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下册《极地地区》教学反思

时间:2023-01-05 00:29:4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七年级地理下册《极地地区》教学反思(通用5篇)

  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今天,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反思过去,是为了以后。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地理下册《极地地区》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地理下册《极地地区》教学反思(通用5篇)

  七年级地理下册《极地地区》教学反思 篇1

  在这节课中,我首先让学生能从图上判断出这幅图是属于南极图还是北极图,它的位置、范围、周围海洋和陆地等这部分不是太难,学生都能顺利掌握。南北极地区判断方向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问题,因为它需要学生有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还要结合曾经学过的地图知识和地球知识来认识,可以说是一个比较综合的体现学生读图能力的内容。然后我让学生先从南极图开始,先认识经纬线,然后让学生通过想象在南极点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并用地球仪作直观显示,得出在南极点上空是呈顺时针方向旋转,那么,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为向东,逆着地球自转的方向是向西,然后,判断某一点的东西南北,这样,学生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的来学习如何判断方向,就容易掌握了,此时在加进判断东西经度和东西半球就好掌握了。

  这节课成功之处在于把地球知识和地图知识系统地通过南北极图来加以综合,并结合特殊的'南北极地图重新认识经度和纬度,以及如何判断极点地区的地图方向,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在地图上识别地理事物的能力。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有些地方设计的还不够细致,如在方向的判断上,在地图上还存在一个距离远近的问题,要让学生注意一定要选择距离最近的两点来判断。总的来说,整堂课有些“赶”,学生讨论还是在老师设置的框内,思维得不到发挥和扩展,与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还有些差距,还是有老思想,感觉一堂完美的课应完成教师预设的所有内容,没有深入展开。这些将是我以后改进的方向。

  七年级地理下册《极地地区》教学反思 篇2

  本节课是区域地理中认识地区中的最后一节课,也是中招必考内容之一,本节课的重点是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科学考察。难点有两个,一是南极洲气候严寒的原因,二是在两极地图上辨别方向。我的这一节课,紧紧围绕重点和难点展开教学。

  在导入环节,我从让学生思考如果你要建一所房子,让它四面朝北,你应该建在哪里呢?如果要让它四面朝南,你又要建在哪里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在讲授环节,我通过展示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图片,设置问题,让学生对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有了更加清晰直观的了解。

  在讲授南极地区为什么比北极地区更为寒冷时,我通过图片,数据资料,让学生归纳出来原因。

  1、海陆因素: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南极地区以陆地为主,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

  2、南极大陆被白色冰雪覆盖,反射阳光多。

  3、地形因素:南极洲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洲,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在解决难点“两极地区如何辨别方向”时,我通过转动地球仪,让学生认识到:“北逆南顺”,“顺自传方向为东,逆自传方向为西。”“北极点为地球的最北端,距离北极点越近,位置越靠北。”“南极点为地球的最南端,距离南极点越近,位置越靠南。”“判断方向时,按最短距离走,即沿劣弧走。”再通过图片直观加以讲解。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掌握。

  在讲授居民与特有的野生动物时,通过大量展示图片,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

  七年级地理下册《极地地区》教学反思 篇3

  本节课是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一章《极地地区》,极地地区教学反思。本节的学习目的是认识极地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人类对两极地区的利用及两极地区面临的问题。教材通过一系列的地图、图片、文字,引导学生综合分析各种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图、用图、分析地图的能力,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读图技能的要求,也体现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探索和追求。

  学生们对神秘的极地地区是非常感兴趣的,这样有助于本节课的教学。所以特别选取了比较多的反映极地风光的图片,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极地地区气候特征的形成原因,结合必修一里面的气压带风带的`有关知识,让学生加深已有知识的印象,同时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本节课的教学,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是呼吁学生们意识到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对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引起重视,并且也呼吁大家从我做起,爱护我们的地球环境。

  对于极地地区的教学,应该更多的去了解最前沿的地理进展,比如极地地区资源的勘探开采,北极航线的开辟,极光的研究等等,这些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好该部分的兴趣,更加可以让学生体会地理学科的独特魅力。

  本节课的难点集中在极地地区方位的判断,很多学生缺乏空间想象能力,该部分掌握的不够好,应该加强该方面的研究与巩固

  七年级地理下册《极地地区》教学反思 篇4

  一、学生活动情况

  本章书内容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一方面,内容是学生前面未涉及到的全新内容,另外一方面,所学内容与日常常识和学生生活体验有很大的差别,学生充满疑惑,都想找到原因。课程安排内容多引用科考时事材料,让学生感觉生活化和富有情趣。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读材料中学,看视频中学,思考中学,合作中学,听中学,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学习乐趣。

  重点以“南极洲”为案例,结合图示、图片、阅读材料、课堂活动对该地区进行了概括性阐述。学生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读图分析能力、动力能力得到锻炼,但是在这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学习习惯,构建知识系统。

  课堂表现反映的情况,学生的资料信息处理、整合能力比较差,只注重资料的收集,而不注意将有用的资料加以重新筛选。另外,临场心理素质比较差,致使一些相关资料没有尽现,现场表述因心慌而不流利,同时反映出学生的准备不充分。在以后的课堂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心理素质。

  二、教法建议

  1、从“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的理念出发,组织编制教学内容

  地理新课标明确提出:“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为此我设计了二个课前准备活动:一是调查内容分成几个专题;二是由同学自由组合,分两个小组分别对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进行考察,感受不同的.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并选取最感兴趣的内容表现出来。目的是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入手,设计教学活动

  倡导自主、探究、体验、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创造及协作精神。利用大量直观的图片、图表,发挥学生的参与能力,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情趣动机,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求索反思。

  3、教材配有精美的地图、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并附有大量的活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相关材料,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本章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一点。安排既符合知识的层次特点,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学生感觉抽象的东西,教师尽量地通过创设情景来拉近距离。例如,通过两极地区的自然景观、录象片段导人新课;通过不断地展示两极地区的景观图片来创设情景等。另外,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的培养是地理教学的任务,教学中,注意要让学生多读图,多分析图,做到图文随意转换,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技能。

  三、在教学过程中列表对比南北两极时适应加入以下三点区别:

  1、北极与南极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北极有居民。目前在北极地区的当地居民已达700多万,其中真正的北极土着居民不到200万人。

  2、北极地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有大面积的永久性冻土带,这在世界其他地方是找不到的。这些永久性冻土层和北极、南极冰盖一样,都储存有大量的地球古环境信息,通过钻取冻土芯和冰芯分析,可以了解古气候的变化过程和古环境的变迁情况,从而为预测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提供重要依据。除此以外,这些永久性的冻土中还保存有大量的固体碳及碳氢化合物,因而具有调节温室效应,进而影响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巨大潜力。

  北极不同于南极的第三个特点是陆地生物多样性。

  这个特点显然是由于北极本身的环境因素造成的。首先是北极地区比南极相应纬度的年平均气温高20℃,比南极更有利于不同门类的生物的生存与发展。

  其次是北冰洋周边的陆地可一直向南延伸到中、低纬度环境,极有利于陆地生物的迁徙与进化。所以,与被环极洋流隔绝而几乎成为生命禁区的南极大陆相比,北极陆地的生命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对于北极生物多样性、生物总量、生态环境的研究,不仅直接关系到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而且由于北极与北半球中、低纬度区生物的亲缘关系,这些研究从人类的生物资源前景、生物基因工程角度来看就具有更加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补充加入这些知识有助于学生对比学习,加深理解,从而更系统地掌握知识。

  七年级地理下册《极地地区》教学反思 篇5

  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已基本达成,利用访谈的形式汇报、展示、交流,使学生明确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理解在极地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通过活动,学会在以两极点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并能根据资料比较两极自然环境的差异,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教与学活动,使学生在考察、汇报、问题解决、反思的过程中感悟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通过调查、汇报考察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合作态度及对地理知识的探究精神。

  本课在教学设计上渗透素质教育新理念,从“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的理念出发,设计了二个课前准备活动:一是调查内容分成四个专题;二是由同学自由组合,分两个小组分别对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进行考察,感受不同的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并选取最感兴趣的内容,以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目的是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获取地理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强烈内需和创造力;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入手,大力倡导自主、探究、体验、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创造及协作精神,通过访谈汇报、问题整合、展示、交流,激发学生的情趣动机,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求索反思。

  本课在教学活动中,基本上依据教学设计实施教学计划,达成教学目标。

  但是,在教学环节中,还有一些漏洞,课件的`使用与学生汇报内容整合不协调,学生的资料信息处理不够恰当,学生汇报时的表述不流利。其主要原因是:

  1、课件是教师制作的,而学生活动是自我组织的,因而在表达与演示上就会出现不和协。

  2、学生的资料信息处理、整合能力比较差,只注重资料的收集,而不注意将有用的资料加以重新编码、筛选。

  3、学生的临场心理素质比较差,因心理因素的影响,致使一些相关资料没有尽现,现场表述因心慌而不流利,同时反映出学生的准备不充分。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加强学生信息资料的处理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锻炼和临场应变能力的培养,同时,应让学生自己制作和操作课件,以提高他们的运用现代化学习工具的能力。另外,如果有条件的话,此课最好能在微机室上,更能促进学生的信息资料的处理能力的提高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展示。

【七年级地理下册《极地地区》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七年级地理下册《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案08-26

七年级地理极地地区教案08-27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11-08

地理的教学反思04-05

地理教学反思04-03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计划04-05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计划04-04

七年级地理下册的教学计划01-05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计划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