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教学案例与教学叙事的区别
作为教研人员,我们征集教学叙事,往往收到不少的是教学设计或教学案例或教学论文;当征集教学设计时,往往又收到不少的教学案例、叙事……那么,这几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呢?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一、教学案例的特点
教学叙事、案例、实录、论文、设计的概念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广义上说,案例包括叙事,从狭义上说又各有不同。现以“三个不同”来诠释什么是教学案例。
1、案例与课堂实录不同。
课堂实录:顾名思义重在客观照录,一般不作品评,也无须作品评。虽然也有适当的选择,但仍趋向于一种摄像机的“文字化”。
叙事、案例:有叙述有思考。叙述后的这种思考有人叫点评,有人叫评点,有人叫评析,有人叫反思,有人通过议论来表现。可见叙事、案例是在“实录”的基础上再作品评,较之“实录”,更进一步,更上一层。
2、案例与教学论文不同。
论文:摆事实讲道理。道理是事实之魂,事实为道理服务。它采取的主要思维方式是演绎,即从道理到事实,由一般到个别。举一简单例子,如:自然数中,凡是个位数是0或5这样的数都能被5整除(这是一般的道理、规律),可见15、20、195等都能被5整除(这是个别、事实)。
叙事、案例:叙述事件思考得失。事件是思考本源,思考紧扣事件。它采取的主要思维方式是归纳,即从事例到道理,由个别到一般。如上例,15、20、195能被5整除,可见,自然数中,凡是个位数是0或5这样的数都能被5整除。它与演绎正好相反。
3、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不同。
教案设计:是未发生的预设,它只是“纸上谈兵”,未进入教室、课堂,一般只要教师的预设,没有学生课堂上真实的反应。
叙事、案例:是已发生的深思。它是教案、设计进入课堂后,经课堂实践检验过的产物。个中有学生真实的反应。
好的教学叙事、案例一般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典型性。所描述的事件具有代表性,具有能够反映与诠释某一方面或领域的典型意义。一般的无代表意义的事件难以成为优秀案例。
二是鲜明性。是就是,非就非,而不是好好先生,模棱两可。那种泛化而模糊思考难以入木三分。
三是新颖性。必须平中新,常中见奇,说人所未对说,想人所未想。人云亦云,拾人牙慧,没有出路。
四是启发性。必须让人看后深受启发,扼腕慨叹,我怎么没想到,或我想到了怎么没写出来!那种看与不看一个样,让人无动于衷的案例不会受到欢迎。
二、教学叙事的撰写
教学叙事的撰写,要讲的内容颇多,这里我主要讲两句话,16个字,那就是:叙议结合,缘叙而议;融情融理,情理交融。
第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要有叙有议,叙述与议论结合,要缘叙而议,让议论深深扎根于事件叙述的沃土。叙述要生动具体,议论要富有针对,画龙点睛。
第二句意思是,可以情景交融,可描绘课堂的场景,师生的表情、动作、语言、心理;可以抒情议论;可以有故事,有情节,甚至有曲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引人入胜。
掌握了这16人字,并能在实践中运用,你就学会了教学叙事的撰写。现以本人撰写的教学叙事《精彩,未曾预约》为例作具体、深入的剖析。
精彩,未曾预约
课堂,就像一曲迷人的歌。
每当孩子们烂漫的神情随我讲解而变化;每当孩子们闪亮的目光随我手势而移动;每当孩子们涨红着小脸思维闪耀灵性涌动的时候,我就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快慰、满足和甜美。这不?孩子们时而高声诵读,时而低头沉思,时而轻声议论。我和孩子们的心一块在《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中时而撞击,时而徜徉。课,在酣畅而投入地行进……
[这里,不惜花费笔墨竭力地描绘了成功的课堂,成功的课相及其带来的愉悦感受;描绘了本节课孩子们专注投入的情景。教学论文是不能这样写的,一般的课堂教学案例也是不能这样写的,只有教学叙事可以这样写,而且必须这样写。加之排比、短句是运用,向我们呈现了一人引人入胜的情境。]
忽然,小郝,一个平常并不引人注目的小男孩犹豫地缓缓举起了手,有些怯生生的,手举得并不高。
“老师,在老家,我看见田里都是有水的,禾苗都长在水田里。可书插图中的田黄黄的,像是沙地,没有水。”
我一怔,哟,怎么回事?书中插图还真是旱地种禾呢!我也疑惑了,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在问孩子:“书中的插图会不会有问题呢?”说着,顺手轻轻抚摸着小郝的头,动情地说:“你这样敢于质疑,善于思考,真值得大家学习。”
[以上主要是叙述,描绘的是事件的开始。“并不引人注目的小男孩犹豫地缓缓举起了手,有些怯生生的,手举得并不高”是孩子动作神情的描写,看来在新课程理念的感召下,并不引人注目的孩子也开始“活起来”了。“我一怔,哟,怎么回事?书中插图还真是旱地种禾呢……”是教师的心理描写,叙述力求生动形象,这是教学叙事撰写了拥有的特权。]
一石激起千层浪。片刻的沉默之后,课堂上纷纷议论开了。
“对,没有水,禾苗肯定长不了,会旱死的。今年大旱,我家乡就旱死了不少禾苗。”
“禾苗是几株捏在一起插下去的,不是单株单株插的,再说,旱地怎么插秧啊?”
“水田里,一株株的禾苗是横成行,竖成列的,十分整齐,不像图上那样杂乱无章。”
“我看见到禾田里劳动的人都是卷起裤腿,挽起袖子的,从没见过穿着布鞋、袜子下田劳动的。”
“我看图上画的不像禾苗,倒像玉米苗”小郝再一次站起来涨红着脸说,引来同学一片笑声。
面对插图,孩子们从各自的经验出发,凭着已有体验,竟有这么多的思想,我深为孩子们的细致和挑战的勇气所折服。于是说:“看来,这幅插图还真有修改的必要了。”
[这些是学生对图继续指误的记述和教师此时心理的描写。从形式上看,全是叙述语,没有课堂上师生直接用冒号展示的对话,这也是“叙事”的一个显著特点——它是叙述,而不是实录式的直接对话。]
“不,老师,不仅仅是图不对,课文也不对。”
了不起!图的“指误”刚完,文的“求疵”又来了。有了前面的经验,为创设情境引发问题,我故作吃惊地问:“课文有什么不对?大家找一找。”课堂上又出现了始料未及的场面。
“‘一棵一棵’用得不对,禾苗应叫“一株一株。”
“既然是禾苗,它一定还很小,即使向上拔,也只能高一点儿,高不了一大截。”
“对,水田里都是烂泥,拔高了还会回陷不少,高不了一大截。”
“再说,如果是水田,拔一下,禾苗是不会枯死的。”
“就是旱地,傍晚太阳落山时拔高的,第二天也不会枯死,晚上有露水呢。有露水的滋润,没根的草儿也能竖起来。”
“即使是旱地,第二天也最多是萎了,不可能“枯”,因为“枯”指完全没有了水分,有的枯枝甚至一折就断。”
好家伙,入木三分,说得还真在理呢。这不正是学生个性的张扬和显现吗?这不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生成性教学吗?于是,我顺水推舟,进一步启发:既然图文存在这么多“毛病”,总不能让这些问题一直存在下去吧,我们何不动手修改修改呢?接着,我让孩子们分组讨论修改方案。并试着给编辑老师提建议。
[学生由对图的指误转向了对文的求瑕,教学不断深入,故事层层推进。在记叙的基础上,“好家伙,入木三分,说得还真在理呢。这不正是学生个性的张扬和显现吗?这不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生成性教学吗?”这既是教师的心理,又是教师的感叹,更是基于叙述的肺腑议论。体现了叙议结合,缘叙而议。]
下面的孩子们给编辑老师的建议信——
尊敬的编辑老师:您好!
我们非常喜欢你们新编写的语文课本。读书时,老师经常教育我们要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思考,今天读了《揠苗助长》一课,我们觉得书中有和几处不大妥当。我们分几个小组进行了讨论,有以下几个修改方案供您参考。
方案一:把图中旱地改为水田,单棵的苗儿改为一株株整齐排列的“禾苗”,“禾苗”改画为更像真正的禾苗些。改为水田后,图中人物应脱掉鞋袜,卷起裤腿,挽起袖子。最后一句“都枯死了”改为“都萎了”。
方案二:图中的旱地不改,那么,就把课文中五处的“田里(边)”改为“地里(边)”,把五处的“禾苗”改为“麦苗”或“玉米苗”,同时,文中写什么苗,图就画什么苗。
厦门小学二(1)班5月8日
看着自己的学生那种忘我而自信的样子,欣赏着他们不凡的学习成果,我惬意而欣慰地笑了。
[故事由对文的求疵转入提出修改建议,进入了第三个情节,可谓柳暗花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使人止不住往下读,这就是教学叙事所应具有的魅力。]
正当我要为这次讨论画上句号时,坐在最后一排很少发言的小鄢突然站了起来:“老师,还有一个发现,图中画的是老农,老农种了一辈子田地,一般很有经验,不会去做揠苗助长的傻事。如果是老农的儿子去做揠苗助长,那才合情合理。”哗啦啦,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报以热烈的掌声。
忽!又一位同学站起身来:“老师,我觉得还有修改方案三:插图和课文都不作改动,而在课后思考练习中增加一道题目——我能找出《揠苗助长》一课插图和课文中几个不合理的地方。”
“好厉害,有胆量!”我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
【教学案例与教学叙事的区别】相关文章:
案例教学教案02-09
《沏茶问题》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03-05
教学案例模板范文09-23
快速跑教学案例(精选11篇)11-21
优秀案例教学设计模板(通用10篇)05-30
小学体育《立定跳远课》教学案例09-27
古诗《枫桥夜泊》教学案例与反思08-05
幼儿中班教学案例云朵面包教案01-21
幼儿园案例教学心得体会12-30
老师学习线上教学案例心得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