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粥的由来

时间:2024-01-18 11:42:37 晓丽 资料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腊八粥的由来

  每年农历的十二月俗称腊月,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从这一天起,就开始有了年味,古人煮腊八粥,庆祝丰收与祭祀祖先。那么腊八粥到底是怎样来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腊八粥的由来,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腊八粥的由来

  “赤豆打鬼”的习俗

  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

  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八节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

  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悼念修长城饿死的民工

  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

  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浪子回头的腊八粥

  西晋时有个极懒的青年人,平素游手好闲,坐吃山空,他的新婚娘子屡劝无效,然而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里断炊了,那小伙子饥肠难熬,遍搜米缸、面袋和家里的坛坛罐罐,将剩粒遗粉连同可食的残碎物,过洗入锅,煮了一碗糊状粥喝下,从此,苦思悔恨,狠下决心痛改前非。

  当地人们便借此教育子女,每逢腊八都煮粥喝,既表示腊祭日不忘祖先勤俭之美德,又盼神灵带来丰衣足食的好年景。

  岳家军食“千家粥”

  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腊八粥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朱元璋纪念牢狱日子

  腊八节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救命的腊八粥

  早先有户农家,就老俩口守着一个儿子。老头是个勤快人,整天泡在地里,早出晚归,精耕细作,调理的几亩农田年年五谷丰登。老婆是个勤俭人,院子里修整的瓜棚遮天,园菜铺地,一日三餐,精打细算,家境虽不富裕,但一年四季吃穿不愁。老俩口不但勤劳节俭,还心地善良,碰上谁家揭不开锅,常常拿些米粮接济人家,度过难关。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他们的儿子已经十七八了。虽说大小伙子长的五大三粗,身强力壮,可是跟他爹娘不一样,懒得出奇。这也是从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娇惯坏了。长大了还是胡吃闷睡,游游逛逛,什么活也不干。

  一天,老汉摸摸花白胡子,感到自己老了,对儿子说:“爹娘只能养你小,不能养你老。要吃饭,得流汗。你往后学学种庄稼过日子吧。”儿子哼哼两声,这耳朵进,那耳朵出,照旧溜溜达达,胡吃闷睡。

  不久,老俩口给儿子娶了媳妇。原想儿子成了家,小俩口该合计怎么干活过日子了。哪知这个媳妇跟儿子一样,也是好吃懒做,横草不拿,日头不落睡,日出三竿起,不动针线,不进灶房,倒了油瓶也不扶。

  一天,老汉梳着满头白发,自知土已埋到了脖子,就把满心的话说给媳妇:“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要想日子过得好,勤俭是个宝。”儿媳妇把这话当成耳边风,一句也不往心里放。

  过了几年,老俩口身患重病,卧床不起,把小俩口叫到床前,嘱咐再三:“要想日子过的富,鸡叫三遍离床铺。男当勤耕作,女应多织布…”话没说完,老俩口一起去世了。

  小俩口托乡亲埋葬了两位老人,看看囤里粮缸米、柜里棉花箱里衣。男人说:“有吃有喝不用愁,何必下地晒日头。”女人说:“夏有单衣冬有棉,何必纺织到日偏。”小俩口一唱一和,早把两位老人的遗嘱忘到脑后了。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几亩田地成了荒草园。家里柴米油盐、衣被鞋袜,一天少似一天。小俩口还不着急。只要有口吃的,就懒的动手。又是花开花落,秋去冬来。地里颗粒无 腊八粥材料展示收,家里吃穿已尽。小俩口断顿了,邻居们看在去世的老人面上,东家给块馍,西家端碗汤。小俩口还在想:“讨饭也能度时光。”

  进了腊月,天越来越冷。到了初八这天,天寒地冻,滴水成冰。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死‘叫花’。”小俩口屋里没火,身上衣单,肚里没食,蜷缩在凉炕席上“筛糠”。可四只眼睛还满屋搜寻着。突然发现炕缝里有几粒米豆子,就用手一粒粒扣出来;又发现地缝里还有米粒,也都挖出来。这可是救命稻草啊,他俩东捡西凑的弄了一把,放进锅里。把炕上的铺草塞进灶膛,就这样熬了一锅杂七烩八的粥。有小米、玉米、黄豆、小豆、高粱、干菜叶…凡能充饥的都放了进去。煮熟后一人一碗,悲悲切切地吃起来了。这时两人想起二位老人的教诲,后悔没有早听进去,现在已经晚了。

  正在小俩口悲切之时,一阵大风刮来,由于这房子年久失修,早已破烂不堪,被风一吹,“呼啦”一声,房倒屋塌,小俩口被压在底下。等邻居赶来挖出来时,都已经死了,身边还放着半碗杂豆粥。从此以后,乡亲们每到腊月初八这天,家家熬一锅杂米粥让孩子们吃,并给孩子讲这杂米粥的故事,来教育他们。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传。一直传到现代。形成了腊月初八吃“杂米粥”的习俗。因这粥是腊月初八吃,所以就叫“腊八粥”。

  腊八粥的由来

  腊八粥是中国传统的节日食品,通常在农历腊月初八这一天食用,因而得名。

  腊八粥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与佛教有关。据传佛教徒在农历腊月初八举行腊八节,庆祝佛陀的成道日。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庆祝,佛教徒将粥食作为一种供品,后来民间也开始效仿,将腊八节与腊八粥联系在一起。

  另一种说法是与农耕文化有关。在古代社会中,农民在农历腊月初八这天会向神灵祭祀并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平安。为了纪念这一天,农民会将煮熟的各种杂粮混合在一起煮成粥食,称之为腊八粥。

  无论是哪种说法,腊八粥都渐渐成为了一种传统食品,并在中国的腊八节期间广泛食用。腊八粥的材料多种多样,主要由糯米、豆类、杂粮、干果和糖等构成,口感糯软香甜,营养丰富,也是人们庆祝腊八节的一种方式。

  除了上述的说法,还有一些其他关于腊八粥的由来的说法。

  有一说法认为,腊八粥的起源和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有关。在古代,人们相信腊八这一天是天地交接之时,万物开始更新的时刻。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和万象更新,人们会在这一天举行祭祀仪式,其中就包括煮粥供奉神灵。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腊八粥与养生保健有关。腊月初八,正处在冬季临近尾声的时候,天寒地冻,人们容易感到疲乏和寒冷。腊八粥是一种热乎乎的食物,煮熟杂粮中的营养素也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因此在寒冬时节食用腊八粥有助于保暖和补充能量。

  无论腊八粥的由来是怎样的,它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腊八粥代表了丰收、庆祝、感恩和温暖,每年腊月初八都是人们团聚共享腊八粥的时刻。它不仅具有美味,还有着浓厚的文化内涵。

【腊八粥的由来】相关文章:

月饼的由来09-20

腊八粥04-26

关于消防日的由来11-10

元宵节的由来04-26

中秋节由来与发展04-26

元旦由来知识07-26

全国爱眼日的由来04-26

关于国庆节的由来资料09-29

感恩节的由来和意义11-27

咖喱饭的由来和做法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