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树立自觉意识,提高备考效率

时间:2021-10-31 16:19:48 高考辅导 我要投稿

树立自觉意识,提高备考效率

    作为一组语文备考文章的开篇,我认为有必要先从总体上谈一下,因为一种欺骗行为正危害着语文备考。某公司打着北京大学的名号,2005年搞了一个“猜题”系列,2006年又弄了一个“母题”系列,并且蒙蔽某些官员、学者,在各种媒体上大做广告,声势铺天盖地。一些广告颇多水分,本已不足为奇:体操明星做着减肥茶广告,自己却因体重增加不能再练;影视明星做着补钙广告,自己却走动不得楼都难下……但涉及高考的虚假产品和广告,就更加恶劣,它欺骗广大考生和家长,搅乱学校正常备考,危害考生一生的命运。考生和家长为何受骗?正因为在总体上处于不自觉的状态。

   

    高考是讲求效率的考试,要求考生在限定时间之内作答正确。高考的备考,也要讲求效率,备考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极其有限的常数,要倍加珍惜,绝不可随意挥霍。为提高高考备考效率,必须树立备考自觉意识。这里所说的“自觉”,当然不是那种勤奋刻苦、废寝忘食的非智力因素的“自觉”;而是一种智力的自觉,是一种建立在对考试规律、试题特点、考生认知实际切实把握及遵循的基础上的自觉,是一种彻底的实事求是。遗憾的是,种种错误的备考行为正吞噬着对备考效率的自觉追求,冲击着对语文备考规律的自觉探求。

  

    正视高考,首先要反对的就是“功利语文”。

   

    “押宝猜题”将“功利语文”推到极端,充斥语文专业报刊的“诗词鉴赏十八式”、“现代文阅读十大方略”、“古文断句十二要点”等,则是“功利语文”的另一种做法。实事求是的选择是,将语文备考建立在语文素质的基础上,使语文备考成为提升语文素质的一个有机环节。这是“正视高考”有别于“功利语文”的重要分野。

   

    正因为此,高考语文备考应当高度重视:思维能力与语言能力的统一;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的统一;知识积淀与基本能力的统一。

   

    作为母语,语文是我们思维的载体,又是我们自我表达和相互交流的一种形式。思维与语言密不可分。语文备考的根本任务是锤炼思维能力和提升语言能力。无论思维能力还是语言能力,都包含着科学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包含着对生活和人生的感悟,都包含着认识的深化和情感的丰富。

   

    是否关注生活,感悟人生;是否锤炼思维,提升语言,是评价语文备考的最重要的标准。这一标准与语文的学科性质以及考试要求是一致的:语文的“工具性”主要落实在语言能力上,语文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思维能力上。试卷中的一道道题目,其承载“工具性”或“人文性”任务的侧重不尽相同,这一点有必要明确;但是二者的结合却是共同的,这一点更需要明确。

   

    语文考试有共性的要求,见诸《考试大纲》;语文备考又有个性的需求,这一点也与其他学科存在巨大差异。其他学科学习的主渠道是课堂,学生正是在课堂上循序渐进,获取必要的知识,提高相应能力,进而形成某种专业思维方法的。作为母语,语文有它的特殊性。语文学习是终生的,语文学习绝不仅限于课堂,语文课堂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解答高考题目所依托的知识与能力积淀,来源散漫,不具备循序渐进的体系;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也不囿于语文课堂。无论语文知识还是语文能力,都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语文备考必须正视这一点并采取实事求是的对策。

   

    语文知识有两个范畴:一是语言积淀,不具备严密的体系,却与语文能力的提高密切相关;二是专业知识,基本属于对语言或文学现象的梳理和解释,与高考语文的读写能力没有必然关联。

   

    高考语文试题以能力立意,试题也包含着相当的知识因素:有些题目知识因素重些、直接外显些;有些题目知识因素轻些、间接内敛些。高考语文试题不考名词术语,涉及的知识内容主要属于语言积淀这一范畴。

   

    审视现行《考试大纲》和试卷实际,高考语文试题涉及的直接知识因素,主要包括四个层面,八个要点:(一)汉字:①汉字字音,②汉字字形;(二)词语:①近义词语,②成语熟语;(三)文言:①文言实词,②文言虚词;(四)其他:①名句名篇,②其他知识。高考对这些属于语言积淀范畴知识的考查,大多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应用的而非记忆的、个性的而非普通的。语文高考的理想状况是不可复习也不需要复习。语言积淀主要靠日常课内课外学习和生活来充实。备考的主要任务则是对语言积淀进行个性化的梳理、筛选、补漏并压缩范围、强化巩固记忆。

   

    谈到语文高考所需要的能力,应该认识到它只是多维度的语文能力中的一个方面。是一种建立在一定的语言积淀基础上的基础性能力。这一母语掌握的基础性能力又是进行语文评价、鉴赏、审美活动以及价值观判断或展示的基础。这种基础性语文能力大约表现在三个方面,细化为六个要点:(一)现代文阅读:①语句语段,②整篇文章;(二)文言文阅读:①古文阅读,②古诗鉴赏;(三)现代文写作:①片段表达,②整篇作文。

   

    高考语文所涉及的语文知识和能力不能截然分开。二者综合起来,就是语文素质。知识不是僵死的,而是以一种应用的形式来体现;能力也不能没有知识依托。高效备考的方针是:尽可能缩小知识圈,尽可能突出能力线。

   

    在被“功利语文”左右的语文课堂上和复习资料里,语文备考,往往陷于知识点的细密分解,陷于所谓方法的逐一罗列,而不能致力于语文素质的根本提升。把鲜活的语文能力,僵化为一个个知识点、一条条知识线、一层层知识网络、一种种套路方略,是一种思维的懒惰,是用行为的勤奋取代思维的勤奋,掩盖思维的懒惰。这恰好适应应试教育环境里学生的心理期待,因此具有相当大的危害。梳理一下知识不是有害的,了解一些方法也是可以的,但若由此淡化、冲击甚至取代对生活和语言的感悟、把握,那就弊大利微。语文考试的根本任务是考查学生对生活和语言的感悟、把握,不能把语文课抽掉血肉灵魂,异化为套路方略的骨架僵尸。前者在培养语文素质的主人,是一条活路;后者在训练语文应试的奴隶,是一条死路。

   

    危害高考语文备考指导的习惯性行为有:1.单纯、僵化地灌输课文有关结论;2.割裂对待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3.片面突出教师个人的兴趣专长;4.堂而皇之地构建庞杂的理论框架;5.过分细密地强调专业系统知识;6.猜题押宝与搜集风传考试信息;7.脱离实际地编造解题思路方略;8.增加课时推行盲目的题海战术。

   

    这便是“功利语文”的八大金刚,后面几种在当前语文备考中尤其风行。金刚怒目,阴霾满天,语文备考有丢弃它的必要。

   

    我们必须从繁琐、被动的备考中解放出来。实事求是地从实质上认清高考语文试题中的知识点和能力线。作为母语,语文,不是与其他学科等同的、一般意义上的科学;作为高考,语文试题考查的无非是“一枝一叶一盆土,一词一句一份题”——至于其具体内容,我们将逐次道来。

   

    语文能力的真正提高,绝非短时间内可以奏效,但形成语文备考的“自觉”意识,却可收事半功倍之效。这应该是高考语文备考指导思想的一项根本性转变:我们的备考,重点不是使语文能力得到多大提升;我们的备考,重点是使固有的语文能力得到发掘和展示。这样,备考“自觉”意识的重要性就十分豁然。当然,我们有必要依据考试内容将“自觉”这一总体意识具体化、明确化,在各特定领域、具体环节中树立“自觉”意识。在“自觉”意识指导下训练,是高效率语文备考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