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这一课是一篇叙事性散文。课文着重记录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在我个人看来,这篇课文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注定了学生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而老舍先生的文章含义又较深,对学生来说有是一个大的挑战。在讲课之前,我还犹豫再三,担心学生不能抓住散文的特点而理解文章的“神”。而一节课下来却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在课上的表现把我的担心全都打消了。
回忆教学前的准备及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引发学生兴趣,为学生主动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在第一课时我范读了全篇课文,在范读中学生改变了看法,不由自主的也读起了课文。从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创造了时空。
文章篇幅较大,课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那么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课文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有关景物的描写则放在了第一课时中,这样整节课学生学习、交流的时间较充裕,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
Q. 老舍先生写《草原》的目的是( ) 1、赞扬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特点。 2、表达了对草原美丽景色的赞美、喜爱之情。 3、表现了蒙汉人民团结友好的深情厚谊,抒发了作者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学生主体在反复读中理解,在反复说中明理。
读是学习理解课文的必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凡是朗读能力强的孩子理解能力一般也很强。在学习《草原》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围绕“草原上的人留给了你怎样的印象”一题展开学习。在学习中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给学生创造再造草原意境的气氛。教师设计了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等等读书形式,让学生在读中走进课文,从而真正理解课文。学生一旦读进去了,那么理解起来就不会那么困难。
小组交流、全班讨论,使学生对草原的认识逐渐清晰深刻。
让学生尽可能的发表自己的看法,理解别人的看法,从而使思维更广阔,认识更深刻,学生之间的互议和交流使学生的理解更全面,同时也促进了全员参与,提高表达能力。
正是有了读和说的铺垫,学生的理解才那么到位。每个学生都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加以汇报,在汇报中全班学生没有丢掉一个知识点,蒙族人民的热情好客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一难点自然突破。
四、学生对于“比喻”的修辞方法掌握牢固。
关于比喻这种修辞方法,平时训练比较到位,所以学生很容易判断出本体和喻体。
Q.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句话里的“绿毯”指的是( );“白色的大花”指的是( )。 1 绿色的毛毯 草原上的白花 2 草原 草原上的白
不足:
一、对于重点句的作用掌握不好。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A 总结全文
B 概况文意
C 点明中心
反思:今后的教学中,要从内容理解重点句,还要从重点句的作用来理解。
【《草原》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草原教学反思04-03
《草原》的教学反思04-27
草原的早晨教学反思04-03
《草原牧歌》教学反思12-16
《草原的早晨》教学反思04-14
《草原上》教学反思范文04-28
《草原的早晨》教学反思范文04-27
《草原》教学反思(通用15篇)03-19
《草原的早晨》教学片段及反思04-27
《草原的早晨》语文教学反思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