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教案

时间:2023-02-24 18:40:28 教案 我要投稿

《绿》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绿》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绿》教案

《绿》教案1

  学习目标:

  1、 认识“立刀旁”;认识11个生字;描写其中的“到、刮、浅、谈”。

  2、 积累12个词语。

  3、 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 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重点和难点:

  1、 识记本课11个生字。

  2、 能联系学生已有经验,说说“所有的绿集中起来”的情景,说话时做到声音响亮,态度大方,表达清楚。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1、春姑娘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大自然到处是一片绿色。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景色?学生交流,绿色的( )。

  2、出示课题:绿

  二、自学课文,学习生字

  1、自学课文:课文中绿色指什么?

  (1) 自由轻声读课文,圈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把课文读正确。

  2、小组合作,巧记生字。

  3、 交流自学情况

  (1)游戏:谁的反应快,你说我猜。

  (2)指导书写“到”

  4、巩固识字

  (1) 游戏:你做动作我来猜

  (2)去拼音后读生字

  (3)变换字序读生字

  5、分节指名读课文,正音。

  二、 朗读课文,了解内容

  1、课文中的绿指的是什么?

  (1) 出示图片 学生交流:风中的 是绿的。

  雨中的 是绿的。

  阳光下的 也是绿的。

  (2)出示第三小节,指导朗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再读读课文,选你最喜欢的小节,读给你的好朋友听。

  (1)选节读课文。

  (2)按兴趣分小组。

  (3)交流,用各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小节。

  (4)师生评价。

  四、熟读成诵,感受全文。

  1、配上音乐,朗读课文。

  2、春天,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充满了绿色,你见过“所有的绿集中起来”的情景吗?

  学生交流,句式训练

  春天到了,校园里 。

  公园里 。

  田野里 。

  五、复习巩固,指导写字

  1、游戏:“蜜蜂采蜜忙”

  读词语:绿色 倒翻 到处 哪儿 找 浅绿 淡绿 粉绿 出奇 刮 挤 指挥

  2、描写“到、刮”

《绿》教案2

  活动目标:

  1、认识家中常见的植物。

  2、感受照顾植物的乐趣。

  3、了解植物成长的过程。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各种常见盆栽实物、植物挂图;

  2、观察幼儿园、家里的植物;

  3、铲子、剪刀、塑料盘子、浇水壶等

  活动过程:

  1、幼儿自由观察各种植物的叶子或花的形状、颜色、气味等。

  2、讨论:

  A、哪些植物会发出香味?家里有能发出香味的植物吗?这棵植物让你想到什么有趣的事情?

  B、哪些植物的叶子有多种颜色?你家有吗?是些什么颜色的叶子呢?

  C、哪些植物会攀爬?这些植物会开花吗?开什么颜色的花?

  D、哪些植物在房间、客厅里看到呢?

  3、幼儿讨论怎样照顾植物,教师用铲子、剪刀等修整一种植物枯掉的叶子或过长的枝叶。

  4、活动延伸:幼儿每天给植物浇水,一周做一次观察记录。

  活动反思:

  科学活动并不是把现成的科学结论告诉幼儿,而是使幼儿成为渴求了解世界的探索者和发现者。我们的科学教育,就是要提供丰富的材料,营造宽舒的心理环境,在做中学,在做中思考让幼儿在探究中惊异科学,在持久、深入地探究过程中建构科学经验。

《绿》教案3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舒缓优美的特点,联想乐曲所表现的江南春天的美景。

  2.尝试听辨乐句,并用身体动作表现对乐曲的理解。

  3.在讨论与操作的过程中相互合作表现乐曲,共同解决困难。

  4.理解诗歌内容,初步学习有节奏地完整朗诵诗歌。

  5.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音乐《春绿江南》片段、ppt《春绿江南》。

  2.图谱、纱巾。

  3.五种颜色的椭圆形彩纸,背后贴有双面胶,勾线笔。

  活动过程:

  一、赏春欣赏ppt春景图,感受音乐。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江南是哪里吗?江南是指长江以南,我们张家港也属于江南地区,我们江南的景色很美,特别是春天这个季节。现在就请你们跟着镜头、跟着音乐去感受江南的春景吧!

  二、听春1.再次欣赏,听辨乐句。

  师:刚才我们感受春天的时候播放了一首好听的曲子,叫《春绿江南》。那这首曲子有几个乐句呢,我们再来听一听听,可以在每一句的第一拍拍一下手。

  2.出示图谱,感受乐句的不同。

  师:刚才的每个乐句都一样长吗?原来前面两句短,后面三句长,第二段也是这样。

  3.随图谱起伏,画波浪线,感受长短乐句。

  4.认识乐器,模仿弹琵琶的动作。

  5.游戏"传纱巾",感受乐句。

  三、舞春1.随音乐自由起舞,想象春景,表现乐曲的柔美。

  2.画下心中的春景,激发想象力。

  3.扮演春景物,随乐句用相应的动作表现。

  4.五人为一组,尝试设计图谱,合作春景图。

  5.分小组展示创编结果,体验合作表演的乐趣。

  四、探春师:你们展现的春景图可真美,那让我们再到大自然里去寻找更多绚丽多彩的春姿吧!

  活动延伸:

  1.欣赏完整版的'琵琶曲《春绿江南》,并用多种方式尝试表现乐曲。 2.欣赏其他民乐,增进对民乐的热爱之情。

  2、大班音乐活动教案:快乐的音乐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发掘幼儿的潜能,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音乐是人类灵魂深处潺潺流淌的情感溪流,音乐欣赏是在听音乐的过程中通过美感接受教育的有效手段。《拉德斯基进行曲》这首世界上最为人们所熟悉的进行曲,它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的历届新年音乐会中是必演曲目,其脍炙人口的旋律和铿锵有力的节奏能够让孩子感受世界名曲的魅力,让每个幼儿都得到情感的熏陶和培养,提高幼儿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能力。使幼儿在艺术活动中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经验,培养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快乐的音乐》活动。

《绿》教案4

  【活动目标】

  1、在欣赏故事的基础上初步了解童谣的内容。

  2、通过了解童谣的内容知道春天是一个温暖、适合生长的季节。

  3、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积发幼儿的想象力。

  4、让幼儿尝试叙述故事,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故事图片、背景音乐《春天在哪里》。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寒冷的冬天过去后,温暖的春娃娃来到了大地上。春娃娃带来了温暖的春风,带来了滋润的春雨,还带来了暖和的阳光。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都出来玩啦,小弟弟也脱掉了厚厚的衣服出来玩啦!

  二、欣赏童谣内容。

  师:你们看,小弟弟来到了什么地方呢?

  幼:草地上。

  师:春天的草地是什么样子的.呢?

  幼:绿色的。有很多小草。

  师:大地上长出了很多小草,就像绿色的头发。小结:草地长出绿头发。

  小弟弟的小脚丫轻轻地踩在草地上,好像在用脚趾为草地梳头发(引导幼儿观察故事画面)小结:我用脚趾梳梳它。

  师:地上的小草摇啊摇,一脸又高兴又舒服的样子。高兴了会怎么样呀?(会开心地笑)小结:小草痒得咯咯笑。

  师:小弟弟也咯咯开心地笑了起来,一看,原来是小草们正在亲亲他的小脚丫呢!小结:亲亲我的小脚丫。

  三、完整欣赏童谣。

  师:春娃娃的到来让大地上长出了许多绿色的小草,像许多绿色的头发。春娃娃还带来了一首好听的童谣和我们一起分享,叫《绿头发》。

  老师鼓励幼儿一起完整念诵童谣。

  【活动延伸】

  春娃娃还带来了许多好看美丽的礼物到我们的身边,让我们和好朋友们一起出去到大自然里找一找吧!找到了以后和身边的好朋友一起来说一说。

  小百科:春天,又称春季,是四季中的第一个季节,指立春至立夏期间,含节气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是万物复苏的季节。

《绿》教案5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历史故事。讲述的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见参考资料⑦)创作《泊船瓜州》诗时炼字炼意之事。告诉我们要想写出好的作品,必须反复揣摩语言,炼字炼意。阅读本课,可以引导学生结合阅读《推敲》课文,体会本篇故事的含义,学习古人的创作之道。联系自己的写作生活,交流创作体会,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水平。

  课文重点描写王安石去京城做官,途经瓜洲,创作《泊船瓜洲》诗的过程。其中浓墨重笔于“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将诗人创作诗句时的心情、千锤百炼为一“绿”的过程,刻画得淋漓尽致。

  与《推敲》相同,本文写作特点是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与诗人相同的澎湃激情。

  故事详写王安石创作“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略写创作整首诗的过程;详写诗人锤炼出“绿”前,用“到、过、入、满”四字的过程;略写后几个字乃至十几字的过程。

  本文与《推敲》内容所不同的是,课文在叙述故事后,解说了用“绿”字的“韵味”与“魅力”,便于学生理解。而《推敲》则只讲述了用“敲”字的结果,原因留给人们思考。

  要点提示

  1.本文是对前几篇课文显示语言与文章韵味的补充和拓展。文章语言简洁,却激情洋溢。阅读时对那些寄托着作者无限深情的句子,要反复朗读,揣摩体会。体会文中所述人物之情,作者之情,以及自己对其理解。在此基础之上,与本文产生共鸣,感悟创作之道。

  2.借助本文,让学生了解“推敲”的故事;依托本文,让学生理解“推敲”的内涵;超越本文,让学生实践“推敲”的方法。

  3.对文中有关用“绿”字的解说,要仔细阅读、理解体会,如果自己有不同的理解,也可以与同学、老师交流探讨,经历、参与锤炼语言的过程。

  教法建议

  1.教师要让学生课外搜集王安石有关资料,阅读时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本课故事情节虽较容易理解,但作者语言简练,感情饱满激昂,阅读时也要在朗读中加以理解体会。如:实行变法改革,经历磨难。江南明媚的湖光山色抚慰了他劳累困顿的心,他寄情于山水,……于是闭目吟哦,滔滔的江水拍击着船舷,滚滚的思绪充溢在胸间……

  3.反复阅读后可以让学生练习复述课文、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家人)听,体验锤炼语言的过程。

  读词积累

  “积累理解词语”可以结合学生阅读课文时进行。阅读《推敲》一文时,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在理解“推敲”一词(见参考资料⑧)的基础上,说出与“推敲”意思相近的“斟酌”(书面语)、“琢磨”(口语)――语体色彩有别的两个词语;再结合课文内容――韩愈与贾岛“推敲”词句的语境,引导学生概括出他们二人在“切磋”诗艺,以区别“斟酌”、琢磨”。而“锤炼”一词则可以结合阅读《千锤百炼为一“绿”》一文,知道了王安石千锤百炼为一“绿”的佳话后,自然就知道“锤炼”的喻义了。当学生说出课文内的词语“锤炼”、“推敲”与课外积累的词语“斟酌”、琢磨”、切磋”时,教师要及时将这些词语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认读,以便学生的积累与运用。

  交流习作体会

  此项活动可以在学生阅读“拓展阅读”课文后进行。活动时,教师结合“拓展阅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在小组或班级交流自己习作时反复思考、修改字句的经历,(让学生说出具体的事例)增强交流的说服力与趣味性,培养学生“锤炼”语言的习惯与积极性。

  学习小提示

  教师教学本单元后,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或班级交流,回读、回想再体会本单元主题“韵味”的深刻含义,体会内容与教师引导可参见“单元说明”。不同的文章蕴含不同的道理,可以鼓励学生搜集类似的文章,通过读来体会,还可以进行朗读比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畅所欲言

  本内容可以在学习《我喜欢》一课之后进行。教师可以先出示词语卡片,让学生认读,然后将词语卡片贴在黑板上。学生分小组说说词语(见参考资料⑨)的意思。教师再出示一些能体现上述词语内容的图片,如:特定情境、自然美景、夜空图……引导学生根据图片情境用词语说话,还可以适时引导学生评价。教师再引导学生(由这些特定的情境)扩展思维,让学生回忆词语所描述的情境自己的经历体会,在小组内先说一说。最后,小组推选1―2名学生在全班交流。教师引导总结:阅读时,要仔细体会文章作者运用词语的韵味;表达时也要选用恰当的词语准确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情感。

  初显身手

  欣赏、抄写

  此项内容可以用一课时进行。活动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汉字的字体(见参考资料⑨)、书法方面的知识、作品及自己喜欢的硬笔书法字帖等资料。(教师也要准备)活动时,先让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让学生了解:书法是

  我国独有的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文化瑰宝之一;了解我国历史上较著名的书法家、书法作品等。还可以请学书法的同学当场表演写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欣赏书法作品的品位,陶冶继承、发扬民族文化传统的情操。然后,让学生挑选自己所喜欢的书法家的作品抄写。班级可以出一期墙报,展示学生的作品。教师还可以布置学生平时多练习写字,班级将定期出墙报展示。(也可以评比)

  对对子

  此内容可以安排在拓展阅读后进行。教师可以从课文中贾岛或王安石的诗句入手,给学生浅显通俗地介绍古代诗歌讲究对仗的写作知识(见参考资料⑩)。让学生初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再依次出示教材中的前两组练习,后四组练习(见参考资料??)。既可以让学生独立练习,亦可以在小组内讨论完成,在全班交流。其间,教师要引导学生评价,对那些对得好的学生要及时鼓励,激发积极性。最后还可以布置学生搜集民间对联以及名家名作,找时间在班级交流或展出,培养学生品味欣赏语言的能力。

  金钥匙

  告诉学生养成每单元进行小结的习惯,请已经这样做的同学介绍自己的小结,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评价,进而做到小结既全面又重点突出;既有收获,又找出不足。

《绿》教案6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原因

  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作者名字。教师给作者名正音。

  3、简介作者有关情况。(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注释中的有关内容)

  二、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三、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教师归纳板书:恋绿 囚绿 释绿 思绿

  四、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学生速读课文。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

  情。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五、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

  1、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

  2、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

  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了解文章结构,把握主旨。

  2.反复读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感知散文的语言风格。

  作者简介

  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作散文。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1938年创办科学、文化综合性杂志《少年读物》。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陆蠡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作家。他以散文诗集《海星》步上文坛,崭露头角。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他的散文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出某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作者真诚、淳朴心灵的闪光,作品大都瞩目现实社会和下层人民的贫穷疾苦,通过对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淳朴的优良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颂赞,表现出作家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可贵品格。在艺术上,那乡野泥土的气息,忧郁动人的故事情调,优美清丽的文笔,严谨的构思,形成他自己独特的风格。其文笔缜密、漂亮、醇厚,感情深沉、诚挚、朴实。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中国现代散文(1918~1949)》(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四卷,写于1938年秋,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

  【问题说明】

  “囚绿”就是作者囚禁窗外的常春藤,作者通过破碎的窗口把窗外的常春藤柔条牵进作者居室。因为常春藤是绿色的,故简称“囚绿”。本文通过写作者赏绿、囚绿、放绿、思绿的过程,表现了作者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之情。

  【课文分析】

  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

  段解:交待事情发生的时间(1937年夏天)。单独成段,说明这事情让作者难忘。

  我住在北平①的一家公寓②里。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③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④玻璃的窗,窗上有很灵巧的`纸卷帘,这在南方是少见的。

  段解:作者介绍所住公寓的大小、地面、墙壁、天棚、窗户、窗帘,突出其简陋的特点。

  窗是朝东的。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五点钟左右太阳便照进我的小屋,把可畏⑤的光线射个满室,直到十一点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热。〔句解:光照时间长,小屋内炎热。〕这公寓里还有几间空房子,我原有选择的自由的,但我终于选定了这朝⑥东房间,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个小小理由的。〔句解:屋简陋、狭小、炎热而作者却选择了它,并且感到喜悦而满足,给读者留下悬念,很自然地引出下文了。〕

  囚绿记。。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⑦左右。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个大孔隙,手可以随意伸进伸出。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⑧。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句解:选定此房的原因。〕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⑨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⑩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句解:作者这样热爱绿色,让伙计感到非常惊奇。〕

  段解:作者因为窗外有常春藤而选择了此房居住。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句解: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句解: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以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段解:“我”怀着喜悦与满足的心情选择了这狭小而潮湿的房间是因为有一绺(liǔ)青藤为伴,不再孤独,陌生的“我”与绿叶“对话”,忘记了不快;象征生命、希望、快乐的绿色滋润“我”那颗等焦了的心。这一部分为下文写“囚绿”作了充分铺垫。

  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漂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段解:绿色让“我”快活地度过两个月,让“我”感悟到了绿色对处在逆境者的重要性。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段解:观赏常春藤伸须展叶,变青变老、雨中摆舞,“我”感到慰安与希望。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段解:为了这绿色装饰简陋的房间,抚平抑郁的心情,点燃心灵的希望,“我”自私地囚住了这绿色藤的两枝柔条。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芽苗,蕈菌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句解:作者酷爱绿色是有渊源的。〕段解:“囚绿”后,绿色枝条旺盛地生长景象,给“我”带来了空前的喜悦。

  可是在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句解:由“绿色”到“绿友”,称呼的变化体现了作者感情的变化。〕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句解:对“绿友”爱之深,恼之切。〕

  段解:“绿色”固执地向阳方向生长,辜负了“我”的爱抚与善意,损害了“我”的自尊心。恼恨后,我决定仍囚住它。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句解:“魔念”是指作者自私自利的心灵。〕

  段解:青藤失去阳光后嫩黄、细瘦、娇弱,“我”虽然产生了恻隐之心,但魔念占了上风,我仍不肯放绿。

  第二部分(8~11):囚绿。作者着(zhuó)意表现他囚绿的固执和青藤不甘被囚的执著。

  我是原打算七月尾就回南京去的。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

  段解:作者原先打算七月末回南京离开北平时,恢复青藤的自由。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句解:点明写作背景。〕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句解:发自内心的对自由、光明的呼唤。〕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句解:祝愿天下向往光明和自由的人得到永久幸福。〕

  段解:第三部分(12~13段):放绿。作者“放绿”的同时是呼唤自由与光明。点出了文章的主题。

  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

  段解:本段是文章的第四部分:思绿。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绿》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巩固阅读散文的一般方法:从关键句子入手,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领悟寄情咏物的写作风格,在写作中借鉴这种手法。

  3、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作者热爱绿色的象征意义是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对不屈不挠的抗敌精神的歌颂,以及丰富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难点:

  1、关键点:

  紧扣文本,把握作者对绿色的热爱,探究绿色的象征意义。

  2、困难: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积极探索文章的思想感情和“绿色”的象征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理念:

  从形式到内容,要逐步突破,从品味体现作者情感体验和理性思考的关键句子入手,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梳理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绿色的象征意义,提高感知能力。

  四、课时安排: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1、解决问题:本文题为《监狱的绿色故事》。它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关于这篇文章,标题能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标题:风格,文章的'大致内容。《狱青录》告诉我们,这篇文章属于叙事散文;“囚禁绿色”就是囚禁绿色——在文章中有所体现——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详述了他在北京的公寓里“囚禁”窗前的常春藤。

  2、作者具体是如何展开文章内容的?请快速阅读课文,标出段落编号,划出重点句子,梳理文章结构,总结各部分内容。

  清晰:阅读叙事散文,首先要了解文章关于事件前因后果的叙述过程,抓住文章的关键句子,在此基础上梳理文章的结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谓关键句,就是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和哲学思考的句子或反映写作语境的句子。

  结构:遇见绿色—享受绿色—禁锢绿色—释放绿色—阅读绿色。

  3、如何理解作者“禁锢绿色”后“释放绿色”和“背诵绿色”这种看似矛盾的做法?请圈出并注释文中绿色抒情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重点“赏绿”、“禁锢绿”、“释放绿”。

  绿色是生命、希望、舒适和幸福的象征;绿色的这些特点都在孤独、寂寞、苦闷中激励了作者,所以他深爱着绿色。因为他渴望爱绿色,所以“囚禁绿色”,体现了作者对绿色的“自私的爱”。被囚禁后的绿尖始终面向原来的方向,倔强,具有追求光明的性格,从不屈服于黑暗,这让作者的心灵受到触动,所以最后会“惜放”“保佑”,体现了作者对绿的“敬爱”。

  文中写绿的最大特点是赋予事物感情,拟人化绿色(常春藤)。

  4、作者只是想在文章中表达对绿色的热爱和怀念,还是有更深层次的迁就?请找出能反映本文背景的句子,联系作者生活(幻灯片),谈谈自己的理解。

  明确:写作时代的背景——“卢沟桥事变发生了……”

  《狱绿》既是作者个人境遇的隐喻,也是国家命运的象征。作为一个爱国主义作家,作者从格林“这个永不向黑暗屈服的囚徒”的顽强战斗性格和对光明的坚持中,感受到了民族的顽强品格,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他不仅表达了对绿色的热爱,也赋予了绿色时代所需的精神,寄托了作家对民族未来的美好祝愿。

  这种写法就是我们常说的“以物表意”。

  5、在课堂上练习写作(幻灯片):

  李露被日本宪兵逮捕后,日本人问他:“你爱不爱国?”他大声回答:“爱国!”他还问:“日本人能征服中国吗?”回答:“绝对征服不了!”

  ……

  假设李露奄奄一息,故都的一抹绿色闪现在他眼前,他会想到什么,会对他的“绿色朋友”说些什么?

  请以“突然,我又想起了你,我亲爱的绿友”为开头,写一段100字左右的话。

  (示例)

  突然,我又想起了你,我亲爱的绿色朋友。不知道今天的你是否还嫩,还绿,还倔强?你的颜色,我一直在寻找的绿色,对我来说仍然是一种财富。你的出现,我曾经压抑的心情,通过装饰依然充满了爱和快乐;你的倔强和坚韧,我的爱恨情仇,依然给我无尽的启示…

  现在,爱情错落有致,剩下的只有缺失,但我心里始终相信,我选择了,我还在选择,我还在坚持,我还在坚持。只要心中有阳光,只要信念永存,黑暗和禁锢就会孕育出更强大的生命!

  6、文本摘要:

  阅读散文时,要注意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梳理写作思路,把握关键信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更要充分利用和整合文中的信息,深入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

  通过本文的学习,最大的收获是,不仅巩固了散文阅读的方法,而且通过借物感悟抒情散文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追求光明自由的精神,感受我们民族的伟大。

  7、书写转移(幻灯片放映):

  请借鉴《狱绿》中人物的描写方法,写一篇不限字数的抒情散文。

  参考标题:《篱墙外的三角梅》

  黑板上的文字:

  遇见绿色——欢乐绿色是生命和希望,象征国民性。

  赞美——怀旧,安慰,幸福,看到了民族的希望。

  热爱绿色和追求鲜明的个性赋予了时代精神。

  绿色—祝福永远不会屈服于黑暗,寄托美好的祝愿。

  读格林小姐。

  以物传情,以物托志。

《绿》教案8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美景,语文 - 绿。了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2、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西湖的美景。

  教学难点:领略花港和灵隐两种不同的“绿”。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引课:

  1、背一背跟西湖有关的诗句

  2、说一说带有“绿”或是相当于绿的意思的字的诗句,比如“柳绿更带朝烟”、“千里莺啼绿映红”。

  一、激情导入

  1、师:古往今来,西湖以其景色秀丽,倾倒了多少中外游客,西湖的美就在于人工的妆点与自然山水浑然一体;西湖之美,美在清秀。

  3、那么,在一位当代女作家眼里,西湖又是怎样的呢?(课件出示课题)

  二、初读感悟

  1、师范读

  2、提问:如果让你给西湖一个字的评价,你选择什么?(绿)

  3、作者领略了哪些 “绿”?自由默读,找一找、划一划课文中出现的说“绿”的词。

  4、四人小组交流一下,找到的一样吗?

  5、课件出示校对。

  三、研读课文,体会花港和灵隐两种不同的“绿”。

  师:花港和灵隐都有“绿”的特点,可每一处给作者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

  (一)感受灵隐的“绿”

  1、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

  自由读,找一找,这里哪一句句子是重点句?

  2、课件出示“满目是绿”。

  师:“满目是绿”是什么意思?(到处是绿)找一找作者写了哪些地方的绿,怎么样的绿?

  3、反馈交流,课件出示:

  随机点拨:

  ◎雨中灵隐的绿是多层次的,“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这种绿浸染了周围的其他景物,使“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溪水在“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

  随机指导朗读:

  ◎课文3—5自然段的朗读,语速宜稍缓,体现一边读一边想象和回味。表现景物的词语和描写“绿”的词语可读得重些,如,“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句中的“布满”“青苔”“绿”要读得重些。有的重音可轻读,如,“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中的“碧澄澄的”,要读得轻些,让人感受到不忍心扰乱水面的`平静。)

  4、小结:作者围绕“满目是绿”写了四种景物,所以写一处的景色,不能笼统地写怎么怎么美,要抓住这一处的特点来写。

  (二)感受花港的“绿”

  师:灵隐“满目是绿”,那花港的“绿”又有什么特点呢?

  1、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

  2、自由读,花港的绿有什么特点?(这是一种怎么样的“绿”?)

  3、指名说,交流:有生命力的绿,有着蓬勃生机的绿,活泼的绿(在文章里找一找相关词句)

  ◎花港的绿给人的感觉是“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表现出一种“茁壮的生命力”,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 - 绿》。是“活泼的,有生命力的”

  4、找一找,在花港,作者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图片)

  新荷,水珠儿

  杨柳是作者看到的吗?(联想到的)还有一些是作者感受到的,你能找找看吗?

  5、讨论反馈

  6、小结:作者写花港的绿,是通过写作者的所见、所感、所想来写具体的

  (三)朗读的训练、指导: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读一读,想想课文描述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感受。(课件出示景色,配乐朗读)

  四、小结拓读,课外延伸

  1、小结:绿,是生命的颜色,西湖,到处都是景色,这都需要我们,用心去“领略”。

  2、宗璞笔下的西湖是美丽的而又生机勃勃的。古往今来,历代诗人写过很多诗篇赞颂西湖的美丽,你知道有哪些吗?(课件出示)

《绿》教案9

  教学目标:

  1、对应生活学习理解生字生词和优美的语句。

  2、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作者观赏梅雨潭的情景,观赏绿的情景,认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景,学习作者观察自然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学会观察生活认识生活。

  3、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运用烘托和衬托的方法表现梅雨潭的绿,培养学生表现自然表现生活的能力。

  4、感悟生活,品味语言,学习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2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3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本课目标。(1分钟)

  1、绿色是大家喜欢的颜色,因为它是生命的象征。但绿也有深浅浓淡等不同。你们注意观察了吗?你们可能不会观察。今天我们学习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散文《绿》,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绿表现绿的。

  2、揭示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可用多媒体显示)(1分钟)

  1)、对应生活理解生字生词反映的生活情景,理解生字生词。

  2)、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作者观赏梅雨潭的情景,观赏绿的情景,认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景,学习作者观察自然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学会观察生活认识生活。

  二、学生自读、自主感悟生活,老师巡视、督促,鼓励学生多问,培养学生勤学多问的习惯。(10分钟)

  学生自读课文、自读注释、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感悟生活、质疑提问,探究自读问题“课文反映什么生活”和“梅雨谭绿的特点怎样”等,准备对话交流。但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就不交流了,提供材料让学生自读一下就行。

  三、和谐交流,共同提高。(30分钟)

  1、检查朗读,学习朗读。先品听朗读录音,后指名学生朗读,并点评。

  2、交流学习生字生词,对应生活理解生字生词。

  1)让几个学生读生字,并纠正错误读音,想象生字反映的生活情景。

  踞(jù)薄(bó)阴绺(liǔ)棱(léng)角

  穹(qióng)尘滓(zǐ)皱缬(xié)什刹(shíchà)

  明眸(móu)善睐(lài)挹(yì)掬(jū)

  2)、多媒体显示生词和解释,让学生对照解释用自己的语言配合动作表情说说生词反映的生活情景,检查学生理解词语情况。

  惊诧:惊讶诧异。

  镶:把东西嵌进去或在外边加边。

  绺:量词。

  尘滓:这里指杂质。

  蕴蓄:积累或包含在里面而未表露出来。

  3、共同感悟生活,解决“课文反映什么生活”的问题,让学生说说课文反映的生活,说说自己的认识和感悟,同时老师追问。学生发言和老师追问略。师生对话,思想交锋后,根据预设要点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学生发言后,多媒体显示内容要点)

  课文反映作者第二次到仙岩梅雨谭在梅雨亭看梅雨瀑的情景,反映作者在梅雨谭观赏梅雨谭奇异的绿的情景,反映梅雨谭奇异的绿,反映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景。为了促进学生思考,追问:你觉得梅雨谭的绿怎么样?你能描绘得出来吗?共同探究,思想交锋略。

  4、共同探究自读问题:梅雨谭绿的特点怎样?共同探究,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

  这是梅雨谭特有的绿,这是梅雨瀑特有的绿。“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她松松的皱缬着”、“她轻轻的摆弄着”、“她滑滑的明亮着”,像少妇的裙幅,像初恋的处女的心,“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宛然碧玉。不淡不浓,不明不暗,不像什刹海绿杨那样太淡,不像虎跑寺‘绿壁’那样太浓,不像西湖太明,不像秦淮河太暗。真是恰到好处。

  四、结语,布置作业。(1分钟)

  1、抄写生字生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本节课学习目标。(2分钟)

  1、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运用烘托和衬托的方法表现梅雨潭的绿,培养学生表现自然表现生活的能力。

  2、感悟生活,品味语言,学习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二、学生自学、自主感悟生活,解决“课文怎样反映生活”的问题,老师巡视、督促,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培养学生勤学多问的习惯。并品味语言,点对点迁移运用作者表现绿的方法反映生活,培养自己表现生活的能力。(12分钟)

  学生自读、感悟、提问,老师指导答疑,师生准备交流。

  三、和谐交流,共同提高。(30分钟)

  1、共同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发动学生说说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进行交流。学生发言,老师追问,思想交锋后,为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

  1)、运用比喻来反映梅雨潭绿的美。绿是无形的,难以捉摸的。但作者运用比喻把它的“形”反映出来了。一篇短文中就用了二十多个比喻。如把梅雨潭的绿比做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一块温润的碧玉,一块融化了的蔚蓝的天。再如作者说“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像少妇的裙幅,像初恋的处女的心,“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宛然碧玉。这些比喻从不同角度对梅雨潭绿的亮度、纯度等加以表现,反映梅雨潭醉人的绿和醉人的美。

  2)运用衬托和烘托的手法来反映梅雨潭的绿的美。文章题目是“绿”,文章赞美的中心是梅雨潭的绿。可是开篇之后却花较多的笔墨写梅雨潭,又写山,写岩,写亭,写天,写草,这些都是为了衬托梅雨潭的美,又是为了衬托梅雨潭绿的美。为了表现梅雨潭的绿恰到好处,作者还以北京什刹海绿杨的太淡,杭州虎跑寺“绿壁”的太浓,西湖波的太明,秦淮河的太暗进行衬托,反映梅雨潭的绿明暗适度、浓淡相宜,恰到好处。追问:生活中许多无形的难以捉摸的东西不好反映出来,你打算怎样反映?共同探究,思想交锋略。

  3)、课文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作者热情地反映了梅雨潭的绿,抒发了自己对梅雨潭绿的倾慕和向往,表现作者对新生活的希望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作者先是融情于景,把强烈的感情倾注在描写中。如作者对梅雨潭的描写。作者还直接抒情。如课文第三段结尾的一段较长的直接抒情,抒发的感情十分强烈。作者一连用九个“你”,又用了“拍”“抚”“掬”“吻”等富于亲切感、抒情性极强的动词,极为充分地表达了作者对那“醉人的绿”的爱恋之情。

  2、品味语言,学习课文准确生动的'语句。品味语言的方法是对应生活,感悟生活,把语言反映的生活情景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这种方法和理解字词、课文的方法是一脉相承的。重点品味下面五句话的含义:

  (1)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追问:“踞”和“浮”反映了梅雨亭怎样的位置特点?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踞”和“浮”都准确地反映了梅雨亭的位置,把梅雨亭突出山岩凌驾空中的特点反映出来了。)

  (2)、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追问:“送入”和“钻”反映潭水有什么情味,反映作者有什么情味?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说明潭水有情有意,对游人喜爱有加。这是拟人手法,其实是反映作者对潭水喜爱有加,对绿喜爱有加。)

  (3)、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

  (追问:梅雨潭的绿怎么会“招引”我们呢?我们能“追捉”绿吗?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梅雨潭的绿之所以能“招引”我们,是因为梅雨潭的绿太有无穷的魅力了,以致我们要追捉她了。)

  (4)、我用手拍着你,抚摸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你了。

  (追问:“拍着你”“抚摸着你”“吻着你”说明了什么?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说明作者对梅雨潭的绿喜爱至极。这是作者直接抒情。)

  3、点对点迁移运用,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这篇课文最值得称道的是作者把无形的不可捉摸的“绿”生动形象地反映出来。其反映绿的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生活中有许多无形的不可捉摸的东西,需要我们来反映。今天,我们学习运用衬托和烘托的手法,反映晚霞的“红”,也把自己观察的感受和感情表达出来。烘托是从周围的事物慢慢突出描写对象,是渲染;衬托是两件相同的事物,进行比较,有正面比较和反衬,突出描写对象。如这样的雨天,烘托出了她忧郁的心情。这两株憔悴的梅花衬托出了繁茂的桃花。用什么来烘托晚霞的红呢?可以描写傍晚的天空、白云、高山等来烘托晚霞。用什么来衬托晚霞的红呢?这就要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文章题目可以是《晚霞》。

  五、结语,布置作业。(1分钟)

  1、完成点对点迁移运用的作文。

  2、课外阅读朱自清另外作品一篇,做好笔记,准备交流心得。

  附(让学生看看,不必讲解):

  1、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藉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

  1916年考进北京大学预科学习,参加五四运动。

  1925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致力古典文学研究,从事散文创作。

  1931年至932年留学英国。抗战前对前途充满胜利信心。抗战胜利后,反对国民党打内战。

  1948年6月,在拒绝“美援加面粉”的宣言上签字。临终前嘱夫人:“有件事要记住,……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

  8月12日,在贫病交加中逝世于北平。毛泽东高度评价他说:“我们中国人民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

  2、时代背景介绍。

  《绿》,写于1924年。当时,南方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战争已在酝酿之中。尽管朱自清并没有投身到革命的激流里去,但他对中国社会的前途,时刻都在关心着;对于以统一为大业的北伐,无疑也是抱支持态度的。他这一时期的思想,基本上还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这反映在他的散文作品里,则表现为格调的明朗,节奏的明快,满蓄着“为人生”、“写实”和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绿》虽然不过是一篇写景文,但只要仔细品味,还是很容易触摸到作者思想的跳动着的脉搏,看到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绿》教案10

  《环球城市 风行绿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字词,了解“绿墙”的创意和价值。

  2.体会作者精当严密又不乏情趣的语言和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教材分析:

  【课文内容疏理】

  第一部分(第1段),中国围墙与众不同,占地多,总长惊人。

  第二部分第一层(第2段),用“迈出国门”引出外国围墙。“壮观”加引号具有极大的讽刺、否定意味。

  第二部分第二层(第3~4段),介绍外国围墙主要是绿墙的优点。

  第6段介绍巴西重视绿化。层次为:楼房绿化用“生物砖”→优化环境的作用→法定的绿化地位→两市绿化结果(举例说明)。

  第5~6段,介绍巴西“植物墙”。

  第二部分第三层(第5~13段),具体介绍外国的绿色围墙。

  段解:介绍澳大利亚绿墙的特色,以首都堪培拉、悉尼和墨尔本绿化为例,介绍没有

  栅(zhà )栏、没有围墙,只有美丽的绿化带——“绿墙”。

  段解:介绍新加坡的绿化,先选择观赏的地点——斯坦福酒店,强调只见绿墙,不见传统围墙。接着介绍原因,是因为绿化已经写入法律。

  段解:介绍日本制造绿墙的部件“生态预制件”。

  段解:介绍尼日利亚迁都发布的取缔围墙令,并介绍今天的收获。

  段解:介绍南非“生态墙”。

  段解:介绍突尼斯的龙牙树为围墙。

  段解:介绍美国华盛顿市今年流行的“绿墙绿门”,及其带来的效益。

  第二部分(第2~13段),介绍外国的绿色围墙。

  第三部分(第14~15段),说明我国也应该提倡以绿墙代替砖墙。介绍我国近年来一些城市所建绿墙的效果。说明在我国以绿墙代替砖墙不仅可行,而且也有很好的效果。阐述以绿墙代砖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者通过引用、对比,说明围墙的功能已随着时代发生了变化,以绿墙代替砖墙好处实在太多。

  【难点分析】

  (1)课文介绍了多种“绿色围墙”。这些“绿墙”有什么样的共同特点?在环境保护方面有什么样的价值?

  共同特点:占地面积少,省料省钱。环境保护方面的价值:绿化美化城市、改善环境、减噪防尘、净化空气、调节温度。

  (2)这是一篇说明文,可课文中有些地方将说明和描写融合在一起。这样写有什么样的作用?

  这样写可以增强说明的效果和文章的可读性。如:

  砌墙垒门的材料是填满泥土的塑料砖,砖的孔洞向外,内植花草蔬菜。苗木出土后,伸出洞外,弯曲向上吸取阳光,怒放各色花朵,结出苞米棒、向日葵、辣椒等,长短不一地垂挂着丝瓜、葫芦等,一墙青菜,满门鲜花。

  这两句读来生动活泼,充满情趣,既是准确的说明,又是形象的描绘。如“伸出”一词具有很强的动态感,“弯曲向上”既说明了具体形态和弯曲的方向,又是逼真的描绘,“怒放”表现了花朵的数量多,也写出了花的情态,“长短不一”侧重于准确说明,“垂挂”侧重于形态的描写。

  【重点分析】

  一 中外“围墙”,外观、材料、建造方式和功能有哪些不同?形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作者认为现代中国城市应该提倡建筑怎样的“围墙”?请你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在书上画出或写出答案,并可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外观上,中国大多是封闭的围墙,外国大多是开放美观的绿色围墙;围墙的材料,中国大多是砖石、钢筋、水泥,外国大多是各种植物;在功能上,中国的围墙只是追求传统的安全、分界,外国的绿色围墙,则既可以绿化、美化市容、市貌,净化空气,调节温度,阻止噪音,挡住风沙,也可以划分户界。

  作者认为中国城市也应该以绿墙代替砖墙。

  二 课文是一篇科学说明文。你认为作者是怎样抓住“环球”“风行”这两个关键词语,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作说明的?课文多次在说明中适当阐述事理,你能举出一两个例子,向同学说说这种写法的作用吗?

  本文是一篇科学说明文。文章扣住“环球”“风行”这两个关键词语,综合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的方法。最主要的又是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先列数字,说明我国公共单位围墙占地的面积之大,使人觉得触目惊心。再举例子,兼加描述,介绍了外国的种种绿墙构建方式和功能。例如,巴西的空心砖育绿,澳大利亚的绿色篱笆,新加坡只建绿篱不建围墙的做法,日本生态预制构件育绿,尼日利亚阿布贾的树墙、藤萝墙,南非博茨瓦纳桑尼塔斯镇的生态墙,北非突尼斯山龙牙树做围墙,美国华盛顿用育绿的塑料砖构建绿门、绿墙。在充分对比的基础上,自然地引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如课文第5段,在介绍了巴西的“植物墙”后,作者议论道:“这种植物墙,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而且可减少噪声和空气污染。”扼要地点出了植物墙的好处。课文最后一段是在前文说明基础上的综合性议论,画龙点睛式地阐明了以绿墙代替砖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课文在说明中适当阐明事理,不仅使读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就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教学设想:

  根据自读课文的特点,分板块教学,重点扣住说明文的特点进行,设置板块,注重课拓展练习。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

  1.由环境保护的话题导入。

  同学们,环保是一个热门话题,谁来说一说环保的意义是什么?(学生讨论)“绿墙”对于环保又有什么意义呢?(学生讨论)

  几幅关于“绿墙”的图片。

  2.检查字词。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lòu( )空 生机ànɡ( )然 裸土( ) 栅栏( )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绿墙? 文章列举了哪些城市的绿墙?

  (2)中外“围墙”在外观、材料、功能方面有哪些不同?

  (3)就围墙的问题,作者提出什么看法?

  2.学生小组交流。

  3.教师明确。

  三、重点问题讨论。

  1.讨论下列问题

  (1)文章用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并说说它的好处。

  (2)课文语言精当严密,不乏情趣,请举例分析。

  2.学生四人一组,分别讨论以上两个问题。

  3.组织学生交流。

  教师准备:

  (1)第八段中“新加坡法律规定,有花园的住宅不筑围墙,让花木供路人欣赏,可予减缴房地产税;住宅楼须距马路15米以上,绿地应占65%,建筑面积占35%。”通过列数字的方法用具体的数目准确说明法律条文的规定,政府对环保的重视,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2)第一段中“据”“不完全”表明作者用语的严密性。

  (3)第十四段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的绿墙来说明绿墙在中国是十分可行的。

  (4)每10栋左右公寓楼组成一个“方街”,即“住宅小区”,“左右”一词写出了实际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5)第一段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将中国围墙之长,占地之多,浪费之大说得很明了,为外国绿色围墙的出现作铺垫。

  (6)用对比论证把中国的围墙和外国的“绿墙”作对比,更能体现出“绿墙”的优越性与为什么受欢迎。

  (7)“围墙虽具有安全、分界的功能,但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已没有多大作用。”“多大”用词严密,说明有作用,但作用已不大。

  (8)“世界上最具特色的城市绿色围墙建筑,首推巴西的‘植物墙’”。本句中的“最”与“首推”用极其肯定的语气点出巴西城市的代表性,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精当严密。

  (9)第五段采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巴西的植物墙,真切,有力地说明了绿墙给生态和环境带来的好处。

  (10)“所谓‘绿色围墙’,就是利用植物代替砖、石或钢筋水泥‘砌墙’”。作诠释,简洁准确地说明何为绿墙。

  (11)“建筑物在‘围墙’内若隐若现,既不损坏城市的环境整体美,也不妨碍市民的视野空间。”“若隐若现”体现了建筑物与围墙搭配产生朦胧的美,用词形象。

  (12)第二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特别提到的是“壮观”一词,加上引号有讽刺之意,针对前文提到的“围墙之长,占地之多,浪费之大”。

  (13)“小草便从里面长出来,绿满墙面。”这里“绿”作动词用,生动地突出了绿墙的盎然生机,语言十分有情趣。新课 标第 一 网

  (14)第13段“砌墙垒门的材料是填满泥土的塑料砖,砖的空洞向外,里面种植花草蔬菜。苗木出土后,伸出洞外,弯曲向上吸取阳光,怒放各色花朵,结出苞米棒、向日葵、辣椒等,长短不一地垂挂着丝瓜、葫芦等,真是一墙青菜,满门鲜花。”这一小段生动活泼,既是准确的说明,又是形象的描绘。段中“伸出”一词具有很强的动态感,“弯曲向上”写出了苗木生长方向和形态,“怒放”一词写出花的数量之多,也写出花那生机盎然的情态。

  四、拓展迁移

  如果我们学校的围墙换成绿墙,请你来设计,你会怎样设计呢?小组合作四人一组讨论,得出一个小组方案。

  小组合作交流。

  成果展示。

  五、课堂总结,作业布置:完成《同步导学》本课练习题“学后巩固强化”部分。

  板书设计:

  环球城市 风行绿墙

  说明对象:环球城市的围墙

  说明方法: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作诠释

  说明语言:准确科学又不乏生动

  教案审核 曹卫萍

  《环球城市 风行绿墙》教学设计二

  扬中树人 华玉英

  教学目标:

  1、 能说说什么是“绿墙”及世界各地“绿墙”的特色,了解绿墙的创意和价值。

  2、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写批注。

  3、学习本文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并体会其作用。

  4、认识到美化净化、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环保建议,并为自己的学校设计“绿墙”。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要求略读的科学说明文,且学生已在前面两篇课文中学会圈点勾画进行批注的阅读方法,所以这篇文章当以引导学生自学、自读为主,进一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文章内容,确定本文重点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世界各地绿墙的特点。

  2、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

  3、造成中外围墙不同的历史根源与文化根源。

  4、进一步学会圈点勾画作批注。

  教学设想:

  作为初三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多较强,加上这是一篇略读说明文,所以尽量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又由于只有一课时,且文章篇幅不短,所以在课前预习方面作出严格而明确的要求,课上以交流、讨论为主,老师相机引导,增强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课前预习:

  1、 初读课文,借助词典等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字词的音形义),划出你认为重要的字词。

  2、 再读课文,注明段序,试理清文章思路,并概括大意。

  3、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标注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并试析其作用;同时用红笔标注疑问(?),留待上课时交流讨论。

  课堂学习:

  一、导入

  出示一组绿色植物的“墙”和砖瓦砌成的围墙图片,让学生说说喜欢哪种墙,并说明理由,然后引出课题。(板书:环球城市 风行绿墙)

  二、交流预习(前后四位同学为一组,交流预习情况)

  1、 重要词语(音形义),然后教师出示词语,指名读

  如:镂空 浏览 雄踞 卓著 过滤 取缔 栅栏 颁布

  2、理清文章思路:先在组内讨论交流,然后集体明确(可找二生板书,然后集体订正)。

  第一部分:(1)从中国围墙与众不同说起。

  第二部分:(2—13)介绍外国的“绿色围墙”。

  引出外国围墙

  介绍外国围墙主要是绿墙的优点

  具体介绍外国的绿色围墙

  第三部分:(14—15)说明我国也应该以绿墙代替砖墙。

  3、 复习说明文的相关知识(重点复习说明顺序、说明方法,接着先在组内交流文中运用

  了哪些说明方法,并试析其作用,然后选代表集体讨论落实。)

  (1)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打比方、列图表、作诠释等。

  (2)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如:

  作比较:

  从全文来看,中外围墙的比较,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库里蒂巴市战前战后绿化的比较。通过比较来增强说服力。

  举例子:

  作者为了说明环球城市建设绿墙的情况,举了世界各国的典型例子。在说明巴西绿墙建设的成果时,再举了巴西利亚被联合国定为“人类文化遗产”,库里蒂巴市被命名为“生态之都为例;在说明澳大利亚的建设成果时,举了墨尔本和悉尼的例子。这样例中有例,环环相扣,使说明更具体可感。

  列数字: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公共单位的围墙总长500多万千米,可绕地球125圈,占地面积1100多平方千米,加上两侧墙脚不能利用的死角,共达3350平方千米。

  说明公共单位围墙之长,围墙的占地面积之大,使人触目惊心。

  库里蒂巴市人口虽然从战后的50万猛增到150万,人均绿地面积却从0.5平方米增加到54平方米。

  说明人口大幅度增加,人均绿化面积也大幅度增加。

  作诠释:

  所谓“绿色围墙”,就是利用植物代替砖、石或钢筋水泥“砌墙”

  介绍了什么是“绿色围墙”。

  4、交流疑问:先组内交流讨论,组内解决不了的,提出来集体讨论。(略,视情形而定)

  三、深入课文,研读探究

  1、中国的围墙与外国的围墙到底有什么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完成下表(先独立思考、完成,然后组内交流,再集体订正):

  中国围墙 外国围墙

  外观

  材料

  建筑方式

  功能

  根本原因:

  2、作者在介绍外国“绿色围墙”时,列举了哪些国家?你最欣赏文中介绍的哪些绿墙?为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总结:占地少 省钱料 美市容 减噪音 净空气 调温度等)

  巴西:“植物墙”、“生物墙”,空心砖上长出小草,绿满墙面,既美观,又减少噪声和空气污染。

  澳大利亚:各国植物园,冬暖夏凉,让路人感觉到在植物园中游览,欣赏到各式各样的花木。

  新加坡:满目只见树木葱茏,芳草如茵,使城市环抱在绿色之中。

  日本:新奇独特的生态预制件建造的绿墙。

  尼日利亚:砖石围墙绝迹,绿树成阴,视野开阔

  南非博茨瓦纳:“生态墙”常年碧绿,有效利用空间,最令人叫绝。

  北非突尼斯:以龙牙树为围墙,结实而美观,挡沙、分界

  美国华盛顿:绿墙绿门,生意兴隆。填满泥土的塑料砖孔洞里,种植花草,怒放各色花朵,结出各种瓜果,真是一墙青菜,满门鲜花。极富生活情趣。

  归纳:从课文中不难发现,一道道绿墙不仅仅是泥墙、石墙、砖墙的替代品,它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环球城市,风行绿墙”。本文主要通过中国和外国围墙的比较,科学地说明了建设绿色围墙具有美化净化城市、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美化城市 保护环境)。(明确本文的写作目的)

  四、小结

  组内小结本节课收获及不足,时间允许的话不妨集体交流。(略)

  五、课外拓展

  1、学完本文,你觉得在发展城市的同时,应如何来进行环境保护?

  (指名多生发言)

  2、 假如学校想建筑绿色围墙,你认为应该怎样建筑才好呢?请联系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两题任选一题)

  板书设计:

  环球城市 风行绿墙

  (1)从中国围墙与众不同说起。

  (2—13)介绍外国的“绿色围墙”。

  引出外国围墙

  介绍外国围墙主要是绿墙的优点

  具体介绍外国的绿色围墙

  (14—15)说明我国也应该以绿墙代替砖墙。

  中国围墙 外国围墙

  外观 大多是封闭的 大多是开放美观的

  材料 大多是砖石、钢筋、水泥 各种植物

  建筑方式 大多是严实而不透缝的 大多是栏杆或镂空网状

  功能 传统的安全、分界 既可以绿化、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调节温度,阻止噪音,挡住风沙,又可以分界。

  根本原因:

  实施建议:

  要求略读的科学说明文,不妨教师引导,让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为主。

《绿》教案11

  教学目标

  1. 能借助拼音读准11个生字:倒、到、处、找、浅、淡、刮、挤、指、挥”,认识“立刀旁”;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描写“到、刮、浅、淡”。

  2. 朗读课文,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背诵课文。了解作者所描绘的“绿”。

  3. 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重点和难点

  1. 识记本课11个生字。

  2. 能联系学生已有经验,说说“所有的绿集中起来”的情景,做到声音响亮,态度大方,表达清楚。

  3. 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教学准备

  图片、各种绿色的卡片、生字卡片、田字格黑板、录音机、课文录音磁带、配乐磁带。

  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手持春天图)这是一幅由各种绿色绘制而成的图画,知道画中画的是什么季节吗?它给你们带来什么感觉?

  2、师小结:我们刚从冰雪中走来,看到这生机勃勃的绿实在赏欣悦目。绿是春天的象征,还是希望的象征。诗人艾青就写了一首诗《绿》,就让我们跟着他一起走进春天绿意盎然的画卷中吧!

  3、板书课题:7、绿

  4、全班齐读课题。

  说明: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而本文内容抽象,较难理解。通过让学生欣赏绿意盎然的春之图,帮助他们理解绿就是春天的象征,从而迅速拉近他们与课文的距离。

  二、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2、指名分小节读课文。

  教学生字“倒”、“到”、“按”,注意读音。

  3、学习其余生字:“刮、找、挤、指、挥、淡、浅、处”

  (1)在小组中自学生字:在组长的带领下先读准这些生字的字音,再说说你能用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2)抽读生字字音。

  (3)出示生字“刮、找、挤、指、挥”。

  这些生字都是表示动作的词,我们一起来做“我说你做”游戏。

  (4)出示“淡、浅”

  ①通过观察,你发现这两个字有什么相似之处?

  ②书空“浅”的右半部分。

  ③说说它们的的反义词?(淡——浓 浅——深)

  (5)出示“处”

  ①它和我们学过的哪个字很相似?(外)

  ②让学生自编顺口溜:如“外”伸长手臂“处处处”。

  说明:

  识字教学是本环节中的重点,因本文生字数量较多,可根据每个生字的不同的重点难点,分成几块进行教学。“倒、到、按”的重点在读音上,可结合学生分小节读文时随机教授。“刮、找、挤、指、挥”都是动词,可以通过“我说你做”的游戏来帮助学生理解字义。“淡、浅”都有“三点水”,巧的是连它们的反义词“浓,深”也都有“三点水”,教师可以对此进行归纳。“处”则可以通过给“外”编顺口溜的方法来进行识记。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识记每个生字,还对学生进行了识字的学法指导,提高他们的识字能力。

  三、 诵读课文,感悟体会

  1、听着录音(最好配有音乐)轻声朗读全文,边读边思:春姑娘用巧手为我们调出了哪些绿色?

  2、板:黑绿 浅绿 嫩绿 翠绿 淡绿 粉绿 (同时贴出色卡)

  3、感受绿的多:是不是只有这些“绿”?你还知道有哪些绿?(了解省略号的作用)

  4、出示第一小节:难怪作者说(出示第一段),自己轻声读读。指名读。全班齐读。

  5、感受绿的美:这各种各样的'绿,却绿得发亮,绿得出奇?知道“出奇“是什么意思吗?

  6、齐读第一、二小节。

  7、这么多的绿集中在一起,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读读课文三、四、五小节。

  (1)轻声地、自由读三、四、五小节。

  (2)你觉得哪小节写得最有趣,挑选你最喜欢一节再仔细读读。

  随机:第三小节:

  (1)出示文中插图和说话练习。

  说一说:

  风中的 是绿色。

  雨中的 是绿色。

  阳光下的 也是绿色。

  (学生看图,挑选其中一个交流)

  (2)指名读,全班读。

  第四节:

  (1)出示文中插图,帮助学生理解。

  (2)指名读,男女生对读。

  第五节:

  (1)出示说话练习。

  说一说:

  一阵风吹来,小草 ,柳条 ,树枝 , 。

  (2)指读,师范读,全班读。

  8、全文朗读。

  说明:

  文中最有创意的部分要数第三小节,作者将风、雨、阳光也视为绿色的,真可谓是独具匠心。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此小节却是他们最难理解的部分。因此,教学中以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熟读成诵;并通过插图进行说话训练,一来帮助学生走进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之中,二来也为他们提供了语言实践的机会。

  四、拓展运用,指导写字

   *1、拓展运用:春天,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充满了绿色,你见过“所有”的绿集中起来的情景吗?

  2、学生交流,句式训练

  春天到了,校园里 。

  公园里 。

  田野里 。

  3、试背课文。

  4、指导写字。

  (1)做写字准备(手指操、写字歌)

  (2)观“到、刮、浅、淡”4个字。

  (3)注意共同点:左右结构:“到、刮”左宽右窄,“浅、淡”左窄右宽。

  (4)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说明:

  拓展说话训练时,教师应尽可能引导学生使用已积累的好词佳句。但如果时间不够,也可将此练习作为口头回家作业。本阶段以指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为重点,教师要重视示范指导。示范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字各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使学生养成先观察再落实的写字习惯。

《绿》教案12

  学习目标:

  1、能通过圈点关键词句概括行文脉络。

  2、能揣摩抒写绿的形象的句子,探究绿的内涵。

  3、能通过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说出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理解绿的内涵和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作家巴金曾这样评价他,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这是多高的评价!这位作家是谁呢?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陆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拜读他的这篇代表作,去触摸他那高尚的灵魂。

  二、读“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阅读文题,质疑猜读:初读文题,你会生发哪些问题?你最想了解些什么?

  2、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作者叙述了一件怎样的事情?请用一句话作简要概括。

  3、再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在横线上填字分别概括事情的过程。方法:快速阅读,划出关键词句,用规定符号圈点勾画填写。

  绿——绿——囚绿——绿——绿

  学生思考交流,所填字只要符合文意即可。

  三、读“绿”——品读悟情,感受绿的形象

  (一)初步感受绿的形象(囚绿前)

  1、通过对文章内容由概括到具体的了解,可以看出作者对绿有着怎样的情感态度?

  (喜爱之情)

  2、朗读悟情:哪些句子最能表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找出来,读一读,读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学生自由朗读,圈点批注。)

  3、作者为何对绿情有独钟?请你从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

  明确:①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并不感到孤独。

  ②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囚绿的原因)

  (齐声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4、创设情境,与绿对话:选用文中语句,以“我欣赏你,因为你是”的句式说话,表达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体会绿的形象。

  5、归纳总结绿的内涵:在这一阶段,作者心目中“绿”是的象征。

  (生命、希望、慰安、快乐)

  (二)深入感受绿的形象

  1、“囚绿”后,作者对绿的认识又是怎样的?找出文段中描写囚绿后绿的形象的语句(用自己习惯的符号圈点批注)。思考:被囚的绿藤又是怎样的?其中你最有感触的是哪一处?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①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面长得更快。

  ②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③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④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2、深入探究绿的内涵:你对绿的形象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引导学生围绕最有感触处来感受绿的新形象。

  3、总结归纳:在囚绿的日子里,绿藤所表现出的内在美震撼了作者。

  学生总批,教师总结:绿是自然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它是希望,是执著的使者。在作者的笔下,我们由浅入深,感受到了绿的自然之美、绿的执著之美,对绿的形象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四、读“情”——品析悟旨,探究写作意图,

  1、对“囚绿”的行为,作者自称为“自私”,是一种“魔念”。有人认为不可理喻,有人认为可以理解,对此你又是如何理解的?(引导学生辩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方面:作者把绿藤当作他的惟一的“朋友”,囚绿也是爱绿,是爱绿的一种极端的行为,表达了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最后,作者被绿那顽强的抗争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精神所感染,不是又释放了它吗?择绿赏绿也好,放绿怀绿也罢,支撑这些行为的巨大的情感动力是作者对绿深沉不变的爱。

  另一方面:这是一种自私之举,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遏制、一种摧残。

  如果真的喜欢这个事物,那就不能囚禁它,给它自由,让他在自然中求生存……

  2、朗读文章最后一段,引发思考: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表达一种怀念之情吗?方法:结合文中反映时代背景的有关信息,和作者简介资料等理解写作意图。

  教师出示陆蠡资料和写作背景。

  ①陆蠡其人:

  陆蠡,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抗日烈士,原名陆考原,幼时有神童之称。著有三本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陆蠡貌不轩昂,语不惊人,服装俭朴,不善交际;心地坦白,对朋友至诚至义;“不愿说好听的话,不肯做虚夸的事”,“喜欢埋头做事,不求人知”。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上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日,受尽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杀害,年仅34岁。

  ②陆蠡其时其文

  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本文写于1938年,即抗日战争爆发一年后,当时作者留居在已成“孤岛”的上海,被迫与广大文化战士隔离了开来。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国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于是他回顾了一年前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声。沉默、内向的性格,使他的行文含而不露,抒情深沉委婉。

  自由讨论,达成共识,明确:除了怀念之外,作者在写此文章时,还有一种懊悔、自责,更有一种祈祝之情。作者希望有一天能重见常春藤,其实是在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至此,“绿”不仅仅是指那棵普通的“常春藤”了,它是“向往光明、自由、坚强不屈的广大人民”的象征,作者由绿及人,以此表达自己的心声。

  3、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有几种不完全一致的说法,通过对文章的解读,谈谈你的看法。

  ①以常春藤来象征作家以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权、追求光明的形象,从而表达自己渴求民族解放的执着的爱国主义情怀。

  ②因为爱一样东西至于极点,便想把它牢牢占据,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是人类的共性,可爱而愚蠢。对于那些有生命的东西来说,让它生活在最适合的环境,即是一种真爱、最爱,这也许就是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吧。

  ③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讨论明确:三种理解既有同又有异。第一种的主题似乎包容太多了,第二种没有从特定的写作背景去理解,第三种理解比较到位。

  五、读“人”——深情对话,抒写自我心声

  同学们,陆蠡,一个富有强烈爱憎的斗士,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借绿色呼喊出人民的心声,我们接触到了他那颗渴望光明、自由、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此时此刻,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呢?

  六、布置作业

  请你模仿绿藤的口吻,以“朋友,我想对你说……”的句式对作者写一段话,表达绿藤对作者囚绿的理解之情。

  六、课外延伸(见读本)

  阅读《陆蠡故居》,作适当的批注。

  陆蠡故居

  刘长春

  我在天台县县长任上的时候,曾经瞻仰过陆蠡的故居。

  那一天我到平桥镇检查工作,时间很充裕,便想起这儿曾是陆蠡的血地,他奇特的人生秉赋应该是来自周围的这片山水——这是我读黑格尔《历史地理》的一个启示。于是,我和陪同的一位朋友直奔岩下村而去。

  说陆蠡奇特,有一点儿根据。十岁时,他被人目为“神童”;上大学时读的是机械工程专业,身后却留下了“绝代散文家”的美名;同时,翻译了法国诗人兼小说家拉玛尔丁的长篇小说《葛莱齐拉》与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罗亭》和《烟》等名著。第一次读他的《竹刀》,那位无名的年轻人为了山民的利益将竹刀深插进奸商的肚子里,在公堂上又将竹刀同样插入自己手臂的勇敢与坦然,就曾经让我十分惊异。扳指计算着陆蠡的年龄,感受的却是一个青年的强烈爱憎与勇于承担的刚烈。那时我就觉得如此写实的人生场景只能来自于生活,而无须什么深奥的技巧。一篇激动人心的散文,究竟需要多少技巧?我说不明白,然而我知道它来源于作家的那一颗心灵。陆蠡曾说:“世界上,应有更高贵的东西。”高贵的是心灵的性质。难怪李健吾先生作出这样的评价:“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玉般的心灵。”

  今天我终于走近了陆蠡,走进了这位作家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让人觉得那样地亲切、熟稔而又充满神秘。

  这座始建于民国初期的三合院,属于典型的江南民居的建筑构架。推开大门,没有听到读书声,也没有听到孩子奔跑上气不接下气的喘息声与铜铃一样的笑声,昔日的喧闹在时间的河床里沉寂了,就像流水淹没了礁石。我忽而想起,陆蠡离开家门都已经数十年了,这里曾经有过的悲欢离合,如秋风掠过树梢的一阵叹息消失得无影无踪。走过杂草丛生瓦砾满地的天井,我忽然发现一株生长于石缝中的藤萝,它舒展开折叠的绿叶,有如倾泻的一道绿色瀑布,从东侧屋外的墙头飞流直下。我记得陆蠡是喜欢而且留恋于绿色的,他曾经写下的《囚缘记》,也就是为了在孤独中留住那片绿色和它对语,于是孤独随之消失在绿色生命的伸展里。由是,我也就了解了他的希望与快乐。一个内向与深沉的人,整日耽于思索,是不希望有更多的人惊扰他的。轻轻的,我把脚步放轻,然后走进厅堂、登上楼阁,一眼又瞥见窗外挺立的山岗与终年不断的溪流。当年,陆蠡就经常站在这里,眺望这山这水,相对无言,除了陶醉,还有在宁静中自由放飞的憧憬。在杭州读书,在厦门教书,在上海编书、写作,多年在外漂泊。他总是“如怀恋母亲似的惦记起故乡的山水”,在它面前“总是可以照见我自己。”——因为故乡的山水是进入他的灵魂与血液的东西。

  我在这空落与破败的院子里徘徊,墙外绿黄斑驳的枫树在风中摇曳,夕阳的余晖映着一角青苔暗长的高墙,又把它的影子投射于庭前。我不知道,七八十年来,也是在这条长长的围廊上,曾经走过谁?曾经有谁邂逅?曾经有什么样的抚今追昔?我进来时,大门早已紧闭,不,是虚掩着,人去院空。一切都留在了昨天,而昨天已经古老。走出陆蠡故居,我对身边的朋友说: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陆蠡?

  陆蠡是1919年初秋走出故居的,从此他就永远没有回来。

  有家不归的人,一定有他自己的追求。

  ……是1941年的夏天,丧偶五年多后的陆蠡在上海“孤岛”再婚。婚宴上,人们第一次看见他穿了新袍子,手里提着酒壶不怎么娴熟地为宾客斟酒。他本来是不喝酒的,可是他却丢下一句使人一想起来便不禁要流泪的话:“等抗战胜利了,我们要买大缸大缸的酒,排在门口,任过路的人随便痛饮!”八年抗战,终于如他瞻望的那样迎来了胜利,可是陆蠡却在他婚后的两个月后突然地失踪了。

  陆蠡的朋友巴金、黄源、柯灵、许杰等四处打听他的下落,登了广告寻人。听说他进了南京的监狱,天气冷了,怕他受冻,朋友又把棉袍子寄去,结果退了回来,退件的理由是:查无此人。

  有家不归的人,他到哪里去了?后来,我们才知道,他负责的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遭受了日本宪兵的大搜查并被抓去了两名员工,为了讨回一个“公道”,他竟上门说理去了,一去从此不返。他的朋友吴朗西说过这样一句话:“他的个性是死硬的,在任何强权的前面是不会低头的。”陆蠡的死,想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忽而,我又想起《竹刀》里的那个无名的年轻人,因为官府不相信竹刀能刺人,“他拿了这竹刀捏在右手里,伸出左臂,用力向臂上刺去。入肉有两寸深了,差一点不曾透过对面。复抽出这竹刀,掷在地上,鄙夷地望着臂上涔涔的血,说:‘便是这样’。”——表里如一,简白传神,一个反抗压迫者的形象,铁骨铮铮地站到我的眼前。

  陆蠡之文,一如陆蠡之人;陆蠡之人,亦如陆蠡之文。

  从陆蠡的故居走出,往事如水沿着记忆的裂缝流动起来……一抬头,眼前又见一条蜿蜒的清流,一条清澈的非常非常纯粹可以照见人面与眉目的流水,那是始丰溪——天台的母亲河。它从大山发源,曲曲折折,奔奔波波,流到了陆蠡故居的门前,然后又在这屹立了亿万年的岩岗峭壁下,绕了一个小湾,挟带着风声与豪笑,直奔东海而去……

  一晃八年,我没有再见陆蠡故居。难忘它,写信给天台的朋友让他给我拍张照片,以慰思念。照片里的陆蠡故居更加颓败了。它让我长留一个遗憾:我在县长任上时应该拨点款整修一下,派个人管理它,现在却难以办到了。在时间的风吹雨打下,在满地落叶无人扫的时候,陆蠡烈士的故居还能坚持多久?

  陆蠡的散文《囚绿记》,写作者在上海“孤岛”时期,怀念在北京的生活:窗外的两枝碧绿的长青藤被自己牵进迎窗的案头,然而这“囚进”屋里的绿藤,尖端仍朝着窗外的阳光,颜色却一天天变得萎黄,枝条也细瘦起来。直至抗战爆发,作者被迫南归,才将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释放,并真诚祝福它繁茂苍绿。这篇散文写的是“囚绿”的故事,实际上是含不尽之意自在言外,他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也是作者期望沦陷的祖国山河,早日摆脱日寇黑暗统治,重获光明自由的内心意诉之于外象。他的这种内心意诉没有赤裸裸的直说,而是采用“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借两枝绿藤的想象描写,而启人联想,让人寻味。正如黑格尔所说:“在具体的感性想象中显现普遍性的真实。”散文能写到这份上,也就有了深沉的意境。所以意境常用曲笔,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给人留下思维空白,把人引向一个高尚的精神境界。

  [教学后记]

  散文的阅读鉴赏,是学生感到有难度的,尤其是平常课余阅读文学作品较少的同学,更感到困难。

  经过一番思量,决定巩固强化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从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引导学生学会读散文。

  这是一篇用象征手法写的散文,读懂它的难度更高些,由于抓准了关键,在一个个教学思考题的引导下,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认识逐步深化,最后水到渠成,明确了本文的象征意义。学生也学会了该怎么读这类散文。整个教学过程显得自然、流畅,且有深度,这得益于对作品特色和学生认知特点的准确把握和充分尊重。

  从充分加强学生主体地位角度看,教师语言多了一些,如能多引导学生小结,那么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将更有利。

《绿》教案13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本文精巧的构思艺术。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品味本文纯朴清理的语言。

  教学重点以及难点: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学习这篇课文,可以采用半扶半放的方法,让学生读书动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课的课题为《囚绿记》,根据事先你对课文的预习,你能解释一下课题的意思吗?(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文题是文章的眼睛。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 )——( )——囚绿——( )——( )

  (教师举例:比如我从第8小节的“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中概括出“囚绿”。)

  三、研读课文,品味语言,揭示主旨。

  过渡:在这过程中始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爱绿)

  1.“爱”在文中表现的最为明显,作者寻绿、赏绿、囚绿、放绿、怀绿都是出自于对绿的爱。文章对“爱”的描写花了相当的笔墨。请同学们再次跳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作者抒发爱绿的句子,关键词语用“·”圈出,并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处,读一读,在书的空白处写下你的感悟。

  (1)教师举例:“爱”的句子:第8小节“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我的感悟:两个“装饰”的含义不同,第一个“装饰”有点缀、装点的意思,第二个“装饰”是指排遣的意思,两个比喻表现了作者对生命中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2)友情提示:你还可以从修辞、感官等角度进行赏析。

  (3)教师点拨:我认为作者不爱绿,文章第10小节:“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中的“不快”表现了作者并不爱绿,对吗?

  (“不快”是因为作者爱绿而剥夺了常春藤向往阳光的自由,他的“不快”和所谓的自尊心被“损害”是咎由自取,反衬出了他对绿的喜爱。)

  2.作者笔下的绿究竟有何魅力让作者如此喜爱痴迷呢?请你用括号标出作者写绿的句子,并归纳一下“绿”有何品质?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3.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表达对这绿色常春藤的热爱与赞美吗?还有更深层次的目的吗?请同学们先从文下注释中去了解一下作者,并从课文中去寻找一下反映时代背景的句子。

  学生介绍,教师补充,然后填空。

  作者通过写在孤岛生涯中“囚绿”的故事,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赞美了 ,采用了 的写作方法。

  (赞美了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4.再次强调“托物言志”,明确其含义。可以以《白杨礼赞》为例。

  5.总结:文章贵在立意,立意贵在真实、深刻,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囚绿记》就是这样的文章,值得我们借鉴学习,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都能养成读书动笔的好习惯。

《绿》教案14

  教学目标

  1、会列提纲,并按提纲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描写绿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是如何抓住特点写景物的。

  4、感觉西湖景色美,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西湖的美景。

  教学难点

  领悟“绿色,是生命的颜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

  3、简介本文的时代背景。

  写这篇文章时,南方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战争已在酝酿之中。尽管朱自清并没有投身到革命的激流里去,但他对中国社会的前途,时刻都在关心着;对于以统一为大业的北伐,无疑也是抱支持态度的。他这一时期的思想,基本上还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这反映在他的散文作品里,则表现为格调的明朗,节奏的明快,满蓄着“为人生”、“写实”和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绿》虽然不过是一篇写景文,但只要仔细品味,还是很容易触摸到作者思想的`跳动着的脉搏,看到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二、整体感知

  1、让学生通过媒体资源欣赏大自然的绿。

  2、听课文朗读,想一想在朱自清的眼中“绿”是怎样的呢?

  3、学生听完课文后,自读,扫除字词障碍。

  三、品味课文,细节分析

  1、思考问题:文章以哪个词为文眼,点题?

  (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2、第二自然段写梅雨潭,主要立足哪两个观察点,作者观察到了什么?

  (第一观察点:山边;观察到了梅雨瀑,第二观察点:梅雨亭边;观察到了梅雨潭的环境)

  3、为什么作者在第二段没有直接写梅雨潭的绿,却写梅雨瀑和梅雨潭周围的环境?

  (描写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交代梅雨潭的绿的成因,写“梅雨瀑”是用来作陪衬,以显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

  4、第三段作者主要立足于哪个观察点,看到了哪些景致,运用了什么手法,把对梅雨潭水绿的审美感受描写得淋漓尽致。

  (第三段作者主要立足点是梅雨潭边。观察到了梅雨潭的绿。对绿的总感受:醉人、奇异、似近似远)

  拟人

  踞、透、扯、送、钻、招引、摆弄

  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形色、深度)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涟漪)

  比喻

  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荡漾)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波光、软嫩)

  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清澈)

  对比

  北京什刹海拂地绿杨(太淡)

  杭州虎跑寺的绿壁(太浓)

  西湖的波(太明)

  秦淮河的波(太暗)

  裁你为带赠给那轻盈的舞女

  联想

  挹你为眼,赠给那善歌的盲妹

  5、文章在结构上有何特点?结尾比开头多“不禁”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文章在结构上首尾呼应。“不禁”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赞美之情,抒发了作者对她的无比喜爱之情。文章从比喻到比较映衬到联想再到转换人称、直接呼告,感情逐渐转浓,直到不能自已。)

  四、探究学习,拓展思维

  参照课文读书动笔示例,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把你认为最为精彩的语句用适当的符号标示出来。

  五、美文品读,合作探究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本文,模仿《绿》写一篇鉴赏小短文。

《绿》教案15

  教学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老奶奶是怎样培育出纯白色的金盏花的。

  3、懂得从不放弃、坚持不懈、充满信心就会成功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懂得只要具有坚定信念、永不放弃的精神,就会取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主见这句话的意思,初步培养自主意识。

  教学准备:

  1、课文录音。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题引入

  板书课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检查读书效

  果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小结

  同学们,我们的双手有什么作用呢?你们注意过我们的手指是什么颜色的吗?

  板书课题:6绿手指

  出示问题:绿手指指的是什么?人们为什么称她为绿手指?

  出示生字卡片,练读。注意读好翘舌音、平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

  指名分段朗读,教师正音。

  再读课文,思考:你读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

  读完课文,我们回忆一下,每一段讲了什么意思?现在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请小组代表发言。

  请你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在小组内读一读,说说喜欢的原因。

  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注意读正确、流利。

  你读懂了什么?

  是呀,简简单单的三个字,说出了人们对园丁的称赞,被人们称为绿手指可真不简单,那你们知道这位老奶奶为什么被人们成为绿手指吗?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课文。

  学生自由发言.

  读课题,对课题质疑。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绿手指、称赞、金盏花、伺弄、沮丧、满怀信心、兑现、验证。

  读生字。

  分段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准。

  学生针对课文进行自主学习、交流、互相质疑。

  小组内互相交流,推代表准备发言。

  反馈学习情况。各小组互相补充修改断意。

  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小组内进行评价。

  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理解绿手指的含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26段。

  2、学习课文、抓住课文重点词语,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导入新课

  精读课文,学习重点段落

  总结全文

  听写本课生字、词语。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讨论老奶奶是怎样培养出纯白色的`金盏花的?老奶奶培育的结果怎样?

  听取小组学习情况汇报。

  小结:这为老奶奶精心伺弄金盏花,她挑选一株颜色稍微淡的,让其自然枯萎,第二年把它的种子种下去,然后在挑选颜色淡的花的种子栽种,循环往复,经过了20年,终于开出了一朵纯白色的金盏花来。

  出示文中重点句就这样,一年又一年,春种秋收,循环往复。老奶奶从不沮丧,从不怀疑,从不怀疑,满怀信心地栽种着金盏花。

  你想对老奶奶说些什么

  起初,家里人对这件事情是什么态度?家人为什么那样说?(引导学生从第二自然段中找出理由)

  此时,你认为老奶奶的佳人会说什么?

  当老奶奶把这纯白色的金盏花的种子寄给园艺所时,有发生了什么事情?

  此时,老奶奶又怎么对他们说的?

  你们说老奶奶能种出黑色的金盏花吗?

  你能说说黑色的金盏花是怎样种出来的吗?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或收获?

  小结:是呀,不论我们做什么事情,只要认定目标、持之以恒,再困难的事情都会办成,这就是有志者事竟成。

  听写。

  回顾课文主题。

  朗读课文。

  组内讨论学习,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

  反馈学习情况。

  朗读重点句就这样,一年又一年,春种秋收,循环往复。老奶奶从不沮丧,从不怀疑,从不怀疑,满怀信心地栽种着金盏花。

  谈感受。

  有感而发,自由发言。

  因为老奶奶根本不懂植物遗传学,而且连植物学专家都做不到,所以老奶奶家里人一致反对老奶奶做这件事。

  奖金不能兑现,因为年代久远。

  只想问一问,你们想不想要黑色的金盏花?我也能种出来。。。。。。

  自由发言。

  联系实际谈感受。

  板书:

  6、绿手指好园丁老奶奶认定目标、坚持不懈

【《绿》教案】相关文章:

《绿》教案12-16

《绿手指》教案01-03

《西湖的绿》的教案09-22

《绿》教案209-30

爱绿护绿主题班会教案03-13

《绿手指》教案范文02-27

《囚绿记》教案01-03

囚绿记 教案12-17

《囚 绿 记》教案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