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案

时间:2023-11-09 10:18:15 美术教案 我要投稿

(经典)实用的美术教案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美术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经典)实用的美术教案5篇

美术教案 篇1

  一、《放学了》是人美版小学美术第八册的内容。是“造型 表现”领域的学习内容。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回忆使学生了解我们的课余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热爱生活,体会美好生活的情趣。

  能力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人物动态的画法及要领,将记忆中自己喜欢的课余活动的美好瞬间用绘画的方法表现出来,画面要体现出活动的欢快气氛和热闹场面。

  情感目标: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的课余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感受并表现我们的美好生活,从而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放学后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尝试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各种生活场面,从而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难点:人物在活动时的不同姿态,画面人物之间的关系及构图。

  四、教学准备:

  图片、人体模型、有关课间活动的录象、各种绘画工具和材料。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1、放一段课余生活的录象,提出问题:

  师:这段录象反映的是什么内容?

  师:孩子们, 你们放学后都做什么?会开展哪些有意思的活动?

  2、出示课题《放学了》

  设计意图:通过录象使学生回忆放学后有意思的各种活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1、解决选材问题。

  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谈话,解决问题。

  师:这是一副命题创作画,你认为画面应当主要体现什么?

  生:画面应以表现人物的各种活动为主。

  师:你准备选择怎样的内容才能表现出“放学了”这一主题?

  生:选用有意义的、有趣的活动来表现。

  师:你认为最令你难忘的、有趣的场面有哪些?

  生:最有意思的活动一定是自己最喜欢的'活动。

  设计意图:经过讨论解决画面的选材问题。启发学生表现自己最喜欢的活动。

  2、解决人物动态。

  提出问题:

  师:定了自己要表现的主要内容后,下一个问题该考虑什么了?

  生:怎么表现这个活动,才能表现出欢乐、热闹的场面。

  师:你认为难点是什么?

  生:难点是人物的动态。(板书)

  演示:直立的人和动态的人图片对比。

  师:人在活动时身体的哪些部位产生了动态的变化?

  小组利用活动人模型摆出各种动态的规律。汇报:运动时关节发生了变化,躯干产生了变化……

  板书:四肢、躯干、头部

  设计意图:根据观察、探究、学生分组合作解决绘画的难点,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请学生画出一个人物动态。学生对所画动态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指出其作品的优缺点,解决绘画中的主要问题,进一步突破难点,体会学习方法。

  3、解决画面构图。

  师:怎样表现放学后大家活动得热闹、有趣,画面的构图也很重要。

  提供三组人物构图的活动教具,请学生通过拼摆完成构图。学生分组联系组织画面,并说出自己的思考。

  设计意图:学生分组合作完成构图,解决构图中人物疏密关系。

  4、看课文,欣赏学生范作。

  师:书中的作品给你什么启发?

  师:其他学生的美术作品有哪些值得你学习和借鉴的?

  欣赏其他学生的作品,交流经验。通过讨论来完善自己将要绘制的作业的构思。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评述解决构图问题。

  5、投影

  补充介绍在构图和选材上有新意的作品

  (四)、学生作业,

  老师指导,学生绘画。作业提示:1.可采用多种绘画形式。2.可以组为单位画一幅长卷。3.也可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辅导中教师随时发现有新意的创作,随时提出表现,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五)、小结

  组织交流,学生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领略绘画创作的喜悦。

美术教案 篇2

  课题:美术绘画基础知识——平行透视

  授课教师:孙凯

  教学目的:

  1.知识目的:通过对透视的基本法则的学习,使学生理解透视的基本规律,掌握平行透视的方法,能准确的表现物体的透视关系;

  2.技能目的:通过对六面体的观察和对自然现象的分析,来逐步深入的了解物体在自然界中的透视现象,让同学们自己动手画出六面体的透视,加强学生对透视的理解;

  3.情感目的:通过对透视现象的分析讨论提高同学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以及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六面体的平行透视的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平行透视的基本法则与绘制方法。

  教具准备:

  1、教具: PowerPoint课件、粉笔盒、直尺、绘画工具材料等

  2、学具: 绘画工具材料、笔记本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讲述法、示范法

  课 型:新授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清点学生人数及工具材料准备情况

  二、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要学习一个新知识,这个新知识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可以广泛应用,而且对于我们同学们学习绘画非常有帮助。大家在生活中一定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

  比如:师生双边活动:欣赏图片(见PPT)

  我们现在来讨论一下你刚才看到的旗帜、树木、铁轨、房屋有什么规律?是不是近处的高,远处的低呢?近处大远处小呢?近宽远窄呢?这个知识是什么呢?这个知识就是透视!

  教师提问:什么叫透视?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透视呢?今天我将和同学们一起来讨论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透视现象。

  三、 讲授新课

  透视就是把我们所看到的物体正确地表现在纸上的一种现象。那么我们掌握了透视方法,就可以准确的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和景物的空间感。透视分为: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圆的透视等。今天我们主要学习平行透视。

  (一)人们最初是怎样研究透视的?

  最初研究透视是采取通过一块透明的平面去看景物的方法,将所见景物准确描画在这块平面上,即成该景物的透视图。后遂将在平面画幅上根据一定原理,用线条来显示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投影的科学称为透视学。

  (二)、如果所研究的立方体有一个面与透明的画面平行,即与画面平行,立方体和画面所构成的透视关系透视就叫“平行透视”。(展示粉笔盒)

  (三)、平行透视规律: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等

  (四)、平行透视图的画法

  (1)、先画一条视平线

  (2)、在视平线定上一个心点

  (3)、在画面上任何位置上画一个正方形

  (4)、把正方形的四个角分别同心点连接

  (5)、在四条连线上定一点

  (6)、延长这点作水平线和垂直线,交叉另外两条线

  (7)、然后把各个点连起来

  平行透视图

  (五)、透视基本概念:

  1、视平线:就是和画者眼睛平行的水平线(面)

  2 心 点:就是画者眼睛正对视平线上的一点

  3、视 点:就是画者眼睛位置

  4、消失线:就是物体到消失点的连线

  (六)、平行透视在绘画中的运用

  教师展示范画、

  四、学生课堂练习:

  画立方体各个方位透视图,教师巡回指导

  五、课堂小结

  展示优秀学生作品,指出问题作品的不足

  六、布置下节课工具材料准备

  板书设计

  美术选修课教案篇二:山水选修课教案

  ********

  20xx—20xx学年度第1学期

  《写意山水》“训练方案”

  授课教师:

  适用专业:美术教育专业

  授课班级: 2****

  20xx年9月

  第一部分 理论

  (一)山水画的意象造型

  中国画的造型,不论是人物、花鸟还是山水,一直主张“以意立象”,而不是自然物象的完全模拟。这里的“意”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物象的内在规律和生命力;二是指画家的主观感受和情思。用这种“意”去“立象”,必然包含着主观与客观的因素。这里的“象”既有客观的“形”,也有主观的“象”。所以,由客观的“形”变为主观的“象”这当中有一个加工改造过程,即是意象造型的过程。

  山水画意象造型的核心就是对自然景物形神的总体把握。东晋画家顾恺之不以自然物象的形似为满足,明确地提出“以形写神”的主张,把“传神写照”作为绘画的最高境界。从此追求神似成为中国画造型方法上的准则,人物画家要刻画出人物的精神气质,花鸟画家要写出花木禽兽的勃勃生机,山水画家要描绘山川的神采气韵。为了一幅画的神似、意似,画家甚至采取“遗貌取神”的表现手段,以达到神完意足的目的。近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说:“画有三:一、绝似物象,此欺世盗名之画;二、绝不似于物象者,往往托名写意,鱼目混珠,亦欺世盗名之画;三、唯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这是对意象造型核心内容精辟的论述。

  (二)山水画的笔墨表现

  山水画在表现形式上的主要特征是笔墨的运用,如同西方绘画的色彩运用一样。笔墨不仅是画家表现自然物象的媒介,还是画家抒情达意的载体。也就是说,笔墨是主观世界反映客观世界的一种手段,画面中山川树木的神情生气完全是通过笔墨体现出来的。因此,历代画家十分注重笔墨,而且总结出完整的山水画用笔用墨的理论,讲究笔法、墨法,追求笔情墨趣之美。在用笔墨表现自然景物时,由于画家对客观物象的思想感情、感受不同,笔墨的表现就各不相同,就形成山水画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山水画笔墨之美还表现在以书法的笔意入画的形式美。中国有“书画同源”的理论,从晋、唐时代起,画家就把书法艺术引进了绘画,使中国画的笔墨发展成为具有丰富形式趣味的、有艺术强度和力度的表现手法,更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三)山水画的意境要素

  山水画很讲究用笔用墨,同时也很注重意境的创造。所谓意境,就是山水画所体现的思想情感的境界。意境的构成,是外界客观存在的自然景物在画家头脑里的反映结果。也就是说,是画家面对自然山川,从触景生情到寓情于景,画景是为了抒情,用笔是为了达意,最后达到了情景交流、物我两融的境界。这就是意境创造的过程。这时,画中所描绘的已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山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两者交融在一起,倾注于画面,体现出画家的情愫和自然景物的神韵,由此而产生的意境,才能“夺人”。

  山水画与诗的结合是唐代水墨山水画家王维开创的,使山水画赋有了诗的意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两者相得益彰,使画中意境味之无穷,更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四)山水画的赋彩特色

  “随类赋彩”是中国画设色的基本原则,这个“类”即是指客观对象。同类赋同色,也是指不受客观约束,而是依据画家主观意识,因意而赋的“类型色”。遵循这个原则,山水画的设色基本上是从自然景物的固有色出发,色彩的变化一般也只是固有色明度上的变化,并通过整幅画,使色彩的配合达到相互的对比和映发。山水画的着色,虽着重平光下的固有色,不同于西洋画那样去描写在光的映照下色彩所发生的复杂变化,但并不完全排除自然光线影响下的环境色,在表达特定的内容和环境时也适当地采用。但是画家更注意的却是色彩对人的感情的感染力,不拘于对象的自然色彩,而是按所表现的主题需要,对色彩进行主观的设计和创造。

  山水画的用色多数是在笔墨已完成基本造型之后进行,色彩是在这个基础上发挥作用的。在色与墨的关系上,既要“以墨为主,以色为辅”,还要“色不碍墨,墨不碍色”,又须“色中有墨,墨中有色”,使色墨交相辉映、相辅相成。除大青绿重彩山水外,一般水墨山水着色与笔墨运用一样讲究用笔,要注意色彩浓淡干湿的变化,不宜平均填涂。这些都是中国山水画在设色上的特点。

  (五)时空处理的灵活性

  山水画“意象造型”的特点,决定了在章法布局上的“自由性”,决定了它能够灵活地处理空间与时间的关系,突破了自然真实的限制,以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

  时空处理的灵活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意象时空的处理方法――可以根据表现内容的需要,突破空间的限制,将天南地北的山川融为一体,也可以将水中陆地的景象巧妙地绘于同一画面;为了表现主题的需要,还可以突破时间的限制,将春夏秋冬景色置于一图,将日月星辰置于一景,让古代与现代在同一画面上共存。

  “三远”及“散点透视”的处理方法――所谓“三远”即高远、深远、平远。高远就是仰视,深远是俯视,平远是平视。“三远”是中国山水画特有的远近处理法,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灵活地处理空间关系的基础。在有些山水画的章法里,同一画面采取了三远中的几种方法来画。可以上半幅用平视法,下半幅用俯视法;也可以上半幅用高远法,下半幅用平远法。长卷等横幅形式的远近关系,常用“散点透视法”,即画家的位置和视点是不固定的,可以上下、前后、左右移动,突破了空间制约来处理景物的表现方法。

  空白背景的处理方法――山水画在构图时,常留有大块空白,或上空,或下空,或左空,或右空,也可中间空。白可以作为云烟回荡于空间,白也可以作为水流穿行于大地。空白留得好,不仅突出了主体,并且使整个画面因此显得灵活而生动起来。

  (一)笔法:笔法就是用笔之法。用笔首先是执笔,正确的执笔方法应该是指实、掌虚,握笔略高为好。以拇指和食指捏住笔管(拇指向上倾斜,食指向下倾斜,两指相对捏住笔管),中指由外向内勾住笔管,无名指由内向外抵住笔管,再以小指贴在无名指内下侧,协助无名指推挡。这样笔管在手中既稳当又灵活。指实就是手指捏笔管要实在,要用力捏紧,又不可太紧。掌虚就是掌心要空灵。捏毛笔切不可像捏钢笔那样,握笔略高为好,便于使转。

  在掌握执笔方法之后,还要懂得运腕方法。正确的运腕方法应该是“腕平掌竖”。掌能竖起,腕才能平;腕平,肘才能自然悬起。肘腕并起,腕才能够灵活运用。小画提腕,大画悬肘。一般作画只运臂、运肘、运腕,惟极精微处可以运指。这虽属常识,但总关全局。初学者起手入门要有个高的标准,否则一旦养成了坏习惯就难改了。

  用笔的内容包括“起笔”、“行笔”、“转折”、“收笔”四个方面。

  “起笔”是指笔画的开端,“收笔”是指笔画的结束,起笔和收笔是线条形成的'关键。按照笔法要求,起笔要像书法楷书下笔那样,做到“竖笔横下、横笔竖下”,“欲右先左、欲下先上”的笔意;收笔要“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即勾线至尽处,应把笔收回,通常称为回锋。

  笔的运行造成各种线的动势,直接关系到线条的气质和绘画的气韵。因此,行笔的过程中是很讲究波折的,通常称“一波三折”。所谓“波”是指掌握用笔起伏的形成,“折”是指行笔运转的方向变化。行笔中,要使笔锋始终在笔线的中间,用力要均衡、沉着,有分量、压得实,线条才不至于飘浮;行笔要自然流畅,洒脱自如,就要求在勾线时胸有成竹、一气呵成,富有连贯性;行笔要富有节奏,富有弹性,笔画有轻重、缓急、起伏、顿挫的变化。总之,行笔要做到“快而不飘,重而不板,慢而不滞,松而不浮”,以追求自然流畅、生动灵变、沉稳有力的艺术效果。

  当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对中国画的用笔,曾提出过这样的主张:(宜圆、宜平、宜重、

  宜留、宜变。)他阐明了中国画用笔的本质规律。

  圆——是指圆笔中锋勾线,(如折钗股)线条圆润、有力、挺拔;

  平——是指行笔平衡稳健,(如锥画沙),用力均匀,处处着力;

  重——是指用笔厚重,如(高山坠石)要有力度,有分量;

  留——就是要沉着用笔,(如屋漏痕)控制住线条的运行,不至于留不住而“滑下去”; 变——这里一个“变”字很重要,“变”是灵活变化、不拘成法之意,要根据描绘对象的各种因素而有所变化,去追求用笔的气格、韵味。

  用笔要讲笔法。中国山水画的笔法主要有中锋、侧锋、逆锋三种。由这三种运笔方法又变化出点、厾、皴、擦、拖等多种笔法。

  中锋用笔,是指执笔端正,笔锋基本上在笔线的中间。这种线饱满、丰实、壮健,取其圆、厚、重,多用于表现结构的主线。

  侧锋用笔,是使笔杆倾斜,甚至横卧,不但用笔锋,有时候也用笔身乃至笔根接触纸面,笔锋常偏向线的一边。这种用笔变化多,既同画出线又可画出面,具有表现力强、变化丰富生动的特点。

  逆锋用笔,是笔锋在前逆向而行,与通常用笔方向相反,既了画中锋笔线,也可画侧锋笔线。这种用笔由于笔锋在推进中遇到阻力散开,就会产生变化较丰富的飞白效果。这种笔法比较滞涩、泼辣,多数是结合其他用笔运用的。以上三种笔法,在作山水画过程中,经常是综合交替运用的。画家必须根据内容表现的需要,恰当地把多种笔锋的运用结合起来,才富有表现力。

  (二)墨法:墨法就是用墨的技法。清沈宗骞说:(用墨之妙,在于以墨随笔),说明用墨与用笔是分不开的,墨法是通过笔法来完成的。用墨与用水的关系也很大,只有笔、墨、水三者的巧妙运用,才有“墨分五色”之说。即由于笔含的水墨多少不同,墨色可以呈现出从浓到淡五个层次——焦、干、湿、浓、淡。这是大体的划分,实际运用起来,深浅的变化还会更丰富。墨的运用宜在单纯中求复杂,在统一中求变化。一般以一种墨色为主,兼用其他,局部的变化不宜过大,大了就会“花”而“乱”失去整体感。

  对用墨的要求:干墨不枯,须腴润、不焦躁;湿墨不滑,不能涣漫、无笔力;浓墨不浊,不能呆滞,要笔迹分明;淡墨不薄,要有厚度,见骨力。

  常用的墨法有以下几种:

  浓墨法——墨中掺水较少,色度较深,用以表现物象的阴暗面、凹陷处和近的景物用浓墨不可过量,过多容易板滞、不生动。所以用浓墨必须沉着洗练。

  淡墨法——墨中掺水较多,色度较浅,用以表现物体的向光面、凸出处和远处的景。淡墨容易产生软弱无神之弊,所以用淡墨要明净无渣,要“淡不浮薄”。

  蘸墨法——将干净的湿笔笔尖蘸墨,使墨由笔尖向笔根自然渗开,形成由浓到淡的丰富色阶。这种墨法丰富而自然,富于韵律。

  破墨法——是指墨与墨重叠的方式,它是两种色度不同的墨、不同水量的墨在尚未干时的重叠,渗化处既分明又模糊,具有一种丰富、浑厚、滋润的美,墨韵随之而生。常取方式有浓淡互破、枯润互破、水墨互破等;形态上有点、线、皴、擦对面的破以及面对点、线、皴、擦的破。

  积墨法——是指一种湿墨对一种干墨的重叠。通常是淡墨对浓墨的重叠,也有小面的浓墨对淡墨的重叠。积墨法在山水画中一般用在表现浑厚、浓郁的地方以及某些对比与气氛中的特殊效果,有时也藉以补救勾勒的败笔。

  泼墨法——是泛指大墨量、大面积、大笔头的作品绘制方法。这种方法有一种自然感和力度,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意性,容易出现既在情理之中又有意料之外的效果。泼墨法之难在于形的概括,在于既不能混沌一片,又不能笔笔分明,要既分明又朦胧,适用于追求情趣、

  感觉以及在造型上无需很严格的题材与物象。

  焦墨法——是指以浓墨渴笔来描绘自然物象的表现方法。因笔中水分少,勾出线来有“毛”的感觉,另有一番效果。

  此外还有宿墨法、胶墨法、没骨法等等,但是不论采取哪一种或是混合运用的墨法,都要注意墨色浓淡干湿的变化以及墨自由渗透的特点。

美术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随着人们生活需要和审美需求的变化,门的样式逐渐丰富,它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是人的理性思索和对人生意义的探讨。本课分别选取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门”为美术学习内容,从“门”的古汉字、“门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等角度,引导学生加深对门的文化内涵的认识。书上登载了古代皇宫的门、现代家庭居室的门、西北窑洞的门、江南农家的门、云南大理白族的门等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门的照片,提供了学生比较建筑样式,了解审美观念的线索,并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建筑的兴趣,加深对建筑所蕴涵的历史、文化内涵的理解。并以门的文化含义为切入点启发学生的理性思考,探索门所蕴含的深刻的人文思想。

  门有各种各样的。旅馆、商店和公共建筑的转门,它们是喧闹的.现代生活方式的象征。还有古旧的吱吱作响的小门,它们是风俗与传统的标志。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门在装饰美化我们生活的同时也在考验或抚慰我们的心灵。门是人的一生中经过最多的地方,开门和关门是我们生命之中最平常、最普通的一部分,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在一扇扇门内,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

  认识和感受门的文化含义是贯穿本文的中心主线,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人文性特点,突破美术教学的界限,将主题放到广阔的文学、历史、音乐、民俗等环境中去,增强学生的综合感受力。

  教学思路

  本课用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以“门的启示”为题进行综合欣赏,引导学生挖掘门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知识,启发学生对门进行深刻的认识和特别的关注,进一步的上升到对人的发展的理性思索。第二课时以“我心中的门”为题进行设计教学,引导学生设计一个有一定主题和文化蕴意的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创新能力,抒发内心强烈的审美感受。

  二、 参考教案

  课题:门

  课时:两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对古代皇宫的门、现代家庭居室的门、西北窑洞的门、江南农家的门、云南大理白族的门、不同地区的门的风格特点的赏析和比较,激发学生学习建筑的兴趣,加深对建筑所蕴涵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欣赏和理解,引导学生设计一个有一定主题和文化蕴意的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创新能力,抒发内心强烈的审美感受。

  2、人文情感目标:以门的文化含义为切入点启发学生的理性思考,探索门所蕴含的深刻的人文思想。并通过对文学、历史、音乐、民俗、绘画、建筑中门的形象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综合审美感受力。

  二、教学重点

  1、 门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2、 门所蕴含的深刻的人文思想

  3、 设计一个有趣的门

  三、教学难点

  以门的文化含义为切入点启发学生的理性思考,探索门所蕴含的深刻的人文思想。

  第一节 门的启示

  教学重点:门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门所蕴含的深刻的人文思想

  教学难点:门所蕴含的深刻的人文思想

  教学准备: 关于“门”的文章、门的图片若干、歌曲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教师准备教学材料,学生预习。

  二、 导入新课

  教师配乐朗诵美国作家克里斯托弗·莫利的散文《门》引入新课。

  三、 新课教学

  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中国书法中各种书体的“门”字的写法和风格特点。

  2、 门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3、 课堂活动:

  欣赏课本第30、31页的范图和教师的补充图片,分组讨论,从门的技术性(制作材料、制作工艺)和艺术性(文化内涵)两个方面相互交流对门的了解和感受。并完成下列问题:

  ⑴ 皇宫贵族的豪华门给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附答题参考要点:制作工艺复杂,选材讲究。威严华贵,是权力、地位、富贵的象,反映了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

  ⑵ 普通农家民居门给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附答题参考要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实用、美观、朴素,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风格、传统韵味。)

  ⑶ 园林景致门给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附答题参考要点:造型别致、选材讲究,因景色的需要设计门的样式和选择门的材料。能增添景色的层次,营造一种错落有致,欲露还羞的情趣,使人在进入时不断感受新的画面。)

  ⑷ 现代家庭居室门给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附答题参考要点:造型别致、选材广泛讲究、制作工艺先进、中西合璧、自然简洁,极富现代气息。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情趣和新的审美观念、是多元文化在家居装饰中的突现点。)

  ⑸ 标志性“门” 给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附答题参考要点:造型别致、选材讲究、制作工艺复杂,引申了门的含义,是极具象征意义的门,有很强的造型表现性,它能启发人进行深度思考。)

  教师出示凯旋门、名校校门、有代表意义的居民小区大门、牌坊等图片,重点引导学生欣赏标志性“门”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门的文化意蕴。

  活动小结: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随着人们生活需要和审美需求的变化,门的样式逐渐丰富,它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具有深厚的文化含义和象征意义,是人的理性思索和对人生意义的探讨。

  4、 自由阅读

  ⑴ 课本第33页的资料库

  ⑵ 阅读教师的补充资料:关于门的成语、俗语、歇后语、(见补充资料库)

  四、 小结

  布置下次课的内容,内容和要求见课本第32页的活动二。

美术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观察春天的小雨,学习春雨不同的画法。

  2.能想象画出雨中小草小花小动物的可爱摸样。

  3.了解简单的自然生活常识。

  教学重点:

  想象小花小草喝雨水的样子。

  教学难点:

  能用不同的线画出春雨的感觉。

  教学程序:

  一、播放下雨的视频

  1、师: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小雨沙沙。

  2、 2、师:沙沙沙,沙沙沙,小雨落在田野里,花儿开,草儿长,沉睡的大地醒来了!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小雨的温柔与可爱 吧。

  3、 板书课题:小雨沙沙

  二、学习用点和线画雨

  1、欣赏雨的图片

  师:雨是什么样子的?回忆一下,你还看到过什么样的小雨,有什么感受?你对小雨的`印象是怎样的?

  2、画雨 师:请3个小朋友来画一画毛毛雨、小雨和小雨点。师点评学生的作业:说说你画的毛毛雨是什么样子?

  3、小结:雨有不同的形态,用点和线能画出雨不同的样子。

  三、欣赏雨中植物的图片

  1、师:春雨落在田野里,神奇的事情发生啦!

  生:小竹笋冒出了可爱的小脑袋。师:小雨给了它什么呀?小结:生命雨露

  2、师:如果你是一朵花儿,能表演一下喝雨水的动作吗? 教师从头、手、身体和面部动作进行引导。 四、画一画花儿喝的动态

  ( 1)、出示教材步骤图1

  师:添画面部表情,花的身体和手。

  ( 2)、比较学生的练习作业 .

  师:添画面部表情时,你们发现了几种画法?

  你认为哪一幅表现出了喝水的动态?

  五、展开联想

  师:小动物、小植物们可聪明啦,你们知道它们还用什么方法来吮吸雨露呢?

  六、作业指导,师生互评

  1、欣赏优秀的学生作业。

  2、作业点评,互评。

  总结:春风细雨温暖了大地,滋润了万物。我们要更亲近自然,保护大自然。

美术教案 篇5

  教学目的及要求:

  1。学习用长线、短线、螺旋线和波浪线等画出爸爸、妈妈头发的特征。

  2。尝试用各种颜色交替画不同的线,发现不同的色彩碰在一起产生的变化,感受色彩的美。

  教学重点:

  引导幼儿学习画长线、螺旋线和波浪线。

  教学难点:

  螺旋线的画法。

  教学准备:

  1。各种人物头像图片若干,有关发型的图片5————10。

  2。棉签、颜料、调色盘、画有头轮廓的纸人手一份,抹布若干。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律动,稳定幼儿的情绪,准备上课。

  2。幼儿欣赏不同的发型。(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发型屋吧)

  二、基本部分:

  1。 不同的头发样子我们叫做发型。小朋友们在发型屋里都看到哪些漂亮的发型?

  引导幼儿自由回答并用手画一画。

  2。小朋友的`头发分别是什么样子的?(边描述边用手画一画)

  3。老师的头发又是什么样子的?该怎样画?请大家试一试。

  4。出示发型范例图片。

  (1)图片上的叔叔、阿姨的发型是什么样子的?

  (叔叔的头发是短短的,阿姨的头发是长长的,有波浪形的、 有一卷一卷的、 有直直的 )

  (2)说一说你的爸爸妈妈的发型是什么样子的?(分别用手画一画)教师小结:爸爸的头发是短短的,我们可以用短短的线条来表现。妈妈的头发一般比较长,有的直直的,有的弯弯的,还有的一卷卷的,我们可以用直线波浪形和螺旋形来画,真漂亮。小朋友知道这是用什么画的吗?(认识棉签)

  5。讨论学习设计方法。

  (1)启发、想象。

  今天,我们来为爸爸妈妈设计发型好吗?你想给他们设计什么样的发型?用什么样的线条来画?请你试一试。(书空练习)

  (2)讨论绘画的方法。(那我们一起看看头发该画在什么位置)①在设计发型前,应该先知道,头发长在哪里?梳头发的时候,我们会把头发往哪边梳?(哦,前面、两边和后面都有头发。)

  ②头发是什么颜色的?(黑色的)现在的理发师会把头发染成什么颜色的?(红、黄等)你给爸爸妈妈设计的发型是什么颜色的?

  6。幼儿尝试用棉签画头发。(请幼儿尝试画头发)

  7。教师讲解并示范用棉签画各种头发。

  (1)我们要设计好该画什么发型。爸爸的是短发,妈妈的头发是长长的有直线的、波浪形、螺旋形。

  (2)选好颜色。(设计好发型的颜色)

  (3)使用棉签作画小朋友要真确拿棉签,蘸颜料时注意不要蘸得太多,以免弄脏画面,如果你要用两种颜色,换颜色时先放回原处,在另一个盘子里拿棉签进行画。

  (4)画时注意:头的两边、前面都有头发,爸爸的头发我们让它从头皮往上长,妈妈的头发我们我们让它从头皮往两边长。

  8。幼儿进行绘画创作活动。

  ①认识绘画工具,学习使用方法。换颜色的方法?(放回原处,在另一个盘子里拿棉签。)

  ②桌子上有什么颜色?用这些颜色让你的头发变得更漂亮。

  ③教师指导幼儿进行创作活动,提醒幼儿注意色彩之间发生的变化,积累色彩经验。

  三、小结部分:

  1.说一说你给爸爸、妈妈和你自己分别设计了什么发型?你最喜欢给谁设计的发型?为什么?两种色彩碰到一起发生了什么变化?

  2。小朋友晾晒作业,互相观看、展评幼儿作业。

【美术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美术教案美术中班教案01-07

大班美术教案大班美术教案02-17

精品美术教案美术作品教案08-23

美术教案(经典)08-24

【经典】美术教案08-24

(精选)美术教案07-28

(精选)美术教案08-22

[精选]美术教案08-22

美术教案【经典】08-17

(经典)美术教案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