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的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在山的那边》的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在山的那边》的教案1
创意说明:《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是一篇写得很美的课文——语言美、意境美。这篇教学设计的视点放在一个“美”字上,用“美”来结构全文的教学过程——读美文,品美点,背美句,以达到对学生进行美感熏陶,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教学的目的。
教学步骤
导入:美文需要美读。今天我们从“美”的角度来学习课文《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用探求的眼光来发现课文中的美。
第一个教学板块:读美文。
1.学生听配乐课文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下面请同学们从“美词、美句、美段”的角度,自由选择内容朗读。
第二个教学板块:品味美点。
第一层次的活动:
1.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认为需要掌握的课文中的美词:(略)
2.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喜欢的课文中的美句:
·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
·从此,影子常常牵着盲孩子的手,带着他去牧场听牛儿哞哞地叫,羊儿咩咩地叫,还攀上山坡去采摘野花野果,走过小木桥去听潺潺的流水声。
3.请同学们推选课文中的美段:(略)
教师略作点拨:(略)
第二层次的.活动:
1.请同学们品味课文中的美点,每人自选内容,只要言之成理,各个角度的内容都可以说。
2.同学们准备,同学们活动,老师的评点穿插其中。
·美在叠词的运用。不仅形象感强,描写情态逼真,还可以舒缓语气。如“轻轻”“咩咩”“哞哞”“潺潺”“阵阵”“飘飘忽忽”“幽幽”“缓缓”等。
·美在短句的运用。好读,不拗口。如“风停了,雨停了,天晴了”。
·美在按句排列。活泼、跳跃,像小溪流水,自然流畅,适合孩子阅读。如:“他是一个盲孩子。”“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他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
·美在句意含蓄,有象征意义。如:“我从阳光里来,也从月光里来,还从灯光里来。”“光明是我的母亲。是她让我来到你身边陪伴着你的。”“他俩说,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
·美在节奏感强。如“话音刚落,一声霹雳炸响,风夹着雨,雨带着风来了。”“他们走过泥泞的旷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美在画面、意境。盲孩子热爱生活,渴望光明,情调轻松欢快,情境多姿多彩,如“牛儿哞哞地叫,羊儿咩咩地叫”“采摘野花野果”“听潺潺的流水声”,萤火虫“幽蓝”“翠绿”的光,“太阳”“月亮”“弯弯的彩虹”“各色的花朵”“绿草”“露珠”等。这一切织成了一种绚丽的境界,吸引、感染着读者,使读者获得美的熏陶……
第三个教学板块:背美句。
1.学生在书上用笔勾画出美句。
2.进行背诵美句比赛。
《在山的那边》的教案2
1、使用教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
2、教材分析
这首新诗用象征手法说明通往理想之路要翻越无数座山,要不畏艰苦跋涉。诗人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意象壮美,意蕴丰富,在诗意的美中融入深刻的人生哲理,给人启迪,催人奋进。
3、案例设计思想
通过“导入,学习新课,谈人生经历”这三大板块教学,使学生掌握本文的有关知识(字词积累,朗读技巧,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等),并能在反复朗读与交流的过程中体悟人生道理,树立正确对待困难的态度。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字词,如“痴想、隐秘、诱惑、喧腾”等;学会正确朗读。
过程与方法:在朗读与探讨中领会诗中“山”与“海”的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山”与“海”体味通往理想之路就要不畏艰苦跋涉的道理,由此正确对待困难。
5、教学重点
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体味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6、教学难点
鉴赏诗歌寄寓哲理的形象美。
7、教学方法
①诵读法。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表达一种信念,一个哲理,意象壮阔,诗意跌宕。通过反复诵读,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及凝炼形象的语言。
②联想想像法。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关于“山”与“海”,特别是“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的理解,要调动生活经验,激活思维,以求深层探究。
③讨论点拨法。用于对诗歌意蕴的分析。
8、课前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课文录音);投影仪;幻灯片;CAI课件。
学生: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9、课时安排
1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童年之所以美好,是因为我们拥有梦想。梦想让我们无忧无虑,梦想使我们不畏艰难险阻,梦想公平地赋予每个孩子以权利。当城里的孩子在喧嚣的都市里做梦时,山里的孩子们都在想什么呢?他们的想法又给我们什么启示呢?(导入的同时伴随多媒体展示:一个孩子伏在窗口向远方眺远,远处是起伏的群山,东方有一轮红冉冉升起。字幕、山的那边是什么呢?)教师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
投影: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然后解释词义。
凝成( )_____ 诱惑( )_____ 一瞬间( )_____
隐秘( )_____ 喧腾( )_____ 痴 想( )_____
教师明确,学生识记:
凝成(nínɡ):由气体变成液体或由液体变成固体。
诱惑(hu):文中作吸引、招引。
一瞬间(shùn):一眨眼之间。
隐秘(mì):隐蔽,不外露。
喧腾(xuān):形容声音杂乱,像开了锅似的。
痴想(chī):发呆地想。
2、听课文录音
师:请同学们一边听录音,一边划出节奏与重音。
3、全班齐读
4、学生自读,思考“山”与“海”的象征意义。
师:文中的“山”与“海”有什么象征意义吗?如果有,那它们象征什么呢?
生1:“山”指现实的东西,“海”指诗人渴望见到的东西。
生2:“山”应该指困难,“海”指克服困难后的喜悦。
师:这两位同学都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这很好,特别是第二位同学已基本揭示了“山”的象征意义,值得表扬。关于“海”的象征意义,还有同学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吗?
生3:我觉得“海”指的作者的理想。
师:很好。其实“海”就是象征一种理想,一种克服困难后所达到的光明境界。
(三)探究阅读。(投影出示问题)
1.师:“我常伏在窗口痴想”一句中,“痴想有何作用?
生:沉默。
师:我们在分析“山”与“海”的象征意义时,几位同学都表现得不错,希望大家向他们学习,大胆发言。即使错了也没有关系,也许你的错误还能引出别人的正确答案呢!
生1:说明“我”很爱幻想。
生2:这个词用在这里很准确。
师:你能具体谈谈吗?
生2:想了想,摇摇头,腼腆一笑。
师:没关系,请坐下来继续思考。大家看看,这个是不是在描写人物?
生齐答:是。
师:人物描写方法有很多种,这里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生3:心理活动。因为这个词中有个“想”字。
师:他在想什么?
生3:想知道山那边是什么.
生4:我觉得“痴”是描写神态的。
师:写出了“我”的什么神态?
生4:发呆、非常入神。
师:大家回答得非常好。对“痴想”这个词的分析让我觉得,你们每个人都很了不起。
生:一起鼓掌。
2、师:“我”经过努力,最终爬上了那个自以为可以看到海的山顶,“我”的愿望实现了吗?
生齐答:没有。
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1:哭着回来了。
生2:铁青着脸。
生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3、师:山“铁青着脸”是什么意思?
生1:山是青色的。
师:你能发表自己的看法我很高兴。我们还能不能更深入地挖掘它的含义呢?我们说文中的山已经不再是自然中的山,因为诗人已经赋予它象征意义了,它是困难的象征。人是面对困难时一般会出现什么心理呢?
生2:是不是写出了“我”当时失望和沮丧的心理?
师:大家说呢?
生齐答:对!
师:通过分析这句话,大家可能都会有这样的体会,诗歌的语言的确很凝炼。简简单单一个词,如果我们深入挖掘,就会发现它其实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意味。
师:“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
生1:妈妈说的那句话。
师:更准确地说,妈妈的那句话对我起了什么作用?
生2:妈妈的那句话给了我希望。
生3:给了我前进的动力。
生4:给了我坚定的信念。
师:对,这粒种子实际上就是一种力量,一种信念。其实诗中有句话已经透露了这粒“种子”的含义,大家能找出来吗?
生1:山那边的海是用信念成的海。
师:为什么说“山那边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生1:因为只有具有坚定的信念,才能越过高山,看到大海。
师:既然“山”已不再是山,“海”也不再是海,它们都有了另外的意思,你能否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出山海的象征意义?
生1:只有具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才能克服困难,实现理想。
师: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就是学习这首诗后我们应该明白的一个道理: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一定要做好与困难作斗争的准备。我们应该坚信,翻过无数座“山”,一定能看到“海”。
(四)学生质疑,集体讨论解决。
1、生:诗的结尾“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同学能帮他解答这个问题?
生:沉默。
师:是什么东西在一瞬间照亮了你的眼睛?
生1:是大海。
师:“大海”是什么?
生1:是理想中的情景和境界。
师:能轻而易举达到理想的'境界吗?
生:不能。要翻越无数座山。
生2:要克服无数个困难。
生3:要失望无数次。
师:克服困难的过程也就是在黑暗中摸索并走出黑暗的过程。黑暗的尽头是什么?
生齐答:是光明。
师:对,是光明。一个在黑暗中摸索了许久的人,当光明突然出现在眼前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生1:高兴。
生2:愉快。
生3:惊喜。
生4:兴奋。
生5:激动。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对。将同学们刚刚分析的归纳起来,就是诗的结尾所蕴含的意味和感情。
(五)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比赛,以钢琴曲〈〈大海〉〉配乐。
(六)拓展迁移。
请学生讲述自己为实现某一目标而克服困难的经历,以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鼓励学生树立正确对待困难与挫折的人生态度。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每人准备一张纸,写上自己的姓名、理想及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名言。全班汇集成册,复印后人手一本,作为永久的纪念及鞭策自己不断前进的动力。
三.分析反思
1、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作为第七册的第一篇课文,《在山的那边》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奠定基调的作用。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在第一节课上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刻意放大了学生讨论、发问、自由交流等环节所占的比重,以此唤起他们的参与热情,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为今后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2、以读为本。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歌的意味如水中盐、花中蜜,老师既翻译不出,也讲解不出,而只能靠学生反复朗读去体味。在学习这首诗时,教师充分注意和发挥了朗读的作用,灵活地运用范读、指名读、齐读、快速读、激情诵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悟哲理,品味意蕴,培养朗读能力。
3、赏识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教师始终给予积极性的评价。即使学生的答案不够准确甚至完全错误,教师也会面带微笑地鼓励他们,诸如“没关系,失败乃成功之母”、“你们比我想像的还棒”、“相信你下次会做得更好”、“虽然你的不够完美,但你的思维很开阔”等等。这些激励性的评价,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提倡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节课中教师专门安排了朗读比赛,意义就在于此。
总之,《在山的那边》作为第七册的开篇之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是在通过它向学生阐释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知识的传授反倒稍显次要了。
《在山的那边》的教案3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诗中所说的“海”是什么呢?诗人说,“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这就是说,“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
山那边是海,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无数座山,那就更要历尽艰险。这就是说,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
一方面因为渴望早日实现理想,一方面因为对实现理想的艰巨性估计不足,以为爬上一座山就能看见大海,就能达到理想境界,可事实并非如此,就不免失望、沮丧。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神往山那边的新天地,是童年的遐想。“妈妈给我说过:海/哦,山那边是海吗?”这就是说,妈妈指点了理想,唤起了我的想望,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海,一旦望不见海,望见的依然是山,于是大失所望。
长大了,诗人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是信念凝成的海,海很遥远,但是并非虚无缥缈。理想和信念,使人不畏长途跋涉,“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诗人把自己的人生感悟,把自己的坚定信念,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信念,表达了一个哲理。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一个“山”字,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由一个意境翻出一个新的意境,诗意在跌宕中推进,感情也波澜起伏,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二、问题研究
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2、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6、“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先要想为什么“照亮”,可以想见这“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再想照亮前后的心情,能体会到那一种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练习说明
一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本题从朗读与把握总体形象入手,感悟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由此可以体会诗歌的形象性,懂得欣赏诗歌要领会艺术形象所蕴含的意味。
探究“山”所蕴含的意思,要联想到爬山是怎样吃力,还要考虑到山是一座座山,无数座山。
海,是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艰难险阻。全诗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感情: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二联系上下文,品味下边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括号里的问题可做参考)。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3、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
4、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枯干”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本题根据诗歌语言凝练的特点,引导学生探究关键词语所蕴含的意义。这种品味,有一定难度,但是品味得好,又很有兴味,能增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提高欣赏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的能力,教师应视情况帮助学生探究。
1、“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
2、“铁青着脸”,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
3、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4、“枯干”形容对理想的渴望。
三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提示:这个大海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既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既可以是宁静的,也可以是狂暴的;既可以是开朗的,也可以是阴郁的……
本题是结合课文的练笔。“提示”表明“大海”不一定象征理想,这样就拓宽了思路。最容易写的还是第一次到海滨旅游,可以写对大海的向往,到海滨终于见到大海的心情,写大海无比壮阔的美,等等。
教学建议
一、加强朗读训练。
探究前宜安排朗读,以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感知能力。探究过程中宜安排片段朗读,作为探究的重要手段。探究后宜安排朗读,提高表情朗读的水平。
二、抓住探究的关键。
关键是“海”与“山”的象征意义,特别是“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人们对实现理想境界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起初往往估计不足,一旦达不到预期目的,就大为失望。这种情况还可能反复多次。随着认识不断深化,才能对长期性和艰苦性有比较充分的认识。诗人告诫人们,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为多次奋斗不能达到目的就灰心丧气。探究到这层精义,就会喜欢这首诗,觉得最后一节诗简直是人生格言。
三、开创研究性学习新风。
本课是七~九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课,贯彻“课程标准”精神要有个好的开头。要让学生自己研究,合作学习,教师要引而不发,路让学生自己走,教师起引路、扶助、鼓励作用,一开头养成好习惯,开创研究性学习的局面,今后就比较好办。
四、重视“读一读,写一写”。
“读一读,写一写”,是识字和写字,读音要准确,写字要规范,还要练习书法。“读一读,写一写”,又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可以不断丰富语言。词语只有烂熟于心,才能在自己的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中运用自如。孤零零一个词,不容易记,用法也吃不准,最好识记所在的短语短句,例如,“海在喧腾”就容易记,容易用;不断扩展,不断变化,可以生成各种句子。如“海在远方喧腾”“海在远方为我喧腾”“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重视“读一读,写一写”,才能练好语言基本功。以后各单元都是如此。
五、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
1、阅读文学作品,要培养感受、理想、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要使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重视朗读训练。
3、从第一课开始,着力开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定位于“语文学习的主人”,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课时安排
1、看导语,默读课文。
2、读一读,写一写。
3、朗读。
《在山的那边》的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朗读诗歌,品味诗歌语句的深层含义。
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的哲理。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诗歌。
2、反复朗读感悟,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诗歌中阐述的人生哲理,体会作者为实现理想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
2、学会设计自己的人生,并树立为人生目标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理解“山”和“海”的深刻含义。
2、尝试合作性、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品味诗中重点字词及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文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并能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
教学难点:
对“山”与“海”的理解。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已经从小学进入了中学,这个时候就是你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上,相信每个人对自己以后的人生都会有过朦胧的“梦”,这个梦就是我们的理想,你们的梦是什么呢?能给大家说说吗?(请4、5位同学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大家的理想都很不错,我们又该怎样为着理想而努力奋斗呢?(学生各抒己见)
不错,理想的实现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要有毅力和恒心今天我们学习的《在山的那边》,就是一篇关于理想实现的诗歌看看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2、写作背景。
王家新,出生在湖北省的武当山下,在他童年的五六年里,一直没有走出那山的世界一片寂静的校园,一条清澈的小溪以及无数座环抱着的群山,便构成了他幼小的心灵世界而作为一个充满着强烈好奇心的少年,决不会满足于这片小小的天地于是他产生了一种想法,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并为着这一个理想进行艰苦地探寻,甚至影响了作者的一生后来,他把在探寻和奋斗过程中的所有感受和体验写成了一首诗,于是就有了这篇课文《在山的那边》
二、初读,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正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以下字词的音形义
痴想 (chī) 隐秘 (mì) 苦涩(sè) 凝成 (níng) 诱惑 (yòu)
喧腾(xuān) 耽于(dān) 一瞬间(shùn) 喧腾(xuān) 枯干(kū)
痴想:不能实现的痴心想法 一瞬间(shn):一眨眼之间
诱惑:①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②吸引、招引文中的意思是指山在吸引着我喧腾:喧闹沸腾文中指大海的汹涌澎湃 隐秘:隐蔽,不外露
铁青: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 枯干(kū):失去水分,没有水
3、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三、研读与赏析 默读诗歌,思考问题
1、诗歌两部分各写什么内容?
从时间上说,第一诗节写我童年的时候;第二诗节写我长大以后
从内容上说,第一诗节写我想望和困惑;第二诗节写我长大以后的拼搏和奋斗
第一节:我的童年;我的想望和困惑。
第二节:我长大后;拼搏和奋斗。
2、诗歌中的山还仅仅是山,海还仅仅是海吗?探究一下,“山”与“海”蕴含着什么意思?
从象征意义上说,第一诗节写的“山”和“海”就是现实中“山”和“海”,第二诗节中的“山”象征了困难,“海”象征理想的境界
3、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到达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只有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四、小结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信念,蕴含了一个哲理诗人以群山和大海为意象,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从而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为多次奋斗不能达到目的就灰心丧气。
第二课时
一、检查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研读与赏析
1、探究课后练习二。
(1)“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表达了“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而要追求新的天地的理想。
(2)“铁青着脸”, 这是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
(3)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4)“枯干”形容对理想的渴望。
2、小组合作交流。
(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2)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喧腾”的是海吗?)
喧腾、激荡的是心中的理想和信念。
(3)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照亮”意味着什么?在这“一瞬间”中,将有怎样的情感体验?)
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惊喜、兴奋。
(4)“零分”指什么?为什么说“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零分”指幻想的破灭“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现实给我的幻想打了个零分,比喻我的幻想全部落空。
(5)“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这颗“种子”是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为什么“扎下了深根”?
“种子”是妈妈说的山那边是海的信念理想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扎下了深根”表示“我”对着信念的渴望。
(6)“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这句的三个数量词用得特别好,大家体会一下有什么样的妙处?
“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多。
“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
“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7)“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几句是写实际的景物还是虚写?它有什么含义?
虚写,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三、拓展延伸
在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想一举成功,一旦失败怎么办?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不能达不到目的就灰心丧气,因奔向理想的人生的征途是漫长的,跌倒后要能爬起来,只要坚持就能成功。
四、小结
要想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牢牢记住本课中的”海”。
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激情齐诵!让好诗伴你健康地成长!
板书设计:
海
理想境界
山
艰难险阻
《在山的那边》的教案5
一. 教学目标:
1. 朗读诗歌,品味诗歌语句的深层含义;
2.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的哲理。
二. 教学重点:
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三. 教学难点:
对“山”与“海”的理解
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投影大山的画面。找一位同学口头描述怎样才能看到海景。
现在我们和山里的孩子一起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请打开课本(板书课题:在山的那边)
(二).检查预习
1. 用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连成一段话。
2. 抽同学朗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问:山那边到底有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1. 教师朗读课文(同学们一定比我读得好)
2. 配上音乐有感情的齐读。
指导朗读,朗读时语速与情感的.关系,重读与词语意思的关系。
朗读要求:放声朗读,正确流利,充满感情。
达到效果:与诗人的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启示。
3. 默读诗歌,思考问题:
(1).第二节中,山还仅仅是山,海还仅仅是海吗?(“山”象征困难,”海”象征理想)
(2).诗歌两部分各写什么内容?
(3)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只有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第一节:我的童年;我的向望和困惑
第二节:我长大后;拼搏和奋斗。
(四).研读与赏析
“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这种理想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1. 请你把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找出来,细细品味。(自读课文)
揣摩诗歌语言的凝练而有丰富的内涵。(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老师引导)
“铁青着脸”。拟人——颜色(表面);心情不好(实际)
“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
“飘”——轻(意思);童年认识肤浅
“扎”——不懈努力;深(意思)
2.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
(1) 对这些困难估计不足会怎么样?
(2) 在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想一举成功,一旦失败怎么办?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
不能达不到目的就灰心丧气,因奔向理想的人生的征途是漫长的,跌倒后要能爬起来,只要坚持就能成功。
(3) 用响亮的声调和喜悦的心情读最后几句,“是的……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此句有人生哲理,当愿望实现了,就高兴万分,你有成功的经历吗?
齐读并试背有哲理的语句。
五. 体验与反思(四人小组讨论后发言)
(1)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遇到很多困难,主要是看你面对困难时怎样对待,怎样克服困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自己的感想。
(2)小结(师)
要想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牢牢记住本课中的”海”.
六. 作业:
以“大海”或“山”为话题写一首现代诗。
《在山的那边》的教案6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文的象征意义及其蕴含的哲理,培养朗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2.朗读——运用“自助餐式的学习菜单”,自主、合作、探究。
3.学习作者为实现理想百折不挠、坚持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朗读、鉴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尝试用一种新的方法来学习著名诗人王家新的诗歌《在山的那边》,现在先朗读课文。
二、朗读课文
要求:
(1)读得字正腔圆。
学生默读全诗,借助工具书,疏通字词、读准字音。
重点字词:痴(chī)想隐秘诱惑喧腾瞬(shùn)间
(2)读得抑扬顿挫。
注意诵读中的语气、语速、语调、停顿、重音等。
三、出示“学习菜单”,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
“自助餐式”的学习菜单:
读一读:如果你喜欢朗读,可以通过朗读精彩语句来品味诗歌深意。
吟一吟:倘若你爱好吟诗,可以吟诵与本文内容、情感相关的诗歌。
说一说:假若你擅长积累,可以讲一个和文章内容有关的故事。
讲一讲:或许你善于表达,可以讲述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悟。
赏一赏:也许你长于鉴赏,可以多角度赏析课文。
问一问:或者你善于发问,可以 向 老师、同学质疑,请求帮助解决。
四、学生自主学习过程
学生可能有以下选择。
1.赏一赏。
(1)多角度赏析。
(内容)这首诗抒写诗人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及给人的启示。
(人物)这首诗写出了一个充满幻想的“我”;写出了为了实现理想努力追求、不懈奋斗的“我”……
(时间)第一节写“我”童年时期;第二节写“我”长大以后。
(事件)第一节写“我”渴望“海”;第二节写“我”追寻“海”。
(心理)第一节写“我”的向往、困惑、失望和沮丧;第二节写“我”的感悟及坚定的信念。
(方式)第一节写“我”与妈妈的对话;第二节写“我”和读者的对话。
(主旨)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热烈向往和执著追求,即使遭遇挫折也决不放弃的百折不回的情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写法)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信念,一个哲理。诗人取象于群山与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
五、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尝试了几种学习方法,其实,学习的方式很多,不只是今天涉及的这些,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大胆创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学好每一篇课文。
六、板书设计
童年:向往、困惑,自然界的海(实)
在山的那边——海百折不挠、必定成功
成年:感悟、坚信,信念凝成的海(虚)
【
《在山的那边》的教案7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学习方法: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投影仪、录音机
学习设置:
课文感知:《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诗歌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上课时在班里交流。
课前二分钟:讲述成语故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课文导入:学生朗读文章《会飞的蒲公英》,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刚刚读过的文章中,母亲从小就为我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那是一颗怎样的种子?(蒲公英的种子——希望的种子)在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诗歌当中,“我”的母亲也为埋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这首诗歌《在山的那边》,让我们来看一下,这颗种子是怎样生根,发芽,结果的。
二: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四五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中寻求答案)
②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③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朗读课文:《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在进行读诗的指导。
整体感知:
朗读全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难;“爬山”比喻艰苦奋斗。诗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
问题探究:
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2、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6、“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体会感知: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教学方式: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然后讨论回答、相互评论、补充(可由教师鼓励学生探究问题,答案不必求统一,让学生在听读讨论后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在学生(过渡)对诗歌有了大概了解,还要品读诗歌形象而精练的语句,好的诗句总有画龙点睛处,认真进行品读。
a.自由朗读诗歌第二节,思考作者是怎样看到全新的世界,实现人生理想的?
b.找出你认为最形象、精练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后,可四人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上问题。
②朗读指导
教师讲授朗读知识:重音(重读、轻读)、语速、停顿。
教师指导朗读,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通过反复品读,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
学生可在教师指导朗读的基础上齐读、分读。
布置作业:
①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丰富语言。
②课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课后记:作者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只要战胜困难,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这首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就要一次又一次地鼓起信心战胜困难。但是,怎样翻无数座山,却是不容易的事情。那么,怎样翻过无数座山,到达理想的境界,是教师和学生本节课需要共同探究的问题。朗读技巧的指导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在山的那边》的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本诗,通过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探究“山”与“海”的象征意义。
4、体味诗中蕴含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
1、 朗读课文。
2、 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 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童年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当一个山区孩子面对无言的群山时,最美丽的梦便是对山那边的世界的憧憬,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二.谈谈诗歌
本文的体裁是诗歌,诗歌,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通过精炼、含蓄、优美而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并且有一定的节奏、韵律。
这就要求我们要通过反复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
诗歌的基本特点:(1)高度的概括性。(2)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性和丰富的想象力。
(3)语言凝练富有音乐美。
诗歌的分类:(1)按内容、表达方式,可以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等。(2)按语言的表现形式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等。(3)按创作的时代和诗歌所反映的时代内容,可分为现代诗歌和古代诗歌(古典诗歌)。
诗歌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础。优秀的诗篇承担着丰富和美化精神生活的使命,并启示真理。诗以默默的持久的力量,改造并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净化人们的灵魂。所以我们在阅读分析理解诗歌时,须注意以下要领:
1、用心吟诵,整体感受。
2、分析要点,感受诗的形象。
3、借助联想和想象,领悟诗的意境和感情。
4、品味语言,感受诗歌节奏和音韵之美。
三.走近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王家新被誉为“让九十年代推迟到来的诗人。”
作者简介: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游动悬崖》(1997)等。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首诗,那时诗人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
作者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老师,从小随着父母的工作
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童年的山区生活,是封闭的,压抑的,而诗人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界充满强烈好奇心的少年。这种独特的体验,成了他创作的源泉。所以,《在山的那边》起源于作者童年生活经历。
四.检查学生字词预习情况。
1..请一位同学给加色的字注音。
痴想(chī ) 凝成( níng ) 喧腾( xuān )
诱惑( yu )一瞬间( shùn ) 隐秘( yǐn )
2.请另一位同学解释下列词语。
痴想: 发呆地想。 诱惑: 吸引,招引。
喧腾: 喧闹沸腾。 隐秘: 隐蔽,不外露。
一瞬间 : 一眨眼之间。 凝成: 凝结形成。
五.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1.听课文范读
要求:同学们听读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情感表达。
2.学生练习集体朗读课文。
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请同学们根据范读,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我想同学们一定能读得比老师还好。不过关键还是这首诗写得好,大家喜欢读,老师也给大家配上音乐齐读,好不好? 注意诗人情感的变化。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3.指导朗读
同学们的朗读总体不错。但要注意几个地方:
(1)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是”字读重音,句子呈升调,要读出疑惑和想往的语气。
(2.)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这个句子中,“终于”要读重音,以突出我爬山费了很大力气,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
(3)妈妈,那个海呢?要读出诗人的什么情感?无限的困惑和沮丧,无限的向往和渴望。
(4)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这几句中“飘”“扎”“又”“又”“诱惑”要读重音。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了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这句要读出诗人的什么情感?说的非常好,诗人对看到“海”的渴望。对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心。
(6)结尾几句要读出什么情感?对,看到“海”时的惊喜,兴奋。
六.整体感知
1.整首诗分两部分,请同学们从不同角度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写我童年时期,对山那边海的渴望和困惑。
第二部分:写我长大后,我的奋斗与感悟。
《在山的那边》的教案9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2.抓住探究的关键,理解诗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学习重点:1、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2、“山”、“海”的象征意义。
难点:诗歌的主旨的明确。
二、教学设想
1.这首诗的重难点在于“山”与“海”所蕴涵的象征意义,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利用多媒体来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2.诗是用来朗读的,教师应在范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使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给学生定位于“语文学习的主人”,创设良好的自主合作学习情境,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4.本课教学拟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1.导语:童年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有一个山区的孩子,童年时他幻想自己会见到大海,长大以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那他的幻想实现了吗?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今天就让我们《在山的那边》去追寻答案吧!
说明:教师通过生动有效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体现了营造教室中的积极探究的心理氛围。
2.教师范读。(可以配乐朗读,音乐为钢琴曲《命运》。有条件的可以配合一些多媒体图片;也可让学生谈谈对自然中的`“海”与“山”的认识)
说明:作为平原农村的学生,绝大部分对海与山的形象认识来源于电视、图画等媒体而身临其境者甚少。教师可以借助媒体的功能(或自己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感受“海”与“山”,有利于学生对诗的理解。
3.学生自读,教师巡回指导。
4、找学生个读。(可以一人一节)
说明:“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指导朗读旨在通过“读”让学生对这首诗有一个初步的感受,为理解全诗作铺垫。
5.诗的语言,除字面的含义外,往往还有深层的含义,请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着什么意思?说说你是怎样得出来的?
明确:探究“山”所蕴涵的意思,要联想到爬山是怎样吃力,还要考虑到山是一座座山,无数座山。那就很容易联想到人生中的重重困难;而“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由此学生就会联想到人生中美好理想追求。可见,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心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说明:教师为学生创设了问题情景,在朗读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感知这首诗的主旨,为学生合作探究指明了方向。
6.学生齐读,然后自己找诗中不理解的语句,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教师给予补充。
说明:教师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交流的空间和时间。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弥补,使每个学生都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这首诗的主旨提问,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良好的自主合作学习的情境中,学生更能创造性的探究和解决问题。
7.请找出一句诗作为你的座右铭,你会觉得哪句好一些,说说为什么?
明确:这道题是开放题 ,教师应放开手脚,只要学生答的合乎道理就可以。
说明:“学以致用永远是语文的最终目的”。教师应依从“人文”的观点,引导学建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通过座右铭的选则使学生对将来如何面对困难有更深的认识。
8.你能用你的文笔(或画笔)描绘出攀上山顶看到的“海”的景象吗?
说明:教师应引导学生实现课内课外相贯通,语文和生活相联系的思想。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画出自己对“海”景象的认识,美术学科与语文学科有机的结合,体现了学科间融合,实现课程资源的多元化。
9.小结:通过对全诗的朗读评析,我们感悟到诗作者在“山”面前的那种执着与信念,因为他的心中始终有“海”——一个全新的世界,但愿我们也会为我们心中的“海”而去不懈的跋涉,不懈的追求。
说明:教师结合对文章的感受和体验,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10.作业:用上“读一读 写一写”上的所有词语写一段话或写一首诗,表现自己不畏困难,战胜挫折的信念。
说明:教师在安排作业是应考虑到作业的挑战性和开放性,让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去思考和想象可能的情况,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就会得到培养。
四、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物象 山 海
意象 困难 理想
坚定的信念、不懈的追求让我们走向成功
布置作业
1、语言训练:读一读,写一写词语三遍,有注音的分两行完成(至少选三个造一段话)。
2、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3、对不理解的语句质疑,在文中作好标注。
《在山的那边》的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训练,使学生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初步感知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了解山与海的意象。
教学
重点
难点
1、诗歌朗读的停顿、节奏、情感。
2、山与海的象征意义的初步探究。
教学
准备
Powerpoint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
同学们,我前几天翻阅过你们的军训日记,走入中学校门的你们,憧憬着美好的学习生活,意气风发,踌躇满志。老师非常理解和欣赏你们,因为每个人都有梦,尤其是小时候,对未来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向往和设计。今天,我们要学习诗人王家新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表达的也是诗人同样的情怀。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了解诗歌,了解作者情况,解决字词。
1、简要了解诗歌及朗读要求。
提问:同学们,你们了解的诗是什么样子的?
诗歌是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诗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2、关于王家新 (幻灯片)
王家新:湖北人,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1985年任《诗刊》编辑。诗集有《纪念》(1985)《游动悬崖》(1997)
3、熟悉诗歌,解决字词。
a、请学生打开课本,自己试读两遍。第一遍解决字词问题,第二遍尝试有感情的朗读,理解诗歌的内容。
b、教师出示课件并请同学朗读生字词
痴想chī 隐秘yǐn 铁青tiě
凝成níng 诱惑yòu 喧腾xuān
漫湿màn 一瞬shǜn间
隐秘:隐蔽,不外露。
一瞬间:一眨眼之间。
诱惑:吸引,招引。
痴想:发呆地想。
喧腾:喧闹沸腾。
c、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遍。
教师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 )
三、整体感知,初步了解山海的象征意义。
问题:
*山的那边是什么?请在原文中找出所有的回答。
*你认为诗中的山和海仅指的是大自然的山和海吗?它们还蕴涵着什么意味?
*你怎样理解在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的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诗句?
四、再读诗歌,领会诗人艰难的探索、永恒的追求。
五、自学讨论。
(问题:在大家朗读的过程中,哪些地方给你的感触最深呢?哪些句子、哪些词你觉得写得最好?为什么?请大家思考,并和同学们交流自己的看法。)
六、作业 。
1、字词练习
2、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写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回顾自己对诗歌的学习,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作简要记录。
读课文。或与同学合作解决字词。尝试理解诗歌感情。
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学生先根据自己理解说出词的意思,然后再归结词的准确意思。
学生听读时,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学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课文。
思考,集体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理解诗的内涵。
(海是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艰难险阻,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唯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学生独立朗读,揣摩诗歌的情感。
个别学生做示范朗读。
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思考诗句的内涵,体会用词的精妙之处,并和小组同学交流。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让学生能把自己和课文联系起来,便于学生投入诗歌的意境。
调动学生的学习体验,对诗歌的学习有准备。
要培养学生做笔记的好习惯。
不要以自己的范读取左右学生的感情,让学生有自己理解的空间。
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掌握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学生理解诗句意义。
调动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诗歌,更容易掌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为下节课深入的学习做准备。
继续加强诗歌与学生实际的情感链接。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困难 艰苦奋斗 理想境界
《在山的那边》的教案11
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教学目的: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的启示。
3、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背着书包,兴高采烈地来马集镇中,开始了我们人生当中的新起点。那么,在今后的三年以至更长的将来,你想要做什么或者达到什么目标呢?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你准备怎么做?
根据学生所说,导入新课,板书文题。
二、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生自学生字、自渎课文。
3、点名朗读全文。
4、问题:(1)诗中所说的“海”是什么?(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2)这首诗两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节:写童年时的想望和困惑,是现实中的“山”和“海”;
第二节:写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山”和“海”是理想的境界。
5、全班齐读全诗。
三、研习诗歌
1、读文章要善于抓取信息,抓取信息就是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那么,这首诗的中心可用哪两个词语概括?它们内在的含义又是什么?
本义比喻义
自然界的海海——理想境界
爬奋
山斗
自然界的山山——重重困难
2、这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请用一句话来说。
——要克服苦难,就要克服重重困难(历尽千辛万苦);要克服困难,就要翻越无数座山。
3、理想的实现很不容易,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请找出有关的词语并作说明。
(1)终于——爬山费了很大的力气,花了很多的时间。“我”满以为上了山就可以看见大海了,结果依旧是山,“哭着回来了”——铁青——写出了作者失望、沮丧的心情。
“铁青”——这是作者表达的主观感觉,因为心情不好,看山也好像“铁青着脸”。这和杜甫的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样,伤心时看见美丽的花儿也好像在流泪一样。
(2)一次又一次——失望多,也表明实现理想不容易。
(3)一座座——困难重重。
(4)一次次鼓起信心——作者不灰心。
4、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作者经历了千辛万苦,遇到了重重困难,可是他并没有灰心,那么是什么力量,让“我”能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的?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诗人相信远方有海,理想可以实现。这个信念,日日夜夜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断斗争。
枯干: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满湿:滋润。因为“我”心中有理想,心灵就不再枯干,理想给了我奋斗的动力,生活也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5、齐读全诗,并体会刚才所说的内容。
四、重点诗句探究
1、诗中说“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呢?
“种子”比喻妈妈给我信念,但童年的认识是很肤浅,所以说是“飘来的”,后来“我”不断的努力,这种信念就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可见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要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在心中扎下深根。
2、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3、“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是什么意思?
4、“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什么意思?
5、“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五、拓展延伸
读了这首诗,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六、总结与作业
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并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悟文章所寄予的生活哲理。
2、感受“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上海的意义。
3、了解“小中见大”,以事寓理的`记叙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前布置大家作了预习,其中有一条预习任务:用“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将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困难而且战胜困难的经过写下来,哪位同学来读一读自己的文章?
2、学习生字词。
二、整体感知
1、作者小时候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呢?我说标题和作者,请几位同学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把课文读一遍。
2、请学生复述课文。复述前先让学生说说复述故事要交代清楚哪些内容。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我”和一群孩子攀爬悬崖,在悬崖上上不去,下不来,最后在父亲的引导下,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方式爬下了悬崖,并且得到了宝贵的人生启示。
三、引导探究
1、我们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请大家把课文的标题盖起来,然后自己为文章重新拟写一个标题,写在文题下面。
2、互相讨论自己的标题,然后点名说。
3、引导学生比较,你的标题和作者的标题哪个好?为什么?
(1)文章的标题告诉我们遇到大困难要把它分解成小困难然后克服,这和文章内容一致。
(2)文题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
4、“我”究竟遇到了什么困难?请在文中找出来。
(1)第4节,“我”不能像别人一样活泼勇敢,做一些冒险性的游戏。
(2)第13节,朋友抛弃了“我”,把我一个人丢在悬崖上,而且天也黑了,我感到很无助(反衬手法)。
(3)第15节,长时间呆在悬崖上,动不了,我很紧张,害怕。——要求找出作者爬悬崖时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词语:
爬: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里咚咚乱跳
蹲:心惊肉跳头晕目眩哀求啜泣
伏:恐惧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4)第17节,作者心里害怕,他不能突破心理上的障碍,没有信心,所以下不去。
5、作者遇到的困难不仅有夜幕,悬崖等客观的困难,更重要的是来自于内心的障碍。那么,我们反过来问一下,这些能塑算得上困难吗?
其实,我们很多时候,就觉得这些经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请在文中找一找,哪些地方能看出来,这些经历不算困难?
(1)第7节,悬崖只有20多米高。
(2)从朋友和杰利的言行,可以判断出这不算困难。如第13节,别的小朋友能轻松(一个接一个、左折右转)地爬上去,又轻松地绕过悬崖。
在这里,不是为了写其他的小朋友,而是为了小“我”,这种方法叫作“反衬”。
(3)父亲指导“我”爬下悬崖的过程也很简单,“我”也没费力气就下来了。
6、既然不是什么困难,而“我”却为什么认为这是一个极大的困难呢?
——第1、4节,“我”年幼,体弱多病——这种方法叫“伏笔”,即“前后照应”。更重要的是“我”的心理上的障碍。
7、就是这不是什么困难的困难,却让“我”的心情变得糟糕透顶(出示投影):
心情的变化:
恐慌恐惧绝望
(开始不敢上)(上了,又很害怕)(加上黑夜,最后)
8、这个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呢?(读16~23节)形成板书:
(1)克服困难的步骤:
起初:会摔死的——毫无信心;
继而:走一步——萌生信心;
随后:再走一步——信心大增;
最后:走下悬崖——巨大的成就干。
(2)此时的心情怎样?
恐慌恐惧绝望
惊奇而自豪
四、拓展延伸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要会分解困难(原文句)——用名句说: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
(2)要对自己有信心。
(3)要善于收获经验(反思总结)。
(4)只有勇于尝试,才能得到回报。
2、在写作上,你有什么收获?
——倒叙,可以产生悬念;环境反衬人物的心情;照应与伏笔。
小事情反应一个大道理——作者写这篇文章不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他小时候的一段经历,更重要是从经历中懂得了克服困难的道理。
五、读汪国真的诗结束课文学习
1、诗见课本P.10的方框。
2、完成课后练习二。
《在山的那边》的教案12
教学目标:
①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②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重点难点:重点是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难点是对无数座山的理解。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2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直接揭题,板书课题、作者。
2、师:你们在刚看到这个题目时,有没有猜想过山的那边是什么?为什么?
猜一猜老师希望山的那边是什么,为什么?
山的那边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希望,这是因为大家所讲的城市、大海、草原等已不仅仅是单纯的自然景观,而已经成为了一种理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王家新,看看在这个从湖北的大山中走出来的诗人的笔下,山的那边是什么。
二、整体感知
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读前要求学生讲讲朗读的几点要求,然后尽量读出自己的最佳水平。
2、组织各种形式的朗读,点评、指导。
3、教师配乐范读,师生有感情地配乐齐读。
4、我们已经读了那么多遍,你们明白王家新要说什么了吗?
5、试着回答下列问题:
①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板书:山海
困难理想
②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可从不同角度)
板书:时间童年时期长大以后。
事情渴望“海”追寻“海”。
心理向往和困惑感悟和信念。
方式与妈妈的对话与读者的对话。
③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研读与赏析
1、那么,诗人的这种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呢?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
注意:回答时要采用“我认为(词)用得好,好在”的句式;
或“我认为(句子)写得好,好在”的句式。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3、让我们一起交流自己的发现,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
4、在讨论中结合学生的理解再次穿插朗读指导,准确把握重音、停顿等。
5、试背。
四、体验与反思
1、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五、总结
没有远大的理想就没有不懈的追求,正是在艰难曲折的求索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才变得充实而有意义。正如歌中所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同学们来说,你们的面前正横亘着很多座高山,但只要坚持不懈,山重水复后必能柳暗花明。
最后,我为同学们朗诵一下当代著名诗人汪国真的诗《山高路远》作为这节课的尾声,让好诗伴你健康成长!
《山高路远》
呼喊是爆发的沉默/沉默是无声的召唤/不论激越/还是宁静
我祈求/只要不是平淡/如果远方呼唤我/我就走向远方/如果大山召唤我/我就走向大山
双脚磨破/干脆再让夕阳涂抹小路/双手划烂/索性就让荆棘变成杜鹃/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六、布置作业
1、根据自身实际抄写词语,准备听写。
2、选择喜欢的诗句背下来,有能力的背诵全诗。
3、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在山的那边》的教案13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平台。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诗歌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1、 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
2、板书课题并出示学习目标。
3、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检查基训1——4
二、指导朗读
1、 诗歌通过精炼、优美而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语意重音。)
2、指导学生朗读:学生自由朗读 → 指名读 → 评价 → 齐读。
三、整体感知
1、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呢?
2、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诗中的“海”与“山”还蕴含着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难;“爬山”比喻艰苦奋斗。诗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
3、请同学们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4、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感悟?(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四、问题探究 学生自由朗读后,可四人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下问题:
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2、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6、“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7、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我常伏在窗口痴想(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教师启发、点拨,学生归结:
(1)王家新创作谈中说:“诗的开头两句,正是我‘小时候’的真实写照。我想,几乎在每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有一些‘隐秘的想望’,而诗中的这种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我小时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来,它还隐秘地影响到我的一生。”作者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愿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2)“铁青着脸”是拟人手法。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是“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3)“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5)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6)先要想为什么照亮,可以想见这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再想照亮前后的心情,能体会到那一种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7)“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而追求新的天地。
五、学生质疑
(1)“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2)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3)读第一部分,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4)结尾表达的信念,如果用议论语言该怎样表达?“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5)有人说,这首诗在艺术上波澜迭出,紧扣人心,结合阅读体验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回答以上问题,教师明确:
(1)小时候理解的山是指具体的、可见的、实实在在的山,是自然界的山。今天,随着阅历的增长和体验的增加,“山”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是重重困难,道道难关。
(2)“我”虽然多次失望,但在爬上一座座山顶之后,又坚持不懈地鼓起信心向前走去,海在远方召唤着我,鼓舞着我。诗人相信,不停地翻越,一次次地战胜失望,就会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海。而达到这个目标,依靠的正是信念,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海”终将展现在你的眼前。从这个意义上讲,“海”就是“信念凝成的海”。
(3)“而我偏偏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的少年”(王家新创作谈)
(4)由“照亮”,可以想见这“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照亮前后的心情是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让人兴奋、惊喜。
(5)诗人富有坚韧的信念,但语调并不总是高亢的。他没有回避生活的真实,在诗歌第一部分,他以一个孩子的语调写出,“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从负面描写的挫折感,反过来从感官和情绪上增进了“山/海”对立的真实性,使诗歌得以在一种强有力的冲突中,饱满地完成了最后的“海”与“山”的逆转。同时,这种情感的起落,也使全诗获得了一种恰当的节奏。
3。学生表情朗读全诗。
六、体验反思
1、在你的生活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2、全班激情齐读或齐背。
3、教师小结
激越的情感,显示出我们已深深懂得: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丰富语言;
2、请把自己的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培养语感,在读中熟悉诗歌的内容。
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内容。
引导学生认真品味语言。
鼓励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海”——理想的境界
“群山”——重重困难
“爬山”——比喻艰苦奋斗
诗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
《在山的那边》的教案14
在山的那边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难点是对无数座山的理解。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但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在山的那边》,相信这首诗会对大家有很大的启示。
二、学习生字词
1.同学们在小学一定都学过诗歌了,喜不喜欢诗呀?
诗歌是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2、 学习生字词 :痴想chī 隐秘yǐn 铁青tiě 凝成níng 诱惑yòu
喧腾xuān 扎下zhā 漫湿màn 一瞬shǜn间
注意:扎这个字有三种读音,分别是zhā(刺,钻)、zhá(挣扎)、zā(捆,缠束:扎辫子),在诗中应读zhā,“扎根”指植物的根向土壤里生长。同学们回去以后还要去查查字典,记在你的笔记本上。字典是我们学习语言的最好的老师,大家一定要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下面请大家把生字齐读一遍。
三、朗读
1、如果你们来写《在山的那边》,你们会写什么呢?
2、在诗人王家新笔下,那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吧。有同学愿意给大家朗读吗?
3、大家评评他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指导: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只有投入了自己的感情去读,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才能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同学们读的感情不够,关键还是对诗的内容的理解不够。
四、内容分析
下面我们就先来一起看看这首诗的内容。我再朗读一遍,在我朗读的过程中,请大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2、全诗为什么分为二节?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下面我们来一起讨论这几个问题。
1. 在山的那边是海。“山”,就像是困难;“海”就像是理想。
2.从时间看:第一节写“我”童年时期;第二节写“我”长大以后。
从事情看:第一节写“我”渴望“海”;第二节写“我”追寻“海”。
从心理看:第一节写“我”的向往和困惑;第二节写“我”的感悟和信念。
从方式看:第一节是“我”与妈妈的对话;第二节是“我”与读者的对话。 3.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热烈向往和执著追求,即使遭遇挫折,曾经失望,也决不放弃,百折不回。
五.品读语言
在诗中,诗人的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的呢?诗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
我们把自己的发现一起交流、讨论,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
(课堂讨论)
好,谁来和我们分享一下。
提问,品味描写诗人心理和情感的富有表现力的词句: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ぁ—山那边是什么呢?”(表现了诗人小时候强烈的好奇心,脑子里充满了美妙的幻想。) ▼“妈妈,那个海呢?”(无限的困惑和沮丧,无限的向往与渴望。)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妈妈是无心插柳,这颗梦想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蔚然成荫。)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这句的三个数量词用得特别好。“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的'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不懈的努力;“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诗人确信远方有海,也就是理想,日日夜夜在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因为要实现理想必须经历失败。“我”对理想非常渴望,只有理想才能滋润“我枯干的心灵”。有了理想“我”就有了精神支柱,变得充实而有活力了。朗读这句要求充满对理想的渴望。)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诗很有人生哲理,诗人用来与读者共勉。“终会”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的坚定信心,而一旦理想真正实现,人们会惊喜万分。)
▼当理想与现实多次出现强烈反差时,诗人的情绪虽然一直是波澜起伏的,但其主导因素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诗人的主导情绪是积极的,诗人的梦因在现实中受挫变得更为内在,也更为倔强了。)
我们进一步的了解了课文,现在请全班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六、总结
没有远大的理想就没有不懈的追求,正是在艰难曲折的求索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才充实而有意义。正如歌中所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同学们来说,有很多困难正等着你,其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大家有没有信心?
最后,我为同学们朗诵一下当代著名诗人汪国真的诗《山高路远》作为这节课的尾声,让好诗伴你健康成长!
《山高路远》
呼喊是爆发的沉默/沉默是无声的召唤/不论激越/还是宁静
我祈求/只要不是平淡/如果远方呼唤我/我就走向远方/如果大山召唤我/我就走向大山
双脚磨破/干脆再让夕阳涂抹小路/双手划烂/索性就让荆棘变成杜鹃/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七.作业
1.抄写生字。
2.熟练朗读课文,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背诵。
3.预习《走一步,再走一步》
《在山的那边》的教案15
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课前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投影仪。
学生:熟读课文。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检查学生预习字词(投影出示)
1.给加点的字注音。
2.形似字辨析。
3.解释词语。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
1范读课文,可播放背景音乐。
学生听读时:a.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b.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2组织学生讨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学生刚刚接触合作讨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
3学生练习集体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
先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b.再挑选意义重音。
以上两点是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掌握了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义。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举例诗句的重音及节奏。
c.学习集体朗读。
4、结合朗读生意,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
a.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含义.(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
“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学生通过讨论,以上重点词语基本可以正确理解。个别有争议的词语,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山”与“海”的含义,也从象征意义上来理解,来解释,可予以补充,纠正。
b.在学生初步掌握朗读节奏、意义重音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揣摩语意,初步读出句子所表达的语气。然后讨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教师投影出示句子)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这两句话写出了小时候的“我”有什么特点?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合作探究性阅读,是学生接触的新学法,也是本节课重点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以调动学生思维。答案不求统一,要点合理即可。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全诗所讲述的'道理
①引导学生再次讨论“山”与“海”的深刻象征意义。
②讨论,全诗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以上所讨论的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想,多说,不要强求答案用语标准,意思正确就行。
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深刻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①引导学生讨论,谈谈自己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克服困难的经历或感受。
这是体现语文与生活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②全班激情齐读。
小结,布置作业
<在山的那边>
①小结:激越的情感,显示出我们已深深懂得: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②布置作业。
a.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b.熟练朗读课文,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背诵。
c.抄写生字。
点评
本教案简洁、明晰,在设计中紧紧抓住诗歌这种体裁特点,采用朗读教学法,在朗读中整体感悟诗歌内容,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的语言、意境,在朗读中享受到美的情感熏陶。这一步步,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主动、合作完成的。在教学中贯彻新“课程标准”,就是要让学生自己研究,合作学习,而老师只起引路、搭桥、鼓励作用。结合学生自身生活体验的反思的活动,也体现了新课程密切联系生活,启迪学生思维的特点
【《在山的那边》的教案】相关文章:
《在山的那边》教案01-27
在山的那边 教案12-17
《在山的那边》教案12-17
<在山的那边>教案09-30
《在山的那边》教案09-30
《在山的那边》教案 15篇02-15
《在山的那边》教案15篇03-06
在山的那边的教案设计10-02
《在山的那边》新课标教案范文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