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案

时间:2021-03-13 08:19:50 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初中地理教案范文集锦六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地理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初中地理教案范文集锦六篇

初中地理教案 篇1

  【教学内容】第三节 地图(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学会绘制等高线图的方法;能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山谷等;初步学会绘制地形剖面图。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等高线图,学生识别常见的地形名称;通过动手制作地形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小组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地形种类。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式、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中国地形图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2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屏幕播放高原、山地、平原等自然景观的画面。

  同学们看到地球表面有高原、山地、平原等地理事物,而我们画的地图是平面的,如何在平面上表示地形的高低起伏呢?

  学生讨论,得出对这一问题的初步判断

  二、地形图的判读(板书)

  屏幕出示一幅等高线地形图,学生观察,教师说明:“地图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就是用绘制等高线来表示的。”那么,等高线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呢?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图1.27,同学们观察图中甲点的高度有哪两个数据?单位?有什么区别?

  总结:甲点以海平面为标准计算为1500米,这叫海拔。甲点以乙点为标准计算为1000米,这叫相对高度。

  提问:那么,什么是海拔和相对高度?

  ①海拔指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1、海拔和相对高度(板书)

  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图1.28“等高线示意图”及等高线的模型,讨论总结等高线的绘制方法。

  讲述:以海平面为起点,测出地面上各个地点的海拔,把它们填注在地图上,然后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线,这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上都标有高度,单位是米。

  拓展:由此而推,什么是等深线?(学生读书作答)

  2.等高线 (板书)

  在等高线地图上,如何判读地面的高低和地形起伏?

  学生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说出:只要填出地面各点海拔,就可比较各点的高低。

  总结:在等高线图上,不仅可以判断各地点的高低,还可以根据等高线的分布情况判断地形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学生观察图1.28等高线示意图,看看左右两个山坡的陡与缓?并判断坡度的陡缓与等高线的分布有何关系?

  确定: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让学生观察课本图1.29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示意图,从图可见,不同部位,等高线和形态的差别很大,怎样在等高线图上判读这些地形呢?

  学生总结教师补充:等高线弯向海拔低处为山脊,反之为山谷:两个相邻山顶之间是鞍部;等高线重叠处为陡崖。

  指导学生读图1.30,观察分析设色地形图的着色规律,从而得出:在不同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地形的图即为分层设色地形图。

  3.分层设色地形图(板书)

  出示“中国地形图”指导学生分析不同的着色:蓝色代表海洋,黄色代表高原、山地和丘陵,绿色代表平原,褐色为山地,白色表示雪线以上的部分。

  [学生活动]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课本P17活动。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通过分析能判读出各地的高低状况。而如何能够一目了然地看出各地的起伏状况呢?这就需要观察地形剖面图。

  4.地形剖面图(板书)

  学生同桌合作,完成课本P18活动3。先了解绘制方法,再观察绘完部分,然后自己动手绘制完整。

  总结:地形剖面图能直观表示某条线上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三、小结

  指导学生先组内交流,再派代表在班上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获得了哪些知识?

  学生小结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可取效果:以探究式活动为主线,以练习为辅助,图文并茂,化 抽象为形象,直观生动地解决难点问题。

  不足之处:由于本课内容多,难度大,在环节设计上欠完美。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8时)

  执教人:唐素芳 执教班级: 七(1)(2)

  【教学内容】第三节 地图(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记住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辨别方向的方法;记住一些常用的图例;能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定方向;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如辩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

  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能够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和指向标等确定方向,通过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活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地图的使用方法,使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从而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主动地使用地图。

  【教学重点】地图方向及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的判别。

  【教学难点】地图方向及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的判别。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投影片、挂图;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3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投影表格

  针对表格内容,能够进行比例尺形式的换算和大小的比较并回答。

  2.地图基本要素包括哪些?

  上节课我们已学习掌握了三要素之一:比例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剩余的2个问题:方向和图例。

  二、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1、投影:“日本图”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课本P15活动1的三个问题。

  小组内讨论并回答:

  (1)经纬: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先据经线定南北,再依纬线定东西,最后取综合。

  (3)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所标三点的四个方向,Y在X东北方,X在Z西南方。

  总结:在有经纬线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线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近北极为北,近南极为南),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直线纬线左西右东;弧形纬线:据地球自转(自西向东),箭头为东方)。

  经纬网定向法(板书)

  不知同学们注意没有,有的地图画有一箭头,箭头方向指示为北方,这个箭头叫什么?(指向标)

  小结: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依据指向标定方向,即指向标指示北方。

  2、指向标定向法

  投影图,学生思考:

  (1)A在B什么方向,A在C什么方向?

  (2)若图中AB两点间直线距离为24千米,请计算出该图的比例尺。

  学生讨论后回答:A在B正北,A在C西北;先量得AB图上距离是2.4厘米,比例尺为1:1000000或

  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回答课本P15“活动2”

  学生活动:科技园在学校的东方,农业实验区在科技园区的南方,学校在火车站北方,火车站在科技园区的西南方。学校与农业实验区的直线距离约为650米,从学校沿公路到科技园区,距离约是855米(四段公路图距分别是0.6、3.2、1.6、0.3厘米)

  提问:有的地图,既无经纬网,又无指向标,如何定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一般定向法

  拓展:我们生活在北半球,当你外出旅行迷路时,你怎样确定方向?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①白天:晴天据太阳定方向,据树木定方向;②晴夜:北极星定方向;③房屋定向法(北半球,一般坐北朝南)

  大家知道,地面上的景物在地图上是用不同符号表示的(即图例),并标注一些文字和数字注记,这些都是地图的语言。

  4、图例和注记(板书)

  请观察图1.24,看看一些常用图例有何特点?你能记住一些吗?

  (提示学生注意分类观察,找区别,如界线、交通线、城市、水库和湖泊等。)

  三、课堂小结

  留2分钟时间,由各小组的同学在组内交流,然后找几名代表总结,通过本课学习,你都掌握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可取效果:在活动中学,在学中活动,注重知识的运用;针对性练习,便于及时发现问题,采取补偿性教学;引进竞赛激励机制,活跃气氛,调动积极性。

  不足之处:对难点的突破及节凑的把握不准。

  解决措施:加强理论学习,提升个人能力,并精心备课,合理安排内容的进度和难点的突破。

初中地理教案 篇2

  【教学重点】

  1.我国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2.抓紧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我国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教学媒体】

  计算机课件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引言)

  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研究了中国地理环境方面的有关知识,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将一起学习和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了解和熟悉我们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以及保护环境方面的知识。

  在人类的所有活动中,人们最早从事的活动就是农业生产活动;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古国,农业生产的地位至今都居各业之首。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了解我国的农业生产。

  (板书)第七章 中国的农业

  (提问)1.农业生产为什么能成为人们最早从事的生产活动?

  两个原因,一是生存必需,即所谓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件件都是农业生产的产品;二是生产技术相对简单,人们易发明和掌握。

  (提问)什么是农业?我们首先要明确农业的概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广义上的农业或叫大农业,即通常所说的农、林、牧、副、渔五业。

  (展示)农业的分类图片

  请学生一一读出各业的主要产品并分析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特别注意补充农业生产的内容,不仅种粮食,还种棉、菜、油、糖等作物。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农业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必需的吃、穿、用等物质资料。

  请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

  (展示)分别展示纺织厂、陶坛储酒车间的图片。

  (提问)图中展示的是什么生产?(纺织工业)

  这种工业生产的原料有什么?(棉花)棉花是农业产品。

  这张图片展示的是什么生产?(造酒,是酿造工业)

  原料是什么?(粮食,所以叫米酒)

  (展示)农机作业图片

  (提问)图中的机械是农民自己制造的吗?

  (回答)(不是,它们是工业产品)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农业还给工业生产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

  所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提问)请同学们分析:大农业的五业当中,哪一业最重要?(种植业。所以,狭义的农业就是指种植业)

  (承转)下面我们就从种植业谈起。(转入第一节的教学)

  (提问)什么是种植业?制约种植业的因素有什么?

  教师明确给出种植业的概念:种植业是指在耕地上种植农作物的农业生产部门。它深受多种自然条件的影响。

  (提问)那么,这个生产部门有哪两个必需的自然条件呢?

  引导学生分析种植业的两个必需自然条件(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一是土地,二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

  因此,土地质量的好坏以及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气候因素就都会影响到种植业的类型和特点。

  (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土地都能种植农作物?(高山、戈壁、沙漠等土地不能种庄稼)

  什么样的土地可以种庄稼呢?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丰富的土地,才适宜种植业的发展,即只有耕地,才能发展种植业。

  (提问)是不是所有的耕地都完全一样呢?

  (展示)水田、旱地、梯田的图片

  (提问)(转入气候条件)为什么北京不能种椰子,黑龙江不能种香蕉,新疆不能种水稻?

  请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因为任何一种农作物的生长都需要足够的热量、水分、光照等气候条件。

  综合上面的分析,既要有耕地,又要有适宜的气候,两者都具备,才能发展种植业(转入种植业的地区分布)。

  所以,世界上温带和热带的一些河流冲积平原地区,往往成为人类发展种植业最早的地区,并因此成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请学生说出世界著名的文明发祥地(南亚的印度河—恒河平原,西亚的两河平原,北非的尼罗河三角洲,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

  我们已经知道,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农业大国之一。据考古发现,早在氏族公社时期,我国的黄河、长江流域就已出现了原始的种植业。直到今天,种植业仍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部门。

  下面,我们就详细了解我国都种植什么主要作物,在什么地方种植。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前面学过的知识,从地形、气候等方面综合分析,我国满足上述两方面条件的地区在什么地方?

  (展示)中国地形图、中国温度带、干湿地区分布图,指导学生阅读,得出:我国种植业为主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展示)练习的图片,根据分析找出正确的一幅图。

  (提问)整个种植业区内是不是全种植一种农作物?(不是)

  (展示)动画:中国主要种植业区和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一边展示,一边请学生辨认农作物并了解各种农作物主要分布的地区。

  教师落实各种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小麦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北,水稻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南,棉花主要分布在长江和黄河之间的平原地区;糖料作物中的甘蔗分布在南部的台、闽、粤、琼、桂、川等省区,甜菜则分布在北方的黑、吉、内蒙古、新等省区;油料作物中的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花生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地区。

  (提问)在我国广大的种植区内,这些地方(指图)种水稻、甘蔗、油菜等并且一年内能二熟至三熟;而这些地方(指图)能种植小麦、棉花、花生、甜菜等,但一年内只一熟或两年三熟,为什么?(转到我国南北农业的差异)

  因为,就是在种植区内,各地的热量、水分等气候条件也存在着显著差异,导致不同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和农作物种植的次数都不相同。尤其我国南北方之间,这种差异最显著。

  (提问)请学生回答并在图中指出我国南北方的界线(秦岭—淮河)。

  一边看动画概括,一边指导学生填下面的表。

  耕地类型

  温度带

  干湿状况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熟 制

  北 方

  南 方

  (提问)这些农作物都是因为人类生存需要,才种植它们;但每一种农作物人们需要的数量并不一样多,那么,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需要量最大、与我们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哪类作物?(粮食作物)

  (提问)为什么粮食生产和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1)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

  (2)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需要量大;(请学生计算一下,我国12亿人口,每人若按400千克的粮食标准,每年需生产多少粮食才能满足需要?)

  (3)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引导学生阅读“我国粮食总产量及其人均值的变化”图,请学生思考家里平时吃的粮食、蔬菜、食油、食糖是当地生产的,还是从其他地方运来的?);

  (4)自然灾害频繁,粮食产量波动大。

  (小结)所以,粮食生产是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政府历年都把努力增产粮食放在首要地位。

  (活动)我们下面请同学们筹划一下我国如何努力发展粮食生产的问题。

  请学生分析回答(提醒学生不要脱离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得出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途径:一是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是要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位面积粮食的产量和质量(视情况补充节约粮食,反对浪费,从我做起这方面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也就是说,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位面积粮食的产量和质量是目前我国增产粮食的主要途径。

  (提问)谁能在这方面做做文章?

  引导学生从种田的科学方法和自然条件上分析,找出商品粮基地。

  因为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所以首先要找那些自然条件优越(面积广大、土壤深厚肥沃的平原,热量充足、降水较多且灌溉便利),生产水平高,便于统筹管理的地区;在这些地区用科学方法种田(种田的科学方法一般包括:优良种子、先进的种植技术、科学的管理方法)。这些地区就叫商品粮基地,目前全国有九大商品粮基地。

  (展示)九大商品粮基地图(课上做练习:先在投影图上请学生练习,方法是一个学生指,另一个学生答;然后,指导全体学生一起在中国空白图上填注)。

  (提问)商品粮基地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有什么作用呢?

  粮食生产是我国的头等大事,并且,我国的人均粮食产量还没有达到世界的平均水平,那我们干脆把我国的所有耕地都用来种粮食,这样行不行?(不行)为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一是我国的自然条件和土地资源是多种多样的;二是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也是多种多样的)。

  所以,就必须在坚持“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还要贯彻“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和“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方针,因地制宜,使农林牧副渔得到全面发展。

  (小结)

  (1)了解了农业的概念和重要性;

  (2)学习了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下,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和主要农作物分布;

  (3)抓紧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的意义;

  (4)九大商品粮基地及其分布。

初中地理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四川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地区差异;了解四川旅游业的发展;了解四川省的交通发展。

  2.能力目标

  学会运用地图、资料分析四川省经济发展的优势;培养学生对比、归纳和综合分析等能力。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和终身学习地理知识的愿望。

  教学重点

  如何充分发挥当地优势发展地方经济。

  教学难点

  学会如何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描述一个地区。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 四川东西差异大,自然灾害频繁。特别是20xx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给四川带来了重创,同时也给四川带来了更大的机遇。四川人民在20xx年以14.5%的经济增速向全国人民递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四川人民是如何在经济上迅速崛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崛起的四川”。

  [教师活动]

  1.(板书)崛起的四种。

  2.用多媒体展示图8.7、8.8、8.9、8.10、8.11.

  3.提问:说说自己家乡有哪些特色的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学生活动] 回答:

  1.……

  2.……

  [教师活动]

  1.更正或补充。

  2.(板书)西部的经济强省。

  3.家乡人民把四川建设成了我国的西部地区工业总产值最大、工业门类齐全、优势产品较多的省级行政单位。

  4.提问:家乡人民发掘了哪些优势条件来发展经济?

  [学生活动] 回答:

  1.……

  2.……

  [教师活动]

  1.更正或补充。

  2.(板书)旅游天堂。

  3.(转承)“天下山水之观在蜀”。四川的旅游业,地震灾后迅速复苏。20xx年,四川人民将旅游业作为灾后重建的优势产业和先导产业,大力实施重振旅游工程,全省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1472.48亿元,同经增长34.8%.

  4.说说自己家乡有哪些旅游景点?

  [学生活动] 回答:

  1.……

  2.……

  [教师活动]

  1.补充饮食文化及红色旅游资源等。

  2.对旅游资源分类:

  自然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

  人文旅游资源

  [学生活动] 将自己列举的与老师补充的旅游资源分类。

  [教师活动] 作为学生,在旅游业发展中我们能做些什么?

  [学生活动] 完成P.105的活动。

  [教师活动]

  1.更正或补充。

  2.(转承)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交通。由于受盆地地形的影响,昔日的四川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但四川地处西南腹地的位置,使四川自古就是西南交通的要冲。在四川人民的努力下,如今的四川,早已天堑变通途,成为大西南的交通枢纽。

  [学生活动] 完成P.107的活动。

  [教师活动] 用多媒体展示四川的发展战略,激发学生热爱四川的情感和建设四川的责任感。

  [师生小结]

  板书设计

  西部的经济强省

  自然旅游资源

  崛起的'四川 旅游天堂

  人文旅游资源

  高速发展的现代化交通

初中地理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知道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及相应的解决途径,了解南水北调工程。

  2、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各类图表,逐步培养和提高读图、用图和析图的能力。

  (2)通过学习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原因及解决途径,培养分析、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节水意识,教育学生树立十分珍惜、倡导节约的资源观。

  二、教学重难点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应的解决途径。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视频《我国东部地区今夏南涝北旱》,引出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匀。

  2、空间分布:

  【情景一】住在南方的农民伯伯,搬到北方种粮食,由于他对北方的水土情况不太熟悉,在种植的过程当中遇到一些问题,需要同学们为他分析情况,并出谋划策解决问题。

  【小组讨论】(1)他应该种植的是什么粮食作物呢?

  (2)为什么要种植这种粮食作物?你可以图文并茂告诉农民伯伯吗?

  【情景二】当农民伯伯种植小麦的时候,他发现这里的地形平坦有很多耕地可以利用,可惜的是水资源不足,干旱严重的时候,农作物甚至无法生长。

  【小组讨论】(1)1、请结合右图为农民伯伯分析我国南北方水土配置的情况?并分析这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2)请为农民伯伯想想对策,解决问题。

  【思维拓展】为什么要把水主要调到华北地区而不是西北地区?

  3、时间分布:

  【情景三】春天来了,当地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春雨贵如油”,农民伯伯准备播种的时候,刚好遇上了干旱,小麦迟迟不能发芽。

  【小组讨论】

  (1)为什么春季会遇上干旱呢?(通过看图指出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的特点)

  (2)这种分布特点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有利和不利方面)

  (3)请为农民伯伯想想办法,并且说说你是怎样操作的?

  4、结束:“节水比调水更重要”(为后面“保护水资源”作铺垫)

  四、板书设计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空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跨流域调水

  时间:夏秋多,冬春少兴建水库

初中地理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设计

  1.了解农业的主要部门、农业的重要性、我国农业分布的差异。

  2.学会用网络查阅资料,能够进行信息的分析与综合。3.培养识图能力。明确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增强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地理知识已有所了解,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其“自主-协作”的学习习惯。农业是很重要的生产部门,但要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农业分布情况,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念。

  重点:农业在我国地理分布上的差异。

  难点:理解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三、教学模式

  这节课是基于局域网络下的“学”与“教”,上网查阅着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和动手动脑的能力。教学过程中通过人机交互、生生交互、师生交互开展教学活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如下。

  四、教法设计

  本节课利用网络,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动手动脑,实现知识的落实。

  五、教学过程设计

  授课程序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网络应用分析导课“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都和农业有关,说明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农业。回忆。复述。创设情境,引起兴趣。新课探究(过渡:农业与我们有怎样的关系呢?板书课题)我们先来谈谈农业与我们的关系。

  (一)农业与我们〖明确〗我们的吃、穿、用都来自农业。什么是农业?农业的主要部门有哪些?发展农业有什么意义?(教师小结)学生阅读课文后举手回答。发挥学生的观察力,培养表达力。过渡:我国的农业是怎样分布的呢?

  (二)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1.我国的种植业分布在哪里?以种植什么作物为主?为什么这样分布,与什么有关系?2.畜牧业主要分布在哪里?畜牧业的分布与降水有怎样关系?我国有几大牧区?都有什么著名的畜牧品种?3.我国的林业主要分布在哪里?属于什么地形区?降水情况怎样?属于什么干湿地区?4.我国渔业是怎样分布的?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是哪里?(教师评价、小结)〖明确〗表现为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上网查询,把全班分成四个大组,每组查一个问题。师生互动。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合作、交流的精神。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把范围大的事物缩小化。创设视觉平台。分析我国的农业为什么这样分布。(师生互动共同完成)学生思考、回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反馈练习

  课本活动1(教师指导并评价) 学生读图分析、填图。训练读图能力。

  课本活动2(教师指导并评价)学生思考、分析、作答。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了解影响农业的因素除了气候、地形之外还有海拔。小结师生共同回顾。查漏补缺,重申重点,进行爱国教育课外作业设计十年后理想农村的图画。创设学生大胆设想的平台。

  六、板书设计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

  农业与我们 (二)

  农业的地区分布1.农业 1.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分布

  2.农业的主要部门 2.分布特点

  3.农业的重要性

初中地理教案 篇6

  对于刚刚从小学走上初中的学生来讲,上好初中地理第一课对学生的来讲就更为重要。是为学生从小学阶段向中学阶段转换而设置的衔接课。通过给学生讲解有趣的地理现象和人地关系方面的地理趣味知识,以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新认识,提高学生上好地理课的自觉性,使学生逐步养成热爱地理科学、钻研地理科学的良好风气。

  以疑激趣

  教学片段一:(同步展示图片)——

  教师问:西亚的沙特阿拉伯,人们把旅店的床位安排在屋顶上,大家说为什么呀?

  学生1:他们那地方很穷,修不起房子。

  学生2:不对,沙特阿拉伯很富裕,石油资源非常丰富,所以不可能是因为穷。

  学生3;老师,是不是因为那地方环境优美,住在屋顶可以尽情地欣赏周围的风光,站的高,看的远。

  学生4:不对,那晚上就不怕冷?也不怕下雨?

  老师:同学们,要想搞清楚原因,就的好好学习地理,学好了你的知识自然就丰富起来了,你就能解释了这些奇怪的现象。

  学生们:老师,我们现在就很想知道沙特阿拉伯为什么把床位安排在屋顶上?

  老师:好吧,请同学们看地图,沙特阿拉伯位于热带、-带地区,终年气温很高;气候干旱,很少下雨,可谓“滴水贵如油”,人们把床位安排在屋顶上,没有被雨淋湿的后顾之忧,这是与当地气候条件相适应的一种特殊的人文景观。

  学生们:啊?原来如此呀!

  教学片段二:——

  老师问:来自非洲东部高原地区的运动员经常能取得好成绩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1;他们没有鞋子穿,已经练出了赤脚走路,所以跑起来快。

  学生2:不对,没有鞋子穿与跑的快没有关系。

  学生3:可能是因为他们经常追赶野兽练出来的。

  学生4:是不是因为他们经常没有水喝,锻炼出了忍饥挨饿的本领,在跑步中不觉得渴、饿。

  老师:大家思维很活跃,老师感到很是欣慰,不过,你们说的还是没有科学的依据,要想弄清楚原因,大家就的学好地理。现在我就给大家讲为什么。请看图,非洲东部是高原地区,高原地区由于地势高,大气中含氧量相对较低,长期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适应了缺氧的环境,中长跑运动员需要有较强的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而来自高原地区的人,无氧耐力具有优势,比较适合中长跑运动,这也是来自东非高原的运动员取得好成绩的一个重要原因。

  教师:通过探究一些问题,同学们,你们说,学习地理这门课好不好呀?有趣没趣呀?

  学生:好,很有趣。

  评析:

  教师提出了一些的问题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以疑激趣使学生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兴趣,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审美情趣。同时,老师让学生先七嘴八舌地发言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以谈话、聊天的形式来和学生对话,体现了师生关系民主、融洽。也很符合《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学习“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引导学生明白学习地理的方法

  教学片段:

  教师问:同学们,既然地理课能让我们内知道很多道理,那么如何才能学好地理课呢?

  学生1:做好课前预习

  学生2:及时做作业和复习

  学生3:上课认真听讲,不说小话、不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

  学生4:要有坚持不懈的毅力,不能三天打鱼,两日晒网。

  教师;如果你想了解一些地方或者了解一些地理现象,你还的必须首先知道它们在地球的什么地方,然后才能进一步去分析产生一些现象的原因,对不对呀?

  学生们:对

  学生5:老师,像我国南方为什么就热,北方为什么就冷,这要看地图才能分析出来。

  学生6:为什么俄罗斯的东部地区人烟稀少,这也的看地图就能分析出来。

  学生7:如果不看地图,我们就不知道西藏在什么地方,美国在什么地方。

  教师:同学们分析的很对,学习地理离开了地图,就等与空中楼阁,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教师:要想学好地理的确需要大家做好课前语系、课后复习、上课认真听讲,你们说的这些道理是学习每一门课程所要求的做到的地理学科除了要求做到以上几方面以外,我们还得重视学会读图,提高读图、识图能力。

  评析:

  长期以来,所有的课程的学习都好似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一言堂,根本没有学生发言的权利,以上对话就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课堂充满了民主的气氛,从对话中也能感到学生的认识问题的能力还是很强的,那种把学生看成什么也不知道的陈旧的观念在这里荡然无存。

  案例反思:

  本课以“聊天”、“谈话”的方式,与学生共同研讨地理与生活的关系,尽量从学生的经验出发,遵循从感性认识开始,然后再上升到理性认识。尽量利用创设学生熟悉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思维、积极发言,学习有兴趣。坚持了“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的思维在前马脚市的点拨在、评价在后”的原则,使学生树立起了自主学习的意识。

【有关初中地理教案范文集锦六篇】相关文章:

有关初中地理教案范文集锦8篇03-15

有关初中地理教案范文集锦9篇03-14

有关初中地理教案范文集锦6篇03-09

有关初中地理教案范文5篇04-05

有关初中地理教案范文五篇03-11

有关初中地理教案范文九篇03-10

有关初中地理教案范文集锦七篇03-16

有关初中地理教案集锦7篇04-17

有关初中地理教案集锦五篇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