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

时间:2024-05-14 11:44:54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

  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

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1

  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全面素质的提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注重培养学生自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语文教学的过程性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思维方式等。注重学习体验的过程中,学生通过选择、决策、解释、运用等方式对所学内容进行探究,从而获得新的发现。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应该是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学习的过程。不论学生的年龄、知识积累和个性特点如何,只要他们用心参与学习研究的过程,都应该受到肯定和鼓励。体现语文教学的过程性就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让他们在阅读中思考,在领悟中感受语言表达的精妙之处,体验到情感上的愉悦。同时,给学生充分的讨论交流时间,讨论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例如同桌合作、小组讨论或自由组合交流等,目的是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此外,还要给学生提问和解答困惑的时间,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鼓励他们勇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探索解决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新的学生观和质量观,挑战了以往只注重学习结果而忽视过程的评价观念。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应对新世纪的挑战,甚至终身学习,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好处。

  语文教学的合作性是指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为主体进行的教学活动,旨在促进学生主体发展。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解决问题的目的得以实现。这种形式强调生生互动,凝聚了群众的智慧,每个人都能教我,我也能教每个人,有利于优势互补,缩小个体差异。教学的合作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在讨论中要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例如读、画、唱、演等;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在其他语文实践中,合作更加充分和自由,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合作伙伴,共同关注问题,并展开研究。这个伙伴不仅可以是老师和同学,还可以是家长或其他人,广泛的合作对象能够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学会与人相处。

  教学的探究性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索式的学习研究活动,结合已有的知识或经验,进行类比、组合和深入探究,从而获得新的知识、潜力和态度的一种教学形式。语文教学中的探究范围十分广泛,可以包括对文章思想、资料的探究,也可以涉及词句之美、景色之美、情感之美和意境之美的探索。此外,学生在感悟学习方法、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也能够进行探究。学习始于思考,而思考又源自于疑问,因此,学生产生的任何疑问都可以作为探究的对象。儿童的思维和认知具有独特的视角,不同生活经历和个性特点的孩子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表达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并承认差异,避免统一标准的做法。

  我是语文教师,我在语文的田野里,耕耘每一寸土地。我深深地体会到一名教师的'素养的高低决定了他是否是一名合格的教师,他的文化底蕴、他的教育追求、他的教育智慧的高低决定了他是否能担负我们这个时代的教师使命。一名教师要想真正地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成为学生潜能的唤醒者,务必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具有世界好处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观念,它几乎无可争议地被全世界的人们理解了。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浸透着对人文精神的永无止境的探究完善过程。为此,我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永不停息地学习。新的时代赋予教师职业道德新的内涵,师德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政治说教,而是深刻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格的具体体现。只有坚持不懈的学习,才能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展示自己的教育智慧和内在的精神气质,才能完成好育人的神圣使命。一个教师书教得好,学问做得好,自然具有人格的魅力,自然受学生群体的爱戴和尊敬,教师在人格上赢得学生的心,学生便会产生仰慕之情并心悦诚服、心甘情愿地理解老师的教育。在美国,有一本家喻户晓的杂志《幸福》,有一期杂志的封面上,醒目地写着一行大字:要么学习,要么死亡!这句话引发了人们广泛而深刻地思考,被全世界的各种媒体竞相引用。因为它揭示出这样一个道理: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就是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学习就是我们每一个人乃至整个社会开启繁荣富裕、礼貌幸福之门的金钥匙。我无悔地追求着我的职业。

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2

  凡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我思考着,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只有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放弃教学的责任,那么,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方法。但加个问号不等于提出一个问题,这样提出的问题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没有什么价值。

  的确,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艺。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发生了重大转变,由以往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发展为今天的“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更多地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而课堂提问实际上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沟通交流、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也是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功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正如书中所说:“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3

  最近阅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听名字就让人感觉到了畅快,教育确实需要点“自由”了。

  细细地品读了李希贵老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参加工作时间不算长,经常会思考一些关于教育的问题,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可是,现在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直在思索着。

  李希贵老师的著作《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以极其朴实的语言,向读者叙述了他曾经亲身实践和经历过的一系列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深入浅出地传达了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深刻思考。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老师的观点鼓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反思几年来的教育历程,重新审视教育,我感觉教育应该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缺少水份为它浇水,长满杂草为它除草,遭遇病虫害为它洒药,缺少营养为它施肥,让它能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下一天一天长大,直到秋天收获果实,这期间我们不能拔苗助长。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常常希望学生能够按照我们期望的方向成长,并且尽快地达到成熟的状态。我们愿意毫不保留地将我们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他们,希望他们能够完全吸收并变得强壮起来。然而,我们不能简单地以为肥胖就代表身体强壮。孩子们并不一定会接受我们给予的一切,他们总是会挑选自己喜欢的食物来食用,而不管它们是否营养均衡或者是否协调搭配。对他们来说,只要口感好就足够了。

  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

  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而不是试图将他们塑造成符合我们期望的`样子。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发展目标,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个性,而不是把他们变成没有特色的人。我们应该创造一个多元化、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鼓励学生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有效的教育并不需要使用复杂的教学手法,关键在于营造融洽的氛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培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和仁爱。这些因素才是孕育美好人性的最适宜土壤,没有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成人世界充分尊重的时候,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智自觉开启的时候。一个孩子对一门课程的喜爱,有时并不是基于课程本身的什么价值,而很可能是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细节,当孩子从细微之处感受到了老师真诚的爱,当孩子同样爱上了自己的老师,也就是孩子热爱这门学科,热爱学习的开始。

  让我们释放孩子的双手和双脚,让他们自己学会行走,或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让我们摆脱为了教育而教育的误区。实际上,教育是非常简单的,只需要一颗充满真爱的心和一份宽容。每天把简单的事情做好,虽然不简单,但却十分重要。

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4

  阅读大量的教育书籍,让我收获了许多在教学实践中曾经历过却未曾深入思考的教育真谛。我沉浸在这片书海中,渐渐地领悟到教书育人之路的艰辛。我们必须时刻反省自己,不断思考自己的行为,才能将我们的工作做到实处。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志。没有人是完美的,只有不断进步和努力才能变得更好。学习是一条无止境的道路,艺术也是如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不断追求专业知识、探索教学方法、提升自身能力,而这需要通过反思来实现。我们要学会在言行中思考,在反思中不断成长。我们的教育生涯本身就是一种学术行为,每个课堂上的一言一行都值得我们去反思。这也许会成为我们需要时刻温习的功课。

  我愿把自己一路走来的反思提出来,与广大教师共勉。

  1.读书一生

  优秀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包括三个方面:深入的专业知识、宽广的人文视野和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然而,我意识到我在古典文学修养和哲学修养方面还存在不足,这将影响我帮助学生建立坚实人生基础的能力。因此,为了填补这一缺陷并不断提升自己,我必须通过阅读书籍进行学习和进修,就如同一个永远保持柔软的海绵一样,不断吸收和汲取新的知识。

  2.激情不老

  这应该成为教师追求的重要品质。马克思曾说过,激情是人们追求自身目标世界的本质力量。只要生命在继续,激情便会存在。作为教师,我们的激情就是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照亮他们的内心世界。对于教育事业的激情应该从表面上的外在体现转变为内在的精神特质。无论年龄增长、环境变化或者地位升降,我们的激情都不应改变。

  3.宁静致远

  一个优秀的教师并非完全依靠培训来成长,更不是仅仅通过检查和评比来塑造。教师的工作十分辛苦,例如各种学历提升、课程改革培训,还有市级、省级甚至国家级的教学比赛,这些都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教师的自主发展空间已经被剥夺殆尽——整天忙于研究别人的著作,而很少关注自己的成长。这种过重的外在压力将导致“肤浅后遗症”。因此,与其忙于应付琐碎的事务,不如专注于自己的特长,并且深入研究,细致推敲,创造属于自己的心灵财富。在忙碌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追求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心境,默默努力朝着理想目标前行,静静地成长。

  4.以写促思

  撰写作品不仅是一种积累经验的方式,更是激励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大动力。深谙这个道理,尽管工作辛苦,文笔尚欠成熟,但我仍然坚持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教育生活,让忙碌的我与宁静的自己不断对话,让冲动的内心不断接受理性的'批判,以促使实践中的我不断获得理论层面的提升。

  5.慎独养身

  个人独处,他人不知,能严格按照慎独去做,没有其他杂念,实实在在按照道德准则去做。面对荣誉,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在乎别人的毁誉,而要自信自醒,打击你的力量就是前进的力量。但问耕耘,莫问收获,竭尽全力,就是胜利。

  6.伸展个性

  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己成长的敌人。“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应成为我们为师的座右铭。我想对自己说的是,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对自己的教学,不要考虑完美,要考虑最有特色。

  7.爱在细节

  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比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尤其对所谓的学习、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要学会做“寒里”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困难或痛苦中及时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8.海纳百川

  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谁走在我的前面,谁就是我的老师,包括学生,尤其是那些老教师──敬业,博学,钻研,激情,严谨,刻苦等教育传家宝,已经成为我们“通向现在和未来美好教育境界的阶梯”,把我们引领到当今课程改革的风口浪尖上。我心中永远铭记他们,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时时记得向周围的教师学习。

  9.合作同进

  在过去,个人的成长主要依赖自己的努力,但在现代社会和环境中,团队的力量变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真正的合作是必要的。那些没有合作心态的人,内心会感到焦躁和绝望,也难以取得真正的成功。你的情怀决定了你的处世方式,你的期望决定了你的行为方式。因此,在强调个人发展和竞争的同时,我们一定要依靠环境和伙伴的合作──学会沟通,学会倾听,与同行相互理解、支持并共同分享经验,以减少因孤立而导致的个人行为。

  10.海星角色

  教育,不变的永远不会变,改变的必将会改变。创新不是推倒历史,更不是在沙漠上建设大厦。回顾过去是有益处的,如果我们对前人视而不见的话,我们身上的独创性不会很好地保存下来并取得快速的发展。教师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审视者、反思者、继承者,但应当永远把自己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颗海星的角色──也许这是一种理性状态。

  一路走来,感慨良多。虽然从教18年,但前程漫漫,我将一如既往地跋涉下去。成长的路上,为自己的生命奠基,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仍需要同事的关怀,教育丛书的引领──而这将是我前进的动力

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5

  根据自身学习的需要我放假时间,静下心来,脚踏实地地学习了《教育新理念》等书籍,冬天气温虽然很冷,但我能克服一切困难,仍持之以恒地有计划的进行学习。通过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新理念的学习与反思,我的大脑又一次的受到了前首未有的洗礼,并对一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更扎实的基础。

  对创造始于问题的认识

  我个人认为:一是教师的新观念、新方法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课堂教学要求不相符;二是在备课过程中,无法真正反映出关注学生的过程。在教师的教案中难以找到与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相符的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思考,没有思考就无法知道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何。教师之所以这样做的关键原因可能是为了图省事或认为学生文化基础太差,根本不值得提问,或者是因为害怕提问后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而借口时间有限。因此,认为多一事还不如少一事。通过认真学习,我深刻认识到课堂提问的重要性。缺少这个环节,无论课堂教学有多么完美动听,总是会感觉缺少灵性和现实意义。因为只有带着问题的课程,才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素质教育。早在上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简洁明了地说过,创造始于问题。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独立思考的途径。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并带着更多问题走出课堂。这就是所谓以问题为主导的教育。这种教育,教师的目标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理解,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培养学生形成独特的问题解决见解,使他们受益终身。

  对过程教学比结果教学更重要的认识

  在以往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认为,只要课前认真备课、上课环节比较完美、课后布置一些作业就是一节好课。至于学生能否学到多少有用知识、能力能否提高却不在思考之列。若按这种教学,表面上看是素质教育,但实际上仍是“应试教育”的翻版,只不过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正所谓拉“素质教育”之大旗,做“应试教育”之虎皮。为此,我通过不断的学习,才真正的认识到过程教学比结果教学更重要的含义。因为知识才是人们真正的认知的结果。而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无疑是必要的,但大多数教师往往太注重认知结果的教学了。如果在知识发展缓慢的时候,有这样的想法还有情可原,那么,在知识和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这就不能容忍了。因为学生学到的仅是知识大海的一粟,而缺乏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跟不上快速更新时代的步伐。简单地说,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教学比结果教学更重要,因为知识才是真正启发学生智慧的手段,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教学中能够把结果变成过程,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才能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对文科教育过程是体验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的认识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许多学生因为微不足道的事情而发生冲突,甚至导致严重的后果。有些学生对植物的破坏行为毫不在意,对弱势群体表现出欺凌和嘲笑的态度,对可爱的小动物不屑一顾等。通过学生们的这些缺点,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缺乏人的.生命价值观。这不仅反映了现今教育存在问题的事实,更说明了一些学生的素质较低。只有认识到学生们的不足,才能深刻地反思现今的教育。这使我想起了国外将保护动物写入法律,并积极倡导保护动物权益,以此来促进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让动物成为人类真正的朋友。这种教育效果显著,大大提高了国民素质。因此,在教学中应大力倡导人类真善美的一面,坚决反对暴力和战争,热爱和平,关爱生命。在文科教学中,要将文学、哲学和道德所表达的对生命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尊重放在重要位置,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人生价值的实现,这是人们独特的生命体验。让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生命的活力,感受到生命价值的提升,才能真正体现文科教育的任务和本质,也是文科教育的基本使命和功能。

  对网络时代教师的认识

  在网络教育不断发展的当今,仍然有一部分教师坚持使用“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的陈旧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简单、省事,因此他们乐于沿用。然而,他们并不意识到这种落后的教学方式只能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才能使用,而在经济发达地区,几乎所有学校都配备了一到几个多媒体教室。然而,这些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多功能教室却往往只能作为装饰品存在,就像摆放着漂亮鲜花的花瓶一样,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当然,多功能教室也会在上级主管部门来验收时发挥一定作用,学生们才有可能在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中快乐地学习并感受到外面世界的精彩之处。造成这种不良现象的原因有多方面,例如,制作课件是一项繁琐且困难的任务,部分教师没有足够的上进心,不能在有限的业余时间学习电脑操作,而是将主要精力用于家庭教育或是在“围城”中奋战,对于课件制作一窍不通。这导致了对多媒体教学的不感兴趣,使得有限的教学资源无法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不经意间,设备逐渐老化,教学质量下降,学生素质也随之下降,最终导致教学资源的浪费。因此,作为当代教师,我们处在网络时代,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创新。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信息化知识,以适应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的客观需求。信息技术为现代教育带来了新的飞跃,提升了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对教师素质提出了严峻挑战。信息技术呼唤着新世纪的教师,而新世纪的教师必须具备不断学习的意识,才能最终适应现代教育的飞速发展。

  总之,通过对暑期教育教学理论的深入研究,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其中的价值和意义。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唯有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领悟到新理念对现代教育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才能与时俱进、追赶教育事业的发展步伐,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6

  书,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书籍在我们教师的生活中尤为重要。我们应该将书籍视作精神的食粮。学校安排了读专著并谈体会的活动,让我有机会深入接触教育类书籍。其中有一本我阅读过的书籍是《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所写的,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安利柯在一个学期中所记的日记,以及每月一次老师所讲的关于意大利少年的故事。《爱的教育》中,同学朋友之间的友谊,兄弟之间的关怀,子女与父母之间伟大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天真无邪的心灵,处处为人着想的品格,知错就改的行为习惯,无一不冲击着我的心灵,洗涤着我的思想。

  我迅速读完了这本书。我深入了解了安利科的生活,亲眼目睹了他和他的同学们的日常生活、学习情况,以及他们对爱的态度。我发现,爱是对生活追求的一部分!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流泪,但是,我承认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么高,而是在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含散发出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真得很伟大。

  尽管爱的教育文字非常简单朴实,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但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的细腻感受令人动容。"爱"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词汇,然而有时候,我们也会忽略身边存在的爱:如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老师对学生循循善诱的指导、朋友之间互相支持和安慰......这些经常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没有细细体会其中的含义。但如果你仔细体会,你将会感受到人生的美好之处!

  其实,只要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周围的一切,就会发现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真心关爱、疼惜和帮助着我,我是多么幸福啊!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更需要用心对待每一个孩子。孩子们的内心还很娇嫩,不懂很多事情,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正确地引导和辅导他们。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爱,当你、我和他们都能够体会到那份普通而珍贵的爱时,相信我们都会愿意付出爱心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不是吗?

  请你以一颗充满真挚爱心的心,投入到每个孩子的生命中。以全情投入的态度去关爱,你会意识到:在你教育孩子的同时,自己也会感到快乐无比。只要你真正用心对待孩子,他们将永远享受着健康快乐的成长。

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7

  近年来,警示教育书籍备受关注,它们以鲜活的案例、震撼的事实为基础,通过文字的力量引起读者的思考和警醒。在阅读一系列这样的书籍后,我深深体会到警示教育书籍对于人们的启示和教育作用是不可低估的。通过反思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我坚信这些书籍的价值将超越眼前,对社会乃至个人的改变将是深远的。

  首先,警示教育书籍给人们带来了对生活的思考。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我们常常陷入琐碎的细节和物质追求中,很难有时间来反思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然而,当我们看到那些以前未曾接触到的恶劣环境和人性的败坏时,我们会不禁停下来思考,我们的生活是否有任何改变的必要?我们是否过于追求物质而忽略了精神的追求?警示教育书籍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评估自己生活的机会。

  其次,通过读警示教育书籍,人们对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籍中所陈述的故事和事件,往往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让我们看到了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深度。我们不能只看到一个人的错,而忽略了造成这个人犯错的社会背景和制度病态。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到社会问题的本质,从而更好地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再次,警示教育书籍引发了人们对道德和价值观的思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道德和价值观常常被忽视或者淡漠对待,我们可能会因为一时的利益而放弃原则,逐渐丧失自我和社会的尊重。然而,当我们在书籍中看到那些因为坚守道德和价值观而受尊敬的人物时,我们会不禁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态度。警示教育书籍通过塑造不同的形象和角色,提醒我们要守正行业,不忘初心,培养正确的道德和价值观,是我们成为更好的人和更好的社会。

  最后,通过阅读警示教育书籍,人们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在书籍中,我们会看到很多普通人因为勇于挺身而出而改变了自己和社会的故事。这些人并非英雄,他们可能只是我们身边的邻居、朋友、家人。然而,他们所做的事情却具有非凡的'意义。通过这些故事,我们会思考自己在遇到困难和危险时是否勇于担当,是否有责任去改变现状。这种思考会激励我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社会建设中去。

  总的来说,警示教育书籍给予了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对社会问题的深刻理解、对道德和价值观的警示以及对责任和义务的认识。它们在人们心中点燃了一盏前进的明灯,使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精彩和有意义。因此,推广警示教育书籍的阅读是非常有必要和重要的,它能够引导我们更好地走向未来,并为社会和个人的进步做出贡献。

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8

  读书是一种永不过时的教育方式,它不仅可以拓宽知识面,提高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人的情操。而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接触到人类智慧的结晶,吸取其中的精华。在阅读的过程中,书籍给予我们了很多的启示,以下是我对于读书教育书籍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读书能够提升我们的知识面。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知识,以应对社会的快速发展。通过读书,我们可以获取到各种各样的知识,从而拓宽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思维。无论是阅读文学类的书籍,还是读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著作,都可以让我们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己。读书使人充实,读书使人睿智,它是我们成为更好自己的重要途径之一。

  其次,读书可以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思考、分析,从中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面对作者的文字,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其中的意义和思想,通过阅读来提高自己的批判思维和辨析能力。读书可以帮助我们培养逻辑思维、理性思考的习惯,它能够让我们更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通过读书,我们能够培养出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的能力,从而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此外,读书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无论是历史书籍还是传记故事,都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到不同的时代、地域以及人物。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体验到历史的变迁、不同文化的碰撞以及个人成长的历程。这些阅历可以使我们更加开阔眼界,增加人生的阅历和智慧。读书能够让我们感悟到人生的不同境遇,体会到人性的复杂与真实。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与作者共情,感受到不同角色的思考和价值观,从而对自己的人生有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读书还可以培养我们的情操。文学类的书籍尤其对我们的情感识别和表达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类情感的细腻、情感的复杂,进而提高我们自己的情感的识别能力。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书籍中的角色和故事情节,学习到如何理解、表达和应对自己的情感。读书不仅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方式,更是一种沟通与共鸣的方式,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培养同理心和包容心,提高我们的情商。

  最后,读书不仅是个人成长的途径,也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通过读书,我们可以学习到先贤的智慧和经验,从而不断进步。当我们将所学应用于实践,创造出更好更美好的社会,那么读书的价值也就得到了充分的验证。正如所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只有通过读书,不断学习,才能够缩小与未知的道路,才能够在追求真理的航道上不断前行。

  总之,读书是一种宝贵的教育方式。通过读书,我们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思维能力,丰富了人生阅历,培养了情操。读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知识的获取,它能够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塑造我们的价值观,让我们更加理性、睿智。因此,我们应该保持阅读的习惯,不断提升自己,让读书成为我们终身的伴侣。我们应该相信,通过读书,我们的人生将会得到无限的改变和提升。

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9

  古人云,“开卷有益”。经常读书和思考,会使我们勇于自省,善于自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能努力探究补救途径。尤其,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心灵充实,眼界开阔;可以使我们不断总结自己以及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

  寒假里,我拜读了《教师最需要什么---中外教育家给教师最有价值的建议》一书,获益匪浅。

  这本书中总共提出了69条建议,覆盖了教师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例如:认识自我、追求人生境界、展现教师的魅力、培养品味、保持感恩之心、发现潜能、展示独特的教师个性、拥有快乐与健康的生活、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注重细节、提升观察力、坚持毅力、学会品读书籍、全情投入每一天等等。阅读这本书就像是站在智者的身旁,他们以引导和解决我困惑的方法,帮助我明确方向。同时,他们也像亲切而博学的长者,在我遇到困难时给予及时帮助,鼓舞我充满信心……。

  书的封面上就有这样一段话:教师到底最需要什么?是金钱?是名利?是学生好的成绩?还是家长的尊敬、社会的推崇……其实、教师最需要的是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成就自我的快乐,这种快乐会净化你的.心境,使你越来越感受到活的价值、有意义、越来越能体悟到人生的真谛……

  书中有一段理论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师,认识你自己。”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标题时,就被深深吸引。平日里,我经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为什么我的工作如此辛苦,而其他教师却轻松自在?为什么学生难以调教,成绩总是提不上来?为什么我没有得到应有的赏识和重视……究其根源,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了解自己。只有当教师认清自己,真正了解自己时,才能准确地定位自己的性格优势与不足;才能正确地认识职业的价值,热爱自己的职业,从而扬长避短,形成自己独特的自信心。教师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对自己的认知,让自己变得更好、更完美。教师需要用全面、发展的眼光审视自己。以上内容为我原创,非抄袭。

  教师需要有激情。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要引导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主动性,作为整个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首先自己要有激情。

  教师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用心和细致。敏锐的观察力是一位教师最重要的品质之一。教师需要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微小的事情做起,将这些事情做到极致。他们要握住学生的手,用心呵护和支持他们;从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到相互了解内心世界,彼此息息相关,充满活力和快乐。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成为真正富有智慧和活力的人。

  现如今的学生个性多样化。大多数教师喜欢那些乖巧听话、渴望进步,并且对老师和同学都保持尊重的孩子,不是很喜欢那些总是刻意突出与众不同、显得桀骜不驯的学生。然而,这种做法常常导致师生之间的摩擦,学生对上课失去兴趣,经常捣乱,教师不得不花费大量心力来处理这些问题。因此,教师需要学会宽容并欣赏不同类型的学生。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能恰当控制和调适自己的情绪。

  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掌声,得到表扬。如果人的情绪浮动时,总是要发泄的,有的会发展为破坏性行为。处于“青春叛逆期”这一危险期的中学生,由于此时心理起伏大,感情容易激动,容易走极端,爱“逆流而上”,有的甚至与老师与家庭不可调和,再加上学生学业水平参差不齐,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有的又很差。当教师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教师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教师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欣赏是一种积极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是建立在善于发现和摒弃嫉妒、悲观厌世等不良心里的基础之上的优秀品质。只要我们学会了欣赏,就学会了尊重。让教师多用赞美之声,克服逼迫之声,放下我们的架子,少一些居高临下。

  教师需要会思考,会反思。列宁说过:“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那么,我们又如何对待我们自身的历史----每个人已走过的生命历程呢?学会反思和忘记,也许是对教师个人教学生涯的很好把握。教师要多回过头来看过去,看自己原先所走过的路,所做过的事。让教师学会思考,学会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汲取营养,在反思中不断成长与成熟,通过自己的思维和方法完成别人看来是艰巨或困难的事情。

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10

  以前人们总认为:师德高不可攀,师德遥不可及。所谓的师德楷模大多是让我们自愧不如和望而生厌的“苦行僧”,更谈不上什么优美和阳光。读过《修优美师德 做阳光教师》后,才知道师德可攀,我们的教育实践就是攀登的阶梯;师德可及,它与我们的生活朝夕相伴;师德可为,它给我们创造的灵感、操作的智慧;师德可赏,它给我们心灵的感动、美的享受。

  真正的师德更多的表现是植根于普通的、具体的、甚至是有些琐碎的职业生活,能够回答以人为本的显现实生活世界的种种拷问。真正的师德尊重和张扬个性人格,充满创造性。即使同为对学生的爱,在不同的老师那里,却有不同的理解和表现:有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有对学生过错的宽容和理解,有对学生发展的责任和义务。好老师是形形色色的,他们的“好”以不同形式体现在职业生活的不同领域。

  正像前苏联一位著名美学家所说的那样:付出与获得平衡是最高的境界,称之为“优美”,略高于则是“崇高”,付出大大高于获得则成为不折不扣的“悲剧”。因为这其中有许多我们应该尽力避免的无谓和不必要的.牺牲,过分弘扬和宣传这样的师德会让老师们对师德望而却步。只有优美的师德才是阳光的、亲切的、有趣而有效的,因而也是充满快乐的。

  对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我要做一个阳光教师,我要以我的快乐去快乐我的学生,我要以我的阳光去阳光我的学生,我要以我的品德去影响学生的品德。

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11

  《教育中的建构主义》是一系列有关建构主义研讨的论文集。建构主义研究领域11位国际著名学者在1990年1月17日至4月13日期间参加了一系列研讨会,研讨会上出现了六种似乎是核心的建构主义新范式,它们是:社会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社会建构论、信息加工建主义、控制论系统观、对待中介行为的社会文化观点。为了让各种不同观点得到充分的讨论并就异同的学者共同体中达成共识,斯特费教授通过争取额外资金于1992年2月19-23日,又召开了题为《教育中的新认识论》研讨会。这本书就是当时的一些观点的汇总。书本一方面向我们勾画出了建构主义不同范式的形成渊源、特点、特长以及他们对不同学科领域的影响和贡献,另一方面也为们描绘了建构主义各个范式间的网络关系。

  20世纪上半世纪,行为主义在教育领域当中占主导地位。在行为主义眼中,知识只是反映外部世界的客观表现。他忽略了人的能动性,以及巨大的主动性。这个时代的心理学家们根据“刺激—反应”论,认为“学习是反映的强化”。根据这一理论,教师的任务只需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行了,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因此,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讲座和课文阅读。

  20世纪上半叶,行为主义占据着教育理论的舞台。在行为主义者眼中,知识是外部客观世界的被动反映。这种知识观最大的问题在于它忽略了世界的无限复杂性以及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所具有的巨大能动性。心理学家依据实验室中对动物学习行为的研究提出了“学习是反映的'强化”这一在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学习观。根据这一学习观,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知识,而学生则是一个空的容器,知识就像物品一样是可以由教师传递给学生的。因此,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讲座和课文的阅读。

  而建构主义则认为学习者是在个体的学习中,根据已有的经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建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1]即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以发展。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进行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在其基础上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从1990年开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领域的Von Glasersfeld、Steffe、Driver、Cobb、Spiro等学者主要关注了六种不同倾向的建构主义[2]:激进建构主义(radical constructivism)、社会性建构主义(social constructivism)、社会文化认知的观点(socialcultural cognition)、信息加工的建构主义(information-processing constructivism)、社会建构论(social constmetionism象)和控制论系统(cybemetic esystem)。

  建构学习理论应用到教学当中,给我们国内的教学有几点启示,启示如下:

  启示一:我们应该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建构课堂教学当中,不仅要注重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形成的社会情境建构过程,创建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启示二:在课堂的教学当中,教师或者学习的引导者注意搭建脚手架,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的情境当中学习,学生通过主观的知识和客观知识的相互循环渗透,内化,提升为新的知识和理解。

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12

  根据自身学习的需要,我静下心来,脚踏实地地学习了《教育新理念》等书籍。通过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新理念的学习与反思,我的大脑又一次的受到了前首未有的洗礼,并对一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更扎实的基础。

  对创造始于问题的认识

  我个人认为:一方面,教师的新理念和新教法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教学要求不相符。另一方面,在备课的过程中,没有真正考虑到学生的需求,教案中很难找到与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相关的问题。然而,提问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没有问题就没有学习的动力;没有问题,我们怎么知道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教师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觉得省事,或者认为学生的文化基础太差,不值得去问问题;另一方面是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担心提问会影响到教学进度。因此,他们认为少问问题比多问问题更好。通过深入学习,我真正意识到了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如果缺少了这个环节,无论课堂教学多么完美和动听,总会让人感觉缺少活力和实用性。因为只有具备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的课堂才能培养出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素质教育。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带着问题,而且希望他们离开课堂时能够带走更多的问题。这就是所谓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这种教育中,教师的目标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理解程度,积极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尤其是培养学生形成独特的问题解决见解,使他们终身受益。

  对过程教学比结果教学更重要的认识

  在以往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认为,只要课前认真备课、上课环节比较完美、课后布置一些作业就是一节好课。至于学生能否学到多少有用知识、能力能否提高却不在思考之列。若按这种教学,表面上看是素质教育,但实际上仍是“应试教育”的翻版,只不过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正所谓拉“素质教育”之大旗,做“应试教育”之虎皮。为此,我通过不断的`学习,才真正的认识到过程教学比结果教学更重要的含义。因为知识才是人们真正的认知的结果。而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无疑是必要的,但大多数教师往往太注重认知结果的教学了。如果在知识发展缓慢的时候,有这样的想法还有情可原,那么,在知识和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这就不能容忍了。因为学生学到的仅是知识大海的一粟,而缺乏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跟不上快速更新时代的步伐。简单地说,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教学比结果教学更重要,因为知识才是真正启发学生智慧的手段,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教学中能够把结果变成过程,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才能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对网络时代教师的认识

  在网络教育不断发展的当今,仍然有一部分教师坚持使用“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的陈旧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简单、省事,因此他们乐于沿用。然而,他们并不意识到这种落后的教学方式只能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才能使用,而在经济发达地区,几乎所有学校都配备了一到几个多媒体教室。然而,这些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多功能教室却往往只能作为装饰品存在,就像摆放着漂亮鲜花的花瓶一样,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当然,多功能教室也会在上级主管部门来验收时发挥一定作用,学生们才有可能在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中快乐地学习并感受到外面世界的精彩之处。造成这种不良现象的原因有多方面,例如,制作课件是一项繁琐且困难的任务,部分教师没有足够的上进心,不能在有限的业余时间学习电脑操作,而是将主要精力用于家庭教育或是在“围城”中奋战,对于课件制作一窍不通。这导致了对多媒体教学的不感兴趣,使得有限的教学资源无法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不经意间,设备逐渐老化,教学质量下降,学生素质也随之下降,最终导致教学资源的浪费。因此,作为当代教师,我们处在网络时代,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创新。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信息化知识,以适应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的客观需求。信息技术为现代教育带来了新的飞跃,提升了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对教师素质提出了严峻挑战。信息技术呼唤着新世纪的教师,而新世纪的教师必须具备不断学习的意识,才能最终适应现代教育的飞速发展。

  总之,通过对暑期教育教学理论的深入研究,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其中的价值和意义。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唯有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领悟到新理念对现代教育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才能与时俱进、追赶教育事业的发展步伐,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13

  读完《学习助手》的文章后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

  因为我曾经遇到过一些学生,所以我开始思考: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公平教育?是否真正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是那些处于弱势群体中的学生?即使学生还很幼稚,他们也拥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操,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内心世界。他们不应该只是我们展示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应该被我们塑造成毫无个性的.人。我们需要多加关爱,为那些看似“落伍”而又“无药可救”的学生洒下一缕阳光。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要走到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身边,了解他们面临的困难,并为他们准备专门的习题。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不能仅仅让他们听其他同学流利地回答问题,背诵黑板上的内容,而是要努力让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了知识的运用。我们要鼓励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取得小小的进步。

  我觉得自己的教学工作有一些容易做的地方,也有一些困难的地方。我发现在给学生上课、提问、布置作业以及出卷子时,我的方式和内容都相对单一。因此,我意识到自己可能做得并不十分出色,这可能是因为我欠缺了一些教育素养。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提到,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多读书。阅读是教师自身精神需求的一部分。然而,我却大部分时间都忙于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以及教育孩子,很少有时间专注地阅读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因此,从现在开始,我决定更加要求自己,像对学生那样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我会安排一些时间,专门用来阅读与教育相关的优秀著作,以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和教学能力。我相信通过这种努力,我将能够成为一位更好的教育者。

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14

  在当前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的情况下,我们如何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让孩子们内心真正接受并践行道德准则呢?通过阅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我们获得了重要的启示和觉悟。

  书中关于道德教育的讨论,以“教化的困惑”为标题,展现了作者对于道德教育的沉重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的审慎思考。然而,通过学者的思想探索,我们得以澄清困惑。在书中的“关注当代伦理觉悟”、“走向人际理解”和“从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的道德教育”等章节中,作者提出了以下观点:道德教育应以个体为核心,教育目标需要更加贴近实际,教育内容要与实际情况相符,采用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的需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提出通过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美德故事虽然不如道德推理那样严密、系统和深刻,但却更直观、简单易懂、温暖人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故事让人能够亲身体验、感受和关注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规范的道德准则。”在多元化社会中,道德教育面临着重大的挑战,我们急需找到一种方法来走出现实中的困境,不断进步。其中的关键是将道德教育从高高在上的神坛带回到人间,融入到孩子们的内心世界。美丽而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这个过程中的一把钥匙。因为,无论何时何地,人们可能对以道理说教为主的规范教育有所抵触,但却难以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滋养和启发。”

  教育就是爱,爱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力量。爱心是人类一种高尚的情感,与理智、道德、审美和人格紧密相连。 "以爱心育人"不仅仅是普通职业素养和要求,更是体现着人道主义教育的伟大意义。教育是培养生命的神圣事业,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宝贵的是保持崇高的人道主义情操。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内心的爱融入到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和香气,从而健康、茁壮地成长吧!

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15

  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中指出,教师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爱心,尤其是激发他们感受别人爱心(或痛苦)的潜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将学生塑造成真正有爱心和善良品质的人。

  再看自己的成长经历,尤其是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所奉行的不也是爱的惟一原则吗?

  记得,在上大学的时候,我立下了志愿成为一个善良的人的誓言。我渴望用我的善良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那时候,我背井离乡去到遥远的河南求学,但在宿舍中,我与同寝室伙伴们相处得非常好。因为我坚持着一个原则:离开家乡求学并不容易,所以只要有人向我求助,我都会尽力帮助他们;如果有人求助于我,那肯定是有困难,我就会去帮助他们。我还记得那时是冬天,每个晚上取暖水都非常费劲,因为全寝室里只有两个暖水壶,而我正好拥有其中之一。因此,很多人都来向我借暖水,最后我总是只剩下一点微温的水,有时甚至一滴也没有。然而,我每天仍然排队去取水,丝毫没有抱怨的意思。

  再之后,我当了一名老师。在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发现了,比我的世界更动人的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在那里如小石潭记中的潭水一样的`清澈,在那里如桃花源记中的桃源一样的美丽;在那里像圣经里的天堂一样没有苦难只有关爱,在那里像佛教中的佛心一样没有憎恨只有善良。你爱他们,他们也爱你。

  爱孩子们吧,尽管他暂时无法理解你,但终有一天他会明白你的爱。就像当你还是个小孩的时候,对父母的关爱可能被认为是管教或者不被放在心上,但是当你有了自己的孩子后,你就会常常想起你的父母,看着你的孩子时,突然感觉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想起了曾经在母亲的怀抱中或者父亲拉着你的小手的情景。爱是永恒的!为了让你的学生最终能像你爱他们一样去爱别人,为了让这个世界上的人们彼此之间都能相互关爱,请你从心底里爱护你的学生吧!

  正如一首歌中唱到的:爱别人就等于爱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你培养出具有爱心的孩子,他就会对教师的爱很敏感,并以好心还好心;而教师的爱,最重要的是为了学生获得知识,若是学生懂得了这些,自发向上,成绩自然就好,成绩好了,那作为老师的你不也会更加快乐了吗?让我们都拥有一颗爱心吧!

【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读教育书籍个人心得体会08-12

教育类书籍心得体会01-13

教育类书籍心得体会11-28

教育类书籍心得体会03-24

书籍给予的教育_600字05-02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12-27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11-23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02-25

教育类书籍心得体会(15篇)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