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的教案

时间:2023-01-19 15:11:05 化学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化学的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化学的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化学的教案

关于化学的教案1

  教学目标概览

  (一)知识目标

  1、 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2、常识性介绍燃烧的条件,明确燃料完全燃烧的方法和意义。

  (二)能力目标

  学习图表表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方法,培养观察分析实验、阅读图表的能力。通过研究性课题学习调查研究的方法,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对家庭所用燃料问题进行专题调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和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教学难点:

  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贮存”和“释放”的理解。

  教学方法:

  边讲边实验

  教学过程:

  [引言] 在我们所学过的化学反应中,有的化学反应是为了制取某些物质的,比如:实验室制取H2:Zn + H2SO4 = ZnSO4 + H2↑,而有的化学反应是为了利用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比如:炭的燃烧和氧炔焰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所放出的能量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所产生的热量。

  请同学看书P19 1-14,所以研究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是非常重要的。

  [板书] 第三节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请同学们举出见到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实例。

  [实验] 四人一组做课本实验1-3、1-4

  请同学们归纳实验现象。

  [小结]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铝片与盐酸反应、燃料的燃烧都要放出热量,这类反应叫做放热反应;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要吸收热量,这类反应叫做吸热反应。

  [讨论]为什么有的化学反应会放出热量,而有的化学反应却需要吸收热量呢?

关于化学的教案2

  碳的化学性质之三

  教学目的

  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碳的化学性质之三。

  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通过碳与氧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产物不同,渗透物质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既决定于物质本身的性质,又决定于反应条件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重点难点

  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碳与氧化铜、二氧化碳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以及分析。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

  教学用品

  仪器:大试管、铁架台、酒精灯、带导管的单孔塞、烧杯。药品:炭粉、氧化铜、澄清石灰水。

  教学过程

  附1:课堂练习一

  1.碳原子的核电荷数是__,核外电子总数是__,最外层电子数是__。

  2.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__,随着温度的升高,碳的活动性__,化学教案《碳的化学性质之三》。

  3.碳燃烧可以生成两种氧化物,__和__,其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__和__。

  4.下列符号,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单质的是[ ]

  A.O2 B.N

  C.2H D.C

  5.下列性质中,不属于碳的化学性质的是 [ ]

  A.稳定性 B.吸附性 C.可燃烧 D.还原性

  6.下列各组物质中,具有可燃性的一组物质是 [ ]

  A.H2和O2 B.H2和CO2

  C.C和H2 D.C和O2

  附2:课堂练习二

  7.写出碳分别跟氧气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的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前者说明碳具有____性,后者说明碳具有____性。

  8.已知碳的某种氧化物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8,该氧化物中碳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____,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____。

  9.在C+CO22CO反应中,被氧化的物质是 [ ]

  A.C B.CO

  C.CO2 D.C和CO

  10.试管中装有黑色粉末,加热后变成红色固体,同时有一种无色气体生成,该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根据上述现象判断该黑色粉末可能是 [ ]

  A.木炭粉 B.氧化铜粉末

  C.二氧化锰 D.炭粉和氧化铜

  附3:课堂练习答案

  1.6 6 4 2.稳定 增强 3.CO CO2 +2 +4 4.D 5.B 6.C

  7.2C+O22CO C+CO22CO 可燃 还原

  8.1∶2 CO2 9.A 10.D

  附4:随堂检测

  1.用墨书写和绘制的字画,年深日久也不易褪色,这是因为 [ ]

  A.墨是黑色的,颜色深,褪一点色不明显

  B.墨跟纸张发生了化学反应

  C.字画上的墨迹干后,不易起变化

  D.常温下碳(墨的主要成分)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发生化学变化

  2.碳在氧气中燃烧 [ ]

  A.只生成二氧化碳

  B.只生成一氧化碳

  C.既可能生成二氧化碳又可能生成一氧化碳

  D.既不生成二氧化碳也不生成一氧化碳

  3.在C+2CuO2Cu+CO2↑反应中,还原剂是 [ ]

  A.CuO B.C

  C.Cu D.CO2

关于化学的教案3

  一、教学章节

  第一节 分子

  二、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1) 分子的概念

  (2) 分子概念的运用

  (3) 混合物和纯净物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物质及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

  (1) 关于分子定义的建立以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

  (2) 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的思想方法。

  2、难点

  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3、疑点

  (1) 如何解释“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2) 混合物与混合物有何区别?

  4、解决办法

  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发挥想象力,使学生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同时结合学生回忆物质在空气和纯氧气中燃烧的不同,讨论、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教育学生用科学的角度来分析认识问题,为以后学习打下牢固地认识基础,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安排

  水、酒精

  量筒(200Ml)2个;碘球;试管夹;酒精灯;火柴

  六、教学步骤

  (一)分子

  [新课引入]我们进入花园或饭店附近,就会闻到花或饭菜的气味;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中,会逐渐消失,而水有了甜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再来看两个演示实验]

  1、实验[3—1]碘的受热和冷却

  现象:固体碘受热变成蒸气,碘蒸汽遇冷又变成固体碘。

  2、100L酒精和100 L水混合在一起。

  现象:混合后,酒精和水的总体积小于200L 。

  [结论]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分子在不停运动和分子间有间隔距离。

  [板书]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分子在不停运动和分子间有间隔距离。

  [讲述]在碘受热和冷却的过程发生物理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构成碘的碘分子没有发生改变。例如:水变成水蒸气时,水分子本身没有改变,水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蔗糖溶于水,蔗糖分子和水分子也没有发生变化,他们的化学性质也没有发生变化。

  [板书]2、在变化中,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为无力变化。

  [讲述]在氧气的化学性质中学过五个化学反应:碳与氧气的反应,在变化过程中,碳和氧气的分子都发生了变化,变成了二氧化碳分子,这种在变化中,分子发生了变化,不再保有原来分子特性的变化。为化学变化。

  [板书]在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为化学变化。

  [讲述]那么,如何把分子从化学角度作一个定义呢?

  [回答]+[板书]3、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讲述]我们叫分子,用肉眼是不可以看得到的,人们只有通过科学仪器。比如:电子显微镜。把分子放大几十万倍,才可以观察到分子的图像。分子是微观的,它的质量非常小,水分子的质量大约是3*10-26g。

  [讨论]那分子还可以再分吗?

  [回答]分子可以再分是说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分子起了变化,变成了别种物质的粒子。

  但从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这一点来说分子又是不可分的整体粒子,因为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了。

  [讨论]物质三态相互转化的本质:

  气态时,分子间距离最大,液态,固态。

  [板书]4、①分子的体积很小,质量非常小。

  ②分子是不断地运动的。

  ③分子间有一定间隔,“三态”。

  ④有些物质是由分子直接构成的。

  ⑤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二)混合物和纯净物:

  [讲述]在研究任何一种物质的性质时,都必须取用纯净物,比如在研究氧气的性质时,铁在纯氧中燃烧可以看到火星四射,光彩夺目的现象,可是在空气中,铁不燃烧。这就是由于空气中约有4/5的氮气,影响了氧气的性质。

  什么是纯净物,混合物。

  1、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反应,混合物里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例如:空气

  2、纯净物是一种物质组成的。例如:氧气、氮气

  [讲述]我们在这里所讲的纯与不纯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通常所指的纯净物指的是含杂质很少的具有一定纯度的物质。我们只是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是不纯物质变为比较纯的物质。

  例如:用作半导体材料的硅,就是从含硅的矿物里制得的。经提纯,硅的质量百分数可达,99,999,999,999%(11个9)这种硅叫做高纯硅。

关于化学的教案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性,碳跟氧气、氧化铜的化学反应)。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碳跟氧气反应,由于氧气量是否充足,会造成生成物不同,使学生知道化学反应的条件不同,对物质间的相互作用有不同的影响,对学生进行外因通过内因发生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2.难点

  碳单质跟氧化铜、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

  3.疑点

  怎样证明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

  4.解决办法

  (1)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已经知道的许多事实,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和阅读材料,启发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思考新的问题,做到温故而知新。

  (2)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选学内容,启发学生用化学方法证明金刚石和石墨的元素组成,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做好木炭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提出学生应注意观察的问题,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启发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本质上理解木炭的还原性。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及药品。

  五、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阅读教材第81页第一段,举例说明碳在常温下稳定这一化学性质。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练习写出本节所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巩固元素符号、化学式的写法,掌握化学方程式。

  3.学生阅读教材第81页选学材料,分组讨论怎样证明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学生观察教师演示,观察实验中所发生的现象,分析讨论在这个化学反应中有什么物质生成。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单质碳在常温下稳定,在高温下化学活动性强。

  (2)了解金刚石、石墨、无定形碳有着相同的化学性质。

  (3)掌握单质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4)初步了解化学变化的热理变化。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理解问题的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

  使学生养成辩证地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

  (二)整体感知

  本节课主要学习碳的化学性质,是对以前学过的化学用语的运用和巩固通过第一、二节对碳的学习,使对碳这种固态非金属单质所特有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这是学好本章的基础。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碳的单质有哪几种?

  (2)金刚石、石墨有哪些物理性质?为什么它们都由碳元素组成却有不同的物理性质?

  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碳的几种单质有不同的物理性质,是由于碳原子排列的不同。因为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所以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下面我们学习碳的化学性质。

  1.碳在常温下稳定、高温下活泼。

  (1)阅读教材第82页第一段,看插图5

  (2)举例说明碳在常温下稳定。

  随着温度的升高,碳的活动性大大增强,在高温下,它能和许多物质起反应。

  2.碳的化学性质

  (1)碳跟氧气的反应。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什么?

  练习写出碳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在氧气或在空气中,当氧气充足时,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如果氧气不充足,则燃烧不充分生成一氧化碳。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以燃煤的火炉为例加以说明,并指出这两个反应中有放热现象。

  配平碳不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阅读教材第83页选学材料,分组讨论:怎样证明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

  将金刚石和石墨分别燃烧,其产物都只有二氧化碳。

  (2)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①演示,用木炭还原氧化铜。

  ②指导学生观察思考:石灰水发生了什么变化?试管里的粉末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反应中生成了什么物质?

  ①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观察实验,讨论并回答问题。

  ②练习写出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反应条件是什么?它属于什么反应类型?

  在这个反应中,木炭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生成二氧化碳,木炭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氧化铜失去了氧被还原为铜。

  在燃烧很旺的炉火里,添上大量的新煤后,温度为什么会降低?

  ①下层的煤,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与上层新煤中的碳会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这个反应是

  一个吸热反应,因而添加新煤后,炉温会降低。

  ②碳燃烧时放出热量,碳使二氧化碳还原成一氧化碳要吸收热量。这就是化学反应中的放热或吸热现象。

  讨论如果没有化学反应放出的热能,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利用化学反应放出热能的重要性。

  (四)总结、扩展

  比较碳和氢气的化学性质,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七、布置作业

  教材第85页习题1、2、5。

  八、板书设计

关于化学的教案5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2)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模拟实验,认识酸雨的危害。

  (2)运用讨论的方法,获取更多的新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2)激发更强的求知欲。

  (3)逐 步培养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燃料的燃烧。

  (4)培养对化学、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 】

  1.了解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2.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

  1.逐步培养学生对现有资料进行分析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

  【教学方法】

  引导→实验→联系实际→拓展引申→开阔视野→小结内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用具:投影仪、烧杯、“ 模拟酸雨水”。

  学生用具:树叶。

  【教学过程 】

  [以图片的对比,创设情境]

  [教师]在开始学习新内容前,我们先来观看两组幻灯片。(或投影)

  [投影]

  第一组:课本P128图7—24。

  第二组:课本P134图7—30、图7—31、图7—32。

  [设问]这样的两组画面给同学们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呢?

  [学生回答]第一组画面显示的是化石燃料在人类生活中的.用途;第二组画面显示了燃料在燃烧提供能量的同时,却给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腐蚀岩石,污染空气。

  [过渡]非常好。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板书]课题3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新课引入]燃料的使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但却对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我们主要从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的角度来学习。

  [板书]一、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

  [设问]你知道哪些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呢?

  [学生讨论]

  [回答]可能有的答案:

  1.石油、煤等化石燃料以及它们的加工产品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含氮、含硫的化合物,排放到大气中,对空气造成污染。

  2.1930年12月1日至5日,在比利时的马斯河谷工业区,由于燃料的燃烧排放出了大量的有害气体,在逆温的条件下大量积累,使60多人中毒死亡,几千人患呼吸道疾病,许多家禽死亡。

  3.汽车中的燃料——柴油或汽油,燃烧时产生的一些物质会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尾气中含有一些一氧化碳,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氧化物和烟尘等,对空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比如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洛杉矶市发生了严重的光化学污染事件,65岁以上的老人死亡400人。由于该市三面环山,高速公路纵横交错,汽车漏油、汽油不完全燃烧和汽车排放尾气,城市上空聚积近千吨的石油废气、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这些物质在阳光的照射下,形成了淡蓝邑的光化学烟雾。

  4.光化学烟雾对污染环境危害性很大,但这种现象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不是经常出现的。目前酸雨的危害日趋严重,酸度不断增加,范围日益扩大。据报道,过去酸雨只限于大城市和工业集中区,近年来已发展到中小城市甚至农村。

  [评价]大家联系生活实际回答问题是一个很大的进步,非常好 。

  [过渡]说到酸雨,我们从刚才的图片上已经看到酸雨对森林、雕像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下面,我们一起通过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来认识一下酸雨对环境的破坏(教材P140页)。

  [活动与探究]

  (因制SO2存在污 染问题,所以教师课前配好模拟酸雨水,课上供给学生做实验。)

  [现象]1.植物叶片(或果皮)都变色。

  2.有气泡冒出,镁条或锌粒逐渐变小。

  3.有气泡冒出。

  [教师补充]煤燃烧时会排放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这些气体溶于雨水,会形成

  酸雨。

  [设问]那么,同学们根据上述的实验, 能否具体谈淡酸雨对环境和人类等造成了哪些危害呢?

  [回答]1.酸雨引起河流、湖泊的水体酸化,严重影响水生动植物的生长。

  2.它能破坏土壤、植被、森林 。

  3.酸雨对金属、油漆、皮革、纺织品及建筑材注有腐蚀性。

  4. 酸雨渗入地下,可能引起地下水酸化。

  5. 对人体的健康有直接的危害,硫酸雾和硫酸盐雾的毒性比二氧化硫大得多,可以侵入肺的深部组织,引起肺水肿等疾病而使人致死。

关于化学的教案6

  初三化学教案:

  第三节: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目的

  1、掌握实验室制取氢气的药品,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验纯,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

  2、理解置换反应概念及应用,化学教案-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3、了解原子团的概念,知道SO42-、CO32-、NO3-、OH-

  教学重点

  1、掌握实验室制取氢气反应原理和操作

  2、学会氢气检验和验纯

  教学难点

  复习提问:1、电解水的化学反应方程式:2、氧气和氢气的检验方法。3、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程序。

  我们已经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顺序,本节学习氢气的实验室制法也按着这个顺序进行。

  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一、制取氢气的药品:

  (实验)镁 铁 锌都跟稀硫酸反应生成是氢气,但反应的速度不同、镁最快、铁最慢、只有锌反就应适中:

  化学反应方程式:

  Mg+H2SO4 ===MgSO4 +H2 ↑

  Fe+H2SO4 ===FeSO4 +H2 ↑

  Zn+H2SO4 ===ZnSO4 +H2 ↑

  强调反应的'速度和制取氢气的药品:

  以上三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是属于哪种化合反应类型。这也是我们今天又要学习的另一种化学反应类型。

  原子团:SO42-、CO32-、NO3-、OH- 原子团在许多化学反应里当作一个整体。

  置换反应:定义:

  注意:反应的特征:反应前后都有单质存在。

  二、反应原理

  Zn+H2SO4 ===ZnSO4 +H2 ↑

  三、仪器装置

  见课本:适用于反应物为固体与液体,且不需要加热(与氧气相比)

  四、收集方法:根据氢气的物理性质

  排水法和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五、检验及操作:

  点燃:发出淡蓝色火焰

  六、验纯:

  七、注意事项: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先把导管放入水中,再双手握住容器的外壁)

  2导气管稍露出橡皮塞。

  3长颈漏斗应插入液面以下。(目的是为了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 )

  4、点燃前应先检验氢气的纯度。

  小结:实验室制取氢气的药品,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验纯,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置换反应。原子团:SO42-、CO32-、NO3-、OH-

  作业:P

  补充作业:

  1、氢气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区别:

  氢 气

  氧 气

  实验室室制取

  气体的药品

  化学反应方

  程 式

  仪 器

  实验步骤

  收集方法

  检验方法

  注意事项

  初三化学教案:

  第三节: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目的

  1、掌握实验室制取氢气的药品,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验纯,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

  2、理解置换反应概念及应用,化学教案《化学教案-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3、了解原子团的概念,知道SO42-、CO32-、NO3-、OH-

  教学重点

  1、掌握实验室制取氢气反应原理和操作

  2、学会氢气检验和验纯

  教学难点

  复习提问:1、电解水的化学反应方程式:2、氧气和氢气的检验方法。3、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程序。

  我们已经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顺序,本节学习氢气的实验室制法也按着这个顺序进行。

  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一、制取氢气的药品:

  (实验)镁 铁 锌都跟稀硫酸反应生成是氢气,但反应的速度不同、镁最快、铁最慢、只有锌反就应适中:

  化学反应方程式:

  Mg+H2SO4 ===MgSO4 +H2 ↑

  Fe+H2SO4 ===FeSO4 +H2 ↑

  Zn+H2SO4 ===ZnSO4 +H2 ↑

  强调反应的速度和制取氢气的药品:

  以上三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是属于哪种化合反应类型。这也是我们今天又要学习的另一种化学反应类型。

  原子团:SO42-、CO32-、NO3-、OH- 原子团在许多化学反应里当作一个整体。

  置换反应:定义:

  注意:反应的特征:反应前后都有单质存在。

  二、反应原理

  Zn+H2SO4 ===ZnSO4 +H2 ↑

  三、仪器装置

  见课本:适用于反应物为固体与液体,且不需要加热(与氧气相比)

  四、收集方法:根据氢气的物理性质

  排水法和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五、检验及操作:

  点燃:发出淡蓝色火焰

  六、验纯:

  七、注意事项: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先把导管放入水中,再双手握住容器的外壁)

  2导气管稍露出橡皮塞。

  3长颈漏斗应插入液面以下。(目的是为了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 )

  4、点燃前应先检验氢气的纯度。

  小结:实验室制取氢气的药品,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验纯,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置换反应。原子团:SO42-、CO32-、NO3-、OH-

  作业:P

  补充作业:

  1、氢气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区别:

  氢 气

  氧 气

  实验室室制取

  气体的药品

  化学反应方

  程 式

  仪 器

  实验步骤

  收集方法

  检验方法

  注意事项

  化学教案-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关于化学的教案7

  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化学在人类进步中的作用。

  2.使学生明确在高中阶段为什么要继续学习化学。

  3.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4.通过了解我国在化学方面的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过程:[引言]在高中,化学仍是一门必修课。“”这句话引自美国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博格教授的一次讲话。也许我们对这句话的含意还知之甚少,相信学完本节课后一定会同意西博格教授的观点,对化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化学经历了史前的实用技术阶段到以原子-分子论为代表的'近代化学阶段,以及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物质结构理论为代表的现代化学阶段 早期的化学只是一门实用技术,在这一方面我国走在世界的前列。我国的四大发明有两项是化学的成就。我国的烧瓷技术世界闻名。精美的青铜制品(见彩图)世上罕见,以上这些科学技术在世界人类的进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对药物化学和冶金化学的广泛探究之下,产生了原子-分子学说,使化学从实用技术跨入了科学之门。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人们发现了大量元素,同时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根本性规律——元素周期律。现代物质结构理论的建立,使物质世界的秘密进一步揭开,合成物质大量出现。我国的化学工作者也做出了突出贡献。牛胰岛素的合成是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具有生命活性的蛋白质,为人类探索生命的秘密迈出了第一步。化学理论发展促进了合成化学发展。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促进了材料、能源等科学的发展。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一直是人类进步的重要里程碑。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都是以材料作标志。没有半导体材料就没有计算机技术;没有耐高温、高强度的特殊材料就没有航天技术;没有光导纤维就不会有现代通讯;没有合成材料,今天的生活还会这么丰富多彩吗?

  [设问]除了合成材料外,人类社会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化学解决呢?化石能源是有限的,提高燃烧效率,开发新能源需要化学;保护人类居住的环境需要化学;提高农作物产量,解决吃饭问题需要化学;维护人体健康更离不开化学,我们不难看出在社会发展中,化学所起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

  [设问]怎样才能运用化学知识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呢?(请同学们看课本图5,并讨论)

  [一分钟演讲]:请学生根据本节课提供的素材和自己的体会,做一分钟演讲:“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过渡]化学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如此重要,应该如何学好化学呢?[讲解]除了要注重化学实验,掌握有关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重视科学方法的训练十分重要。在化学研究中常用的科学方法有实验法、模型法、逻辑法等。在化学学习中,我们要从实验中获取大量的感性知识;许多结论要通过实验验证;许多未知需要实验去探索;作为研究化学必备的实验技能需要通过做实验去提高。目前的实验条件下,原子用眼睛不能直接看到,要研究化学规律必须了解原子的结构,这就需要建立原子的模型,通过模型去想象原子的真实结构。不仅原子需要,分子也需要,前面的牛胰岛素分子模型,是许多科技工作者汗水的结晶。因此,模型法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逻辑法是科学研究普遍采用的方法。比如我们根据硫酸、盐酸等酸的性质可用归纳的方法得到酸的通性,又可以用类比的方法推断磷酸的性质。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学习中要注意训练科学方法,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勤于思考,并多阅读课外书籍,以获取更多的知识。相信大家在新学年里一定会学好化学。

关于化学的教案8

  苏教版高一年级化学《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1、生活即化学,化学即生活的思想

  新课程化学教材对元素化合物部分摒弃了传统的编写思路,倡导在自然界和生产生活的背景中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从自然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应用”的编写思路,表达了生活即化学,化学即生活的教学思想,化学不再只是一门科学性的高中课程,而是与我们的生活生产实际密切联系的科学。因此在本教学设计中体现了“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新课程化学教材编写的意图。

  2、课堂的动态生成思想

  走进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我们在组织教学时,考虑最多的往往是目标意识:这个课如何达到预定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却很少去想学生的体验,去了解他们关注什么、需要什么、希望接受什么,学生的思维与活动总是被限制在教案的束缚中。因此,课堂上,教师不要急于教给学生什么,也不要满足于教给学生什么。重要的是,要不断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时空,要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想关注的内容、希望接受的信息,从而产生动态课程效果。

  3、实验探究教学思想

  现代化学教学观认为,化学教学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探索化学知识的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训练,以此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形成求学所必需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实验探究的教学是以实验为中心主题的探究教学。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归纳等科学方法,对某些化学反应实质、现象以及化学实验装置从多角度、多层面做深入的研究探索,进行探究其规律的学习,有力地解释客观事实的实验属性,从而有效地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在实验探究教学中,把实验作为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要求课堂教学尽可能用实验来开展,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使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实验的能动性,引导学生根据实验事实或实验史实运用实验的方法论来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

  二、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

  《课程标准》的要求:1.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基本要求:①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索和理解钠的重要性质,②了解钠的制取,③通过经历实验探究和问题讨论的过程,了解实验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初步形成分析推理、综合归纳的能力。

  2.本课内容的组成成分和在模块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1)本课内容的组成成分

  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内容:钠的物理性质、钠的化学性质,以及钠的制取、存在和主要用途。在钠的化学性质中,重点讨论了钠与氧气的反应以及钠与水的反应。在钠的存在和主要用途中,首先介绍了自然界里元素的两种存在形态——游离态和化合态,然后结合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引导学生得出在自然界中钠只能以化合态存在,钠的用途只作简单介绍。钠的制取以拓展视野的方式展示,让学生了解工业制取的原理。

  (2)在模块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学生已经在初中学过金属活动性顺序,知道钠是活泼的金属,能跟盐酸等反应生成氢气;另外,刚学过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通过对钠的原子结构的分析,学生可以预测钠具有强的还原性;还有之前学过的研究物质的方法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探究习惯及操作能力。这些都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钠是一种典型的金属元素,是必修化学课程标准中要求的重要元素化合物知识,也是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种金属元素,学习本节内容对以后其他金属元素的学习具有指导性作用;本节内容安排在氧化还原反应之后,可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做进一步巩固;最后本节内容安排在氯、溴、碘之后,而在镁之前,这样使学生在了解了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后,再了解典型的金属元素,这就为学生学习《化学2》中的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率的知识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实质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

  在前面学生已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理论、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理解钠的化学性质,认识钠的活泼性奠定了理论基础;已学习了氯、溴等非金属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初步了解了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方法,建立了从物质类别和化合价角度去分析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方法基础;通过前面实验的探究教学,对本节教材中的钠与水的反应实验能进行合理的探究,并能对产生现象的原因进行。

  我校属于省一级重点中学,学生的基础较好,学习化学的兴趣较高,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在课堂教学能与教

高中化学金属钠教学设计

  师进行有效的“互动”,体现自己的主体作用。

  2.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学生观察能力尚有不足,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不全面。

  (2)表达能力不足,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和现象的解释可能会辞不达意。

  (3)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不足。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记住钠的物理性质。

  (2)能描述钠与水、钠与氧气反应的实验现象,能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3)了解钠的工业制取方法和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科学、合理地运用观察方法,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2)利用实验现象、生产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运用探究活动,在不断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运用讨论交流、使学生不断获取新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认识化学知识在公共危险性事故中的重要性。

  (2)通过实践调查,培养学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钠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实验探究教学、STS教学、阅读-分析-思考-结论的自主学习模式。

  七、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

  准备化学I教材、笔记本

  2.教师的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新闻、图片、音像资料并结合教学设计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

  (1)多媒体设备

  (2)实物投影仪

  (3)实验展示台

  4.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

  实验仪器用品:烧杯、镊子、滤纸、石棉网、铁架台、火柴、酒精灯、滴管、培养皿 实验试剂:金属钠、水、稀盐酸、酚酞、硫酸铜溶液

  八、教学过程

   活动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新闻资料]我们说生活之中有化学。如果大家平常多关注新闻,可以看到许多与化学有关的问题。阅读下面一段新闻,思考你从中发现或想到什么化学问题?

  网上信息摘录:若干神秘“水雷”惊现珠江。20xx年7月7日,在珠江石溪附近,前前后后共飘着七个白色的来历不明的金属桶。突然,从飘在水面上的一个金属桶内冒起一股白烟,窜起亮黄色火苗,紧接着一声巨响,蘑菇状的水柱冲天而起,这个铁桶接着又连续爆炸了多次,爆炸腾起的白色烟雾有近十米高,还有许多未燃尽的白烟飘进旁边的公司内,这些灰白色的物体一遇到水就不停地冒泡,有时甚至还突然着火。

  据悉,其中另有一铁桶被过往船只发现,并将其打捞上船,打算清洗后使用,但当船员把盖子打开后,桶内冒起浓浓白烟,一接触桶内物质,双手立即感到剧烈地疼痛,于是他们又将其推入江里,一遇水,这个桶就又爆炸了。所幸该船只迅速逃离,伤亡不大。

  珠江水面上尚有五个一触即发的“水雷”漂浮着,消防队员、民警及广州化工集团的化

  学品专家赶来凑在一起,紧张地调查爆炸物的性质及研究“水雷”的处置对策。

  [问题讨论]:

  1. 引起爆炸的物质是什么?

  2. 为什么会发生爆炸(金属桶为什么会成为水雷)?

  3. 如何防止爆炸(另五个没有爆炸的金属桶如何处理)?

  4. 事故的启示是什么?

  生1:引起爆炸的物质可能是钠,因信息中“窜起亮黄色火苗”是钠元素的特征焰色反应。发生爆炸是因为钠与水发生了反应。

  生2:发生爆炸应该是钠与水反应生成了大量的气体,气体膨胀就产生了爆炸。 生3:也有可能钠是爆炸物。

  生4:也有可能钠与水反应的生成产物是爆炸物。

  师:非常好,同学们提出很多的想法。钠是怎么样的物质?它能与水反应吗?若反应又生成什么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说明吧。

  活动2:实验演示,科学探究

  [实验](投影)取出一块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再用小刀切成一小块钠,投入盛有滴入几滴酚酞试液的水的玻璃皿中。

  师:实验中我们到了什么现象?又得到什么结论?

  生5:实验现象是金属钠浮在水面,熔成闪亮的小球,向各个方向迅速游动,同时发生嘶嘶的响声,溶液变为红色。结论有:说明钠的密度小,反应放热且钠的熔点低,反应有气体生成,生成的产物呈碱性。

  生6:生成的气体可能是H2,碱性物质可能是NaOH。

  师:同学们的观察很仔细,所得结论也比较合理。请大家写出此反应的方程式。

  教师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又回到问题解决上,进一步提出问题:模拟实验证明了钠与水能发生剧烈反应,但为什么模拟实验中钠与水没有发生爆炸,而新闻中却发生了爆炸? 生7:我觉得发生爆炸的原因应该是钠与水反应生成大量的氢气,氢气在反应中燃烧从而发生爆炸。

  [知识拓展]爆炸原因分析:

  由于金属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与自然界的很多物质到会发生反应,尤其是当它遇到水的时候,会释放出氢气,氢气的着火点相当低,大量的金属钠在水里迅速的化学反应就会产生剧烈的爆炸,所以必须用煤油在储存罐里做隔离层。在珠江水面上发生爆炸的桶装金属钠就是因为在铁皮桶里起隔离作用的煤油泄漏,引起金属钠与空气和水接触造成的。

活动3:联系实际,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师:现在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试着讨论解决第3个问题:3.如何防止爆炸(另五个没有爆炸的金属桶如何处理)?

  生8:用炸药炸掉。

  生9:用灭火器处理。

  生10:把它们捞上来,再把桶浸在煤油中。

  师:有三位同学提出了不同的方法,请大家以4人为一小组,讨论一下他们的方法哪个更合理?或者提出自己的合理方案。

  归纳:实际做法:消防队员找来一个竹制的箩筐,在上面固定好缆绳,用来打捞铁桶。又找来一个较大的白色塑料桶,准备将打捞上来的铁桶放在里面,再用煤油浸泡,因为金属钠在煤油里是不会燃烧的。

  活动4:兴趣延续,自主提出学习内容

  针对这一新闻,大家还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钠还有什么化学性质。

  生:我想知道钠的结构和用途是什么?

  生:我想知道哪些金属与钠的性质类似?

  生:我想知道钠的物理性质和钠怎样保存?

  生:我还想知道钠是怎样制备出来的?

  生:我想知道新闻中的“水雷”从哪里来的?

  生:我想知道新闻中一桶钠爆炸的威力有多大?

  (老师与学生一起就以上的知识点进行共同学习,下面以教学片断的形式对教材设计的重要部分进行展示)

  【金属钠的化学性质】

  [过渡]钠能与自然界的很多物质到会发生反应,那么钠还有其他的哪些性质? [交流与讨论]从钠的物质类别猜测钠的化学性质?

  1.与非金属单质反应(O2、Cl2等)

  2.与水反应

  3.与酸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

  4.与盐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

  一、钠的化学性质

  1. 钠与水反应

  2. 钠与非金属反应

  [实验2](投影)展示一块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切开。用玻璃管插入钠块,观察颜色。

  [师]实验现象说明钠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钠。

  [师]钠在常温下能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在加热时能否反应呢?

  [实验3]把一小块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

  [师]钠在加热时与氧气反应生成淡黄色的物质,它是过氧化钠,反应式为:

  2Na+O2=Na2O2

  过氧化钠中钠的化合价是+1价,氧的化合价是-1价。

  [过渡]钠还能与其它非金属单质发生反应,如氯气、硫等。

  [实验4]将2块钠放在一团棉花中,放入一个盛氯气的集气瓶,观察现象。

关于化学的教案9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2)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3) 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应用; 2、 过程和方法

  1) 通过观察溶液形成的现象及其组成的分析,初步形成有表及里,由浅入

  深探究问题的思维方式;

  2) 通过一些实验探究,进一步学习对比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初步形成从

  多角度、多侧面来认识同一问题;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 引导学生产生勤于思考、善于发问的好习惯; 二、 教学重点

  1、 溶液的概念,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2、 溶液的特征与组成; 三、 教学难点

  1、 从微观上理解溶解现象; 2、 溶液与溶质之间的辩证关系; 四、 教学方式

  课件、板书等手段;实验探究、课堂讨论、启发引导、合作与交流等方法;

  五、 教学过程

  板书 溶液

  特征:均一、稳定

  溶液的形成组成:溶剂、溶质

  溶液的命名

关于化学的教案10

  【教学目标】

  1.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理解原电池的原理,能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电池反应式,能根据氧化还原原理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2.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会分析和设计典型的原电池,提高实验设计、搜索信息、分析现象、发现本质和总结规律的。

  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感受学习快乐和喜悦,增强学习的反思和自我评价能力,激发科学探索,培养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强化环境保护意识以及事物间普遍联系、辨证统一的哲学观念。

  【教学重点】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教学难点】

  原电池原理的理解;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相结合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教学法

  【课前准备】将学生分成几个实验小组,准备原电池实验仪器及用品。实验用品有:金属丝、电流表、金属片、水果。先将各组水果处理:A组:未成熟的橘子(瓣膜较厚),B组:成熟的橘子(将瓣膜、液泡搅碎),C组:准备两种相同金属片,D组:准备两种不同金属片。

  【教学过程】

  [师]:课前我们先作个有趣的`实验。请大家根据实验台上的仪器和药品组装:将金属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水果中,将电流表串联入线路中,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巡视各组实验情况)。

  [师]:请大家总结:有什么现象发生?

  [生]:总结:出现两种结果:

  ①电流表指针偏转 ②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

  [师]:电流表指针偏转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发生偏转?

  [生]:说明有电流产生。

  [师]:这个装置就叫做原电池。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原电池。请大家列举日常使用的原电池都有哪些?

  [展示干电池]:我们日常使用的电池有下面几种,大家请看:

  [播放幻灯片]:

  化学电池按工作性质可分为:一次电池(原电池);二次电池(可充电电池)铅酸蓄电池。其中:一次电池可分为:糊式锌锰电池、纸板锌锰电池、碱性锌锰电池、扣式锌银电池、扣式锂锰电池、扣式锌锰电池、锌空气电池、一次锂锰电池等。二次电池可分为:镉镍电池、氢镍电池、锂离子电池、二次碱性锌锰电池等。铅酸蓄电池可分为:开口式铅酸蓄电池、全密闭铅酸蓄电池。

  原电池的构成:任何一种电池由四个基本部件组成,四个主要部件是:两个不同材料的电极、电解质、隔膜和外壳。

  【评注】提出问题,从身边走近化学,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关于化学的教案11

  绪言

  【教学目的】

  1.认识化学学科所研究的对象,明确化学学习的目的和方法,绪言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的概念及本质的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5.通过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消灭的,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道理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于人类的教育。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

  【课时计划】 二 课 时

  第一课时

  【内容提要】 为什么要学习化学?怎样学好初中化学?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教学过程】

  【引 言】

  很早很早以前,人们就幻想有一根奇异的魔杖,只要用它点一下石头,顽石普变成亮闪闪的'黄金;用它碰一下香灰,就能变出救死扶伤的仙丹良药;用它指一下主山峻岭,马上山崩地裂,河流畅通……

  但是,在古代,这种幻想终究不能实现。那么,这根魔杖到底有没有?有!这根魔杖在哪里?就在我们今天开始学的化学里。

  【板书】绪言

  【板书】 一、什么是化学?

  【讲述与讨论】

  1.放映《化学在我们的身边》的录象;

  2.由学生自己例举身边的物质,认识化学与生活的关系;

  3.通过上面的事实,把学生的思维带入到周围的世界中:有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物质,有清新的空气,潺潺的流水,光彩夺目的金刚石、乌黑的煤炭、洁白的食盐、坚韧的钢铁……

  4.演示补充实验:

  (1)预先在一张白纸上用无色的酚酞试液写上的“化学”字样,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小喷雾器向其喷射而出现红色字样,再用盛有盐酸溶液的小喷雾器向其喷射,红色又消失,化学教案《绪言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2)用一沾有高锰酸钾的玻璃棒去接触酒精灯的灯芯而引燃灯芯。

  【讨论】

  为什么要学化学?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 1的第一~第三段的内容;阅读课本P 3的第五段P4的第三段的内容。

  【讨论】

  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 1的第四段的内容。

  【板书】

  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物质

  组成

  结构

  性质

  变化规律

  【讨论】

  怎样学好化学?

  指导学生阅读P4的第四段的内容。重点讲学习化学的学习方法:抓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四个环节。

  预习指导:做到初步了解重点、难点,划出不懂的地方带着问题学,能提高听讲效率,节省作业时间,学习主动、有兴趣。

  听讲:是学好化学的关键,初三化学是从启蒙教育开始,只看书不做实验、不听讲,有些知识很难理解。听讲时要做到边听、边观察(实验)、边思维、边记忆(强化记忆)。争取在课堂上学会。

  复习:是进一步落实课本知识为自己知识的过程。特别要注意开始学习化学要过好化学用语关。

  观察实验:在实验中要注意看什么、怎样去看。

  [小结] (略)

  [作业]

  1.课本P4的家庭小实验。

  2.预习物质的变化及物质的性质的内容。

  板书设计:

  绪言

  一.什么要学习化学?

  二.学是研究什么的?

  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物质

  组成

  结构

  性质

  变化规律

  观察实验现象的程序:

  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变化时:物质以生的主要现象,如:有什么颜色、什么气味的气体生成,什么颜色的沉淀 生成,发光,放热等。

  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三.怎样学好初中化学?

  绪言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关于化学的教案12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创设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做科学”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学习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教材分析与处理:本节内容分两部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性质。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为第一部分,相对较为独立;从整套教材的编写上来看,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是唯一安排的气体制取的实验,因此要从探究过程中抽取气体制取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难点:催化剂

  教学思路:创设情景,初识氧气,引出气体的制取→了解气体制取的一般步骤,探究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仪器装置和反应条件→制取并收集一瓶氧气→尝试设计其他的制氧装置。

  教学用具:试管(3只)、酒精灯、锥形瓶、长径漏斗、带导管的橡皮塞、乳胶管、集气瓶、水槽、盖玻片;30%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人造沸石、芹菜、火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识氧气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创设情景,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创设情景]在屏幕上循坏播放选取的与氧气有关的图片:运动会场上燃烧的火炬、火箭的发射、潜水员带着氧气瓶在潜水、抢救危急病人、光合作用、腐烂的葡萄,引导学生回答:氧气是我们身边熟悉的物质,它跟世间万物如影随形,你对它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交流]氧气可供给呼吸,氧气可支持燃烧,氧气能使物品腐烂,氧气能发射火箭……

  [设问,引出下文]那你还想知道与氧气有关的什么知识呢?

  [生答]

  1. 我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发射火箭的。

  2. 我想知道氧气怎么使食物腐烂的。

  3. 我想知道氧气还有什么用途。

  4. 我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制得的。

  ……

  [过渡]看来同学们想知道得还很多,这节课我们先来看一看如何在实验室里制取一瓶氧气?然后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二、如何制取氧气(核心部分)

  设计意图:通过试验,探究如何在试验室里制取氧气,并形成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让你到实验室制取一瓶氧气,你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师生共同分析]

  l 反应原理

  l 仪器装置

  l 验满方法

  l 收集方法

  [师问]我们就按这四步学习如何制取氧气。根据已有的知识,请你说出得到氧气的方法有哪些?

  [学生交流]

  l 电解水

  l 从空气中分离氧气

  l 光合作用

  ……

  [师问]上述方法适合在实验室中制取氧气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消耗电能;操作复杂;难于控制……不适合在实验室里制取氧气。

  [老师总结,引出下文]在实验室里,通常采用30%的过氧化氢溶液来制取氧气。在什么条件下可制取氧气呢?根据老师提供的探究报告,请同学们来探究一下。

关于化学的教案13

  知识目标

  了解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浓度等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电解质导电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索能力。

  通过区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

  在分析强弱电解质的同时,体会结构和性质的辩证关系。

  由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能电离出阴阳离子,体会大千世界阴阳共存,相互对立统一,彼此依赖的和谐美。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共分为三部分: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电离平衡常数。其中电离平衡常数在最新的教学大纲中已不再要求。

  教材从初中溶液的导电性实验以及高一电离等知识入手,重点说明强电解质在水中全部电离,而弱电解质在水中部分电离,溶液中既有离子,又有分子。

  同时,教材中配合图画,进一步说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转入到对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讨论。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知识的核心和后面几节教学的基础,也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关于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是本节的'难点,教材并没有具体介绍,而是采用讨论的方式,要求学生自己应用平衡移动原理来分析,这样安排是因学生已具备讨论该问题的基础,而且通过讨论,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法建议

  关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建议以复习相关内容为主,进而说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1.课前复习

  组织学生复习高一有关强、弱电解质以及化学键的知识。

  着重复习:

  (l)强、弱电解质概念,以及哪类物质是电解质,哪类物质是强电解质,哪类物质是弱电解质;

  (2)离子键、极性键。

  2.课堂教学

  建议采用回忆、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组织教学。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电解质的概念并结合实例依据电解质电离程度的大小将其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然后再组织学生结合实例讨论各强、弱电解质中的主要化学键,从而得出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关于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教学:

  这既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建议教学中运用化学平衡知识及学习方法来学习本内容,并注意加强教学的直观性。重点介绍下面问题。

  l.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建立

  从弱电解质溶液中既存在弱电解质分子、又存在其电离出的离子这一事实出发,对弱电解质(如醋酸)溶于水时各微粒变化情况展开讨论,使学生明确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可逆的。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化学平衡建立的条件,结合课本中图3-3(可制成挂图),讨论电离平衡的建立。强调指出当弱电解质分子的电离速率等于离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速率时,电离过程就达到平衡状态。有条件的学校可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2.电离平衡状态的特征

  重点分析醋酸的电离平衡,与化学平衡的特征相类比,归纳出电离平衡的特征:

  (l)电离平衡是动态平衡——“动”。

  (2)在电离平衡状态时,溶液中分子和离子的浓度保持不变——“定”。

  (3)电离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就会发生移动——“变”。

  3.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利用教材中的讨论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应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外界条件的变化对电离平衡的影响,使学生深刻认识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并了解平衡移动原理的使用范围。

  最后,练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重点强调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中要用可逆号、多元弱酸的电离要分步写。

关于化学的教案14

  一、教学目标: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用比较的方法(与硫酸比较)学习掌握HNO3的性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HNO3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实验探究法 +阅读训练

  四、教学设计:(分两课时完成)

  1、教师陈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任务,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

  2、一分钟记忆力比赛:C + HNO3—、Cu + HNO3(浓)—、Cu +HNO3(稀)—、HNO3— (学生快速记忆,并整理到错题本上)。

  3、关于HNO3物理性质的教学。采用一分钟记忆力比赛,然后让学生复述回答,师生评价、补充。然后教师设疑:为什么“发烟”二字用引号?(意在强调烟和雾的`区别)。

  4、关于HNO3化学性质的教学,程序如下:(1)开展4分钟阅读竞赛(粗读),回答下列问题:浓HNO3和浓H2SO4在化学性质方面有何异同?(学生回答,师生总结完善)(2)分别学习 HNO3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性和氧化性。

  具体如下:A、关于HNO3的不稳定性的教学。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阅读探究:(约5分钟)(1)为什么应把HNO3(特别是浓HNO3)盛放在棕色瓶中?以前我们接触过的物质中,哪些物质也要盛放在棕色瓶中?(2)为什么我们有时可以看到浓HNO3呈黄色?(3)分析HNO3分解反应原理:a.被氧化、被还原的元素分别是什么?b.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分别是什么?c.电子转移数是多少?试用单线桥法表示,教案《《硝 酸》教案》。讨论学习后,教师板书。

  B、关于HNO3的氧化性的教学,教学程序如下:(1)实验探究:让两组同学分别演示浓HNO3、稀HNO3和Cu的反应,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表述现象,并分析原理,教师板书方程式。(约5分钟)(2)阅读探究:让学生开展3分钟阅读竞赛,归纳总结金属和HNO3反应的规律,并和浓硫酸相比较。最后通过提问,补充、完善,师生总结并做好笔记。(约8分钟)(3)关于HNO3和C及其它物质的反应,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自学完成。(约3分钟)附:板书设计:一.HNO3的物理性质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密度为1.5027g/cm3,沸点83℃,98%以上为“发烟”硝酸。

  二.HNO3的化学性质1.不稳定性:宜保存于棕色瓶中的物质:HNO3、AgNO3、AgCl、AgBr、AgI、Cl2水、HClO等。2.氧化性:A、和金属反应:HNO3和金属反应的规律:① HNO3能和大多数金属发生反应(除Au、Pt等外),而且主要不生成氢气。② 常温下,Al、Fe等金属能在浓HNO3中发生钝化。③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以后的金属Cu、Ag、Hg等与HNO3反应,主要生成NO2,与稀HNO3反应,主要生成NO。Cu+4HNO3(浓) ====Cu(NO3)2+2NO2↑+2H2O3Cu+8HNO3(稀) ==== 3Cu(NO3)2↑+2NO+4H2OB、和非金属反应C+4HNO3 ===4NO2↑+CO2↑+2H2OC、和有机物等反应D、与Fe2+、S2-、I-、Br-、SO32-等反应。

  五、布置作业:课本习题P16:三、1. 2. 四。

  六、教学反思:1、加强问题设计,可以大大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2、开展阅读比赛、记忆力比赛,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阅读能力。那么如何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指导和训练,应是我们努力学习并加以研究解决的问题。

关于化学的教案15

  课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单元课题2《燃料和热量》

  作者及工作单位

  梁红 广西柳州市融安县泗顶镇初级中学

  教材分析

  这是本章的第2课题,在学习完课题1后学生对燃烧所需的条件有了大致上的了解,本节则重点向学生介绍一些常规、新型能源以及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本节的内容比较浅但知识面广,以介绍一些常识性知识为主,学生在学习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之后对上个课题中的燃烧将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对能源及相关产品和利用的介绍则为学习下一个课题《燃烧对环境的影响》做好了准备,因此本节在第七单元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1、针对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 实际情况,进行了信息资源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讨论法、实验法、探讨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 交互过程中去完成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

  2、学生由老师上课前布置的一系列问题或设计任务出发,课前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这节课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很容易从身边的常识出发溶入情境当中学习,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找出与知识目标相对应的'内容,从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要点,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探索者。

  3、本节对天然气组成成分的探究是学生 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2.知道石油炼制出的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3.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查找归类资料。

  德育目标:了解我国能源与资源短缺的国情,认识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珍惜资源,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与探究的方式,通过自己思考、阅读和讨论来学习煤和石油的知识,以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化学的教案】相关文章:

化学的教案12-11

化学教案《化学键》08-26

关于化学与材料的化学教案08-26

化学教学教案11-13

化学备课教案08-26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12-18

初外化学教案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12-16

高中化学选修2 化学与技术教案12-16

高中化学选修1 化学与生活教案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