15天,甲乙两队合做,几天可以完成?

  (全班练,抽学生写在投影片上,同桌互说是怎么想的)

  3、小结:四人小组讨论。刚才练的题有什么特点?我们是怎么解的`?

  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工程问题。(出示课题)

  三、巩固练习

  1、变式练习

  打印一份稿件,甲单独干要10小时,乙单独干要12小时,丙单独干要15小时。

  (1)甲、乙、丙三人合打1小时,完成这份稿件的几分之几?

  ++=

  (2)三人合打一小时后,还剩下几分之几?

  1-=

  (3)甲、乙、丙三人合干,几小时可以完成?

  1÷(++)=4(小时)

  (4)甲、乙两人合干5小时,可以完成这份稿件的几分之几?

  (+)×5=

  (四人小组交流,想想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并解答。)

  2、看书,质疑。

  四、教学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是怎样来解答这些应用题的?

  五、作业

  《作业本》P70[67]

  图文应用题的教案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初步掌握列方程解两、三步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2.从不同角度探究解题的思路,让学生学会在计算公式中求各个量的方法。

  3.让学生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学习在计算公式中求各个量的方法。

  2.让学生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教具准备:

  配套教与学的平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解方程

  8x ÷ 2 =28 7(x+3)÷ 2 =28

  2(x +17 )=40 6(5+x)÷ 2 =36

  2.任意选择一题进行检验。

  3.复习以前学过的公式:C=2(a+b)

  C=4a S=ab S=ah÷2 S=(a+b)h÷2 ……

  4.揭示课题:列方程解应用题(1)

  [说明:复习部分安排解方程,一方面帮助学生巩固方程的合理解法;另一方面也对方程的检验格式稍作复习,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同时,适当地帮助学生整理与复习计算公式,这样导入新课比较自然,也有助于展开后续的学习。]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用一根长为28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多少厘米?

  (1)学生尝试。(抽生板演)

  (2)分析、交流

  先设这个长方形的宽是x厘米,

  再找等量关系来列方程。

  (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就是一个等量关系。)

  (3)板书:解:设这个长方形的宽是x厘米。

  2(8 +x )=28 ,

  8+x =14,

  x =6.

  答:这个长方形的宽是6厘米。

  (4)比较算术与方程的解法。(建议学生,选择方程的方法。)

  (5)检验。

  2.补充例题:一块三角形土地的面积是900平方米,高36米,它的底边长多少米?

  问:(1)这道题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什么?

  (2)能不能直接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算出高。

  (3)可以利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列方程,未知数高怎样表示?

  学生练习并交流。

  3.小结:根据计算公式列方程解应用题。

  [说明:让学生通过尝试、分析、交流、比较的探究活动,进一步体会用方程解的'优越性。探究活动开始,先让学生尝试练习,学生会出现方程和算术两种解法;后小组比较、大组交流,让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方程与算术解法的比较,让学生体会用方程解的优越性,特别是列方程时的优越性。]

  三、巩固练习

  1.只列方程不求解

  (1)有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3600㎡,宽是40m,长应是多少米?

  (2)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是26厘米,它的长是8厘米,它的宽应是多少厘米?

  (3)已知正方形的周长是100厘米,它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2.练一练:列方程解应用题

  (1)长方形游泳池占地600平方米,长30米,游泳池宽多少米?

  (2)面积为15平方厘米的三角形纸片的底边长6厘米,这条底边上的高是多少厘米?

  (3)一块梯形草坪的面积是30平方米,量得上底长4米,高6米,它的下底长多少米?

  (学生练习并交流。)

  3.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四、课堂总结

  1.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2.布置作业:练习册

  图文应用题的教案设计 篇13

  题意可知:“甲乙2小时行的路程和+甲先行1小时的路程即是问题。

  师:讲得太好了,请大家用图表示题意,想想还有其他解法吗?(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

  生:69*2+75*(2+1)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是根据问题想的。这段铁路只有甲乙两车行驶,分别求出甲乙两车行驶的路程合起来就是这段铁路的长度。(学生边讲边用手指着图说明自己的思路)学生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原来学生竟有这样清晰的思路和如此活跃的思维。课后我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以下两方面:

  1、学生思维活跃,解题方法“多样化”:《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指出:

  “教师应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而不是以教科书上的或教师事先欲设的答案作为评价的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探索与创新精神,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列为发展性目标。我采用了如下的方法实现这一目标,这节课学生一共提出了3种解题方法,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及时调整了教案,让每一个想发言的学生都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尽管他们有些数学语言的运用还不太准确,但我还是给与了肯定与鼓励。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下,学生有了运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并产生进一步学好数学的愿望。师生关系也变得和谐、融洽了,课堂气氛活跃了。

  2.师生角色的转变:数学教学改革,决不仅仅是教材教法的改革,同时也包括师生关系的变革。在课堂教学当中,要努力改变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我所说的`话并不多,除了“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说说看”等激励和引导以外,我没有任何过多的讲解,有学生讲不清楚,我也是用商量的口吻说:“谁愿意帮他讲清楚?”当一次讲不明白,需要再讲一遍时,我也只是用手势指导学生看图,引导学生在自己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明白了算理。学生能思考的,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能说出的,教师决不讲解;学生能解决的,教师决不插手。由于我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因此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极力展示自己的发现,使他们真正成为科学知识的探索者与发现者,而不是简单的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图文应用题的教案设计 篇14

  教学内容:

  第9页例

  教学目标:

  1: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应用题。

  2:正确的列出综合算式并正确的进行解答。

  3:在不同的解题方法中选择适合自己思维记忆的解题方法进行重点的记忆和思维。

  教学重点:

  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选择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口述自己的思维过程。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1:5台织布机织布160米,平均每台织布机织布多少米?

  2:每台织布机织布28米,7台织布机共织布多少米?

  3: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30米,5小时可以织布多少米?

  4:每台织布机织布20米,160米要多少台织布机?

  5: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5米,2台织布机3小时织布多少米?

  6:2台织布机3小时织布15米,平均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多少米?

  ①请说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②说说你是怎样列算式的

  ③把算式的意义说给同学们听听

  ④把你的思维过程也说出来让大家听听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

  5台织布机8小时织160米布,平均每台每小时织多少米布?

  ①由学生独立完成

  ②由学生相互比较,看解题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③再口述各自的解题思路

  ④自由选择适合自己思维的解题方法,并加强记忆。

  2:集体讲评(结合线段图进行思维

  解题方法一

  ①求每台织布机8小时织布多少米

  160÷5=32(米)

  ②求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多少米?

  32÷8=4(米)

  解题方法二

  ① 5台织布机1小时织布多少米?

  160÷8=20(米)

  ②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多少米?

  20÷5=4(米)

  解题方法三

  5台织布机8小时织160米布,平均每台每小时织多少米布?

  ①先求出一台织布机工作8小时,那5台织布机一共工作了几个小时?

  8×5=40(小时)

  ②再求平均每台每小时织多少米?

  160÷40=4(米)

  解题方法四

  ①先求一小时要5台织布机工作,那8小时应该要多少台机工作?

  5×8=40(台)

  ②再求平均每台每小时织多少米?

  160÷40=4(米)

  3:小结:读题,思维: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注意单位名数的准确性。

  三:课堂练习

  1:货车运水泥到建筑工地,8辆车5小时共运水泥1080吨,平均每车每小时运水泥多少吨?

  2: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解答。

  ①少先队员植树,3小时植树180棵,平均每人每小时种多少棵?

  ②拖拉机耕地,5台拖拉机耕地150公顷,平均每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多少公顷?

  作业:1:第10页的做一做

  2:第12页练习三1、2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21页四则运算和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总结和“练一练”,练习五第4—7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四则运算的含义,知道第一级运算和第二级运算。

  2.使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我们过去已经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的不少内容,知道了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总结我们已经学过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能力。

  二、教学新课

  1.讲解四则运算。

  提问:我们过去学过哪几种运算?(板书: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说明: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板书:统称为四则运算)

  追问:四则运算是指哪几种运算?

  说明:在四则运算中,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板书:法、减法——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板书:乘法、除法——第二级运算)

  追问:第一级运算指什么?第二级运算指什么?

  2.回顾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提问:谁来说一说,我们学过的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有几种情况,它们的运算顺序各是怎样的?

  3.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顷序。

  (1)请同学们看第21页上面的三组题。

  提问:第一组两道题的运算有什么特点?

  说明:第1题只有加法和减法,都是第一级运算,我们说它只含有同一级运算。

  提问:第2题是不是只含有同一级运算?为什么?(乘法、除法都是第二级运算)

  指出: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即只含有同一级运算,所以这两题都只含有同一级运算。(板书:只含有同一级运算)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并提问:这两题都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为什么要从左往右算?

  指出:一个算式里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按从左到右的次序进行计算。(板书:要从左往右算)

  (2)提问:第二组两道题各含有几级运算?(板书:含有两级运算)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并提问:这两道含有两级运算的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也就是先算哪一级运算再算哪一级运算?(板书:要先算第二级运算,再算第一级运算)

  (3)提问:第三组两道题有什么特点?(板书:有括号)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后一题。

  集体订正,注意提问第1题小括号里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说明在括号里有两级运算也要先算第二级运算,再算第一级运算。

  提问:有括号的算式要怎样算?(板书: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4)小结。 -

  提问:根据刚才三组题的计算,你能说一说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吗?

  请同学们把课本上总结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自己默读一遍。

  三、组织练习

  1.做“练一练”的题。

  让学生说出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

  集体订正,指名两人口答后两题的计算过程。

  2.做练习五第6题。 ·

  提问:这一组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指出:虽然每道题里的数和运算符号排列顺序都相同,但是因为括号不一样,所以运算的顺序也不一样。在计算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时,一定要看清题目,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做练习五第7题。

  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提问:要求买椅子的张数,先要知道什么?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指名口答校对。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五第4题。

  家庭作业:练习五第5题。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巩固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练习五第8—1l题,思考题。

  教学要求: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人

  1.提问:能说一说四则运算是指哪几种运算吗?第一级运算、第二级运算各指什么?四则混合运算有几种运算顺序?

  指出:四则混合运算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按从左到右的次序进行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算第二级运算,再算第一级运算;如果有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2.揭示课题: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来做一些关于四则混合运算的练习。(板书课题)希望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选择恰当的方法,比较熟练地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提高计算能力。

  二、四则混合运算练习

  1.做练习五第8题。

  小黑板出示。

  提问:第1小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第2小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请同学们根据运算顺序在练习本上列出这两题的综合算式。

  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

  提问:第1小题为什么要把前两步括在括号里?第2小题为什么只把加法括在括号里?

  想一想,使用括号有什么作用?

  2.说一说练习五第9题的运算顺序。

  让学生依次说出每一题的运算顺序。

  提问:哪几道题在计算时可以用简便方法?

  指出:先求两积(两商或一积一商)再求和(或差)的算式里,求

  两积(两差或一积一商)可以同时计算、脱式,使计算简便。

  3.做练习五第10题。

  (1)出示第10题第一组题。

  提问:这三小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运算j顷序又有什么不同?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2)出示第10题第二组题。

  请同桌相互说一说这3小题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以及这3小题的运算顺序。

  指名学生口答运算顺序。

  (3)小结:在进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时,先看清题目,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然后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三、教学思考题

  让学生看思考题。

  出示3○3○3○3=1。

  提问:要使结果是l,如果用加法,哪两个数相加得l?讲解怎样填可以变成1和0相加。如(3÷3)+(3—3)=1。

  如果用减法,可以用1减什么数得1?讲解可以这样填:(3÷3一(3—3)=l或3一[3一(3÷3)]=l。

  哪两个数相乘得l?怎样填可变成1x17(板书)

  如果变成相同的数相除,得数是几?讲解可以这样填:(3+3)÷(3+3)=1,(3十3—3)÷3=1,(3x 3)÷(3x3)=1或(3÷3)÷(3÷3)=1。

  说明:数学有许多奇妙的知识,下面几题都可以根据得数分析该怎样填,每题都有很多不同的填法。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五第9、11题。

  家庭作业:练习五第10题第二组,思考题。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包括附录部分)

  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包括附录部分)

  1、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⒈让学生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⒉通过适当的练习,使学生及时巩固新学的运算顺序,并让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以进一步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

  3.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的计算。通过技能的生成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例题插图教学过程:一、复习⒈口答列式:

  ⑴28与32的和是多少?⑵60减去17的差是多少?⑶16乘5的积是多少?

  ⑷6和8相乘得多少?

  ⒉列式解答:

  出示:每本笔记本5元,买3本这样的笔记本要多少钱?学生在本子上列式。集体订下,说一说这题要求什么?需要知道什么?

  二、教学新课⒈教学例题1。

  ⑴出示例题图:提问:这家文具店出售哪些商品?每件商品的单价分别是多少?

  ⑵出示问题:小明买了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了多少钱?请同学们试着自己解答。

  ⑶分析:

  提问:你们是怎样解答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提问:15+20中的15表示什么?是怎样得出来的?20呢?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必须要知道什么?

  ⑷请同学们试着将两道算式合在一起,列出一道综合算式。

  ⒉教学例2。

  ⑴出示问题:小红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应找回多少元?

  ⑵请同学们列出综合算式,并想一想综合算式应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

  集体订正。提问:算式中50、18、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算式应先算什么?为什么?

  ⒊总结运算顺序。

  ⑴比较算式。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解答时,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⑵提问:如果题目中同时出现了乘法和加、减法,你应先算什么?

  ⑶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通过解决问题,发现了一个什么规律?

  三、组织练习⒈完成练一练108页,想想做做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五、布置作业

  2、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理解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

  2.通过对比、估计等针对性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有关混合运算的顺序。

  3.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多样性的技能,提高解决实际学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多样性的技能,提高解决实际学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今天我们将学习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1、出示109页习题插图和问题,明题意尝试列出算式

  (1)先让学生说说场景中有哪些商品,哪些商品的标价是知道的,图中营业员所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从这句话中我们能知道什么?

  (2)根据大家对题意的理解,那么要求一支钢笔和一个订书机总共多少元该我们可以怎样运算?你有几种方法进行运算?

  【让学生自己先在本子上列出算式不计算结果,然后和同桌讨论有什么不同的方法,最后交流总结方法,并板书出各种方法。】

  2、交流探究结果,并让学生明白每一种算式的数量关系是什么,说说自己列式时的想法。

  3、自己列出的算式进行计算,最后交流计算结果。

  重点引导学生交流:两步混合运算算式在计算时要先算什么?根据数量关系为什么要先算?【通过该教学点让学生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

  4、教学“试一试”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1)学生列式计算;

  (2)组织交流,在交流中明确运算的顺序。

  5、总结运算顺序:算式中有除法和加、减法,应先算除法。

  (1)让学生先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

  (2)加以归纳形成清晰的认识。

  三、巩固提高1、完成书本练一练

  让学生明确题意然后指导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灵活地选择信息,然后引导学生提出一个两步计算的问题,集体交流。

  四、适当总结,完成作业“想想做做”第2题剩余习题和第6题(自己提出的问题也要完成)

  3、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和对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把握,引导学生自己列算式解决实际问题。2.在学生产生疑问时使学生体会小括号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理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通过计算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小括号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理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理解用小括号的必要性和作用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引入课题

  同学们,昨天我到百润发大卖场买了一件80元的T恤,我一共带了100元,你们帮老师算算剩下的钱我还可以买5元一双的袜子几双?学生计算,然后交流自己计算的方法。

  根据学生可能列出的算式进行灵活的引入,并板书课题。

  例:【如果学生情况全部是:100-80=20(元)20÷5=4(双)分步骤做那么可以这样引入:同学们都是用分步骤的方法进行计算的,那么我们能否用一个算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呢?今天我们将学习新的知识—『课题』】

  二、探究新知,明确算法

  1、确定计算方法可能一:在学生自己探索引入题的时候,除了分步做外,可能还有“100-80÷5”这样的算式,这时要组织学生充分感受。

  组织学生讨论:解决例题中问应该先算什么?列成这样的综合算式对不对?那么我们有什么办法才能解决哪一步必须先算的问题?

  学生自学课本第34页。

  可能二:在学生自己探索引入题的时候,也有可能有“(100-80)÷5”这样的算式,这时要让学生说明他的想法,一定要说明为什么要在“100-80”加一组括号,用意是什么?学生说明后,立即表扬这样的学生,并让学生开始自学课本第34页。

  2、让学生充分感受需要改变这个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组织讨论:在自学过程中你明白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

  3、组织学生感知明确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知道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并让学生完成“试一试”,可以指名2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完成在书上,最后校对结果并再一次明确运算顺序。

  三、巩固提高,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先让学生说说每题应该先算什么?

  (2)、任意选择2题完成在自己的本子上,然后集体校对;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让学生分组完成每组算式,并让3位学生到黑板上完成3组题;

  (2)引导学生观察每组题,说说运算顺序的不同,并校对结果;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让学生读题,尝试自己列综合算式进行解答,指名2位学生进行计算【可以选择性地选择学生板演,一差一优有利于发现问题】;

  (2)就板演结果进行校对结果,口头统计学生错误情况,并指出错误同学的错误,明确为什么要用小括号的理由;

  四、简单总结,完成作业P35“想想做做”第3题和第5题

  4、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步混合运算(包括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根据一些常见的基本数量关系式进行分析、列式。

  教学过程:

  一、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复习:

  1、学生练习:(841-41)÷25×4讲评学生容易有的错误:=800÷100=8强调混合运算的三个等级:(1)小括号;(2)乘或除;(3)加或减。

  指出:这题含有小括号,那第一步就应该算小括号里的;其他的步骤还轮不到算,只能把它们移下来。第二步算式中有除有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级的,应该按顺序来计算。

  2、添上括号,使下面的等式成立:

  240÷40+20×2=52240÷40+20×2=890-30÷3×5=400

  90-30÷3×5=100建议学生:(1)按现在的运算顺序算一算结果;(2)自己尝试添加括号;(3)交流。在交流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有一定的推理过程,最好不是盲目地试。

  小结:混合运算一定要先观察算式的特点,考虑它的运算顺序,然后再开始计算。

  二、解决实际问题:

  1、编题组练习:

  (1)周六的数学兴趣小组男生有25人,女生有15人,可以提一个什么问题?(一共有多少人?)指出:这是我们一年级学习的解决实际问题,它只要一步就能解决。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你想到了哪个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板书:男生+女生=总人数

  (2)现在我们要改遍这题,“周六的数学兴趣小组男生有25人,一共有多少人?”

  这两句不变,把“女生有15人”这句信息不直接告诉,可以怎么说?(比如:女生比男生少10人)这样题目就变成了两步计算的问题了。

  比较两题:什么没变?(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没变)在列式的时候还是要“对号入座”:男生“25”,女生“25-10”,加起来的的时候,可以把表示女生人数的“25-10”加个小括号,这样看上去就更清楚了。

  (3)现在继续改编,要把这题改成三步计算的问题,信息“男生有25人”可以怎么改?(比如:男生的人数比女生的2倍少5人)

  这句信息是变了,基本的数量关系变了吗?要求学生“对号入座”列式:男生“15×2-5”,女生“15”,再把两部分合起来。

  比较小结:解决实际问题从一步发展到三步,其实很多题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是不变的,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想清楚这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再做到“对号入座”。

  2、书上的第8题,学生读题,说说这题所涉及的数量关系式:边长×边长=面积小面积×块数=大面积

  介绍:铺砖时,这间房子的面积是不变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铺的方砖面积比较小的时候,需要的块数就会比较多;反之,方砖的面积比较大,需要的块数就比较少。“小面积×块数=大面积”,这里的小面积指的是方砖的面积,大面积指的是房间的面积。这个关系式还可以反过来说“大面积÷小面积=块数”、“大面积÷块数=小面积”。学生列式解答该题。

  3、书上第9题,学生读题,说说该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书上的两个问题。

  交流: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老师要注意学生提的问题是否都合适。

  练习十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和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逐步形成计算技能;

  2、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过程:

  检查口算本练习情况、布置今天的口算作业。

  一、完成书上的练习:

  1、第1题:(1)学生看题后,把每个算式的第一步先划线,再交流。(注意第1小题可以同时先算乘法和除法。)

  (2)把这四题做在作业本上。

  (3)补充75×12、280÷35的简便算法:75×12=(25×4)×(3×3)=100×9=900280÷35=280÷7÷5=40÷5=8做完后交流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1)没有括号的,先乘除后加减;(2)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3)有中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

  2、第2题:你能直接在每组得数大的算式后面画“√”吗?审题:要“直接”比,不是在计算之后。

  先请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交流判断的依据。

  3、第3题: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让学生先自己观察各算式的特点(如左边两题是连加,右边的是连乘),可以如何简便?各是运用了学过的哪些运算规律?

  指出:不能随意改变运算顺序,而是要依据一定的运算规律。交流后,把这4题写在作业本上。注意小括号的运用。

  4、第4题:学生看懂题意,先说说这题要用的基本关系式是:单价×数量=总价

  再读第一个问题,说说在估算的时候是怎么想的?(把单价看成某个接近的整百数)说说最后估计的结果是多少?

  算一算:学生在本子上完成这题的计算。

  比一比:把估算的结果和列式算得的结果比较,说说估算和笔算价值分别在哪里。

  二、布置回家思考p.42的思考题要求用脱式计算在自己的本子上。(能做几题算几题)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讲评昨天的回家作业(p.42的思考题,要求学生填写符号后,用脱式计算):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1、(3+3)÷(3-3)=6÷0=6指出:除数不能为0,“6÷0”这个算式没有意义;2、(3×3+3)÷3=9+3÷3=12÷3=4

  指出:括号里有2步,先算乘,加没算,移的时候要把括号也移下来。3、(3+3)+3÷3=6+3÷3=9÷3=3

  指出:看计算的过程,先算加,再算加,最后算除;但开始的算式应先算加,再算除,最后算加。所以还应加上“[]”,变成“[(3+3)+3]÷3”4、[3×3-3]÷3=[9-3]÷3=6÷3=2

  指出:在小括号的基础上,才有中括号,不能直接写中括号。5、补充:3+3-3+3=6-6=0或3×3÷3×3=9÷9=1

  请学生说说上面两题对吗?正确的结果应该是多少?算式怎么改得数就对了?通过上面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学生练习:

  ,请学生做在自己的本子上,再一一交流。提醒:第1题除和乘可以同时算。

  三、布置作业:第6、7、8题

  其中第7、8题要求学生写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式。

  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中括号,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2、让学生经历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过程,进一步积累学习数学的经验,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检查回家做的计算作业。

  一、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让学生看图后说说图的意思,老师整理成:合唱组:84人

  航模组:男生8人,女生6人美术组:是航模组的2倍

  看信息,分别让学生说说“航模组”、“美术组”的人数应怎么列式。板书问题: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问:解决这个问题用到哪个基本关系式?板书:合÷美=几倍

  2、“对号入座”,对照关系式分别写上“84”、“(8+6)×2”。问:在它们中间添上“÷”行吗?为什么?(结合黑板上的算式,让学生说说它的运算顺序,发现最后算的算式没有意义,不是我们想要的。)那我们想要的运算顺序是怎么样的呢?要实现这个想法,得请中括号来帮忙。老师添上中括号,说清楚它的写法。指导读:84÷[(8+6)×2]

  3、说一说:昨天我们讲到混合运算的三个等级,一是括号、二是乘除、三是加减,今天我们学的算式中含有了中括号,运算顺序又该是怎样的呢?

  先指名结合每一步算式的意义说,再指出:同样是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其他不变。4、学生练习,完成书上的例题

  二、巩固练习:

  1、在自备本上完成:540÷3+6×2,540÷(3+6×2),540÷[(3+6)×2]指名板演,结合讲评发现问题,强调正确的运算顺序。

  2、第3题。

  看图后,请学生说清楚该题的信息,并说说列式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三、学生自己阅读,了解“你知道吗?”

  四、学生作业:完成p.40剩下的练习。

【图文应用题的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08-26

图文并茂教案03-30

垃圾分类图文简报(精选6篇)10-21

茶艺学习心得范文_图文03-29

图文结合学习生字新词的教案08-25

SIM卡解锁详细图文教程04-25

升旗仪式图文简报(通用5篇)10-25

大专毕业生总结鉴定范文_图文03-30

数学试卷应用题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