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端午节的教案(精选20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美术端午节的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美术端午节的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及爱国热情,并在解说当地过端午节的习俗中增长历史知识。
教学重点:
学社自己动手做“龙舟”、“粽子”。
教学难点:
学生合理利用废旧物。
教学方法:
讨论、练习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师:农历五月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又称作端午节、午日节、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基本相同。在每年这一天,大家会进行一些挂艾叶、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佩香囊等活动。 板书课题。
二、 授课
1、讨论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的来历据说是为了纪念历史上的民族诗人屈原,当年楚人因为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一直追至洞庭湖,还不见踪迹,而这便成了”龙舟竞渡的起源。同时人们还煮了许多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久而久之,每年农历五月五,人们都用赛龙舟吃粽子来纪念屈原。”
提问:同学们知道端午节还有什么习俗吗?
“端午节小孩佩戴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传统的香囊内有香料,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串,形形色色,玲珑悦目。”
2、读儿歌
“五月五,过端午,锣鼓喧天赛龙舟,挂艾叶,佩香囊。家家户户扎粽忙。”
3、老师示范
1)将纸杯剪开;2)用胶水粘好;3)用吸管做船桨;4)做龙头和小人。
4、学生讨论,尝试做。
5、示范做粽子
1)把纸裁成长方形;2)连续折成三角形。
3)按折印来做粽子,再用绳子绑好。
6、小组制作
1)选择合适的废旧挂历、包装纸、彩色丝线或毛线,做个纸粽香囊。
2)用纸杯和吸管来做一只“龙舟”。
7、老师指导
点评作业
8、展示作品
填写意见卡,填写出自己对作品的.评价以及他人对作品的建议。
9、分组进行扎粽子或划龙舟比赛。学生集体评选出最佳选手。
三、小结:纸粽可作为礼物过节时送给亲朋好友,龙舟可以用来进行一次同学之间的友谊赛。
第二课时:描绘划龙舟的场景
1、 龙舟上人物角色、动态:旗手、舵手、划桨手、鼓手,动作各不相同。
2、 场景热闹欢快,色彩鲜艳丰富。
3、 学生创作,教师辅导巡视。
4、 作业展评。
5、 小结:有学生自己谈谈收获。
板书设计:12、端午节
1、老师示范作龙舟:
1)将纸杯剪开;2)用胶水粘好;3)用吸管做船桨;4)做龙头和小人。
2、示范做粽子:
1)把纸裁成长方形;2)连续折成三角形。
3)按折印来做粽子,再用绳子绑好。
美术端午节的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过端午节是我国两千多年来的习惯,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端午节,感受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初步的爱国主义情感,丰富生活经验,今年端午节我们即将开展“粽子飘香”的活动,让小朋友们在活动中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用心去体验我国的传统节日中蕴涵的意义。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并了解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
2、引导幼儿学习简单地包粽子(折纸),并进行线描装饰。
3、培养幼儿创新意识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粽子飘香》、《屈原的故事》的欣赏课件,长条状的纸条与幼儿人数相等,彩带、油性笔等。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话题。
师:小朋友,明天我们因为什么节日放假呢?(端午节)那你们知道端午节吗?谁能告诉我端午节是什么时候?在这一天,我们会吃什么?(粽子)今天老师也为小朋友带来了很多的粽子,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小结:粽子的'形状真有趣!有三角形的、有四角形的、有长条形的等等,并且有多种口味的,有肉粽、有豆沙粽、有红枣粽等等。
二、故事欣赏。
师:那你们知道端午节这一天为什么要吃粽子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段故事,听完你就知道为什么了。
1、幼儿欣赏故事内容。
2、提问。
①吃粽子是为了纪念谁?
②端午节这一天除了吃粽子,还有哪些活动啊?(饮雄黄酒、赛龙舟、佩香囊、戴五彩线等等)
三、教师示范讲解:
师:为了表示我们对屈原敬佩与缅怀之情,让我们也一起来学包粽子好不好?
——教师示范讲解:
1、先将纸条一端折成一个三角形;
2、顺着三角形的一边正反来回折,将整张纸条折成连续的多个三角形;
3、打开三角形;
4、在纸条的起端,顺着折缝拢成一个立体的形状,似锥形;
5、顺着纸条上的缝往上卷绕,将纸条末端插入缝中;
6、用油性笔进行线描装饰;
7、用彩带捆绑装饰。
四、幼儿制作粽子,教师巡回指导。
美术端午节的教案 篇3
赛龙舟是端午节期间的一项民俗娱乐活动,以其激烈性、比赛性赢得人们的喜爱,但在我们北方幼儿缺乏赛龙舟的生活经验。因此,在端午节来临之际,我们借助幼儿对赛龙舟的对赛龙舟的兴趣设计了本次活动,旨在引导幼儿充分认识和感知赛龙舟活动的激烈景象,鼓励幼儿运用线条、色彩、构图等绘画技能丰富生活经验,并大胆表现龙舟比赛这一内容。
活动目标
1.在喜欢和了解赛龙舟的基础上,大胆表现赛龙舟的激烈景象。
2.能够自主运用线条、色彩、构图等绘画技能,大胆表现龙舟比赛中人物表情、动作等细节。
3.大胆想象,体验创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和家长一起搜集、观看赛龙舟竞赛活动。
物质准备,赛龙舟视频、PPT课件,各种纸张、笔和水粉颜料。
活动建议
1.播放赛龙舟的视频DVD。幼儿根椐自己的已有经验说一说端午节赛龙舟比赛的场景。
提问:他们在干什么?你是怎么看出这是龙舟比赛的?划龙船人们的动作表情是怎样的?
小结:人们在划船的时候,整齐划一的.动作才能划得很快,他们的船桨抬得一样高,他们的身体动作都差不多,所以这艘船一定划得很快。
2.播放教学课件,感知了解龙舟的基本特征。学习表现赛龙舟的场景。
(1)观察龙舟外形特征,引导幼儿了解龙舟的龙头和侧面人的画法。龙头:龙嘴(锯齿型的牙齿)——龙眼(大又圆)——龙角(有分叉)
侧面人:头(可以是侧面,也可是正面或背面的)——身体(只画一侧的手)——手部动作画出划桨的姿势。
(2)启发幼儿可大胆设计不同的龙舟,装饰龙舟的外形。
提问:龙舟上用了哪些线条和图案?你想用在龙舟上设计什么图案?
3.幼儿作画,教师个别指导。
鼓励幼儿利用夸张的线条、多彩的颜色在想像的基础上创作出龙舟比赛的场景,教师观察并支持幼儿大胆表现。
4.用幼儿作品布置“热闹的赛龙舟”,引导幼儿互相评价、学习,感受创作的快乐。
美术端午节的教案 篇4
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各种习俗。(知识)
2、学习用包纸粽的方式来庆祝端午节。(技能)
3、在活动中运用自己的方法创造性的包纸粽。(创造性)
重点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各项习俗
难点
想办法把“米”包进“竹叶”里面不漏出来
准备
物质准备:
彩色纸条、线若干、一串做好的纸粽,双面胶,挂纸棕的彩条,端午习俗视频、制作粽子步骤图。
经验准备:
活动前学会唐诗《端午》,幼儿活动前和家长一起了解端午的来历,习俗。
活动过程
一、提问引入活动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吗?(幼儿:端午节)为什么要过端午节啊?(为了纪念屈原)你怎么知道的呢?(爸爸妈妈讲的、电视上看的,还有唐朝文秀的诗歌为证、、、大家一起念儿歌)。
2、端午节人们会做什么事情呢?(请幼儿举手回答:划龙舟、吃粽子、挂艾草。)
3、全国各地的人们庆祝端午节的'做法也是不一样的,我们来看一下人们还有哪些方法来庆祝端午节。
(幼儿和家长一起观看视频,了解端午节的一些基本习俗。)
二、我们庆祝端午——包纸粽。
1、我们这儿最常见的习俗就是吃粽子,你吃过粽子吗?吃过什么味道的粽子呢?(幼儿自由说一说)
2、出示包的一串纸粽。
这是什么?请幼儿观察粽子是什么形状的?你会包粽子吗?(请个别幼儿拿着彩色纸条和碎报纸讲解,教师适当的补充,然后家长和幼儿跟着做粽子的图片一起练习一遍)。
我们桌子上有米,有彩纸,有线,有双面胶,我们一起来做五彩粽吧!
请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包纸棕,我们来比赛一下,看哪一组的家长和孩子们包的纸粽子最多,包得(不漏米,三角形)
3、家长和孩子一起制作纸粽(背景音乐:古筝、琵琶等古典音乐)。
教师解说词: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元宵节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去传承,因此,我们设计了今天的这个活动,希望通过家长和孩子们亲自了解和参与端午节的民俗活动:包纸棕,呆会还有划龙舟活动,感受和体验传统节日的快乐,同时把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美术端午节的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有关端午节的一些风俗习惯、吃粽子和划龙舟。
2、引导幼儿用流畅的语言,说出自己知道的端午节。幼儿尝试用完整的内容表述出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3、引导幼儿明确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体验集体吃粽子的.快乐,感受端午节的节日的氛围。
二、教学准备
1、活动前要求家长与幼儿一起了解端午节
2、赛龙舟的录像
3、几个不同大小的香包;几个粽子
4、端午节《屈原的故事》
5、端午节课件PPT图片资料。
三、教学过程
1、教师为幼儿讲述故事,介绍端午节的来历。
(1)教师出示端午节课件PPT,展示图片,播放视频《屈原的故事》。
(2)教师总结端午节也是为了纪念伟大的历史人物屈原。
2、教师继续播放端午节课件,进入民俗风俗环节,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相关风俗活动。
(1)教师出示香包(粽子),引导幼儿观看,教师介绍什么是香包,幼儿欣赏和了解民俗文化。
(2)教师播放端午节赛龙舟视频,幼儿安静观看录像,感受赛龙舟紧张、欢快的气氛。
3、教师带领幼儿做端午节传统活动,赛龙舟的游戏。
(1)将幼儿分成四组,后面小朋友手搭在前面小朋友的肩上。
(2)听到口令后,大家一起蹲着向前走,龙舟不能断开。
(3)教师组织幼儿在室内外开展端午节赛龙舟的游戏,也可以几个小组之间互相PK比赛。
4、教学延伸
教师总结以上关于端午节香包、端午节的粽子、端午节赛龙舟等都是风俗的传统纪念仪式!
教师出示端午节粽子,分发给大家品尝粽子,体验本次端午节活动的快乐。感受端午节的传统纪念意义。
美术端午节的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大师作品及古琴乐曲,了解端午节与屈原的关联,感受屈原的爱国精神与不屈的性格。
2、让学生集体合作创作一条大龙船的制作,让学生感受集体的力量时无穷的。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集体合作创作一条大龙船的制作。
教具准备:
1.有关屈原的故事或图片资料。
2.龙舟的图片资料。
3.剪刀、彩色纸等手工工具。
学具准备:
剪刀、彩色纸等手工工具。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复备学生活动复备
1、织纪律,检查学具。
2、听一听:
师:讲述屈原的故事(配音),使学生了解在战国时期的楚国有一位伟大的诗人及他感人至深的故事。
3、读一读:
朗诵屈原的著名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加深屈原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同时也加深对端午节的深刻理解。
4、提出作业要求:
让学生集体合作创作一条大龙船的制作。
5、老师示范制作一个大龙船的部件折法。
6、放背景音乐,学生制作大龙船部件,老师巡回指导。
7、集体完成大龙船拼接。
教师小结:
1、静息。
2、听一听:
讲述屈原的故事(配音),使学生了解在战国时期的楚国有一位伟大的诗人及他感人至深的故事。
3、读一读:
朗诵屈原的著名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4、学生认真听老师布置作业要求。
5、跟老师学习折大龙船部件。
6、学生制作大龙船部件。
7、集体完成大龙船拼接。
8、展示作品。
美术端午节的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了解龙舟的外形特征。
2、运用一正一反反复折叠及粘贴的方法装饰龙舟舟身。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有欣赏龙舟的相关经验。具备一正一反反复折叠的基本技能。
课件:龙舟实拍图、龙舟底图、扇形鱼鳞折法示意图。
材料准备:彩色纸张、胶水、水彩笔、油画棒、龙舟底图(教师可参考龙舟图画一只大龙舟,幼儿一起合作完成装饰;也可A4纸打印与幼儿数量相同的`龙舟底图,幼儿个人完成装饰。)
活动过程
儿歌导入,请幼儿说一说龙舟的特征。
1、儿歌:五月五,是端午,小朋友们来跳舞。吃粽子,赛龙舟,高高兴兴过端午。
2、讨论:龙舟是什么样子的?(播放龙舟图)
出示龙舟舟身底图及操作材料,与幼儿讨论装饰龙舟的方法。
——我们可以怎么装饰龙舟长长的舟身呢?
——怎样才能让龙舟底图的整体画面更丰富呢?
小结:可以使用彩色纸张折成扇形鱼鳞粘贴在舟身上来装饰舟身,再用彩笔为龙舟底图涂色、添画,使整体画而更加丰富、美观。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1、播放扇形鱼鳞折法示意图,引导幼儿折叠时要正反等宽,反复折叠,使折痕均活动匀,尝试使用两种颜色的彩纸重叠后进行折叠,并将折叠好的扇形鱼依次粘點在龙舟舟身上。
2、引导幼儿关注整体构图,注意龙舟与添画的人物、景物的比例以及龙舟的色彩搭配,使整体画面生动有趣。
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作品。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
在美工区开展“端午粽子香”活动,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方法制作和装饰粽子,体验过端午节的快乐心情。
美术端午节的教案 篇8
设计意图:
艺术活动是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指南》中强调:“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了”。在端午节来临之际,我们引领幼儿走进社区,通过调查、访谈,了解家乡过端午节的一些习俗,并与家长协调,鼓励幼儿参与端午节活动,如:插艾草、编蛋兜、涂雄黄、包粽子,带幼儿去观看龙舟赛等,丰富有关端午节的经验。鼓励幼儿以绘画语言表现家乡人们过端午节的情景,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同时也帮助幼儿加深对家乡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萌发其爱家乡的情感。
活动目标:
1.能清楚地说出家乡端午节的习俗,并绘画记录端午节中快乐的画面。
2.能画出家乡端午节中的主要情景,合理布局。
3.能大胆运用色彩表现快乐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活动重点、难点:能画出家乡端午节中的主要情景,布局合理。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家长带领幼儿参与端午节活动,并拍照留念。
2.物质准备:幼儿参与端午节活动的图片;纸、水彩笔、油画棒;布置端午节主题画展板。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引导语:小朋友,上周我们过了个什么节?家乡的人们是以哪些方式来纪念国诗人屈原的呢?
二、回忆家乡过端午节的情景,讨论绘画内容和方法。
1.展示幼儿过节的照片,引发幼儿回忆端午节中趣事。
引导语:你们家是怎么过端午节的?你在节日里都有哪些有趣的事?今天画“快乐端午节”你想画什么?
2.出示端午节的一些物品,鼓励幼儿上台,体验插艾草、涂雄黄、斗蛋、赛龙舟等情景。
3.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自由讲述过端午节的情景。
4.出示节日环境照片,引导幼儿观察节日美丽的颜色。
引导语:你在照片中看到什么?它们用了哪些色彩来表现?为什么要用这些颜色来表现?
设计意图:(提供端午节的物品:艾草,雄黄,黄鸡蛋等,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充分调动各感官参与,更直观了解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为下面绘画活动做好铺垫。)
三、端午印象画。
1.展示赛龙舟、包粽子、斗蛋等图片以及幼儿过节前景照片,加深幼儿对端午节习俗的印象。
2.引导语:小朋友,刚才我们一起回忆了家乡过端午的一些情景,原来我们家乡过端午节有这么多有趣活动,有包粽子、赛龙舟、插艾草、斗蛋等等,那小朋友想不想用画画的方式来表现家乡的人们过端午节的情景呢?那好,小朋友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进行绘画。”
3.教师简单示范讲解赛龙舟,粽子,彩蛋的画法,强调画面布局和颜色搭配。
4.交代要求,幼儿按意愿选择绘画内容,教师巡回指导。
(1)要求合理安排画面,能明显地画出赛龙舟,斗蛋等端午节场景。
(2)能大胆运用色彩表现快乐端午节气氛。
设计意图:(鼓励幼儿按意愿画画,满足了他们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
四、展示幼儿作品,引导幼儿欣赏与评价作品。
提问:你画了什么?运用了什么颜色和画面布局来表达端午节的快乐气氛?
五、布置“快乐端午主题画展”,引导幼儿自由参观交流。
活动反思:
农村的幼儿与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相比较,知识面等方面都比较贫乏。出于对这一方面的思考,在我执教《快乐端午节》这一活动之前,先对幼儿对端午节习俗的认识做了简单的谈话调查,结果发现孩子们对这个节日一无所知。因此,在活动前,带领幼儿走进社区,了解过端午节的一些习俗,并鼓励孩子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有关端午节的物品,简单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学习包粽子,编鸡蛋网袋,并拍照留念。值得表扬的是,本班家长非常的配合,收集了很多端午节的物品,拍了大量的照片,为活动的成功开展做了铺垫。
活动开始,先以谈话形式,结合图片,端午节物品实物,孩子们的照片,与幼儿一起回顾家乡人们过端午节的情景,为下面的绘画活动做好铺垫。在端午印象画环节中,孩子们的绘画兴趣很高,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绘画水平选择绘画内容,在赛龙舟区,由于大部分幼儿对于“赛龙舟”这个活动并未亲眼所见,所以,我先让孩子说说自己从其它地方了解到的“赛龙舟”,通过提供赛龙舟图片供幼儿观察,最后经过教师的简单示范,大部分幼儿能画出赛龙舟活动的动态特征和比赛时的激烈场景,不足之处在于,个别幼儿用色不够大胆,画面看起来不够鲜艳。粽子区的孩子们特别可爱,会给粽子加上可爱的眼睛、嘴巴,很形象。不足之处在于,大部分幼儿没有涂上底色,画面显得较为单一。画蛋区的孩子,绘画内容比较丰富,有在鸡蛋上作画的,有画彩蛋的,有画斗蛋情景的,都能大胆作画,专注力和兴趣点非常高。最后的展示环节,孩子们都非常开心,纷纷对自己的作品和同伴的作品进行对比,发出“好漂亮”的赞美声。
艺术教肓是实施美肓的主要途径,绘画作为艺术表现的重要形式,在幼儿园深受幼儿喜爱。幼儿借助绘画舒展内心的喜好和兴趣,表达着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感受。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在幼儿美术教学中其作用应该主要体现在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激发其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因此,在本次活动中,立足家乡传统节日文化—“端午节”,鼓励幼儿大胆用绘画形式,表现家乡人们过端午节的情景,提升幼儿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能力。
美术端午节的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了解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起源于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后发展成集游戏节庆、体育锻炼、健康预防于一体的民间节令。
创造领域:学会利用身边易得材料有创意地制成自己喜爱的端午节用品:用纸折叠造型;纸盒、纸板、竹片组合等综合造型;碎花布、彩色线缝制造型。
情感领域:通过实践和体验,感悟我国劳动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和丰富的想像力过着有深远意义的端午节;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热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利用身边易得材料以多种方法制作自己喜爱的端午节用品:创造性的节目表演和游戏;用纸折叠造型做一些彩棕;纸盒、纸板、竹片等综合材料做大龙舟;碎花布、彩色线缝制一些香袋等。
【教学难点】
a·对端午节民间传统文化渊源的了解、探究和继承。
b·设计制造出有意义、有创造性的节日用品。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没计】
第一课时 对端午节民间传统文化渊源的认识
【课前准备】
教师:悬钟植像;挂艾叶莒蒲;赛龙舟;饮雄黄酒;吃粽子;佩香袋等有关端午节起源的资料 (实物、图片或课件)。
学生:学生自己收集端午节的相关资料、实物、图片。
【教学过程】
(1)导人:教师出示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咙夺目的彩色纸粽子、布香袋(有十二生肖造型、有"五毒"、还有卡通造型),还有课件里赛龙舟、挂艾叶莒蒲、饮雄黄酒 ("青蛇传"片段)、悬钟植像;把学生带人端午节,感受端午节的气氛。
a、端午节识纪念谁的节日?有何意义?根据你收集的材料,你知道的还有哪些说法?(屈原、伍江而死、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理、纪念龙的特殊节日。)
b·每年的端午节,你是如何度过的7你包过粽子吗?佩带香袋吗?你玩过碰鸡蛋、鸭蛋、鹅蛋吗?你参加或观看过赛龙舟吗?饮过雄黄酒吗?你洗过艾叶莒蒲水澡吗?
(2)认知:
a·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并通过多媒体课件了解与端午节由来有关的几位历史人物(屈原:战国时代的楚国人;伍子百:战国时代的楚国人;曹娥:东汉孝女;秋谨:现代革命女诗人)。
b·通过多媒体课件和课文中给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中国民间采用了哪些方式来纪念这些传说中的历史人物(赛龙舟、挂艾叶莒蒲、饮雄黄酒、吃粽子、悬钟帽像、玩碰鸡蛋、鸭蛋、·鹅蛋、佩带香袋)。
(3)实践:
a·学生4一6人一组对端午节传说中的故事进行编排并表演。要求对故事情节了解,表演充分、形象合埋。
b·学生个人或分组对端午节纪念活动(赛龙舟、挂艾叶莒蒲、饮雄黄酒、悬钟道像)进行 "模仿秀"表演。
(4)感悟:
学生通过讨论课本、多媒体课件,迸一步了解涉及端午节由来的几位历史人物 (屈原:战国时代的楚国人;伍子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曹娥:东汉孝女;秋理:现代革命女诗人)。中国民间节日纪念的特殊性:集游戏节庆、体育锻炼、健康预防于一体的民间节令。
(5)创新:
结合课本知识及多媒体课件小组讨论:还可以设计出哪些更好的方式或者别具一格的形式过端午节。
表演独特的故事新传和用游戏的方式给自己设计的故事新传及游戏命名。
(6)拓展:
a·去图书馆、网络查找资料了解涉及端午节由来的几位历史人物;中国民间采用了哪些方式来纪念这些传说中的历史人物。
b·收集有关端午节的诗,用诗会的形式过端午节。
(7)总结:
教师从学生编导、表演的节目和游戏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指导性评价。也可以举办"端午节模仿秀",集体评选优秀作品。
第二课时 彩棕、香包,彩蛋的制作
【课前准备】
教师:端午节用品的图片或课件资料。
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实物、图片。制作纸制彩棕、彩蛋、香包的各种彩色纸(稍微硬一些)、彩色布、香艾叶草和各种彩色线。美工刀、颜料、铅笔。
【教学过程】
(1)导人:教师点评学生上节课"端午节模仿秀"优秀作品,并提出:希望在道具上有所创新。如:挂饰"香包、彩棕",彩蛋游戏的装饰与创作。
(2)认知:
a·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并通过教师示范了解用彩色纸制作彩棕的一般方法;让学生了解彩线绕结方法及串接方法。
b·让学生口述彩棕的制作过程,分小组讨论用彩色纸制作彩棕的一般方法;讨论彩线绕结方法及串接方法。
(3)实践:
进行彩棕制作:学生2一4人一小组,先讨论如何制作出形态可爱、五彩续纷的彩棕,再动手制作。
要求分工合理,体现团结协作的精神。
(4)感悟:
学生通过讨论,进一步了解涉及端午节其他用品的制作技法,讨论制作彩蛋和香包的.制作小技巧。
(5)创新:
a·结合课本知识,设计制作出形态新颖的彩棕,教师可提示在彩棕的棱角上变化,在各面上进行变化或更简易地制作出形形色色的彩棕。并能够加人自己的创作风格设计香包、彩蛋。制作过程中可放民乐烘托气氛。
b·小组讨论,还可以运用哪些方法制作出别具一格的彩棕、香包和彩蛋?给自已设计制造出的彩棕和香包、彩蛋命名。
c·将自己设计制造出的彩棕和香包做出各种申结造型,小组l间进行交流,组织一个交易会,互相介绍自己的作品并开展相互赠送彩棕和香包、彩蛋活动。
(6)拓展:
a·参观博物馆或是网络资料了解中国民间各地彩棕、香包的制作特色和浓郁的民族风情。
b·让学生尝试一下在计算机上设计制作形态各异的彩棕、香包和彩蛋,通过网络发送传情。
c·让学生对自己设计满意的作品,用简短的文字进行说明。
(7)总结:
教师从学生作业中选出有创新的作或交易会。
第三课时 赛龙舟"游戏制作
【课前准备】
教师:中国民间端午节"赛龙舟"体育活动图片、多媒体课件。
学生:制作"赛龙舟"的各种材料:纸箱、硬纸板、一次性纸杯、小木夹、纸棍、美工刀、铅笔、粘胶等。
【教学过程】
(1)导人:通过影视资料了解赛龙由来及其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
(2)认知:
a,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和多媒体课件,了解龙头的结构及如何与教室环境有机结合,设计制作出自已的龙丹。
b·让学生口述龙舟的制作过程,集体讨论制作方案。
(3)实践:
a·学生自行分组,讨论如何制作出有创意,能与身边材料巧妙结合的龙。
b·对龙头、龙身。龙尾及桨分别进行设计制作。可以参考教材上提供的方法,也提倡同学设想出不同方法,还可以结合体育活动,将同学排成两组以上的队形,在操场上进行"赛龙舟"竞技比赛。将龙舟的头尾进行美术装饰设计,同学的队形组合是龙身。要求分工合理,体现团结协作的精神。
(4)感悟:利用老师提供的有关各地赛龙舟的风俗、风情的差异,体悟赛龙舟及其体育活动除纪念价值外的教育价值——集体要前进必须齐心协力。
(5)创新:
小组讨论,还可以运用哪些方法造出更加有气势的龙舟,并将制作的龙舟在教室里进行实地组合。
将设计制作的龙舟组接好进行赛龙舟游戏。并能够全面地介绍龙舟各部件的功能和制作技巧
(6)拓展:
通过参观博物馆,了解中国各地龙舟的特色。
让学生尝试龙头和龙尾、龙身各处所担任的职责有何不同,树立在一个集体中大家要前进必须“齐心协力”的信念。
让学生欣赏自己设计的作品,用简洁的文字进行创意说明。
(7)总结:
教师根据学生合作制作过程和游戏过程,从构思和制作技巧等方面进行肯定性的评价。对在游戏中能顾全大局,具有较强的协作精神的学生给予肯定。
美术端午节的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了解湘西地区端午日的风俗习惯,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让学生感受赛龙舟场面描写的的精彩以及作者生动精炼的语言。
3、让学生感受桨手的风采,明白“力量从团结中来”这一道理。
教学重点:
1、精彩的场面描写。
2、传统节日体现的价值。
教学难点:
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及虚实结合的方法写好一个场面。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传统节日。
2、端午节的传说。
端午节的传说: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遭到守旧派的不断陷害,楚怀王听信谗言将屈原逐出郢(yǐng)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耗后,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mì)罗江。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都纷纷争逐着驾船相救,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赛龙舟的习俗也就由此而来。
同时还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从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的风俗也就由此而来。
二、走近作者
1、了解沈从文。
作家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生于荒僻而风光如画、富有传奇性的湘西凤凰县。
沈从文创作丰富,作品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主要作品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端午日》就选自《边城》。
2、北大校长季羡林回忆沈从文先生时说:湘西那一片有点神秘而又美丽的土地,正是通过沈先生的笔而大白天下。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欣赏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美景
三、初读文本
在这篇课文中沈从文先生就用它的生动而精练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湘西的风土人情,让我们欣赏到了赛龙舟的精彩场面,感受到了桨手们的风采和拼搏的精神。
自由朗读课文。(多媒体展示探究目标)
(1)自由学习过程: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2)同学们在文中感受到哪些湘西的风俗习惯?
(3) 向同学介绍你最喜欢的一个风俗习惯。
检查一: (多媒体)给加点字注音并区别字音字形字义。
蘸(zhàn)酒 峒(dng) 泅(qiú)水 数(shù〕天前
擂(léi)鼓 鹳(guàn) 呐(nà)喊 shù(戍)军
jiǎng(桨)手 泥jiāng〔 浆 〕一律(lǜ)
检查二:1、同学们在这篇课文中了解到湘西的人们在端午这天有哪些风俗习惯?
明确:〔用雄黄蘸酒在额头上画个王字、穿新衣、吃鱼吃肉;划龙船竞赛;追赶放下水的鸭子〕
2、作者是以什么为顺序来介绍这些风俗习惯的。
明确:(上午11点钟左右;把饭吃过后;赛船过后;天晚。)
3、其中哪些风俗习惯是详写?哪些风俗习惯是略写?大家知道端午节我们这里还有哪些风俗习惯吗?
明确:吃粽子、挂钟馗像、悬艾草、喝雄黄酒……)
四、深入文本
1、“莫不穿了新衣”、“莫不倒锁了门”、“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文章开篇一连用了三个“莫不”,有什么作用?
作用:“表现了全茶峒人都去观看的热闹场面也表明赛龙舟是全茶峒人的庆祝活动
2、赛龙舟前人们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在文中划出)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龙舟比赛的精彩场面的。
桨手、带头的、锣手、鼓手的外貌和动作描写
4、分别找出这些人最具表现力的动作
桨手——持、划
带头的——缠裹拿 挥动 指挥
锣鼓手——敲打调理
外貌与动作的描写,活画出了桨手、带头的、锣鼓手各自的特征,表现出比赛场面的紧张、激烈,突出了奋力争先的拼搏精神。
5、发挥想象,描述一下赛龙舟的激烈场面。
要求以“我仿佛看到…… ”“我感觉到……”为题来从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等来描绘浆手的风采。
6、探究一:一条龙舟要想取得最后的胜利。你认为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拼搏是取得胜利的前提,更重要的是要和全队合拍,要讲究配合,要团结协作)结合生活实际,你有什么启示?
启示:小而言之一个班级一个家庭;大而言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取得成绩、团结是必不可少的。
7、探究二:文中除了对龙舟及浆手的描写外,哪些句子也是介绍“赛龙舟”的。
①、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两岸人呐喊助威;(侧面描写)
②、更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联想,虚写)
五、写法指导
为什么能写得如此生动呢?
场面描写(紧张激烈)
正面描写:(船手)(鼓声、呐喊声) 实 写
侧面描写:(观众、呐喊声)(想起小说故事) 虚 写
1、什么是场面描写
指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环境之中,对以人物为中心的生活画面所作的具体描写。场面描写一般是截取一个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横断面,将比较广阔的生活画面逼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2、场面描写的手法
① 动词的运用
准确而生动的动词运用,写出了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有特征的动作,表现了赛舟场面的热烈。
②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指对描写对象进行直接的、具体的描绘和形象的刻画。
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指对描写的对象不进行直接的描写,而是通过与之相联系的周围事物的描写来映衬烘托被描写的对象。
③ 实写和虚写
实写:对客观事物如实加以描摹,作正面的,直接的描述。
虚写:对实际情况进行侧面烘托、合理夸张,或对景象进行想象和描绘。
六、写作训练
课文第二小节写捉鸭子,场面写得很简略。请你试着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虚实相结合的方法,以“兵士们将30只绿头长颈的大雄鸭放进河里”为开头,将捉鸭子的场面写得具体一点。
七、拓展延伸
眼下,越来越多的洋节日(例如圣诞节)在中华大地悄然兴起,你对这一现象有何看法?
八、总结
一个没有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丧失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怕的;只有使自己的文明不断进步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
九、布置作业
进一步了解盐城的民俗
板书设计:
端午日
场面描写(紧张激烈)
正面描写:(船手)(鼓声、呐喊声) 实 写
侧面描写:(观众、呐喊声)(想起小说故事) 虚 写
美术端午节的教案 篇11
活动过程:
教师出示幼儿用书中划龙舟的图片,引出活动主题。
教师出示图片:小朋友,你们知道图片上的人在干什么吗?什么节日人们会举行划龙舟比赛呢?(引导幼儿知道是端午节。)二、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
1、教师:你们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吗?
2、教师请幼儿说一说。
3、教师讲述《屈原的故事》,让幼儿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4、教师:端午节为什么要划龙舟呢?教师讲述划龙舟的来历。
5、教师:你们知道端午节初了吃粽子、划龙舟之外,还有什么风格习惯吗?教师展示艾草图片,让幼儿初步了解艾草的原因。
6、带领幼儿学习简单的端午节儿歌。(儿歌:五月五,端午到,吃粽子,插艾草,划龙舟呀真热闹。)三、让幼儿完整听屈原的故事1、故事中的'屈原是一位什么人呢?
2、他为什么要跳江自杀呢?
3、人们为什么要包粽子、吃包子和划龙舟呢?
教师反思:
原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们国家古代的一位伟人,他的名字叫屈原,他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一心为国家大事担忧,眼看着国家就要面临灾难却无法挽救,于是整天忧心忡忡,不久,这位怀才不遇的诗人就跳江自杀了!但是他的尸体一直都没有找到!他自杀的时候刚好快到五月初五了,人们就把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在端午节要赛龙舟、吃粽子。赛龙舟是为了赶跑河里的鱼虾,怕他们吃掉屈原的尸体,在河里投包子、粽子喂饱鱼虾,也是怕他吃掉屈原的尸体!由此可见屈原他是一位多么受人尊重与爱戴的人啊四、请幼儿说说自己过端午节的经历。
教师:马上就是端午节了,我们家里都已将开始包粽子了,你们包粽子要用到哪些工具呢?
这些包粽子的工具要作哪些准备呢?
教师小结:
每年的端午节我们都要包粽子和包子。包粽子要用粽叶和糯米,根据个人的口味,人们可以在糯米里面加上猪肉,做成咸粽子;也可以在糯米里面加上红枣,做成甜粽子!
美术端午节的教案 篇12
活动目标;
1.了解端午的名称,来历及习俗,知道端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2.能够自己动手做粽子,喜欢与同伴交流过端午的经历。
3.萌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活动重难点;
重点;自己动手做粽子。
难点;萌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认识端午》多媒体课件;超轻黏土及制作工具;做好的粽子样品。
经验准备:幼儿有过端午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一)用儿歌导入,引出主题,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1.教师:小朋友们,老师这里有一首儿歌,你们要仔细听,"五月五,是端午;插艾叶,挂香囊,;五彩线,手腕绑;吃粽子,小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首儿歌说的是哪个节日吗?
幼儿:端午节
二、基本部分
(一)介绍端午的来历和习俗。
1.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端午节是哪一天吗?
幼儿:五月初五。
教师:那你们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吗?
幼儿:不知道。
2.教师讲述屈原的故事,让幼儿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3.教师引导幼儿交流每年家里都是怎样过端午节的。
4.教师小结:过端午节的时候都要吃粽子,戴五彩绳,赛龙舟,采艾草。
(二)引导幼儿深入了解粽子。
1.教师提问幼儿都吃过什么样的粽子,让幼儿相互交流。
2.教室出示各种种类粽子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粽子的形状的种类。
(三)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做粽子。
1.教师:我们看到这么多的粽子,接下来就去做一个自己喜欢的粽子吧,做完之后还要给自己的粽子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吧!
2.教师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做粽子,感受自己做粽子的乐趣。
三、结束部分
1.幼儿做完粽子后,教师让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做的粽子和给粽子起的名字。
2.教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表扬。
教师:老师在绘画区准备了很多的画纸和画笔,小朋友们去画出一副自己心里的端午节吧!
活动延伸;
1.艺术领域;画龙舟。
2.语言领域;讲述屈原的故事。
3.手工活动;做五彩绳。
教学反思:
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幼儿都知道端午节有特别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种形状、多种口味的。整堂活动中幼儿还是比较投入的。在屈原这个人物介绍这一方面还是需要再加强改进。让幼儿更容易接受并学习。
美术端午节的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认识“端、粽、节”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节、叶”等7个生字。
2、联系实际,结合图文,了解与粽子相关的词语。
3、朗读课文,学会读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读好长句,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与一种食物有关,大家来猜一猜是什么吧!
课件出示谜面:一个白胖子,裹着绿毯子,腰上扎根细绳子。(同学举手猜谜)
2、同学们真聪明,没错,这种食物就是——粽子。出示课件:粽子图片。
3、学写生字“午”。
(1)观察占格。
(2)教师范写,学生口述笔顺。(区分“牛”)
(3)学生书空、描红。
二、结合语境,识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圈出生字,读读,想想,有什么好的记字方法。
2、同桌或小组交流:有哪些记住生字的好办法?
3、展示识字情况。
(1)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
(2)用多种方法识记。
4、把生字放回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将课文读通读顺。学生自由朗读,标出全文自然段。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悟
1、学习第1自然段。
2、师:课文里外婆一到端午节就会做什么?
(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3、师:外婆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盼着,表现外婆期待、高兴的心情)
4、谁来读出外婆期盼的心情?(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5、全班齐读第1自然段。
四、指导书写
1、出示要写的生字,让学生认读“节、叶、米”。
2、观察分析: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比比谁是火眼金睛,看得最认真,最仔细。
3、师范写“节、叶、米”等字。重点指导:“竖”画的写法。(午、节、叶、米)
“竖”画的写法:“午、节、叶”为悬针竖;“米”为垂露竖,“米”要左右对称。
4、指导学生练习,在田字格中描红、临写。
5、让学生练习口头组词、扩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了解传统节日
(板书课题)有没有人知道粽子是什么时候吃的?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你们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呢?(学生自由举手发言)同学们知道得真多,那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还会做什么啊?(学生回答)没错,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等。(课件出示有关端午节习俗的图片)
二、学习第2、3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2、3自然段,指名说一说,读完之后,你知道了什么。
2、教师让学生画出描写粽子的句子,齐读画出的句子。
3、分析句子。第2自然段中描写了粽子由外到里的样子、颜色、味道。
师:箬竹就是竹子的一种,叶子宽大,是一种很好的包粽子的材料。
师:粽子颜色十分丰富,糯米是白白的,枣子是红红的,粽子外衣是青青的。
师:粽子的味道呢?(又黏又甜)
4、指名读句子。分小组比赛读画线的句子。
5、学生想象粽子的样子,并拿彩笔在自己的图画本上画一画,比比谁画得更好看。
6、师:齐读第3自然段,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花样。(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7、出示: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师:你从中读出了什么?外婆是一个怎样的人?(善良、乐于分享的人)
三、学习第4自然段,了解历史人物屈原
1、出示屈原图片,提问:有没有谁了解这个人物?
2、老师讲解爱国诗人屈原及他沉汨罗江的历史故事。
3、指名读第4自然段。师:谁能告诉我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啊?(屈原)
4、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6、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
四、学习生字“真”“分”“豆”
1、出示生字,观察占格。
2、学习笔顺,教师范写。(“真”里面是三横)
3、学生书空练习,教师指导。
五、回顾拓展
1、全班齐读课文,指名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2、教师回顾总结:这篇课文讲了外婆给“我们”包的端午粽,以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更加了解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及其来源,课后同学们去了解一下中国的其他传统节日吧。
[教学板书]
10、端午粽
热爱
思念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花样多(红豆粽、红枣粽、鲜肉粽)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我从学生实际出发。学生们都吃过粽子,知道人们在端午节都会干什么。因此,我用谜语导入时,学生很快就猜出了谜底。通过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学习知道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与爱国诗人屈原有关,并适当地向学生普及端午节的传统文化知识。
美术端午节的教案 篇14
教学目的:1、了解民俗,感受乡土文化。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联想、想象能力。
3、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精彩的场面描写。
教学难点:精彩的场面描写。
详写和略写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知道我国三大传统节日是什么吧(春节、端午、仲秋)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生答)是的,有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那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呢?(出示儿歌:艾叶香,香满堂;粽子香,香厨房,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看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师生齐读。可见,端午节习俗之多,场面之热烈。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课文《端午日》,它的作者是沈从文。(出示.课件:文字:沈从文及《边城》)
二、范读课文,注意读音、字词、停顿,初步感知课文感受一下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的节日气氛和湘西一带的端午习俗。
(1—2名学生复述课文大意。)
三、本文比较多短小,不难理解,我们就采用分组讨论自主学习的方法。先自由朗读课文,再次感知,细细品味,标示疑点,困惑和不解的地方。边读边讨论,能在小组内解决的就解决,不能解决的过会儿在班内交流。
1、字词方面的不解。如“缓促”“调理”、“不拘”等。
2、“本文写的是端午节的竞赛,为什么还要写以前练习的事?”
(1) 讨论侧面烘托的作用。
(2)再从文中找出有这样作用的句子。(3处)
3、以“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颧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中“种种情形”不描述出来为切入点找出略写的句子。
(1) 讨论详写和略写的处理。
(2) 从文中再找类似的句子。
(3) 在此完成“竞追鸭子”场面的简析,让学生想象并描述具体的场面,明确略写给人留有想象空间这一重要特点。
四、谈感受最深的场面
(一)人山人海的场地写得好。
(1)三个“莫不”的句子
(2)从文中找其它写人多的`句子。
(二)重点赏析“赛龙舟”场面。
显示课件中本段文字。
1、动词的运用。学生谈动词对表现场面的作用,(课件显示动词)
(1)表现了不同人的不同动作。(课件显示不同竞赛人)
(2)、指导阅读带动词的句子,读出力度、读出气氛,纠正声音高低、短促,把动作突出出来。(生齐读)
2、拓展,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假如你是一岸上的一名观众,你会怎么办做?有何感受?
(2)、假如你是船上的一名赛手,你希望是做什么的?
(师生明确道理:团结就是力量。)
3、精彩段落背诵
(1) 介绍背诵方法:关键词语背诵法。(课件显示关键词)
(2) 根椐课件显示的关键词背诵这一精彩场面。
五、教师小结:本文通过壮阔的场面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了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受到了有益的人年启示。中国还有很多民俗,比如:-----、----、----、----、等(让学生举例),在每一个民俗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六、课文延伸。出示“清明节的来历”片段来感受所体现的精神,引导学生热爱民俗文化。同学们可以课下收集一些民风民俗,从中了解一下异地风情,感受一下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你一定会受益匪浅的。
美术端午节的教案 篇15
教学目的设计:
1、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可能的话)欣赏本文精彩的龙舟竞渡的场面。重点学习对生活的观察和场面描写。
教学手段:最好借助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将带领大家进入“民俗风情”内容的学习,课前我布置大家搜集有关我国传统节日和民间风俗的'资料,下面请小小组交流一下你们搜集的资料。(师问:2分钟可以了吗?)---(生讨论的基础上)小小组代表发言。
2.刚才你们说到了端午节,谁能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吗?
(学生回答,老师作适当补充)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端午节有关的文章(出示课题及作者)。
二、研读课文:
1.整体感知初步探究:
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有哪些同学愿意出来把文章朗读一下。(师请学生读,并提出听读要求)
要求:(1)认真听,听完后能作恰当的点评。
(2)听完后能说出本文介绍了湘西地区端午日的哪些民俗风情。
2.研读重点段落并作深层探究:
刚才朗读的过程中,你觉得哪些内容最精彩,?
(1)播放赛龙舟的场面(学生欣赏)
(2)请学生齐声朗读有关这方面的文字。
(3)在读的基础上,讨论以下两个问题:(出示)
A:如果你也在岸上看他们赛龙船,或者你就是龙船上的一员,你会有什么联想?有何感受?
B:课文从哪些方面来渲染龙舟竞渡的场面的?
(4)我们常说“学贵有疑”,“有疑问才会有进步”,针对课文内容,谁有疑义吗?
3.借助课外材料作拓展探究:
本文作者凭借自己自学成长的语言功底把龙舟竞渡的场面写得非常精彩,同学们想学吗?今天老师想为你们搭建一个舞台,让你们大显身手。
(1)展示舞狮子的画面。
(2)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一画面。
(3)先小组交流,再班上交流,并请学生互作评价。最后老师再作评点。
三、总结全结
1、请学生.总结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学生自主评价)
2、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湘西地区端午日的民俗风情;同时,我们还学习了场面描写,可谓收获不小。课后请大家继续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做成卡片,准备交流。
美术端午节的教案 篇16
教学目标:
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培养阅读理解以及联想、想像的能力。
3、欣赏品味精彩的场面描写。
教学重点难点:
精彩的场面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实写和虚写相结合。
教学方法:讨论分析法
教学过程:
初备统复备
一、由端午节导入
1、同学们,你知道我国三大传统节日是什么吧
春节、端午、中秋
2、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其他另外三种传说是:源于纪念伍子胥、源于纪念孝女曹娥、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3、那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呢?
(出示儿歌:艾叶香,香满堂;粽子香,香厨房,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看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二、简介作者
作家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生于荒僻而风光如画、富有传奇性的湘西凤凰县。
沈从文创作丰富,作品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主要作品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端午日》就选自《边城》。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1、遇到不会读的字用笔划出2、概括一下本文介绍了端午日的哪些民俗风情。
1、自由提问,正字正音正形
蘸(zhàn)酒茶峒(dòng)洞穴(xué)老鹳(guàn)河
呐(nà)喊泅(qiú)水
多音字
好hào喜爱如:好事
hǎo跟坏相对
形近字
戍(shù)戌(xū)戊(wù)(戍点,戌横,戊中空)
2、概括一下本文介绍了端午日的哪些民俗风情。(穿新衣、画王字、赛龙舟、赶鸭子)
3、其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归纳:龙舟竞赛,竞追鸭子)
理由呢?
(要求简洁表达就行,老师归纳:热闹,有趣等)
四、赏析精品细节:
1、仔细品味一下作者笔下龙舟赛的场面。看看他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这一场面的。到底好在何处,怎会如此吸引你们的?
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段文字:“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读时及时纠正读错或破句之处)
2、相互讨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龙舟赛的精彩场面的。
归纳:桨手、带头的、锣手、鼓手的外貌和动作描写请找出来:
桨手————持、划
带头的————缠裹拿挥动指挥
锣鼓手————敲打调理
外貌与动作的描写,活画出了桨手、带头的、锣鼓手各自的特征,表现出比赛场面的紧张、激烈,突出了奋力争先的拼搏精神。
3、除了直接描写船手们,作者还从什么方面突出这龙舟赛的紧张与激烈?
(“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梁红玉在黄天荡老鹳河抗击金兵,一场水战几乎使得金兵全军覆没。这与龙舟赛有关吗?两者有相似点吗?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的手法来写的?
归纳:联想。两者相似点在:
鼓声如雷声,加上两岸人的`呐喊助威声——————水战时擂鼓,激战喊杀声。
作用是什么,归纳。
(归纳:联想的作用是突出龙舟赛的紧张、激烈、热闹)
4、梁红玉水战与龙舟赛无关,这只是作者的一种联想,并想通过这种联想来突出龙舟赛的热闹欢腾。这在描写角度上说应该是什么?
侧面描写。
归纳:作者就是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龙舟竞赛的激烈程度和热烈
齐读,体味。
5、讨论:如果你参加赛龙舟的比赛,你觉得怎样才能胜利?
参考答案:要有团队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要体现团结合作的精神,奋力拼搏精神,人与人要真诚。
6、下面安排的是什么余兴节目呀?
(竞追鸭子)指名朗读。
7、提问:
追鸭活动设置的目的是什么?(与民同乐,增加节目的愉快)
参与追鸭子的人员是谁?(善于泅水的军民)
鸭子的打扮是什么?(颈脖上缚了红布条)
8、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运用多种手法描写一下追鸭的场面
要求三至五分钟内完成,然后交流:抽两三个同学朗读一下自己的作品
五、归纳要点:
湘西的端午日,以龙舟竞赛作为重头戏。作者就抓住了这个重点,象一个向导一样,为我们详细描述了龙舟竞赛的精彩场面。并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面,突出了龙舟竞赛的热烈与欢腾。同时运用了联想的手法,渲染出竞赛的紧张、激烈程度,让我们仿佛置身于这一场景中,一同和茶峒人欢笑,嬉戏,共同度过这个充满了喜庆的节日。
六、跟踪检测
(一)填空
1、端午日选自,作者,是代作家,代表作、散文集等。
2、各地的端午日都有不同的民俗,作者所写的当地的端午日主要有 、 、 三大民俗。
(二)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茶dòng( )qiú( )水擂鼓( )呐喊( )戍( )军翘( )起干zào( )缠guǒ( )老guàn( )划jiǎng( )不jū( )jìng( )赛
(四)对下列一段话中加点动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a、参加龙舟竞赛的每一个人,分工明确。
b、龙舟竞赛都在锣鼓声下协调展开,场面甚为壮观,使人如同身历其境。
c、十几个桨手在锣鼓声的指挥下,一起动作,整齐划一,从中可以看出大家的“合作努力”。
d 、龙舟竞赛使人感受到当时竞赛场面的热烈,当地群众活动的纷乱无序。
(五)课外练习:
家乡的中秋节有什么样的风俗呀?请你们试着回忆一下中秋节那一天,特别是那个夜晚,你和你的家人是怎么渡过的。请把你回忆到的事情甚至是点滴用文字写下来,尽量能抓住重点,进行较为细致的描写,适当进行联想和想象,把中秋节的氛围给突现出来。
美术端午节的教案 篇17
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正确认读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午、节、叶、米、真、分、豆”等七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3、通过图文结合,理解“箬竹叶、糯米、裹着”等词语,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红红的枣”等词语。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了解端午节习俗和来历。
德育目标
了解传统节日和习俗。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宏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教学难点
课后生字的书写。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争论法总结法
教学预备教学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
生:端午节。
师:端午节都做什么?
生:吃粽子,赛龙舟。
师:今日我们就来学习《端午粽》这篇新。(板书课题:端午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讲了什么事情?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爱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诞生字词。
(2)同桌沟通,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状况
(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指名认读、领读。
(2)老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同学书空。
书写要领:“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午”最终一竖不要写出头。
(3)同学描红、临写,老师巡察、指导。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里,你学会了哪些学问?
美术端午节的教案 篇18
教学目标:
1、熟悉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熟悉2个偏旁“立”“米”。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留意读好长句子。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喜爱。
教学重点:
熟悉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熟悉2个偏旁“立”“米”。
教学难点:
1、读好长句子。
2、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喜爱。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发爱好,猜谜导入
1、猜谜: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谜语,想猜吗?听好了:三角四楼房,珍宝里面藏;想吃珍宝肉,解带脱衣裳。(粽子)
2、揭题:好!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粽子有关的文章:《端午粽》。(板书课题:10、端午粽)
这个题目里藏了这节课我们要熟悉的两个生字,分别是“端”和“粽”。有小伴侣能告知老师你是怎么记住这两个字的吗?你用了什么识字方法?(熟字换偏旁熟悉“端”,把“瑞”字的王字旁换成了立字旁就成了“端”。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熟悉“粽”字,“米”加上“宗”就成了“粽”。一般米字旁的字都和粮食有关,比如“粮”、“粽”、“糟糠”“籽”等。)
3、读了这个题目,你的小脑瓜里都产生了哪些问号?过渡:那我们就带着这些小问号一起走进课文。
二、探秘方法,科学识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的时候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把自然段标出来。
2、同学们读得都特别仔细,文中的词语宝宝忍不住要和你们见面了,你们熟悉他们么?(指名读一遍)
(1)象形字识字。“米”字和“豆”字这两个字是从古代的实物演化而来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们的演化过程。首先来看“米”字,它的甲骨文就像是六粒米从中间被上下分开,渐渐的中间两粒米相连,渐渐又演化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米”字。再来看“豆”字,甲骨文的“豆”字就像是把一颗豆子细分了,种皮、胚根等都有,后来又渐渐简化为现在我们所熟识的“豆”字,这两个字你记住了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心字底识字。还有两个字是心字底的字,分别是“总”和“念”。这两个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倒八字头加上口和心字底就成了“总”。今加上心字底就成了“念”,心中有所忆,口中有所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3)加一加识字。还有些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比如“节”、“间”、“分”、“知”、“据”、“带”。首先来看“节”字,草字头加上两笔(横折钩和竖)就可以了,可以组词节日。门字框里面加上一个“日”就成了“间”,可以组词时间。“八”字加上一个“刀”就成了“分”,可以组词非常。“矢”字加上一个“口”就成了知,可以组词知道。提手旁加上一个“居”就成了“据”,可以组词据说。“卅”字加上秃宝盖再加一个巾字就成了“带”字,可以组词皮带。这几个字你熟悉了吗?我们一起来带上拼音读一读。
(4)巧用字谜识字。猜谜:一人在内,打一字。谜底就是肉字。“内”字里面再加一个“人”就成了“肉”。齐读。
带拼音齐读生字——去掉拼音齐读、指读、开火车读——接下来,我们把生字请到词语中来读一读。
三、细读课文,体会感情
1、生字词把握了之后,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粽哪些方面的内容?(整体感知课文)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粽的用材、花样以及为什么要在端午吃粽子的由来。
接下来,请拿起你的书,悄悄的听老师读,我们一起走进《端午粽》这篇课文。
2、朗读感悟。
四、逐段分析
(一)学习第一段。
1、过渡:听完后,谁能告知老师,一到端午节总是去谁家?(外婆家)
2、每一年的端午节,外婆都会煮好一锅粽子,希望着“我们”回家吃,说明外婆特别盼望“我们”回家,一家人团聚,快乐地过节。
3、指名读,读出外婆的期盼。
4、齐读。你们读得可真棒啊,老师也想去外婆家吃粽子了。
(二)学习其次段。
1、过渡:每年端午节“我们”都去外婆家吃粽子,那粽子究竟是用什么做的呢?谁来告知大家?(指名读其次自然段)
2、(1)我们来看“青青的箬竹叶”这个词组,“箬竹叶”就是我们平常吃的粽子的皮,颜色是青色。那我们还可以说青青的()?如青青的草地,青青的豌豆等。
(2)再来看“白白的糯米”这个词组,包粽子要用糯米而不是大米,这样包出来的粽子才会吃起来黏黏的。糯米是白色的,可以说“白白的糯米”。那小伴侣们还能说出白白的'()?如白白的棉花,白白的雪花。
(3)最终来看“红红的枣”,你还能说出红红的()?
(4)同学们,你们“青青的箬竹叶”和“青的箬竹叶”哪个更顺口呢?那“白白的糯米”和“白的糯米”呢?“红红的枣”和“红的枣”呢?
这类词语都是用颜色来形容事物,并且所用表示颜色的字是重复的,这样更符合我们的表达习惯。这类的词语搭配你们把握住了吗?
3、粽子是用箬竹叶、糯米、红枣包成的,那喜爱吃粽子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指名读其次段的'其次、三句话)
(1)我们一起来看其次段的其次句话,句子比较长,先听老师读一遍,看看老师是怎么把长句子缩短读的。(范读时停立刻读的明显一些)谁能来试一试?这位同学已经抓住老师范读的精髓了,比老师读的都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读的时候肯定要留意停顿,把长句子读短。
(2)接着我们一起来看“又黏又甜”这个词语,粽子吃起来既是黏黏的,又是甜甜的。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如又大又圆、又细又长、又快又好)。
4、“我”喜不喜爱吃外婆包的粽子啊?谁能把你对粽子的宠爱给读出来?(指名读、男生女生赛读、齐读)
(三)学习第三段
1、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粽子是用什么做的了,那除了红枣粽,还有什么粽?(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你能用“除了……还……”说一句话吗?(我除了会唱歌,还会画画)
3、从这一段中,你能体会到“我”对端午粽有什么样的感情?(宠爱)你从哪体会出来的?(指名读第三段第三句)这一句话也比较长,你会像刚才那样断句吗?谁来试一试?“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我们一起来试试吧!看看谁最喜爱吃外婆包的粽子。
(四)学习第四段
1、过渡:看来大家都特别喜爱吃粽子啊。
2、那你知道端午节这一天吃粽子是为了纪念谁吗?(指名读第四段)
3、这一句话也是一个长句子,那应当怎么读好呢?谁来给大家提个醒?“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男生女生赛读)
4、端午节是几月几日?你还知道哪些端午节的风俗?
五、仔细观看、指导书写
1、呈现“午、叶、真、豆、节、米、分”7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同学观看这7个字的笔顺、笔画特点。
2、老师整体范写,认真观看生字的笔画位置。“午”的其次笔横写在上半格,第三笔横写在横中线上,并且比第一横长。“叶”是左右结构,写的时候要左窄右宽第四笔横短一些,写在横中线上方一点点,第五笔竖写在右半格。留意“真”字里面有三横。“节”字第四笔横折钩从横中线开头起笔,第五笔竖写在竖中线上。“米”字第一笔点和其次笔撇分别写在左上格和右上格,第三笔横写在横中线上,第四笔竖写在竖中线上。“分”字要留意上面是个八,一撇和一捺要分开。同学跟笔书空。
3、同学在书上先描红再独立书写,同桌互评,相互借鉴,老师巡察指导。
4、班级展现。
美术端午节的教案 篇19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端午节的传奇及人们过节日中的习俗。
2、培育幼儿对民族文化感爱好。
3、包粽子的。材料及方法,幼儿尝试包粽子。
4、通过参与端午节环境创设,感受参加端午节庆祝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端午节的传奇及人们过节日中的.习俗。
活动预备
1、包粽子、做香囊所需的材料。
2、活动前请幼儿收集有关端午节的资料。
3、请部分爷爷奶奶参加活动。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的表述不必具体到将老师、同学的全部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当把活动的主要环节很清晰地再现,即开头环节、基本环节、结束环节、延长环节。注:重点表述基本环节)
到爷爷奶奶家过节。
1、请爷爷给小伴侣讲屈原的故事,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2、小伴侣自由和爷爷沟通自己收集的有关端午节的资料。
进一步了解端午节时人们进行的一些活动: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枝、洒黄酒、挂香囊等。
3、幼儿和爷爷奶奶们一起进行过端午活动。
(1)、我给奶奶学包粽子。
请奶奶向小伴侣介绍包粽子的材料及方法,幼儿尝试包粽子。
(2)、做龙舟、划龙舟。
和爷爷一起用布和竹棍做成龙舟进行龙舟大赛,请幼儿四五人一组,套上龙舟,进行划龙舟竞赛活动,先取到红绸一组为胜。旁边请几位幼儿为他们摇旗呼喊。
(3)、做香囊活动。
请奶奶示范香囊的做法,把碎布缝成校口袋,放进香料和少许艾草,合上袋子,幼儿学做香囊。
(4)吃粽子,感受节日的气氛。
(5)和爷爷奶奶再见。
美术端午节的教案 篇20
活动目的
通过本次班会,让同学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学习端午节文化,激发同学的爱国热忱和民族骄傲感。
活动过程
导入:
1、全体起立:唱中学校生守则之歌2、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3、那么端午节的由来、习俗你们知道吗?今日就让我们走进端午节去了解一下。
一、端午解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二、端午节别称
1、端午节有哪些别称?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全部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等等。
2、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许多,谁能告知大家?
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A、纪念屈原,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立刻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合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予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渐渐进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B、迎涛神,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C、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训练》。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进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
(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
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三、端午节习俗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我国地广人多,加上很多故事传奇,于是各地有着不同的习俗。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
1、赛龙舟
2、吃粽子(始终到今日,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琳琅满目)
3、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是为了压邪。
四、端午赛诗会
《五月五日》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屈原已经沉在江底死去,楚国百姓哀叹再也不能见到他的容颜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哪里能制止谗言,只不过试图驱逐蛟龙罢了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没有消退屈原生前的憾恨,反而追寻他死后的遗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碧绿的沅湖水,倒映着山峰的影子
六、总结
【美术端午节的教案】相关文章:
端午节最新美术教案04-09
端午节的美术教案(精选6篇)04-09
小学美术端午节教案(精选11篇)06-09
端午节美术优秀教案(精选8篇)04-13
端午节幼儿园美术教案02-18
幼儿园端午节美术教案02-11
大班关于端午节的美术教案(精选15篇)05-24
小班美术端午节手工教案(精选15篇)05-25
端午节美术欣赏教案(通用11篇)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