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姆定律》教学反思

时间:2021-03-07 12:15:0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通用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欧姆定律》教学反思(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通用5篇)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1

  欧姆定律是初中物理电学部分最重要的一个知识点,能否掌握好该定律是学好电学知识的关键之一。在学习定律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现行教材中为了引入欧姆定律都要先做一个研究性实验,通过这个实验向初中学生介绍了物理学中最常用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即研究多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可以保持一些物理量不变,每一组实验中只看两个变化量间的关系,最后再将所有结论综合起来。笔者这几年对欧姆定律教学中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非常注重对实验方法和实验设计的教学,细细阅读现用教材,发现了一个问题:在引入欧姆定律的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阻碍了学生对实验的理解。

  现行教材中一般为引入欧姆定律所设计的实验电路如书图14-13所示。实验操作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保持电阻R不变,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加在电阻R两端的电压,研究通过电阻R的电流I与R两端电压U间的关系;

  第二部分是变换连入电路的电阻,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加在电阻R两端电压U不变,研究通过R的电流I与电阻R间的关系。完成第一部分实验时,如果学生问:“前面讲过移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可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但为什么可以改变了加在电阻两端电压呢?”或者在做第二部分实验时,学生问:“刚刚是调节变阻器,使电阻R两端电压改变,现在为什么同样是调节变阻器,却又是使加在R两端的电压不变呢?”可能是觉得解释这两个问题并不难解释,只要用欧姆定律和串联电阻的知识来解释就可以了。但这就造成了这样一种局面:必须用欧姆定律来解释引入欧姆定律的实验,这在逻辑上是混乱、相悖、讲不通的。由于以上的问题,许多同学会对引入定律的实验百思不得其解,这必然影响他们对欧姆定律的理解和掌握。那么该怎么做才能使同学更轻松地完成实验,更容易地理解欧姆定律呢?笔者认为这里主要的问题出在滑动变阻器上,于是便思考现用教材中为什么要在实验中加上变阻器?笔者认为,这个实验中加变阻器的作用是使实验操作更简单,因为有变阻器可以不改电路,只需调滑片就可以达到改变和不改变R两端的电压。但事实上这一设计不但不能简化实验,反而给学生理解实验和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设置了一个不小的阻碍。经过一番思索后,笔者在欧姆定律的教学中进行了以下的改进,效果不错,现叙述如下。

  实验中将滑动变阻器去掉,电路简化为简单电路。

  第一部分实验中,直接通过改变电池数目或调节学生电源输出电压来改变加在R两端电压。

  第二部分中,只需保持电池数目或学生电源输出电压不变即可,当然,相比之下用学生电源的效果要优于干电池。

  在讲完欧姆定律和串联电阻之后,再提出保持电源电压不变的前提下,要改变加在R两端的电压该如何改造上面的简单电路?在保持电源电压不变的前提下,电阻R的阻值变化,如何改造电路,可以保证加在不同电阻两端电压不变?通过分析以上的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最后设计出原来的实验电路,这样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欧姆定律的认识,也为今后设计伏安法测电阻和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电路打下基础。

  个人认为不加入变阻器确实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如果不加入变阻器,在不改变电源的情况下,电阻变了,由于电池有内阻,如果有电压表测的话可能会发现电压略有改变,而加入变阻器则可以消除这一点!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2

  欧姆定律是初中电学中重要的定律,贯穿于电学各类计算,因此欧姆定律是电学内容的核心、重点。本堂课是欧姆定律内容的延续,所以在上新课时,我通过复习欧姆定律的内容达到巩固旧知识和引入新课题的双重目的。初接触电学的学生在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串、并联电路计算时,学习困难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使用已知量时,常常张冠李戴,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不能直达题目答案便不知所措。

  (3)解题时思路混乱,看不清题目已知条件,不能发现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内在联系,无从下手。

  针对以上问题,我要求学生从最基本的题目开始,画出等效电路,在电路图上标出已知量和未知量,再根据题意,利用欧姆定律和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特点解题,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在选择习题时,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结合学生能力实际,精心再设计,选择有代表性、针对性的题目,深浅适中,突出重点,同时强调解题时的注意点,如:在应用时,I、U、R必须是同一段电路上的三个物理量,必须满足同一性等相关问题。并要求要有完整的计算步骤。另外,特别改编传统题目为开放性题目,增加知识的'覆盖面,更重要的是把问题向纵向、横向延伸,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难易不同的参与,同时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让学生通过练习知道学到了什么,认识知识架构,让全体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

  但总的来讲,我觉得课没有新意,有一种模式化的感觉,可能是课堂新教学的新鲜感已渐渐淡化的缘故,对于我来讲,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模式就是用来打破的,可能打破它为时尚早,但这是迟早的事。然而,突破口在哪里?下一个努力的方向是什么?课的目标定位在知识上,再好的课层次也不会很高,用知识去培养学生,发展学生,锻练学生,而不是让学生去学知识,这才是正确的道路。我隐隐约约感觉到,可能下一步的出路也就在这里。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3

  欧姆定律编排在学生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之后,它既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识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系统性。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同一电路中电学三个基本量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运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电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了解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变量关系的实验方法,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打下基础。

  :欧姆定律作为一个重要的物理规律,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重要的电学量之间的关系,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钥匙。欧姆定律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初中《物理》中重点内容之一。

  本课时的特点:十分重视探究方法教育,重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验方法,学习方法,了解得出欧姆定律的过程。教学内容的编排是根据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和对实验数据分析,处理得到定律。新课标中要求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对信息的有效性判断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本节课的重点为实验的设计及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并应用所归纳简得出的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而难点就是实验的设计及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欧姆定律的内容不是老师强加到学生脑中,而是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在一定思考和推理情况下学到知识,因此教师设计教学一定要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该讲的还是要讲,该放的一定要放。本课的教学要用到前面所学到得大部分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试验前要有相应的复习,为学生的动手实验打下基础,不要全面放手。

  所以,从本课的引言提出问题到学生分析和设计实验的思路,设计实验电路图。采用教师引导,循序渐进的方式帮助学生完成和完善科学探究的设计实验方案,并强调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强化小组成员间相互协助、团结协助、分工合作的意识。再让学生开始动手进行试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通过本课的教学,看到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弱,用时较长,并且学生的探究意识薄弱。教师维持了纪律则深入指导学生的精力明显不足,无法应对。这是以后进行实验探究要继续摸索的方面。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4

  欧姆定律揭示了电路中电流遵循的基本“交通规则”,是电学中的最重要的规律之一,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因此,欧姆定律的探究实验就成为理解I、U、R三者之间关系的基石。但是在实验中以下几个问题容易被忽视。

  问题一:用控制变量法研究I、U、R三者之间的关系时,为什么只探究电流I与电压U之间关系以及电流I与电阻R之间的关系?按照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应当是保持其中任何一个物理量不变,研究其他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而在这个实验中,为什么不研究“保持电流I不变,探究电压U与电阻R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学生感到困惑不解。其实,电阻是导体的本身性质,它并不随着电压、电流的变化而变化,当电压变了,电阻不改变,只能电流变化了,保持电流变化不可能。

  问题二:实验中为何要用滑动变阻器?如果不用滑动变阻器,虽然能够测量出R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但该电路只能测量出一组电压和电流的值,而从一组电流和电压的数据是无法找出二者之间的关系的,应该再测几组电压和电流,因此就需要改变R两端的电压,可以不断改变电阻,也可以采用改变电池节数的方法,还可以用滑动变阻器,比较下来,当然是用滑动变阻器更方便快捷。同时,滑动变阻器还可以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

  问题三:在探究电流I与电阻R之间的关系实验中,应该如何操作?如何保持电压U不变?即改变定值电阻的阻值的同时,该电阻两端的电压就发生了变化,因此,要及时调节滑动变阻器以保持电压不变,观察并记录电流表的示数随电阻的变化关系。

  问题四:在本实验之前要注意哪些问题?学生实验之前,不仅要按照正确的操作规程办事,还要有检查电路的良好习惯,而学生往往急于动手实验,忽视实验规则。本实验中,实验之前,开关断开,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要放在电阻最大位置。其次,为测量误差减少,要选择适当的电表量程。

  问题五:要认识到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之间可能存在较大差距。同样的电路如果出现在考试卷上,许多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解答出来。但在实际操作中,他们往往连最简单的电路故障都不能够排除,如找出短(断)路所在的位置和原因,总是寄希望于老师来帮助解决,于是,这样的探究实验课堂上,最忙的往往是老师,学生只顾记录数据,观察表面现象,缺乏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鉴于此,本节课的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不能越俎代庖。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5

  《欧姆定律》分两课时进行教学,本节课是第二课时,在上节课已经进行同一导体两端电流电压的关系实验后进行,重点在培养学生自己总结得出欧姆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式,并理解三个公式的物理意义,我觉得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还要注意对欧姆定律建立的讲解,增加学生的物理学史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欧姆定律编排在学生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之后,它既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识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系统性。欧姆定律(初中学习的是部分电路欧姆定律)作为一个重要的物理规律,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重要的电学量之间的关系,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金钥匙。欧姆定律是电和磁一章的教学重点,也是初中《自然科学》中重点内容之一。欧姆定律这节课特点是,十分重视科学方法教育,重视科学研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验方法、学习方法,了解得出欧姆定律的过程。教学内容的编排是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提出实验方案,通过做实验和对实验数据分析、处理得到定律以及数学表达式。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同一电路中电学三个基本量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电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了解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变量关系的实验方法,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打下了基础。

  在本节课中,教材是通过演示实验,来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从而得出欧姆定律。虽然,这样安排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发挥得比较好,但演示实验可见度不大,学生动手参与率不高,学生主体作用也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另一方面,学生已初步学会了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具备做此实验的基本技能。因此,本节课我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进一步体验“控制变量法”,同时也使学生通过实验,对欧姆定律有了感性认识。然后由各小组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初步结论,并交流探究成果,及时调控矫正,这一环节的操作要点,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其目的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反馈,对学生参与实验的态度和效果进行考证。

  本节课的设计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诸如:教学内容有点繁琐,没有给学生充分自由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学生的科学探究有效性不高,有点照本宣科,还有欧姆定律的计算还有待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10-03

欧姆定律的应用教学反思01-12

欧姆定律复习课的教学反思05-17

初中地理《欧姆定律》教学反思01-01

高中欧姆定律教学设计01-15

欧姆定律01-21

欧姆定律教案01-16

欧姆定律教案03-10

欧姆定律测试题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