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相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遇》教案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相遇问题》第58准备题、例5及做一做,并完成练习十三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及特点。
2、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3、明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道理,培养学生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建立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和、相遇时间和总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动画引入,揭示课题
1、通过电脑演示了解相遇问题中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
电脑演示一声枪响后,两人相向而行,相遇前停下来。
提问:一声枪响后,你看到了什么?注意他们的出发时间和运动方向是怎样的?
(板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如果他们继续走下去,结果可能会怎样?
(相遇、不相遇就停下来、相遇以后相交而过)
结果究竟怎么样呢?请同学们继续观察。
电脑演示两人相遇。
(板书:结果相遇)
谁能完整的说说他们是怎样运动的?
[评析:运用多媒体所具有的声、光、色、形的特点,创设动态情境,抓住"相遇问题"的关键,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结果相遇"这几个相遇问题的几个基本要素,为例题教学扫除了文字障碍。并且通过生动形象卡通画导入新课,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揭示课题:
像这样,两人或两个物体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最后相遇,我们称这样的问题为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过去我们学过一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你们还记得一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 间、路程三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今天研究的相遇问题中,运动物体变成了两个,他们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咱们就一块儿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引导探究,教学新知
(一)教学准备题。
1、电脑配音显示准备题。
我是张华,我的速度是每分60米。我是李诚,我的速度是每分70米。张华家距李诚家390米,他俩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下面是他们两人走的时间和路程的变化情况表。请同学们先看动画,再完成下表,然后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走的时间 张华走 的路程 李诚走 的路程 两人所走 的路程和 现在两人 的距离 1分 60米 79米 2分 3分
讨论:①出发3分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说明了什么?
②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2、观察填表,讨论分析。
(1)学生填写表格,并讨论屏幕上的两个问题。
(2)全班校对答案。提问:2分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260米你是怎样计算的?(①120+140=260米②30×2=260米)
(3)学生回答讨论的两个问题。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自己观察、填写、讨论,发现了两个物体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恰好就是两家的距离。下面我们就利用这个规律自己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评析:在准备题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填写、讨论,不但使学生深刻理解了两人所走的路程与两家距离的关系,为研究解题方法作了充分的准备,而且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二)教学例5。
1、电脑出示例5及线段图: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2、学生尝试解答,两生上台板书。 65×4 + 70×4(65 + 70)×4=260 + 280 =135×4 =540(米)=540(米)
3、学生自己分析解题思路:
①请用第一种方法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提问:题中只有一个4,为什么算式中出现了两个4?
师:经过4分两人相遇,说明相遇时两人都行了4分,因此我们也可以把这个时间称为相遇时间。相遇时间在这种解法中要用到两次。
②请用第二种方法的同学说说你的解题思路又是什么?
[评析:在学生已掌握路程、速度、时间三者间关系的基础上,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通过自己探索,寻求出解答求相遇路程的思路,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电脑演示强化两种解法的解题思路。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相遇问题中求路程有几种解法?请看屏幕。
电脑演示:一种是先求出小强走的路程和小丽走的路程,再加起来就得到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也就是两家的距离;另一种解法是先把小强每分所走的'路程和小丽每分所走的路程加起来,得到每分两人所走路程的和,因为经过4分相遇,再乘以相遇时间4,就得到了4分所走路程的和,也就是两家的距离。
[评析:通过大屏幕色彩鲜艳的线段闪铄演示,加深了学生对第一种方法的理解;"速度和"的概念是第二种解法的难点,通过将两人每分各行的路程"移动、合并",形象地揭示了"速度和"的内涵。教者灵活地利用多媒体图象的移动、合并、返回的运动特点,揭示"速度和、相遇时间、距离"之间的关系,加深了学生对第二种方法的理解。]
5、总结数量关系式: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种解法,你更喜欢哪一种?根据这种解法你发现在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和、相遇)有了这个数量关系式,你知道相遇问题中路程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6、学生看书质疑。
三、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根据题意连线。
两列火车从两地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4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2千米,经过2.5小时两车相遇。
44×2.5 两人的速度和 52×2.5 两地的距离 44 + 52 相遇时甲车所行的路程 (44 + 52)×2.5
相遇时乙车所行的路程 44×2.5 +52×2.5 2、用两种方法解答。
(59页做一做第1题)
2、只列式不计算。(练习十三1、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反馈中引导学生把第2题与前面的习题比较,明确虽然两车运动方向、出发地点等情况与前面习题不同,但它们都是求两个物体所行路程的和,都可以用速度和×时间=路程得到。
[评析: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有坡度有层次,目的性强。先通过连线题强化相遇问题中的各个概念;然后解决与相遇问题类似的应用题,实现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迁移;最后解决有变化的相遇问题,突破固定的思维框架。重点突出,一题一得,既减轻了学生的过重负担,又提高了教学效益。]
四、闯关游戏,拓思创新:
电脑演示闯关画面,配音出示游戏规则。
1、第一关:猫和老鼠从两地相向而行,猫每分跑50米,老鼠每分跑6米。跑了2分,还相距120米,求两地相距多少米?
提问:用速度和乘以时间得到了路程,为什么还要加120?
2、第二关:甲、乙两辆汽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9千米。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过2小时两车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3、第三关:甲乙两人从两地相向而行,甲每分行40米,乙每分行45米。相遇以后相交而过,走了4分,两人相距90米,求两地相距多少米?
提问:为什么每一种算法都要减90?
4、小结:今后同学们在解答两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时,首先要弄清他们运动的时间、方向和结果,再灵活运用相遇问题的思路进行解答。
[评析:首先,通过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乐中学习;其次,通过变式练习,让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让学生明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道理,培养学生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相遇》教案2
一,情境铺垫,导入新课。
师:四年(一)班的张华同学这几天可忙拉,她正准备着下周的的数学奥数。你看,现在她正要去李诚家请教数学题。
。(大屏幕显示器上出现了配乐动画演示)
1,配乐动画:张华在从自己家向李诚家走去。(或者线段图)
①,指导观察,提出问题:张华每分钟走60米,走了6分钟,走了多少米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张华走了多少米。
师:好,你来说说是怎么做的?
②,学生口头列式回答后,复习数量关系:速度x时间=路程
师:也就是说求张华走的路程就相当于求两地的距离是多少?(出示红字“两家相距多少米”)
师:有一天, 张华放学回家,正准备做作业,发现不小心将同桌李诚的作业本带回了家,她赶紧打电话给李诚,两人在电话里商量了一会儿,如果步行的话,有几种办法可以让张华把作业还给李诚?现在请同学们帮他们想一想办法?看哪组的同学办法最多?
(以四人小组讨论的形式)
师:好,哪组的同学想出来的,派一名代表起来回答。
(学生一般会有三种想法:一是让张华带给李诚。二是李诚自己去取,三是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在路上相遇。)
师:这些都是同学们为他们想出的办法,大家想一想,第一次和第二次有几个人在运动?而第三次呢?
2,请两位同学上台表演
①,设问:两个人,两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路程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类问题中的有关知识。)
②揭示课题:[板书:相遇问题]
二,指导观察,学习新知。 (—),教学准备题
1,示题:张华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钟走60米,李诚每分钟走70米。
2,读题,提出思考问题:几个人运动?运动的方式和结果怎样?、带着观察动画演示。
3,动画演示,指导观察,帮助理解概念:
A,电脑动画显示第一次(全过程)。
交待线段的长表示两家间的路程,线段的两端表示两家的住地。画面为:张华走过的路用红色线段表示,李城走过的路用蓝色线段表示。
B,电脑动画显示第二次(全过程)。
(1),两个人出发的时间,地点,运动的方向,最后的结果是怎样?带着问题让学生再次仔细观察动画显示。
(2),认识概念:同时","两地","相对","相遇"。
师:这是几人在运动 [板书:两个人]
师:两人出发的时间相同吗 [板书:同时]
师:他们运动的方向又是怎样 [板书:相对]
师:最后结果是怎样的。 [板书:相遇]
4,填写表格,通过电脑动画显示,师生共同研究两人行走的路程与时间的变化情况,把数据填写在表格里,并找出其中的规律。
(1),电脑动画显示,教师按动鼠标,屏幕显示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1分钟。
师:(1)两人一分钟所走路程各是多少 路程和是多少
(60+70=130米)两人还相距多少米 (390—130=260米)(板书)
(2),用同样的方法电脑继续显示,两人继续同时出发再走一分钟填写表格后
指导学生观察体会:当随着时间的增加,两人所走路程和也增加。而两人间的距离反而减少。(3),用同样的方法电脑继续显示:两人同时出发,再走一分钟,也就是两人共同走了3分钟。
教师指着屏幕上的线段图和表格提问:张华和李城3分钟走的路程分别是多少 (180米,210米)他们走的路程和是多少 (180+210=390米)行了三分钟,两人距离是0,这说明什么
引导学生懂得:两人同时出发3分钟,两人之间的距离为0时,也就是两人走到同一个地点,表示他们相遇了。(教师按动鼠标,在两人相遇点上发出响声三下,电脑显示器随之出现"相遇"两字)
教师按动鼠标,鼠标指着"390米"字眼,线段全长闪砾三下并发出声响
。提问学生:两人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师:完成上面这道题,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要求同学们上课时将练习本准备在桌角。)
(二),教学例五。 l,自学例题
①,示题: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两人在学校门口相遇。 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
师:全班齐读。
(2)读题
找出的条件和所求问题,两人是如何运动的?找关键词语。
师:这道题给我们的条件有哪些?
思考:两家的距离跟两人所走的路程有什么关系?可以用关系式表示吗
2,指导观察动画显示。
(1)第一次动画显示。
教师只需显示电脑动画,让学生说出两个人运动的时间, 出发的地点,运动的方向和结果。
(2)第二次动画显示。
教师提问:求两家相距多少米就是求什么 请学生再次认真观察动画软件显示,分小组讨论问题。(看哪组的做法最多。)
板书:两人所走的路程和=两家的距离
3,尝试列式计算,并分组讨论列式根据。
4,检查学生列式情况,要求说出两种列式根据。
教师把一名学生的答案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到大屏幕上,并让他说出列式根据。学生先回答,教师再用电脑动画显示加以证实。
5,教师演示动画,证实学生的算法。
第一种算法:
师:65x4求出什么 (电脑动画显示:小强所走的红色线段闪烁了三下并发出声响)
师:70x4求出什么 (电脑动画显示:小丽所走的篮色线段闪烁了三下并发出声响)
师:为什么把64x4和70x4加起来 (小强和小丽两人共走的整段线段闪烁了三下并发出声响)
第二种算法:
师:65+70求出什么 (动画显示把小强和小丽第一分钟走的那段闪烁,并移动到下面)
师:65+70的和为什么乘以4? (动画显示小强和小丽共走了4分钟,每分钟都走了(65米+70米)就有了4个(65米+70米)
65+70
6,两种算法对比。
(1),在数学知识上有什么联系
(2),解答思路上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得出:两种解法思路上不同,结果相同,而两种
算法的算式之间的联系,正好符合乘法分配律。
三、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这些都是同学们自己探索出来的,现在我们来看看大家掌握了没?
1。 志明和小龙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如图),经过5分两人相迟,两地相距多少米 (用两种方法解答。)
(做一做,只列式不计算)
简略说说做法。
四 拓展练习:(用多种方法解答)
师:我们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这样时间一样的相遇问题不多,一般是一个先走了一段时间后,另一个才开始走,我们来看看遇到这种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 屏幕出示 )
甲,乙两列火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 乙车每小时行69千米。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过2小时两车相遇。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要求同学画线段图)
找出的条件和所求问题,两人是如何运动的?找关键词语
师:这道题给我们的条件有哪些?(板书)
师:求两地间的铁路长也就是求什么?(同桌讨论)
师:(指名)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将该同学的作业放出来。
并提问学生,请他说出为什么这样画,这样做 讲出算法的思路。
五、谈谈你的收获
师:哪位说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相遇》教案3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及特点,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2.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其两种解答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及两种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准备:
1.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一套。
2.每个学生两个剪贴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张华从家向学校走去,每分60米,3分走多少米?
学生列式解答。说出数量关系。
二、新课教学
1.导入新课。
(1)通过电脑演示了解两个物体的运动方向。
多媒体演示三种运动方向,学生依次答问。
说明:面对面的走就是相向而行,或者称相对而行;背对背的走就是背向;一起向同一个方向走就是同向。(屏幕显示"相向""背向""同向")
(2)通过电脑演示探究两个物体在相向运动中出发的地点、时间和运动结果。
出发的地点:两地
出发时间:同时或不同时
运动结果:相遇、相距或相遇后相距
(3)揭示课题:两个物体在运动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情况,其中也包括相遇的情况。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相遇问题(板书:相遇问题)
2.学习准备题。
(1)出示准备题。
(2)学生填表,全班检查。
(3)全班讨论:
①出发3分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
②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距离有什么关系?
③1分两人所走路程的和130米是怎样来的?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求出2分两人所走路的和260米呢?390米呢?
师: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了用不同的方法可以求出260米和390米,还知道了两个物体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等于两地之间的距离。
3.教学例5。
(1)出示例5:
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如下图)。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提问:这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是什么?
这道应用题讲了两个物体的运动,当两个物体运动时,我们还要注意哪些问题?
(2)启发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尝试解答例5。
(3)指名回答,教师板书在黑板上。
65×4+70×4 还有不同的解法吗?(65+70)×4
=260+280 =135×4
=540(米) =540(米)
(4)分析解题思路。
①通过线段图来分析"解法一"的'解题思路。
提问:65×4表示什么?70×4呢?把两人各自走的路程加起来,又是什么?
谁能说说这种解法的思路?
②通过多媒体演示分析"解法二"的解题思路。
提问:65+70求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列式?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学生讲想法,教师以电脑演示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认识"每分两人所走路程的和"。然后提出:4个每分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电脑演示)
(5)检验作答。
(6)比较两种解法。
(7)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相遇问题)在解答这种应用题时,首先,我们耍弄清两个物体运动的哪些问题(方向、地点、时间、结果),再灵活运用我们刚才学的这两种方法解答。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①用两种方法列式解答。
小东和小英同时从自己家里出发,相向而行,到"迎澳门回?"展览馆去参观,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经过3分两人在展览馆相遇,他们两家的距离是多少米?
②用第二种解法只列式,不计算。
两列火车从两个车站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8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70千米,经过5小时两车相遇,两个车站之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2.综合练习。(抢答)
①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甲骑摩托车每小时行36千米,乙骑自行车每小时行12千米,求两人每小时行的路程和?
②根据算式补充条件。
一列货车和一列客车同时从两站相对开出,货车每小时行48千米,客车每小时行52千米,___两车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48+52)×3
③根据算式补充问题。
甲乙两人从两地同时相对走来,甲每分走45米,乙每分走54米,经6分后两人相遇,?
(45+54)×6
④只列式不计算。
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2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3.思考题: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对出发,甲每分行50米,乙每分行40米,行了5分两地相距多少米?
下面哪个答案正确?
1.50+40×5 2.(50+40)×5 3.无法解答
四、课堂总结。
《相遇》教案4
教学目标:
1、提高对文章主题的领悟能力。
2、训练品味语言的能力。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机遇与奋斗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提高学生对文章主题的领悟能力。
2.训练整体感知、品味语言的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生活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况——一个偶然的事件会改变一个人乃至几代人的命运。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列车上的偶然相遇》,就是这么一个事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三个问题自由读课文。
问题一:为什么“我们兄弟姐妹无论何时相聚在一起,总是免不了谈论起我们的父亲”,以及那个“神秘的先生”?
问题二:促使作者的父亲成功的一段经历是什么?
问题三:作者的父亲能获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交流:
问题一:因为“我们的父亲”以他那刻苦坚韧、认真执著的精神,从一个刚被解放了的黑奴的儿子,成为“一个很有学问、受人尊敬的人”,并且也为“我们兄弟姐妹”的成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都取得了瞩目的成就。这一切都因为有了那位“神秘的先生”的资助。因此,“我们兄弟姐妹”在一起时,“总是免不了谈论起我们的父亲”,以及那个“神秘的先生”。
问题二:父亲在列车上和一位神秘先生的偶然相遇。
问题三:“因为父亲首先显示出了一个人的真正价值:执著、认真。”
三、研读课文:
1、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1)学生默读,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父亲执著认真的可贵品质? (从课文中寻找语言来分析。)
明确:①从行动上写:“清晨二点钟……仍在颠簸的车厢里缓缓巡回”,“父亲不一会儿就在银色的托盘里……极为规范地端到这位男子面前。”——认真、负责、不马虎。
②从语言上写:“这是车上的规矩,先生。”——认真、负责。
③从心理上写:“他积攒了不少钱……何不再试一学期……”——执著。
④侧面描写:“从几百名应聘者中,你被选上作为夏季旅客列车的临时服务员。”——认真的品质,说明“父亲”对待每一件事都是十分认真的。
(2)博西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博西先生是为父亲认真的工作态度、执著的进取心所感动,暗暗地给了父亲求学的帮助,但他并没有想获得父亲的感谢和报答,他的精神也是高尚的、感人的。
2、研讨主题,讨论“机遇与奋斗”的关系。
讨论提示:在课文的结尾,作者写到:“这位神秘的博西先生之所以给我父亲一次机会,是因为父亲首先显示出了一个人的真正价值:执著、认真。”他其实是想告诉我们:人生总是会有机遇的,关键是要以认真、执著、不马虎的精神去奋斗。那么,你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主要是靠机遇还是靠自己的.奋斗呢”?请大家分组展开讨论,说说自己的看法。(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讨论题,言之成理即可。通过讨论使学生正确认识在一个人的成功中机遇与奋斗的辩证关系,对自己的成长有所启迪。)
学生的看法大致有如下几种:
(1)如果没有这次“偶然相遇”,父亲不会成为一个“很有学问、受人尊敬的人”。因为他失去了求学的机会,就他家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刚被解放了的黑奴的儿子)而言,他不会有再求学的可能。
(2)如果没有这次“偶然相遇”,父亲还是会成为一个“很有学问、受人尊敬的人”。因为他具有执著、认真的品质,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即使失去了这次机遇,以后也一定还会有机遇的。
(3)“机遇”是有其偶然性的,但这种偶然的机遇只向具有真正价值的人敞开大门,而一个具有真正价值的人也必须善于捕捉机遇,否则,也难以求得发展。课文中的“父亲”就是这样,以他自己的“执著、认真”,应聘当上了列车临时服务员,以他的忠于职守、规范服务赢得了“神秘先生”的“青睐”,又以他的执著追求的精神返回格林斯堡大学,抓住了“偶然”,抓到了“机遇”,最终,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我们一家的发展轨迹”。
师总结:总之,不管同学们持哪种看法,但有一点应取得共识,那就是不论是干出一番事业的成功人士,还是一辈子平平凡凡生活的普通人,都应该拥有一份执著、认真、不马虎的生活态度。机遇从来就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四、课堂小结:
陶行知先生有这么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想,这“真人”中,必定包含课文中“父亲”的那种“执著、认真”的品质。只要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锲而不舍地追求理想,那么,相信命运之神会向你们张开双臂,机遇之门会向你们敞开!
五、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哈利的《根》。(补充资料:阿历克斯哈利,美国著名的黑人作家,他花了12年的时间研究家庭历史,终于在1976年秋天写成了家庭史小说《根》,出版后很快便成为畅销书,掀起了一股席卷全国并涉及世界的《根》热,他本人也因此而荣获美国的普利策奖。)
《列车上的偶然相遇》教学反思
按照本单元的教学要求,“理解一些重要的句子在段落或篇章中的作用”是教学重点。本文是一篇译作,翻译语言是否准确、流畅、优美,是否能很好地表情达意,是另一个可选的教学点。所以,我把这篇自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的质疑思辨能力和对语言的体悟能力上。语言的学习是起点,也是终点。质疑思辨能力的培养寓于其中。
另外,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于是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帮助学生迅速、准确地理解课文的中心;让学生学会从语言的体味探究入手,分析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启发学生在学习探究中质疑问难。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讨,期望学生进入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境地。
《相遇》教案5
设计说明
1.注重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索源泉。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非常重要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的热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同时,在本课时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列方程解决问题的难点是梳理数量关系,为了突破这个难点,运用学具动手演示相遇的过程,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初步理解相遇问题;根据实际的路线图,抽象出线段图来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建构数学模型,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玩具小汽车 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星期天,淘气要到笑笑家去玩,这是他们的电话录音。
淘气:喂,是笑笑吗?我今天想到你家去玩,路不熟,你能接我一段吗?
笑笑:好的,我去接你,咱们8点同时出发,不见不散。
淘气:好的,一会儿见。
师:谁能说一说淘气和笑笑在电话里说的是什么事?
预设
生:淘气要到笑笑家去玩,笑笑要去接他。
课件出示教材71页情境图。
1.学生自己观察情境图,交流获得的数学信息,理解题意。
(1)淘气家到笑笑家的路程是840米。
(2)淘气的步行速度是70米/分,笑笑的'步行速度是50米/分。
(3)两人同时从家出发。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全班交流“相遇”的意思,让学生在讲台上演示。引导出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
3.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设计意图:有趣的导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先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学生的操作演示体会相遇问题的特点,有利于把感性认识向抽象思维过渡,深化了对相遇问题的理解。
⊙探究新知
活动一: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
1.让学生根据信息进行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想法。
预设
因为淘气的速度快,笑笑的速度慢,所以估计相遇地点在邮局附近。
2.解决相遇问题一般利用线段图来帮助我们分析,你能把这条路线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吗?同桌合作画线段图后全班展示。
活动二:思考并解决“出发后多长时间相遇”。
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1)小组内讨论,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并全班汇报。
预设1
笑笑走的路程+淘气走的路程=总路程(840米)。
预设2
(笑笑的速度+淘气的速度)×相遇时间=总路程(840米),也就是“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预设3
因为“路程÷速度=时间”,所以,先算出两人的速度和,就可以用“路程÷速度”求出相遇时间。
(2)列式解答。
综合列式:840÷(70+50)=7(分)
(3)列方程解决问题:
解:设出发后x分相遇,那么淘气走了70x米,笑笑走了50x米。
《相遇》教案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
2、使学生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相遇问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解题思路的分析。
教学难点:解答问题时对速度和的理解和运用。
教具准备:演示软件、实物投影机、幻灯机。
教学过程:
开场白:
同学们,过去我们已经学过一些有关行程问题的知识,今天,我们要在过去的知识基础上,把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为更好地掌握新知识,现在我们把一些相关知识进行复习。
一、复习铺垫:?
口答:
1、张华每分钟走65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
65×4=260(米)
提问:为什么这样求?谁会用一个数量关系式表示
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板书:速度×时间=路程。并由学生说明:张华行走的速度是每分钟走65米,时间是4分钟,求一共走多少米?就是求张华所走的路程。
2、李诚每分钟走70米,走了4钟,
由学生补充问题并进行计算。
二、新授:
1、导入新课:刚才我们复习了一般的求路程的行程应用题,它是由一个物体运动完成的。下面我们研究两个物体运动的行程应用题。
2、出示准备题:
①读题看演示,初步理解题意。
问:题中告诉我们,张华和李诚是怎样出发的?他们行走的方向又是怎样?(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
板书: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②边演示边带学生填写P58表格的数据,并分析数量关系。
这是他们两人走的时间和路程的变化情况表。我们看看1分钟的情况(演示1分钟的情况)教师问:张华1分钟走60米,李诚1分钟走70米,那么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是多少?你是怎样算的?现在两人的距离是多少?怎样计算?下面请同学们按表中的'四个要求填写2分、3分的路程变化情况。
学生翻开课本第58页填写。(教师巡视)
师生继续填写完这个表格,边演示边让学生回答2分、3分时的情况。填写完后,教师指表的第4列问:纵观此列,每经过1分钟,两人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变化?(缩短了1个60+70米)当两人距离为0米时,说明两人相遇了,这时他们用的时间都是3分钟。板书:相遇。问: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正好相等)。学生回答后板书: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两地间的距离。
3、小结并揭示课题?
像这样,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最后相遇,他们所走路程之和正好等于两地间的距离。我们称它为相遇问题。现在我们就学习解答相遇求路程的方法。板书课题:相遇应用题。
4、讲授例5。
①出示例5,教师读题,学生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问:小强和小丽是怎样运动的?(两人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也就是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4分,两人怎样?(相遇在学校门口)
②启发学生学习第一种解法
演示后提问:a、小强小丽走的路程各是哪一段?用色段表示。
b、两人4分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相距的米数有什么关系?(正好相等)
c、要求两家相距多少米?可先求什么?(先求两人到校时各自走的路程)再怎样?(将它们合起来)就得出时各自走的路程)再怎样?(将它们合起来)就得出两家相距的米数。
指一名学生口述,教师板书:65×4+70×4?=260+280?=540(米)
问:65×4和70×4分别表示什么?为什么要相加?
③启发学生学习第二种解法。
问:这道题还有别的解法吗?让学生列式计算。
指一名学生口述,教师板书:(65+70)×4?=135×4?=540(米)
问:65+70求出什么?乘以4表示什么意思?请讲出你的解题思路。
相遇时,两人是否一共走了4个65+70米的路程呢?我们演示来验证一下。(演示)
④小结: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通常有两种解法:一种是先求出两个物体各自走的路程再将它们合起来求得总路程,另一种是先求每分钟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即是两人的速度和,再乘以相遇时间,就等于总路程。边说边板书: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学生齐读关系式。?
⑤学生看第58页的例5。
三、巩固练习:
1。志明和小龙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志明每分钟走54米,小龙每分钟走52米,经过5分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用两种方法解答)?
学生读题后,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订正答案。
2。两列火车从两个车站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4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2千米,经过2。5小时两车相遇。两个车站之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让学生自选一种方法解答。
3。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4。5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5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出示题目,请一名学生读题,演示后由学生独立完成。
提问: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也就说明两辆汽车背向而行,两辆汽车开出后有没有相遇?(没有)求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能用相遇问题的解法吗?(能)为什么?(因为甲乙两车每走1小时,两车之间的距离就拉开44。5+38。5千米的距离,3小时后,两车就拉开3个44。5+38。5千米的距离,也就是两车相距的米数。)
小结:当两个物体同时从一个地方背向而行,它们的结果是相距,两个物体所走的路程的和等于两地间的距离,同样可以用速度和乘以经过时间,求得相距路程。
4、思考题:甲、乙两列火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9千米。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过2小时两车相遇。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出示题目,全班读题,演示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订正时,师说:求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可以把铁路分为两段,一段是甲开出1小时单独行驶的路程,另一段是两车2小时共同行驶的路程。
还有不同的解法吗?师生共同分析不同解法。
引深:如果甲车开出后2小时,乙车才开出,又该怎样列式呢?指一名学生列式。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个物体相向运动的行程问题,其中求路程的解答方法通常有两种:
一是先求出两个物体各自走的路程再将它们合起来求得总路程;
二是用速度和乘以相遇时间得总路程。
五、作业:
P61第1题,P62第12题。
《相遇》教案7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探究并掌握解决相遇问题的方法,并能正确解答相遇问题。
2.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养成认真分析问题以及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构建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特征,构建“速度和×时间=总路程”这一数学模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互动:平时你是怎样上学的?
你知道自己家到学校有多远吗?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奥运会在青岛举办期间,每天到栈桥游玩的人很多,这一天小萍和小明也去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当时的情况吧。(出示课本46页第三个红点信息图)
师:仔细阅读信息图中的信息,说说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生:我知道他俩经过6分钟在栈桥相遇了……
师: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就是相遇问题。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初步感知,理解题意
读题,问:你从题中知道了什么信息?(生汇报师补充完成线段图)
问:例题与复习题有什么不同?
复习题是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而今天例题研究的是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
2、学生表演,加深理解
同时:同一时间、一齐开始。
相遇:在栈桥相遇上或碰面。
相距:小萍家和小明家的距离是多少米。
学生上台表演,师问:小萍,你走了几分钟?小明,你走了几分钟?你们同时走了几分钟?也就是从开始到相遇,经过了几分钟?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小组交流,探索方法
四人小组交流想法,要求:
①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
②说清楚算式里每一步算出的是什么?
③记住用手指指着你列的式子说。
汇报:注意让学生说清楚①你是怎样列式的,②算式里每一步算出的是什么?(学生出示,自己讲解,师板书。)
第一种方法:小萍6分钟走的路程+小明6分钟走的路程=两家相距的路程
65×6+75×6
=390+450
=840(米)
小结: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知道两家相距的路程,其实包括哪两部分?
第二种方法:两人每分钟所走的路程和×走的时间=两家相距的路程
(65+75)×6
=140×6
=840(米)
多媒体演示,介绍:1分钟,她们一共走了1个(65+75)米;2分钟,一共走了2个(65+75)米;6分钟,一共走了几个(65+75)米?走完6个(65+75)米她们就相遇了。
小结:第二种方法先求出两人每分钟所走的路程和,再求出两人6分钟所走的路程和。
提醒:做解决问题最后别忘了作答。
2、看书质疑,提高认识
师:类似这样的题目,我们称为相遇问题,看书本P46,再想一想还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质疑:(65+75)×6中没有小括号,行吗?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我们要注意每一道题都有它不同的解决方法,不要因为一时想不到而气馁,我们应该要认真去读懂题,分析清楚,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题目就会迎韧而解。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练一练
师:同学们学会了吗?下面老师就来考一考大家,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出示题目)
(1)、小方和小丽同时从家出发,经过6分钟两人在少年宫相遇。她们两家相距多少米?(如下图所示)
(2)、两列火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开出,5小时后相遇。甲车每小时行11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100千米。甲、乙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指两名“学困生”上台板演,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
师:比一比谁做题最认真、最细心,书写最端正!(教师台下巡视有无典型错误)
2、议一议
(1)更正
①观察。师:做完的同学认真看黑板上同学做的和你是否一样。
②纠错。师:和黑板上同学不一样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原题旁边更正,不要擦去原来的)下面的同学如果你发现自己错了,在下边要及时改正过来。
(2)讨论
师:到底谁对谁错呢?下面咱们来评议一下。
①先评议第一题。师:第一题是对还是错?为什么对?错在哪里?重点分析对比两种不同算法。
追问:每一步求的什么?如:70+60求的是什么?乘6表示什么意思?
②评议第二题。师:第二题是对还是错?为什么对?错在哪里?重点分析对比两种不同算法。
追问:每一步求的什么?如:110+100求的是什么?乘5表示什么意思?
③评价黑板上的板演。师:谁做对了而且写也字得漂亮?(可实行等级评价或分数评价)
④同位互改,调查统计。师:下面的同学同位之间互相批改一下。做全对的同学请举手;做错的同学请举手,说一说你怎么错的?(指名说一说)请做错的同学抓紧时间订正一下。
3、全课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咱们学习了相遇问题,谁能总结一下相遇问题方法?(个别学生说)
4、作业
师:下面咱们就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一比谁做题最认真、最细心、书写最整洁!
作业:配套练习册相关内容。
练习:课本第47—48页“自主练习”第3题、第6题。
板书设计:
相遇问题
解法1:65×6+75×6解法2:(65+75)×6=390+45=140×6
《相遇》教案8
教学内容:
教材第36—37页例5和“练一练”,练习八第1~4 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认识相遇问题,初步认识相遇问题求路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理解和掌握相遇问题求路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学会用不同方法解答,并认识两种不同解法之间的联系,提高分析推理的能力。 i
教具准备:
男学生和女学生的人像、学校图片,复习题的问题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做第36页复习题。
小黑板出示。
让学生依次提出问题,老师用卡片贴出问题卡片,并让学生口头列式,老师板书算式和结果。
结合前两题解答提问:
前两题是已知两个什么数量,可以求什么问题?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解答的?
结合第(3)题解答说明:
第(3)题求的是两人每分行的总米数,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两人的速度和。(板书:速度和) 1
追问:什么叫做两人的速度和?第(3)题小明和小芳的速度和是多少?
2.演示相遇问题。
我们过去已经学过一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今天开始,我们研究两个物体的运动问题。现在我们用一条线段表示一段路程,两名学生同一时间从路程的两端出发,(演示)这叫“同时出发”;(板书:同时出发)面对面走来,(演示)这叫做“相向而行”;(板书:相向而行)(继续演示)请大家看,两人在途中怎样了?(板书:相遇)
提问:刚才我们看到的是两名学生从两地怎样出发的?是怎样行走的?结果怎样了?
说明:像这样两人分别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结果在途中相遇的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两个物体运动中的相遇问题。(板书:相遇问题)
(评析:先通过演示明确相遇问题里物体运动的特点,可以分散教学中的难点,有利于学生学习下面的例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5。
(1)出示例5,同时贴出男、女学生人像和学校图片。
提问:从图上看,小明和小芳同时从家里出发走向学校,他俩的行走有什么特点?在哪里相遇?
题里告诉我们什么条件?(在线段上表示条件)要求什么问题?(表示出问题)
提问:从图上看,他们两家相距的米数,是哪两部分路程的和?求两家相距的米数就是求什么?
要求两人4分所走路程的和,要先求什么?这道题要分哪几步来做?
让学生在课本上先分步列式解答,再列综合算式解答,同时指名两人板演,分别用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解答。
集体订正,说一说每一步求的什么。
提问:这样解答是怎样想的?
(2)教学第二种解法。
提问:按照刚才的复习题,根据题里小明每分走70米,小芳每分走60米,可以求出怎样的数量?线段图上指的哪两部分的和?
(用红色在线段上表示)他们经过4分相遇,两人4分走的路程就是几个这样的速度和?(用手势在图上表示)
按照这样的分析想,要求两人4分所走路程的'和,就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让学生在课本上先分步列式解答,再列综合算式解答。
学生口答综合算式与计算过程,老师板书。
提问:这里第一步求的什么?第二步为什么乘以47这样解答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板书:速度和x时间=路程)
指出:速度和是两人每分一共走的路程,乘走的时间,就表示有几个这样的速度和,这样就可以求出两家相距的米数,也就是路程。
(3)解法比较。
想一想,这两种解法各是怎样的数量关系?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
2.小结。
这里第一种解法是先算每人4分走的路程,再加起来就是两人一共走的路程;第二种解法是先求每分的速度和,再乘以时间就是两人4分一共走的路程。两种解法的算式正好符合乘法的分配律。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的题。
学生读题。
提问:第一种解法可以按怎样的数量关系来算?第二种解法可以按怎样的数量关系来算?
指名两人各用一种方法解答,其余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在练 习本上。
集体订正,说明每一步求的什么。
2.做练习八第3题。
让学生读题。
提问:这里的题目和刚才做的有什么地方不同?从图上看,求两人相距多少米就是求什么?根据线段图上表示的题意,求两人4分所走的路程和可以怎样算?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学习的是相遇问题里求什么的应用题?(接相遇问题板
书:求路程的应用题)怎样解答相遇问题求路程的应用题?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八第1、2题。
家庭作业:练习八第4题。
《相遇》教案9
教学内容:课本第54页例3以及相应的“做一做”,数学教案-相遇问题应用题。
教学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应用题的能力,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相向运动求路程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
①.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平均每小时行30千米,5小时到达。可以求什么?怎样求?为什么这样求?
②. 甲乙两地相距15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需要5小时。可以求什么?怎样求?为什么这样求?
③. 甲乙两地相距15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30千米。可以求什么?怎样求?为什么这样求?
问:从以上三道题中可看出什么数量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二、新授。
1、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复习了一个物体运动的行程应用题,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两个物体运动的行程应用题。两个物体运动的行程应用题比较复杂,比如出发地点、行车方向、出发时间是相同还是不相同,运动的结果又怎样呢?这些都是我们研究的内容。
出示准备题:
张华家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走60米,李诚每分走70米。
390米
60米
60米
70米
70米
张华
李诚
问:题目中“同时”是什么意思?(出发时间一样)
出示下表,学生独立完成。
走的时间
张华走的路程
李诚走的路程
两人所走的路程和
现在两人的距离
1分
60米
70米
130米
260米
2分
120米
140米
260米
130米
3分
180米
210米
390米
0米
问:出发3分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又是多少?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利用教具演示)
教师指出:像上面这样,运动方向是相向的、出发地点为两地的,出发时间的.同时的,运动结果是相遇的,我们就把它称为相遇问题。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相遇问题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板书课题:相向运动求路程的应用题)
2、教学例5:
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相遇问题应用题》。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两人在学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①. 引导学生分析题意,说出已知什么,要求是什么?
教师利用教具演示,画出意图让学生观察、思考:
小强走的是哪一段?
小丽走的是哪一段?
他们到校所走的路程与两家相距的米数有什么关系?
要求两家相距多少米,先要求什么?(先求出两人到校时各走了多少米?)
怎样分步解答?(让学生口述每一步算的是什么,说出算式,教师板书。)
65×4=260(米)
70×4=280(米)
260+280=540(米)
怎样列综合式?(学生口述,并算出结果,教师板书。)
65×4+70×4
=260+280
=540(米)
答:(略)
②. 再引导观察示意图,启发另一种解法。
问:他们两人每走1分,他们之间的距离靠近了多少米?[ 65+70=135(米)]到校时经过了几分?(4分)要求两家相距多少米,还可以怎样算?怎样分步解答?(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65+70=135(米)
135×4=540(米)
综合式:
(65+70)×4
=135×4
=540(米)
③. 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解法。
65×4+70×4 (65+70)×4
想一想:第一种解法是先求什么,后求什么?第二种解法是先求什么,后求什么?
议一议:这两种解法的综合算式不同,为什么得数一样?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哪一种算法比较简便?
④. 小结相向运动求路程应用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路程
三、巩固练习。
1.指导看书第58、59页,后练习第59页的做一做。
2.看算式把条件或问题补充完整。
①. 小明和小华同时从大桥的两端相向走来,小明每分走50米,小华每分走60米,经过5分两人相遇。 ?算式:(50+60)×5
②. 甲乙两位同学骑自行车从东西两站
甲同学每小时行20千米,乙同学每小时行25千米, ,东西两站相距多少千米?算式:(20+25)×3
3.课本练习十四第1、2、3题。
《相遇》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自主解决相遇问题和一般三步混合运算的过程。
2.能力目标: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决简单的相遇问题,会进行小数一般三步混合运算。
3.情感目标:能对问题中的数学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重点
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决简单的相遇问题,会进行小数一般三步混合运算。
四、教学难点
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决简单的相遇问题,会进行小数一般三步混合运算。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两名学生到前面表演,先表演同时向前走,再表演相对而行,请其他同学评价,特别关注对“同时”、“相对”等词语的理解。
2.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并板书:相遇问题。
(二)讲授新课
1.出示PPT,客车和货车的图片,并表示出行驶的`方向和相关信息,提出问题:“经过4小时相遇”是什么意思?
2.讨论:经过4小时相遇是什么意思?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理解相遇的含义,
然后出示线段图和表示相遇的动画解释此问题. 最后总结:两车之间的距离为0千米就是相遇了。
3.提出“北京和郑州相距多少千米”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尝试解决。
4.教师介绍“速度和”,“相遇时间”等词,鼓励学生总结相遇问题中速度和、相遇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式,归纳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让学生比较两综合算式,说一说哪个算式比较简单。
在解决问题、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并理解数量关系。
方法一:
甲行的路程=甲的速度×时间
乙行的路程=乙的速度×时间
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总路程
方法二:
甲和乙的速度之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方法一:
92×4=368(千米)
80×4=320 (千米)
368+320=688(千米)
方法二:
(92+80) ×4
=172×4
=688(千米)
方法三
92×4+80×4
=368+320
=688(千米)
1.出示PPT,让学生了解数学信息和问题,然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
2.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结果.如果学生没有提出列表法,教师可作为参与者介绍。
3.归纳求相遇时间的数量关系式.先让学生说一说综合算式每一步算的是什么,再鼓励学生总结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
相遇时间=路程÷速度之和
315÷(42+63)
=315÷105
=3 (小时)
用列表法为学生演示。
(三)重难点精讲
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北京和郑州相对开出,经过4小时相遇。
北京和郑州大约相距多少千米?
解:
例
自主练习
甲、乙两车同时从停车场向相反的方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驶49千米,乙车每小时行驶52千米,4.2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四)归纳小结
甲行的路程=甲的速度×时间
乙行的路程=乙的速度×时间
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总路程
甲和乙的速度之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五)随堂检测
两个工程队合挖一条690米的水渠,同时各从一端开工,第一队每天挖14.8米,第二队每天挖15.2米,这条水渠要用多少天才能挖通?
六、板书设计
相遇问题
方法一:
甲行的路程=甲的速度×时间
乙行的路程=乙的速度×时间
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总路程
方法二:
甲和乙的速度之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七、作业布置
小强和小青家相距520米,他们同时从家中出发,几分钟能相遇?相遇时离谁家近一些?
八、教学反思
《相遇》教案11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现代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步计算和应用》中的相遇问题。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我的说课:分析教材,理清思路;优选教法,注重学法;优化程序,突出主体。
一、 分析教材,理清思路
本节知识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之后进行的教学。本内容和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联系,借助生活原型,可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学好此内容,也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技能目标:明确相遇问题的特点;理解基本数量关系;正确分析解答相遇问题。
2、发展性目标:经历比较、优化的学习过程,发展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性目标: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激发学生兴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实施知识目标过程中,重点是让学生在做中发现规律,从而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
二、 优选教法,注重学法
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好的教法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课上我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教师则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及促进者。除此之外,我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选择学习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孩子学到不同的数学,使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 优化程序,突出主体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分为四个部分:
(一)在情境中感知;(二)在游戏中引入;(三)在操作中发现;(四)在巩固中深化;(五)在总结中提高
(一)在情境中感知
引发思考:每天早晨背着书包来上学,马路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马路上的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哪些情况?(在现实的情境中,学生发现了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以下情况:相对、相反、同向)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用真实的情境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从而完成对新经验意义的建构以及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基于此,课始创设了一个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使学生能主动地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学习。]
(二)在游戏中引入
1、理解意义:新授课时,我以学生经常在做的两个游戏为主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揭示课题相遇问题
游戏1:红绿灯相向 游戏2:跨步子相对
思考:两个游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画出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
2、 联系生活提问: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属于相遇问题?
3、归纳小结要想出现相遇的情况应具备哪些条件?
(板书:两个物体、同时、两地、相对、相遇)
教师指出本节课侧重研究两个物体同时行进的规律。
(三)在操作中发现
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在充分认识两种运动方式后,问你想研究哪种运动方式,认识了这两种运动方式,你想通过这两种运动方式知道什么。现在小组合作,我们来研究相遇问题,请你利用相遇卡摆一摆,并完成表格
小组合作:
(1)利用相遇卡,两位同学同时行进,一位每次行3厘米,另一位每次行进2厘米。
(2)每行进一次把数据填入表中。
行的次数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四年级上册《相遇问题》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四年级上册《相遇问题》说课稿答)
C、请教同学
(2) 指名板演,讲解思路
[在例题的教学中,突出让学生借助实践经验解决问题。屏弃了过去的整齐划一的教法,对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好的学生,让他们独立完成;对善于与人交往的学生,让他们向同学请教;对乐于借助教材的学生,让他们看书,依提示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四)在巩固中深化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练习题时,我对教材做了处理,设计了一个智力大冲浪,智夺小红旗的环节,力求形式多样,条件问题开放,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第一环节:起跑线,是只列式不计算的基本练习
1、两个工程队合开一条隧道。同时各从一端开凿。甲队的进度是12米/天,乙队的进度是14米/天。经15天打通。这条隧道长多少米?(用两种方法解答)
2、小名和小化从相距180米的跑道上同时相对而行,小名每分钟42米,小化每分钟48米,两人几分钟后相遇?
第二环节:加油站:自选超市:让学生依个人掌握知识情况,选择练习题。
1、比一比三道题的联系与区别;
A、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5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75千米,3小时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B、两辆汽车同时从相距390米的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5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75千米。几小时相遇?
C、两辆汽车同时从相距390米的两地相对开出,经3小时相遇,甲车每小时行5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相反的方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4.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3805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几千米?
3、客车和货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客车每小时80千米,货车每小时70千米,经过4小时,两车相距10千米。A、B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第三环节:凯旋门:
小红每分跑300米,小明每分跑320米,自己设计运动情况并编题。
[设计开放性的练习,我考虑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你真棒祝贺你随着一声声赞扬,同学们肯定会一路过关斩将,站到领奖台上。
(四)在总结中提高
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相遇》教案12
教学内容:
相遇问题(教材第71、72页)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能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解决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列方程解具有两积之和(或差)的数量关系的应用题的解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说一说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2、应用。(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200千米要行几小时?
3、列方程解应用题,关键是要找出题中的什么?,再根据找出的什么列出方程。
二、探索新知
1、揭示课题。
师:数学与交通密切相联。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2、创设“结伴出游”的情境。出示教材第71页的情境图。
从图中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
生1:淘气的步行速度为70米/分,笑笑的步行速度为50米/分。
生2:淘气家到笑笑家的路程是840米。
生3: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相向而行。
第一个问题:让学生根据信息进行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
因为淘气的速度快,笑笑的速度慢,所以估计相遇地点在邮局附近。
第二个问题: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第二、第三个问题。
通过画线段图帮助学生找出等量关系。
淘气走的路程+笑笑走的路程=840米
第三个问题: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解:设出发后x分相遇,那么淘气走的路程表示为:70x米,笑笑走的路程表示50x米。则方程为:
70x+50x=840
学生独立解答。
3、在这个相遇问题中,除了用方程来解答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试一试。
根据“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列出算式:
840÷(70+50)
三、应用新知,拓展练习:
1、如果淘气的步行速度为80米/分,笑笑的步行速度为60米/分,他们出发后多长时间相遇?请写出等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
先让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尝试用方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说说怎样找 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列出方程
2、铺设一条长6300米的下水道,有甲乙两个小组从两头同时开始施工,经过60天后还剩300米。甲组每天完成54米,乙组每天完成多少米?
四、练一练
1、第1题,先观察图上的信息,让学生估计在何处相遇,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2、第2题,先独立完成,然后选几题让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方法,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五、知识回顾,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我还有那些困惑。
六、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相遇问题,要求会用线段图分析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是会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难点是相遇问题相等关系的抽象,对同时相遇的理解。我个人认为本节课教学设计和组织上很好的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
具体体现在:
1、情境的创设贴近生活,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将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相遇”,并能自主地分析并尝试解决问题,本着“从生活入手—抽象成数学问题---尝试解决方案—应用生成的知识解决更多问题“的思路展开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中较为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明确问题的产生,经历尝试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从而获得到成功的体验。尤其是在得到用列方程方法解决相遇问题的最初步骤,我较大地利用了多媒体的演示作用,学生容易理解“相遇”的数量关系,整个过程在教师的`“主导”,充分发挥了学生自我思考、探索、思辩的作用。
3、在教学过程中,还能注意实施差异教学。学生的水平参差不一,有的解题速度比较快,有的比较慢,甚至有的对所学的内容存在困难,因此我通过在完成练习时,要求早完成的学生要与旁边的同学实行一帮一的互相检查以及辅导,让学生在互助合作的良好氛围中学习,同时在实施评价、反馈时,教师注意捕捉、发现学生的思维火花,及时鼓励、肯定,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相遇》教案13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方程意识。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建立模型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
2、让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尝试用方程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情境图送材料
1、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交流获得的信息,理解题意(相遇)
教师出示题目和线路图:张叔叔要给王阿姨送一份材料,他们约定两人同时坐车出发。遗址公园到天桥的路程是50千米。王阿姨的面包车的速度是40千米/时,张叔叔的小轿车的速度是60千米/时。
请学生读一遍题目。
①遗址公园距天桥50千米。
②小轿车的速度60千米/时,面包车的速度40千米/时。
③两人同时出发。
④两人在哪个地方相遇?
2、全班交流相遇意义,引导出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师:我们以前学习的都是一个人或一个物体运动的情况。如果是两个人或两个物体同时相对运动,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相遇问题。(板书副课题:相遇)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估计两人在哪个地方相遇?
1、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
①要知道两人在哪个地方相遇?首先得知道两车跑的路程谁多谁少?
②小轿车的速度比面包车快一些,相同时间小轿车跑的路程就多,从线段图可以估计他们的相遇地点距离遗址公园近,所以,估计相遇地点在李村附近。
活动二:思考并解决出发后几时相遇?问题
1、引导学生把抽象的问题用线段直观的表示出来:
面包车行驶小轿车行驶
的路程的路程
遗址公园天桥
2、各小组讨论如何计算出相遇用的时间?
3、汇报交流。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数学与交通――相遇》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数学与交通――相遇》教学设计①路程速度=时间,所以,先算出两车每小时的'速度和,就可以用路程速度求出相遇所用的时间:
60+40=100(千米/时)50100=0.5(时)
所以,出发后0.5时相遇。
②我们小组可以列综合算式:50(60+40)=0.5(时)比他们小组的方法简单。
③我们小组是用学过的方程来解决问题的:
我们先假设经过x小时两车相遇,那么面包车行使40x千米,小轿车行使60x千米。60x+40x=50
100x=50
x=0.5
④
活动三:让学生体会用用哪种方法解决问题比较方便。
①算式方法简单,但思考难度大。
②方程方法是顺向思维,很容易,所以简单。
小结:有些问题用方程来解决更容易思考,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用方程来解决问题。
活动四:思考相遇地点距遗址公园多远?
1、各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
①相遇地点距遗址公园多远?实际就是求出面包车行使的路程,就是:400.5=20(千米)相遇地点距遗址公园20千米。
②也可以算出小轿车行使的路程:600.5=30(千米)
总路程-小轿车行使的路程:50-30=20(千米)
③
小结:同学们能从多个角度看出问题的实质,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值得表扬,希望今后再接再励。
(三)课堂检测
1、解方程:9x-4x=6.52y+y=105
2、甲乙两个工程队合作修建一条9千米的公路,两队同时从两端开始修建。甲队每天修80米,乙队每天修70米。多少天完成任务?两队各修建了多少千米?
3、练一练:第4、5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相遇》教案14
第2课时相遇问题
年月日编号: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能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解决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2、理解相向运动中求相遇时间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说一说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2、应用。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200千米要行几小时?
二、探索新知
1、揭示课题。
师:数学与交通密切相联。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2、创设“结伴出游”的情境。
淘气和笑笑相约出去游玩。
3、引导学生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解决第一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时让学生根据信息进行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因为淘气的速度快,笑笑的速度慢,所以估计相遇地点在邮局附近。
4、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第二、第三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主要是要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关键是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三、试一试
先让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尝试用方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说说怎样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列出方程。
四、练一练
1、第1题,先观察图上的信息,让学生估计在何处相遇,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2、第2题,先独立完成,然后选几题让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方法,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五、知识回顾,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相遇》教案15
相 遇 问 题
教学内容:相遇问题(教材第71、72页)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能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解决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教学难点:掌握列方程解具有两积之和(或差)的数量关系的应用题的解法。 教学用具:课件、小黑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说一说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2、应用。(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200千米要行几小时?
3、列方程解应用题,关键是要找出题中的什么?,再根据找出的什么列出方程。
二、探索新知
1、揭示课题。
师:数学与交通密切相联。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2、创设“结伴出游”的情境。课件出示教材第71页的情境图。
从图中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
生1:淘气的步行速度为70米/分,笑笑的步行速度为50米/分。
生2:淘气家到笑笑家的路程是840米。
生3: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相向而行。
第一个问题:让学生根据信息进行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
因为淘气的速度快,笑笑的速度慢,所以估计相遇地点在邮局附近。
第二个问题: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第二、第三个问题。
通过画线段图帮助学生找出等量关系。
70米/分 50米/分
一共840米
淘气家 笑笑家
淘气走的路程+笑笑走的路程=840米
第三个问题: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设出发后x分相遇,那么淘气走的路程表示为:70x米,笑笑走的路程表示为50x米。 则方程为:70x+50x=840
学生独立解答。
3、在这个相遇问题中,除了用方程来解答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试一试。 根据“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列出算式:
840÷(70+50)
三、应用新知,拓展练习:
1、如果淘气的步行速度为80米/分,笑笑的`步行速度为60米/分,他们出发后多长时间相遇?请写出等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
先让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尝试用方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说说怎样找 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列出方程
2、铺设一条长6300米的下水道,有甲乙两个小组从两头同时开始施工,经过60天后还剩300米。甲组每天完成54米,乙组每天完成多少米?
四、练一练
1、第1题,先观察图上的信息,让学生估计在何处相遇,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2、第2题,先独立完成,然后选几题让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方法,教师进行有针对性 的指导。
五、知识回顾,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我还有那些困惑。
六、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相遇》教案】相关文章:
相遇问题教案12-17
《相遇问题》的教案设计10-08
数学教案-相遇问题09-29
《列车上的偶然相遇》教案二12-16
《列车上的偶然相遇》教案一12-16
数学教案-相遇问题(二)09-29
相遇12-08
《相遇应用题》教案设计10-01
精选小学数学《相遇问题》教案设计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