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教学反思

时间:2023-05-01 08:01:4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桥》教学反思(精选20篇)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下面我们来看看《桥》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借鉴。

《桥》教学反思(精选20篇)

  《桥》教学反思 篇1

  《桥》这一课,讲述了面对洪水来临村里的老党支书临危不乱,镇定的指挥村民有序上桥,并让自己的儿子排在最后,为村民搭起了一座生命桥,而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吞没了。我设计了“认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情况紧急的句子用“——”标出;然后找出描写老支书的语句用“~~”标出,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这样一个大问题。然后让学生认真把课文读进去,从全篇着手,走进当时那个令人惊心动魄的黎明。

  在备课中,我自己既是老师又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就假装学生的样子画一画,答一答。有时还故意答错问题难为自己一下。比如,如果学生没有找当时描写雨大的句子怎么办,我要用怎样的语言把学生引入到文章中描写雨大的段落;学生没谈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我怎样引入等。总之我把自己能想到的答案问题以及引导衔接的语言都写了下来,记了下来。另外我还要找到课文中可以朗读表达感情的朗读点。既要读还要读出新意读出效果,我设计了师生对读对话(7~13段)、换词读(把小伙子一词换成儿子14~23段)。

  课文上完,自己还有些遗憾,就是课文的结尾的处理,首先是结尾写法的好处,由于时间的关系,显得走了过场,没有起到对学生今后的`习作指导的作用,其次课中在体会老汉形象时学生已经理解了一些,但结尾如果给学生树立一些优秀党员形象,让学生更清楚的明白像老支书这样的党员在人民生活中不仅仅只是这一个而有很多很多。这样党员的形象就鲜明的树立起来了。

  《桥》教学反思 篇2

  《桥》这篇文章虽然篇幅不长,但是语言简练生动,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应该说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所以题目“桥”有着深刻的含义。也是教学时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桥》是本组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它不同于《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人》是通过典型事例来体会文中思想感情的,而《桥》则是通过人物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来体会思想感情的,领悟表达方法的。

  在教学时,我以老汉的言行来展开教学,让学生自划自悟。学生很快地找到描写了老汉的句子。“他像一座山。”“老汉突然冲上前去,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通过“冲、揪、凶得像豹子、像一座山”等词的体会,学生也就体会到了老汉的不殉私情,舍己为人。再来讨论老汉可能会喊些什么,学生也都能说了。对于小伙子的一瞪一推和老汉的一揪一推,更是含义深刻,令人回味。

  在学习到最后一部分的时候,让同学们展开想象,把自己想象成村子里的人们,这时他们想对老汉说什么呢?这样既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又是对交际能力的一种培养。这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只有以读促说,读说写结合,学生才会感到易于动笔,只有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才乐于表达。

  《桥》教学反思 篇3

  《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组的第三篇课文。上完这节课,我对自己这节课有这样一些想法,也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建议和帮助。

  一、以生为本组织教学,抓住课文重点,以“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从孩子们那跃跃欲试的神情,我觉得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时机已成熟。在交流“老汉是怎样一个人?”时,由于这是一个开放型的问题,学生可能从多方面去回答。果然,学生一开始就直接到15自然段,也就是老汉揪出儿子的场面,我马上调整思路,为更深刻地体会老汉的行为,我紧紧抓住了洪水的变化:老汉揪出小伙子时,洪水已肆虐到什么程度?当洪水没胸深时,老汉又是怎样做的?从老汉的一“揪”一“推”中,让这个人物更丰满起来,感受老汉平凡中的不平凡。文中还有几处也对老汉进行了描写,在学生交流体会老汉是怎样一个人时,根据学情相机引导学生感受洪水的肆虐、桥的危机、人们的慌乱,从而更能体会到老汉人格的伟大,老汉做法的可贵。在引导学生了解老汉这个人物的过程中,相机渗透文章的表达方法,如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结尾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感受文章设置悬念的表达方法等。

  二、注重朗读训练,以读为本。在课文的学习中,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注重了读的层次,使读书扎实有效。比如学习文中描写洪水的部分,就有四读:

  一读,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洪水的句子;

  二读,在学生汇报并初步体会后,自由练读句子,试着把自己感受到的读出来;

  三读,展示读,老师及时进行评价。

  四读,师引读句子,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感受。

  三、以多种形式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听”,注重培养学生听的习惯,我认真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并及时做出恰当的评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要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中训练学生听能力;“说”,在学生读文或回答问题时,遇错及时纠正,鼓励学生说话不紧张,把话说完整,注意说话的.条理性;“读”在课文的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读的形式多样;“写”,本来设计中有练写短句的训练,考虑到时间关系改为练说短句。

  我感觉这节课中学生对老汉精神的伟大有较深的感受,同时落实了听、说、读、写的训练。但我对文中短句的处理过简,没达到预期的目的。对教材的把握欠灵活,还有很多不足,请批评指正。

  《桥》教学反思 篇4

  《桥》一课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本文故事性强,情节感人。在教学本课时,我注重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感悟。

  1、反复读,强调学生多角度的阅读。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是课标中的要求。对含义深刻的句子,需要学生反复读,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如在解读“老汉像一座山”我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为什么要把老汉比作一座山。学生解读老汉沉着冷静是一座山。引导学生感受“对老汉有话要说吗?”“很敬佩他。”“真了不起。”“请带着敬佩之情读,(学生读句子)“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我接着引导学生联系下文体会,学生解读老汉受人拥戴他公正无私,他是领头羊是群众的靠山。教师学生再读句子,“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反复读,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时,提升学生的感悟。

  2、以“读”为主线,关注学生的“学”。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理念。语文素养靠语文实践,读,无疑是最好的方法。但在强化读书感悟的同时不能忽略了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即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其中的一维小学语文主要目的`不是学“道”(指文章内容),而是学“文”(指语文规律和读写规则)。在轰烈烈的感悟中,教师要不忘学习方法知识,基本的语法知识和修辞知识。

  在阅读感悟的同时,要学习方法。本课突出体现在引领学生学习人物时,注意让学生归纳学法,“刚才我们在体会老汉的形象时,大家是通过对老汉的哪些描写感悟到的。”“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义。”“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体会的。”

  3、读写结合,生发语文能力。

  在学习到最后一部分的时候,让同学们展开想象,把自己想象成村子里的人们,这时他们想对老汉说什么呢?这样既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又是对交际能力的一种培养。这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只有以读促说,读说写结合,学生才会感到易于动笔,只有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才乐于表达。

  但本课当中回想其中,不足之处为过于追求学生自主的回报感悟,作为教师没有很好的处理课堂上即尊重学生的体验,又能面向全体的教学艺术。

  《桥》教学反思 篇5

  《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位老支书在山洪暴发时,为了挽救村民们的生命,结果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赞美了老支书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高贵品质。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感悟老汉的人物形象,难点是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找出描写雨水和洪水的句子体会情势危急,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洪水肆虐的句子。然后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来引导学生感受老汉高大的形象和无私的品质,通分角色朗读,表演等方式把学生带到当时的情境中去。然后找出村民们是怎么做的,最后老汉是怎么做的.。这样层层深入,一点一点解读文本。作业部分,我安排了一个练笔,为老汉写一篇碑文,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写作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老汉的敬佩之情。

  课后反思了教学中的一些不足:

  一是对课文朗读方面指导得不够到位,没能把学生引入到那种感人的情境中,学生的情感没能得到很好的调动;

  二是给学生自主思考,讨论的时间较短,学生回答问题时很迷茫。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争取课课有长进。

  《桥》教学反思 篇6

  《桥》这篇课文声情并茂塑造了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着、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是我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一、我在备课时特意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1、快速读文,了解内容。

  (课文为什么用桥做题目?课文主要任务是谁?)

  2、再读课文,探究人物。

  通过抓住关键的字词来感悟人物的性格特点。重点指导学生读好老汉说的话,从而体会老汉不徇私情、舍生忘死、临危不惧,坚定果断。如:引导学生体会老汉从刚开始恶狠狠的“揪”到最后危难关头又“吼”又“推”,急于求生的小伙子到最后危难关头又“推”老汉先走,学生发现矛盾与疑惑。

  3、研读课文,学习写法。

  我借助课后思考第3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和评价,让学生再次深入到文本,看一看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指导学生从课文结构的安排、句式特点、语言描写等多个角度引发思考,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二、遗憾之处

  1、在课文最后让学生用上“桥”来赞美老汉,提的要求有些高了,使得学生迷惑,不知如何回答,如果将这个问题分解一下,先让学生发自内心的赞美老汉,然后再让学生用上“桥”,这样效果会更好些。

  2、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关注面不够广,要想方设法将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除了师生间的交流互动,还要让学生间的交流互动更活跃些,这样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桥》教学反思 篇7

  《桥》这篇课文声情并茂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沉着、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了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架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这篇课文情节跌岩起伏,扣人心弦,在表达方法上有四个突出特点,根据本课特点,我将这课分两课时上。

  第一课时:学习本课的生字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体会老汉的高大形象;

  第二课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课文中有特色的表达方法进行小练笔。针对第二课时的公开课教学,反思如下:

  一、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感悟

  课文处处充满着人性的.美,在第一课时上完后,学生对老汉有了一定的认识。在预习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交流自己感动的句、段并谈体会;然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表现出自己的感动,从而升华对老汉的理解和认识,最后,让学生先发自内心的去赞美老汉,然后再用“桥”去赞美老汉,这样一步一步地突破文章的难点,理解了“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二、读、法、写相结合

  本文在表达上也有很多特色之处,在指导学生谈感动的同时引导学生去发现、去体会文章在表达上的特点及这样表达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课堂上“君子动口不动手”的现象十分普遍,特别是我们农村课堂多的是感悟,少的是训练,因此,这节课在体会了课文的表达方法后,我重点抓了“环境描写”这种表达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练笔,整节课真正做到了以读学法、以法促写、读写结合。

  三、情感渲染

  这是一篇情感性较强的文章,要想文本感动学生,教师必须先被文本感动。记得赞可夫说过:课本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心灵的加温,传授过多,你的学生可能将变得越冷漠。因此,在备课时,我精心设计过渡语、总结语,整节课保持着释放自身的情感,做到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使文本、学生、教师三者融为一体。

  本节课也存在着许多遗憾之处,教学设计只重视课文内容,没有把文本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结合起来,通过寻找身边的感人事迹,拉近与文本的距离;作为教师,没有很好地处理既尊重学生的体验,又能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艺术。另外,如何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如何多样化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也是我要思考的问题。

  《桥》教学反思 篇8

  《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文章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讲述了老汉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以自己的威信、沉着指挥、大公无私,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语文,讲求的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个人很赞同这样的说法:语文课,要琅琅书声,更要静思默想;语文课,要整体感知,更要咀嚼涵咏。将“文”化为“语”,把文章语言内化为自己的感悟,通过交流,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样的课才是有“语文味”的语文课。

  本着这样的宗旨,试教后,采取许多老师的建议,我删剪了许多人文性说教的环节,最后紧紧围绕教学重点——“感悟老汉形象,感受共产党员气概”展开教学,着力在环境的渲染、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下力气。并始终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咀嚼体味、反复诵读来实现文本解读,引导学生“角色体验”走进人物内心,与“老汉”进行心灵的对话。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洗礼和人生的启迪,争取让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和谐统一。

  一、以“读”为主线,关注学生的“体验”。

  首先是多种形式的读,强调学生的'自主感悟。让生自由练读描写洪水凶猛咆哮的句子,展示读最好的一句;串读咆哮的洪水和人们的慌乱表现;默读课文7—23段,划划描写老汉表现的语句,你感受到老汉是个怎么样的人;齐读送给老汉的赞歌等等,为学生搭建与文本直接对话的平台。其次反复读,强调学生多角度的阅读。对含义深刻的字词或句子,需要反复引导读,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我在学生交流了对“揪”字的感受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这句话,在读中加深体验,感受老汉的精神魅力。

  二、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与文本内容相似的氛围。

  考虑到文章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有一定差距,我在课前谈话中剪辑穿插了洪水的录象片段,串读洪水语句时配上洪水汹涌澎湃的声音,让学生进入了文本氛围。这对后面成功地感受老汉形象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

  三、寻找语言训练点,落实写话训练。

  读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那说和写更为关键。所以我努力结合文本创设语言训练点,并落实书面学习感受表达。串读洪水语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时,出示“这座窄窄的木桥就是”用来提升认知;当人们跌跌撞撞向木桥拥去时,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老汉像一座山,想象他曾经为村民们做过什么?此时他心里怎么想?从而引出“他得像一座山。”最后对“揪”字的写批注,让学生在静思默想的写话中提升语文能力,更是丰满了老汉的人物形象。

  教案设计是死板的,课堂是灵动生成的。由于经验的缺乏,课堂上出现了许多不足之处,最大的不足体现在教学“揪”和“推”的对比感悟人物形象过程中。当问出“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揪”时,很多学生就能够较好的深入课文去回答。这时未能及时地调整教学流程,直接让学生写批注。以至于这里的教学稍显混乱,环节不清爽流畅。其次,对学生的个性化理解没能及时加以肯定,点评语言的恰当和丰富性也值得进一步完善。

  《桥》教学反思 篇9

  《桥》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一位老人在可怕的山洪面前,在生死关头,依然舍己为人,用自己的身躯、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精神为全村人架起了一座生命之桥。本课教学设计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疏通生字词,为解读文本打下基础。第二课时以解读文本为主,在学生与文本个性化对话的基础上,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碰撞。

  从本质上讲,阅读教学就是学生、作者、教师之间通过作品这个载体进行对话,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因此,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解内容和训练语言的层面上,还要强调情感的体验。强调阅读训练,尤其注意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品味语言,体验情感,达到触动心灵、引起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本课情感深沉,我在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读来体验课文情感,进而抒发自我情感,升华自我情感,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深切地感受老人舍己为人的精神与人格魅力。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应该在“感受、体验、对话”以及习惯和语感培养中加以具体落实。课堂上,我既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注意学生价值取向的引导,使学生正确理解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桥》教学反思 篇10

  《桥》这一课,讲述了面对洪水来临,村里的老党支书临危不乱,镇定的指挥村民有序上桥,并让自己的儿子排在最后,为村民搭起了一座生命桥,而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吞没了。回想自己刚拿到课文时和语文教研组老师一起研究,觉得文章中的这个老支书真是一位高风亮节,舍己为人的好支书。但是想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沉浸在文章情景当中,可不太容易。

  在这节课中我力求突出“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

  读中感悟,一篇文章只有通过多层次的形式多样的读,才能让学生入情入境,也只有入情入境的读,才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激起情感共鸣,真正有所感悟。特别是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读,如“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学生分别抓住“只有”“窄窄”“木”,读出不同的理解,读出不同的韵味。如“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学生分别从“他不说话”“他像一座山”等不同方面去理解,进而读出个性。还有课文中的两个“吼”字的不同理解。第一个“吼”应该读出生气,读出批评,读出命令,读出威严,读出不容争辩,等等。第二个“吼”字应该读出老汉对儿子的“爱”,读出他的急。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即使是同一个字,在不同的环境中表达的意思也不同。读是实践,又是训练,学生在其中既有理解,又有体验,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

  只是,由于我没有把握好时间,致使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今后,在备课时,一定要预设好每一环节的教学时间,做到心中有数。

  《桥》教学反思 篇11

  孙老师到底是骨干教师,她的课程让人耳目一新,给人启迪。今天孙老师执教的是《桥》这篇课文。

  开课简单明朗,读课题,让学生质疑,然后孩子们初读课文,找出问题的答案。

  接着,教师范读课文,检查学生生词的读音,检查生词的时候出示了两组词,写洪水的:“咆哮、狞笑、放肆、没腿深”,写老汉的“拥戴、清瘦、沙哑、揪出”让学生认读并让孩子们说出这两组词分别是写什么的。然后老师从写洪水的词语入手,带着孩子们走进了让人“胆战心惊”的洪水世界,让孩子们体会洪水的可怕和凶猛。这篇文章的写法比较有特色,用非常简短的字句去表达复杂的`内容,因此,我觉得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当时的雨大洪水大的时候,还可以让学生体会作者在写法上的特点,进一步去体会雨大和洪水的凶猛,从而体会当时形势的危急,瞬间,就会夺走人们的生命!

  然后,教师引导孩子们去认识老汉。同样,老师也出示了一组写老汉语言动作的句子,引导着学生去一一体会。这里的引导老师非常细致,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高,他们基本上都领悟到了老汉是一个临危不乱,舍己为人的英雄。孩子们的朗读也非常到位。但是我觉得既然老师在开课之初出示了写老汉的一组词,这里有没有必要再提出来呢?不然,最初的出示对教学有什么帮助呢?

  最后,教师带着孩子们学习了课文最后一部分,也就是揭示老汉与小伙子关系的那三个自然段。结尾共有三个自然段,但是每个自然段都只有一句话单独成段。言简意赅,意犹未尽啊!这里老师是不是要指导孩子们通过朗读去体会课文所弥漫的这种悲恸色彩!这里无须过多的讲解,但是要反复地朗读,低沉、缓缓地朗读。我觉得老师在教学这个部分的时候显得仓促,用时不够!既然这里意犹未尽,是不是可以让孩子们展开丰富的想象,续写课文呢?

  老师的结束语非常精彩,可以陶冶孩子们的情操,受到潜移默化的文学熏陶!

  我认为在教学环节中还缺少一个内容,那就是课文是以《桥》为题的,教学中应该带着学生去理解为什么以“桥”为题。如果只简单带着学生分析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教学还显得不够完整。

  总的来说,孙老师驾驭课堂能力强,教学思路清晰,这堂课为我们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听孙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

  《桥》教学反思 篇12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研读课文中描写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的词句,结合洪水的肆虐的危急情境及村民们在洪水来临时的惊慌表现,让学生读读、想想、议议、说说,逐步深刻地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的人格与精神。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如学习环境描写时,引导学生发现短句、比喻、夸张、拟人的好处;老汉与儿子的关系,感受设置悬念;在课文的主要内容学完了之后,进行归纳总结表达方法:直接描写、间接描写、运用修辞;在深化主题,理解作者为什么以桥为题目后,归纳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让学生对这篇课文的表达方法有更加清楚的认识。语文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要“以读促写”,因此,在最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去搜集感动人的事迹,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写一个故事,这也与本单元的口语交际和习作联系起来了。

  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缺点,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读的较少,而我自己讲的较多。在开始上课的时候课堂记律较乱,在这种情况下,我应该先维持课堂纪律,因为只有纪律好了学生才能听得进去,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先把课堂纪律维持好之后再讲课。

  《桥》教学反思 篇13

  今天去马村进行教研活动,他们安排是同课异构。讲授的是五年级的一篇课文《桥》。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本单元主题为“他们让我感动”,其他几篇文章均为革命传统教育故事。本组单元训练重点为两个方面:一是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领悟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两位授课教师,都能抓住了训练的重点展开教学。都是通过找重点句,对重点句中的重点词的理解感悟,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表达方式的渗透,第二位老师,相对的引导的到位。两位老师切入点不同,所进行的教学设计,相对侧重点就有所不同。两位老师对本文的教学难点:课文为什么以《桥》为题目?基本都是一带而过。没有让学生理解了,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

  我个人认为,这篇文章,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读。如果学生能够读的入情入境,说明他已经理解了文本。对于洪水的肆虐可以借助视频演示,让学生能够有身临其境,直观形象的感悟,对重点词语加以点拨,剩余时间都可以去钻研文中老汉的形象。老汉的形象角色理清了,对于文章为何以《桥》就会很容易理解。

  《桥》教学反思 篇14

  《桥》教学反思《桥》一课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本文故事性强,情节感人。成功之处:上课开始我让学生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描写洪水或雨水可怕的句子,用心体会。学生从“像泼”“像倒”两个短句体会出不仅描写雨水之大,还表现出雨水的来势凶猛,为下文的山洪爆发作铺垫。从“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可以看出山洪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通过抓重点词句体会到了洪水凶猛可憎,像魔鬼一样向人们逼近,让学生感悟险情并明确:险情越险,为后文渲染的气氛越浓。接着我让学生抓住老汉的语言、动作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从而感受其高大的形象和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想象练习,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在教学中我进行适当的朗读指导,以读促思,让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升华情感。不足之处:由于课堂时间紧,没有让学生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做到读说写结合。以后我会合理安排课堂时间,把每个环节安排得恰到好处。

  《桥》教学反思 篇15

  《桥》是一篇表达手法很特别的课文。尤其是老支书与小伙子的关系到课文结尾处才用两个自然段点明: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他儿子。”

  这种新颖别致的构思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我问学生:“小伙子一出场就点明他是老支书的儿子和课文这种结尾揭示悬念的表达方式,哪一种更能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为什么?”学生只知道最后这两句话打动人心,更能体现老支书的高风亮节,注意力没有放在表达方式上。我解释了一番学生似乎仍似懂非懂,我只好借助于生活的类似感觉来帮助学生体会:“比如说,我们从教室出去,走过长长的走廊下楼去。你事先知道就在五楼的楼梯口有个人在你经过时会跳出来吓你,你会不会很害怕?不会。如果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你事先根本不知道有人,突然从角落里窜出一个黑影朝你一‘嘿’!你会是什么感觉?当然是吓得魂飞魄散了!这种情绪上的.冲击力就相当于包袱在最后时刻被抖开时给人的震撼!”这样一来大部分学生明白过来了。但是,这是不是一种恰到好处的方法呢?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桥》教学反思 篇16

  前一天下午三点,接到电话第二天要去xx镇小上一堂课,三位老师,同课异构,课文题目是五年级下册《桥》,有点慌。时间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因为接到电话我还慢条斯理的请假,安排好课,放学回家还像客人一样去吃了晚饭,吃了饭我还到菜地田野逛了一圈。我自己都觉得悠闲。可是关键的原因还是,文本太难处理。

  回来的晚上,我一直在看各种设计,一节课,第一课时,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分配这四十分钟。课文重难点很清楚,感受文章语言文字特点和感悟老汉的形象。我想让设计出彩,正是这样的念头,让我忽略了很多东西,甩掉了环境的铺垫,直接切入主题。因为我不知道第二年考量我的不是设计的出彩,而是表现的沉稳。设计可以很朴实,但是老师的素质要体现出来,要达到他们拿得出去的标准。正是这种方向的偏离,我看到了自己最大的弊病。

  第一,平时上课对自己语文课堂的语言要求不高。口头语较多,这一点,在你不自信的时候会表现得特别明显。特别是在这样心里没底的情况下,紧张会让你的许多小毛病都钻出来。我不得不说,这一次真的挺紧张,因为在前一天11点多,我还在斟酌文本的取舍。课件的制作已经被我撇到不知道什么时候了。因为准备得不够,所以不自信。

  第二,课文内容的选择上,很冒险。作为第一课时,我要在前15分钟处理好字词、文章的主要内容。后十五分钟重点品读老汉的形象,最后10分钟根据品读完成课堂作业本上的而一个小练笔。上完后我自己也觉得环境的`烘托没有读,学生很难走进老汉,感受他的形象。可是当我觉得太多人回去选择前面环境描写的句子感受下说语言特点的时候,我就想当然的把它撇掉了。真当是舍本逐末啊!幸好这是我自己上完课之后就后知后觉的。

  第三,板书,还要再练。一手好字,可以让一个语文老师提高许多分。可我,态度认真点,写的好点,态度不认真就随便了。以前教高中真好,可以带点草或有自己的特色,可是到了小学,要写一首漂亮而有特色的正楷字,我还要练上三年吧!

  所有的反思都回到了语文老师最初应该努力的方向,漂亮的朗读,漂亮的板书,还有漂亮的设计。我要做的还有好多。

  《桥》教学反思 篇17

  《外婆桥》是一首朗朗上口的童谣,这首童谣传送时间很长,我虽然并不知道它是什么时候创作的,但是,我从小就听过: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夸我好宝宝,糖一包,果一包,还有汤团和年糕。

  活动前,我了解到,班上相当一部分孩子都是外婆在带着,没有外婆带着的孩子,也大多对外婆比较亲,活动开始部分是谈话:“小朋友你家都有那些人?你喜欢谁?为什么?你的外婆怎么样,跟大家说一说。”很自然的过渡到第二个环节,提问孩子“你们是怎么去外婆家的?”有的说坐汽车,有的说坐火车,还有的说乘爸爸的摩托车等等,然后出示视频,问孩子,视频中的宝宝是怎么去外婆家的呢?孩子们看的很仔细,是摇船去的,我发现有部分小朋友不是很认真,中间我突然提问:“摇啊摇是怎么摇的?”幼儿举手很积极,甚至还做起了动作。学习童谣,这部分刚开始我觉得有点枯燥,教师朗读,幼儿欣赏,再就是跟读。出示的图片也很好的帮助孩子们记住儿歌的内容,整个过程中,幼儿很快的理解了童谣的意思,所以,学起童谣来比较的快。

  这个活动的'重点我放在了学习方言,出示的另一段音频就是太仓方言,本地的孩子一听就知道,刚才童谣中是普通话,在学念方言童谣的时候,外地的孩子明显有点困难,将“还有汤团和年糕”拎出来重点学说,在此基础上进行方言童谣的儿歌歌词创编,将汤团和年糕换成外婆家里其他的东西,普通话的创编应该说很简单,但换成了方言的创编,孩子们就有所困难,就几个本地的孩子会说,最后拓展幼儿感情思想:外婆对小朋友这么好,你们要不要对外婆好呢?你想怎样对她好呢?孩子们纷纷说要给外婆买东西,有个宝宝提到了要给外婆敲敲背,点到了孩子们的一些思维,就想到了要亲亲外婆,抱抱外婆等等,让孩子从小就懂得要尊敬老人。

  《桥》教学反思 篇18

  这次活动能够较顺利地开展及让孩子们对活动充满兴趣,从以下几点进了反思:

  《鸭子上桥》这个活动是通过音乐的形式让幼儿感知数字和数量的联系,能表现出四只鸭子摇摇摆摆上桥和下桥形象的趣味性。鸭子是幼儿较熟悉的小动物,他们会模仿小鸭子的特征,如走路和叫声。

  在组织活动前,反复琢磨了书中“活动准备”中所提到的教具:画有“木桥”的底图一张;用剪纸的方式剪出四只连在一起的'鸭子,四只鸭子图片相连接;CD。根据托班幼儿年龄特征,他们的思维处于形象而且充满动态的阶段。所以对“活动准备”中的前两个操作教具作了一些改变。将“木桥”的底图改成绳子,绑在黑板上可以摇晃,将四只相互连接的鸭子图片改成单个的小鸭子图片,便于老师操作从而更好地让幼儿感知数字和数量的关系。

  活动中,第一个环节:我先通过故事的情节引出活动内容,小鸭子们要去参加音乐会,但是它们要过一座小木桥。第二个环节,倾听音乐,我们来听听歌曲里唱到了一共有几只小鸭子?它们上桥以后为什么小木桥就摇呀摇呢?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呢?第三个环节,老师通过教具表演歌曲,在这个过程中,教具较形象地表现了歌曲中的内容,也让幼儿感知到了数字“4”的概念。最后引导幼儿表演歌曲《鸭子上桥》,鼓励孩子们边唱边表演。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的兴趣都很浓,他们会反问老师“小木桥为什么不摇了呢?”。户外活动,组织孩子们走平衡木,让孩子们再次巩固歌曲内容,也发展孩子的平衡能力。

  《桥》教学反思 篇19

  《鸭子上桥》是上周12月5日周四上午的歌唱活动,它是一首活泼欢快、伴有一定情境的歌曲。歌词内容琅琅上口,浅显易懂,幼儿在理解记忆上都掌握的比较快。在旋律方面,歌曲中有间奏停顿和附点的`问题,对于大班幼儿而言,在通过合理教学设计后也能突破。

  在设计教案时如何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是我在准备活动前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带着问题,我设计了运用图片形象来表现鸭子上桥和下桥的过程,目的在于帮助幼儿集中注意理解歌词,同时在图片中穿插情境,用直观手段如羽毛、鸭蛋表现歌曲中枯燥和难懂的间奏及附点,并借助小鸭伸脖子动作与滑稽有趣的表情,使幼儿在间奏处停顿,这样幼儿都沉浸在快乐情境中。

  同时,在设计中强调幼儿自我学习和调整:如不直接出现第二段歌词,用伴奏和教师的教具操作给予孩子探索的机会,创编歌词;学习用身体动作来表现歌曲的情境等等;通过诸类方式,来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真正成为快乐、自主的课堂。

  在活动后,我在活动延伸环节中布置给幼儿一项小任务,请幼儿大胆在第二课时邀请不同同伴进行歌唱、游戏。这个步骤的必要性,我认为非常有意义,这对幼儿来说是一个交流学习、反思提高的机会,也是一次很好的体验,他们可以有更多机会表现自己,如何“有礼貌”的邀请、商量、说服他人来参与自己的活动,对他们来说也是一次挑战。

  《桥》教学反思 篇20

  《家乡的桥》这篇课文,主要通过描写家乡桥的形状多姿多彩,桥名的趣和桥所带来的乐趣这三方面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在设计教学时,我力图使传统与创新走向融合,既抓重点词,句,段的教学,体现对语文优秀传统的回归,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精神世界也得到丰富,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

  一、回归传统,重说写技能的教学

  认真而又扎实地教学说话和写作,进行语言运用的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它应贯穿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阶段。在教学撷取时,我则是出示了王维的整首诗,学生自然而然也就明白了词的意思,为了理解刚劲有力,飘逸潇洒这两个词,我让学生逐一欣赏了篆,隶,楷,草四种不同的字体,然后再让他们亲身去体会,去感悟。为了帮助学生完成本篇课文的重点:利用小标题复述课文,我专门对其中的难点句子:或或或或,有的有的设计了练本领的练习。为了进一步领会课文的主旨: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我还设计了迁移练习,借用学过的古诗来替作者表达思乡之情,从而达到学习上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整合不同的知识点。

  这样的教学我发现在课堂中所花的时间其实并不多,很多时候只是需要你老师稍加点拨,对学生却帮助很大。关键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关注这一点,要做一个有心人。

  二、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努力与新课程接轨

  语文教学是有情感,有生命的,语文课改倡导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受到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本课语言优美,意境也很美,但没有故事情节,学生很难产生阅读兴趣,更别说产生情感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我试图通过想象,感受,表情朗读等方式帮助学生完成对课文的体验,共同去感受美,表达美。

  课文的第四节主要写桥不但美在多姿多彩,更是美在桥名的.趣和桥名字体的各具特色上。在感受桥名字体的特色时,我则出示在网上找到的如意二字的篆,隶,楷,草四种不同的字体的写法,边读句子边欣赏字体,学生仿佛亲身经历般,边读边赞叹,既掌握了文本的内容,理解了桥名字体的美,又欣赏了书法艺术的美。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堂课上,尽管我为学生创设了优美的意境,着重训练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能力,学会了按照小标题复述课文,也领略到了课文所传递的感情。但是我觉得最大的缺憾是缺乏对朗读的指导。孩子们的朗读确实没有达到我预先想到的效果,那种江南水乡的悠悠文化的韵味还没有读出来。学生没能更好的读出意境,主要是我从始致中都弱化了朗读的指导。我只是在创设情镜中下了功夫,感染了学生,但是要读出韵味,语言情感还需要给予引导和点拨的。如:古筝曲相伴,读充满美感的桥名,或急或缓,或扬或抑。我想,只有教师点拨到位,才能激发学生语言情感。此外,在学习乐园和造型两部分时,我是设计了让学生根据第四小节的学习方法小组自学的形式,交流时以组合朗读和复述的形式完成的。由于课堂上的时间比较紧张,这一个环节没有很扎实地进行分析,朗读。在课后的作业反馈中,我发现学生学习得不扎实。

【《桥》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桥教学反思01-12

《桥》教学反思10-13

《桥》的教学反思04-20

《桥》教学反思11-06

《桥》的教学反思(精选13篇)10-28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02-07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03-17

《家乡的桥》教学反思(精选10篇)09-22

12桥之美教学反思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