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期中复习教案

时间:2022-12-13 15:00:22 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地理期中复习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理期中复习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理期中复习教案(精选10篇)

  地理期中复习教案 篇1

  复习目标: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及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什么是地球仪。

  2、经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3、南北、东西半球的划分;利用经纬网定位。

  重、难点:

  1、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判读

  2、东西半球的划分

  课时设置:

  一课时

  课型:

  复习课

  复习方法:

  比较法、记忆法、归类法

  复习内容:

  1、地球大小: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平均直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2、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纬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呈圆形;长度不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成为一点。

  赤道以北称北纬,“N”表示;赤道以南称南纬,“S”表示。

  4、经线: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呈半圆状;长度都相等。 0°经线(本初子午线)以西称西经,“W”表示;0°经线(本初子午线)以东称东经,“E”表示。

  5、地轴:地球自转轴。

  6、北极: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7、南极: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8、南北半球分界:赤道

  9、东西半球分界:160°E,20°W

  10、东西经的分界线是本初子午线(即0°经线)

  巩固练习

  1、通过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 )

  A、正圆球体B、纺锤形球体C、不规则球体D、规则球体

  2、由北回归线至南回归线所跨纬度为( )

  A.23.5° B.30° C.47° D.60°

  3、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每条经线都自成一个圆圈B.纬线长度都相等

  C.地球仪上经线有360条D.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4、东半球的经度范围

  A.0°和180°之间B.20°W以西到160°E

  C.20°E和160°W之间D.20°W以东到160°E

  5、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可以找到经度116 °,纬度40 °的地点有

  A.1处B.2处C.3处D.4处

  6、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以A为中心,画出方向标,并标注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判断方向,C在A的方向;B在A的方向;C在B的方向。

  7、普通经纬网的判读

  1)写出A、B、C、D的地理坐标:

  A:B:

  C:D:

  2)A点位于C点的方向;B点位于C点的方向。

  3)A、B、C、D四点中,位于北半球的是,位于南半球的是,

  位于东半球的是,位于西半球的是。(填代号)

  巩固练习答案:

  1、C,2、C,3、D,4、D,5、D;

  6、1)略,2)正东,西北,东南;3)、B(30°W,60°N,北,西)C(45°E,40°N,北,东)

  7、1)A(80°N,140°E);B(40°N,140°W);C(20°N,140°E);D(20°N,140°W)

  2)正北,东北;3)ABC;D;AC;BD;

  地理期中复习教案 篇2

  知识目标

  1.回忆已学中国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同时获取新知。

  2.初步领会地理环境要素的综合性和区域差异性及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3.通过搜集有关信息,明确中国的国情和世界的发展趋势及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能力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搜集、分析地理信息能力及与他人交流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关心身边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明确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3.关注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发展情况,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

  4.了解全球的变化趋势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在世界中求发展。

  在世界中求发展

  小组活动法、读图观察法、联系对比法等。

  投影片、有关录像片或VCD光盘。

  [导入新课]

  前段时间,我们班分成四个社会调查小组,按协商选择的办法分别对我们家乡的自然、人文、经济、教育等方面进行了认真详细的社会调查,经过对调查材料的整理,写成了较好的社会调查报告。现在请一位同学向全班汇报一下调查结果。然后,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分析一下家乡的区域发展有什么优势?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想一想为什么要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呢?

  一、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1.区域差异很大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边观察中国地图边回忆所学知识:同学们还记得在中国区域地理中我们学习的大小不等的那些区域吗?它们有什么差异或特点呢?(请男女同学轮流回答,区域特点把握不准的,教师激励评价后加以点拨补充)

  教师讲解:从地图上,从同学们的回忆中可知,我国国土辽阔,东西南北中各方的地区(或区域)差异很大,可以说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由此可见,我国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区域差异很大。(教师在适当位置上及时板书)

  2.区域发展不同

  过渡:不同地区或区域的特点不同,发展的方向、途径和所走的发展道路也不尽相同。

  投影:《东北平原》(图9.1)引导学生读图,了解东北平原粮食生产情况。

  东北平原面积广大,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人口密度较低,适宜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提问:从图9.1上可以看出东北平原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点呢?可以想象出东北平原的'土壤、农业生产有什么特点呢?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指出:东北平原地势平坦、面积广大,是我国的平原。此外,东北平原以肥沃的黑土著称,人口密度较低。这是与其他地区相比东北平原的一大优势。利用这些优势条件,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生产,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商品粮,而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提问:看过东北平原因地制宜发展地区经济的例子,我们来看看自己的家乡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条件?(轮流请男同学说不利的地理条件,女同学说有利的地理条件,教师简练地为学生板书)

  过渡:大家在找出我们家乡发展经济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条件的基础上,想一想应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我们家乡的经济呢?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带着上述问题分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评价点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大家刚才在找出有利和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地理条件时都提到我们地区的人口问题,不利方面认为人口多,人均资源少;有利方面提出人口多,劳动力充足。针对这一矛盾,有同学提出在本区发展需要较多劳动力发展简单的加工工业,不但充分利用了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且可创造更多的产值。可见,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经济,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也就是程度地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

  提问:我国的平原——东北平原与我们自己家乡的发展情况相同吗?(学生:不相同)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指出:正是由于两个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等方面的条件不同,因此区域发展的方向、发展的途径和发展的道路也不尽相同。可见,区域发展不同(教师在适当位置及时板书),也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过渡:怎样才能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呢?仅仅依靠本区域的有利条件就能促进本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吗?(学生:不能)那该怎么办呢?(学生:与其他区域合作)

  教师:回答得有道理!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区域合作。

  教师讲解:发挥了我们的优势,是否就可以发展好了?如果东北平原生产的粮食没有地方需要,如果我们加工的产品没有地方销售,优势也就无法实现。因此,我们的发展,需要与其他区域的交流、合作。正如大家都知道的北煤南运、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目前我国这些重点工程的实施,可以说都是区域合作的结果(教师及时板书:区域合作),离开区域间的合作,任何一项国家重点工程,都是难以实施、难以完成的。

  播放录像:引导学生收看有关“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的专题录像,搞清这些工程的概况,明确区域合作对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对国家各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重要的意义。

  投影:“三北防护林的分布图”,然后,引导学生读图判断三北防护林地跨我国哪三北和哪些省级行政区?

  地理期中复习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地形地势的特征

  2、知道我国主要地形区的特点和分布

  3、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特点。掌握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分布。

  4、掌握我国气候的三个特征,知道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

  5、了解黄河,长江的概况和开发治理情况。

  【教学重点】

  我国气候的'特征,长江,黄河。

  【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回忆我国地形和地势的特征。

  板书:一、地形和地势特征

  强调:重点掌握我国的地形剖面图,这是一个经常考察的内容,要能在上面找出各个地形区。

  2、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我国主要地形区,分组比赛。

  板书:二、地形地势的分布

  3、在我国气温分布图上找出一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区。总结冬季和夏季的气温特点。

  找出我国主要的温度带,分析其位置和地形的关系。

  复习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4、找出我国气候的三个特征: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

  补充:这是本节一个重点内容,需要结合地图掌握每种气候的位置和特点。

  5、列表比较长江和黄河的概况

  讲述:长江重点是开发,黄河重点是治理。

  长江的开发:航运,灌溉,水能。

  黄河的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治理。

  强调:这是另外一个重点内容,在以后的考试中经常出现,重点掌握两个水系图,和几个重点水电站的位置。还有长江的几个城市的位置。

  地形:地形复杂多样,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分别代表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上黑板找地形,说特点。

  冬季:越向北气温越低,南北气温差别很大

  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

  时间:夏秋多,冬春少

  空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读图分析我国季风气候的形成和季风区的界限。

  在气候类型图中找出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分析其特点。

  从发源地,入海,上中下游划分,主要支流,流经省份和地形区列表比较。

  【作业设计】

  黄河水系图,长江水系图

  地理期中复习教案 篇4

  复习目标:

  ●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说出各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复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归纳整理区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差异。

  难点──说出各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复习方法:

  本课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复习课教学模式,采用以问题为载体,以练习为手段,以帮助学生归纳、整理、巩固知识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能力为宗旨的“互动、交流、探究式”的复习模式。

  复习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共分为考点整合与知识梳理结合、疑点分析、走进中考、拓展提高四个环节。

  学教过程:

  【导入课题】

  复习一下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找出区域之间的差异,交流区域间的优势互补。

  【要点梳理】

  首先找个同学结合地图说一下考点1的内容。(进入网络框架)

  其中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都位于东部季风区,但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下面找个同学结合考点2对比一下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之间的差异,受气候因素的影响,南方和北方地区传统民居各有什么特点?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传统民居以什么为主,因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都是我国主要的牧区,畜牧业非常发达,但其自然特征各不相同,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是什么?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是什么?下面结合考点3看一下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自然特征的成因和地表景观,受自然因素的制约,农业类型不同。找个同学说一下农业区的分布。

  过渡:对于区域地理的复习:要求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并掌握所有的'知识要点。现在对于本单元的内容,谁还有疑问?可以举手提出,大家共同探讨。老师还有一些疑问需要大家帮忙分析一下。

  【疑点分析】

  疑点一:为什么说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

  学生分析。

  承接:通过同学们分析,可以看出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性,而在这条界线南北还存在着这样的现象。

  疑点二: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为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分析:气候条件不同。气候是决定北方和南方差异的主要因素,因此熟练掌握南方和北方的气候差异是辨别南方和北方区域差异的最佳途径。

  承接:平时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标语“要致富,先修路”,下面我们就了解一下青藏地区交通运输的变化情况。

  疑点三:图1是青藏地区解放前的生活景观,称之为“溜索”,自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结束了西藏自治区没有铁路的历史。为什么说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最难建筑的铁路。

  学生分析。(高寒缺氧,有深层冻土,穿越高山、河流)

  小结:人们最终克服了这些困难,青藏铁路与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青藏铁路的开通,不仅利于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大加快沿线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而且加强了与东中部地区的经济联系,带到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

  疑点四:看下图的自然景观变化反映的是哪个地区?分析该地区面临主要的生态问题及原因。西北地区 (土地荒漠化)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人们乱垦草原,过渡放牧。

  疑点五:干旱是西北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造成西北地区干旱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海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地形:受到山脉的阻隔。

  承接:在疑点分析环节,大家表现的非常好,下面我们就进入走进中考环节,看看大家有没有更出色的表现。

  【走进中考】

  教师分析每个小题考查的知识点,然后由学生解答问题。

  承接过渡:“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体现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像这样的国家重点工程,还有很多。

  【拓展提高】

  西气东输二线工程材料及相关试题。

  【归纳总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应该明确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不仅要找出各区域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方面存在的差异,而且要充分分析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总结出各区域是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发展经济的。

  地理期中复习教案 篇5

  一、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1.国土辽阔,区域差异大是我国的的基本国情之一,因此1、应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因地制宜;2、加强区域联系,发挥各自的优势,分工协作,互惠互利,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2.发挥地区优势是区域合作的前提,区域之间的合作恰恰是区域优势之间的互补。

  二、在世界中发展

  1.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口众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低,这是我国的又一基本国情;

  2.当今世界多极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带动各个国家之间的密切联系和多方面的合作,同时竞争也日趋激烈,加入竞争中,寻求发展,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在合作、共同发展;

  3.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人类在漫长的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新的人地观和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的`是一个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道路;

  4.中国为什么加到WTO?

  ①中国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大国,综合国力逐渐增强,从自身发展需要来看,加入WTO,融入世界,发展本国优势,对外开放,可促进祖国的发展;

  ②从全球化的发展来看,加入WTO,加强与世界其它区域的合作,是发展的途径;

  ③加入WTO,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促进世界的和平、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地理期中复习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通过对本节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日本在世界的地理位置及其地形特点;

  2、通过对日本的地形及纬度分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日本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学会分析其气候的成因;

  3、通过对日本的气候和地形的学习,学会分析日本工业布局的特点及成因;通过对其气候成因的分析,了解日本农业生产的优势和劣势。

  教学重点

  1、日本的`地形特点,气候类型及其特点、成因;

  2、日本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及其日本工业布局的特点;

  3、日本气候类型与中国同纬度相比有何不同?

  4、日本的资源优势和劣势,日本的自然灾害及其成因、危害。

  教学难点

  1、日本气候的分布及成因;

  2、日本的工业分布特点及成因;

  3、日本社会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如人口老龄化和资源贫乏的解决等。

  教学方法

  1、讲授2、对比分析 3、案例分析

  教具准备

  1、教学挂图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授课教师

  高二地理组:张瑞华

  教学过程

  一、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

  1、日本是东亚东部海洋上一个群岛国家。

  (1)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屿及其附近的1000多个小岛组成。

  (2)面积比较狭小,人口稠密。州北海道本面积37万多平方千米,人口约1.2亿。九州人口单一,99%以上为大和民族。四国

  2、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

  (1)境内多山,山地、丘陵占国土总面积3/4以上。河流短、急,水能丰富。平原面积狭小,多分布在各岛的沿海地带。东京湾附近的关东平原是面积最大的平原。

  (2)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海拔3776米,是日本的最高峰。

  (3)海岸曲折多优良港湾(如神户、横滨),(人工海岸占1/3)。

  3、海洋性显著的温带气候:

  (1)、日本地处温带,在亚洲东部的温带季风气候区内,季风气候显著。

  (2)、南北气候有较大的差异:本州北部和北海道属温带季风气候;本州南部和四国、九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3)、气候海洋性强。

  因四面环海,受海洋影响大,降水丰富,年降水量达1000-2000毫米。与亚洲大陆同纬度地区相比,冬季较为温和,夏季较凉爽。

  4、自然资源

  日本境内大部分为森林所覆盖,森林、水力资源丰富;因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热资源丰富,温泉多,旅游资源丰富。

  日本矿产资源贫乏,工业所需的原料、燃料,绝大部分依赖于国外进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进口国。

  二、日本的经济

  1、工业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为什么?)的狭小地区,主要有五大工业区:

  (1)京滨区:以东京和横滨为中心,是日本最大的工业区。

  (2)名古屋区(中京区):以名古屋为中心。

  (3)阪神区:以大阪、神户为中心,是日本第二大工业区。

  (4)濑户内区:

  濑户内海沿岸。

  (5)北九州区:

  以北九州为中心。

  (以高新技术为主)

  理由:岛国多优良的港湾,海运便利;矿产资源缺乏,有利于进口原料;国内市场狭小,有利于产品出口。

  2、发展迅速,是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生产水平居世界前列。

  3、经济以工业为主,工业现代化水平很高。工业部门以钢铁、机械、电子、化学、纺织等为主。许多工业产品的产量和产值居世界前列。

  4、经济对外依赖性突出,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进口国(怎样进口?)。工业产品也大量销往国外。

  三、应用实例:

  小结

  1.日本是一个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的群岛国家,人多地少,地狭人稠;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海运便利。

  2.日本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狭小,关东平原是最大的平原;火山、地震、台风、海啸多发,灾害频繁。

  3.日本以季风气候为主,北部温带季风气候,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洋性强,降水偏多。

  4.日本工业发达,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属临海型分布),工业主要是进口—加工—出口型。

  5.日本矿产资源极度贫乏,主要靠进口,对外依赖性强;森林、水能、渔业、旅游资源丰富。

  地理期中复习教案 篇7

  一、高考展望

  1、地图考试内容: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常用图例、注记。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2、能力要求:熟练判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及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二、知识总结

  (一)地图概念及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1、比例尺:也叫缩尺图上距离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的详略:

  在同样的图幅上: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精确度越低。

  规律:大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地图。如世界政区图、中国政区图等。小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地图。如平面图、军事图、旅游图等。

  (2)比例尺的缩放:

  比例尺放大:用原比例尺×放大到的倍数。例如将1/10000的比例尺放大1倍,即比例尺放大到2倍,放大后的比例尺是1/5000,比例尺变大。

  比例尺缩小:用原比例尺×缩小到的倍数。(分数倍)。

  例如将1/50000的比例尺缩小1/4,即比例尺缩小到3/4,缩小后的比例尺应为:

  3/4×1/50000=1/66500,比例尺缩小。

  缩放后图幅面积的变化:比例尺放大后的图幅面积=放大到的倍数之平方。如将比例尺放大到原图的2倍,则放大后图幅面积是原来的4倍。

  比例尺缩小后的图幅面积=缩小到的倍数之平方。如将比例尺缩小到原图的1/3,则图幅面积为原图的1/9。

  (3)垂直比例尺水平比例尺

  2、方向:

  (1)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读: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2)在有指向标的图上判读:指向标指示北方。

  (3)在没有任何标记得图上判读:遵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二)图像的类型、内容和判读方法

  (一)地图类型归类

  地图是根据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球表面的自然、经济和人文现象,以各种不同的符号和注记在平面纸上缩小成概括的图形,它能反映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以及相互关系。

  常见的地图类型有:经纬网图;地球运动图(太阳光照图);坐标图、比例图;分布规律图;区域图;等值线图;剖面图;景观图;模式图等

  (二)等值线图的判读

  1、等值线图包括等高线图、等深线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

  ⑴特性:

  ①等值线的数值间隔是相等的

  ②在同一图幅上两条线一般不会相交(等高、等深线图上的陡崖除外)

  ③等值线不会在图中中断,所以这些线都是闭合的(有的不闭合是被图幅所截断)

  ④等值线应是平滑的曲线,不能用尺子连成生硬的折线,否则与事实不符

  ⑵共同规律

  ①平直――影响因素相对简单

  弯曲――影响因素相对复杂

  ②弯曲方向

  高→低值方向弯曲――脊、高、多、大、强

  低→高值方向弯曲――谷、槽、低、少、小、弱

  ③封闭

  中低周高――低、弱、少、小

  中高周低――高、强、多、大

  2、判读方法:

  常用判读方法:一看图的标题,确定知识范围。二看图例注记,发现图像信息。三看图像特征,寻找标志数据。四看相互联系,全面综合分析。

  (1)识别等值线所反映的是何种地理事物;

  (2)判读等值线排列疏密状况;

  (3)判断等值线变化规律和最高、最低值位置;

  (4)根据数值变化及排列状况,推断出规律和结果,或分析成因。

  解题的关键是找出等值线变化的规律,并分析其成因。

  A、等高线图的判读:

  等高线图的高度注记为“海拔高度”(即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我国的海拔是高出黄海海平面的距离。)

  (1)判读规律:

  ①数值大小:

  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广阔平坦——为平原地形;

  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较和缓——为丘陵地形;

  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密集,河谷转折呈V字形——为山地地形;

  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为高原地形。

  ②疏密程度:密集——坡度陡;稀疏——坡度缓。

  有时候图上看不出密集与稀疏,可根据坡度=垂直相对高度/水平距离来决定。

  如果几条不同高度的等高线相交在一起---表示陡崖。

  陡崖高度计算方法:(x-1)d≤ΔH(x+1)d

  ③形状特征:

  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山顶

  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盆地或洼地

  两个山顶中间的低地,形似马鞍——为鞍部地形。

  如果没有数值注记,可根据示坡线来判断:(示坡线——为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线)

  等高线弯曲时,如果凸出部分指向低处——表示山脊)

  如果凸出部分指向高处——表示山谷(示意图如下)

  (2)实际运用:

  ①与气候结合:

  a、海拔高的地区应考虑气温的垂直递减。0.6℃/100m

  b、山区应考虑迎风坡和背风坡。(降水量的差异)

  c、盆地不易散热,又容易引起冷空气的滞留等。

  ②与河流水文结合:

  由山谷的分布,判断河流的位置及流向。

  水库坝址的选择:峡谷地段(水平距离窄,垂直落差大);峡谷上游要有蓄水库区。

  ③与地区规划结合:

  建铁路、公路应建在坡度平缓的地区。翻山时应选择缓坡,并通过鞍部。

  港口应考虑:避风的海湾;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引起航道淤塞)。

  平原地区发展耕作业,山地、丘陵发展林业。

  B、等温线的判读:

  目标:根据等温线的疏密、弯曲情况来判断气温的变化;

  根据气温分布的特点来分析影响的因素。

  (1)、判读规律:

  ①等温线数值:(气温无论一月,还是七月,都是由低纬向两极递减。)

  数值自南向北递增——北半球;数值自北向南递增——南半球。

  ②等温线疏密:等温线密集——气温差异大;等温线稀疏——气温差异大。

  (2)等温线的弯曲分布规律:

  等温线向高纬突出——表明气温比同纬高

  等温线向低纬突出——表明气温比同纬低(“高高低低”规律)

  等温线平直——下垫面性质单一。(如南半球400---600处的等温线较平直,说明海洋面积大,性质均一。)

  思考:哪些因素影响等温线的弯曲分布?(冬夏季节、海陆状况、地势高低、寒暖流)

  见下表:

  影响因素比同纬度

  地区气温等温线

  弯曲状况影响因素比同纬度

  地区气温等温线弯曲

  状况

  大陆夏季气温高向高纬凸出大陆冬季气温低向低纬凸出

  海洋冬季气温高向高纬凸出海洋夏季气温低向低纬凸出

  地势较低气温高向高纬凸出地势较高气温低向低纬凸出

  暖流经过气温高向高纬凸出寒流经过气温低向低纬凸出

  总结:等温线弯曲分布规律——高高、低低规律

  C、等压线图的判读:(同一海拔高度民主上气压水平分布情况)

  (1)目标:

  根据等压线的排列和数值——气压场类型高压、低压、高压脊、低压槽、鞍部)

  判断风向、分析天气变化

  (2)判读规律:

  ①等压线的排列和数值:

  低压中心——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盆地(中心为上升气流)

  高压中心——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顶(中心为下沉气流)

  高压脊——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脊(脊线)

  低压槽——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谷(槽线)

  ②等压线的疏密程度:(决定风力大小)

  等压线的密集——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等压线的稀疏——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

  ③在等压线图上判定风向(任意点)和天气形势:判定风向规律:先明确高低气压;其次确定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最后根据南、北半球画出偏向风。

  天气:是指大气短时间内的物质状态,包括气温高低、湿度大小、风向、气压等指标。

  a、由高纬吹向低纬的风------寒冷干燥

  b、由低纬吹向高纬的风------温暖湿润

  c、低气压过境时,多阴雨天气;高气压过境时,多晴朗天气。

  D、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

  把图上年平均降水量相等的各点连成光滑的曲线。说明年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等降水量线基本与海岸线平行,且能显著的反映经度地带性规律。

  例如: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见初中地理第三册),根据图中的等降水量线分布情况,可看出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步减少。

  E、表面平均等盐度线图的判读:

  (1)世界海洋表面盐度的分布规律:由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和高纬递减。

  (2)等盐度线的弯曲分布——暖流、寒流的影响。

  暖流经过——盐度增大——等盐度线向高纬凸出。

  寒流经过——盐度减小——等盐度线向低纬凸出。

  F、等震线的判读:

  等震线上地震裂度处处相等。

  (三)地形剖面图

  1、判读方法:

  (1)识别地形剖面图的水平、垂直比例大小;

  (2)根据题目条件和图像形态或区域位置信息,判断经纬度位置;

  (3)与相关的分布图、特征示意图的知识进行联系,分析作答。

  由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转绘而成的,能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2、画法:从等高线图上的剖面线与每条等高线相交的各点,分别向下引垂线,按下图的垂直标尺将各点转绘到相应的高度位置上,然后连成平滑的曲线,即得到该剖面线上的地形剖面图。

  3、比例尺:垂直比例尺水平比例尺

  4、各大洲的地形剖面图要基本掌握

  (1)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地形剖面图

  (2)我国西部沿87030′E的地形剖面图

  (3)美国地形剖面图

  (4)沿00纬线所作的非洲地形剖面图

  (5)沿南纬300某大陆附近地形剖面图

  (6)死海地区地形剖面图

  (四)示意图

  1、地理要素变化过程示意图:主要有气温变化曲线图;降水量月份分配图;河流流量过程图;经济发展概况图;人口增长趋势图等。

  判读方法:

  ①明确识别纵横坐标的单位数值,判断其大小变化和重要数据落点位置;

  ②根据数据变化或曲线变化规律,提取和推断其变化趋势;

  ③联系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推断并获取答案。

  2、地理要素相关联系示意图:利用图形考核概念、原理、特征或其相互关系等内容。主要有国家或区域经济部门结构图、工业或农业布局因素关系图、人口的各种构成图、环境各要素关系图等。

  判读方法:

  ①认真读图弄清题意,从图中提取信息;

  ②根据图中信息所对应知识,进行联想、推断;

  ③利用所掌握概念;原理、分布规律等知识验证图形的表示方式。

  3、地理要素因果关系示意图:天体系统图、食物链图、货流图、流程图等。表示地理事物或系统之间联系与因果关系图。

  判读方法:

  ①识别所表示的是何种因素的地理事物联系过程;

  ②注意根据图中箭头方向、线段的纵横关系等提取信息;

  ③弄清事物的形成或变化过程,判断各因素之间的因果联系。

  4、地理要素模式或结构示意图:主要有世界洋流模式图、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模式图、承压地下水的自流水盆地示意图等。

  判读方法:

  掌握模式图内地理要素的地位作用以及元素之间相互联系与制约的关系。

  (五)、分布图

  地理分布图在图像中所占比例大,类型复杂多样。主要有自然要素空间分布图(如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自然资源空间分布图(如中国土地资源分布图)、人类活动分布图(如中国铁路分布图)、区域综合分布图(如北方地区矿产、城市和铁路分布图)等。近几年的考题中,整体分布图的出现频率虽较少,但多以与其他图形配合或以文考图的形式出现,复习过程中不可忽略。

  判读方法:

  ①判断地图所反映的是哪些地理事物或哪些要素;

  ②读出图中地理事物或要素的位置(经纬、海陆或区域相对位置);

  ③根据图中的分布信息,归纳分布特征或规律,提取与设问内容相关的知识,分析判断作答。

  (六)统计图表

  主要有柱状图、扇形图、曲线图、折线图及:比重图,或以数据、比值等形式编制的表格。

  判读方法:

  ①正确判读各类统计图形的坐标系统,获得有关数值及其变化趋向;

  ②根据数值反映出来的变化、构成特征等,与相应知识联系对照,并分析判断,得出结论。

  (七)景观图

  主要有自然带的景观图、名山古迹的素描图或图片、断层和火山喷发、典型地质现象的景观图、环境问题图片等。

  判读方法:

  ①准确判读景观图表示何种地理因素或要说明哪种地理现象;

  ②细心观察景观图中各地理因素的特征和相互关系;

  ③根据景观图中信息,提取与设问相关的部分,联系有关知识作答。

  近年的高考试题中,基本类型的图像日趋复杂,图中隐含的信息量较大,判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各类变式图表的出现(如统计图表的表现形式不断变化),更增大了图像识读的难度。因此,在熟悉常见图像类型的基础上,专题复习过程中还应加强变式图像的训练,重视判读方法的提取和归纳,以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目的。

  (八)图像绘制的类型和方法

  图像绘制的类型主要是地形剖面团、柱状(或直线式)图、曲线或折线图、圆形百分比图等,还有两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洋流分布示意图等。

  绘图方法:

  ①恰当、准确地设立符合题意要求的坐标系统;

  ②按照各类不同图形的形状要求,准确定出绘图点的位置;

  ③细心按图形轮廓要求绘画图形,并加以必要的文字数据注释。

  绘图应注意:

  ①在绘制柱状图时,必须注意柱状体的宽度相等;

  ②绘制曲线图时必须注意用平滑的曲线;

  ③绘制折线图时两点之间必须是直线,每两条线的接合处要有点角度;

  ④绘制两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时注意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黄赤交角度数,黄道面、赤道面、地轴和晨昏线必须交汇于地心。

  三、重难点知识分析

  1.地图放缩计算中的三点注意事项

  ⑴比例尺的放缩指长度的放缩;图幅的放缩指面积的放缩。

  ⑵注意“放(缩)到”与“放(缩)了”的区别。

  ⑶比例尺的放缩与图幅放缩的关系:

  2.经纬网图上的比例尺的求算

  利用同一经线两点间的图上距离与经度差×111㎞的同单位之比。

  3.地形图的综合应用

  常见的综合问题是以地形图为背景,要求在图上高计,选择所需的“点”、“线”、“面”,以及给予科学的分析评价。

  ⑴选“点”:要根据要求考虑所选点的位置、海拔及其周围的环境等。如选择气象观测站,就要选择地势适中、地面开阔、周围没有或很少有其他地理事物屏障的地点。

  ⑵选“线”:主要有交通线、引水线、输油管线的选择等。

  ①选择交通线的基本要求: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既要考虑距离长短,又要考虑路线平稳(间距、坡度等),一般是在两条等高线间绕行,只有必要时才可穿过一、两条等高线;尽可能少地通过河流,少建桥梁等,以减少施工难度和投资;避免通过断崖、沼泽地、沙漠等地段。

  ②在选择引水路线时,不要仅仅被距离的稍远或稍近所迷惑,而应当根据水多高处往低处流这一关键要求,确定较合适的引水路线。

  ③选择输油线时,要使线路尽可能缩短,还要应尽量避免通过山脉、大河等。

  ⑶选“面”:主要有确定水库汇水面积及坝址;选择适宜开辟梯田的地区;选定工业区和居民区等。

  ①选择水库修建方案时,要考虑库址、坝址及修建水库后是否需要移民等。在不考虑地质等条件下,一般选择有较大集水区的盆地(洼地)地区,即“口袋形”的地区,“口小”利于建坝,“袋大”腹地宽阔,库容量大。还要注意修建水库时,水源要较充足。

  ②开辟梯田,应该选择在坡度平缓、有灌溉水源及附近地区修建水库后不能被淹没等条件的地区。

  ③选定工业和居民区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工业宜建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有什么原料,适宜发展什么工业。第二,交通便利,靠近水源,以便提供充足的燃料、用水和便利的运输。第三,选择在较开阔的地形区内(缓坡),发展前景广阔。第四,工业区建在下风向、下河源;居民区应建在向阳坡、上风向、上河源,以减少大气和水污染。

  4.等压线图的有关内容:

  ⑴锋面气旋的判读

  ①确定锋面位置――低压槽处,锋线与槽线重合

  ②确定锋面附近的风向

  ③确定锋面性质以及移动方向――从低纬来的为暖锋,自高纬来的是冷锋。

  ⑵等压线的应用

  据等压线图可以判定大气短时间内的物理状态,包括气温高低,湿度大小、风向、气压等指标。例如:从高纬吹向低纬的风干燥寒冷;从低纬吹向高纬的风湿润温暖;低气压过境时,多阴雨天气;高气压过境时,多晴朗天气。

  5.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判读和应用

  ⑴判断水系水文特征

  ①水系特征

  山地常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常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常形成河流的分水岭;山谷常有河流发育;等高线穿越河谷时向上弯曲,即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②水文特征

  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陡崖处有时形成瀑布;河流的流量还与流域面积和所处迎风坡、背风坡有关;河流流出山口常形成冲积扇。

  ⑵判断气候特征

  分析气候特点应结合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势高低(水热状况变化)、坡向(降水和气温)等因素。

  ⑶地形状况与区位选择

  ①确定港口码头的位置

  海港码头应选择海水较深且避风的海湾;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造成航道淤积。

  ②农业生产布局

  根据等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貌类型、地势起伏、坡度陡缓,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林牧副渔业布局方案。

  6.图像题考查的要求

  ⑴一般性读图:识别图例、注记、点和线在坐标图中的位置,明确图像表达的意义,获取直接的信息,按题意要求直接答题。

  ⑵分析解释图像:图像所给的信息不能直接用来回答问题,需要整理,进行思维加工,才能准确答题。要答好这类题,平时应养成善于运用地图学习的好习惯,对于最基本的图,如中国政区、地形、世界主要国家轮廓、海岸轮廓等,要求熟练掌握,要能增、能减、能变。

  ⑶填图画图。

  7.读图的方法、技巧――图图转换

  ⑴平面转换立(剖)面型

  在地理考试中利用平面图来描述立体景物是常用的一种手段。为了便于解答问题,需要把题目中提供的平面图转换成为立(剖)面图,使原来隐藏的信息得以显现,从而起到降低难度的作用。如:在等高距为50米的地形图中,5条等高线重叠于某一断崖处,该断崖处的相对高度可能为:(BD)A.180米B.220C.320米D.280米

  该题可以将它转换为剖面图,这样能直观的看出高差。(图略)

  ⑵分散转换整体型

  在比较分析分散在不同地图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地理事物的特征或相互关系时,有时通过把它们组合在同一张图上,使它们之间的地理相关性明显的展示出来,以方便思考和解题。

  如两幅经纬网上几点的.方位比较,可采用这种转换方法。

  ⑶变式图转换模式图型

  有些地理图示来自于模式图,或取之局部,或作一定变化,或结合实际另作新图,这就需要返“奇”为“正”,把所给图转换成原本的模式图,使答题线索清晰可循。如不规则的洋流模式图可以把它转换成为熟悉的洋流图。

  上图中E、F两洋流的流向分别是:E夏季自东向西,冬季自西向东。F全年自东向西。

  ⑷繁杂转换简明型

  这在分析一些逻辑结构图时经常使用,如提供复杂的食物网图、经变形的地壳物质循环图或人为原因与环境问题之间诸因素的相关图等,就需运用拓扑学原理理顺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作出新的相关图,使原来纷乱的因果链变得清楚明白。

  ⑸对象转换型

  在回答地理问题时,利用地理学科综合性的特点,把原来的某一地理现象示意图转换为另一地理现象示意图,使问题显得明朗浅显,这是图图转换中难度较大的一种形式。

  ⑹视角转换型

  由于平面图的局限性,使某些地理信息不能尽显于图上,这时就需要转换视角,展现原有的关键信息,使难点迎刃而解。这种转换图方法很多,关键是要在头脑中建立直地理事物的立体空间分布图,能按题意进行上下、前后、左右、正侧、内外等方式的转换,并能绘出便于分析和思考的最佳图式。如半球图与侧球的转换。

  四、例题解析

  例1:下面四幅地图中。比例尺最大的一幅是()

  与比例尺知识相关的一个原理是:相同的图幅,比例尺越大,反映的范围越小。从四幅图的经度和纬度的间隔,就能知道本图反映范围的大小,A图是四图中图上经度间隔最小,反映的范围最小,因此出例尺最大。A

  例2:在等高距为50米的地形图中,5条等高线重叠于某断崖处,该断崖处的相对高度可能为()A、180米B、220米C、320米D、280米

  所谓相对高度是指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5条等高线重叠于某断崖处,且等高距为50m,则折崖处相对高度应在50m×4和50m×6之间,即在200米和300米之间。

  BD

  例3:下面四幅剖面图,均显示为某大陆在回归线附近的植被分布状况,其中与澳大利亚大陆最为接近的一幅是()

  澳大利亚大陆在地形上分为三个南北纵列的地形区,由西向东分别为低矮的高原、大自流盆地、大分水岭。选项AD最为接近,在考虑植被状况,选项A更为接近。A例

  4:读下面一组图回答

  (1)图中宜发展棉花生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图,宜发展甜菜生产的是_______________图。

  (2)分析图①地区能源供应情况回答:将山西大同的煤通过水陆联运到此地,合理的运输路线有__________。

  (3)图③中的城市以________工业著称。图④地区要改良的土壤主要是_________。图②的农业生产特色是___________。

  (4)以上四个区域,20世纪50-70年代为人口迁出区的是图_______,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工大量迁入最主要的区域是图_______。

  (5)关于以上四个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四区域均属我国季风区,并以暖温带为主

  B.四区域内河流的丰水季节均在夏季,因为它们有相同的补给水源

  C.②③④图区域均有比较丰富的石油资源。

  D.①区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桑蚕基地,同时也是农业出口基地。

  本题最关键的问题是判断四个区域,从海陆轮廓、省区轮廓、山河湖、铁路、城市等判断。①区域显示的海陆轮廓,以及河口、湖泊等,判断是长江三角洲;②图区域大面积的沙漠分布在东西向山脉的南部,可分析是新疆天山及以南的塔里木盆地;③图区域可从省区的轮廓及河流的流向判断是东北局部地区;④图区域很容易从运河、城市、海域等判断是华北平原北部的地区。(1)①②图③

  (2)大同→大秦线→秦皇岛→渤海、黄海、东海航线→①区域

  (3)汽车盐碱土绿洲农业(4)①④区域①④区域(5)CD

  例5:读下列海峡和气候类型图判断以下两题:

  (1)图中数码所代表的海峡属于大州分界的是()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上述海峡附近符合左图气候类型(图中各点的标号表示月份)的海峡是()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本题要明确几个知识点:首先图中表达的是什么海峡,这就需要经常的读图,熟悉海峡的海陆轮廓状况,①是直布罗陀海峡,②是土耳其海峡,③是曼德海峡,④霍尔木兹海峡;第二,这些海峡哪些是洲界海峡;第三,这些海峡属什么气候;第四,左图表达什么气候(地中海气候)。(1)A(2)A

  例6:下图反映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据此判断以下两题:

  (1)图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国家是()

  A、①B、②C、③D、④

  (2)该国可能属于()

  A、亚洲B、非洲C、南美洲D、欧洲

  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可以得出自然增长率,图中②为低的出生率和低的死亡率,因此为最低的自然增长率;④为高的出生率和高的死亡率,因此有较高的自然增长率;③的情况与①类似。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国家是②,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欧洲。(1)B(2)D

  例7:下图是世界部分地区主要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图和四幅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量和气温月分配图,读图回答:

  (1)图中A地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一般是。

  (2)①②③④四幅气候类型图中,与B地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对应的气候类型是图;与C地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相应的气候类型是图。

  (3)B、D两地分属不同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其主要粮食作物是:B地,D地

  (4)分析C、D两地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不同特点:C地;D地

  解答该题须具备以下基础知识: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气候特点、农业生产的地域类型与气候条件的对应关系、主要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特点。根据气候类型的分布知识可判断出四地的气候类型:A地为温带季风气候、B地为地中海气候、C地为热带雨林气候、D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应用地理统计图表知识,分析气候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得出B地气候类型与①图所示气候类型相对应,C地气候类型与②图所示气候类型相对应。再根据四地的气候特点,分析各地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从而判断出四地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该题就是典型的对地理图表进行综合阅读的问题。

  (1)传统旱作农业

  (2)①②

  (3)小麦、大麦水稻

  (4)C地:专业生产少数热带经济作物,商品化程度高;D地:精耕细作、单位面积产量较高,机械化程度较低。

  例8:读右图,判断1~3题:

  (1)从A到B再到C,方向是()

  A、先向西南,再向东南B、先向正南,再向东南

  C、先向东南,再向西南D、一直向正南

  (2)若D点所处经度为东经116°,与东经116°经线共同组成经线圈的另一条经线的经度是()A、东经64°B、西经64°C、西经116°D、西经180°

  (3)若D点所处经度是东经116°,一架飞机从图中①点出发,起飞时当地区时是2001年3月8日16时,经过10个小时到达加拿大温哥华(西8区)的时间是()

  A、3月8日1时B、3月8日23时C、3月7日1时D、3月8日10时

  (1)从A到B再到C总体方向都是向南,但B在A的东面,C在B的西面,因此A至B向东南,B至C向西南。

  (2)与东经116°经线共同组成经线圈的另一条经线的经度必须与之相差180°,为西经64°。

  (3)东经116°为东八区,当东八区的区时是3月8日16时,与西八区的区时相差8个小时,考虑过日界线减一天,以及10小时的路程。

  (1)C(2)B(3)D

  例9:读下面四幅图:

  上述四图所示内容叙述完全正确的是()

  A、工业区名称:①硅岛②爱丁堡③塔兰托④宝山

  B、主要工业部门:①石油工业②电子工业③钢铁工业④轻纺工业

  C、布局类型:①临空型②煤铁复合体型③临海型④新资源出现新工业中心

  D、主导因素:①人才和交通②新燃料基地③海运便利④消费市场与水陆交通

  本题首先要搞清四图所表示的区域是哪里,分别是:①日本南部九州地区;②英国北部阿伯丁;③意大利南部塔兰托;④上海长江口南岸的宝山。地点判断正确,其它如工业部门、布局类型和主导因素就比较容易。

  D

  例10:读下面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回答以下三题:

  (1)图中无河流标示的山谷(干谷)谷底和谷顶的高差至少是()

  A、40米B、30米C、20米D、10米

  (2)图中支流汇入干流处与甲点处的纬度和经度差分别约为()

  A、0.5°和1.5°B、0.25°和0.5°C、0.5°和0.25°D、1.5°和0.5°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该地区河流一年可能会出现两次汛期

  ②该地区农作物一年可以两熟

  ③水稻和甘蔗是该地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

  ④该地区属于我国的中温带半干旱地区

  A、①B、①②C、②③D、①③④

  解这道题目要有几方面的知识能力,首先在图中能根据等高线弯曲的状况判断山谷的位置,山谷是等高线向地势高处弯曲(位于东经129°附近);第二,等高线所表达的高差,干谷至少有在三条等高线之间的相对高度,因此高差至少20米;第三,支流汇入的点及经纬度位置的判断;第四,通过经纬度的位置确定图中区域位于我国的东北部,这样该区域的地理现象的判断就比较容易。如②③所表达的是我国南方的情况,④表达的是我国内蒙古草原的状况。

  (1)C(2)B(3)A

  五、课堂检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

  右图为一方格状经纬网示意图,图中A、B两地相距33.3厘米,地方时相差4小时。据此回答1~2题。

  1.有关该图比例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上比例尺到处都一样B.AC段的比例尺大于AB段

  C.AB段的比例尺为1:10000000D.CD间段比例尺比AB段大2倍

  2.从A点去B点,距离最短的走法可能是()

  A.从A点向东至B点B.从A点向西至B点

  C.先向东北,再转向东南D.先向东南,再转向东北

  读下列四幅图,回答3~4题。

  3.上图中,坡度最陡的一幅是()

  A.A图B.B图C.C图D.D图

  4.表示实地范围最大,内容最简略的是()

  A.A图B.B图C.C图D.D图

  下图为一高线地形图,图中的比例尺为1:10000,且tg20°=0.36tg25°=0.47。据此回答5~6题

  5.根据该地区自然条件,小于20度的坡地宜发展大田种植业;20-25度的坡地若要发展种植业,必须修水平梯田;25-30度的坡地宜发展果树种植业。该地区适合发展()

  A.果树种植业B.大田种植业C.梯田种植业D.其它农业活动

  6.如果将该图的比例尺扩大1倍,图示区域实地范围不变,图幅面积要增大()

  A.1倍B.2倍C.3倍D.4倍

  假设有甲、乙两岛,其位置与轮廓如下图所示。据图回答7~8题

  7.关于甲、乙两岛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岛位于东半球B.乙岛位于印度洋

  C.乙岛面积比甲岛大D.乙图的比例尺比甲图大

  8.关于A、B两点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A点位于15°N,105°WB.B点位于48°S,150°W

  C.A点位于B点的东南方向D.A点位于B点的西南方向

  在一幅北半球图上,有甲、乙两地。6月22日,北京时间13时两地同时测得物体的影长最短,通过计算,发现此时甲地太阳高度为59°,乙地太阳高度为35°。据此回答9~10题。

  9.有关甲、乙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地理坐标为:54°26′N,135°EB.乙地理坐标为:78°26′N,120°E

  C.甲地位于乙地的正南方D.甲地位于乙地的正北方

  10.实测发现,两地的图上距离为44.4厘米。该图比例尺为()

  A.1∶60000 B.1/3000000

  C.二十四万分之一D.

  下图是某地海岸等高线地形图(等高距为50米)。据此判断11~12题。

  11.如果纯从避风的角度来看,图中四地比较适合建渔港()

  A.甲B.乙C.丙D.丁

  12.图内海岸出现海崖的地方,其海崖最大高度可能有()

  A.75米B.125米C.175米D.225米

  下图为某地等高线示意图。读图回答13~15题。

  13.关于下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山相对高度为2470米B.CD是山谷,EF是山脊

  C.H在西南坡上,阳光充足D.H地比B地降水多

  14.B点此时的温度为18℃,如果只考虑高度因素,那么甲峰与乙峰的温度分别为

  A.13.5℃,12.5℃B.22.5℃,13.5℃

  C.22.5℃,14.5℃D.13.5℃,14.5℃

  15.图中,有一处适合户外攀岩运动。

  运动员从崖底攀至陡崖最高处,高差可能有

  A.101米B.198米

  C.298米D.601米

  下图是某水库大坝位置示意图。据此回答16~17题。

  16.若水库大坝再加高100米,该地区的四个村庄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

  A.①号村庄会被淹没B.②号村庄会被淹没

  C.③号村庄会被淹没D.④号村庄会被淹没

  17.关于下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支流甲河画错了B.乙河向西北流

  C.①位于②有正南方向D.③比④高100米

  (二)、综合题

  18.读下图回答:

  (1)C点的地理坐标为__。

  (2)沿A向B沿直线运动,运动方向为__。

  (3)A在B的__方向;B在C的__方向。

  (4)BC间的最短距离__。

  19.读A、B、C、D四地各沿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所作的地形剖面图,则四周中M点所在地形类型分别为A__,B__,C__,D__。

  20.读下面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B山设计了CB、DB两条登山公路线。根据等高线图判断,沿__线修建公路比较合理,理由是__。

  (2)G城是化学工业城市,此山区的主导风向是__。在该山区要建立一处疗养院,如在甲、乙两处选址的话,以__处较好。理由是__。

  (3)在A、B两山顶之间有山地电缆车相通。电缆车速度是每分钟200米,乘缆车从B山顶到A山顶约需__分钟。

  (4)在方框中,画出EF剖面线的地形剖面图(垂直比例尺是1:5000)。

  参考答案及简析:

  一、单项选择题

  1.CAB间的实地距离为4×15×111×cos60°Km。AC、CD、BD所示的实际长度相等,为4×15°×111Km。这里所用的原理有:(1)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5°;(2)在赤道上相差1度经度,距离为111Km。(3)任意纬线长等于赤道纬线长乘以地理纬度的余弦值。(4)经线的长度都相等,在经线上相差1纬度,也相差111Km。

  2.C地球球面上两点间的最短距离应为过这两点大圆的劣弧长。北半球同一纬度上的两点,大圆的劣弧向北弯曲,南半球反之。

  3.B坡度取决于坡高与坡宽之比。在四幅图上,坡高相同。由于比例尺不同,坡宽不等。比例尺越大,坡宽越小,坡度越大。

  4.A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

  5.C量出240m与360m等高线间的图上水平距离,计算出实地距离。根据坡高(360-240)与实地距离的差值,计算出该地的坡度应介于20-25度之间。

  6.C比例尺扩大1倍,即比例尺是原图的2倍,图幅为原图的4倍,图幅增大3倍。

  7.D从经纬度位置上可以看出,甲地位于北半球的太平洋,乙地位于南半球的印度洋。甲图所跨经纬度比乙图大得多,因而甲图所示实地范围比乙图大得多。

  8.D从经纬度变化规律上可以看出:A点地理坐标为15°S,105°E;B点的坐标为48°N,150°W。

  9.C该题难度较大。同一时刻测得物体影长最短,说明两地在同一经线上,并且两地此刻地方时为12时,所测得的是正午太阳高度。根据北京时间为6月22日13时,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可以计算出两地所在的经度为105°E,甲、乙两地的纬度分别为54°26′N和78°26′N。

  10.D比例尺为44.4÷[(78°26′-54°26′)×111×105]。

  11.B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常年盛行东北信风。

  12.C先判断出崖顶海拔高度应大于150m,小于200m。崖脚海拔高度为0米,即海岸线的海拔。

  13.D H坡西北高,东南低,为东南坡,是该地盛行东南风的迎风坡,降水多。等高线从高处向低处凸出的区域为山脊,反之为山谷。

  14.A在对流层,气温直减率为: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15.C等高距为200米。该崖的最小高度为陡崖处等高线条数减去1再乘以等高距,最大高度为陡崖处等高线条数加上1再乘以等高距米。

  16.C大坝加高100米后,水库理论水位最高可达200米。③号村庄海拔低于200米,位于库区,可能被淹没。

  17.A河流总是出现在山区的山谷集水线上,甲河所在地形为山脊。

  二、综合题

  18.(1)(50°S,45°E)(2)前半段向西南,后半段向西北。(3)正东正北(4)5550Km。

  19.鞍部山脊盆地山谷

  20.(1)DB等高线稀疏,坡度较小,工程量较小(2)西北风甲化工厂盛行风向的上风向,阳坡,环境优美(3)9(4)作图略

  地理期中复习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1、本章是从教学的整体出发,介绍了我国地形的总体特点和宏观分布情况,我国的主要地形区,地形对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本节教材主要包括3个内容:地势西高东低,山脉纵横交错,地形复杂多样。

  3、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要素,它既受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有严重的影响着别的要素,如气候、水文、植被、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形特征,将为学习以后各章节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1、 学生特点分析:

  对中学生的心理研究表明,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同时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也在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上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从生理上看,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习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 ,列表比较法,空白图指认法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

  (2)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能确认几条重要的山脉走向和位置。

  (3)知道中国的名山。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决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学习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形的整体特征和我国的主要山脉,因此中国地形的特点和山脉分布是本课的重点。

  而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这样一个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因为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

  地理期中复习教案 篇9

  一、教学内容分析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是八年级上册的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内容,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教材在编排上也注意突出中国的气候特征。气候特征可以通过其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反映出来,要了解气候特征首先应了解气温和降水,而且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及特点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这些知识,对后面的河流、自然资源、农业、区域地理的学习都非常有利,所以我对本节内容及时给以巩固。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读图、利用地图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能力;在技能训练方面,进一步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和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三、设计思想

  结合我们中考的大纲要求,这章节是学好中国地理的基本章节,在这章节中我认为情感教育目标的实现相对容易,而知识和能力的实现比较难。因此,在落实知识目标方面,我设计了三个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读图分析,比较归纳得出结论,逐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培养能力的目标方面,我重点训练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以及通过阅读某地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描述其气候特点的技能。由于我们学校学困生人数所占比重大,因此,问题的'设计尽量简单化,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兴趣。在教学中注重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由于本节中有些知识点是年年中考必考的,因此在复习时特别强调。

  四、教学目的

  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划分地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我国季风气候的基本规律及季风气候的影响范围,季风给我国带来的好处及不利影响。

  难点: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六、教学过程

  提倡探究式学习,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多媒体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能力。

  导入:播放几张反映气候与人们生活生产密切联系的图片。以此引入本节课的教学。

  探究一:我国气温分布特点是什么?影响因素是什么?

  互动一:出示“我国1月份平均气温图”指导学生阅读等值线图的方法,共同分析、归纳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出示)阅读等值线图的步骤是:

  (1) 根据图例,读数值,了解气温递变规律,概括总结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

  (2) 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部分,了解、分析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

  (3) 根据等温线的疏密了解气温空间变化的梯度或变化幅度;

  (4) 阅读南北气温极端数值,了解气温空间分布的具体差异。

  (练习一)阅读分析“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讨论回答下列问题。(让学生根据以上方法阅读“7月份气温图”,总结7月份气温分布特点,从而达到技能训练的目的。)

  (1)夏季最北的气温在 ℃以下,最南的气温在 ℃以下,我国南北气温大约相差 ℃。

  (2)与1月等温线分布特点相比,7月等温线分布 (密集或稀疏)。说明夏季我国气温南北温差 (大或小)。主要是受 因素的影响。

  (3)等温线在 出现向南的弯曲,并且 的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这主要是受 因素的影响。

  (4)泉州夏季气温大约是 ℃。

  互动二:出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观察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与我国1月0°C等温线的对应关系。

  小结:(学生完成练习二)归纳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探究二:我国降水分布特点是什么?影响因素是什么?

  互动一:学生阅读“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在图上找出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并观察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哪条等温线相吻合,加深秦岭-淮河自然地理分界线的印象。说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互动二:出示“我国的干湿地区”图,问: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是什么?(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湿润,降水量小于蒸发量——干燥。);出示“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和“我国的干湿地区”图,学生观察各干湿地区之间的界线大致与哪条等降水量线相吻合,了解不同干湿地区的降水量状况。

  学生完成练习三:归纳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探究三:分析总结我国的气候特征,说说你对我国气候特征有何评价?

  互动一:教师讲清描述气候特征的方法,出示图2。26,学生阅读四幅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说出四个地区的气候特点。出示泉州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说出泉州的气候特点。在“不同的气候类型图”中找出这五个地区,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出我国的气候特征之一——气候复杂多样。

  互动二:学生阅读“我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及“不同的气候类型图”,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出我国的气候特征之二——季风气候显著。

  互动三:学生完成练习四,(阅读北京、上海、广州三地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完成:从图上可以看出,季风区内哪几个月降水量较多?哪几个月气温较高?这种降雨和热量的配合特点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好处?)总结季风气候的特点:雨热同期。

  互动四:讨论我国的季风气候会带来哪些灾害性天气?

  学生完成(练习五):总结我国的气候特征,说说你对我国气候特征有何评价?

  地理期中复习教案 篇10

  复习目标:

  1、了解全球海陆分布的概况,记住海陆面积比例,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理解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海峡等概念。

  2、能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化,包括各种不同的作用。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闻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复习重点:

  1、海陆面积比例,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理解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海峡等概念。

  2、 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闻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复习难点:

  1、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

  2、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复习时间:一课时

  复习过程:

  1.海陆分布

  (1)海陆分布概况:地球表面由海洋和陆地组成,海洋面积大,占71%;陆地面积小,占29%。概括地讲,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2)半球的海陆分布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是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无论我们怎样划分,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在判断南北半球时,极点周围是陆地的是南半球,极点周围是海洋的是北半球。

  (3)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人类对地球海陆面貌的认识,经历了极其漫长的过程。早期人类所认识的世界,仅仅是陆地上人类足迹和视野所及的非常狭小的天地。那时居住在大陆两岸的人们没有交往,海洋被视为天地的尽头。在古希腊的`世界地图上,古希腊是世界的中心,而我们的祖先把自己的疆土称“中国”。

  2.七大洲

  (1)七大洲的分布:读图复习

  (2)主要大洲的分界线:

  ①亚欧两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峡。

  ②亚非两洲:苏伊士运河

  ③欧非两洲:直布罗陀海峡

  ④亚洲和北美洲:白令海峡

  ⑤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⑥南极洲与南美洲:德雷克海峡

  3.四大洋

  (1)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大洋中跨四个半球的大洋是太平洋、大西洋,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北冰洋。

  (2)四大洋的面积比较:

  4.海陆变迁的实例告诉我们:海陆的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

  ①喜马拉雅山岩石中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过去的海洋变成现在的陆地

  ②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有古河流及水井遗迹----→过去的陆地变成现在的海洋

  5.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

  (1)19xx年,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2)“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

  6.板块运动

  (1)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读图复习

  (2)证据:①地中海在不断缩小——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继续碰撞。

  ②喜马拉雅山在不断增高——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继续碰撞。

  复习小结:

  1.运用归纳法,理清主要知识点:

  (1)海陆分布:

  七分海洋:海洋主要集中于南半球、西半球;面积最大的大洋为太平洋,最小的为北冰洋(跨经度最广、纬度最高)。三分陆地:陆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东半球;面积最大的陆地为亚洲大陆,最小的为澳大利亚大陆。

  (2)大洲、大陆和大洲的分布

  六块大陆,七大洲,四大洋全部位于北半球,北美大陆、亚欧大陆,欧洲、北美洲,北冰洋全部位于南半球.澳大利亚大陆、南极大陆、南极洲跨南北半球,南美大陆、非洲大陆、亚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全部位于东半球。非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非洲、印度洋全部位于西半球,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南美洲跨东西半球。

  2.六大板块的名称和分布,要通过板块分布示意图来掌握。

  (1)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其中几乎完全位于海洋的板块是太平洋板块,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大陆属于印度洋板块。

  (2)所有板块处于在不停运动中,使板块间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相互碰撞或扩张,相对上升或下降,从而使地表出现海陆变迁。

  (3)板块交界地带是相对薄弱地带,地球内部能量最容易从这里释放,因此,多火山、地震发生。所以,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交界地带一致。

  3.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分布相比,掌握火山地震的分布。

  (1)两大火山地震带:

  ①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②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2)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处在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处在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地理期中复习教案】相关文章:

高三地理复习课教案10-13

期中复习计划07-23

期中复习作文07-19

期中复习教学反思12-20

高考地理的复习计划09-06

届地理高考复习指导04-25

高考地理复习计划04-26

高考地理复习计划04-26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