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率教学设计

时间:2023-02-25 17:29:14 宗泽 汉语词典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频率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频率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频率教学设计(精选10篇)

  频率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大量反复实验后获得的频率折线统计图,发现可以用稳定时的频率值来估计机会的大小。

  2.通过动手实验和课堂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描述、分析数据的技能。

  3.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美好品德,认识通过实验、归纳可以获得数学猜想,体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相信经过大量的重复实验后所得到的平稳时的频率值可以作为随机事件每次发生的可能性(即机会)的估计值。

  难点:通过实验得到随机事件发生的机会。

  教学准备

  学生:自制大小两个转盘(涂有红、蓝两种颜色) 。

  教学过程

  一、复习活动。

  1.请大家回答上节课学习的机会的定义。

  2.抛掷两枚硬币,当实验次数很大以后,出现两个正面的频率值稳定于______,出现两个反面的频率值稳定于_____,出现一正一反的频率值稳定于______。

  思考:把硬币换成瓶盖,结论还是这些数吗?

  二、引导观察。

  1.导人课题。

  上节课我们做的实验是抛掷两枚相同的硬币,从而得到了可以用平稳时的`频率来估计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即机会) 。这一节课我们再做一个实验,来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在实验中寻找规律(2) 。 )

  2.提出问题。

  拿出自制的转盘,统一要求如下规格:

  用力旋转如上图所示的转盘甲或转盘乙的指针,如果你想让指针停在蓝色上,那么选哪个转盘能使你成功的机会比较大?

  3.分组实验。

  以小组为单位做这个实验,同一小组内成员做的次数可以累加,将实验结果填人课本第99页表15.1.3,并在图15.1.4中用不同颜色的笔分别画出相应的两条折线。

  4.总结概括。

  从实验结果中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5.深入思考。

  (1)有同学说,转盘乙大,相应地,蓝色部分的面积也大,所以选转盘乙成功的机会比较大。你同意吗?

  (2)还有同学说,每个转盘上只有两种颜色,指针不是停在红色上就是停在蓝色上,成功的机会都是50%,所以随便选哪个转盘都可以。你同意吗?

  三、举例应用。

  如果不做实验,你能预言下图所示的转盘指针停在红色上的机会吗?

  四、思维拓展。

  一个袋中有3个红球,5个黄球,7个绿球。每次从袋中摸出一个球,然后放回搅匀再摸。请设计实验,画出统计表,并画出折线图。完成后回答下列问题:

  (学生四人一组合作完成。 )

  (1)摸出一个恰好为红球的频率稳定在什么值?

  (2)知道从袋中摸出一个为红球的机会是多少?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需要老师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自己总结。 )

  六、布置作业。

  1.园园有5张扑克牌,从中任意抽出一张是2的机会为1,你能猜出园园的5张牌分别是什么吗?

  2.课本第101页习题15.1第2题。

  频率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摸牌等实验理解当试验次数较大时,试验频率稳定于理论概率,知道据此可以估计某一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

  2、结合具体情境初步感受统计推理的合理性,进一步体会概率与统计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经历“猜测结果——进行试验——收集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等活动过程,建立正确的概率直觉,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2、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

  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想、实验、归纳、类比、推断等活动,体验数学知识的自我生成性,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辩证思维能力,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和力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活动丰富对频率与概率关系的认识,知道当实验次数较大时,频率稳定于理论概率。

  难点:收集数据、分析折线图、辩证的理解频率与概率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交流合作法,辅之以其它教学法,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通过摸牌等游戏来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实验的过程中实现对数据的收集、整理、观察、分析、讨论,最后通过运用类比、合作交流等方式,归纳出当试验次数很大时,事件发生的频率稳定在相对概率的附近。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模拟实验,辅助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丰富完善学生的认知过程,使有限的时间成为无限的空间。事先教师准备图表、电脑、纸牌等;学生事先复习相关知识,准备计算器、直尺、三角板等。

  四、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紧紧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出发点进行如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情境一:红楼梦片段,情境二:掷硬币游戏问题:较复杂的随机事件的频率也具有稳定性吗?

  (二)实地演示探索新知

  1、明确规则

  活动目的及方法:准备两组相同的牌,每组两张,两张牌的牌面数字分别是1和2,从每组牌中各摸出一张,称为一次实验。

  活动方式:独立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2、实施试验

  活动步骤:

  (1)猜想:你认为牌面数字和为几的频率最大?

  (2)收集数据:以同桌为单位,每人做40次实验,依次记录每次摸得的牌面数字和,并根据试验结果填写下表:

  (3)验证猜想,制作相应的频数分布直方图

  (4)两张牌的牌面数字和等于3频率是多少?

  (5)六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分别汇总其中的两人、三人、四人、五人、六人的.实验数据,相应得到实验80次、120次、160次、200次、240次时两张牌的牌的数字和等于3频率,绘制相应的折线统计图。

  (6)在上面的试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7)电脑模拟实验,加深认识

  3、提升认识总结规律

  (1)计算和为3概率

  (2)类比,总结出当实验次数较大时,频率稳定于理论概率。

  (三)发展思维应用拓展

  1、借助实验(电脑模拟)来估计和为4的概率。

  2、探讨:什么类型的随机事件适合用实验法估计呢?

  (四)明辨是非总结归纳

  活动1:辨抛掷一枚质量均匀的硬币,出现“正面”和“反面”的概率均等,因此抛掷1000次的话,一定有500次“正”,500次“反”,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

  活动2: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谈你的收获感言。

  频率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的

  1.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了解的意义和作用。

  2.使学生会就一组数据列出表,画出直方图。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按步骤就一组数据列出表,画出直方图。

  难点:组距、组数、分点的确定。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如何在直角坐标系中做出(160.5,18)和(151.5,3)的对应点。

  引入新课

  某次考试中,我们不仅需要了解学生的平均成绩,还需要了解他们中90分以上,80~90分,…,不及格的各占多少?此类问题如何解决?

  对学生身高进行测量,得出一组数据,需了解140厘米以下,140~149厘米,150~159厘米,…,160~169厘米,170厘米以上的人数有多少?此类问题如何解决?

  本课解决此类问题。

  新课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阅读并理解教材的内容.通过对这一引例的了解,得出此类问题的解题步骤:

  (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2)决定组距与组数。

  (3)确定分点。

  (4)列表。

  (5)画直方图。

  接下来让学生作如下练习:

  填空题:

  1.计算一组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是为了解和掌握这组数据的____有多大

  2.组距是指每个小组的____之间的距离.

  3.某批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为23,组距为3,那么应将这批数分为____组

  4.决定分点时,应使分点比数据____一位小数,并且把第1组的'起点稍微____一点

  5.将某批数据分组后,落在各小组内的数据的个数叫____,它与数据总数的比值叫做这一小组的____

  6.将一些数据分成6组,列出表,其中前3组的频率之和是0.6,后两组的频率之和为0.3,那么第4组的频率是____

  小结

  本课学习了:

  1.频数、频率的概念。

  2.表、直方图的制作.

  作业:选用课本习题

  补充作业

  某班40名学生中,14岁的有5人,15岁的有30人,16岁的有4人,17岁的有1人。

  (1)试填写下面表;

  (2)该校这个班所在年级100名同学中,估计年龄在15岁,16岁的学生分别有多少?

  四、教学注意问题

  本课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列表、画直方图.因此,要求学生能作简单的此类问题即可。

  频率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相信经过大量的重复实验后得到的频率值确实可以作为随机事件每次发生的机会的估计值,体会随机事件中所隐含着的确定性内涵。

  2.使学生知道,通过实验的方法,用频率估计机会的大小,必须要求实验是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的。且在相同条件下,实验次数越多,就越有可能得到较好的估计值,但个人所得的值也并不一定相同。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并学会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

  重点:频率与机会的关系。

  难点:如何用频率估计机会的大小?教学准备数枚相同的图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上一节课,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观察,我们已经知道:实验是估计机会大小的一种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实验,观察某事件出现的频率,当频率值逐渐稳定时,这个值就可以作为我们对该事件发生机会的估计。

  实际上,在前面的问题中,即使不做实验,也可以设法预先推测出事件发生的机会,为什么还要花大量时间去进行实验呢?

  下面让我们看另一类问题:

  一枚图钉被抛起后钉尖触地的机会有多大?

  二、分组实验

  1.两个学生一个小组,一人抛掷,一人记录

  每个小组抛掷40次,记录出现钉尖触地的频数

  教师负责把各小组的结果登录在黑板上

  2.然后把每小组的结果合起来,分别计算抛掷80次、 120次、 160次、 200次、 240次、 180次、 320次、 360次、 400次、 480次、 520次、 560次后出现钉尖触地的频数及频率

  3.列出统计表,绘制折线图

  4.根据实验结果估计一下钉尖触地的机会是百分之几?

  5.课本第105页表15.2.1和图15.2.2是一位同学在抛掷图钉的`实验中画的统计表和折线图。这与你实验的结果相同吗?为什么?

  三、深入思考

  如果两个小组使用的是两种不同形状的图钉,那么这两种图钉钉尖触地的机会相同吗?

  能把两个小组的实验数据合起来进行实验吗?

  四、概括小结

  从上面的问题可以看出:

  1.通过实验的方法用频率估计机会的大小,必须要求实验是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的。比如,以同样的方式抛掷同一种图钉。

  2.在相同的条件下,实验次数越多,就越有可能得到较好的估计值,但每人所得的值也并不一定相同。

  五、用心观察

  我们已经知道,在相同条件下,实验次数越多,就越有可能得到较好的估计值。那么,总共要做多少次实验才认为得到的结果比较可靠呢?

  观察课本第105页表15.2.1和图15.2.2 。

  当实验进行到多少次以后,所得频率值就趋于平稳了?

  ( 小结:实验到频率值较稳定时,结果比较可靠。这个频率值也就可以作为这个事件发生机会的估计值。 )

  六、巩固练习

  课本第107页练习第1 、 2题。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老师帮你解决的?

  注意:通过实验的方法用频率估计机会大小,必须要求实验是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的。

  八、布置作业

  1 、课本第108页习题15.2第2题

  2 、课本第106页做一做

  2 、数字之积为奇数与偶数的机会

  频率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经历试验,统计等活动过程,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2、通过试验,理解当试验次数较大时试验频率稳定于理论概率,并可据此估计一事件发生的概率。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估计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的方法

  教学难点:

  领会当实验次数很大时,可以用一个事件发生的频率来估计这一事件发生的概率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

  1、实验一:准备20张大小相同的卡片,上面分别写好1至20的数字,然后将卡片放在袋子里搅匀,每次从袋中抽出一张卡片,记录结果,然后放回搅匀再抽.

  将实验结果填入下表:

  实验次数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出现5的倍数的频数

  出现5的倍数的频率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绘制频率折线图

  从实验数据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频率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稳定于什么值?

  从袋中抽出一张卡片是5的倍数的概率是多少?

  实验二:准备两组相同的牌,每组两张,两张牌的牌面数字分别是1和2.从每组牌中各摸出一张,称为一次实验。

  一次实验中两张牌的牌面数字和可能有哪些值?

  每人做30次实验,依次记录每次摸得的牌面数字,并根据实验结果填写下面的表格:

  牌面数字和 2 3 4 频数 频率 根据上表,制作相应的频数分布直方图

  你认为哪种情况的频率最大?

  两张牌的牌面数字和等于3的频率是多少?

  汇总各个小组的数据,填写下表,并绘制相应的的频率折线统计图

  实验次数 60 90 120 150 180 两张牌的牌面数字和等于3的频数

  两张牌的牌面数字和等于3的频率

  二、议一议

  在上面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如果继续增加实验次数呢?与其他小组交流所绘制的图表和发现的结论

  当实验次数很大的时候,你估计两张牌的牌面数字和等于3的频率大约是多少?你是怎么估计的?

  三、做一做

  将各组的数据集中起来,求出两张牌的牌面数字和等于3的频率,它与你们的估计相近吗?

  结论:我们可以通过多次实验,用一个事件发生的频率来估计这一事件发生的概率。

  四、随堂练习

  五、作业

  频率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知道通过大量重复试验,可以用频率估计概率。

  2.会根据问题的特点,用统计来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经历硬币实验和投图钉实验,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通过“猜想试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的探索过程,体验频率的随机性与规律性,丰富对随机现象的体验,了解用频率估计概率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培养随机观念。

  4.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理解用频率来估计概率的方法,渗透转化和估算的思想方法。

  5.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体验数学的价值与学习的乐趣。通过概率意义教学,渗透辩证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对实验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通过对事件发生的频率的分析来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

  教学难点

  1.用频率估计概率方法的合理性。

  2.对大量重复试验得到频率的稳定值的分析。

  教学内容

  25.3用频率估计概率

  教学目标

  1.知道通过大量重复试验,可以用频率估计概率。

  2.让学生经历硬币实验和投图钉实验,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通过“猜想试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的探索过程,体验频率的随机性与规律性,丰富对随机现象的体验,了解用频率估计概率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培养随机观念。

  3.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体验数学的价值与学习的乐趣.通过概率意义教学,渗透辩证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对实验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

  教学难点

  用频率估计概率方法的合理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题:周末市体育场有一场精彩的.篮球比赛,老师手中只有一张球票,小强与小明都是班里的篮球迷,两人都想去,我很为难,真不知该把球给谁,请大家帮我想个办法来决定把球票给谁。

  生:抓阄、抽签、猜拳、投硬币,……

  教师对同学的较好想法予以肯定.(学生肯定有许多较好的想法,在众多方法中推举出大家较认可的方法.如抓阄、投硬币)

  追问,为什么要用抓阄、投硬币的方法呢?

  学生讨论:这样做公平,能保证小强与小明得到球票的可能性一样大。

  过渡: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时,“正面向上”和“反面向上”发生的可能性相等,这两个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都是0.5.这是否意味着抛掷一枚硬币100次时,就会有50次“正面向上”和50次“反面向上”呢?

  频率教学设计 篇7

  一、教材分析

  《波长、频率和波速》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机械波》第12章第3节的内容,本节课为一个课时,主要学习描述波的三个物理量------波长、频率和波速。本节内容是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高考常考的考点之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波的波长,能在波的图象中求出波长。

  2).知道什么是波传播的周期(频率),理解各质点振动周期与波源振动周期的关系。

  3).知道波速的物理意义,理解波长、周期(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能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4).理解周期(频率)、波速的决定因素,知道波由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谁变谁不变。

  5).能从某一时刻的波的图象和波的传播方向,正确画出下一时刻和前一时刻的波的图象。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波长、频率和波速等概念的.自学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理解能力。

  2).通过画出下一时刻或前一时刻波形的训练,提高绘图技能,同时体会波动的时间和空间周期性。

  3).通过对波动问题多解性的讨论,训练学生全面、周密思考问题的素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波动过程的重复之美,体验周密思考问题能力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难点

  1.波速、周期(频率)的决定因素以及公式 的理解与应用。

  2.画出某时刻波形的技能。

  3.多解的成因与解的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

  多解的成因与解的确定方法。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而且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很多的有关波的知识和现象,在初中已经学过诸如声波之类的波的知识,但是那时候的知识过于感性和肤浅,通过高中的学习会把知识落实的更加科学和深刻。

  五、教学方法

  自学、讨论探究、交流、多媒体课件。

  六、教具和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把导学案的课前预习内容做完整并且核对答案。

  2、教师的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还有教具的准备。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 复习并引入新课

  师:波动图象与振动图象的主要异同有什么?

  生:回忆上节课所学回答问题。

  师:与振动过程相比,波动过程要多出一种运动形式,那就是振动在空间的传播,因此描述波动就需要更多的概念,本节课我们就学习描述波动的概念,同时进一步研究波动的运动规律。

  频率教学设计 篇8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浙教版八年级(下)第3章第一课时。

  频数与频率的概念是进一步学习统计学和概率的重要基础,是刻画数据具体分析的重要统计量,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作为本章的重点,教学时需要用较多的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频数等相关概念;同时须让学生亲身经历整理数据、计算级差、数据分组,并列出频数分布表的全过程,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频数的概念,以及频数对于描述数据分布的意义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上述教材分析,结合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频数的概念,会求频数。

  2、了解极差的概念,会计算极差。

  3、了解极差、组距、组数之间的关系,会将数据分组。

  4、会列频数分布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了频数的概念和相关的概念。

  2、体验求一组数据的频数,数据分布的意义和作用。

  3、体验极差的概念,极差的求法,会将数据分组,列频数分布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勇于发现、合作交流的精神和科学的学习态度,同时通过多媒体演示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频数的概念。

  难点:将数据分组过程比较复杂,往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

  二、教法、学法分析

  树立以“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的思想,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引导自学、合作探索相结合法,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交流探索的过程中自主归纳出相关概念的定义,灵活探讨出制作频数分布表的相关注意点和步骤,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在知识的巩固阶段,我还采用跟踪练习法,将各个知识点一一突破,当然以上这些教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本着“一法为主,多法为辅”的思想,我将多种教法进行优化组合,以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在学习列频数分布表的注意事项时,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发现法、操作体验法,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在实践中体验,从而加深他们对组数、边界值的理解。

  在学习例题的过程中先采用启发法,再采用自学尝试法,独立自主地将新课的知识运用到具体解题过程中,达到检验落实新知的目的。

  三、教学程序设计

  1、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播放NBA火箭队与湖人队之间的比赛视频,分析各球员得分数据,提出:

  问题1:本场比赛最有价值球员是谁?

  问题2: 整场比赛所有球员得分在哪个范围内的人数最多?哪个范围内的人数最少?

  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体验到数学就在生活中。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平均数、方差等统计学知识。在学习中产生疑问,对探索新知产生强烈的愿望,同时使学生对本节内容的背景和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经历尝试,探求新知:

  通过导例,引发学生思考。对于导例中20名婴儿的体重你最感兴趣的是那些数据?由学生的回答,引出极差的概念。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如何分组、如何确定组距和组数,归纳小结出制作频数分布表的基本步骤。根据课标的要求,对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定出明确的目标,以此控制和调节教学过程。随时收集和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学生的精彩回答,给予肯定,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3、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课内练习1由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是课内的例题,在学生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同桌交流,学生板演,教师说明。

  4、合作学习、解决引例

  以四人为一小组,运用本堂课所学知识,让学生亲身经历计算极差、数据分组,并列出频数分布表,从而解决引例中两球队队员得分在哪个范围内人数最多,在哪个范围内人数最少这一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频数的概念,以及列频数分布表对于描述数据分布的意义和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

  5、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你与同学合作的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概括,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6、课外实践、学以致用:

  (1)、调查我们班级同学上周末参加各项活动的时间,并将得到的数据用频数分布表表示出来(如玩游戏、看电视、看书写作业、外出游玩等)。

  (2)、根据频数分布表,就如何过一个有意义的周末谈谈你的看法。

  通过布置课外实践,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增强学以致用的乐趣和信心,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频率教学设计 篇9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

  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社会里,人们常常需要对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收集与处理数据是一个公民的基本素质。

  《频数与频率》分为两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统计表、统计图、平均数以及中位数、众数等,对本课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为下节课学习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做准备。

  2、教学内容和选择

  在具体教学素材的选取上,体现了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注重与实际生活联系,注重学生的认知水平,注重学生的兴趣,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确定了“你最喜欢的歌手”,“《醉翁亭记》中也而两字出现的频率”,“你最想去的河南景点”,让学生体会到频数与频率就在身边,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3、教学目标

  遵循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教学原则,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制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理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会选择合适的方式表示数据,能读懂统计图。

  2.过程方法:经历数据收集、整理、表示、分析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据整理和表示的重要性,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统计对决策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运用频数与频率以及相应的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进行数据处理,作出合理判断和预测。

  教学难点:

  根据数据处理的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主要采用引导、探索、交流的方法,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知。在素材呈现上,注意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前后知识的联系,如以表格、条形统计图、折线图等多种方式呈现,既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又巩固了学生对各种图表的识别能力。

  学法指导注重学生的活动,特别是小组合作的活动。在合作交流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在做一做、议一议中,再次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培养学生观察、猜想、决策能力,体会样本估计整体的思想。

  三、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导入新课时,我设计了让学生猜我的年龄的活动,旨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并指出频数与频率,自然引入课题,接着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最想知道什么,从而创设了良好的问题情境。

  2、研究问题:

  频数和频率的概念,虽然是本课的重点,但不要求死记硬背,只要求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其意义,学习重点应在于利用它们更好地整理和表示数据,从而解决问题。因教材所给素材大家最喜欢的足球明星,学生对此比较陌生,难以激起学习的的兴趣。为此,我设计了调查你最喜欢的歌手活动,为提高课堂效率,我采用了电子工作表记录统计的功能,并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根据调查记录的结果,你能很快说出同学们最喜欢的歌手吗?这种数据表示方法好不好?你能设计出一个比较好的表示方式吗?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同学们最喜欢的歌手是谁?喜欢每一位歌手的人数是多少?他们与总人数的比值是多少?”,引出频数与频率的概念,让学生自学课本,明确概念。

  这样一个过程的完成,由杂乱的数据记录到有条理的运用表格或统计图,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使每位同学都参与进来,经历了数据的整理,统计结果的判断,发展了数学能力,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针对统计结果,还可渗透德育知识,介绍周杰伦的成功经历,教育学生正确地对待流行歌曲和歌手。紧接着,根据学生期中测试的成绩制定了一个统计表,让学生补全表格,进一步巩固频数、频率的概念,体会频率之间的关系。

  在理解频数与频率的基础上,让学生做一做,猜猜看,你认为哪个汉字的使用频率最高?如何确定哪个字出现的频率呢?学生分组统计《醉翁亭记》中也、而出现的频率?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再次经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各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设计“议一议”的.目的是:一是对“做一做”的问题作出回答,力图让学生初步体会频率的稳定性,为今后的学习做准备。二是由这一结果可以看出:“的”和“了”出现的频率渐趋稳定,而且“的”出现的频率较高。这实际上就是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因为在调查活动中,经常采用的是抽样调查,得到样本的数据,进而估计整体。因此,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思想,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3、深入理解

  理解了频数与频率的概念后,接着对学生提出,是不是频数大,频率就大呢?学生在做完甲和乙罚球投篮比赛的练习后可知,在两组数据中,频数大,不一定频率大,如何进行判断,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

  4、初步应用:

  根据调查你最喜欢的河南景点的统计结果,及制作好的统计图,从频数、频率和统计图不同角度进行进行判断,如果要组织这个班旅游,该去哪个地方,加深对频数、频率概念的理解,体会对决策的重要作用。

  5、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培养学生反思、总结和归纳的能力。一分钟快速思考,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寻找身边的频数与频率,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

  四、设计特色

  坚持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教学理念,从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努力营造具有自己特色的课堂教学,追求宽松、超前、自主、快乐,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功,在探究新知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在赏识和肯定中获得进步的动力。

  频率教学设计 篇10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

  当事件的试验结果不是有限个或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不相等时,要用频率来估计概率。

  能力目标:

  通过试验,理解当试验次数较大时试验频率稳定于理论概率,进一步发展概率观念。

  情感目标:

  在解决问题中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思考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习惯。

  学习重点理解当试验次数较大时,试验频率稳定于理论概率。

  学习难点对概率的理解。

  预习准备当实验的所有结果不是有限个;或各种可能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不相等时,该如何求事件发生的概率呢?

  学习过程:

  学案备注栏

  情境导入问题一:某林业部门要考查某种幼树在一定条件下的移植成活率应采用什么具体做法

  移植总数()

  成活数()

  成活的频率()

  观察在各次试验中得到的幼树成活的频率,谈谈你的看法.

  由上表可以发现,幼树移植成活的频率在____左右摆动,并且随着移植棵数越来越大,这种规律愈加明显

  所以估计幼树移植成活的概率为_____.

  问:我们学校需种植这样的树苗棵来绿化校园则至少向林业部门购买约棵

  问题探究问题二:某水果公司以2元/千克的成本新进了10000千克柑橘,如果公司希望这些柑橘能够获得利润5000元,那么在出售柑橘(已去掉损坏的柑橘)时,每千克大约定价为多少元比较合适?

  销售人员首先从所有的柑橘中随机地抽取若干柑橘,进行了“柑橘损坏率”统计,并把获得的数据记录在下表,请你帮忙完成此表:

  柑橘总质量(n)/千克

  损坏柑橘质量(m)/千克

  柑橘损坏的频率

  为简单起见,我们能否直接把表中的500千克柑橘对应的'柑橘损坏的频率看作柑橘损坏的概率?

  展示交流总结:

  当试验次数很多或试验时样本容量足够大时,一件事件发生的频率与相应的概率会非常接近。此时,我们可以用一件事件发生的频率来估计这一事件发生的概率。

  频率与概率的关系:当实验次数趋向于无穷时,频率的极限就是概率。

  求概率的一种方法————用多次试验的频率去估计概率

  思路:用样本去估计总体

  用频率去估计概率

【频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黑洞频率影评09-18

什么是频率范围12-13

什么是工作频率12-13

频数与频率的应用12-10

《频率与概率》教案12-17

工作频率可动态调整的单片机系统设计10-01

基于DSP和CPLD的高精度频率测量系统设计12-08

航天器局部系统动力特性的频率匹配设计12-11

客运专线声屏障设计中等效频率的确定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