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及作业
一、裸读及收获《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等。本课教学贯彻“以读为本”,综合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力图体现“在速读中整体感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的特色。
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从中感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那份毫不张扬的母爱,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关注对“好好儿活”意义的探寻。学生对于这一人文内涵的领悟,必须要与工具性相统一,在识记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中,加以实现。为此,教学中设计的生字学习、初读感悟、理清脉络、研读细节、资源拓展等,都意在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披文入情,受到母爱的熏染,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作家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双腿瘫痪后的几件平常小事,由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母爱的内涵。课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与怀念,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课文语言平实含蓄,情感真挚细腻。
很显然,这是史铁生回忆自己在双腿瘫痪后,情绪极度低落,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时,母亲对自己无私而伟大的关爱。可是,对于对史铁生认识不多,对残疾人的心态无从体会的学生而言,学习了那么多篇课文,感悟了那么多的母爱,对于史铁生母亲对残疾孩子的容忍、坚强是否能够理解呢?这是朗读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题。
二、助读及探究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体会母爱的伟大。建议抓住“母亲”的表情、动作、语言这些细节让学生去体会,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抓细节中的关键词体会母亲和我的内心活动。反复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透过这些小事,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根据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教学中通过“体味娘儿俩的“好好儿活”,抓细节之美,品言语之情,悟人生之道”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运用“剖析重点词句,体味母亲内心世界”的方法,在读中品、品中读,在交谈、讨论中完善体验,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的策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一)课前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学这篇课文学生如果不了解史铁生的人生经历,那么对课文中母亲和我的认识就不能做出正确的评价,对人物的理解和体验也未必能触及到人物的内心。因此课前我就和学生一起搜集有关史铁生的资料,资料中有他的经历、作品、近期的状况。提前了解这些背景为深入理解内容做好了准备。
(二) 课中研读
过程分三个环节:体会娘儿俩的“好好儿活”、体悟母亲对儿子的爱、品悟“好好儿活”的含义。
1.体会娘儿俩的“好好儿活”.
这么多年过去了母亲的话一直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是哪句话?(“咱娘儿俩在一起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句话是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我怎么“不好好儿活”了母亲要说这样的话?默读课文找到我不好好儿活的语句。指名读并体会我的内心世界。(此处引导学生结合史铁生的经历谈)母亲的境况又是怎样的?找到相关的语句读一读。结合肝癌晚期患者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体会到母亲这样做一切都是为了我。(这一环节我通过让学生找、读、感的对比阅读,如“我”的暴怒与母亲的体贴,我对生活的绝望与母亲坚定的鼓励“要好好活下去”,“我”对母亲病情的浑然不知等等让学生从文本中感受到母亲的这种“大爱”。)
2.体悟母亲对儿子的爱
新课标指出“阅读的过程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进行对话的过程”。文中作者对母亲的描写是朴实的、真切的。如何让学生从真切的话语中感受到母爱,读出文字背后所隐藏的伟大母爱,这就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精当点拨.我先让学生自学体悟,提出自学要求:默读课文,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描写母亲动作、神态、语言的语句,以旁批的形式体会母亲的内心世界。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关注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化阅读。在交流中让学生透过这些细节概括出母亲的爱是一种什么样的爱。特别是母亲两次提出看菊花,儿子和母亲不同的表现,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儿子和母亲细微、传神的变化。让学生目透纸背读出文字中包含的意思,包含的感情。在读中品、品中读,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一步步走进作者的心灵。
3.品悟“好好儿活”的含义。
(过渡:儿子一直是母亲的牵挂,母亲多么希望他能坚强的面对生活。同学们,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史铁生的面前已是一个绚丽多彩的秋天)
引读第7自然段。史铁生面前的菊花是 、 、 、 、 (引导学生概括出菊花的特点)此时此刻你是否读懂了母亲的良苦用心?母亲为什么要带他去看菊花?(这个问题对于学生而言既有开放性又有创设性,由菊花可以想到人、想到精神、想到生命的价值意义,无论学生怎么回答,只要其人生观是正确的就是可取的,并且是值得称赞的。)
三、实践与探索
1、朗读训练 培植情感
教师将朗读与情感有机融合,构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架框,教师在朗读指导与训练中时时重视情感的介入。如:
师:同学们,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史铁生的散文名篇,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秋天的怀念(教师范读),让我们深情一些,深沉一些,再读课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再一次读课文题目)
……
师:此时此刻,史铁生内心的怨恨和怒火可是要通过这样的动作发泄出去的啊!怎么读?
(学生带着愤怒、绝望之情再读生字)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祖国的文字。看到字形,读出声音,也传达了情感。同学们你们想一想,我们看到的是史铁生的暴怒无常,看到的是他在砸、在摔、在捶,但我们看不到的是他的内心。谁能试着来体会一下他此刻的心情吗?暴怒无常的背后是什么?
生:暴怒无常的背后是难受、心情沉重、悲伤,觉得生活没有希望了。
师:你说出的正是史铁生此刻的感受。同学们,我们看一看,史铁生他砸碎的、摔破的、捶毁的是什么呀?在他看来,生活变得怎样了?
生:生活对他已经没有意义了。
师:没有意义,没有希望了。同学们,就让我们把这样的体会融入到朗读当中,一起来读一读,体会一下这个21岁的年轻人此刻内心的悲观和绝望。
2、朗读不是为了朗读而朗读,而是为了体会文章情感,有目的、有指导。
执教《秋天的怀念》一文,应该引导学生聚焦一个个小小的细节,从而达到深入解读文本的目的。
①聚焦“躲”字
师:史铁生把家里的东西破坏了,母亲为什么不制止儿子,反而躲出去?透过这个“躲”,你看出了什么?
生:我看出了母亲非常了解儿子。
师:“了解”的“了”字如果换成另一个字就更准确了。
生:换成“理”字——母亲很理解儿子。
师:说得好!母亲理解儿子!面对此情,母亲会怎样想?
生:母亲会想,儿子双腿瘫痪了,随他一点儿,他需要发泄。
师:保留“泄”字,“发”字换一换。
生:宣泄,儿子需要宣泄。
师:好,这就叫用词准确。如果没有宣泄,他可能会发疯。母爱是什么?母爱是理解!泰戈尔说过:“爱是理解的别名。”没有理解就没有爱。
②聚焦“挡”字
师:有一天,史铁生站在窗前,看树叶“唰唰拉拉”地飘落。母亲挡在窗前,不让儿子看,为什么?
生1:他会想到自己就像那些落叶一样。
生2:他会很绝望。
生3:他会想自己像叶子一样,从嫩绿到枯黄,从枯黄到落地,因而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生4:他会认为自己的生命很短暂。
师:一片树叶黄了,落下来了,就意味着一个生命的结束。古人说:“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让人非常难过,感到哀伤。“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身有残疾的史铁生面对这“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情景,他一定想到了自己,他会感到凄凉、悲怆,甚至于绝望。母亲这一“挡”,告诉我们母爱是什么?
生:母爱就是一个动作,一个不起眼的动作。
师:这个动作是给儿子的——
生:这个动作是给儿子的一个希望。
师:她挡住了绝望,留下了希望。母爱是呵护,母爱是引导。
③聚焦“?”
师:再让我们聚焦一个不起眼的问号。当“我”表示愿意去看菊花的时候,母亲心里很高兴,她对“我”说:“你要是愿意,就明天?”这句话的后面为什么用问号而不用句号?用问号表明母亲是用什么样的语气和儿子说话的?
生1:用问的语气。
生2:母亲是要征求儿子的意见。
师:征求意见,一种商量的口吻。母爱是什么?母爱是商量,是尊重。 3、在解读《秋天的怀念》一文中,母亲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在“我”心里是那样深刻,而且随着时光的流逝越来越鲜明,越来越清晰。北海的菊花开了,这时的“我”一下子掉入在悲伤和痛苦的漩涡中,但今非昔比的“我”早已把苦难当成了享受,今天的“我”又应该怎样报答母亲,怎样坚守自己生命的尊严呢?如果说对母亲不张扬的爱的描写增添了文章的深度,那么对菊花的描写就增添了文章的厚度。
4、对于《秋天的怀念》,学生能读懂“怀念”和“母爱”,读不懂的是“秋天”和“生命”。
四、收获与反思
A、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及作业】相关文章: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01-01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07-26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09-13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1)07-03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207-03
2《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07-19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通用19篇)09-23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王天姣07-05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范文3篇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