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教案

时间:2024-05-16 15:23:05 化学教案 我要投稿

化学教学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化学教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化学教学教案

化学教学教案1

  专题3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专题目标】

  1.掌握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掌握元素周期表(长式)中0族元素的原子序数和电子排布。

  3.以第3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如:原子半径、化合价、单质及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以ⅠA族和Ⅶ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经典题型】

  题型一:几个量的关系( X)

  例1已知某元素的阳离子R2+的核内中子数为n,质量数为A,则mg它的氧化物中所含质子的物质的量是( A )

  A. B.

  C. (A-n+2)mol D.

  点拨:由A→M→n→N

  规律总结: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离子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巩固:1以NA表示阿佛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 53g碳酸钠中含NA个CO32- B 0.1molOH-含NA个电子

  C 1.8g重水(D2O)中含NA个中子

  D标准状况下11.2L臭氧中含NA个氧原子

  题型二:0族元素的原子序数和电子排布及电子排布的规律运用

  例2写出10电子的微粒的化学式

  指出53号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点拨:10电子的稳定结构→Ne→以Ne为中心→左右移动

  54号元素是第5号0族元素→回答的是53号→前推一位

  规律总结:

  0族元素的原子序数和电子排布的规律很强:2、10、18、36、54、86、118相隔二个8、二个18、二个32;8、18、32就是该周期容纳的元素种类。阴、阳离子的稳定结构就是向最近的0族靠。

  例3 R为短周期元素,其原子所具有的电子层数为最外层电子数的1/2。它可能形成的含氧酸根离子有①R2O42-、②RO4-、③R2O32-、④RO3-。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BC )

  A.当它形成①时,不可能形成④ B.当它形成②时,不可能形成③、④

  C.当它形成①时,不可能形成②、③ D.当它形成②时,可以形成①

  点拨:易漏解应全面思考

  规律总结:

  ⑴核外电子是由里向外,分层排布的。

  ⑵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个;最外层电子数不得超过8个,次外层电子数不得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得超过32个。

  ⑶以上几点互相联系。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是书写结构示意图的主要依据。

  巩固:2具有下列结构的原子一定属于碱金属的是( CD )

  A.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B.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

  C. M层电子数为K层电子数的一半D. K、L层电子数之和比M、N层电子数之和大1

  3分别处于第二、三周期的主族元素A和B,它们的离子的电子层相差2层。已知A处于第m族;B处于第n族;A只有正化合价。则A、B原子核外电子总数分别为( D )

  A. m、n B. 3、7 C. m-2、10n D. m+2、n+10

  题型三:推断元素原子序数差

  例4若短周期中的两种元素可以形成原子个数比为2:3的化合物,则这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差不可能是(D)

  A. 1 B. 2 C. 5 D. 6

  点拨:设两种元素的符号分别为X和Y,则化合物的化学式为X2Y3,即X为+3价,Y为-2价,在短周期元素中满足此要求的X元素有5B、7N、13Al,Y元素有8O和16S。

  规律总结:

  从化合价入手或从直觉----代表物入手都可以。

  巩固:4周期表前20号元素中,某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相差3,周期数相差1,它们形成化合物时原子个数之比为1︰2。写出这些化合物的化学式。

  题型四:位、构、性三者关系

  例5下表是X、Y、Z三种元素的氢化物的某些性质:( B )

  元素熔点/℃沸点/℃与水的反应导电性(纯液体)

  X-283-162不反应不导电

  Y-10219放热反应,形成酸性溶液不导电

  Z680/剧烈反应,生成H2,并形成碱性溶液导电

  若X、Y、Z这三种元素属于周期表中的同一周期,则它们的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是

  A. X、Y、Z B. Z、X、Y C. Y、X、Z D. Z、Y、X

  点拨:导电性→化合物类型;与水反应→氢化物的稳定性

  例6砹(At)是原子序数的卤族元素,推测砹或砹的化合物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A)

  A. HAt很稳定B.易溶于某些有机溶剂

  C. AgAt不溶于水D.是有色固体

  点拨:位近性近

  例7在一定条件下,RO3n-中和氟气可发生如下反应:

  RO3n- + F2 +2OH-=RO4- +2F-- +H2O已知R为短周期元素,则可知在RO3n--中,元素R的化合价是;元素R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点拨:离子方程式的电荷守恒和氟无正价

  规律总结:结构决定位置,结构决定性质,位置体现性质。

  周期数=电子层数

  主族数=最外层电子数=正价数

  |正价|+|负价|=8

  巩固:5 X、Y、Z是短周期元素的三种常见氧化物。X跟水反应后可生成一种具有还原性的不稳定的二元酸,该酸的化学式是;Y和X的组成元素相同,Y的化学式是;1mol Z在加热时跟水反应的产物需要用6mol的氢氧化钠才能完全中和,在一定条件下,Y可以跟非金属单质A反应生成X和Z,单质A是。

  6同周期的X、Y、Z三种元素,已知它们的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是HXO4、H2YO4、H3ZO4,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含氧酸的酸性:H3ZO4>H2YO4>H3XO4 B.非金属性:X>Y>Z

  C.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按X、Y、Z顺序由弱到强

  D.元素的负化合价的绝对值按X、Y、Z顺序由小到大

  7周期表中相邻的A、B、C三元素中,A、B同周期,A、C同主族。已知三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9,三种元素的原子核中质子数之和为41。则这三种元素是AxxSxx、BxxClxx、CxxOxx(填元素符号)。

  随堂作业:

  1设某元素某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m,中子数为n,则下述论断中正确的是

  A.不能由此确定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B.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m+n

  C.若碳原子质量为wg,此原子的质量为(m+n)wg

  D.核内中子的总质量小于质子的质量

  2 X和Y两元素的阳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X元素的阳离子半径大于Y元素的阳离子半径,Z和Y两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Z元素的原子半径小于Y元素的原子半径。X、Y、Z三种元素原子序数的关系是(D)

  A. X>Y>Z B. Y>X>Z C. Z>X>Y D. Z>Y>X

  3.同主族元素所形成的同一类型的化合物,其结构和性质往往相似,化合物PH4I是一种无色晶体,下列对它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它是一种共价化合物B.在加热时此化合物可以分解

  C.这种化合物不能跟碱发生反应D.该化合物可以由PH3跟HI化合而成

  4在两种短周期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它们的原子个数比为1:2,设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分别为a和b,则下列对a和b可能的关系概括得最完全的是( )

  ①a+b=15 ②a=b+15 ③a=b-5 ④a+b=22

  A. ①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5根据中学化学教材所附元素周期表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K层电子为奇数的所有元素所在族的序数与该元素原子的K层电子数相等

  B L层电子为奇数的所有元素所在族的序数与该元素原子的L层电子数相等

  C L层电子为偶数的所有主族元素所在族的序数与该元素原子的L层电子数相等

  D M层电子为奇数的所有主族元素所在族的序数与该元素原子的M层电子数相等

  6重水A与普通水B分别跟足量的金属钠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B的质量相等时,产生气体的体积在同温、同压下相等

  B. A、B的.质量相等时,产生气体的质量相等

  C. A、B的物质的量相等时,产生气体的体积在同温、同压下相等

  D. A、B的物质的量相等时,产生气体的质量相等

  7短周期元素X、Y,X的原子序数小于Y的原子序数,二者可以形成两种气态化合物A和B。已知在相同条件下,A、B的密度之比为15:22,且当A、B以体积比1:3混合后,对H2的相对密度为20.25。试写出X、Y的元素符号及A、B的化学式。

  8 A、B、C、D、E五种元素,它们的核电荷数按C、A、B、D、E顺序增大,C、D都能分别与A按原子个数比为1:1或1:2形成化合物,CB可与EA2反应生成C2A与气体物质EB4,E的M层电子数是K层电子数的2倍。请回答:

  ⑴写出这五种元素的名称:Axxxxxxxx,Bxxxxxxxx,Cxxxxxxxx,Dxxxxxxxx,Exxxxxx;

  ⑵画出E原子结构示意图:

  ⑶写出D2A2和EB4的电子式:

  ⑷写出D单质与铜盐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9设想你去某外星球做了一次科学考察,采集了该星球上十种元素单质的样品,为了确定这些元素的相对位置以便系统地进行研究,你设计了一些实验并得到下列结果:

  单质ABCDEFGHIJ

  熔点(℃)-150550160210-50370450300260250

  与水反应√√√√

  与酸反应√√√√√√

  与氧气反应√√√√√√√√

  不发生化学反应√√

  相对于A元素的

  原子质量1.08.015.617.123.831.820.029.63.918.0

  按照元素性质的周期递变规律,试确定以上十种元素的相对位置,并填入下表:

  A

  B

  H

  10已知1个N2O3分子的质量为akg,1个N2O5分子的质量为bkg,若以1个氧原子(16O)质量的1/16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则NO2的式量为xxxxxxxxxxxxxx。

  11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表中所列的字母分别代表某一化学元素。

  (1)下列(填写编号)组元素的单质可能都是电的良导体。

  ①a、c、h ②b、g、k ③c、h、1 ④d、e、f

  (2)如果给核外电子足够的能量,这些电子便会摆脱原子核的束缚而离去。核外电子离开该原子或离子所需要的能量主要受两大因素的影响:

  1.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2.形成稳定结构的倾向

  下表是一些气态原子失去核外不同电子所需的能量(kJ?mol-1):

  锂XY

  失去第一个电子519502580

  失去第二个电子729645701820

  失去第三个电子1179969202750

  失去第四个电子955011600

  ①通过上述信息和表中的数据分析为什么锂原子失去核外第二个电子时所需的能量要远远大于失去第一个电子所需的能量。 。

  ②表中X可能为以上13种元素中的(填写字母)元素。用元素符号表示X和j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

  ③Y是周期表中族元素。

  ④以上13种元素中,(填写字母)元素原子失去核外第一个电子需要的能量最多。

化学教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水的组成。

  (2)知道氢气的有关性质,能说出氢气验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实验现象进行推理、分析、判断。从水的电解的实验探究中,学会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进一步得出结论。在合作与讨论中,学会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

  教学难点: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归纳、分析得出水的组成

  教学准备:直流电源、水电解器、电解用水、火柴、木条、酒精灯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趣引课

  由海水燃烧的故事引课。

  二、探究新知:

  (一)水的生成

  1、学生自学课本:完成表格

  学生自学后,得出氢气的物理性质:色、味、态、密度、溶解性。

  教师小结:

  上面表格中主要体现的是氢气的物理性质,那么氢气还有什么化学性质呢? 学生回答:氢气具有可燃性。

  教师强调:纯净的氢气可以安静的燃烧,不纯的氢气燃烧时可能发生爆炸。如何检验氢气的纯度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演示实验。

  2、演示实验:氢气的验纯方法及氢气的燃烧实验。 教师总结:氢气的验纯方法。

  检验氢气纯度的操作:

  氢气燃烧实验:

  学生观察演示实验中的实验现象。描述氢气燃烧的实验现象。 氢气燃烧的现象:

  (1)产生淡蓝色火焰 (2)放出热量 (3)有水滴产生

  思考:a. 上述实验中有无新物质生成? 发生了什么变化b. 上述实验中有什么物质生成?属于什么反应类型?

  点燃

  C 写出文字表达式:

  教师:我们知道氢气在空气或氧气里燃烧能生成水之后,就会思考水在一定的条件下会不会分解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试一试。

  (二)、水的分解。

  演示实验,教师接通直流电源,演示水的分解实验。同时观看水电解的录像 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在实验的过程中,介绍水电解器,并强调:

  (1)是直流电源。

  (2)水中可加适量的硫酸钠溶液或氢氧化钠溶液,以增强水的导电性。

  指导学生观察并记录两个电极附近和玻璃管内发生的现象。

  提问:两电极产生的气体分别是什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81页资料卡片,水的组成揭秘。(让学生猜想产生的气体可能是氢气、氧气。为下一步的验证作铺垫。)

  讨论: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检验氢气、氧气最佳。

  验证实验:切断电源,用燃着的木条分别在两个玻璃管尖嘴口检验电解反应

  中产生的气体。

  学生观察并记录发生的现象:

  小结:水电解巧记忆:

  给水通上直流电,两级均有气泡现,正氧负氢一比二,助燃可燃来检验。

  【 或者:正氧负氢、氢二氧一(V ) 】

  思考:

  a 上述实验中有无新的物质生成?发生了什么变化?

  b 上述实验中有什么物质生成?属于什么反应类型?

  c 水电解的文字表达式: 水 通电 氢气 + 氧气 →播放:水分子分解的flash 。

  让学生感受化学变化过程中,微观粒子的变化,体会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变,而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

  讨论:通过水的分解实验以及水的分解微观示意图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呢? 教师总结:1通过水的生成以及水的分解我们知道了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 2揭秘:海水燃烧的秘密。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发表一下的`看法:

  1、我知道了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 2、水通电能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

  四、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还有哪些困惑呢?

  让学生经过讨论后发表自己的看法。预设可能有: 1、为什么水的化学符号为H 2O

  让学生知道在下面即将学习的化合价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可以得到解决。

  2、为什么在刚才的实验过程中氢气、氧气的体积比大于2:1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分析:

  (1)氧气不易溶于水,氢气难溶于水。

  (2)氧气可能与电极反应、而氢气没有与电极反应。 致使氧气的量减少,所以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大于2:1

  五、随堂检测:

  1、阿伏加德罗曾经总结出一条定律: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下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

  (1)电源的A为 极,B为 极,事先向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的目的是 .

  (2)C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是 ,用 检验;D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是 ,可用 检验;C、D中两种气体的分子个数比为 .

  (3)根据上述实验事实可以得出,水是由 组成.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属于混合物 B. 检验氢气纯度时,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证明不纯

  C. 氢气是无色、无气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氢气 D.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唯一产物——水,该反应也能证明水的组成

  板书设计:

  课题3 水的组成

  一、水的生成

  二、水的分解

  1氢气的物理性质 1 现象 2检验氢气的纯度 2检验 3 氢气的可燃性 3表达式:

  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化学教学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讨论的方法,将所学知识进行对比。

  (2)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加工整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推导思维的方法

  (2)通过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介绍展示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美。

  重点:离子的形成过程、核外电子排布

  难点: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离子的形成过程

  课时:2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知识回顾】

  回忆上节课的有关知识内容:

  1、如何画原子结构示意图

  2、金属元素原子、非金属元素原子、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得失情况

  【练习】

  1、请学生上台分别画出氢原子、钠原子、铝原子、氧原子、氯原子、氖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分析上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得失情况,并指出得失电子后微粒的质子数、电子数、所带电性及所带的电荷数

  【导入】上述原子中只有氖原子的最外层电子达到稳定结构,其它原子最外层通过得失而达到稳定结构,导致质子数与电子数不相等,呈现不同的电性。我们把这样的微粒叫离子。

  【阅读】请学生阅读教材,找出离子的定义

  〔讲解〕结合教材中注释①,解释离子的定义:指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指出:离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和分子、原子一样都直接构成物质。如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阅读】阅读教材图书4-10钠与氯气反应形成氯化钠

  【讨论】如何区别离子与原子?

  〔归纳〕离子是带电的,原子、分子不带电

化学教学教案4

  一、系统阶段

  系统复习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夯实基础,并适时培养的。系统复习阶段按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实验、计算六大块进行复习,而每一块又分成若干个单元,每一单元的复习又按下列“四环节”进行复习。

  1.使学生认真,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

  将所要复习的每个单元的基础知识按填空题、选择题的方式列出预习提纲,让学生进行预习。预习时指导学生找到本单元知识的重点、难点,让学生搞清那些是自己的薄弱环节,那些自己理解还有困难。重点、难点以及自己认为有问题的部分做好记录,以达到有目的、有计划地。这样在复习一开始就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的主导作用。

  2.重点讲解,使知识点网络化 高中历史。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摸清学生的知识底子,搞清学生的薄弱环节,精心备课。备课时注意知识的系统化、整体化,力争使知识点网络化,使本单元知识成为有序的、有规律的信息块贮存在学生的头脑中。讲课的过程中,以知识点为线索,安排适量的典型,和学生一起分析知识点的应用规律,并注意的转化和变形,知识点的迁移和重组。引导学生突破命题者精心设计的种种误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讲评,培养学生灵活的。

  化学复习的成败关键在组题,但重点在讲评。因为学生能力的提高,必须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进行,盲目的、无计划的、无指导的培养能力,实际上是空中楼阁。 因此每份试卷的讲评都要在反馈信息的基础之上有的放矢地进行讲解,重在讲思路、讲,讲试题的变型、转化、延伸、重组,讲试题的巧妙设计,以使学生能站在命题者的角度对试题进行分析和审视。每次讲评后要求学生必须将做错的试题集中在“错题集锦”中,因为知识在不断纠正错误中完善,成绩在不断纠正错误中提高。

  这样在每一单元的复习中,预习的不足由精讲弥补,精讲的不足由测试弥补,测试的不足由讲评弥补,讲评的不足

  由纠正错误弥补。四个环节环环紧扣,每一环节中既有其独立的目的和作用,又弥补前一环节的不足。每一单元经过四个环节的叠加复习,力争使学生知识点过关,单元测试达标。

  二、专题突破阶段

  化学试题中,第(?)卷选择题起覆盖知识面的.作用,第(?)卷非选择题起选拔和区分的作用。提高平均分的关键在第(?)卷不丢分,第(?)卷多得分。根据往年学生的得分情况,我认为多选题、综合实验题、有机信息迁移题、无机框图题、计算题是学生答题的难点,也是取得高分的关键所在。

  所以在第二轮的复习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精心研究历年高题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多项选择题的答题技巧”、“综合实验题的思路分析”、“有机信息迁移试题的分析方法”、“无机框图题突破口的选择及综合分析”、“综合计算题的规范化要求及思路分析”、“计算型选择题的巧解妙解”六个专题进行重点的讲解和分析。每一个专题既有专题分析又有专题测验,还有专题试卷讲评。经过专题突破后,学生对重点题型必将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训练和提高。

  三、模拟训练阶段

  模拟训练阶段是高考的冲刺阶段。进入五月下旬,高考日益临近,各种信息和外地交换的试题及也较多,这时我便精心研究各地的模拟试题,分析各地的高考信息,研究新的高考说明,研究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精心编出六至八套模拟试卷,对学生进行高考前的模拟强化训练。强化训练的主要目的在于适应高考的题型和题量,同时查漏补缺,进行高考前的最后冲刺。

化学教学教案5

  一、教学章节

  第一节 分子

  二、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1) 分子的概念

  (2) 分子概念的运用

  (3) 混合物和纯净物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物质及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

  (1) 关于分子定义的建立以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

  (2) 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的思想方法。

  2、难点

  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3、疑点

  (1) 如何解释“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2) 混合物与混合物有何区别?

  4、解决办法

  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发挥想象力,使学生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同时结合学生回忆物质在空气和纯氧气中燃烧的不同,讨论、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教育学生用科学的角度来分析认识问题,为以后学习打下牢固地认识基础,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安排

  水、酒精

  量筒(200Ml)2个;碘球;试管夹;酒精灯;火柴

  六、教学步骤

  (一)分子

  我们进入花园或饭店附近,就会闻到花或饭菜的气味;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中,会逐渐消失,而水有了甜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1、实验碘的受热和冷却

  现象:固体碘受热变成蒸气,碘蒸汽遇冷又变成固体碘。

  2、100mL酒精和100m L水混合在一起。

  现象:混合后,酒精和水的总体积小于200mL 。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分子在不停运动和分子间有间隔距离。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分子在不停运动和分子间有间隔距离。

  在碘受热和冷却的过程发生物理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构成碘的碘分子没有发生改变。例如:水变成水蒸气时,水分子本身没有改变,水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蔗糖溶于水,蔗糖分子和水分子也没有发生变化,他们的化学性质也没有发生变化。

  2、在变化中,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为无力变化。

  在氧气的化学性质中学过五个化学反应:碳与氧气的反应,在变化过程中,碳和氧气的分子都发生了变化,变成了二氧化碳分子,这种在变化中,分子发生了变化,不再保有原来分子特性的变化。为化学变化。

  在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为化学变化。

  那么,如何把分子从化学角度作一个定义呢?

  +3、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我们叫分子,用肉眼是不可以看得到的,人们只有通过科学仪器。比如:电子显微镜。把分子放大几十万倍,才可以观察到分子的图像。分子是微观的,它的质量非常小,水分子的质量大约是3*10-26Kg。

  那分子还可以再分吗?

  分子可以再分是说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分子起了变化,变成了别种物质的粒子。

  但从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这一点来说分子又是不可分的整体粒子,因为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了。

  物质三态相互转化的本质:

  气态时,分子间距离最大,液态,固态。

  4、①分子的体积很小,质量非常小。

  ②分子是不断地运动的。

  ③分子间有一定间隔,“三态”。

  ④有些物质是由分子直接构成的。

  ⑤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二)混合物和纯净物:

  在研究任何一种物质的性质时,都必须取用纯净物,比如在研究氧气的性质时,铁在纯氧中燃烧可以看到火星四射,光彩夺目的现象,可是在空气中,铁不燃烧。这就是由于空气中约有4/5的氮气,影响了氧气的'性质。

  什么是纯净物,混合物。

  1、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反应,混合物里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例如:空气

  2、纯净物是一种物质组成的。例如:氧气、氮气

  我们在这里所讲的纯与不纯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通常所指的纯净物指的是含杂质很少的具有一定纯度的物质。我们只是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是不纯物质变为比较纯的物质。

  例如:用作半导体材料的硅,就是从含硅的矿物里制得的。经提纯,硅的质量百分数可达,99,999,999,999%(11个9)这种硅叫做高纯硅。

  第三章 分子和原子

  第一节 分子

  一、分子

  1、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基本性质:小、动、距、构、分

  (1) 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2) 分子间有一定间隔。

  (3)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4) 发生物理变化,分子没变化;发生化学变化,分子有变化。

  (5)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可分的。

  (6) 分子体积非常小。

  (7) 分子的质量非常小。

  二、混合物和纯净物

  1、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反应,混合物里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例如:空气

  2、纯净物是一种物质组成的。例如:氧气、氮气

化学教学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有效碰撞,碰撞的取向和活化分子等来解释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与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建议

  化学反应速率知识是学习化学平衡的基础,学生掌握了化学反应速率知识后,能更好的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和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及外界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其原因是本节教学难点。这部分教学建议由教师引导分析。而压强、温度、催化剂的影响可在教师点拨下由学生阅读、讨论完成。

  关于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联系化学键知识,明确化学反应得以发生的先决条件。

  (1)能过提问复习初中知识: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反应物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合成生成物分子的过程。

  (2)通过提问复习高中所学化学键知识:化学反应过程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3)明确: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生成必须通过反应物分子(或离子)的相互接触、碰撞来实现。

  2。运用比喻、图示方法,说明化学反应得以发生的必要条件是活化分子发生有效碰撞。

  (1)以运动员的投篮作比喻。

  (2)以具体的化学反应为例,让学生观看HI分子的几种可能的碰撞模式图(如制成动画教学软件加以模拟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进一步说明化学反应得以发生的必要条件。

  3。动手实验,可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改成边讲边做,然后据实验现象概括出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规律。有条件的学校,也可由学生动手做,再由学生讨论概括出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增大化学反应速率。

  4。通过对本节所设铁与盐酸反应的讨论,并当堂课完成课后“习题二、2”,综合运用本节所学内容反馈学生掌握情况,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教材分析

  遵照教学大纲的有关规定,作为侧重理科类学生学习的教材,本节侧重介绍化学反应速率和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使这部分知识达到大纲中所规定的B层次或C层次的要求。本知识点,按最新教材来讲。

  教材从一些古代建筑在近些年受到腐蚀的速率大大加快等事实引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不同的反应具有不同的反应速率,以及浓度、温度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教材注意联系化学键的有关知识,从化学反应的过程实质是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的断裂、生成物分子中化学键的形成过程,以及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都需要通过分子(或离子)的相互碰撞才能实现等,引出有效碰撞和活化分子等名称。并以运动员的投篮作比喻,说明只有具有足够能量和合适取向的分子间的碰撞才能发生化学反应,教材配以分子的几种可能的碰撞模式图,进一步说明发生分解反应生成和的情况,从中归纳出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数目与单位体积反应物分子的总数成正比,也就是和反应物的'浓度成正比,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种影响的原因。接着,教材围绕着以下思路:增加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加有效碰撞次数→增加化学反应速率,又进一步介绍了压强(有气体存在的反应)、温度、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使学生对上述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

  教材最后采用讨论的方式,要求学生通过对铁与盐酸反应的讨论,综合运用本节所学习的内容,进一步分析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教材的教学内容。

  本节教材的理论性较强,并且具有一定的难度。如何利用好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图画来说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以及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是本节教材的教学关键。教师不可轻视实验和图画在本节教学中的特殊作用。

  本节重点是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难点是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原因。

化学教学教案7

  核心素养:

  1.了解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及其递变规律。

  2.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总结,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观。

  3.培养“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观和绿色发展的科学观。

  教学重点:

  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及其递变规律。

  教学难点:

  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及其递变规律。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激发情感

  1.出示多瓶不同颜色的气体,请同学们利用所学知识猜测是哪些气体?

  2.学生利用卤素单质的性质这一知识点,快速判断出气体。

  3.教师提出问题:卤素单质有哪些化学性质呢?引入课题。

  二、实验探究,讲授新课

  1.教师请学生从氧化还原的角度推测卤素单质的'性质。学生初步预测卤素单质的性质。

  2.教师对学生的预测进行点评,并介绍卤素单质可以与氢气反应这一特性。

  3.教师请学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推测不同卤素单质与卤素单质反应的难易程度。

  4.教师请学生观察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的实验视频,请学生根据视频判断自己的预测是否准确。

  5.学生总结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过程中的现象,并用表格的形式进行汇总。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请回忆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尝试总结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

  6.学生通过对视频的回顾,组内讨论,总结出生成氢化物的稳定性。

  7.教师请学生对上述反应进行分析,总结出卤素单质非金属性的强弱变化。

  8.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观察以上的递变性,尝试总结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中的递变性。

  三、习题拓展,巩固新知

  通过多媒体的展示习题,将学生本节课学习到的知识进行深化。

  四、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由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予以肯定,并做情感态度的升华。

  五、紧扣主题,扩展延伸

  请学生课下查阅资料,了解卤素单质之间的反应。

  六、板书设计

化学教学教案8

  探索分子构建的奥秘

  一、 指导思想

  探索形形色色,千变万化的物质世界的内部规律,这是学生化学认知过程的一个必要趋势。知道了金属、非金属、酸、碱、盐,为什么它们有各自的特性呢?认识了卤素单质及其有关化合物,为什么它们既有相似的性质,又有一定的差异性呢?引导学生去探究物质、物质分子构建的奥秘,挺进到一个新的层面上去认识物质世界,不管是在知识、智能、情意方面,还是在技能、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方面都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

  本章学习中必须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结构。从宏观到微观,这是人类科学研究的一个飞跃。这是一个从宏观物质的基本直观性到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的转变。让学生经受从宏观到微观,从形象到抽象,从直接感知到想象感悟,直至从普通语言到化学符号的一系列认知活动的转变,从而可以充分发挥出本章知识教育的智力价值,以求得学生在感知、注意、想象、思维等方面有更全面的发展。

  本章所涉及的物质结构理论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新的情境;而对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也必须有一个新的情境。作为一名教师,只要牢牢把握住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去探究的宗旨,在原子趋向稳定的可能途径,原子间的作用,形形色色的晶体的学习中,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猜测联想,让思维插上创新创造的翅膀。同时在联系物质、材料等有关调查观察中,在证明化学键理论的金属钠与氯气反应、氢气与氯气反应的实验设计中,又不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物质结构的判断和有关化学用语的表达、模型的搭建和电子式的认识中,又有许多基本技能的训练。若是在教材的基础上稍作延伸,在丰富多彩的材料世界、化学键与能量的关系、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等专题上,让学生去发现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去解决问题,自然就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小课题了。

  二、 教育目标

  ⑴从了解物质硬度的不同而延伸到物质的结构差异,并了解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等概念及形成的初步知识。理解氯化钠、固体二氧化碳、二氧化硅及铜、铁的物质结构差异。知道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及金属晶体及它们的典型性质,知道分子间作用力,认识电子式。

  ⑵在物质硬度差异的应用和生活中所用的材料等的观察分析中,在物质为什么具有不同硬度,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原子趋向稳定的途径等的质疑讨论中,在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硅的性质差别等的探索讨论中,在有关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的演绎讨论中,在金属具有有关特性的探究讨论中,在化学键类型、晶体类型的归纳对比讨论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演绎、推理、对比、归纳等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种类型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

  ⑶感受人与自然、人与科学的息息相关,学生存、学生活,感受辩证唯物主义的有关基本观点和科学研究的成就,学负责、学创新,感受优秀科学家的品质,学道德、学关心,在微观世界的有关问题讨论研究中,学合作、学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使学生在情感领域有所收获、有所发展。

  ⑷学会从观察和进行实验比较物质的硬度,从有关原子结构判断原子趋向稳定的途径和典型化学键的形成,以及观察电子式、有关结构模型等技能。

  ⑸在钠与氯气、氢气与氯气反应的实验的设计完成中,培养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进行联系的实践和思维能力。在材料联系生活的观察调查中,提高实践能力。可以就生活中的材料、化学键与能量、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等作小课题进行延伸性的研究。

  三、 重点与难点

  ⑴重点:

  物质硬度差异的应用,离子键、共价键,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和金属晶体。

  对于物质硬度差异的应用,发动学生进行深入讨论,集思广益,见多便能识广。

  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则要进行剖析讨论,经思辨才深刻。

  四类晶体则让学生自己去整理、归纳、对比它们在构成、作用、性质上的有关差异,乃至作一些示意图、作一些比喻,处处联系物质实际是不难巩固的。

  ⑵难点:

  化学键,化学键的形成,金属键,原子晶体与分子晶体的区别,金属晶体,电子式。

  化学键的概念内涵深刻,外延丰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去讨论。

  化学键的形成的关键是其作用的本质,让学生由表及里进行分析,要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产生矛盾,揭示矛盾,得到统一,才能使学生内悟。所以切忌老师讲述到“完美”。

  金属键与离子键、共价键相比,难在动态的自由电子,可结合金属的特性来让学生了解。

  原子晶体和分子晶体中的不同作用,必须搞清楚是结构微粒之间的作用,不要把结构微粒内外的作用混淆一体,选取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硅作对比,部分也出于这一因素。初学时不宜把晶体内部的所有作用力作详细讨论。

  在电子式的学习讨论中,注意区分好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区别,区分阴、阳离子的书写的'区别,把握形成共用电子对数目的判断方法,把握成键前后电子数保持不变的原则,把重点放在正误的判断上。

  三、课时安排

  第一节 金刚石是最硬的物质吗? 1课时

  第二节 原子是怎样构建成分子大厦的? 2课时

  第三节 形形色色的晶体 2课时

  第一节 金刚石是最硬的物质吗?

  教学目标

  了解物质硬度的表示方法和物质硬度差异的主要原因。

  理解形形色色的物质是如何形成的?

  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键的种类

  教学重点

  物质硬度差异的主要原因,化学键的概念。

  教学难点

  化学键的概念

  一、常见物质的硬度

  奥地利物理学家摩斯把10种常见的矿物按硬度由小到大分为10级。

  ①滑石②石膏③方解石④氟石⑤磷灰石⑥正长石⑦石英⑧黄玉⑨金刚砂⑩金刚石

  问题:金刚石和石墨是同素异形体,为什么硬度差异这样大?

  金刚石和石墨一样,都是由碳组成的,之所以硬度差异县殊,是因为它们的原子结构完全不同。通过X光,可以看到,在金刚石晶体中,碳原子排列成空间的四面体型的结构,它的每一个方都有相同的硬度。而石墨中的碳原子排列成一片片平面的六边形结构,片与片的结合力微弱,所以石墨很容易裂成薄片。由于地球上天然金刚石很稀少,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很多国家都在进行通过一定条件把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尝试,在摄氏1800度的高温和7万个大气压的条件下,人们终于将石墨变成了人造金刚石。今天,随着现代科技和现代工业的发展,金铡石已从单纯的工艺原料,变为重要的工业材料。目前,金刚石年产量(包括天然和人造)已达1亿克拉(20吨)以上。

  如何鉴别钻石的真假

  钻石由于价格昂贵及稀有,使得有些不法商人利用假货来获利,有没有迅速准确的方法将钻石与形形色色的假钻石区分开呢?方法是有的,而且不止一种。

  在叙述这些区分的方法之前,我们将钻石及其代用品的性质列一个表,以便看出它们之间在什么地方有区别:

  在表中,将钻石的可能代用品(及冒充品)分成三类:第一类包括立方氧化锆、GGG等四种,它们的光学性质,即折光率和色散都与钻石相近,并且都是均质体没有双折射,因此,琢磨出的宝石成品外观上与钻石非常相似,为了区分,只有根据硬度、比重和导热性;第二类包括锆石、人造金红石等四种,它们的成品外观也与钻石相似(但不如第一类),但因为都有很高的双折射率,在成品上都可以看出明显的双影,与钻石容易区别。当然,它们的硬度、比重和导热线,与钻石也有很大的不同;第三类包括无色蓝宝石、水晶等五种,它们的特点是折光率低,外观与钻石不够相似。因此,在有条件时可以用折光仪测定它们的折光率。当测出折光率数字后,立即可以知道它是代用品而不是钻石。当然,它们的硬度和导热性,也与钻石有很大的差别。

  总起来看,钻石与它的所有代用品(或冒充品)之间,的区别有两点,一是硬度,二是导热性。因此,可以根据这两种差别制造出仪器,用来迅速、准确地区别钻石和所有的代用品 或假冒品。

  钻石测定仪

  导热性指物质对于热的传导能力,凡导热性强的物质,都能迅速传送热量,例如人们熟知的金屑铜、铝等。当人们用手摸铜、铝时,由于它们会将人手上的热迅速传开,因此感到这些金属是“冰凉的”。又例如木材,它的导热性很弱,因此人手摸上去是温热的。

  导热性的强弱,可以用数字来表示,数字越大的导热性越强,例如,铜的相对导热性为0.927,铝为0.485。由表可以看出钻石的导热性非常强,竟然超过了铜和铝,相对导热性高达1.6—4.8。而钻石的那些代用品呢,导热性都比钻石弱得多。由表可看出,大多数代用品的导热性都低于 0.01,即比钻石底100倍以上,像玻璃,它的导热性最差,竞比钻石低1000多倍。蓝宝石虽然导热性较高,可比钻石也要低10多倍甚至几十倍。

  这样,如果制造出一种仪器,能够迅速测出宝石的导热性,那区分真钻石与假钻石真是易如反掌了。这种仪器已经有了,它的英文名称叫做“Diamond Master”,中文可以译成 “钻石测定仪”。 下图是钻石测定仪的照片。它的形状像一个电表,外联一根电线,电线前端像一支钢笔,钢笔顶端是“探头”。使用时打开开关接通电源(一般用9v电池),将探头与被测的宝石接触(宝石事先须擦干净,不能有油腻污垢),这时仪器上的指针就开始转动,当转动的偏角很大,超过仪器上标定的区域时,被测宝石就是真钻石,如果指针的偏转角很小,达不到标定的区域,那被测宝石就是假钻石。

  最简单的钻石测定仪,只能显示出被测宝石是真钻石还是假钻石;构造复杂一些的钻石测定仪,还可以估计出假钻石是什么,例如是立方氧化佬,或者是YAG等。由于制造厂家的不同,这种仪器有各种改进,例如取消了电线与指针,探头装在仪器突出的一个短管上,用不同颜色的发光二级管显示测定结果,绿灯亮时表示真钻石,红灯亮时则为假钻石等。

  钻石测定仪的体积很小,和一包香烟差不多,可以方便地放入衣装中。

  标准硬度计 使用钻石测定仪区分真假钻石,当然很理想,可是这种仪器价格比较昂贵,我们可以用另一种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测试宝石的硬度。 我们知道,钻石是世界上最硬的物质,它的硬度是摩氏硬度10,用钻石可以划伤任何物质,可任何物质都不可能划伤钻石。根据这个原理,人们制造出了一种“标准硬度计” ,这是一个大小为65×55×23mhl的方盒,打开盒盖后,里面镶有4个标准硬度片,它们都经过精密研磨,表面光洁如镜。4片标准硬度片的摩氏硬度分别为6、7、8、9。

  标准硬度计用于测定宝石的硬度。将要测定的宝石(已琢磨好的成品或未琢磨的原石皆可)找一尖棱部位,轻轻刻划硬度6的标准片,然后用放大镜观察,如果标准片毫无伤痕,表示宝石的硬度低于6,不必再测。如果标准片表面有擦不掉的细线状伤痕,表示宝石硬度高于6,应继续刻划7的标准片,如划不动(无伤痕),表示宝石硬度在6—7之间(包 括7)。如能划伤,则继续刻划硬度8的标准片。如此下去,可将所有宝石的硬度分成五类,即:硬度低于6;硬度在6—7 之间(包括7);硬度在7—8之间(包括8);硬度在8—9之 间(包括9);硬度高于9。

  用标准硬度计测定钻石真假极为方便,只要用宝石轻轻刻划硬度为9的标准片,如能划出伤痕,就是真钻石,如划不动,就是假钻石。

  刻划硬度时,首先应将标准片表面擦拭干净。刻划时是否划伤了,手感是不同的,划不动时有“打滑”的感觉。

  标准硬度计的构造简单,价格也比较低廉。

  二、原子间的相互作用

  讨论:原子是如何结合成分子的呢?

  化学键的概念:分子或晶体中直接相邻的原子之间的主要的强烈相互作用称为化学键。

  化学键的分类:根据形成化学键的形成方式,可以分为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

  练习:

  1. 证明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方法是( )

  A. 观察外表 B. 测定密度C. 在纯氧中燃烧,检验燃烧产物 D. 测量硬度

  2. 石墨与金刚石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 )

  A. 颜色不同 B. 内部碳原子排列不同C. 物质组成不同 D. 化学性质不同

  3. 下列物质中硬度的是( )

  A. 玻璃 B. 岩石 C. 石墨 D. 金刚石

  4. 金刚石和石墨在氧气里燃烧,它们的生成物是( )

  A. 分别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B. 都是一氧化碳

  C. 都是二氧化碳 D. 分别是二氧化碳和水

  5.化学键是一种作用力,它存在于

  A.分子或晶体中的原子间B构成物质的所有微粒

  C分子或晶体中相邻的原子之间D分子间

  6. 1985年科学家发现了一种组成为 的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它的1个分子中含有60个原子 B. 它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C. 它是一种共价化合物 D. 它是一种单质

  7. 金刚石可以装在钻探机的钻头上,是由于____________。石墨可做铅笔芯是由于____________;可做润滑剂,是由于____________;可做电极,是由于____________。活性炭可作防毒面具的滤毒剂,是由于____________。

化学教学教案9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空气的组成、污染和防治

  2、了解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能力目标:培养学习能力

  教育目标:进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增强环保意识的教育

  重点、难点: 理解和记忆

  教学方法: 实验导思法

  教学媒体: 有关实验仪器

  教学 学生

  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活动

  复习 空气中有哪些成分? 提问 回忆

  导课 简介化学家拉瓦锡发现空气的过程 演示p燃烧 观察

  新授 一、空气的组成:(v%)

  n2 : 78% 归纳 思考

  o2 : 21% 整理

  稀有气体: 0.94% 结论

  co2 : 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 0.03%

  二、空气是一种资源

  1、 氧气: 指导学生阅读 通读

  2、 氮气: p24~26内容 讨论

  3、 稀有气体: (主要是用途) 交流

  三、保护空气:

  1、污染空气的有害物质: 给出讨论提纲 讨论

  气体: co no2 so2

  (来源于矿物燃烧和工业废气) 归纳

  粉尘: 沙尘 烟尘

  (来源于水土流失和工业排放 )

  2、污染的防治:

  可采取的.措施: 提示 回答

  (1)禁止工业废气的任意排放

  (2)处理汽车尾气

  (3)严禁燃烧散煤

  (4)使用无铅汽油

  (5)不焚烧垃圾

  (6)使用清洁燃料

  (7)种树、造林、种草防止水土流失

  (8)不燃放烟花爆竹

  开放性问题讨论: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分别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四、空气是一种混合物

  特点:

化学教学教案10

  【教学设计】

  1、酚的定义:

  羟基跟芳香烃侧链上的碳原子连接的有机化合物是芳香 。

  羟基跟苯环直接连接的有机化合物是______。

  苯分子里只有一个氢原子被羟基取代所得的生成物,是最简单的酚,叫 。

  2、苯酚的同系物:

  苯酚的同系物:通式为CnH2n-6O(n≥6);

  [练习]写出C8H10O的分子中含有苯环的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

  3、苯酚的结构:

  苯酚的分子式为 、结构式为 、结构简式为 或 或 。

  4、苯酚的物理性质:

  苯酚俗名_______,最初是从煤焦油中发现的。纯净的苯酚为___色,有______的气味___体,苯酚易被氧化,空气中放置即可被氧化而带有 色。熔点43℃。室温时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向盛有水的试管中加入足量的苯酚晶体,振荡后,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当温度高于_____时,则能与水______。苯酚易溶___等有机溶剂。苯酚有毒,它的浓溶液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性,苯酚可使蛋白质变性,可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人体引起中毒,如不慎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________洗涤。

  5、苯酚的化学性质:

  ①苯酚的酸性:

  苯酚的电离方程式为:

  a.在苯酚溶液中滴加几滴石蕊试液, 现象为 。

  b.苯酚与金属钠反应 。

  c.苯酚与NaOH溶液反应的方程式为 。

  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CO2,不论CO2过量与否,均有 现象其产物为 而不生成

  反应的方程式为 。

  d.苯酚与碳酸钠反应 。

  思考:设计实验比较苯酚、碳酸和醋酸的酸性强弱?

  ②苯酚的.取代反应:

  与芳香烃中的苯环类似,苯酚也可与卤素、硝酸、硫酸等在苯环上发生取代反应。

  苯酚与浓溴水的反应:向苯酚溶液中滴加浓溴水,其现象是有 生成,化学方程式为:

  这个反应常用于苯酚的定性检验。

  思考:如何除去苯中的苯酚?

  ③苯酚的显色反应:

  苯酚遇FeCl3溶液显色,溶液颜色变为______,这个反应可用于鉴别和检验苯酚。

  思考:鉴别苯酚的方法?

  ④ 苯酚的氧化反应:

  ⑤苯酚的加成反应:

  ⑥与甲醛反应

  6、苯酚的用途:

  苯酚有毒,苯酚的溶液,可作防腐剂和消毒剂,如药皂含有苯酚。

  苯酚还可作化工原料,制酚醛树脂、医药、染料等。

  【归纳小结】苯酚知识的网络关系图

  感悟高考

  1、胡椒酚是植物挥发油中的一种成分。关于胡椒酚的下列说法:①该化合物属于芳香烃;②分子中至少有7个碳原子处于同一平面;③它的部分同分异构体能发生银镜反应;④1mol该化合物最多可与2molBr2发生反应。其中正确的是 ( )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③ D.②③④

  2、四川盛产五倍子。以五倍子为原料可制得化合物A。A的结构简式如右图所示:请解答下列各题:

  (1)A的分子式是 。

  (2)有机化合物B在硫酸催化条件下加热发生酯化反应可得到A。

  请写出B的结构简式: 。

  (3)请写出A与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香兰素是重要的香料之一,它可由

  丁香酚经多步反应合成。有关上述两种化合物的

  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下,1mol丁香酚只能与1molBr2反应

  B.丁香酚不能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C.1mol香兰素最多能与3mol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D.香兰素分子中至少有12个原子共平面 ( )

  4、下列与溴水不能反应的物质是:①苯;②苯酚;③氢硫酸;④NaOH溶液;⑤AgNO3溶液;⑥裂化汽油;⑦甲烷;⑧镁粉。 ( )

  A.① B.①⑦ C.①⑦⑧ D.①②⑤⑦

  【教学反思】

  第五十八讲 苯酚作业纸

  班级: 姓名: 学号: 等第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苯中少量的苯酚可先加适量的浓溴水,使苯酚生成三溴苯酚,再过滤而除去

  B.将苯酚晶体放入少量水中,加热时全部溶解,冷却到50℃形成悬浊液

  C.苯酚的酸性很弱,不能使指示剂变色,但可以和NaHCO3反应放出CO2

  D.苯酚也可以与硝酸发生硝化反应

  2、下列关于苯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苯酚是一种弱酸,滴加指示剂变色

  B.苯酚在水溶液中能按下式电离:

  C.苯酚钠在水溶液中几乎不能存在,会水解生成苯酚,所以苯酚钠溶液显碱性

  D.苯酚有腐蚀性,溅在皮肤上可用酒精冲洗

  3、下列物质中与苯酚互为同系物的是

  A.CH3OH B.(CH3)3COH C.

  4、丁香油酚的结构简式是

  —CH2—CH=CH2

  HO—

  O—CH3

  该物质不应有的化学性质是 ( )

  ①可以燃烧;②可以跟溴加成;③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还原;④可以跟NaHCO3溶液反应;⑤可以跟NaOH溶液反应;⑥可以在碱性条件下水解。

  A.①③      B.③⑥      C.④⑤      D.④⑥

  5、为了把制得的苯酚从溴苯中分离出来,正确的操作是

  A. 把混合物加热到65℃以上,用分液漏斗分液

  B. 加烧碱溶液振荡后分液,再向上层液体中加盐酸后分液

  C. 加烧碱溶液振荡后分液,再向上层液体中加食盐后分液

  D. 向混合物中加乙醇,充分振荡后分液

  6、用一种试剂就能区分开苯酚、乙醇、NaOH溶液、AgNO3溶液、KSCN溶液这六种无色液体。它是 A.溴水 B.FeCl3溶液 C.金属钠 D.CuO

  7、在下列化合物中,既不能跟盐酸反应,又不能与NaOH溶液反应,又不能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的是

  A、苯酚 B、苯 C、甲苯 D、C2H5OH

  8、下列物质久置于空气中发生颜色改变的是:①绿矾;②氢氧化亚铁;③碘化钾溶液;④苯酚;⑤过氧化钠。

  A.①③ B.③④ C.①②⑤ D.①②③④⑤

  9、(20xx年江苏)花青苷是引起花果呈颜色的一种花色素,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它的主要结构在不同pH条件下有以下存在形式:

  下列有关花青苷说法不正确的是

  A.花青苷可作为一种酸碱指示剂 B.I和Ⅱ中均含有二个苯环

  C.I和Ⅱ中除了葡萄糖基外,所有碳原子可能共平面

  D.I和Ⅱ均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1 2 3 4 5 6 7 8 9

  10、某芳香烃衍生物的分子式为C7H8O,若该有机物遇氯化铁溶液显紫色,其结构简式可能是

  11、白藜芦醇广泛存在于食物(例如桑椹、花生、尤其是葡萄)中,它可能具有抗癌性。能够跟1摩尔该化合物起反应的Br2或H2的用量分别是 、 。

  12、含苯酚的工业废水的方案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⑴设备①进行的是 操作(填写操作名称),实验室这一步操作所用的仪器是 ;

  ⑵由设备②进入设备③的物质A是 ,由设备③进入设备④的物质B是 ;

  ⑶在设备③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⑷在设备④中,物质B的水溶液和CaO反应,产物是 、 和水,可通过 操作(填写操作名称)分离产物;

  ⑸上图中,能循环使用的物质是C6H6、CaO、 、 。

  ★13.将某烃的含氧衍生物92mg装入元素分析装置,通入足量的O2,完全燃烧,将生成的气态物质依次通过氯化钙管(A)和碱石灰管(B),测得A管增加54mg,B管增加286mg,又知该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为184,结构中含有—CH2—,只含有两种官能团,遇FeCl3显示明显的颜色变化,求该有机物的分子式和可能的结构简式。

化学教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化学肥料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2、了解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3、培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阅读教材内容,来让学生学会如何探寻重点、要点,有条理地归纳整理新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了解了化肥、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后,懂得

  “科学种田,越种越甜”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2、氮肥的特效及施用注意事项

  3、通过探究实验学会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方法。教学准备

  化学样品:硫酸铵、硝酸铵、氯化铵、氨水、尿素等教学步骤

  一:导课

  1、导入: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食物等营养物质,植物

  的生长也是一样的,需要充足的养分。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77页

  1、2段并思考、探讨下列问题:

  (1)农作物所必须的营养元素有哪些?

  (2)农民经常使用的化肥有哪些?

  2、总结过度:虽然植物需要的营养元素种类很多,但是对

  氮、磷、钾的'需求量较大,因此,我们常见的有氮肥、磷肥、钾肥。合理施肥已成为农业增产的重要手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化学肥料的知识。

  二:化学肥料的种类和作用

  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77—79页的有关内容,通过小组

  讨论并进行看图抢答

  利用投影展示不同受损植物的图片,让学生以抢答的形式回答下列问题:投影中的这些植物是否营养不良,如果是,你准备给它施用何种肥料,依据是什么?

  2、提问:我们知道,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气,植物能

  不能将空气中的氮气直接吸收并转化为氮肥呢?

  3、总结讲解:大部分植物不能把氮气转化为可以吸收

  的氮肥,但豆科植物利用根部的根瘤菌却能将氮气转化为氮肥,这类植物无需或只需少量施肥,因此,有经验的农民常把其他植物与豆科植物种在一起。讲解:这种将氮气转化成氮的化合物的过程叫氮的固定。

  组织辩论:将全班同学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以“使用化肥、农药的利与弊”为题进行辩论,使学生在辩论中深入领悟化学肥料的利与弊,懂得合理使用化学肥料。三:本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氮肥、磷肥、钾肥这几种重要肥料的作用并利用它们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进行初步区分。同时,了解了化肥和农药对提高农产品的产量有重要作用,但也会带来环境问题,因而要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提高它们的利用率,并注意减少污染。

  教学探讨与反思

  教材中化肥的知识很有限,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化肥和农业发展的一些趋势,树立一些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相关资料如化肥发展的概况和趋势等,也可以结合本课题后调查和研究发动学生收集资料,以此来丰富教学内容。

化学教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及审题、分析、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1、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书写格式要规范化。

  教学难点:

  训练和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思维的科学方法。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f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并说明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1) 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共热

  (2)氢气还原氧化铜

  引入新课:(情景设计)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可

  表示为:

  2KClO3==2KCl+3O2↑

  245 149 96

  若 ( )g ( )g 48g

  同理: C+ O2 == CO2

  12 32 44

  若 ( )g ( )g 22g

  讲解:这说明: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质量比是成正比例关系,因此,利用正比例关系根据化学方程式和已知的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可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讲授新课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例1:加热分解5.8克氯酸钾,可得到多少克的氧气?

  提问:怎样计算?(在引入的基础上学生回答)

  讲解:解题步骤:设、方、关、比、算、答

  设:设未知量

  方: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配平)

  关:找关系(写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计量数的关系,然后再写出已知量与未知量质量关系,并写在化学式下面。

  比:列出正确的比例式

  算:计算正确答案(保留小数点一位)

  答:

  说明:书写格式

  [解]:设:可得氧气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为y ………………(1)设

  2KClO3 == 2KCl+3O2↑…………(2)方

  245 149 96

  …………(3)关

  5.8g y x

  …………(4)比

  x=2.3g y=3.5g …………(5)算

  答:分解5.8克氯酸钾可得到氧气2.3克 …………(6)答

  练习:若将[例题1]改为:实验室要制取2.3克的氧气。需分解多少克的氯酸钾?解题时在书写格式上应如何改动?

  阅读:课本第99页[例题1、2],强调书写规范化。

  讲解: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注意事项:

  1、根据物质的组成,在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实际是求各化学式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分子质量与化学式前边化学计算数的乘积比是属于纯净物之间的质量比,因此在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时除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必须准确无误外,在计算时还必须将纯量代入方程式。

  2、注意解题格式的书写要规范化。

  3、注意单位和精确度要求。

  小结:三个要领:

  1、步骤要完整;

  2、格式要规范

  3、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

  1、准确书写化学式

  2、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3、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例题2:实验室用5g锌粒与5ml稀硫酸反应,反应完毕后剩余锌粒3.7g ,问可生成氢气多少克?这些氢气在标准状况下占多大体积?(标况下,氢气的密度是0.09g/L)

  分析:解题思路,特别强调为什么将(5—3.7)g锌粒的质

  量代入化学方程式计算,不能将5ml稀硫酸代入计算的原因。

  板演:请一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做在本子上。

  小结:指出板演中的`问题并给予更正。

  练习:课本第100页第1、2、3题

  讲解:足量的涵义: 适量(恰好完全反应的合适量)

  足量

  过量(反应后有剩余的量

  总结:略

  作业:课后作业:6、7、8题

  教后:

  第二课时:根据化学方程式简单计算课堂练习

  1、等质量的锌、镁、铁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

  A、Zn>Fe>Mg B、Mg>Fe>Zn

  C、Fe>Zn>Mg D、Zn=Fe=Mg

  2、现需6g氢气填充气球,需消耗含锌量80%的锌粒多少克?

  3、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20g,加热使其完全分解后,得剩余的固体物质13.6g,问:

  (1) 剩余的固体物质是什么?各多少克?

  (2) 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是多少克?

  4、某学生称量12.25g氯酸钾并用少量高锰酸钾代替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制取氧气,待充分反应后12.25g氯酸钾全部分解制得氧气4.9g,则该生所用高锰酸钾多少克?

  5、实验室用5g锌粒跟5ml稀硫酸反应等反应完毕后剩余锌粒3.7g,,问可生成氢气多少克?这些氢气在标准状况下占多大体积?(在标准状况下氢气的密度是0.09g/1L)(精确到0.01)

化学教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目标

  使掌握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的计算;

  使学生掌握多步反应的计算。

  目标

  通过计算,训练学生的解题技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学生科学生产、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原料浪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化学计算中的一类重要计算。在介绍了有

  关化学方程式的最基本的计算,在介绍了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本节据大纲要求又介绍了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的计算和多步反应的计算。到此,除有关燃烧热的计算外,在阶段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已基本介绍完。

  把化学计算单独编成一节,在以前学过的关化学方程式基本计算的基础上,将计算相对集中编排,并进一步讨论有关问题,这有利于学生对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有一个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认识,也有利于过去已学过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材在编写上,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此外,还注意联系生产实际和联系学过的化学计算知识。如在选择例题时,尽量选择生产中的实际反应事例,说明化学计算在实际生产中的作用,使学生能认识到化学计算的重要性。在例题的分析中,给出了思维过程,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有些例题,从题目中已知量的给出到解题过程,都以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为基础,来介绍新的化学计算知识,使学生在新的计算的同时,复习学过的知识。

  本节作为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的一个集中讨论,重点是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的计算和多步反应的计算。难点是多步反应计算中反应物与最终产物间量关系式的确定。

  教法建议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初中、高一计算部分的延续。因此本节的教学应在复习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根据本节两种计算的特点,帮助学生找规律,得出方法,使学生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规范解题步骤,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政治。

化学教学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了解化学键的含义以及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增强学生对物质构成的认识。

  2、了解化学反应中伴随有能量的变化的实质和化学能与其他能量形式之间的转化。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讲清化学键存在于分子内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而不能说成是“结合力”。

  2、通过电解水和氯化氢的形成过程的介绍,搞清共价键的形成原因和存在情况。

  3、关于离子键的形成,通过对NaCl形成过程的分析,引导学生注意离子键的形成特点:(1)成键的主要原因——得失电子(2)成键的微——阴、阳离子(3)成键的性质:静电作用,当吸引与排斥达到平衡时形成离子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

  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重新认识已知的化学反应,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入手,思考化学反应的实质,通过对化学键、共价键、离子键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通过“迁移·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等形式,关注学生概念的形成。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应用”的学习,提升学生对化学反应的价值的认识,从而赞赏化学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的的含义,化学键与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难点:对离子键、共价键的成因和本质理解。

  (二)方法上突破点

  针对共价键和离子键,这些比较抽象的概念,要以某一实例出发,展开分析剖析,从中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联想质疑,形成概念。

  三、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预习“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

  (二)教师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和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问题推进法、总结归纳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引入】前边通过元素周期律、周期表的学习,知道目前已知的元素种类只有一百多种,可这些元素却构成了已发现或合成的一千多万种物质,元素的原子能够相互结合形成多种多样的物质,说明形成这些物质的'原子间一定存在着相互作用。下面以电解水为例:

  【投影】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

  2H2O=2H2↑+O2↑

  【思考·质疑】水在通电条件下能够发生分解,为什么要通电?

  【归纳】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互作用,要破坏这种相互作用就需要消耗能量,通电正是为了提供使水分解所需要的能量。

  【板书】第1节化学键与化学反应

  化学键:相邻原子间的强相互作用

  【对定义的强调】①是直接相邻的原子。

  ②是强烈的相互作用。

  ③相互作用既包括吸引也包括排斥。

  【投影】“交流·研讨”

  【分析·归纳】水在通电时分解成H2和O2,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间的化学键断裂,形成单个的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和氢原子间、氧原子和氧原子间分别又以新的化学键结合成为氢分子和氧分子。所以可以得出结论: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实质——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投影】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实质——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过渡】元素有一百多种,这些元素从大的角度分两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金属元素的原子一般容易失电子,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一般容易得电子。我们发现非金属和非金属元素之间,非金属元素和金属元素之间都可以通过化学键构成物质,他们之间的化学键是否一样?下面我们以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和钠在氯气中燃烧为例。

  【联想·质疑】氢气在氯气中的燃烧形成氯化氢和钠在氯气中的燃烧形成氯化钠,在形成化学键方面是否相同?

  【点评归纳】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氢分子和氯分子获得能量,化学键分别断裂,从而形成氢原子和氯原子。由于氢和氯都是非金属元素,都有得电子的趋势,最终谁也不能把对方的电子完全得到,氯和氢都没有完全得失电子,而是氯原子和氢原子各提供一个电子组成共用电子对,从而使两者的最外层都达到稳定结构并产生强烈的相互作用——形成化学键,这样的化学键叫共价键。

  而在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中,由于钠是金属元素很容易失电子,氯是非金属元素很容易得电子,当钠原子和氯原子靠近时,钠原子就失去最外层的一个电子形成钠阳离子,氯原子最外层得到钠的一个电子形成氯阴离子(两者最外层均达到稳定结构),阴、阳离子靠静电作用形成化学键——离子键,构成氯化钠。

  【媒体展示——板书】

  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一般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共价键。

  离子键:阴阳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一般存在于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之间。

  【课堂练习】请运用你所学的知识判断下列物质中分别存在哪些类型的化学键?

  ⑴NaF⑵CH4⑶H2O⑷CaO⑸KBr⑹HF

  ⑺BaCl2⑻O2⑼CO2⑽MgCl2⑾Ar⑿NaOH

  【过渡】我们已经学习过物质的分类,知道物质分纯净物、混合物;纯净物又分单质和化合物。通过化学键的学习,我们知道构成物质的离子(或原子)之间的化学键也是有区别的——又分为离子键、共价键等。于是,人们根据化合物中所含化学键类型的不同,把化合物分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媒体展示——板书】

  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

  【设问】如何判断一种物质是否属于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

  【讨论回答】关键在于化合物中是否存在离子键?若有离子键时,该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练习】请判断下列物质中哪些分别属于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

  ⑴NaF⑵CH4⑶H2O⑷CaO⑸KBr⑹HF

  ⑺BaCl2⑻O2⑼CO2⑽MgCl2⑾Ar⑿NaOH

  【归纳·强调】

  (1)当一个化合物中只存在离子键时,该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

  (2)当一个化合中同时存在离子键和共价键时,以离子键为主,该化合物也称为离子化合物。

  (3)只有当化合物中只存在共价键时,该化合物才称为共价化合物。

  (4)在离子化合物中一般既含有金属元素又含有非金属元素;

  共价化合物一般只含有非金属元素(NH4+例外)

  【迁移·应用——课堂练习】

  指出下列化合物内部的键型和化合物的分类(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

  【板书设计】

  第1节化学键与化学反应

  化学键:相邻原子间的强相互作用

  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

  离子键:阴阳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

  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

化学教学教案15

  一、教学目的:

  1.了解钠的物理性质、结构及用途

  2.掌握钠的化学性质、存在和保存方法

  3.认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存在、保存和用途的思维方法

  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化学美

  二、教学重点:

  钠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用品

  学生实验用品:钠、酚酞、小刀、镊子、滤纸、烧杯、玻片、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等

  教师演示用品:钠、酚酞、玻璃钠柱、锥形瓶、漏斗、导管(带尖嘴)、大头针、小灯泡、导线、电源、电极等

  四、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引言]在人类已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中,有一类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都为1的活泼金属,由于它们的氧化物的水化物都是可溶于水的强碱,因此,又将它们统称为碱金属。

  [板书]第二章碱金属

  [设问]碱金属的家庭成员都有哪些呢?(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后回答,并写出其元素符号)

  [过渡]本节课我们就来讨论碱金属中具有代表性的金属——钠。

  [板书]第一节钠

  [学生实验]请用镊子从你们桌上的试剂瓶中取出一小块钠,并用滤纸吸干表面的液体(注意:不可用手接触),放在玻片上,用小刀切割,并仔细观察新切面的颜色(把切下的一小块钠留在玻片上)。

  [设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钠的哪些性质?(钠的新切面呈银白色,有金属光泽,能用刀切,说明钠的硬度小)

  [板书]一、钠的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硬度熔点密度导电性

  [展示]用玻管截取的钠的样品。

  [演示]钠的导电性实验。把电极两端插入瓶里的`金属钠中,接通电源,可以发现串联在线路上的灯泡发亮,提起电极,灯泡熄灭。(说明钠的导电性很强)

  [学生实验]观察留在玻片上钠新切面颜色的变化(钠表面变暗,失去光泽。)

  [设问]为什么在密封的玻管内的钠能保持光亮的银白色,而我们刚才切割的钠却不能呢?(玻管隔绝空气,刚切割的钠却与空气充分接触,说明钠与空气中的物质发生了反应)

  [板书]二、钠的化学性质

  1.钠与氧气等非金属反应

  [讲解]Na在常温下可被空气中的O2氧化成Na2O,纯净的Na2O是一种白色粉末

  [教师]请大家写出钠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氧化钠)的化学方程式。4Na+O2====2Na2O(白色固体)

  [思考]一块钠如久置在空气中会发生哪些变化?

  [教师]下面我们改变钠与氧气的反应条件,观察现象是否同上。

  [学生实验]切一小块钠用滤纸吸干表面液体,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现象

  [请一个同学描述所看到的现象,其他同学补充](钠首先融化成球状,然后燃烧,产生黄色火焰,生成一种淡黄色固体)

  [现象分析]钠融化成球状说明什么?(钠的熔点低)生成淡黄色固体说明在加热时钠与氧气生成了一种与氧化钠不同的物质,这种物质是过氧化钠(Na2O2)。

  2Na+O2=△===Na2O2(淡黄色固体)

  [思考]根据Na与O2反应生成Na2O和Na2O2的条件,分析比较Na2O与Na2O2的稳定性。

  [结论]Na2O2比Na2O稳定。

  [讲解]钠与氧气反应条件不同,产生了不同的现象,生成了不同的产物。

  [设问]钠除了能和前面所述的非金属单质O2反应外,还能和哪些非金属单质反应?

  (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Na与Cl2的反应)

  [讲解]另外,钠还可以和硫单质反应,甚至发生爆炸,生成Na2S。

  [过渡]钠在空气里很容易燃烧,如果钠着火,能否用水来灭火?

  [实验]向你们桌上盛水的小烧杯里滴入几滴酚酞,然后投入切下的一小块钠(注意钠块只要绿豆大小,不要用手接触金属钠),并盖上表面皿,观察发生的现象(浮、熔、游、红)。

  [教师]请大家根据上述实验现象,讨论以下问题:

  [投影]1.钠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2.钠为什么会熔化成一个小球?

  3.小球为什么会在水面上游动?

  4.滴入酚酞后溶液为什么会变色?

  5.保存钠的无色液体是否是水?

  [学生讨论及回答]

  [教师]通过以上实验及讨论结果,请大家归纳出钠的性质。

  [板书]2.钠与水反应

  [讲解]由Na与水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可使酚酞变红可知,Na与H2O反应生成了碱,那么,反应生成的气体又是什么呢?

  [演示实验]在锥形瓶中装满水和带有大头针、漏斗和导管的胶塞做Na与水反应的实验,并检验生成的气体。

  [教师]由实验现象可知,钠与水反应还生成了H2。

  [板书]2Na+2H2O====2NaOH+H2↑

  [投影讨论]1.根据以上实验讨论及分析,你觉得钠的化学活性怎样?并与初中所学金属活动顺序表相比照。

  2.分析上面各反应中,Na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能否从原子结构方面来说明?

  [结论]1.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与金属活动顺序表相一致。

  2.钠在上述反应中,化合价均由0价变为+1价,这是由于钠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之故,因此,钠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具有还原性,是一种强还原剂。:

  [设问]通过对钠的性质的讨论,并参阅课本有关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投影]1.钠元素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态存在?为什么?主要存在于哪些物质中?

  2.怎样保存金属钠?为什么要这样保存?

  3.钠有哪些用途?

  [板书]二、钠的存在及用途

  [学生回答,投影并板书]1.钠在自然界以化合态存在,主要存在于NaCl、Na2SO4等物质中,由于钠的性质活泼,所以须密闭保存,少量钠保存在煤油中。

  2.钠的用途

  a.制过氧化物

  b.Na—K合金用做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

  c.制稀有金属如Ti、Ta、Ni等

  d.制高压钠灯

  [小结]钠是一种化学性质活泼的金属,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有着广泛的用途。

  [布置作业]1.钠能否和CuSO4溶液发生置换反应?说出理由。

  2.钠着火以后能否用水来灭火?

  3.试分析钠在空气中久置所发生的变化及现象。

【化学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化学教学教案11-13

化学教学优秀教案10-23

化学教学教案(15篇)12-13

初中化学教学教案01-21

化学教学教案15篇11-18

高一化学教学教案09-28

化学教师教学设计教案08-29

化学教学教案集锦15篇12-30

化学的教案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