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教学反思

时间:2023-11-01 09:16:4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我是谁》教学反思(精选10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是谁》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是谁》教学反思(精选10篇)

  《我是谁》教学反思 1

  在本次《我是谁》这节课我认为大家的优点有以下值得借鉴:

  1、抓住学生心理,以趣促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同样的内容,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学生接受起来会更加乐意和主动。面对从未真正接触过心理方面知识的学生,譬如从故事导入激趣,图片诱思,心理测试引发了学生对心理世界的好奇,进而讲述生活中的自我及怎样认识自我,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正确评价自己、他人,形成乐观、自信、上进的性格。

  这堂课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引起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兴趣和重视,阐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意义和目的,并让学生正确的认识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也为以后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教师自我开放:如果心理教师能在适当和必要的时候,作真诚的`自我剖析、自我开放,学生也会减轻自我防卫心理,真实地表达自己、安全地探索自己。不过作为一名心理教师,其最重要的角色始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自我开放应该有一定的原则和限度。要真正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发挥出它最大的作用,还有很多问题有待发现和解决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还需要更多、更强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力量。

  《我是谁》教学反思 2

  体验人们在生活中所承担的不同责任,这是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所以我试图通过展现家长工作的场景来达到这一目标,并在教学中进行亲子之间的沟通,理解父母,并做好自己的角色。

  我也深深感受到一部分打工者工作的艰辛,他们在为社会做着自己的贡献,但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关注和帮助,他们依然为着他们的理想和幸福的生活而努力打拼着,并作好一名家长所应做到的一切,他们为自己的孩子能够获得知识、生活的本领,而努力拼搏。“希望他有学问,别向他爸这样”这样的真实心声吐露出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也深感身上的.责任。

  课堂上我能够看见,当学生看见父母艰辛的工作时的那种心灵的震撼,大多数学生无法用语言表达当时的心情,也许他们还无法体会,但我想随着年纪的增长,他们真正了解父母时或者回忆起那些片断,会对父母更加理解,从而努力做好自己的角色。

  可是本课的其他教学目标却完成的不好,如体验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角色这一目标,只蜻蜓点水的点到。而这一内容不仅是本课的关键,也在本单元起到引导的作用。给我的思考是,解读学生的心灵,走进孩子的世界是好的,在这一过程中,要有机的与整个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切合所有教学目标,否则过犹不及。

  《我是谁》教学反思 3

  今天的教学活动需要幼儿每人带一张全家福的照片,为了顺利开展教学活动,在前一天我已经通知了幼儿,回家找张和爸爸、妈妈一起拍的照片。满以为带张照片很容易,可第二天的情况令我有点失望。全班只有八、九个幼儿带来了全家福,十几个幼儿带来了和爸爸或妈妈的单独合影,还有五、六个幼儿带来了自己的个人照片。(通知时也允许幼儿可带这些照片,但是在实在没有全家福照片的前提下)当我询问幼儿为什么不带全家福照片时,有的幼儿说忘记了,但大多数人说:“爸爸、妈妈说我们家没有全家福照片!”找家长一了解,果然都说孩子一个人的照片很多,由于工作忙等原因,就没想到过要全家一起拍张照,家里找遍了,真的没有全家福。可能现在的大人都忙于物质生活的追求,忽略了精神生活的`享受吧!而在结束部分,让孩子学学父母的神情、动作,模仿生活中的爸爸、妈妈的言行时,我又发现了新的问题,不是幼儿不会模仿,而是他们观察得太仔细,学得太像了。请来演示的都是爸爸翘着二郎腿抽烟、躺在床上打电脑、妈妈梳头化妆打扮的动作。我忍不住提示幼儿:“爸爸、妈妈怎么烧饭做菜、洗衣服的呀?”回答都是:“我爸爸、妈妈不做的,都是我奶奶做的。”真是让我哑口无言。

  通过这个教学活动,让我觉得该表扬的是我们的孩子,该反思的是我们的家长。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你要求自己的孩子做到这样、那样,首先就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相信这是我们都懂的道理,可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会不由自主地“犯错误”,让孩子受到大人的负面影响,从而混乱他们正确的是非观念。看来,老师在做家长工作的同时,也要注意这方面的切磋、交流。

  《我是谁》教学反思 4

  一、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1、对知识、能力、情感三维教学目标是否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有理可据、细腻,否则将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意识要加强,有的教师为了增加课堂容量,往往只注重自己一个人总是在滔滔不绝的讲,恨不得把所有知识都“灌”在学生头脑中,而留给学生思考、训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

  2、对重点、难点是否把握准确。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在教学目标中已经非常明确,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对重点的知识没有重点的讲,对难点知识无法突破,其结果是学生渴望得到的知识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问题没有解决,学生不懂的知识还是不懂,该掌握理解的知识没有拓宽加深,这就导致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的下降。

  3、对学生的知识、心理状态是否了解。老师要深入学生实际,掌握学生的知识动态和心理动态,对一些知识,教师不要自以为很容易,或者是满以为自己讲解得清晰到位,没有随时观察学生的课堂反应,从而一笔带过,要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中学习、成长。

  二、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1、讲授的知识是否正确,语言是否规范简练。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一线教师非常重要,是一名合格教师的基本功。其一,任何学科都有着严密逻辑性,首先教师传授的知识不能错,推导要严谨、要有理论根据,使学生信服,层次之间过度自然。其次,语言(普通话)要规范简练,词意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板书设计是否合理,书写是否工整。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重点知识一目了然,便于学生的课后复习。所以板书要布局合理、提纲挈领、层次清楚,书写端庄大方,切勿潦草。

  《我是谁》教学反思 5

  在设计本课教学思路的时候,我考虑如果教师简单地将一个个角色的变化及责任告诉学生,学生是会顺着教师的意图接受的,但这样既不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主体理念,也无法在学生内心深处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我让学生自己先思索,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情况下,明白了自己角色的变化及自己应尽的责任,几个活动的设计达到了事先预想的效果,学生在游戏、活动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明白了自己角色的变化及自己应尽的责任,既不枯燥、做作,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我是谁》一课时,一开课,我就以问的“我是谁”来打开话题,这样就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孩子们说起自己的父母,家人更是兴趣浓厚。紧接着我又提出“除了我是老师,我还有可能是谁”这样的问题,并出示老师在不同场合的照片,这样就让孩子们明白了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角色,为下面的教学打下铺垫。我接着又引导他们说说自己的父母,除了父母还要扮演什么角色。在让孩子们明白“角色与责任”这一道理时,我不是简单地去说教,而是通过从师生角色的责任这一学习最贴近学生的话题展开,然后,让孩子们自己讨论,探究性地学习,使他们在课堂实践中自己去悟出道理。

  在一节课中仅仅明白书中提到的不同角色的变换及责任是不够的,所以课上我要求自己不断地根据教学过程中随时生成的情况,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现在的角色及现在的责任,使学生明白自己的角色是会发生变化的,自己的责任也是会随着角色的'变换有新的要求。这种抓住课上随机生成的做法,使课本中的内容更生动,也更深刻了。

  教材中有一个环节是学生从学校到家庭角色的转变,曾想过用小品的形式体现,但觉得做作,后又改成将几名学生放学时的情景拍摄实录了下来,让学生体会,但仍觉得不够自然、真实,如有更好的活动代替,我想会使这节课更生动,更活泼,更贴近学生生活,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在课堂中,也出现了一些小问题:由于自己在上课前,有些准备不够充分,对于课堂的调控能力欠缺,对学生的点评有点单一,在某些环节,课堂的气氛显得有点沉闷。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在此部分对自己多加训练。

  《我是谁》教学反思 6

  因课程的安排,星期五上午我执教了一节社会活动课——《我是谁》。一开始我以为只要幼儿会念这首儿歌,课堂效果应该就会还好,但是在本次社会活动中,我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让幼儿了解“我”在别人眼中是不一样的。因为我的这个不小的疏忽,所以课堂上幼儿的活跃度不太高,有些幼儿没有用心去念,这从他们困惑的眼神中我能觉察的到。

  我并没有完全按照教材上的思路走,而是以我自己的方式、想法来上这堂课的。一开始的导入部分我就发现自己存在很大的缺点,显得很直白。我想导入时更应该让幼儿产生悬念,激发他们对这堂课的好奇心理,从而让幼儿产生一种我要学、我想学的求知心态。课堂上少数几个幼儿在座位上窃窃私语,我并没有直接去打断她们说悄悄话,而是用面部表情来告诉她们要好好听老师上课,这样才能学到本领。她们好像意识到了,小手自然而然地放在小腿上了。

  通过总结、反思这次的社会活动课,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将努力解读幼儿的心灵,走进孩子的世界,同时还要反复琢磨教材,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幼儿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而教师是幼儿学习的引路人,因此,教师必须为幼儿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像本次活动一样,平时我们往往较多的考虑怎样保持课堂纪律,怎样去教会幼儿,因此,虽然教学活动中的每句话,每个要求都交代的清楚准确,但幼儿始终处于非常被动的学习状态中,自然学习效率就有不高。而我们真正应该考虑的是怎样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让幼儿感到宽松,自由,敢于积极发言,因此,教师不必提出过多的要求和限制,重要的是在幼儿求知探索的学习中,多观察,多给幼儿一些挑战和鼓励,并进行适时的点拨让幼儿真正理解语言课程的本质内容。

  祖冲之,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这可是关乎生死的事,就相当于立下了生死状,却“坦然”回答,读出“坦然”。

  班里的学生层次不一,不知道该怎么安排自己的教学节奏,太快怕他们跟不上,太慢学过的学生又不要听,为难!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要多读、多学、多问,以此来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让自己一步步走向优秀。

  《我是谁》教学反思 7

  本课是人美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册第六课。是“造型·表现”领域的一个内容。目的是通过人物背面头部写生,发现背面人物头部的美感,进一步学习线描写生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线造型能力以及画面的组织能力。

  这节课是我进入春临小学以来第一次讲公开课,心里特别紧张,但总得大胆面对和四年四班的学生一起完成了这次挑战。这节课对于学生来说是快乐的一节课,是“美”的一节课。由于学校有多媒体这一先进的教学资源,我一页一页的制作课件,图片精心选择。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四个基本环节:游戏导入,引入课题;探究学习,引导激趣;了解基本步骤,大胆作画;交流感受,欣赏评析。在本课教学中,学生对学习兴趣很高,课堂气氛浓烈,有创新的思维火花,非常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但从每个环节中,也或多或少的反映出我自身的不足。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授课之前,到班级照了几张有特点的学生背面头像,放到幻灯片里,作为游戏“猜猜我是谁”的内容并引出课题。学生在这一环节,积极踊跃发言,使课堂气氛特别活跃,而在这时,我的心情也被孩子们感染了,完全放松了下来。这是唯一让我满意的教学设计环节。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一直围绕“猜猜我是谁“这一主题。由于学生比较小,一时很难理解不同发型的线条区别,我给学生讲解什么时候是用直线,什么时候用曲线表现发型。加深学生对线条的'理解。学生们能善于观察,找出特点,从发型、头饰、服装这三个方面仔细区别人物的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语言不是很理想,比如在同学回答问题时,要注意用“请”的手势表现出来;黑板前做范画的时候,忽视了坐在两边的学生,挡住了部分学生的视线,这一点我觉得可以在投影仪上作画,这样都能看得清楚,达到教学目的。在尝试练习绘画的时候,没有提到遮挡关系,这是严重的失误,导致了很多问题的发生;对学生回答没有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缺少激励性的语言,教师点评学生作品时,应多用专业术语有效评价多用些建设性和询问性的语言与学生商量,而不是以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学生。在欣赏作品的时候没有讲解怎样去分析作品……

  面对这些不足,今后我要不断努力,不断提高美术专业理论知识,系统地掌握美术学科知识体系和教育科学理论,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努力使教学更科学、更有效,使自己的学生可以有更好的发展。

  《我是谁》教学反思 8

  《猜猜我是谁》一课选于湘教版美术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课是关于制作与表演综合的活动,课程当中会涉及到面具的设计、剪纸、拼贴,主要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动手能力。

  课程一开始,我就戴着面具走进教室,因为是动手制作的课,对于好动的二年级而言,开门见山就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由此引出课题《猜猜我是谁》。

  之后,我出示了不同区域的面具,由学生进行观察,分组讨论,引导他们总结出面具的异同之处,在他们脑海中初步形成面具的制作要点,从而让他们自由发挥想象。重点教他们正确寻找眼睛和嘴巴的位置,边做示范边提醒学生剪刀不长眼小心使用,并让学生展开想象,不要让眼睛只局限在圆形,脸型亦是如此。同时用视频的方式,让学生了解面具装饰的几种方法。

  最后,让学生欣赏一些面具作品,让学生正确运用课前让他们带的环保材料,让自己的面具更具特点,为了不让他们随地扔纸屑,我让他们把自己剩下的纸与同学交换,用于装饰,也能因此让面具更多彩。

  因为是手工课,学生兴致都极高,但是,学生的创作胆量明显不够,思路不够新颖,都被局限了,我反思了下,估计跟我做的`教具有一点关系,我做的太过精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还有很多学生都是用剪刀剪,其实,最主要的方式是要用手撕。

  一节课气氛都很活跃,学生的激情都很高,但这并不能说这节课不存在问题。虽过程中再三强调了怎样正确寻找眼睛位置,但可能有些言语措辞还不够到位,让学生不能充分理解,还是有一些同学的的眼睛间距过大或过小;脸型很多局限于圆形、方形,面具的装饰也过于单调,之后应该多欣赏学生作品;时间的把握程度还不够,没有留出多余时间让学生当场进行表演,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希望以后的课堂中,可以让他们更多地运用环保材料,将环保意识渗透到他们的思想当中。

  《我是谁》教学反思 9

  细节描述:

  细节一:孩子们,在家里除了名字外,你爸爸会叫你什么?(爸爸会叫我小美女、小帅哥、小宝贝、大姐姐、妹妹)那在家里你妈妈会叫你什么呢?(小乖乖、大坏蛋、佳浩、大美女、姚姚),原来你们还有这么多老师不知道的称呼啊。这里有一个小朋友,他呀也有好多好多不一样的称呼,我们一起来听听看,他到底是谁?

  细节二:诗歌听完了,你们为什么都笑了呢?(这个小朋友好搞笑)那哪地地方让你觉得搞笑了呢?(小弟弟说我是啊呜)除了小弟弟外,还出现了谁,他们是怎么叫这个小朋友的?(爸爸)爸爸是怎么说这个小朋友的,谁能用诗歌中的句子来回答我。(爸爸说我是调皮的小坏蛋)听得非常的仔细,说得非常的好。那还有谁也来试试(妈妈说我是心肝宝贝)对呀,说得也非常的棒!还有谁出来了?我们一起来说说(护士阿姨、叔叔、哥哥、小弟弟······)那你们知道这首诗歌的.名字叫什么吗?(我是谁)

  评价分析:

  在细节一中的导入活动中先问幼儿爸爸妈妈在家里叫你什么,从而让幼儿感受到在不同的眼里自己是有不同的叫法,为下面的诗歌埋下伏笔。从细节二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学习的兴趣非常的高,特别是当老师第一次讲述诗歌时,孩子们露出了开心的笑脸,而问孩子们问题时,大多数的孩子也都能回答,这就可以看出孩子们对这节课的兴趣非常高,也让幼儿充分理解“我”在别人眼中是不同的,体验到不一样的我。

  所思所悟:

  “我是谁?”这是藏在每个人心中最深处的疑惑,对孩子而言,心中又何曾不上一次的想着这个问题。本次活动旨在让幼儿认识“我”在别人眼中是不一样的,同时以诗歌的形式让幼儿对别人眼中的我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并在创编诗歌中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使幼儿全面的认识自己、看待自己,提高幼儿的创编以及表达能力。

  在本次活动中,由于时间的关系,留给孩子们创编的机会少了一点,很多孩子都想来说说自己的诗歌,所以在课后我安排让孩子们同伴之间互相来创编一下属于自己的诗歌,孩子们的兴趣非常的深厚,一边夸张的做得动作,一边开心的编着自己的诗歌,玩得不亦乐乎。

  《我是谁》教学反思 10

  在设计本课教学思路的时候,我考虑如果教师简单地将一个个角色的变化及责任告诉学生,学生是会顺着教师的意图接受的,但这样既不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主体理念,也无法在学生内心深处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我设计以教师本人在不同场合下的照片为例,让学生猜一猜“我是谁?”,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拉近了师生关系,又很自然而然地明白了每个人的角色在不同情况下的转换。

  在明白了自己角色的变化后,怎样认识到自己担当这一角色时所应承担的责任呢?为了延伸这一德育知识点,我先以“如何当好孩子们喜欢的老师”“怎样做一个好学生学生”这两个贴切学生实际的问题入手,明白老师和学生应该承担的责任,继而通过即兴表演的形式直观得呈现在不同的场合下自己的不同角色及所应承担的责任,然后集体讨论他们表演好了自己的角色了吗?进一步深化认识不同的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最后,我设计了“爱心提示”这一环节,让学生时时提醒自己或他人所应承担的责任。

  几个活动的'设计达到了事先预想的效果,学生在游戏、活动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明白了自己角色的变化及自己应尽的责任,既不枯燥、做作,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一节课中仅仅明白了书中提到的不同角色的变换及责任是不够的,所以课上我要求自己不断地根据教学过程中随时生成的情况,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现在的角色及现在的责任,使学生明白自己的角色是会发生变化的,自己的责任也是会随着角色的变换有新的要求。这种抓住课上随机生成的做法,使课本中的内容更生动,也更深刻了。

  教材中有一个环节是学生从学校到社会角色的转变,曾想过用讨论的形式体现,但觉得枯燥,后改成以小品的形式,但仍觉得不够自然、真实,如有更好的活动代替,我想会使这节课更生动,更活泼,更贴近学生生活,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我是谁》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猜猜我是谁》教学反思11-18

猜猜我是谁教学反思04-22

教案《我是谁》及反思12-16

《谁的红果多》教学反思03-18

谁的本领大的教学反思04-22

《我是谁》教学设计12-17

习作《猜猜他是谁》教学反思11-21

猜猜我是谁大班教案及反思03-20

“我是谁 为了谁 依靠谁”心得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