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名师点评2007高考江苏语文卷
>> 点击查看《2007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江苏语文试题》
江苏作文题目全文:
21.作文(60分)
人人头顶一方天。每个人的生活都与天空相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天空。 明净的天空,辽阔的天空,深邃的天空,引人遐思,令人神往。
请以“怀想天空”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试评2007年人文色彩丰富、时代气息浓郁的江苏语文卷
江苏省自己命制的第四套语文试卷今天终于面世了。匆匆一瞥之后,笔者的最深印象是:文化色彩丰富,时代气息浓郁。
今年江苏卷的题型、题量和赋分如下。语言文字运用,共6题,24分。其中语音、成语和病句3道选择题,9分;语言运用3道简答题,15分。名句名篇默写,1题6空,6分。古代诗文阅读,5题,26分。其中选择题3道,9分;古文翻译1题3句,9分;古诗鉴赏1题2问,8分。现代文阅读,8题,34分。其中小阅读选择题4道,12分;大阅读简答题4道,22分。写作,1题,60分。因此,命题者严格遵循了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的《2007年语文科考试大纲》和本省考试院制定的“补充说明”。
从语言文字运用试题选材到小阅读选用今年4月“世界汉学大会2007”主题演讲《汉学是什么》再到大阅读采用著名诗人、作家雷抒雁先生的具有浓郁关中风味的散文《麦天》,从要求用一个生动形象的句子(要求运用比喻或比拟的修辞手法)表达让“0”字尽快收录到汉语辞书中这样的意思到围绕“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一主题口号补写主持人的开场白再到以“怀想天空”这一抒情色彩浓郁的作文题目……充分表明江苏卷“语文科补充说明”“注重能力考查,贴近现实生活,富有时代气息,着力引导考生提高人文素养,同时注意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的命题指导思想得到命题者的高度尊重。
关于三道语言知识题
第1题语音,采用了前几年全国卷形式,但考查点还是同江苏去年一样,全部落在了常见多音字上,难度与去年相同,可能致误的是“着落/不着边际”(都音zhuó)的辨读。第2题恢复全部考查成语(没有像去年一样出现近义词辨析),除“一孔之见”离学生距离稍远之外,“改弦更张”“釜底抽薪”和“推波助澜”都是常见成语。选项应为“推波助澜”,属褒贬色彩颠倒。难度与去年相当。第3题病句辨析应当比去年容易。A项是“传统”与“继承、提高、升华”不能同时搭配,B项也是“专利意识”和“开发水平”不能同“提高”一起搭配,C项是句式杂糅或成分残缺。值得一提的是正确项D,该句结构同1997年全国卷得分率极低“银行储蓄额的高低”那道题: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无论幅度大小,都为减缓地球温度的不断上升和海平面的持续上涨提供了可能。考生的跟斗可能跌在这里。
关于小阅读
这是一篇很新鲜的材料,刊载于2007年4月的《光明日报》,作者是人大校长纪宝成先生。原是演讲稿,命题者作了较大改写,现近千字。这篇文章围绕“汉学发展历程”和“汉学研究应当持守的对话精神”设置了四道选择题:分别要求选出关于汉学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对中西文化观念“差异”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对于“海外汉学”和“中国文化”关系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和依据文中信息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文章视野比较开阔,人文底蕴不够深厚的考生可能会感觉有些困难。总体难度与去年冯骥才先生的《木版年画》持平。
关于文言文
材料节选自武敏之的笔记小说《三十国春秋》,传主是南朝刘宋时的高进之。选文700多字。江苏命题者在文言文取材上有一个“潜规则”:避熟就生,而不像全国卷常选《史记》等经典,而人物也常常与典故、成语有关。材料情节较为曲折,出现人物也多,要求判断的字词和翻译的句子,感觉上不太容易。第8题的中“爽”的“差错”和“趋”的“快走”义高中课文中都出现过;“刑”的“宰杀”义属名词活用为动词;“伺”为多音多义字,据文意因为“等待”而非“等候”,属于极细微的差错,考生极易误判。第9题选出主人公“善于计谋”的一组是送分题。第10题正确选项为D,考点设在“桓道济为朝廷所收”上,事实上也是被诬陷而英勇就义了。翻译中的“设备”属古今异义,“死友”“死君”属为动用法,这些也都有些障碍。
关于古诗鉴赏
江苏卷今年继续选用词作。作品为辛弃疾《鹧鸪天·送人》,全词如下: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试题设计了如下两问:(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送别词,多叙男女离别。从古以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缠绵悱恻之情,哀怨凄惋之音,往往笼罩全篇。辛弃疾的这首送别词,却立意不俗,超出常境。
词开篇即述离情,词人把送别场面凝缩成“唱彻”而“泪未干”,展示出形象的凄苦情状。一接却正话反说:“功名馀事且加餐”。“功名”,指官爵。视功名为“馀事”,或者说“志不在功名”,在封建社会真如凤毛麟角。辛弃疾“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的《鹧鸪天》词云:“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簇拥千军万马,突破重围渡江投奔大宋朝廷,固是爱国壮举,又何尝不是为了功名!“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在封建社会里,是互相联系的。换言之,只有“达”,才能“兼善天下”。所以视功名为余事而劝加餐,处于“国仇未报壮士老”的具体历史情况下,这里旷达的成分不多,更多的是激愤,是反语。“浮天”二句,以景映情,烘托点染。先写江中之水: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景句关联词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韵,把行色的凄凉况味,推上一个高层次。
下片宕开,从久远的历史长河来作论述:“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哀?聚会才使人欢乐吗?无论“离”,无论“合”毕竟都是个人间的事,它们只是“今古恨”的一种,言外之意是国家的分裂、人民的苦难,较之个人的悲欢离合,是更值得关注的事!用“只应”诘问更力重千钧。后结仍扣紧送人题意:“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江头风高浪急,十分险恶,但哪有人间行路难呢?这两句托意深刻,正应辛弃疾的身世遭遇并包容如今带湖闲居种种生活的体验在内。一首56字的《送人》小词,写得这样内蕴丰富,寄情高远,绝少“黯然销魂”情绪,“英雄感怆,有在长情之外”,由此词正可悟出。
关于名句名篇默写
与去年一样,4分出自“补充说明”今年首次规定的篇目,分别是杜牧《阿房宫赋》中的“长桥卧波,未云何龙?覆道行空,不霁何虹”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另1分考查初中背诵的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课外1分选自《管子·牧民》中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该句上句知名度极高,而下句却相对冷僻,想必不少考生会有困难的。
关于现代文大阅读
选文《麦天》刊于2006年7月的上海《文汇报》,作者雷抒雁,陕西人。当代诗人、作家。先后出版诗集《小草在歌唱》等十多部和散文集《悬肠草》等六部。曾多次获得文学创作奖,作品被译为多种文字在国外发表。节选后的《麦天》约1200字,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洋溢着一种丰收劳作的喜悦和亲人家庭的和乐,语言鲜活生动。题目涉及信息概括和分析,如第14题;景物描写的表达特色分析,如第15题;文中一段叙述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如第16题;第17题是对文中重要词语“鲜亮”与“滋味”的理解。这些题目,较去年切入角度小巧,设问清晰。试题更突出了对文学作品语言、结构的分析和欣赏。比较清楚地体现了新课程对文学作品学习的要求,这对2008年的复习和应考应当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关于语言表达运用试题
第18题继2004、2005年后继续选用有条件压缩语段形式,概括文字较为宽容,难度尚可。第19题,4分,笔者认为相当困难。原题如下:一位学者指出,“0”是一个早已普遍使用的汉字,它形简而意赅,直观而独特,但许多重要的汉语辞书却没有收录。请用一个生动形象的句子表达让“0”字尽快收录到汉语辞书中这样的意思。要求:(1)切合原意;(2)运用比喻或比拟的修辞方法。
试题不是要考生讲道理,作议论,写出一个将“0”收进辞书的理由,而是要“用一个生动形象的句子表达让“0”字尽快收录到汉语辞书中这样的意思”。笔者的感觉是该题的题干文字较为别扭,表意不甚明朗。
第20题,还是仿写题。奥运主题口号,考生耳熟能详,奥林匹克精神考生也了然于胸。细细读来并不困难,要求考生填写的内容也较常见。但一道5分题,文字占据了16K纸的大半版面,想必会给考生带来压力。
关于作文
江苏作文,四年的题目似乎形成了一个系列。
2004年是太过灵动的“山的沉稳和水的灵动”,让不少考生手足无措。2005年则是
【名师点评高考江苏语文卷】相关文章:
名师点评2011高考北京数学试卷04-26
名师点评2011年高考英语全国卷写作04-26
名师点评2011年高考(北京卷)物理试题04-26
高考各科点评03-06
名师点评2011年高考作文命题三个特点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