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黄鹤楼送别》优秀教学反思
离别,一个伤感的话题。虽说“若是两情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但谁愿意让沉甸甸的思念、牵挂萦绕着,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下面我们来看看《黄鹤楼送别》优秀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借鉴。
《黄鹤楼送别》优秀教学反思1
今天我执教的《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互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今天我上的是第一课时,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简明
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在本节课中我制定了以下3个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我觉得一堂课只要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的教学要有效得多。
二、教学内容简约
课堂教学的时间和学生的学习精力都是有限的。因此,选择学习的内容,特别是关乎学生终身受用的“核心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学环节简化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分别是:
(一)由诗入境、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披文入境、由境生情;
(四)指导写字,加深记忆;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我认为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的快活的事情。我们没有必要设计那么多的学习环节,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的学习障碍(问题)和陷阱让学生去钻。学生会因这种追根究底而感到恐惧,渐渐丧失了自己本应具有的探究精神。“勤师培养了懒学生”!这样的现象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
四、教学方法简便
简单意味着可以学习,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简便的方法、简捷的思路是为学生所喜欢,所乐意接受的。好方法是真正能为人所用的有效的`方法。如本节课在教学学生理解词意时我教给他们把词语放入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根据字的间架结构理解字义等方法
五、教学媒介简单
现代教学技术(多媒体技术)使用过度,也会扼杀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和丰富的想象力。本节课在使用多媒体时我尽量做到可用可不用的坚决不用的,更多的时候让通过学生观察插图、和文本对话来实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教学用语简要
本节课我非常注重自己教学语言的精炼和简洁明了。课堂中除却了一切不必要的繁文缛节,省去了不必要的言说,就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样明净,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简单的课堂,其独特的神韵就在于此!
总之,本节课我力争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
人们常说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课堂节奏掌握得不够好,给学生留的读书时间和集体交流时间较多,整节课我都在忙着纠正学生的读音以及错误的读写姿势,因而耽误了好多的时间,致使最后的写字教学匆匆结束,没有落到实处。
2.学情掌握不够,和预设的有很大的差距,没有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拖堂时间太长。
3.评价学生的语言激励性不够,没有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虚心学习,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黄鹤楼送别》优秀教学反思2
《黄鹤楼送别》是一首文包诗形式的课文,课文巧妙地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包含在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中。文章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篇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诗与文浑然一体,旨在使学生通过课文更易于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情感。文因诗而生,诗为文之魂,文为诗设境。“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融景抒情,借景抒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本课为一篇抒情性极强的课文,当我得知由我来上这一篇小教研的课文时,心里不禁心生退意,因为自己一直以来都特别害怕上这样抒情性极强的文章,但是事已至此也只能硬着头皮上。
在反复地读课文的基础上我知道本篇文章必须要通过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去体会两位诗人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比如两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时的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的景色,比如两人话别时的场景,我让学生一边分角色朗读,一边思考从他们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再如李白送孟浩然的关键句的朗读——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同时在教学中抓其中的一些关键词,如读李白的话,引导学生抓住“令人敬仰”、“誉满天下”和一系列的尊称,体会他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抓住“不知我们何时才能再见面”“就请你满饮此杯吧”感悟他对孟浩然的难舍之情。读孟浩然的话,通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永世不绝”等词语的理解,体味人物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在目送的场景中,通过“伫立”、“凝视”、“孤帆”等关键词语的体会。
在上完课文以后,我的师傅和听课的几个老师都给了很中肯的意见,这篇课文的关键点都抓到了,但是却依然上得很理性,少了语文味,那种依依惜别的情感还是没能在课堂中浓浓地流露出来。我也静下来对自己这一堂课进行了思考,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自身语言的不够精炼,少了精炼的语言为学生创设一个优美的意境,师傅们给我提出了建议,希望我以后能精炼自己的语言,尤其是要重视精炼课文的过渡语,一步一步慢慢来,我很感谢师傅们一针见血的建议,我自己也很清楚这确实是我课堂之中缺陷比较明显的地方,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是自己应该努力修炼的地方,同时在上完这一课时我也深深地觉得自己不该害怕上这样抒情性极强的文章,只有不害怕,自己首先做到能够融入课文中,被课文之中的情所打动你才能够用你自己的情去打动你的学生,而不是为了讲课文而去讲课文。
《黄鹤楼送别》优秀教学反思3
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课文记叙了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描绘了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美景,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
课上,让学生抓住“依依惜别”,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比如:抓住“孟夫子”、“兄长和老师”、六个“您”等等,通过细心朗读,结合看插图,领会课文语言。
李白伫立江边凝视远望,内心必然思绪万千,作者以省略号留下艺术空白,给读者以广阔的感悟空间。课上,通过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想象说话,与其心灵对话,感悟诗人内心深处丰富细腻的情感,产生共鸣,更好地体会两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古诗的学习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通过相互讨论交流的方式找到文中和各句诗相对应的句子,借助文中的.语言理解诗的意思。至于诗中的词语,只要抓住“辞”、“孤帆”、“唯”等稍加点拨即可。还可以指导学生对古诗和文中对应的句子进行反复吟诵,加深体会。
“文包诗”这类课文既不同于单纯的古诗教学,又不同于普通的课文教学,它要求在教学中做到诗和文不割裂,从文理解诗。我在教学中比较重文,对文诗结合处理得还不够细腻。理解了“文”,对诗的理解不一定会水到渠成,所以要做到“文”“诗”结合。
《黄鹤楼送别》优秀教学反思4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全文主要写了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饯行的事,描绘了长江边的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如何让学生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所以,课文第三自然段李白和孟浩然的对话,需要引领学生重点精读。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通过对李白动作的描写,学生初步体会到了李白藏在心底的不舍之情。教学中,我读课文,让学生做动作,体会了李白的心情。既然写了李白的依依不舍,那么光有动作是没有说服力的。自然过渡到下一段的学习中。
李白高举酒杯,端给孟浩然,意味深长地说了一番话:“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这段话主要包含了李白的两种感情,一是对孟浩然的尊敬和仰慕,而是对孟浩然的依依不舍。教学中,先让学生读这段话,找出文章中所包含的感情,再说说自己从哪些词语读到的。经过讨论交流,学生能说出自己的读书感悟,可能是由于学生知识面的狭窄,“夫子”的意思没有解读出来,不知道这是李白对孟浩然的尊称,对此,我及时进行了点拨。品析孟浩然的话,要引导学生理解王勃诗句的意思,说出孟浩然用这个诗句宽慰李白的原因,体会孟浩然的良苦用心。
在预设教学过程时,我主要选择了两个小练笔的内容。一是课文第四自然段的省略号处,“李白送走了孟浩然,站在江边,他的心里想……”二是课后的第五题,“说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我必须在这两个小练笔之间做出合理的取舍。经过再三读课文,我忽然明白,学生生活的年代和李白生活的'唐代差别很大,以学生的心里其实无法准确地揣摩李白的想法。所以第一个小练笔的内容是不适合学生学情的。于是,课文精读完毕,我让学生合上课本,出示了练笔内容——“联系课文内容,写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果不其然,当我布置了人物,学生立刻埋头沙沙地写起来了。
教学的最后,我出示了两首送别诗,给学生背诵,作为本课的拓展延伸。第一首是高适的《别董大》,第二首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样做的目的,既让学生积淀了古诗词,也延伸了送别的含义。
《黄鹤楼送别》优秀教学反思5
《黄鹤楼送别》是一文诗兼美的“文包诗”形式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但它却不同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一种深情体贴的送别。从李白、孟浩然两人关系来看,虽带有一丝依恋,几许惆怅,但更多的是李白表达自己的敬仰与向往,是一种富有诗意的送别,基于这一点,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本文文章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诗话对照,情景同现,使得诗与文浑然一体,旨在使学生通过课文更易于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情感。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基于这样的对教材的理解与挖掘,我精心设计了教案,并对教案中的以下几点的设计较为满意:
1、整体入手,潜心会文:
以文章题眼“送”为契入口,联系诗歌,发挥想象,让学生感受“送”的过程,体会情感的加深——酒送、目送、心送。
2、含英咀华,涵咏真情: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含英咀华,涵咏真情。比如:、依依惜别、“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杨柳依依、伫立、凝视、脍炙人口等,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指导学生不仅看到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了文本的内部,发现了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物的丰富情感。
3、抓住“空白”,引导想象:
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两位大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五年级的孩子还是很难体会到的。可是课文中有几个空白点:话别时他们还会说些什么?目送友人的船渐行渐远,望着浩浩荡荡的江水,此时李白心情激动,他会想些什么呢?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如果让学生想象说话,在想象中与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产生共鸣,可以更好地体会那意境。
4、拓展资料,升华情感:
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写的情景时空跨度太大,如何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李白产生共鸣,也对孟浩然充满敬仰之情是个不太容易处理的问题。于是我准备适度地把课外资料引入课堂,通过补充部分送别诗,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努力使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让孩子真正学有所得。也使学生对两位诗人之间的深情厚谊的了解变得“充实”“厚实”,对激发学生情感起到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课上过之后,我对自己的教学感到十分不满意,以上几处预想之中的“亮点”一个也没有落实。仅仅是牢牢记住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潜心会文的过程,应给足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世界,阅读品味,领悟内容,体验情感。”于是,课堂上以读为本,以读贯穿了整个课堂教学。但是,我忽略了“整体感知时的略读,突破难点部分的品读,升华情感时的引读”等。没有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情感,诗的意境,这样的读是空洞的。
许多老师问我:“既然教案设计得还不错,为什么不按教案去上呢?”是啊,如果完全按照教案“依葫芦画瓢”应该会是一节不错的课,不过,临时改变方案,由自己随心所欲地上课,尤其是公开课,这也是对自己的一个极大的挑战。
可由上课的效果来看,我对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陷入了深思:
1、预设与生成是精彩的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过分依赖于课前的预设,课堂教学往往显得过于严谨而周密,具有很强的计划性,这一点是预设的优点,同时也是预设的不足之处。虽然预设是进行阅读教学的必要条件,但决不是上好课的决定条件,更不是上好一节课的唯一条件。过分强调预设缺乏必要的开放和不断的生成,就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机和活力,使课堂上的生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反之,单纯依靠开放和生成,缺乏精心的准备和必要的预设,课堂教学又会变得无序、失控和自由化,缺乏目标和计划,又使课堂上的`生命力得不到高效发挥。我的这节《黄鹤楼送别》的公开课就属于这后一种情况。
如果预设精彩且能按期实施的课,算是成功的;如果预设精彩且能不断生成的课,才算是精彩的。
2、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就对立而言,课前细致的预设使本该动态生成的教学变成了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就统一而言,预设与生成又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低效的。过去,教案是教师实施教学的“法宝”,因而教师为设计教案绞尽脑汁,力求尽善尽美。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这样的教案在课堂教学中似乎已经不那么管用了。即使是一些被认为是经典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也会常常“卡壳”。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者过分拘泥于静态教案的预设而忽视动态学案的生成。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
3、虽然说课堂教学有许多是无法预料的,但有时还是有章可循的。只要课前功夫到,准备充分,加上教师的教学机智,课前的预设可以为课堂的精彩生成奠定基石的。也就是关注生成,做足预设。老师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同样的课题,同样的教学设计,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表现,正是因为这种种不同,才构成复杂多样的学情。面对这些,教师能做的也能做到的就是课前的种种努力,精心细致的预设,这样才能使课上到位,才能应对学生的种种不同,为了生成的精彩瞬间,教师在课前的预设是很重要的。
4、由我的这节《黄鹤楼送别》的公开课经过深刻反思后,得出一个重要结论:预设是教师对文章的理解,体现了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展示了教师与作者思想的交流,融入了教师对文本情感的升华,可以说预设闪烁着教师智慧的光芒。但是我们决不能误解了新课标的内涵,因为过分强调生成,从而忽视了预设在语文教学中所起的重要的作用,甚至对教师的课前预设全盘的否定。这样就会将语文教学引入了另一个极端,完全由学生的主体代替了教师的指导。而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和教师的指导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教师指导”的着眼点是“学生自主”;而“学生自主”的必要条件是“教师指导”。
通过对自己的课堂教学的一大挑战和深刻反思,我觉得自己又成长了一步,大有所得。
【《黄鹤楼送别》优秀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黄鹤楼送别》教学实录03-14
《黄鹤楼送别》教后反思04-15
25黄鹤楼送别05-01
黄鹤楼送别教案08-26
《送别组诗》教学反思04-27
《黄鹤楼送别》教案集锦7篇04-15
送别优秀作文03-03
送别优秀作文03-03
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人教版」04-30
六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