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教案

时间:2023-10-16 13:17:55 教案 我要投稿

高二地理教案(必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二地理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二地理教案(必备)

高二地理教案1

  [教学目的]

  1、在地图上能指出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澳大利亚大陆和塔斯马尼亚岛

  2、运用地图,了解澳大利亚的地形特征及地形与气候人口的分布关系

  3、运用图片和资料,了解澳大利亚特有的野生动物种类,并分析这些野生动物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原因

  4、了解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别称的由来

  5、运用地图,了解澳大利亚主要矿产资源及矿产地与工业、城镇分布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澳大利亚的地形、发达的农牧业,工矿业

  难点:澳大利亚人口、城市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澳大利亚古老动物存在的原因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具准备]

  大洋州挂图

  [教学方法]

  读图法、讨论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设问: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洲是哪个?该洲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哪个?

  一、地理概况

  1、学生阅读P95“阅读材料”,了解大洋州的范围,而后引导学生在挂图上找出大洋州的主要岛屿、群岛。

  2、对照图2-47,学生说出澳大利亚的海陆位置特征

  3、引导学生找出东经160、赤道,从经纬度位置分析澳大利亚特征:东半球、南半球、跨温、热两带

  (过渡)澳大利亚是南半球面积最大的国家,其领土主要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呢?

  4、学生阅读教材回答,而后教师在挂图上指出

  5、结合教材第二段文字,了解澳大利亚的人口和城市特点,并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堪培拉、悉尼、墨而本的位置

  二、地形

  1、引导学生观察P97图3-49,对照图例,得出澳大利亚的基本地形特征:地势低平

  2、学生讨论完成P97活动题

  (过渡)由澳大利亚地形图可以看出,澳大利亚的地形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大地形区: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山地。这三大地形区各有什么特点呢?

  3、引导学生找出西部高原区,对照图例,分析其面积、海拔高度特点,并突出著名景点:艾尔斯巨石

  4、找出中部平原区,对照图例,得出海拔特点:地势低平,形成大自流盆地

  5、结合图3-51,讲述大自流盆地的成因,突出中部有澳大利亚地势最低处艾而湖

  6、结合挂图,指出澳大利亚东部山地的范围,并指出分布在东部的墨累河是澳大利亚最大的河流,再找出大堡礁的位置

  三、气候与人口

  1、学生阅读图3-53,说出澳大利亚的有哪些气候类型?以哪两种气候类型为主?东南沿海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2、观察图3-54,思考:澳大利亚的人口和城市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四、古老的动物

  1、引导学生阅读P99图3-55,指出澳大利亚的主要动物,并小结:澳大利亚的动物具有起古老性和独特性

  2、讨论:为什么澳大利亚的动物古老而独特呢?

  3、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澳大利亚的植物物种也具有独特性

  (过渡)从经济发展的水平来看,澳大利亚属于什么性质的国家?

  五、发达的农牧业和工矿业

  1、学生阅读思考;澳大利亚发达的农牧业和工矿业可以从哪些文字体现出来?为什么有“骑在羊背上”“坐在矿车上”的国家之称?

  2、学生联系澳大利亚的地形、气候特征分析:为什么澳大利亚的农牧业会发达?

  3、引导学生阅读P100图3-58,完成活动

  [小结巩固]

  [作业布置]

  基训、填充图册

  [板书设计]

高二地理教案2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自然灾害的含义及其形成条件,通过案例理解人地相互作用的内涵。

  2.运用资料(如照片)展示灾情,全面认识自然灾害的影响。

  3.初步阐述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形成机制。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自然灾害的内涵。

  2.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及其程度。

  教学方法

  1.通过实例,归纳自然灾害发生的条件。

  2.采用播放录像、收集报刊资源等,了解自然灾害的影响。

  教具准备

  资料卡片、投影仪(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不论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灾难之一——飓风“卡特里娜”,还是带来空前灾难的巴基斯坦地震;全球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20xx年都不会忘记“自然灾害”这个名词。自然灾害现在每年造成数百万人死伤或流离失所并造成巨额的经济损失,20xx年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为140亿美元,而20xx年则可能大大超过这一数字。 自然灾害正以它巨大的破坏性和震撼性,让人类不得不深思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那么什么是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发生与那些因素有关呢?请大家看课本第一个标题。

  [讲授新课]

  一、自然灾害(板书)

  1、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

  自然异变:自然异变指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或异常。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关系:自然灾害是自然异变与人类相互作用的产物。自然异变本身无所谓成灾和危害,只有当它们作用于人类及其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上,并使之造成损失,才成为灾害。

  [转承]那么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哪些条件呢?

  2、自然灾害的发生的条件

  [学生活动]:回答

  [点拨]:自然灾害形成的具备条件:—是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

  二是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提问]那么可能对人类社会造成影响的自然异变发生在哪些地方呢?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

  [点拨]自然灾害孕育于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地球表层环境中。当自然界发生异常变化,无论其程度大小,只要对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造成损失就形成自然灾害。

  [提问]哪位同学能举个例子来区分一下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

  [回答]气温升降、刮风下雨属于正常的自然变化,但是如果气温短时间内骤然下降10℃,就可能出现冷冻,造成农作物减产,发生自然灾害。

  [点拨]所以说,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取决于孕育灾害的环境(孕灾环境)、导致灾害发生的因子(致灾因子)和承受灾害的客体(受灾体)三者的共同作用。

  [思考]读课本P2~P3页案例,辨析哪些是自然灾害,哪些不是?为什么?

  [学生活动]:讨论

  [点拨]:(本题判别的标准有两条:其一是否以自然异变为诱因;其二是否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社会失稳。因此:

  (1)案例1,不是自然灾害,因为没有造成损失。

  (2)案例2是自然灾害,既以自然异变(火山喷发)为诱因,还造成人员死亡的灾情。

  (3)案例3是自然灾害,既以自然异变(雨雹)为诱因,还造成作物受灾的灾情。

  (4)案例4不是自然灾害,是人为原因引起的核事故。

  [过渡]自然灾害是地理环境演化过程中的异常事件,但却成为阻碍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自然因素之一。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

  [提问]请大家看课本第二个大标题并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所见所闻,谈谈灾害给人类带来哪些方面的影响?

  [学生活动]:看课本后,讨论并回答

  [点拨]灾情的大小通常以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为衡量标准,如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等。

  人员伤亡

  (投影资料)

  20xx年10月20日新华网消息据美联社报道,巴基斯坦受灾最严重两地区之一本周三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南亚地震中死亡的人数已超过79000人。这次地震已经成为自上个世纪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灾难之一。

  同学们,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自然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是相当惨重的,同时在灾害中还会由于断水、缺粮、失去亲人、无家可归等灾害境遇,造成恐慌、忧愁、痛苦等心理和精神伤害。

  [点拨]对人类生理、心理的损害是自然灾害产生的最严重后果,因此人是防灾救灾中的首要防救对象。

  由于人们在年龄、性别、收入、居住条件、健康状况等方面存在差异,会导致个人对灾害的应急反应不同,因此,同样强度的灾害发生时,人员伤亡的情况不同。

  投影:图1.1 (地震中受伤的儿童被地震惊吓后哭泣的儿童)

  [点拨]照片不仅反映了人员受伤的情况,同时又说明儿童是易受灾群体。在承灾人群中脆弱的不仅有儿童,还有妇女、老人、残障人等,都容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而青壮年男性则是相对不易受灾害损伤的群体。

  (二)财产损失

  自然灾害还对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机场、船舶、厂矿、文物古迹等财产造成损毁,形成直接经济损失。

  (投影资料)

  结合课本理解:说明了不同自然灾害有其一定的受灾体,造成的财产损失内容不同,灾情不同。

  [点拨]除了直接的财产损失,自然灾害还造成一些间接影响(例如对社会功能的破坏)。

  (三)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1、特殊性:

  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来说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

  2、对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破坏的差异:

  属性被破坏后情况矿产资源等非可再生受灾被毁后无法或很难恢复水资源可再生受灾后虽然可以再生,但过程非常缓慢大气资源可再生生物资源可再生总体上属于可再生资源,但一个物种灭绝后,就永远消失而不会再生土地资源可再生一旦受灾,将导致森林被毁、土壤破坏、草地退化等环境问题。

高二地理教案3

  【课程标准】

  1.以褶皱山为例,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褶皱的概念,认识褶皱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了解褶皱和褶皱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并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

  过程与方法:

  阅读褶皱示意图,分析褶皱成因及地貌表现,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山地的.形成原因,认识自然界的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但是有规律可循,可以被认识的。

  【教学重难点】

  岩层分布不完整情况下:背斜,向斜的判别

  【教学方法】

  探究法

  白板,flash动画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播放ppt褶皱山脉岩层的图片和世界名山,看图引导学生,提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在生活中发现地理现象。

  【设问】当你们看到这些自然景观是有没有产生疑惑呢?这些山是怎么形成的,岩层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刚才看到的其中一种山地的形成原因。播放ppt “褶皱山”

  【进入重点】

  1.引导学生观看图片

  2.播放ppt里的动画:沉积岩形成提问:问题1

  提问:问题2

  追问;

  3.播放ppt中的动画

  讲解;

  播放ppt引导学生认图;

  4.这部分是重点也是难点:

  播放ppt中的动画进行探究,引入岩层再次在外力作用下的情况,及地貌的变化;

  讲解;

  5 .探究1

  探究2

  6.小结:对一节课进行总结

  学生读图

  学生思考完后回答问题

  学生看动画,从动画中获取地理信息

  并思考问题,思考后回答

  学生读图

  学生认图,引起思维冲突,读图,分析岩层和岩层的变化的原因。

  判断内外力作用下地貌的形态

  学生学以致用运用到实际生活

  【板书设计】

  内力作用——褶皱山——背斜成山

  向斜成谷

  外力作用——背斜成谷——判断——新老关系

  向斜成山

  意义——找矿,找水,工程——找矿

高二地理教案4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属于初中的地理知识,本节课属于复习课,教材中的内容因为属于初中的地理知识,在初中阶段只是识记简单的内容,但是面对高考,区域地理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表面知识的识记,而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掌握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重在引导学生得出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以便于更好的学习之后的区域地理知识。本节课主要包括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的分析,由于时间的关系,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对于自然特征的因果分析,让学生梳理清楚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日本是第一个分区地理东亚的重要国家,地位非常重要,无论是相关的内容还是学习的方法都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地理学科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四个核心素养:人地关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区域地理的复习要重在体现这些素养的`培养,通过对于日本这个区域的认知,问题设计层次深入,帮助学生梳理关系时对学生进行综合思维的培养,通过讨论问题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学生分析】

  由于与初中地理学习相隔的时间过长,再有文科普班的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程度高低有别,对于相关知识的分析需要有侧重,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别,问题设计多元,层次多样。

  【教学目标】

  1、能够掌握归纳区域特征的方法,能运用核心特征分析区域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2、能根据地图和资料,分析说明日本的气候特点和成因。

  3.通过本节的学习,学会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通过对日本自然特征学习,分析日本资源状况及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提高资源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日本位置特征的分析、描述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的分析

  2、难点:日本自然地理特征的分析及其之间的相互关联性

  【教学过程】

  先引导学生分析出掌握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

  在哪里:位置(经纬度、海陆、半球、相对位置等)

  有什么:自然特征—气候、地形、河流、植被、资源等

  人文特征—农业、工业、人口、交通、城市等

  为什么:解释上述特点的形成和分布原因

  如何做: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1、 读图明确日本的位置和范围

  高二区域地理-日本(一)教学设计 高二区域地理-日本(一)教学设计

  可以结合图总结位置特征,需要对学生强调海陆位置特征的描述方法,重在描述——岛国。

高二地理教案5

  本节《亚洲及欧洲》是世界区域地理的第一节,也是大洲地理中最重要的一节。学习内容较多,共分为6课时进行讲授,第1课时认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第2课时学会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第3课时学习亚洲和欧洲的地形特征,第4课时学习亚洲和欧洲的气候特征,第5课时学习亚洲和欧洲的河流情况,第6课时了解亚洲和欧洲的人口与国家情况。本节教材安排的特点是“学习亚洲,练习欧洲”,关于欧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作为练习题,本节只要求了解,不要求掌握。关于“西欧气候的成因”,作为练习题,本节只要求了解,不要求掌握。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

  3.通过分析亚洲气候特征,使学生掌握气候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欧洲气候的特点。

  4.通过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亚洲境内著名的湖泊。让学生从欧洲气候和地形入手解释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著名的河流。

  5.读“亚欧人口分布图”说明亚洲人口分布,分析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学会阅读亚欧政区图。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及表现,让学生结合已学的气候知识,分析并解答出有关欧洲气候的思考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归纳、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通过对国家和人口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3.亚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二)教学难点

  1.学会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

  2.亚洲和欧洲的气候及成因。

  3.亚洲及欧洲河流特点的成因。

  ● 教学方法

  复习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 教学媒体

  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 课时安排

  6课时。

  ● 教学结构与过程

  第1课时

  (课堂导入)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播放一段关于亚洲的录像资料,如长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马拉雅山脉等)

  学生发言:中国、亚洲、日本……

  (讲授新课)

  板书 第一章 认识大洲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阅读。教师进行总结。

  板书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学生通过阅读图1-1,进行讨论后总结。

  提问 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书 3.亚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

  纬度范围:南纬10度~北纬80度之间

  经度范围:东经25度~西经170度之间

  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2)海陆位置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亚洲的学习,直到认识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应该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说明。

  承接 通过我们对亚洲的学习,请同学们都欧洲的地理位置,来描述一下。

  学生通过读地图1-1,对欧洲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

  活动 分小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然后进行总结。

  欧洲:

  纬度范围:北纬36度~北纬71度之间

  经度范围:西经9度~东经66度之间

  总结归纳 了解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学生回答 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两方面。

  点拨 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亚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骤来分析掌握欧洲的地理位置。

  (学生小组探究完成)

  (1)读图1-1:欧洲大陆经度范围:9°W~66°E;纬度范围:36°N~71°N。

  (2)全部位于北半球,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3)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邻,西北隔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面与亚洲相邻。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

  板书 4.时区

  (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图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分析。了解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3.亚洲的地理位置

  第2课时

  (课堂导入)

  我们现在是北京时间上午11点的时候,那么现在美国应该是什么时间呢?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这与什么有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世界上的时间?

  指导学生读图1-2世界时区图并通过自制的时钟模型演示6城市的区时,以北京(东八区)正午12点为准。也可用数轴图表示学生回答:晚上。

  (讲授新课)

  板书 二、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1.地方时

  讲述 把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候定为当地的12点,并依此推定一天的时间。这就是地方时间,简称世界时。

  板书 2.时区及换算

  讲述 全球一共划分成24个时区,每一个时区跨15度经度。

  其中零时区(也叫中时区),从西经7.5度~东经7.5度。

  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和为一个时区,称东西十二区。范围是东经172.5°~西经172.5°。

  依据数轴图示法讨论、完成课文中的思考题。

  阅读 材料: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学生小组讨论:

  1.为什么会产生“地方时”?

  2.时区是怎样划分的?

  3.什么是“区时”?

  4.我国采用的是哪个时区的区时?

  5.地球上“今天”与“昨天”的分界线在哪里?

  点拨:

高二地理教案6

  湘教版必修Ⅲ第2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1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具准备:电脑多媒体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引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其中生态可持续是基础。在地理必修三中我们主要学习区域的发展,区域的发展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区域发展首先要做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在第二章中我们主要学习荒漠化防治和森林的保护。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概述

  1.概念

  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现象。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2.形成

  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实质:土地退化

  4.影响

  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活动

  活动: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因素人类活动沙漠化

  点拨: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

  思考:

  (1)荒漠与荒漠化的区别。(提示:荒漠与一种地表景观类型,荒漠化是一种土地退化现象)

  (2)沙漠化与荒漠化的区别。(提示: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过渡: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是西北地区,为什么呢?我们下面来学习。

  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的自然原因

  (一)干旱的自然环境------荒漠化的潜在因素

  思考: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与哪些自然因素有关?

  1.位置------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地形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说明: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思考:西北地区什么位置特征使这里形成干旱环境,以致荒漠化严重?

  提示: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2.地形------四周高原山地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

  看图,学生总结地形特征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思考:西北地区什么地形特征使这里形成干旱环境,以致荒漠化严重?

  提示:四周高原山地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教师补充讲解: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3.气候

  利用以前所学内容,分析西北地区的气候类型和特征。

  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气候年较差大。风大,且大风日数多。

  思考:导致西北地区形成干旱环境的主要气候因素是什么?

  提示:降水少。

  4、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

  西北地区从东向西随着离海洋距离增大,水汽越来越少,植被由草原逐渐过渡为荒漠。

  思考(1)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并分析原因。

  点拨: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对应温带草原;年降水量50~200毫米对应荒漠草原;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对应荒漠地区。反映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漠化程度越强。原因是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2)新疆的绿洲分布有什么特点?请联系水源和地形条件解释原因。

  点拨:天山北部水汽主要来源于北冰洋,北坡属于迎风坡,随着高度升高降水量增加。受天山山脉阻挡的影响,南疆与北疆干旱程度不同。绿洲主要分布在有水的地方,沿河流呈串珠状分布。原因是河流水来自冰雪融水补给和盆地地形雨。

  (二)气候异常---------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的主要自然因素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它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气温、降水的变率大。雨量的变化,对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加剧荒漠化进程。

  归纳总结: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由于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活动:分析说明荒漠化形成过程中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点拨:表示了荒漠化两个正反馈效应(恶性循环),说明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三、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荒漠化的决定因素

  (说明:事实上,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调查表明,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⑴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⑵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

  人为因素破坏原因与典型地区主要危害过度樵采

  ①能源缺乏地区把樵采天然植被作为解决燃料问题的主要手段(如鄂尔多斯沙区、内蒙古东部的库仑旗等地)

  ②一些农牧民为了增加收入,无计划、无节制地在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等固沙、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破坏

  过度放牧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开垦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从事农业生产,特别在缺少防护林保护的沙质土壤区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阅读P21、22通过阅读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1)掘井带来的负作用。

  (2)灌溉措施不当,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土壤的次生盐渍化。

  活动: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1.萨赫勒地区位于撤哈拉沙漠的南缘。请根据下面的图文资料,并联系已学知识,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点拨:资料表明萨林勒地区正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津德尔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居民点,其月均温都在22℃以上,甚至达到33℃,可想而知其蒸发量是巨大的。在降水方面,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且基本集中在夏季,特别是7、8两个月。以其有限的而且特别集中的降水状况与其全年的高温、高蒸发量相比,确实是个容易产生环境问题的敏感地区。客观上,这里就潜在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这是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水热条件所决定的。

  2.气候的`严酷性决定了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质的游牧业为主。20世纪以来,随着沿岸国家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及本区交通条件的改善,这里的传统游牧经济向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经济转化。根据图2.9,分析这一社会经济因素的转变对牧场带来的环境影响。

  点拨:将传统的游牧经济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进行对比,比较它们对草场的影响。从表中可知,传统的自给性的游牧经济,因其牲畜品种多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季节游牧,有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是一种适应于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模式;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从牲畜品种的单一性、大规模的集中经营、采取掘井定居的经营模式,势必增加草场的压力,结果必然导致草场的退化,甚至导致整个草场的毁灭。

  3.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对粮食需求迅速增加。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勒以南的早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之争加剧。分析这一因素的加入,对本区草场生态环境及荒漠化的发展,又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点拨:由于人口激增,对粮食的需求猛增,迫使人们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以至向牧业地区推进。

  4.人口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造成这里生态环境恶化、上地荒漠化加剧的根源。请你解释下图(图1.11),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点拨:明显地描绘了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的恶性循环过程。问题的源头就在人口的过快增长,如果控制人口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这个恶性循环就可以得到解决。

  课堂小结:略

  板书设计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概况

  1.概念2.形成

  3.主要表现4.影响

  二、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1、干旱的自然环境--------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1)位置------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2)地形------高大山脉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

  (3)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大风日数多。

  (4)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地表缺少植被保护。

  2、气候异常------荒漠化加速的主要自然因素。

  三、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

高二地理教案7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外景区的景观特征,学会从地理角度分析其特点与成因。

  2.理解景观与自然和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

  3.通过对景观的自然成因和人文成因的理解,学会从外观结构和形成原因两方面欣赏旅游景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各景区的景观特征及形成原因

  难点:各景区的形成原因

  教具准备:风景图片、自制图片等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与启发教学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黄山风景名胜区

  通过黄山景区示意图介绍黄山风景区的主要景点及其位置。

  1.位置:黄山风景区位于我国安徽省南部。

  2.景观特征:黄山有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集国内众多名山风光之大成。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决议,正式将黄山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3.黄山自然景观的成因:黄山由花岗岩构成,其花岗岩体垂直节理发育充分,是我国花岗岩地貌中的杰出代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塑造了黄山的地质地貌景观。

  (1)奇松

  黄山“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松和石相互依存而形成绝妙佳境。

  探究活动:分析黄山松之奇与哪些生存环境特点有关?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掌握以下知识:

  黄山松是黄山特有的树种,生长在黄山海拔800米以上的悬崖峭壁上,悬崖峭壁的生存条件和植物向阳的特性,加之黄山山谷风大的影响,促使黄山松枝干虬生,树冠扁平。

  (2)怪石

  怪石成因:首先是黄山由花岗岩构成,花岗岩岩体坚硬,但垂直节理发育,表面易发生球状风化;其次是旅游者的观赏角度和站位的不同,使之步移景异,妙趣横生。

  (3)云海

  黄山云海的动态美、朦胧美,呈现出一种天地交融、浑然一体、虚无缥缈的景象。奇峰怪石和古松隐现在云海之中构成了一幅朦胧美的画卷,美在天边、美在眼前。

  探究活动:分析黄山多云海的形成原因。

  点拨:黄山云雾多的原因是由特殊的自然条件造成的。黄山属于__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山高谷深,林木繁茂,日照时间短,湿度大,水汽多,容易成云致雾。此外,峰顶和谷底、向阳处和背阴处温差大,水分蒸发速度不同,以及受山谷风的影响,黄山的云雾变幻诡谲。

  (4)温泉

  黄山温泉成因:黄山的花岗岩体庞大,深厚且断层发育,节理发育使地下热能沿断裂处释放,当地表水下渗受热,或是地下水与地下炽热的岩体相接触,就变成地下热水或蒸汽。地下热水沿着断层或裂隙上升到地表,就形成了温泉。

  归纳:黄山四绝

  现象成因奇松黄山松是黄山特有的树种,生长在黄山海拔800米以上的悬崖峭壁上,遍布于山巅峰峦之间。黄山松依山势而长,形态有立、有卧、有仰,还有异体同干。正所谓黄山“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黄山的松树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与奇异的姿态闻名于天下。黄山松生存于高峰悬崖之上,那里岩石坚硬,土壤贫瘠。然而,黄山松根部能释放酸性物质,溶解、侵蚀花岗岩体,使根系穿缝而植。悬崖峭壁的生存条件和植物向阳的特性,加之黄山山谷风大的影响,促使黄山松枝干虬生,树冠扁平。怪石古人曾留下这样一副对联,极言黄山峰石的奇绝:“人间有石皆奴仆,天下无山可弟兄。”黄山群峰之间怪石星罗棋布,形态各异,名物状景,惟妙惟肖。前人谓黄山石“有一石皆可名一物。”黄山石之怪还在于它往往有“移目换彩”“移步换形”之妙。

  黄山的怪石是在奇峰的基础上,通过外力的.风化和侵蚀作用而形成的。云海“黄山自古云成海”,黄山云海缥缈,瑰丽壮观,气象万千。黄山一年之中有250多天有云雾,有“十日九云烟”“山色去来云”之说。黄山云雾多是由特殊的自然条件造成的。黄山属于__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山高谷深,林木繁茂,日照时间短,湿度大,水汽多,容易成云致雾。此外,峰顶和谷底、向阳处和背阴处温差大,水分蒸发速度不同,以及受山谷风的影响,黄山的云雾变幻诡谲。温泉与诸多名山相比,黄山因有温泉而备受游人青睐,因此有“五岳若与黄山并,犹欠灵砂一道泉”之说。黄山温泉终年喷涌,水洁明净,可饮可浴。温泉的热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当地表水下渗受热,或是地下水与地下炽热的岩体相接触,就变成地下热水或蒸汽。地下热水沿着断层或裂隙上升到地表,就形成了温泉。

  二、澳大利亚大堡礁风景区

  1.概况

  大堡礁是澳大利亚东北海岸外一系列珊瑚岛礁的总称。大堡礁纵向分布在离岸16~240千米的珊瑚海上,断续绵延2000余千米。礁区覆盖着澳大利亚大陆架大约35万平方千米的面积,是世界上的珊瑚礁。

  2.大堡礁的位置、分布、成因

  ⑴位置、分布

  ①大堡礁位于澳大利亚东北部海岸外。

  ②大堡礁海域处于热带的纬度位置,温暖的浅海环境适合珊瑚虫繁衍。

  ⑵成因

  形成条件海域环境水温高达2l℃~38℃,且垂直变化和季节变化较小盐度平均3.5%海水清晰度高,水面较平静海水浅,阳光充足地质环境地壳缓慢沉积,珊瑚虫骨骼堆积

  总结:大堡礁的成因:

  ①处于热带的纬度位置,温暖的浅海环境适合珊瑚虫繁衍。

  ②随岛屿下沉逐渐形成。

  3.大堡礁丰富的旅游资源

  (1)海底世界

  ①大堡礁海域是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②从大堡礁形成的水域环境和地质环境可知,大堡礁有的分布在水面以下,有的露出水面,但大多数是分布在水面以下很浅的部位。

  ③欣赏水下景观,只有近距离的观赏才能达到欣赏的目的。

  大堡礁海区水下有着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其鲜艳靓丽的色彩足以与珊瑚相媲美。

  (2)热带风光的大陆岛屿和土著部落文化

  思考我国海南岛附近的南海属于热带海区,海中也有珊瑚礁分布。如果有人想在那里建立一个珊瑚礁主题公园,你认为可行吗?

  点拨:学生可以认为“可行”或“不可行”,只要学生能够说出理由就行。

  背景材料:海南岛的三亚大东海——亚龙湾是海南的海滩之一,这里属典型的热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平均气温25.5℃,海水能见度10米以上,海底珊瑚礁保存十分完好,生活着众多形态各异、色彩缤纷的热带鱼种,属珊瑚礁重点保护区。在亚龙湾的西岛,建有我国第一个以贝壳为主题的展览馆,展厅中展出了世界四大洋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珍奇贝壳和珊瑚。

  三、中国云南的元阳梯田景区

  1.地理位置:

  掌握:元阳县位于我国云南省南部,与云南省省会昆明相距290千米。

  2.元阳梯田修建的地理背景

  通过图片展示元阳的美丽和梯田的壮观,云南的元阳梯田景观是居住地风景文化的典型例子。这是近千年来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哈尼族人民辛勤汗水的结晶,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探究活动:根据图文资料,说明元阳修建梯田的地理背景。

  (提示:元阳修建梯田与生存需要、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条件、水源条件等密切相关。)

  说明:首先,地理条件使元阳建梯田成为可能,说明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次,根据地理条件修建梯田,说明在人地关系中,人是具有主观的一面,需对自然条件进行改造,但改造活动要符合自然规律;第三梯田景观是人地和谐发展的产物。

  3.元阳的梯田景观——不同的季节,景观不同。

  初春——流水飞溅,恰似一条条从天而降的银链;

  三四月——宛如一块块绿色的地毯不同的季节,景观不同要把握观赏时机

  夏末初秋——一片金黄

  冬天——如一面光亮的镜子,映照着蓝天白云

  思考云南元阳梯田四季景色怎样反映了水稻生产的过程?

  点拨:反映了播种、生长、收割的生产过程。

高二地理教案8

  【教材分析】

  城市垃圾的数量越来越多,形成了垃圾围城的现状,如何减少城市的垃圾数量,将其影响减少到最少是当前必须思考的问题,本节课主要讲授城市垃圾的危害、防治、综合利用。

  【教学目标】

  1、知道城市环境问题的构成和危害,能提出一些城市垃圾污染的防治措施和城市垃圾综合利用的方式。

  2、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城市垃圾问题,与其他同学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城市垃圾问题和综合利用的对策。

  3、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增强学生维护身边环境的责任感。

  【重点】

  城市垃圾的危害、防治、综合利用。

  【难点】

  城市垃圾的综合利用。

  【教学方法】

  启发式、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教材的情景及问题)

  [资料]1、如目前南京日产垃圾3500吨

  2、据统计,散布在北京城郊的、面积50万平方米以上的各种新旧垃圾填埋场已达4000余座,它们在北京四周形成“垃圾包围城市”的阵势。位于北京西北郊的阿苏卫卫生填埋场是北京市第一座、也是最大的垃圾填埋场,占地60公顷,总填埋面积40余公顷,日处理垃圾20xx吨,占北京垃圾处理量的1/6。

  一、城市垃圾的构成和危害

  1、城市垃圾的构成

  [教师导]城市垃圾主要是指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抛弃的各种废弃物,它的成分和数量都因时、因地而异。

  [学生研究活动]

  (1)、分析我国某城市某居民区垃圾成分和数量的因时变化(配合照片)

  传统的生活时期现在

  城市垃圾成分

  城市垃圾数量

  (2)、分析城市垃圾成分因地的变化

  城市某居民区城市的某学校

  城市垃圾成分

  2、城市垃圾的危害

  [师生共同完成研究]

  占用土地——因城市垃圾是固体废弃物,没有处理前要占用一定的空间,淤塞河湖水道、污染水质——堆放不合理,如投入河流,就会淤塞河湖水道,垃圾中物质溶解进水里,会污染水质,使水变质,变黑,变臭,富营养化,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环境。

  污染大气——城市垃圾燃烧时,特别是化学物质的燃烧,会释放出有毒的物质,从而污染了空气。

  [资料] 20xx年,建设“法治政府”、依法管理城市,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最急迫的课题。值此岁末年关,本报对发生在我们身边、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一些法律盲点、疑点、难点问题作一系列报道,以供城市管理者、立法机关、法律人士和广大民众检视和探讨。

  植物都变异了,月季花长得比牡丹花还要大;很多人莫名其妙就患了癌症,比例还在不断扩大———“我不知道这是否跟垃圾场有关,但发生在现实中的事令人恐惧”。这是南京一位环保人士从江宁两处垃圾填埋场探访归来的感受。“原始的填埋方式,正在日益危害这座城市的环境”,这位人士表示,“不能光顾着喊可持续性发展的口号,垃圾问题一天得不到解决,我们的城市以及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会陷入灾难之中。”

  二、城市垃圾污染的防治

  [师生共同研究](以本学校和本地的城市垃圾为研究调查对象)

  [教师导]我们对城市垃圾进行处理,最大的目的就是消除城市垃圾对环境造成的'危害,达到无害化,减量化;其次,在处理的时候,使垃圾尽可能地被利用,创造财富,即达到资源化。

  1、目的:处理城市垃圾达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1、学校每天都产生很多垃圾,如何处理的?是否合理?

  2、你所生活的居民小区的生活垃圾又是如何处理的?是否合理?

  3、为更合理地、科学地处理城市垃圾,以达到目的,你还能提出哪些有效措施?

  2、过程:

  [总结]城市垃圾的处理的程序:

  一部分直接回收利用,如废旧报纸、塑料、玻璃瓶、废金属

  垃圾分类收集

  剩余垃圾填埋、焚烧、或其它综合利用方式

  [教师讲解]

  1、城市垃圾填埋——

  评价:简便、经济,但占地较大,

  科学的建设:必须进行严格的防渗漏处理,要科学设置通畅的排气管网系统

  2、城市垃圾焚烧——消减固体量最大

  4、城市垃圾堆肥——微生物分解有机物垃圾,将垃圾变成无害的优质的有机肥料。

  三、城市垃圾的综合利用

  即使城市垃圾资源化,同时也实现了减量化、无害化

  (一)、常见的综合利用方式

  (二)新颖的综合利用方式

  1、城市垃圾发电

  2、生产新能源——沼气

  3、生产复合有机肥

  4、生产新型建筑材料

  [资料1]我国利用垃圾沼气发电市场前景广阔

  伴随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进步,我国垃圾沼气发电市场前景日益看好。目前,南京、上海、北京、深圳、北海等大中城市正在或准备建立垃圾沼气发电厂。而在此之前,1998年10月,我国在杭州天子岭填埋场建成首家垃圾沼气发电厂。1999年6月,广州大田山沼气发电厂投入运行,日发电量2、3万千瓦时,日处理垃圾3000吨。

  利用垃圾沼气发电的技术路线是:垃圾填埋—发酵—产生沼气—燃烧—发电—产生电能。这项技术的应用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一些外国也看好我国这项技术,去年,我国援建的突尼斯沼气发电站正式交付使用。近几年,伴随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垃圾量年均以6、5%的速度迅速增长,为利用垃圾产生沼气发电提供了有利条件。

  [知识窗]

  [全课总结]

  污染危害

  综合利用

  城市垃圾

  污染的防治

  [课后活动](见教材)

  四、【板书设计】

  一城市垃圾的构成和危害

  1、城市垃圾的构成

  2、城市垃圾的危害

  占用土地

  淤塞河湖水道、污染水质

  污染大气

  二城市垃圾污染的防治

  1、目的:学校每天都产生很多垃圾,如何处理的?是否合理?

  2、过程:

  一部分直接回收利用,如废旧报纸、塑料、玻璃瓶、废金属

  垃圾分类收集

  剩余垃圾填埋、焚烧、或其它综合利用方式

  三城市垃圾的综合利用

  (一)、常见的综合利用方式

  (二)新颖的综合利用方式

  1、城市垃圾发电

  2、生产新能源——沼气

  3、生产复合有机肥

  4、生产新型建筑材料

  【随堂练习】

  1、有关“一次性用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初衷是为了方便和卫生B、会减少城市垃圾排放量

  C、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D、有利于节约能源

  2、下列城市垃圾中属于危险垃圾的是( )

  A、菜皮、剩饭菜B、废塑料、废橡胶

  C、废木料、废旧管道D、废旧电池、废旧日光灯管

  3、消减固体量最大的垃圾处理方法是()

  A、填埋B、焚烧C、堆肥D、生产沼气

  4、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的数量和种类的变化是( )

  A、数量增加,品种减少B、数量增加,品种增加

  C、数量减少,品种增多D、数量减少,品种减少

  5、以保护环境和垃圾资源化为目的,将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属于同一类的是()

  A、果皮、烂菜叶B、旧报纸、易拉罐

  C、玻璃瓶、塑料袋D、废铜烂铁、旧服装

  【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本节课,让学生知道城市环境问题的构成和危害,从生活中发现城市垃圾问题,与其他同学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城市垃圾问题和综合利用的对策,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增强学生维护身边环境的责任感

高二地理教案9

  【预习目标】阅读教材,能够说出非洲位置、地形特征、河流、气候类型分布。

  预习案

  1.在图中画出几条重要的经纬线:20°W、0°、40°E、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

  2.在图中找到大西洋、印度洋、地中海、红海。

  3.在图中找到马达加斯加岛、好望角、几内亚湾、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运河、曼德海峡、索马里半岛。

  4.结合教材,在图中画出非洲气候类型的分布。

  【思考】对比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请找出非洲气候类型分布特殊之处,并尝试解释原因。

  探究案

  【学习目标】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非洲气候类型分布及其成因。

  2.能够根据非洲的气候特点,说明几条主要河流的水文特征。

  结合教材P40页,回答下列问题。

  1.非洲气候类型的分布类型有何特点?并简要说明原因。

  2.简要分析几内亚湾北部和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

  3.非洲赤道穿过的东部地区,为什么没有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4.简要分析撒哈拉沙漠和卡拉哈里沙漠直逼两岸的'原因。

  【案例迁移】

  (09年全国卷文综Ⅰ第36题)图5示意尼罗河三个源流流域年降水量分布。

  (1)分析尼罗河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特点及原因。

  (2)为什么尼罗河枯水期径流主要来自白尼罗河?

  (3)简述尼罗河径流季节变化对其下游河谷及三角洲古代农业生产的影响。

  巩固案

  读下图非洲轮廓图和剖面图,回答1—3题。

  1.图示剖面是沿哪条线所作的剖面()

  A.①B.②C.③D.④

  2.沿③线自北向南,依次经过的地形区是()

  A.地中海沿海平原、撒哈拉沙漠、东非高原、东非裂谷地带

  B.地中海沿岸山脉、东非高原、东非裂谷地带、撒哈拉沙漠

  C.德拉肯斯山脉、刚果盆地、东非高原

  D.尼罗河冲积平原、撒哈拉沙漠、刚果盆地、东非高原、东非裂谷地带

  3.沿④线自东北向西南,依次经过的气候带是()

  A.地中海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

  B.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D.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读下面区域图,回答4~5题。

  4.有关①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7月份,受信风影响,降水稀少

  B.1月份,受信风影响,降水稀少

  C.1月份,下沉气流为主,天气干热

  D.7

  月份,上升气流旺盛,多对流雨

  5.有关图示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河流是尼日尔河②湖泊是断裂下陷形成的

  ③地形以平原为主④有黄金、铜矿资源丰富的国家

  A.①②B.②③C.

  ③④D.②④

  读非洲简图及非洲局部地区放大图,回答7~8题。

  7.造成图中A、B两地气温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B.纬度C.洋流D.海陆位置

  8.右图中甲、乙之间的铁路建设遇到的主要困难是()

  A.高寒缺氧,多年冻土B.全年干燥,沙尘飞扬

  C.地表起伏,地质条件复杂D.地势低洼,沼泽众多

  9、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描述图示区域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2)图示区域,分布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分析回归线附近形成这种气侯类型的原因.

高二地理教案10

  【预习目标】

  1、了解地方时、时区、区时、北京时间等基本概念,理解时差产生的原因

  2、明确时区的划分,能够利用已知条件进行地方时、区时及经度的简单计算。

  3、理解日期分界线,能够熟练运用日期分界线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预习案】

  一、地方时

  (1)产生: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纬度相对偏东的地点的时刻

  ①    。

  (2)概念:因②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

  (3)与经度差的关系: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③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④分钟。  。

  二。时区和区时

  (1)时区划分:全球划分为⑤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

  (2)区时:即每个时区⑥经线的地方时,相邻的两个时区,区时相差⑦小时。

  3、国际日界线

  (1)概念:规定⑧经线作为“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并不完全重合)。

  (2)日期变更:向东过日界线⑨,向西⑩   。

  课堂探究

  【探究案】

  探究一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1、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导致太阳东升西落,那么同一纬度东西方向上哪边更早看到日出、更早到达正午?

  2、为了计时方便,人们按统一标准划分了时区。读教材图1—2—4,总结世界时区的划分标准。

  3、结合地球自转规律,总结一下时区和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方法。

  探究二日期分界线的应用

  我们周边有一些双胞胎,先出生的为哥(姐)、后出生的为弟(妹)。但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竟然也有先出生的是弟(妹)、后出生的却是哥(姐)的出生次序颠倒的奇闻。而造成奇闻的原因就是日界线的存在。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们每天都会经历日期的改变,其界线是什么时刻?

  2、除此外,地球上还有一条人为规定的日期分界线,它是哪条线?结合教材图1—2—4,判别穿过该日界线日期的变化。

  3、为什么会出现双胞胎先出生的是弟(妹)、后出生的却是哥(姐)的出生次序颠倒的奇闻?

  4、总结划分新旧两天的.规律

  【巩固案】

  1、经度相同的地方()

  A、季节相同B、角速度相同

  C、线速度相同D、地方时相同

  2、关于地方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方时是因经度不同的时刻

  B、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

  C、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D、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的地方时要晚些

  3、一架飞机从上海于10月1日17时飞往美国旧金山(西八区)需飞行14小时,到达目的地时,当地时间是()

  A、 10月1日3时B、10月1日15时C、10月2日3时D、10月2日15时

  4、右图中从A→B,从C→D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

  A、都向东偏B、都向西偏

  C、前者向西偏,后者向东偏D、前者向东偏,后者向西偏

  5、北半球自西向东流的河流,容易发生的现象是()

  A、北岸遭受流水侵蚀,南岸出现泥沙堆积

  B、南岸遭受流水侵蚀,北岸出现泥沙堆积

  C、南北两岸侵蚀情况相同

  D、南北两岸泥沙堆积情况相同

  6、下图中的虚线是水平运动物体的原始方向,实线是其偏转方向,正确的图示是()

高二地理教案11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时摆设:4课时

  教学目的:

  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力阐发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力阐发区域差别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比力阐发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阐发区域差别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力阐发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具筹办: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力法、案例阐发法、图示法等

  教学历程:

  一、区域1.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元,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区分清楚出来的。

  2.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差别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的总称活动也有差异。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但自然环境对人的总称活动的影响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差别。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界限。

  ①有的区域的界限是明确的,如行政区;②有的区域的界限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区分清楚为下一级区域。

  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区分清楚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3.区分清楚:由于目的差别,所用的指标和方法差别,人们区分清楚出的区域类型也差别。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每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思考 1.导致长江三角形洲地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2.长江三角形洲地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点拨:长江三角形洲地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自然现象一致,原因从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阐发;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降的规律。

  3.长江三角形洲地和松嫩平原河网疏密程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点拨:长江三角形洲地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地,较为分散。松嫩平原地区河网疏密程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

  底下以长江三角形洲地和松嫩平原的比力,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形洲地 松嫩平原 共性 ①都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地理环境差异 地理位置 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 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夏日高温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及生长期都较短。 土地条件 ①栽培水稻的土壤为主

  ②耕地多为水地

  ③土地较为分散

  ④人均耕地少 ①黑土分布广泛

  ②多为旱地

  ③集中连片

  ④人均耕地面积多。 矿产资源条件 矿产资源窘蹙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人的总称活动差异 农业 耕耘方式 水地耕耘业 旱地耕耘业 主要粮

  食作物 主要种植水稻,此外还有油菜、棉花等作物 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 作物熟制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备注 水产业较为发达 松嫩平原的西部相宜发展畜牧业 其他生产活动 工业 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①轻工业:依托本地发达农业基础发展②重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 利用本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商业 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门户,对内外联系利便,商业贸易发达 活动 1.差别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建筑物呈现出诸多差别。不仅传统民居如此,而且现代城市的住宅楼也如此。

  (1)底下面所开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阐发形成这些个差异的自然原因: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边民居的墙体轻薄;

  ——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檐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⑵底下面所开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城市住宅搂的差异,阐发导致这些个差异的自然原因: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边高;

  ——建一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边大。

  点拨:本活动要求学生了解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南北方建筑物独特的地方的差别,并由此认识地理环境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比力而言,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长,南边的夏日湿热而漫长。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阳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边强。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利用在冬季保暖御寒;南边民居的墙体轻薄,利于在夏日通风透气。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大,民居的屋顶坡度也逐渐增大(利于排水);随着对保暖要求的降低和对通风纳凉要求的提高,

  民居的屋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2)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取和缓墙体保暖,所以建筑成本较高,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的楼房间距自北向南逐渐减小。

  三、区域差别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的总称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独特的地方:

  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形态、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2.典型可作例子的事——长江中下流平原地区

  ⑴该区地理环境:

  ①由长江中下流沿岸若干平原组成②平原上河道、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

  ③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⑵差别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①一些本来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因素得到降服,甚至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 开发时期 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原因阐发 早期 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令人们开垦困难。耕耘农业发展缓慢 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 中后期 ①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②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耘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施用②农业生产用具的革新和生产技术的改良 ⑵长江中下流平原粮食生产地位的变化 总体地位 发展区位条件阐发 农业社会形态 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和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①水稻具有单元面积产量较高的优势;②人口稠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长江中下流平原的水稻种植业可以精耕细作 工业社会形态 全国“粮仓”的地位和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下降 ①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程度;②稠密的水网,耕地被分割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较低。 阅读 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区域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后期阶段。 概念 形成 资源状况 人地瓜葛 初期阶段 区域早期发育阶段 由个别的或几个组合的具有集聚力量的因素,吸引某产业或企业,形成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 资源对生产来说是充足的,环境也没有受到明显粉碎。 基本协调 成长阶段 区域的中期发展和成熟阶段 初始阶段的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向周边不断扩展,形成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 区域内的资源不断消耗,环境也受到了明显的粉碎。 已显现出不协调 后期阶段 区域整体发展呈现萎缩阶段 区域整体发展呈现萎缩状态,区域最先存在的`优势已险些丧失殆尽 本地区资源的耗竭 矛盾加重 课堂小结:略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

  1.概念:

  2.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界限。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区分清楚为下一级区域。

  3.区分清楚: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区域差别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的总称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独特的地方:

  2.典型可作例子的事——长江中下流平原地区

  ⑴该区地理环境:

  ⑵差别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课后作业】

  P4活动

  2.暑假,张明所在的学校筹办社团一部分学生从学校所在地哈尔滨出发,按如下设计的路线去考查、体验认识

  生活:

  哈尔滨一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锡林郭勒牧区一山西太原附近地区一江苏南部平原地区一江西井冈山地区一云南西双版纳地区。

  试根据上面所说的的路线及到达的考查点,查阅有关资料,讨论沿途及各考查点所能观察到的自然和人类社会形态文化景观,阐发导致各地自然和人类社会形态文化景观差异的原因。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课时摆设: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遥控、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举例说明遥控、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1.遥控、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遥控、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教具筹办: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力法、图示阐发法、图示法等

  教学历程:

  第一课时

  一、地理信息技术

  1.概念:

  指获取、管理、阐发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控(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2.应用——广泛

  广泛应用于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患防御监测、国土资源管理、国土开发规划等许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可以摹拟特定区域的自然历程,预测、预告区域内可能发生的灾患或环境变化。

  GPS汽车导航、空间信息网站、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等。

  二、遥控(RS)

  1.概念:

  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举行远距离的感知。

  2.遥控的装配

  ⑴传感器——遥控的要害装配

  作用:传感器在航空或航天器上接受地面物体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并以图象胶片或数据磁带记录下来,传送到地面接收站(图1.4)

  ⑵组成(了解)

  遥控平台、传感器、地面接收站、信息处置惩罚系统等

  3.遥控技术的主要环节和功能 遥控技术主要环节 目标物 传感器 遥控地面系统 结果 遥控功能 接受物体和环境的电磁波辐射 收集、传输信息 接收信息,处置惩罚、阐发信息 专业图件或统计数字 案例介绍:

  1998年洞庭湖及荆江地区飞机、卫星遥控影像对洪水监测

  1998年夏秋,长江流域发生了罕见的大洪水,中科院遥控所等科研部门,利用飞机遥控监测和卫星遥控监测技术,对洞庭湖及荆江地区洪灾环境举行监测,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了较全面的资料,给抗洪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夺取抗洪斗争立了大功。

  课本图1.5(左图)是飞机遥控影像,在阴雨天气的环境下,通过微波遥控,透过层云层雨阴隔而得到的图象,地物仍具很高的分辨率,经过计算机处置惩罚后,课本图1.6(左图)更是清楚地显示了洪水的淹没环境。课本图1.5(右图)是卫星遥控影像,一样经过计算机处置惩罚后,课本图1.6(右图)能清楚地显示当时该地区淹没地区的分布。通过差别时间,差别遥控平台得到的影像,再经过计算机处置惩罚技术,我们就能快捷、准确地统计出洪水的淹没环境。

  可见,遥控技术具有很多的优点。

  4.遥控的优越性(此部分可以请学生思考讨论总结完成。)

  ①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②遥控信息作为重要的信息源,为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从定性到定量、从静态到动态、从历程到模式的转化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区域地理环境研究的前提是获取地理信息。例如,将屡次或逐月、逐年的遥控影像图叠加,就可反应城市的扩张、海岸的侵蚀、湖泊的消长,等等。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遥控广泛应用于资源凋查、环境监测、自然灾患防御监测等领域。

  遥控技术的应用规模很广。除了以上介绍的森林火灾、洪水监测外,还广泛应用于农业、地质、海洋研究、环境监测等许多方面。而且我国的遥控技术也已经活着界上具领先地位。

  5.遥控技术的应用

  阅读

  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遥控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1.遥控在农业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上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近况调查、病虫害和农业生态环境调查及监测,以及农作物长势监测和估产等方面。

  2.遥控在土地资源与土壤调查中应用广泛。

  3.作物估产是体现遥控在农业方面综合应用的最好例证。

  思考

  1.从监测的规模、速率,人力和财力的投入等方面看,遥控具有哪些独特的地方?

  点拨: 规模更广、速率更快、需要人力更少、财力投入少。

  2.有人说:遥控是人的视力的延长。你赞成这种看法吗?

  点拨:赞成。可以从遥控的定义阐发。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看”的历程就是在遥控,眼睛至关于传感器。

  课堂小结:

  遥控技术是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研究中应用较广的技术手段之一,我国在这个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我国的大多土地已经获得了大比例尺的航空影像资料,成功发射了回收式国土资源卫星,自行研制发射了“风云”卫星。遥控技术为我国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大量的有效的资料,在我国农业估产、灾患监测、矿产勘察、土地利用、环境管理与城乡规划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一、地理信息技术

  1.概念:

  2.应用——广泛

  二、遥控(RS)技术极其应用

  1.概念:

  2.遥控的装配

  ⑴传感器——遥控的要害装配

  ⑵组成(了解)

  遥控平台、传感器、地面接收站、信息处置惩罚系统等

  3.遥控技术的主要环节和功能

  4.遥控的优越性

  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5.遥控技术的应用

  第二课时

  三、全球定位系统(GPS)

  1.概念:

  利用卫星,在全球规模内适时举行导航、定位的系统,称为全球定位系统,简称GPS。

  2.组成:

  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图).7);

  地面控制部分—一地面监控系统;

  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3.独特的地方

  万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及时性

  4.应用

  ⑴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率和时间。

  ⑵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如:野外调查是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常用的方法之一,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帮助野外考查人员确定考查点的地理位置(经度和纬度)、高程(海拔),从而可在野外调查中获得更为精准的数据。

  ⑶ 在起居中应用——GPS导航

  无论是在何时何地,只要拥有GPS信号接收机,就能懂得自己前进的标的目的和所处的天文坐标。利用GPS为导航服务也成为—种新兴的行业(图1.8)。

  GPS汽车导航(图1.8)汽车导航装配可显示城市道路图和该车的位置。驾驶员辅入出发点和目的地的地名然后从系统显示的可行路线中选择其中的一条。系统除动态显示该车的位置》L还通过语音提示 引导驾驶员把车开到目的地。

  5.GPS卫星星座

  GPS卫星星座由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它们均匀分布在六个轨道最简单的面内。全球任何地点在任何时刻地最简单的面上空至少有四颗GPS卫星。

  思考

  在GPS汽车导航中,信息在汽车、卫星和服务中间之间是如何通报的?

  点拨:汽车中的GPS用户设备接收了GPS卫星信息,解算出本车的位置、速率等信息,并通过无线电信号传送至服务中间。服务中间再根据汽车所在的位置、及时通过语言提示为汽车导航。

  阅读

  通过该材料大致了解我国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四、地理信息系统(GIS)

  1.概念

  专门处置惩罚地理空间数据的汁算机系统,称为“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 阅读 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2.地理信息系统的扼要程序

  教师指图讲解,使学生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历程有一般性了解。

  3.应用

  应用的领域至关广泛,凡是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置惩罚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都可用到。

  ⑴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地理信息系统可提供反应区域状况的各种空间信息。通过对有关信息举行阐发、加工,建立能反应区域内各种因素相互瓜葛,展现区域布局、特征和发展规律的模型。

  ⑵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所提供的查询检索、空间阐发等功能,还可对区域内自然资源和条件、区位和交通条件、人口和劳动力条件,以及经济和社会形态条件举行更精确的阐发、评价。

  ⑶在利用遥控、全球定位系统等提供的地理信息的基础上,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环境和自然灾患举行动态监测及评估预测。

  ⑷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已得到推广。

  思考

  1.与地图相比,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哪些优点?

  点拨:优点很多,如地理信息系统的信息具有多维的特征;地理信息的时序性十分明显;时效性好;更新快等等。

  2.有人说:地理信息系统是地图的延长。你如何理解?

  点拨:从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多维的地图等方面思考。

  五、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1.“3S”的瓜葛

  ⑴联系:

  既互为自力发展又相互促进。

  ⑵区别

  ①遥控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

  ②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

  ③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来又对地理信息数据举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阐发和应用评价。

  2.数字地球

  (1)概念

  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举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2)原理和应用

  数字地球是将差别空间、时间的自然、人类社会形态文化的大量信息,按天文坐标,从区域到全球举行整合,并举行立体的,动态的显示,能为复杂的生产、研究活动提供实验条件和测试基地。

  活动

  1.图1.5和田1.6显示的对洪水患害的监测和统计除运用了遥控技术外,还运用了哪种地理信息技术?这两种地理信息技术在这次洪灾监测和统计中具有如何的相互瓜葛?

  点拨:在图1.5和图1.6所示的洪水监测和统计中,除运用了遥控技术外,还运用了地理信息系统,遥控提供了信息源(信息搜集),地理信息系统对信息举行加工(阐发、统计)。

  2.城市110指挥中间在接到报警德律风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指挥警车到达失事地点。为提高出警效率,许多城市配备了巡誓车。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可大大提高出誓效率(图1.11)。

  (1)110指挥中间要随时掌握每辆巡警车在城市中的位置,可以利用哪一种地理信息技术?

  点拨:可以利用全球定位系统

  ⑵110指挥中间要确定哪一辆巡警车离失事地点最近,可以利用哪一种地理信息技术?

  点拨: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

  (3)110指挥中间要判定最近的警车至失事地点的道路是不是畅通,还需要利用哪些技术?如果存在严重交通堵塞,110指挥中间又该怎么办?

  点拨:还要用到摄像和视频传输技术。如果存在严重交通堵塞,需要另外找较近的且有条件较快赶到失事地点的巡警车(需要综合运用上面所说的技术)。

  (4)假如你是110指挥中间的调度员,描述在接到报警德律风到指挥警车前往失事地点的工作程序。

  点拨:接警→确认失事地点的位置→(在显示各巡警车的地理信息系统中)了解其周围巡警车的位置→阐发确定最近(或能最快到达)的巡警车→通知该巡警车。

  (5)由此例推想,地理信息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城市管理的哪些部门中?

  点拨:城市交通社团和管理、商业社团和管理、城市规划、卫生救生、物流等部门,都可利用地理信息技术。

  【课堂小结】

  现代地理学中,3S技术学科的发展与应用,日益成为地理学前沿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并成为地理学服务于社会形态生产的主要途径,现在3S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形态的各个领域。它们三者既有分工又有联系。遥控技术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来对地理信息数据的管理、更新、阐发等。其中,遥控技术为地理信息系统提供信息数据,加快了地理信息数据库系统的更新,保证了地理信息系统的时效性,全球定位系统为遥控信息数据地面定位目标选择、野外验证、图象分类等提供了须要的数据信息,为更好地利用遥控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支持。三者的瓜葛可用以下简图暗示: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三、全球定位系统(GPS)

  1.概念:

  2.组成:

  3.独特的地方

  万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及时性

  4.应用

  ⑴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率和时间。

  ⑵在起居中应用——GPS导航

  5.GPS卫星星座

  四、地理信息系统(GIS)

  1.概念

  2.地理信息系统的扼要程序

  3.应用

  五、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1.“3S”的瓜葛 2.数字地球

  很抱歉,因为您在网易相册发布了违规信息,账号被屏蔽。被屏蔽期间他人无法拜候您的相册。

  去帮助中间,了解如何重新恢复服务。

  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一章重要知识点:

  1、区域

  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有的地方提出排他性)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相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不同:①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3、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1).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一年两熟至三熟; 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一年一熟。

  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2).地理环境对区域工业发展影响显著:

  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

  4、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早期:长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时期 :

  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人口越来越稠密。

  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农业社会后期:

  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长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5、遥感(RS)

  主要是获取信息,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视力的延伸

  工作过程: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 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目标物→ 传感器 → 遥感地面系统 → 成果

  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6、全球定位系统(GPS)

  主要功能是定位,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如,可以精确定位某地理事物的三维坐标(经度,纬度和海拔),还可为飞机、船舶、汽车导航。

  由三大部分组成: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共24颗,其中21颗工作卫星,3 颗备用卫星);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7、地理信息系统(GIS)

  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优点:①信息量大,使用方便;②功能强大;③动态监测(GIS与RS相结合)

  8、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高二地理教案12

  课标要求:

  1、区别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

  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说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3、举例说出建立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了解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和公海等概念;

  2、归纳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说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3、举例说明建设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4、树立人类共同拥有一个海洋的意识,为今后开发海洋,保护海洋,促进人类与海洋的共生与协调发展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

  1、区别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

  2、理解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海洋国土”,它不仅仅包括一国的`内水和领海,它是一国内海、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EEZ)、大陆架等所有管辖海域的形象总称,是一个集合概念。

  1.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世界性的海洋开发利用热潮,使得国与国之间的海洋矛盾和冲突日益增多。国际社会经20多年努力,于1994年通过并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解决矛盾与冲突提供了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行为准则。该“公约”规定:沿海国家在享有12海里领海权外,其管辖范围可外延至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享有勘探、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资源的主权,我国的专属经济区面积有300万平方千米。

  2.我国的海洋国情

  (1)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

  大陆海岸线18000多千米,岛屿6000多个,岛岸线超过14000千米,中国的领海面积37万平方公里,可主张管辖的海域面为300万平方公里。

  (2)我国海洋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海水污染范围不断扩大;海洋生态破坏加剧

  (3)存在海洋划界等问题:

  ①中国的专属经济区中有1/3是周边国家也声称拥有“主权”的水域。

  ②我国海上相邻或相向的八个国家,都与我国有海洋争端。

  ③与我国相邻或相向国家片面划定涉及我国管辖的海域范围共约150万平方公里之多。

  ④就目前而言,存在“重复水域”、大陆架和岛礁争议的重区域是在东海和南海。

  3.关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性:

  ①主权意识:海洋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含内水及领海主权、海域管辖主权和主权权利等,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发展。

  ②资源意识: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基地,对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资源、能源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③促进我国高新技术发展的意义:现代海洋资源的开发,属知识、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海洋资源讲课带动和促进我国相关产业和技术的发展。

  [经典例题4]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图表示多数沿海国家由其海岸向外延伸拥有的()

  A.领海范围为a+b=200海里

  B.专属经济区范围为a+b=200海里

  C.领海范围为a=12海里

  D.专属经济区范围为b=200海里

  【解析】沿海国家拥有12海里领海权,其管辖海域范围可外延至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由此可推断正确选项为B、C。

  【答案】B、C

高二地理教案13

  教学目的:

  1.通过对案例①“周口店这方水土”的分析,准确地理解“环境”的概念和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培养学生在分析事实资料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概括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

  环境与环境问题是当代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21世纪人类最大的困扰不仅是战争和经济问题,而且还有日趋严重并难以摆脱的环境问题。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关心我们周围的环境以及它们的变化,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人类要在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就要对我们周围的环境有所了解,了解它的发展规律,正确处理好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说明:

  ⑴本书所说的“环境”与地理课经常讲到的“地理环境”是同一概念,又称自然环境。

  ⑵中心事物的选取不同,与其相关的周围事物的含义也不同。如,以人或人类为中心事物,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就是人类生存的环境。以生物为中心事物,其他非生命物质就是生物界的环境。

  ⑶《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法》中把人类以外的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都看作人类的环境。

  2.分类(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

  天然环境: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例如原始森林、高山

  草甸、大漠盐湖、极地苔原等。

  ①人类在天然环境基础上,经长期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由人类介入才能

  人工环境:维持的环境。如城市建筑、工矿设施、农田水利、畜群牧场等。

  ②因人类活动不合理而遭到破坏的环境。如,因水土流失而成的石山劣地、

  因过度放牧而成的荒漠流沙等。

  二、人类与环境

  1.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回顾必修II第五单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读右图试说明图中①②③④这些箭头所代表的含义?

  ①表示人类生存和发展中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②表示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

  生活消费)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

  ③表示人类作用于环境。

  (①、②过程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④表示环境把它受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本身

  说出人类的下列行为分属于图中哪一箭头代表的过程?

  开采煤田、工业“三废”、酸雨、平整土地 (答案①②④③)

  2.人类与环境关系变化历程:

  最初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与环境是互相协调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直至造成今天大规模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

  案例1周口店这一方水土

  通过这个案例,应掌握以下问题

  这则案例集中展示了我国地理环境的变迁,反映了从采猎社会至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演变过程。

  思考

  1.在旧石器时代,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

  点拨:古人类与环境处于原始的平衡状态,具有低水平协调的特点。原因是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对环境影响微弱。

  2.农业文明以来,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的关系出现了什么问题?原因又是什么?

  点拨:农业文明以来,周口店居民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原因是人口过度增长、只顾短期经济效益。

  3.你是如何理解人类和环境之间关系的?

  点拨:人类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人们必须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遵循自然环境,顺应自然环境,使二者真正达到协调。

  4.进入21世纪,周口店乡是如何对待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的?

  点拨:人们对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终于有了正确的认识。进入21世纪,周口店乡加大了环境整治力度,关停污染企业,处理石化区废水,治理周口河,造林绿化,保护“北京人”遗址,发展旅游业。

  板书设计

  §1.1我们周围的环境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

  2.分类

  天然环境:

  人工环境

  二、人类与环境

  1.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2.人类与环境关系变化历程:

高二地理教案14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南方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形区、主要河湖、主要农产品以及南方人民的生活情况。

  2.使学生掌握本区优越的气候条件与农林果产的关系、长江中上游营造防护林的目的和效益、沿海和内地两大工业地带、主要矿产和能源基地。

  3.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培养学生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通过填表,培养学生进行区域特征比较的能力。

  4.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结合本区山青水碧、物产富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结合红壤改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建设,对学生进行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的教育;结合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发展,使学生受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针、政策的教育;结合两首诗词,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教学重点 1.山青水碧,鱼米之乡。

  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3.有色金属和水能资源。

  4.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

  紫色盆地和红壤丘陵。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

  录像:鱼米之乡,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和林果,长江1998年洪灾;投影片:中国地理区域图,南方地区矿产、城市和铁路分布图与南方地区主要水电站和核电站的分布图(复合片),红壤,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分布略图,上海市略图;挂图:南方地区地形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展示投影片】中国地理区域图。

  【复习提问】请一同学在投影片上指图说出北方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形区。再请其他几个同学分别说说北方地区的主要农产品、主要能源基地和工业中心等。

  【指图讲述】今天我们学习另一个地区——南方地区。

  【板书】第二节 南方地区

  一、基本概况

  1.位置和范围

  2.人口和民族

  【出示挂图】南方地区地形图。

  【读图】请同学上讲台指图说明南方地区的范围,在地图上找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云贵高原;长江、珠江、洞庭湖、鄱阳湖、太湖。

  【指图/Article/Index.html>总结】南方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临东海,南濒南海。它包括长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区)。面积约占全国的25%,人口约占全国的55%。

  【提问】请说出南方地区有哪些民族?

  【讲述】南方地区民族众多,以汉族为主。有30多个少数民族,其中人数较多的为壮、苗、彝、土家、布依、侗、白、哈尼、傣、黎等族。

  【板书】二、山青水碧,鱼米之乡

  【录像】鱼米之乡。

  【提问】南方地区为什么成为“鱼米之乡”?

  【展示挂图】南方地区地形图。

  【指图回答】南方地区河湖众多,盛产淡水鱼等水产品,所以成为“鱼乡”;该地区位于秦岭一淮河以南,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属湿润的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适于水稻等农作物的生长,便成为“米乡”。因此,南方地区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提问】本区除水稻外,还有哪些农作物?一年几熟?

  【讲述】本区热量充足,一年可两熟至三熟。除水稻外,小麦、油菜、棉花、甘薯的产量也很大。

  【板书】1.温暖湿润的`气候

  2.河湖众多,淡水鱼产丰富

  3.农作物以水稻、油菜等为主

  【提问】南方地区有哪些经济作物?有哪些经济林木和水果?

  【录像】亚热带、热带的经济作物和林果。

  看完录像后,同学回答,教师板书/Article/Index.html>总结。

  【板书】三、亚热带、热带的经济作物和林果

  1.经济作物:甘蔗、天然橡胶等

  2.水果:柑橘、香蕉、荔枝、桂圆、菠萝、椰子等

  3.经济林木:茶、油茶、油桐、漆、竹、杉、樟等

  【提问】在这些丰富的经济作物和林果基础上,可发展什么工业?(制糖、制茶、丝绸、食品、建筑材料等工业)

  【板书】四、紫色盆地和红壤丘陵

  【展示挂图】南方地区地形图

  【指图讲解】紫色盆地指四川盆地。它位于四川省东部。盆地四周被山岭和高原环绕,盆地内部低山丘陵起伏,只有西部的成都平原地势较为平坦,有“天府之国”之称。

  【提问】(1)四川盆地为什么被称为“紫色盆地”?

  (2)四川盆地为什么物产富饶?

  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教师/Article/Index.html>总结。

  【/Article/Index.html>总结】四川盆地温暖多雨,周围山地的细沙和泥土被流水冲积到盆地底部,它们所含的铁、铝等矿物经过氧化,变成紫红色,久而久之,形成了紫红色的砂岩和页岩,所以四川盆地又被称为“紫色盆地”。

  紫红色的岩石经风化而成的土壤,称为紫色土,含有丰富的磷、钾等养分,比较肥沃。所以四川盆地物产富饶,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菜、甘蔗、柑橘的重要产区。

  【板书】1.紫色盆地

  (1)紫色盆地的形成

  (2)肥沃的紫色土

  【展示投影片】红壤。

  【讲述】这是红壤,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广大丘陵。

  【板书】2.红壤丘陵

  【提问】红壤有什么特性?如何进行改良和利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Article/Index.html>总结。

  【/Article/Index.html>总结】红壤是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发育而成的,含铁、铝成分较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粘重,是我国南方的低产土壤之一,需要改良。改良的途径有:增施有机肥,补充熟石灰等。

  这种酸性土壤中适宜生长茶树、油茶、杉木、马尾松等。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在红壤丘陵区发展了这些经济林木,并用以保持水土。

  【板书】(1)红壤的性质和改良

  (2)红壤的利用

  【讲述】南方地区除四川盆地的紫色土、南方丘陵的红壤外,在平原地区,由于长期种植水稻,发育成为含有机质丰富、肥沃的水稻土,多呈青灰色。

  【板书】3.平原地区肥沃的水稻土

  【板书】五、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录像】长江 1998年洪灾。

  【提问】结合所看录像,回答:为什么要在长江中上游营造防护林?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完善。

  【讲述】长江每年的输沙量虽然只有黄河的1/3,但长期以来,由于滥伐森林,陡坡开荒,使长江中上游地区植被大量减少,水土流失加剧,江河湖泊严重淤积,夏季常受洪水威胁。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就是一次惨重的教训。为避免长江变成“第二条黄河”,防止长江中上游水土继续流失,减少洪涝灾害,改善生态环境,营造防护林已势在必行。

  【板书】1.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目的

  【展示投影片】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分布略图。

  【提问】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包括哪些省?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图/Article/Index.html>总结。

  【/Article/Index.html>总结】长江中、下游的分界是江西的湖口。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范围指湖口以上的青海、四川、云南、贵州、甘肃、陕西、重庆、湖北、湖南、江西等10省市145个重点县,预计30年内造林3亿亩,为保护长江建设起一道宏伟的绿色屏障。

  【提问】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有何效益?

  【看书】阅读课本第66页“读一读”。

  【回答】到20xx年第一期工程结束时,长江中上游森林覆盖率将由20%提高到40%左右,每年土壤侵蚀量可以减少40%以上。各种林木产品的经济收入,每年可新增加约50亿元。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板书】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范围和效益

高二地理教案15

  一、地形、地势区别与联系

  如何描述一个地方的地形地势

  描述地形有三个步骤:

  1、简单描述地势(如,东高西低)

  2、描述地形(如,平原,高原,山地等)

  3、描述第二步地形的分布情况(如,沿海有小面积平原分布等)

  另:有某些参考资料,还要求描述海拔等

  应用:如何描述福建省的地形和地势特征?

  二、地形概况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三级)

  通过表格分析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和主要地形区

  思考: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分布状况对气候、河流和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有利影响

  (1)西高东低,有利于东部太平洋湿润气流

  深入内地

  (2)决定了我国许多大河东流入海,既有利于沟通我国的海陆交通,又便于我国东西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

  (3)由于地势起伏大,河流的`落差大,特别是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水流湍急,产生巨大的水能。

  不利影响

  阶梯交界处不利于交通运输线、工业、农业、城市的建立

  2、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思考:我国地形对气候、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1)、地形多样,山区面积广,利于发展多种经营

  (2)、山地的迎风坡,有利于地形雨的形成并富水力但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严重

  (3)、我国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东西向的山脉对寒冷的偏北风有削弱作用,成为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秦岭

  以北:最冷月低于0°C暖温带降水小于800mm

  以南:最冷月高于0°C热带降水大于800mm

  (4)、许多山区降水少,干旱面积广,不利于从事生产、生活活动

  读中国地形图进行空间定位

  要求学生掌握800E、900E、1000E、1100E、1200E、1300E和北回归线、300N、400N、500N经过的地形单元

  三、主要地貌类型

  (一)纵横交错的山脉(具有界线意义的山脉重点分析)

  1.东西走向的山脉

  北列:天山山脉----阴山山脉

  中列:昆仑山脉----秦岭

  南列:南岭

  2.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西列: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中列:长白山脉----武夷山脉

  东列:台湾山脉

  3.南北走向的山脉:

  横断山脉等

  4.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

  祁连山等

  5.孤形走向的山脉:

  喜马拉雅山等

  (二)四大高原

  确定四大高原的位置

  思考:四大高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四大高原位置和特征表格对比(略)

  (三)四大盆地

  确定四大盆地的位置

  思考:四大盆地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四大盆地位置和特征表格对比(略)

  (四)三大平原

  确定三大平原的位置

  思考:三大平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三大平原位置和特征表格对比(略)

  四、地质灾害

  (课堂小结)略(课堂练习)略

  (作业布置)区域地理第126至128页能力提升训练

【高二地理教案】相关文章:

中国地理高二教案12-18

高二地理教案01-02

高二地理优秀教案02-12

高二地理教案15篇01-03

高二地理教案14篇02-13

高二地理教案13篇02-14

高二地理教案(15篇)01-31

高二地理教案教学反思09-19

高二地理教案11篇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