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第一课》教学反思

时间:2021-09-13 16:30:0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乘法分配律第一课》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乘法分配律第一课》教学反思,希望能帮助到您。

《乘法分配律第一课》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第一课》教学反思(1)

  乘法分配律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教完《乘法分配律》这一课,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那就是学完后学生做题准确率低,变换题型后又不会做。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根据几年的教学经验,我作以下课前反思及教后反思。

  课前慎思

  (1)因为“植树”的情境在前面例题中用过,对学生没有新鲜感。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创设了新的情境。

  (2)学生认为只要应用乘法分配律就会使计算都变简便,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就是要得到一个整十整百数,因此常出现类似78×99=78×(99+1)的错误。

  (3)以往教学乘法分配律常常重视公式的记忆及模仿,学生没有真正理解,稍一变题型就不会做,新课中应将重视结论的记忆变为重视学生获取结论的体验和感悟,将模仿式的学习变为探究式的学习。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设计本节课时,我把教材中“植树问题”主题情境,改为买校服情境:上衣每件48元,裤子每条32元。每人买一套,谁能帮老师算一算,我们班共需缴校服费多少元? 这一情境特别贴合学生的生活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建立模型,注重内涵

  我在教学中没有让学生死记公式,而是实现对“乘法分配律”的主动建构。在提出问题后,让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列式计算。学生很快地按要求列出算式,然后让学生对比两种算法,为学生感受乘法分配律提供了现实背景。接着让学生观察得到的两个等式,提出“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发现两式相等:(48+32)×46=48×46+32×46。此时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已有了自己的一点点感知,此时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说出规律,而是要求学生模仿等式,自己再写几个类似的等式。接着从问题的实际意义〈都买46件,也就是买46套〉和从乘法的意义的角度理解,(48+32)个46也就是48个46加32个46〉从两个层面来体会与认识,让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在交流合作中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透彻感悟,从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学生在计算、观察、猜想、验证中建立数学模型。对于公式摈弃了过去背公式的方法,从计算时单纯模仿变为重视学生获取结论的体验和感悟,将模仿式的学习变为探究式的学习,真正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涵。

  三、设计练习,准确应用

  在弄清算理的基础上,深化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注重的是深层次的挖掘,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比如: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其在减法中的应用等,这使得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得到延伸,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了更一步的理解。学生能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便运算和拓展练习 。

  不足之处就是今后教学中要多加强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对比,使运算定律的结构更清晰。

  《乘法分配律第一课》教学反思(2)

  乘法分配律是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这节课采用从生活中的问题入手,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买奶茶展开。这节课我力图将教学生学会知识,变为指导学生会学知识,将重视结论的记忆变为重视学生获取结论的体验和感悟,将模仿式的学习变为探究式的学习。学生经历了“观察、初步发现、举例验证、再观察、发现规律、概括归纳”这样一个知识形成过程。这样不仅让学生获得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更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知识的能力。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这节课的亮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身边引入熟悉的生活问题,激趣探究

  我们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大量生动、具体、鲜活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就是从身边的生活中来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教学时,我先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参加这次植树活动?”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条件,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4+2)×25=4×25+2×25这个等式。然后请学生观察,这个等式两边的运算顺序,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再让学生“观察这个等式左右两边的不同之处”,再次感知“乘法分配律”。我利用情景,让学生充分的感知“乘法分配律”,为后来“乘法分配律”的探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为学生提供了自己独立探究的机会

  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教学的活动。传统的教学活动往往只重视结论的记忆,而这节课我把学生的活动定位在感悟和体验上,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方式去发现,去探索。尤其是在学生初步感悟到两种算法相等关系的基础上,继续为学生创造一个思考的情景。我要求学生观察得到的两个等式,提出“你有什么发现?”。此时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已有了自己的一点点感知,我马上要求学生模仿等式,自己再写几个类似的等式。使学生自己的模仿中,自然而然地完成猜测与验证,形成比较“模糊”的认识。

  三、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创设了条件

  模仿学习,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识容易遗忘,而且不能灵活应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不能是一句空话。在这节课上,我抓住学生的已有感知,立刻提出“观察这一组等式,你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吗?”。这样,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和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材料,提供猜测与验证,辨析与交流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力还给学生。学生的学习热情高了,自然激起了探究的火花。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整个教学过程都采用了让学生观察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我想:只有改变学习方式,才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乘法分配律第一课》教学反思(3)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概念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运算定律以及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五大运算定律中,是最难理解的,学生最不容易掌握的。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难点是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成功之处:

  1、本课在教学情境的设计上没有采用课本上的主题,而是选取学生熟悉的买校服情境:这学期学校要换新校服。上衣每件28元,裤子每条12元。我们班共需缴校服费多少元?学生独立思考,同位交流,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出来,然后让学生对比两种算法初步让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即(28+12)×44=28×44+12×44。

  2、加深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让学生不仅知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写成两个积相加的形式,还要知道两个积相加的形式可以写成两个数的和的形式。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深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不足之处:

  1、在总结乘法分配律时没有把结构说的很透彻,导致学生出现在练习时有一个同学在同步学习的练习题中把连乘算成乘法分配律。

  2、学生的语言叙述不熟练,导致学生虽然会背用字母表示的式子,但是不会应用。

【《乘法分配律第一课》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01-12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01-01

教学反思《乘法的分配律》05-05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01-19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09-26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08-25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范文10-07

乘法的分配律教学反思范文12-16

《乘法分配律》教学后反思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