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黄河颂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黄河颂教学反思1
《黄河颂》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本课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
我知道:反思是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观念、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是通过提高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过程,是进行创造性劳动和超越自我的过程。回顾刚刚在学校小组公开课上展示的《黄河颂》一课,自我反思如下:
一、运用“美”的课件给学生以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声像文相结合,打破四十五分钟的时空限制,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引发大量的联想和想象,创设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时空。
黄河,历来被誉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犹如聚龙般横亘祖国东西,涛涛河水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然而亲眼见过黄河之壮美的同学却几乎没有。因此,我制作了“美”的课件,声像文结合,给学生以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
在导入新课时,我先给学生播放了黄河的配乐视频(配的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一乐章),目的是以图象来显示情境,以音乐来渲染情境,给学生以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视频中的黄河惊涛澎湃,气势磅礴,又配以雄浑的钢琴曲,给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感受。因此,当我问欣赏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都激动的近乎抢答,能畅谈其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想、感中所生。
在学生的激情中,我说:这就是黄河,黄河以它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入诗、入画、入曲,人们歌咏它,是因为它古老,它蕴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化;人们歌咏它,是因为它厚重,它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历史;人们歌咏它,还因为它沧桑,它和它的人民一起经历过抗争。在上个世纪,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民族危在旦夕,黄河就以磅礴的力量,激励它的儿女奔赴前线。那是在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文艺工作者,一起来到了黄河,来到壶口瀑布,被这惊涛澎湃、气势磅礴的黄河水所感动,于是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下面我们就认识一下诗人光未然。(利用多媒体展示光未然的照片和简介)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读到了《黄河颂》,也异常激动,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一连写了六天,完成了一部史诗般作品--《黄河大合唱》,激励着当时的抗日人士,迸发出了他们黄河般一往无前、坚强不屈的伟大精神。(出示冼星海的照片及简介)
就这样通过直观的照片配以文字的形式把词、曲作者展示给学生。并通过知识链接介绍《黄河大合唱》简介及其八个乐章的名称。让学生了解其有关知识。
在听读课文时,我把收集到的黄河图片,按照歌词的内容,描写的角度不同精心安排展示的顺序、时间、方式,力求图片和诗歌内容一致,让学生有图文并茂之感。
整个课件集视频、图片、文字、课文朗读、音乐于一体,在幻灯片中,或以漂亮的美术字为教学环节的名称,或以养眼颜色的图片为背景,或用雄浑的黄河图片展示黄河伟大坚强的形象,让学生充分感受黄河的魅力,进而感知课文思想内涵。
二、将听、说、读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
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各个环节中又分别有所侧重。
如以下几个环节:
诗歌欣赏:
1、学生朗读诗歌:请一名同学领读(读朗诵词),其他同学齐读歌词。
2、范读:利用多媒体播放配乐音频朗读,学生听的同时欣赏黄河图片集。
3、学生自由朗读:先跟音频朗读一遍后,再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4、分角色朗读:一学生领读朗诵词,四个小组各读一个层次,最后四句齐读。
5、学生齐读全诗。
自由论坛
请学生畅谈自己读诗的感受。(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谈)
展示自我风采:
把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针对全诗讨论质疑。
诗歌欣赏环节,就是要学生反复的读,无论是跟读,自由读,还是分角色读、齐读,都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既是听的训练,又是读的示范,更是读的训练。
自由论坛和展示自我风采环节是在上个环节的基础上读与说的双重结合。通过朗读,学生对诗歌有了新的感受:
生1:这首诗有优美的旋律,让人读着读着,不觉低声吟唱,从心里流出音符,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生2:这首诗语言形象,勾勒了黄河的轮廓,形神兼备,让我这个从未见过黄河的人,砰然心动,想一睹黄河英雄的风采。
生3:我喜欢这首诗,雄浑奔放,节奏鲜明,引人高歌,催人奋进,越读越激动。
生4:我喜欢这首诗的画面,诗歌为我们呈现了黄河的立体的美,远近结合,纵横相接,全方位的展现了黄河的美(雄浑、壮阔、蜿蜒),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黄河的磅礴气势、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激发我们每位华夏儿女的民族精神和信念。
生5我喜欢这首诗的语言,特别是修辞的运用。如……
……
合作探究则要求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将自己的疑问说出来并解决;等等。在环环相扣的训练中,学生的朗读能力、诗歌欣赏能力、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及写作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三、挖掘主题的深度,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对本课主题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过美文听读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浅层次的;通过美文美读,学生此时对主题的感知是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过美文研读中问题的解决,学生对本文的主题的理解是有深度的,不再停留在感受领悟作者对黄河的理解上,同时揣摩到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增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决心.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四、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
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除了听读这一环节,其他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学生不同形式的朗读、学生自由畅谈感受、合作讨论等活动形式进行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在轻松的学习交流中,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培养了学生的感悟能力及学习方法。
五、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在拓展延伸环节中,展示了《话说长江》的主题曲《长江之歌》的歌词,两首歌词风格相近,都是直抒胸臆,热情豪迈。不仅使学生领略了黄河长江的风采,而且还感受歌词中洋溢的爱国热情。既与教材和谐的统一在一起,又使教材知识得以延伸拓展,开阔学生视野,拓展阅读空间。
正是以上这些方面的努力,使得我的这节看似简单的课有了许多的亮点,学生学习的眼睛亮起来,激情高涨了起来,我的课才随之而“亮”了起来。受到同事们的一致好评。
但是,课堂教学似乎永远是一种残缺的艺术,欣喜之余也有诸多遗憾:比如本人的嗓音如果很清亮的话,亲自示范朗读,是不是会更好的感染学生呢?如果在课堂有足够的时间,给每个学生足以展示的机会课堂效果会怎么样呢?如果大胆的让学生在课堂上尝试仿写一段歌颂家乡或祖国其他景物的歌词会怎样?课前如果和音乐老师沟通,请她先讲《黄河大合唱》这部音乐作品的有关知识或教唱其中的歌曲,结果会这样呢?……
我想,只要每个教师在教学设计的环节多设计一些亮点并且努力实践,你的课也可以“亮”起来。今后,我会倍加努力,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设计,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
黄河颂教学反思2
2月25日,上午第二节课,众多的语文同仁齐聚于七(4)班教室,给课堂平添了许多严肃与庄重,一曲荡气回肠的“祖国颂”由此拉开了序幕。
一、精彩回顾
伴随着优美的轻音乐,欣赏着“黄河”一泻千里惊涛澎湃的宏伟画面,耳畔是播音员激情昂扬的朗诵,现场的每一个人都完全沉浸在诗歌雄浑、壮阔的意境之中了。
在对时代背景作了简要的介绍之后,接下来是对诗歌主体的'学习。教师身先士卒领读了文前的朗诵词,同学们也受到感染,争先恐后地朗读了望黄河、颂黄河两部分,其中既有个别读,又有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在反复地诵读中品味诗句丰富的情感内涵成了本节课的一大亮点。另外,引导学生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也是其中的一个教学目标。
最后,通过学唱《保卫黄河》,进一步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热情,激励大家刻苦学习掌握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二、爱国主义是时代的主旋律
爱国,是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清代学者顾炎武有一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民间也有谚语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都是先有大家后有小家之意。
爱国,一个看似遥远、简单、平凡的名词,今天却如此紧迫地成为了国人关注的焦点。面对日本右翼势力不顾历史事实一意孤行的挑衅,以及国际上部分敌对势力对中国发展的肆意指责和百般刁难,每一个有良知的国人都义愤填膺:中国人民不可欺!同样,这样一种爱国的情感也最应当被我们的下一代所接受。
教学完本文后二天,有新闻报道:中国拟将每年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每年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此举必将更加激发国人的爱国热情。
一个没有爱国主义精神和危机意识的民族是危险的。所以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帮助学生去走进历史不忘国耻。尽管我只是一名语文老师,但我仍然觉得:在今天,借学习课文《黄河颂》这样一个契机,让我们的学生受到一种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和感染既有必要也恰到好处。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画面渲染、歌曲欣赏等教学辅助工具,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效果。再通过诗歌朗诵的形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了诗歌所蕴含的浓烈的爱国情感,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另外,结合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教师又补充介绍了一些有关“中日钩鱼岛争端”的时事新闻,更加激起了同学们的民族忧患意识,培养了同学们的爱国情怀,更加彰显了本文的思想教育意义。
黄河颂教学反思3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本文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诗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黄河、保护母亲河的情感音乐电视的情境。教师饱含感情的诵读感染,学生自由诵读的情感体验无不在潜移默化之中给学生以情感熏陶。如果每节课教学都能关注学生情感的影响,长此以往,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将有着重要的作用。
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这些对话告诉我们,抓住关键词,结合语境来体悟情感很重要。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环境,提供便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学生对“摇篮”“屏障”“臂膀”等关键词的理解与分析以及对民族精神的个人理解是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这种交流,有利于师生间语文知识的积累及语感的迁移并形成一种共有的语言文化心理,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但是作为诗歌的教学这节课在朗读教学的处理不够深入。虽调动了学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让他们在自身的朗读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情感和理解。但还应抓住课题中的“颂”和课文内容中的“赞”来组织,重要的是读出“赞”“颂”的语气,这可以从关键的词、短语式的句、呼告语以及层意的把握等方面来训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主体地位的确定是学生有效学习的保证。教学的成功之处.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关注以及由这一教学思想而采取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某些教学环节教师主导性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现并不十分充分,未能释放出更大的空间,让学生与老师一起,推进课堂教学。
黄河颂教学反思4
一、品创作背景:
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可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并使课堂的教学延伸得更深远,丰富学生的知识,《黄河颂》教学反思。《黄河颂》光未然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作品,那是一个民族生死存亡悬于一线的危难年代。诗人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站在象征民族气节的黄河面前,面对黄河的磅礴气势,写下的诗歌,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就自然地会与民族命运联系到一起。
二、品创作的情感:
诗歌作品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情感又是诗歌的灵魂所在。情感的品味是诗歌学习的重点所在,了解了作者的创作背景之后,诗人创作的情感也呼之欲出了。本诗的写作对象是“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包纳了民族文化内涵的特殊河流。诗人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对着它机时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文化的摇篮”、“铁的臂膀”、“英雄的体魄”、“民族的屏障”……学生的内心的豪迈之情被激发了,与诗人达成了共鸣。再辅以《黄河颂》的乐章的欣赏,更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品诗歌的内容:
诗的内容是阅读的关键所在,也是诗人思想表现的根本,所以必须要好好理解、品味,但不宜过多过细地去“肢解”、分析,教学反思《《黄河颂》教学反思》。想要让学生通过内容了探索诗人的心灵世界,教师就不宜有过多的讲解,更要注意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而失去了学习体味的机会。课堂上应注意引导的艺术,留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点到即止。《黄河颂》结构与内容都比较简明,表达的主题也集中,稍加点拔即可。
1、读出感情:诗歌朗读时应充分发挥想象,“将心比心”,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读出感情更能读出深远的意味,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注意节奏,语调的高低起伏及关键词的把握,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品味出其中的情与味。
2、读出语气:言为心声,一样的句子用不同的语气读出来,表达的意思就不相同。诗歌的朗读语气得揣摩准确。《黄河颂》句式整齐,相同句式重复多处,但所表达的意思却是有所不同的。比如连用了三个“啊,黄河!”,但三处所表达的语气是有所不同的:豪迈—赞美—激昂。
3、读出体会:诗歌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得到一种艺术的熏陶与享受,更要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感。在小节这一环节中可让学生选取最喜欢的章节或句子说说理由,或就诗的意境、思想、情感、写法等谈谈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让学生根据本课所学内容,自己尝试写写诗。
总之,诗歌教学应注重品读,保护学生的想象力,留给他们自由的空间;还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地进行拓展迁移。
教研活动黄河教学反思
黄河颂教学反思5
黄河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把握诗歌朗读的节奏,提高诗歌的朗读能力。
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2、过程方法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在读中领悟诗歌的爱国热情
3、情感价值目标:理解诗歌中浓郁的爱国热情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领悟诗歌中伟大的民族情怀
课时: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去过黄河吗?你们了解黄河吗?
生答:
黄河本身就是一部中国的历史,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它惊涛澎湃,气势恢弘;它源远流长、九曲连环;它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荣辱兴衰。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国著名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黄河奔流不息的壮阔景象,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这首诗歌,不但要领会它的,还要学会朗诵,像诗人一样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
二、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诵(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要注意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同时要融合国难当头的悲壮情怀)
2、师范读
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作者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关键一个“颂”字,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歌颂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3、指名生读,师生互评
(1)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4、齐读
三、二读,研讨赏析。
(1)、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了解黄河精神:伟大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2)、歌词部分在“颂黄河”之前,对黄河进行了怎样的描写,哪一个词总领,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对黄河进行了近镜头特写、俯瞰全景式总写、纵向描写、横向展开,由“望”字总领,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3)、品析“颂黄河”部分。
1、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 了黄河。
2、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4)、“颂黄河”之后,作者又加了一个尾声,想想看,这一尾声起什么作用?诗歌最后两句采用什么修辞方法,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感情?
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是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充满了战斗的决心,反复起强调作用,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也表达了必胜的信心。
四、三读,品味语言。
1、品赏诗歌的语言特点和风格。学生谈一谈:你认为这首诗的风格属于哪一种?为什么?本诗属于直白抒情、风格豪迈类
2、“望”换成了“看”,把“掀”换成了“激”,把“奔”换成了“流”,把“劈”换成了“分”,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加以体会用词之妙。还让学生去品味“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中“铁”的含义
五、拓展研讨
“我们现在还需要这种民族精神吗?”
今天仍然需要这种团结一致、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才有了众志成城夺取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才有了奥运盛会的成功举行,才有了天宫一号的遨游太空,才有了世园会又一次胜利举办……
序曲───────→ 主体 ─────────→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 望黄河─→颂黄河 学习黄河精神
黄河颂反思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述。因此,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切不可从“抽象”再次走向“抽象”。
《黄河颂》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二部分。在上课一开始我向学生介绍了作品的有关背景,从九、一八事变到《黄河大合唱》的几个部分,如《黄水谣》《保卫黄河》这几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作品。由介绍历史背景到聆听这段历史的痛苦呻吟,由对《黄河大合唱》的整体感知到对音乐作品的领会、感受,学生对这样宏大的作品的主题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在上课时,分析课文的主题,学生基本都能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们都说在朗诵这首歌词时要体现出一种在压迫下的呻吟,要展现出人民在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愤,要表现出全民团结抗战的激情。学生能谈到这些,我们可以知道他们对于作品的主题思想基本可以掌握。
在教《黄河颂》时,我还根据自己的见解和简单的音乐了解给学生唱了《黄水谣》、《黄河大合唱》、《满江红》等几首歌,让学生在宏观的角度先感知作品,把抽象的事物变得生动具体,为下面的分析课文奠定的基础,虽然在介绍背景和作品时用去了大量的时间,但在教学效果上却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黄河颂教学反思6
还记得某一次校内教研活动时,我对我的初中语文老师成老师说:“成老师,我好想重温初中的感觉,你给我们上节课听听吧。”成老师豪爽地拍着胸脯大声说:“行,你们想听什么课?”我们组内一致大叫——《黄河颂》。笑言已过。十多年来,校内公开课听过无数,只是《黄河颂》始终无人问津。我想,这就是有一类课文,语文老师始终欢喜不得,永远不会选择来上公开课的。
今天,我上了《黄河颂》,此刻自信如黄河之水一泻千里,思绪却掀起万丈狂澜。
我认真备课了。教学视频看了两个,教学实录打印若干。充分取长补短后,又实际研究了第二单元教学目标,可以概括为三:1。反复朗读,感知思想内容2。学习语言运用技巧3。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我知道这样的一篇诗歌,可以简单上。朗读作为一条主线,贯穿课堂。可是,只有朗读,怕语言品析落空,缺少语文课堂最实效的内容;怕缺少爱国情感的渲染,又失去课堂的深度。我纠结了很久,决定一个不放手。
三大板块,遂在我脑海中成形。
先朗读(蓄势)——品语言(实质)——扣现实(升华)
但,这样割裂的板块,却让我忽视了语文中最重要的“品读”实为一家。在进行朗读指导时,学生知道要抓关键词,学生说“奔向东南”的“奔”和“劈成南北两面”的“劈”要重读,可以表现黄河水的气势,“望黄河滚滚”的“望”要读得拖长一些……我频频点头,我想顺势深入,“奔”写出水流的速度,展现黄河一泻千里的气势;再启发“望”换成“看”在效果上有什么不同?可是,忽然脑海中又清晰出现我早已设计好的课堂思路,现在品析了语言,下个环节怎么办?我还设计了名师洪镇涛上诗歌课的形式呢,学着他先从语言的角度提出示范问题,让学生用换词、比较的角度再自己提出问题,整个课堂既形式活泼,学生主体又有效体现,教学效果也特别好。如果我现在自然而然解决语言赏析,那下一步我上什么呢?
刹那的犹豫矛盾之后,还是决定按预设的.走,至少在我的掌控范围内。可越往下,越觉得凶险茫然。这个词语赏析已经在朗读指导时浅尝辄止了,关键是学生再怎么找词语替换其实质都差不多。“奔”、“掀”、“劈”、“滚滚”、“狂澜”等等都展现黄河的气势力量之美。这一赏析环节实质上进入了无聊重复阶段。马老师的点评一针见血,我方才悟得缺乏实质品析的朗读指导如空中楼阁,“品”与“读”本就是可以自然融合的。因为我的人为割裂,浪费很多课堂时间,而这些本可以用来联系现实,拓展深度。我已经设计了在结尾阶段引入正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的“名古屋市长关于否定南京大屠杀”事件,我想学生的爱国热情一定会在诗人的点燃下,在现实的冲突中熊熊燃烧,那么这节课的思想魅力也不言而喻了。只是,还是我这个教者缺乏应变的智慧,文本解读的深度吧。
黄河颂教学反思7
这节课我是自己制作课件用多媒体上的。首先聆听杨洪基雄壮浑厚《黄河颂》演唱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接着结合学生对黄河的了解介绍黄河相关知识,让学生对我们的母亲河充满自豪感;再介绍本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的思绪飘到艰苦的抗战年代。此时,学生的情感储备达到极致,急需宣泄。当接着播放示范朗读时,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朗读了起来,就此又让学生朗读了本诗两遍,学生对诗歌内容就比较熟悉了。然后我设计了几个问题,学生合作探究回答问题。最后归纳总结,学生学唱《保卫黄河》至下课。从学生反映的状况看,总体效果良好。
1、创设情景恰当,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迅速融入课堂学习。歌曲雄壮豪迈,震撼学生心灵,图片展示黄河雄姿,学生直观形象,调动了学生情感,学生心生向往。这样,学习不感到枯燥,而是跃跃欲试,想展现自我,课堂学习轻松自信效果好。
2、教学围绕三维目标进行。本首诗歌节奏明快,声势雄健豪壮,长短句结合,错落有致,韵律和谐,因此指导学生多朗读,读出情感,读出韵味,内容理解轻松容易。其次,巧设问题,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学生从黄河的地理特点认识入手,进而理解到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作用,自然就认识到黄河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从而激发同学们热爱黄河,热爱我们中华民族,学习她的“伟大坚强”。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高了阅读欣赏能力和水平,同时,完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人文教育突出。
3、紧扣文本,抓准字眼文眼。本单元都在讲“祖国”,教学中我也始终将“黄河”这一载体与“中华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紧扣三个字眼“摇篮”“屏障”“臂膀”的形象比喻,探究其内涵,深入理解诗歌主题;又抓住标题中的“颂”,文中的“赞歌”、三个“啊,黄河”,学生轻松地把握了诗歌的结构、主题和赏析诗歌的技巧。
尽管如此,纵观整个课堂,也还有一些有待改进完善的方面。
1、学生的能动性调动不足。虽极力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但更多的是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学生主动探索不足而略显被动,压制了学生的创新型思维。
2、陷入应考式教育模式。教学设计更多的'是围绕应考式的提问,教师心有顾虑,担心偏离了方向,从而教学设计不够大胆,创新性也不足。
3、朗读指导不足。由于教学突出了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加上时间关系,虽叫学生跟着录音示范朗读,也简单介绍了韵脚的作用,但朗读的技巧指导稍显不足。学唱《保卫黄河》的时间也不够充分,还须在课后进一步唱有关黄河的歌曲。
黄河颂教学反思8
《黄河颂》是光未然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作品,那是一个民族生死存亡悬于一线的危难年代。诗人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站在象征民族气节的黄河面前,面对黄河的磅礴气势,写下的诗歌,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就自然地会与民族命运联系到一起。世人借黄河歌颂我们中华民族顽强奋斗的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上课时,我用大屏幕播放黄河的视频,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感受黄河伟大的气魄,接着听课文录音学习这首诗歌。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诗歌,情感的品味是诗歌学习的重点所在,我让大家研讨这首诗的感情基调,语调和节奏,重点研讨三个“啊,黄河”部分,区分这三个部分的感情基调和语调,读出语气,俗话说:言为心声,一样的句子用不同的语气读出来,表达的意思就不相同。诗歌的朗读语气得揣摩准确。《黄河颂》句式整齐,相同句式重复多处,但所表达的意思却是有所不同的。三个“啊,黄河!”所表达的语气是有所不同的.:豪迈—赞美—激昂。采取的方式是个别读,两两对读,分组读,齐读等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文化的摇篮”、“铁的臂膀”、“英雄的体魄”、“民族的屏障“的深刻含义,理解了诗人保卫黄河的雄心。
在描写黄河的部分,我让学生知道要抓关键词,“奔”、“掀”、“劈”、“滚滚”、“狂澜”等等都展现黄河的气势力量之美。“品”与“读”本就是可以自然融合的。在这个环节中,我与全体学生对读,体会黄河一泻千里不可阻挡的气势。
在迁移阶段,我设计了《我爱你中国》的视频,让同学配乐朗诵这首歌词,也是采取对读的形式,感情得到升华,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
这节课不足之处是,先品读了赞黄河部分,接着又回过头来品读描写黄河的句子,顺序颠倒。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学设计应放在第一位。
黄河颂教学反思9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现就《黄河颂》一课,谈谈我的感想。
诗歌,主要通过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语言的美和意境的美。本文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诗歌。上课之前我就想:这些学生大都出生于九十年代,生活在和平幸福之中,没有遭遇过战争与离乱、国破家亡的伤痛。保卫国家的激情,要在他们心中产生共鸣,有一定的难度。但他们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容易接受新事物,而且乐于表达自己的体会。教学时如果能创设好情境,积极引导、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黄河、保卫黄河的情感,便会使其产生共鸣。于是就设计了这堂课。
一、多媒体课件充分辅助教学
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们对于音乐的体验,是一种心灵的感受。于是在设计教学活动的第一个环节创设激情,导入新课中,一开始就播放《黄河颂》歌曲视频,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打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欣赏音乐中体味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为下文的朗读蓄势,同时也拉近了学生与书本的距离,学生听后,激情澎湃,情不可遏,在其中激越飞腾,在其中濡染陶冶,学习效率也高了。接着在教学活动的第三、四个环节中,为了让学生体会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深入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我又播放黄河画面让学生进行听读,老师指导后再自由朗读、抽生读。通过反复朗读,加深记忆,培养语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都能放得开,大胆、激情地去朗读,感受到了黄河一泻千里的气势、伟大而坚强的民族精神。
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环境,提供便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主体地位的确定是学生有效学习的保证。在教学活动的第四个环节美读诗歌,内容研讨中设计四个台阶式问题,来点拨各层次学生的思维,形成提高的坡度。由于先前情境的熏陶,学生们课堂气氛很活跃,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在课堂上展示的一览无余。在谈“你认为黄河是一条怎样的河”时,学生有的说:“雄伟壮阔”,有的说:“气势磅礴”,有的说:“勇敢坚强”……课堂上,学生们思维的火花被点燃,激情高涨。这时的语文课已经不仅仅是语文课了,它将欣赏课、音乐课等综合在了一起,体现了大语文观综合学习的思想,小小的课堂有效地拓宽了、延伸了。加之多媒体先进手段的运用,更是将教学推向了高潮。
三、课堂容量大,环节紧密
在对课文重点朗读、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最后一环节设计延伸拓展。课前就让学生收集积累有关黄河的诗句、成语、故事俗语等资料,给学生在课堂上创造讨论、发言的条件,也将知识面进行了扩大。
四、三维目标落实较为到位
这节课上,学生的情感能力得到了自主而全面的发展,他们真正成了学习活动的主人,朗朗的读书声,踊跃的举手声,思考的智慧声,都展示着同学们的`智慧和才能。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改变了学生以往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贯彻、落实了课改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从这节课的成功可以想到,课堂效率的提高,最重要的还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主动的学习效率最高。我认为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对主题的挖掘还不够深入,整节课虽扣住了黄河精神,反复朗读体味爱国热情。但具体什么是黄河精神还显得比较抽象。
2、在读文时对作品的主旨把握和文中个别语句、词语的意思挖掘深度不够。
3、激励性语言使用偏少。
以上都是我今后的教学中要努力改进的。当然,还有很多缺点,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指出。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将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课堂效率,将课改进行得更加深入!
作为一名善于反思的教师,就要大胆地挑战自己,在学习上要永不知足。“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为了语文,为了学生,也为了我们,让我们多多反思吧!
黄河颂教学反思10
本文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诗歌。我在本课教学中希望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黄河、保卫黄河的情感。我渴望用饱含自我感情的诵读感染学生,渴望借助自由诵读来让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崇高民族感情的熏陶。我希望每节课教学都能关注学生情感的影响,长此以往,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将有着重要的作用。
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这些对话告诉我们,抓住关键词,结合语境来体悟情感很重要。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环境,提供便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学生对“摇篮”“屏障”“臂膀”等关键词的理解与分析以及对民族精神的个人理解是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这种交流,有利于师生间语文知识的积累及语感的迁移并形成一种共有的语言文化心理,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主体地位的确定是学生有效学习的保证。教学的成功之处.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关注以及由这一教学思想而采取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我的某些教学环节教师主导性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现并不十分充分,未能释放出更大的空间,让学生与老师一起,推进课堂教学。
评课中,我认真听了诸位老师的点评,反思之后,确实令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如:对于课文的重点词语解析点拨的深度不够,激励性语言运用偏少,多媒体与课堂教学的结合点等许多方面皆有不足之处。
最后,衷心感谢区教研室给了我们这次学习与展示的机会!衷心感谢在此次研讨课中给予我很多指导的各位领导和老师!衷心感谢各位专家、前辈和朋友们的意见和建议。
黄河颂教学反思11
《黄河颂》光未然创作于1939年,硝烟弥漫,烽火燃遍我中华大地……那个特殊的时代,距现在的学生较远,因此在备课时设计了四大板块:感性认识黄河(图片、视频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初步感受);吟读黄河颂歌、探究黄河精神(读中感,读中悟,读中品);拓展延伸(三个小题开拓学生视野);当堂检测。重难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作品传达的情感。
一节课仓促结束后,发现有两个方面的不足:
1.诗歌教学中“读”的作用没有发挥出作用。
尽管授课过程中有范读的引领,也有学生的自由读,可是学生的自由读展示时寥寥无几,虽然给学生指导怎样朗读,但学生的读被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故在执行时大打折扣。
2.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凸显。
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明确,显得学生学习的被动,因而课堂的氛围比较死板,学生只是在课堂中被动接受,其学习能力、学习思维等均为得到培养,故课堂效率低下。
面对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自己认识到在教学中存在的陋习,故以后的教学打算从以下改进:
1.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参与者,因而在课堂上教师要从多种渠道入手,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如一班授课时进行改进,朗读环节设计了比赛,个人比赛;小组比赛;男、女生诵读比赛。这样一来学生纷纷参与其中,在朗读中体验诗歌内容,那么下面的环节自然迎刃而解。所以说,只要注意到就能想到,能想到就能做到。
2.诗歌教学中要专注“读”的灵魂作用。
好的文章,朗读中自然能感受到它的迷人魅力,尤其是诗歌教学,“读”应该贯穿整个课堂。徜徉在文字的世界中,“将心比心”,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读出感情更能读出深远的意味,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同样的调整后在一班上《黄河颂》一文,夯实了“读”,学生在读中一下子感受到歌词部分统领的关键字是“望”,对于文中三次反复出现的“啊,黄河”其作用学生也能知晓。
当然,课堂中还有很多的不足,感谢同组成员对我本节课的不足能毫无保留的指出,以便我更好的努力学习。一节遗憾的课!但,谁又能说教学不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呢?只是希望自己可以在这一节课中,更清醒地反思教学,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黄河颂教学反思12
《黄河颂》是一首歌颂黄河英雄气魄和民族精神的诗歌。它是《黄河大合唱》中《黄河颂》的歌词。诗歌以奔放热烈的笔调歌颂了黄河,激发了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来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黄河颂》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诗歌,因此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读出感情,读出感悟,读出黄河磅礴汹涌的气势。因此在上这节公开课时,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多方面的展开朗读
诵读是学习抒情诗歌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展开多种形式的朗读,以激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个别学生的朗读,有集体形式的朗读,有分组朗读,有男女生比赛朗读,同时给这些朗读加以适当的评价和指导,让学生既能会读,又加深了对诗歌感情的理解。
二、饱满的.激情带动学生
要使整节课激情高涨,教师就必须要有饱满的激情带动学生。这节课中我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同时,一直带着饱满的激情上课。这种热情深深的感染着学生,激励着学生,因此课堂气氛特别活跃,主动、积极参与的学生很多,连平时从来不举手的学生(王新)都能主动来回答问题。
三、两处精彩称赞不绝
这节公开课上令评委老师称赞的是这样两处设计:
﹝1﹞导入精彩。导入是在学生歌唱的《保卫黄河》这首雄健的歌曲中引入开始的,接着是一段对黄河激昂赞颂的导入语,这样很自然的就导入到了《黄河颂》这篇课文。
﹝2﹞配音朗诵精彩。在整体感知课文时,我采用的是动画配音朗诵,既能让学生直观的欣赏到一幅幅雄奇壮观的黄河图片,又能让学生听到朗读人富于激情雄健的朗诵。因此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这堂公开课最大的亮点。
但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1﹞这节课内容设计较多,总有一种赶着上课的感觉,而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空间太少。﹝2﹞幻灯片制作中,黄河背景缺乏动感美,若能搜集壶口瀑布做主背景,则收效可能会更好。﹝3﹞时间分配还欠合理,出现了拖堂。
总之,语文课是知识综合的一门大课,在求知的道路上只有永不知足,不断学习,敢于挑战,迎难而上,才能不断跨越前进!
黄河颂教学反思13
《黄河颂》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一首直抒胸臆的诗歌。它是《黄河大合唱》中《黄河颂》的歌词。诗歌以其充满斗志的旋律与黄河般桀骜不驯的血性,热情讴歌了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激发了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力量。并以其磅礴的气势和史诗般的英雄气概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打动了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灵。
一、借助美读体会语言美、意境美
我把教学重点放到了情感朗读上。因为我始终认为如果学生能声情并茂的朗读诗歌,对把握文章的思想主题是十分有利的。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唤起学生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的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并将从课堂中获得的思想、情感和体验再次返还到自身,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
二、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得以充分体现
课堂上,学生们听到了粗犷雄浑的音乐,看到了引人入胜的画面,谈论着自己的收获。学生进入了情境,热情高涨。学生小组合作朗读、师生合作放声联读,更是将教学推向了高潮。
三、课堂容量大,课堂环节衔接紧密
本节课,听歌、读诗、赏析等容量很大,。本节课以“颂”为中心,以“颂”为主题,贯穿始终,使爱国之情、爱河之情洋溢在课堂的始末。自然而然达到德育和美育的目标。
黄河颂教学反思14
《黄河颂》节选自《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评论家光未然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在1939年春在延安创作而成,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教学:
一、导入新课
中华儿女又称炎黄子孙,发源于黄河流域,从而黄河被称作母亲河,保卫黄河就是保卫中华民族,赞颂黄河就是赞颂中华民族,今天我们学习光未然的《黄河颂》【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者
光未然(1913——20xx),原名张光年,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三、朗读诗歌
1、生齐读课文
2、师指导朗读
注意重音,停顿
3、生齐读课文
四、研读课文
(一)朗读序曲部分,模仿课文中的批注,自由批注。
学生自由批注,写出自己的理解、感悟。
知识链接:做批注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阅读时把自己的阅读感悟、理解、评价或疑难问题,用简练的语言标注在文章的空白处,就是做批注;以批注的形式评点课文形式非常自由,可以是对词的品味,也可以是对句、段的赏析,还可以就课文谈阅读感受。
找学生发言,谈感悟
(二)朗读主体部分
1、首先读“望”字统领的内容,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指导朗读:
(1)把“滚滚”、“澎湃”、“万丈狂澜”重读,突出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2)把“掀”、“奔”、“劈”动词重读,突出黄河的什么特点?
(3)作者“望”的角度分别有什么不同?
先是近镜头特写——“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是俯瞰全景式的特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2、朗读“颂”黄河部分,体会作者的`感情。
(1)分为几个层次?标志性词语是什么?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
(2)找出诗歌中的修辞,并赏析修辞的作用。批注在文章空白处。
(3)学生齐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感情。
3、朗读结尾,体会作者感情
结尾部分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精神。
五、朗读诗歌,体会语言
本首歌词写得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具有以下特点:
1、句式: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合,自由奔放并且错落有致。
2、韵脚上: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
3、画面感:本文十分注意刻画黄河形象,注意营造歌词的画面美:“黄河滚滚”“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等句,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宏伟图画。
六、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本课《黄河颂》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第二单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的爱过主义情感。本课是一节随堂课,有得有失,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本课我认为处理的比较好的成功之处有:
一、本课的导入自然而又贴切。本课从炎黄子孙,从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流域谈起,从而谈到黄河是母亲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贴切而又自然的导入新课。
二、本课的朗读指导到位,学生的朗读效果较好。
本课主体部分,我采用边读边品,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感情。通过对关词“滚滚”、“澎湃”、“万丈狂澜”重读,突出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通过把“掀”、“奔”、“劈”动词重读,突出黄河的什么特点?通过这些词语重读的朗读体会,让学生感受到黄河的力量之美,黄河的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气势和作者面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激动自豪之情,学生用自己的感悟,自己的体会,用朗读声表达出来。
俗话说:“功夫靠练,文章靠念。”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语文教学的基础是读,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法。也是教学中最为见效快的方法,因此本节课我注重朗读的指导,学生能声情并茂的朗读好课文,就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教给学生批注的方法。
本节课我在两个地方指导学生学习批注。第一处在序曲部分,模仿课文内的批注,写出自己的阅读感悟,批注在文章空白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自己的感悟,理解的内容。第二处在“颂黄河”部分,主要指导学生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批注,理解赏析修辞的作用。
做批注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阅读时把自己的阅读感悟、理解、评价或疑难问题,用简练的语言标注在文章的空白处,就是做批注;以批注的形式评点课文形式非常自由,可以是对词的品味,也可以是对句、段的赏析,还可以就课文谈阅读感受。本节课我注意批注方法的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本课的不足之处
一、我认为本文时代背景的介绍不够详实。原因在于我对本课的时代背景掌握的不够扎实,今后在教学中我一定多读历史方面的书籍,常言说:“文史不分家”,语文与历史有这紧密的联系,只有了解时代背景,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学生才能很好的理解作者的感情,写作目的、主旨,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今后我一定在闲暇之余多读书,多了解历史,讲有助于精彩的上好每一节课。
二、本文的作者简介过于简单。
对作者光未然生活的战争年代,了解甚少,尤其是对生活中繁荣昌盛的新时代的少年,对祖国那一段被日本侵略的历史,对日本在中国的粗暴侵略践踏的历史没有感受,所以有也不能很好的理解作者的感情。本课对作者只是常规的介绍,内容简单。
总而言之,本节课是一节随堂课,没有经过精雕细琢,没有经过精心打磨,是一节实实在在的课堂,是一节有优点也有缺点的课,备课过程也没有面面俱到,也有设计不合理的地方,但是细细想来,还是优点大于缺点,成功多于失败,总结出来,以便今后吸取经验,弥补不足。
黄河颂教学反思15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身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述。因此,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切不可从“笼统”再次走向“笼统”。
《黄河颂》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二局部。在上课一开始我向同学介绍了作品的有关背景,从九、一八事变到《黄河大合唱》的几个局部,如《黄水谣》《捍卫黄河》这几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作品。由介绍历史背景到聆听这段历史的痛苦呻吟,由对《黄河大合唱》的整体感知到对音乐作品的领会、感受,同学对这样宏大的作品的主题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在上课时,分析课文的'主题,同学基本都能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们都说在朗诵这首歌词时要体现出一种在压迫下的呻吟,要展现出人民在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愤,要表示出全民团结抗战的激情。同学能谈到这些,我们可以知道他们对于作品的主题思想基本可以掌握。
在教《黄河颂》时,我还根据自身的见解和简单的音乐了解给同学唱了《黄水谣》、《黄河大合唱》、《满江红》等几首歌,让同学在宏观的角度先感知作品,把笼统的事物变得生动具体,为下面的分析课文奠定的基础,虽然在介绍背景和作品时用去了大量的时间,但在教学效果上却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黄河颂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黄河颂教学反思09-05
《黄河颂》教学反思08-03
黄河颂教学反思(精选8篇)05-27
《黄河颂》教学反思 张笑敏11-02
《黄河颂》教学反思 张笑敏10-19
《黄河颂》音乐教学反思(通用12篇)02-22
《黄河颂》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5篇)03-10
黄河颂教案及反思08-25
《黄河颂》教学教案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