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案

时间:2023-01-10 12:46:33 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中生物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教案(精选15篇)

高中生物教案1

 一、激发兴起,导入新课

  教师在上课之初,可以提问学生,谁愿意说一说自己有无曾经对某种物质过敏的现象?如果学生不愿意承认,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打消顾虑,指出大多数过敏反应来得快,去得也快,一般不会引起组织细胞的损伤。也可以请学生说一说听过见过的别人的过敏反应,指出过敏反应虽然是一种常见病,却和人们谈虎色变的艾滋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癌症一样属于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了解这些病的发病机理,有效地防病治病是我们学习、研究免疫学的重要目的。

  二、复习旧知

  引导学生回忆什么叫免疫,回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理解到人体的免疫功能正常时可以对非己抗原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发挥免疫保护作用。当免疫功能失调时,就可引起各种疾病。

  三、学习新课

  (一)过敏反应

  请负责该内容的调查小组介绍相关资料,在可能的范围内让学生把他们掌握的内容说足说透。学生事前准备的文字材料、数字、图表要用摄像头当堂打出来,效果会更好。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1.过敏反应的举例和类型

  学生举的实例可能会很多,尤其是走访专家医生和查阅资料之后,正好弥补了教材内容的不足。因为课本上讲的只是临床上最常见的I型过敏反应疾病,其他类型的均未涉及,所以如果学生举的实例中除了有书本上的实例外,还有如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教师也要肯定,因为有些自身免疫病其发病机理相似于Ⅱ型、Ⅲ型、Ⅳ型过敏反应。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能引起I型过敏反应的物质与具体的过敏反应症状联系起来,例如:

  全身性过敏反应:引起过敏性休克,主要是药物过敏,如青霉素、头孢霉素,普鲁卡因,链霉素等。

  呼吸道过敏反应:引起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如花粉、尘螨、真菌、毛屑等。

  消化道过敏反应: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甚至休克,如鱼、虾、蟹、蛋、奶等食物。

  皮肤过敏反应:引起麻疹、湿疹、血管性水肿,如药物、食物、肠道寄生虫、冷热刺激等。

  这样进行总结,学生以后再遇到类似情况可以自己判断,有效预防。

  2.过敏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在总结上述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上述反应就属于过敏反应,而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就叫过敏原,由于I型过敏反应同学听到见到的比较多,它的三个主要特点也容易理解,即:

  ①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②一般不会损伤组织细胞;

  ③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3.机理

  过敏反应发生的机理是一个复杂和抽象的过程,按照书上的示意图和文字叙述,学生可能不易理解,学生汇报查阅的资料也可能过于复杂。教师可将I型过敏反应发生的机制划分为三个阶段:

  ①致敏阶段:过敏原进入机体后可选择诱导过敏原特异性B细胞产生抗体应答,此类抗体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即课本上所说的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的某些细胞,其中肥大细胞分布于皮下小血管周围的结缔组织中和黏膜下层,而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分布于外周血中)的表面相结合,而使机体处于对该过过原的`致敏状态。通常这种致敏状态可维持数月或更长,如果长期不接触该过敏原,致敏状态可自行逐渐消失。

  ②激发阶段:指相同的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通过与致敏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抗体特异性结合,使这种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释放的生物活性介质除了组织胺以外,还可以是前列腺素D2、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但它们的作用都相似,都可引起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强,腺体分泌物增多。

  ③效应阶段:指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器官,引起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的阶段。根据反应发生的快馒和持续的时间长短,可分为早期相反应和晚期相反应两种类型。早期相反应主要由组织胺引起,通常在接触过敏原数秒钟内发生,可持续数小时,晚期相反应由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引起,在过敏原刺激后6~12 h发生反应,可持续数天。

  4.防治措施

  关于过敏反应的防治措施,学生调查后会汇报得比较全面。否则,教师可简要介绍过敏原皮肤实验的方法、脱敏治疗、扑尔敏、苯海拉明等药物防治的机理。

  (二)自身免疫病

  1.概念和举例

  由责该部分内容的小组汇报调查憎况,使同学们了解除了书上的实例,还有哪些病也用于自身免疫病。学生可能会涉及到的自身免疫病还有: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重症肌无力、肺出血肾炎综合症、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肾小球肾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等,总结这些病的共同特点,都是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了损伤,并出现症状,引出自身免疫病的概念。

  2.发病机理

  关于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理,具体过程各不相同。课本上仅以风湿性心脏病为例,讲了由于分子模拟而导致自身抗原出现的过程,与之相类似的还有流感病毒、多瘤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它们都与正常细胞或细胞外成分有相类似的抗原决定簇,针对这些病毒,抗原决定簇的免疫应答可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可萨奇病毒感染激发的免疫应答可攻击胰岛B细胞,引发糖尿病。链球菌有多种抗原蛋白与人体肾基底膜有交叉抗原,也可引发急性肾小球肾炎。多种徽生物因其热休克蛋白与人的热休克蛋白以及多种组织有交叉的抗原,可引起类风湿性关节炎、心肌炎、馒性活动性肝炎。而书上小字介绍的红班狼疮的病因与上述病因并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教师可根据实际憎况简要介绍。

  教师可创设问题情境:预防自身免疫疾病应注意什么?

  学生根据上述发病原理分析讨论,应该理解到:由于多种们原体的感染可邀过抗原模拟的方式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所以采用疫茵和抗生袁控制病原体的感染可降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率。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上述两类疾病在免疫反应上有什么相似点?学生邀过分析思考这个问题,理解免疫失调的含义,包括过强和过弱两个方面。上述I型过敏反应就可以理解为因免疫反应过强而造成的免疫失调,但通常不损伤组织细胞;而免疫反应过强坯可能造成不能识别自我成分而患自身免疫疾病。那么免疫反应过弱又会出现什么结果呢?这样引出免疫缺陷病的概念。

  (三)免疫缺陷病

  1.免疫缺陷病的概念及特点

  由学生汇报收集资料的结果,首先明确免疫缺陷病的概念,是指由于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教师还应从概念出发引导学生思考该病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学生通过分析推理应该理解到该病的共同特点是:由于对各种病原体的易感性增加,患者出现反复的、持续的、严重的感染,如气管炎、肺炎、中耳炎、化脓性脑膜炎、脓皮病,甚至于恶性肿启的发病率比同龄正常人高100~300倍。

  2.免疫缺陷病的种类

  学生汇报的免疫缺陷病可能有多种,教师应引导学生划归到书上提到的两种类型中,即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①对于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的概念学生容易理解,但书上并没有举出实际的病例,教师可视具体情况介绍几种病例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如性联无丙种球蛋白症、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伴湿疹血小板减少的免疫缺陷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等。

  ②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到其实大多数免疫缺陷病主要发生于出生后较晚时期,属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病。书上的概念中提到“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学生可能会对这些因素非常关注,教师或调查小组的同学可以向学生介绍常见的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因素,如营养不良、感染、药物、肿瘤、手术、外伤、烧伤、脾切除等。接着教师指出,艾滋病就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人体而引起的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疾病,调查小组的同学可以展示他们收集到的关于艾滋病的图片、数字、录像等,学生或者通过自学,或者在调查小组同学的引导下明确以下内容:艾滋病的全称、病原体及存在部位、发病机理、症状、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其中关于发病机理因为涉及到前面讲述的免疫应答的内容,学生对课本上“特别是能够侵入T细胞”存在疑问。例如,侵入的到底是哪种T细胞?除了侵入T细胞还能侵入哪些细胞?对此教师可适当展开:HIV的表面有一层糖蛋白分子,其构象正好和助T细胞上的一种糖蛋白互补,两者结合后病毒得以进入助T细胞。但另外一些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和一些B细胞,甚至其他一些组织细胞如脑细胞,也可被HIV侵入,后者使有些艾滋病患者有严重痴呆、行动迟缓、记忆力丧失等症状。因为助T细胞是两种免疫系统都要依靠的细胞,助T细胞大量被消灭,患者将失去一切免疫功能,而各种传染病将乘虚而入,患者最后常因心力衰竭而死亡。由于艾滋病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教师最后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艾滋病和艾滋病患者?目的是引导学生既要重视又要消除不必要的恐慌,同时做到全社会都来关心艾滋病患者。

  (四)免疫学的应用

  1.免疫预防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种人痘的方法预防天花是人类免疫预防的开始,借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然后回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理解机体受到病原体感染后,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和效应T细胞,从而提高对该病的免疫力,这正是免疫预防的基本原理。接着教师提出启发性问题:

  (1)什么叫免疫预防?

  (2)什么叫疫苗?你知道用来预防接种的疫茵有哪些?

  (3)免疫接种可以预防所有的传染病吗?为什么?

  学生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理解到,预防免疫就是采用人工方法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来预防疾病的方法。免疫预防常用的方法是预防接种疫苗,而国际上把细菌性制剂、病毒性制剂以及类毒索统称为疫苗。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我国推荐的儿童免疫程序,并且指出像艾滋病等很多传染病的疫苗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制,需要更多人的共同努力。

  2.免疫治疗

  请学生根据书上所提供的免疫治疗的常规方法及两种具体方法,思考下列启发性问题:

  这两种方法分别是针对哪两种免疫系统起作用的?为什么?

  免疫治疗是否只是加强免疫系统的作用?为什么?

  从上面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注意,对于体液免疫的缺陷和细胞免疫的缺陷应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从上面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注意,“调整”二字的含义,包括免疫增强和免疫抑制两种疗法,以此来启发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同时教师举例: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酞胺就常常作为器官移植中的免疫抑制剂来抑制免疫应答。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器官移植的问题。

  3.器官移植

  学生不难理解器官移植的概念和四种类型。教师主要要引导学生分析临床上常用的同种移植及其成败的关键是什么,并使学生理解:一是寻求与受者HLA相配的供者组织或器官;二是使用免疫抑制剂。分析上述第一条措施时要向学生渗透关爱他人的崇高精神境界,分析第二条措施时可以分析患者终生使用免疫抑制剂有什么不良影响,进而引出当前抑制免疫研究的热门——诱导对移植物的特异性耐受,这是最理想的方法,就是指在不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机体免疫系统对某一整套抗原的长期特异性无应答状态,以此来引起学生对当代生物科学的关注和责任感。

  要点提示

  1.各种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很多,教师在课前要多查一些资料,不要轻易否定学生所举的病例。

  2.在本小节所列举的三类免疫缺陷病中,过敏反应和免疫缺陷病属于免疫反应过强引起的疾病,区别在于前者一般不会引起组织损伤,后者会引起组织损伤。而免疫缺陷病属于免疫反应过弱引起的疾病。

  板书设计

  (一)过敏反应

  (二)自身免疫病

  (三)免疫缺陷病

  (四)免疫学的应用

  1.举例和类型

  1.概念和举例

  1.概念和特点

  1.免疫预防:方法 意义

  2.概念和特点

  2.发病机理

  2.种类

  2.免疫治疗:方法 举例

  3.发病机理

  3.防治措施

  3.器官移植:概念 成败关键

  4.防治措施

高中生物教案2

  一、DNA是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

  1。DNA主要位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线粒体、叶绿体中有少量DNA,它们都有复制和遗传的自主性。

  2。同一种生物在不同发育时期或不同组织的细胞中,DNA的含量基本相等。

  3。所有诱发DNA结构变异的因素均能引起生物的遗传突变。

  4。蛋白质不具备以上这些特征。

  二、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

  1。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原理: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在自身遗传物质的控制下,利用细菌体内的物质合成T2噬菌体自身的组成成分,从而进行大量繁殖。

  (2)过程:

  ①用35S和32P分别标记不同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

  ②用被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细菌;

  ③在噬菌体大量繁殖时,对被标记物质进行检测。

  (3)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原理:S型菌可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2)活体细菌转化实验(体内转化)

  过程:

  ①R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

  ②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

  ③加热杀死的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

  ④S型死菌+R型活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

  结论:S型细菌中含有“转化因子”,进入R型菌,能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使小鼠死亡。

  (3)离体细菌转化实验(体外转化)

  ①过程:S型菌 DNA+R型菌R型菌+S型菌;

  S型菌 蛋白质+R型菌R型菌;

  S型菌 荚膜物质中的多糖+R型菌R型菌;

  S型菌的DNA+DNA酶+R型菌R型菌。

  ②结论:S型菌的DNA才是使R型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4)结论:由(2)(3)实验可知DNA是遗传物质。

  思考:人和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主要是什么?

  提示:主要是DNA。

  三、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

  1。过程

  ①TMV A RNA 感染TMV A病毒;

  ②TMV A蛋白质 未感染病毒;

  ③TMV B RNA 感染TMV B病毒;

  ④TMV B蛋白质 未感染病毒;

  ⑤TMV A RNA+TMV B蛋白质 感染TMV A病毒;

  ⑥TMV B RNA+TMV A蛋白质 感染TMVB病毒。

  2。结论:在RNA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

  思考:T2噬菌体、HIV、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什么?

  提示:T2噬菌体遗传物质是DNA,HIV、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名师解惑

  探究:作为遗传物质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染色体与遗传的关系十分密切,化学分析表明,真核细胞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那么,遗传物质究竟是蛋白质还是核酸呢?

  作为遗传物质至少应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1)在细胞生长和繁殖过程中能够精确地复制自己;

  (2)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和新陈代谢;ks5u

  (3)具有储存巨大数量遗传信息的潜在能力;

  (4)结构比较稳定,但在特殊情况下又能发生突变,而且突变以后还能继续复制,并且能遗传给后代。

  科学的研究已经充分证明:核酸具备上述四个条件,所以核酸才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核酸又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有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高中生物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

  2.通过学习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提高有关蛋白质相关计算的能力。

  3.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关注蛋白质研究的新进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

  难点: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及相关计算。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提问:

  之前我们学习过了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如果把氨基酸比喻成珍珠的话,那么这些“珍珠”是如何穿成串儿,成为“珍珠项链”蛋白质的呢?如果告诉你氨基是具有碱性的,而羧基是具有酸性的,那么大胆猜测一下会发生什么?(酸碱中和。)带着这样的思考,接下来共同学习一下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二)新课讲授

  1.蛋白质的结构层次

  过渡:蛋白质是生物大分子,所谓大分子就是相较无机物来说分子量大百倍或千倍以上的分子。比如牛胰岛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5700,人的血红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64500等。

  提问:那么小小的氨基酸是如何组成那么大的蛋白质的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本,说一说从氨基酸到蛋白质大致有哪些结构层次。(经历了二肽→三肽→多肽,通过盘曲、折叠形成了具有空间结构的蛋白质。)

  过渡:这种氨基酸和氨基酸的连接方式称为脱水缩合。

  2.脱水缩合过程

  组织学生自学课本,说出脱水缩合的含义: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的水,这种结合方式叫做脱水缩合。此时重点强调肽键的含义及写法。

  活动(角色扮演):请4位同学分别扮演一种氨基酸,如果每位的右手代表氨基,左手代表羧基,然后站成一排,相邻的同学手牵手,牵手的'部分可以称作什么?(肽键。)

  问题:

  怎样才能更高地还原脱水缩合过程?(每人右手拿着NH和H的卡片,左手拿着CH和OH的卡片,一个同学和另一个同学左右手相连的时候,拿掉H和OH的卡片。)

  其他同学观察,4位同学站成一排,会形成几个肽键?脱去几分子水?(3;3。)

  如果是5位同学呢?(4;4)6位同学呢?(5;5。)

  继续提问:那么n个氨基酸形成一个肽链时,脱掉几个水分子?形成几个肽键?如果n个氨基酸形成m条肽链呢?(n-1;n-1;n-m;n-m。)

  (三)巩固提高

  提出启发性问题:如果4位同学站的不是一排,是一个圈,结果跟之前的有什么区别?(形成环肽,形成4个肽键,脱去4个水。)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其他同学点评,总结结论。

  (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如果同学们在进行角色扮演时,改变站位、人数、人员等等,结果又是如何?形成的蛋白质是一样的么?请同学们课下进行活动,并且探究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下节课进行分享。

  四、板书设计

  中公讲师解析

高中生物教案4

  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有氧呼吸的过程

  3、使学生理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4、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意义

  5、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质

  6、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这两种生物界最重要的两种生理过程的区别与联系

  二、能力方面

  1、通过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

  2、通过让学生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异同,培养学生列表比较能力和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利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原理,提出使作物增产的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的理解,培养学生关心身边的科学的意识,同时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包括、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以及呼吸作用的意义等四部分内容。

  1、呼吸作用的概念

  教材中提及的呼吸的概念基本上和初中生物课本中提到的类似,只是更加强调发生的部位在细胞中,氧化的底物不只是葡萄糖,还有糖类、脂类和蛋白质,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呼吸作用原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有氧呼吸

  教材首先指出有氧呼吸是高等动、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通常所说的呼吸作用就是指有氧呼吸。

  接着教材给出了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在此基础上结合插图阐述了有氧呼吸全过程的三个阶段、并且指出了各阶段进行的场所:

  第一阶段是葡萄糖脱氢,产生还原性氢、丙酮酸和少量的ATP,这个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进行。

  第二阶段是丙酮酸继续脱氢,同时需要水分子参与反应,产生还原性氢、二氧化碳和少量的ATP,这个阶段在线粒体中进行。

  第三阶段是前两阶段脱下的氢与氧气结合生成水,这一阶段产生了大量的ATP,这个阶段也在线粒体中进行。

  3、无氧呼吸

  教材首先说明生物一般是在无氧条件下能进行无氧呼吸,并分别阐述了高等植物细胞的无氧呼吸及其场所、高等动物细胞的无氧呼吸及其场所。

  然后教材对一些高等植物的某些部分在进行无氧呼吸时也可以产生乳酸又做了补充说明;同时教材还用小号字对有氧呼吸的进化做了简要的介绍。

  教师在这里应补充无氧呼吸与发酵这一组学生易混淆的概念。

  4、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

  教材是以图表结合讲述的形式,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进行了比较。

  5、呼吸作用的意义

  教材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呼吸作用的意义,其一,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其二,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能量;在这里教师有必要对呼吸的意义作适当的补充,如:呼吸作用过程中的中间代谢产物是进行各物质转化的原料;再如有氧呼吸的出现对生物进化速度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等。

  教法建议

  1、引言

  因为呼吸作用在初中生物课上也是重点学习的重要生物学原理之一,所以学生对呼吸作用的最基本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还是有基础的,因此引言可从学生已有的对呼吸的理解作为切入点,教师可设计问题串检测学生对呼吸的理解程度,并把引言和教材中的呼吸作用概念合并在一起进行教学。

  2、有氧呼吸

  (1)让学生比较初中和高中生物学课本所给的有氧呼吸的总反应方程式,在比较中体会有氧呼吸的产物与反应物都需要水这一事实。

  (2)有氧呼吸的过程

  ①有氧呼吸过程程中的物质变化和ATP的产生

  在引导学生讨论以葡萄糖为底物的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时,可采用如下教法:教师一边写化学反应程式,一边让学生配平反应式,同时参看课本图解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A、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一个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两个分子的丙酮酸,同时脱下4个;在葡萄糖分解的过程中释放出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ATP。

  B、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两分子丙酮酸和6个水分子中的氢全部脱下,共脱下20个,丙酮酸被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在此过程释放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ATP。

  C、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前两阶段脱下的共24个与从外界吸收或叶绿体光合作用产生的6个O2结合成水;在此过程中释放大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产生大量的ATP。

  教师可指导学生把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进行表解分析。

  (3)有氧呼吸过程中能量变化

  教师应向学生说明,在有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1mol的葡萄糖在彻底氧化分解以后,共释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有1161kJ的能量储存在ATP中,其余的能量都有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4)在学生完全清楚了有氧呼吸的三个步骤后,教师应提一些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深化对有氧呼吸过程的理解。

  为使学生树立学以致用的观念,同时也是对上节课所学内容的复习,教师还可以提一些利用有氧呼吸原理用于生产实践的相关问题,供学生讨论,同时加深对有氧呼吸的理解。比如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

  “如果有人向你请教怎么能长期储存农作物种粒、蔬菜或水果,你能利用学过的呼吸作用原理,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或措施吗?”

  3、无氧呼吸

  (1)无氧呼吸的概念

  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生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可能会供氧不足?”,这样很自然地有了下一设问:“在缺氧条件下,生物体如何呼吸呢?”从而引入对无氧呼吸的学习。

  教师应向学生解释我们平常所说的呼吸作用实际上指的有氧呼吸,它是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的。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高等生物称为无氧呼吸,如果是微生物(如乳酸菌、酵母菌),则习惯上称为发酵。

  (2)无氧呼吸的过程

  教师可采用一边写化学方程式,一边让学生配平反应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高等植物细胞的无氧呼吸过程及其场所、高等动物细胞的无氧呼吸过程及其场所。最后总结无氧呼吸的全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

  第二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为乳酸。

  为使学生加深对无氧呼吸的理解,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供学生讨论。

  4、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从葡萄糖到丙酮酸这一阶段完全相同,只是从丙酮酸开始它们分别沿不同的途径形成不同的产物。

  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表解的形式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

  教师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讨论话题,以强化对二者联系的理解。如可提问题:

  ①你每天都进行很多运动吧?你是否想过,当你进行不同形式的运动时,你的身体其实采用不同的方式为你供能呢?

  ②病毒进行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

  5、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的异同

  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表解的形式比较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的异同。

  此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些可供讨论的与人类生产实践相联系的话题来分析,以训练其分析问题的能力。如教师可问:

  “你能利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原理,提出在农业生产中提高作物产量的具体措施吗?”

  6、呼吸作用的意义

  教师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呼吸作用的意义

  (1)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能量;

  (3)呼吸作用过程中的中间代谢产物是进行各物质转化的原料,例如,呼吸作用的中间产物丙酮酸,在酶的作用下可迅速转化为甘油、氨基酸、酶、色素、植物激素等各类物质。可以说,呼吸作用是生物体内各种有机物相互转化的枢纽,它把生物体的糖代谢、脂类代谢、蛋白质代谢等连成了一个整体。

  (4)有氧呼吸的出现对生物进化速度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

高中生物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基础上

  2.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过程与方法:

  1.在资料分析中,进一步掌握归纳总结的方法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1.认同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教学重点:

  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教学难点: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一、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资料一: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资料二: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也是通过细胞体现的。

  资料三:人的学习等活动需要种类和数量繁多的细胞参与。

  资料四:生物体的`某一种细胞受到损害,也会影响该种生物的生命活动。

  小结:细胞是生命活动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高中生物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植物向性运动的概念及意义。

  ②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③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2、能力目标

  ①引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植物的向光性实验及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物质实验并预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②培养学生实验设计探究能力及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3、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的分析评价与设计,体验感知科学探究的曲折,培养学生执著探索的精神、合作精神以及创新思维等科学品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教学难点:科学实验设计的过程及严谨性分析。

  【教学方法和手段】

  利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实验探究法、讲述法、比较法、自学法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使其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观察、比较和总结、判断思维和创新能力;还通过课堂上学案使用的教学方法不但明显加强了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还显著增强了教学的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教学过程】

  A.引入课题

  导言1、请同学们观看教材窗台盆景这幅图,想到了什么诗词?(回答: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红杏出墙”说明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那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讨论,是外界什么诱惑使这“红杏”探出脑袋,向外张望?这是植物的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B.新课讲授

  一、植物向性运动:

  这部分内容安排学生看书自学并完成学案上的知识预览填空

  二、生长素的发现

  (一)达尔文向光性实验

  先向学生介绍胚芽鞘是什么?

  达尔文实验:图解的形式,flash演示(A组胚芽鞘保留尖端,B组胚芽鞘切除尖端C组锡箔盖住胚芽鞘尖端D组锡箔盖住胚芽鞘尖端下面)

  问题探究一:胚芽鞘的向光性生长与胚芽鞘哪部分有关?

  看了课件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同学们分析本组实验中的AB,通过比较思考,这两个对照组单因子变量是什么?控制变量又是什么?由此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问题探究二:胚芽鞘感受单侧光的部位在哪里?

  看了课件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同学们分析本组实验中的CD,通过比较思考,这两个对照组单因子变量是什么?控制变量又是什么?由此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探究活动之后,及时布置学生完成学案上达尔文向光性实验设计相关问题

  (二)温特实验

  老师介绍材料中的琼脂块是什么物质?

  问题探究三:胚芽鞘尖端是否产生了某种物质?

  这个探究活动安排是先让全班学生按照学案上的提示完成整个实验设计方案、现象、结论之后,再叫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把实验设计方案、现象用图像来表示,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温特实验单因子变量是什么?为什么要做一个琼脂块没有接触胚芽鞘尖端对照实验?

  (三)郭葛实验:这部分内容安排学生看书自学并完成学案上的知识预览填空。

  C.课堂小结:通过学习生长素发现过程两个经典实验,要领会到设计实验所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对照性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并且要在实验步骤中从语言上、逻辑思维上体现这三个基本原则。还特别要注意描述的实验结论要与实验现象相吻合,即有什么样的现象应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D.练习巩固:全班学生完成学案上的课堂演练

  学案

  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植物的激素调节

  生长素的发现

  课时:1课时

  【问题探究】

  探究一:胚芽鞘的向光性生长与胚芽鞘哪部分有关?

  探究二:胚芽鞘感受单侧光的部位在哪里?

  探究三:胚芽鞘尖端是否产生了某种物质?

  【知识预览】

  一.植物向性运动

  (一)概念:植物体受到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运动。

  (二)实例:、等

  (三)意义:是植物对外界环境的。

  二.生长素的发现

  (一)达尔文向光性实验

  1.外界条件为。

  2.取材:四个长势胚芽鞘

  3.实验步骤:

  ⑴取,分别标号为A、B、C、D

  ⑵A组不作处理,B组切掉胚芽鞘,C组用锡箔遮盖胚芽鞘,D组用锡箔遮盖胚芽鞘。

  ⑶四组都用照射,然后放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

  ⑷观察四组胚芽鞘生长状况

  4.实验现象:

  5.实验结论:

  (二)温特实验:

  1.取材:几个生长状况胚芽鞘及琼脂块。

  2.实验步骤:

  ⑴切下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以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并将这块琼脂切成小块,放在一个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作为实验组A

  ⑵另取

  ,作为对照组B。

  ⑶将A、B两组放在同样且条件下培养,然后观察胚芽鞘生长状况

  3.实验现象:

  4.实验结论:

  (三)郭葛实验:他从植物中分离出了这种物质,其化学本质是,由于它能促进植物生长,故取名为。

  【课堂随笔】

  1、这堂课的重点为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特别要注意设计实验的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同时还要注意实验相应的结论要与实验出现的现象相符合。

  2、这堂课的.难点为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分析,关键要抓住实验设计的两大原则:对照原则和单因子变量原则进行实验设计。

  【课堂演练】

  1.植物的向性运动从根本上取决于()

  A.应激性B.适应性C.反射D.遗传性

  2.图Ⅰ图Ⅱ是是生长素发现的两个相关实验。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图Ⅰ是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图Ⅱ是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利用琼脂块探究胚芽鞘产生某种物质的实验②图Ⅰ实验能够说明向光性的产生与尖端有关,感光部位是尖端③图Ⅱ实验说明能够产生促进生长的物质的部位是尖端下部④根据图Ⅱ实验可以推测:植物的弯曲生长可能和促进生长的物质分布不均匀有关⑤两个实验均能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了生长素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②⑤ D.①③④

  图Ⅰ图Ⅱ

  3.给你两个黑纸箱,两个长势一样的胚芽鞘,一盏台灯,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胚芽鞘具有向光性

  ⑴实验步骤:

  ⑵.实验现象:

  ⑶实验结论:

  【课后思考】

  1.胚芽鞘的生长素产生的部位在哪里?作用的部位在哪里?

  2.植物受单侧光照射为什么会出现向光性?

  生物学案体例说明

  杜友珠

  【问题探讨】

  1.提出与这堂课重点知识相关的某些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方法得出问题的答案,从而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2.把这堂课某个重要的结论性知识可演变为探究性设计实验让学生去思考实验方法、步骤、现象,从而使学生通过自己的逻辑思维推出实验的结论,这样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体现新课标探究性学习重要理念

  【知识预览】

  把这堂课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每个知识点以填空的形式展现出来,目的使学生在课堂上消化知识,达到这堂课的教学知识目标

  【课堂随笔】

  主要是对这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法指导,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课堂演练】

  选做一些具有典型代表性题目,并且要突出重点知识和难度的梯度,题目的量不要出得太多。这是学生对知识巩故环节,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思考】

  提一些这堂课趣味性的问题或与下堂课内容相关的质疑让学生课后去思考,使学生对当日的学习产生回味无穷的感觉,也为学生学习下一堂课内容做好铺垫

  页眉:全校统一格式。

  页脚:指总页数。

  撰稿、审稿:每期必须填写。

  参考答案:另设页面附在学案之后。

  参考答案

  【知识预览】

  一.植物向性运动

  (一)单一方向、定向

  (二)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

  (三)适应性

  二.生长素的发现

  (一)达尔文向光性实验

  1.单侧光2.一样

  3.⑴四个长势一样胚芽鞘⑵尖端、尖端、下端⑶单侧光

  4.A组的胚芽鞘向光生长、 B组的胚芽鞘不生长、

  C组的胚芽鞘直立生长、 D的组的胚芽鞘向光生长

  5.胚芽鞘的向光性生长与胚芽鞘尖端有关胚芽鞘感受单侧光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二)温特实验:

  1.一样

  2.⑵没有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切成与A组一样小块,放在一个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

  ⑶适宜

  3.A组的胚芽鞘会向放琼脂的对侧弯曲生长B组的胚芽鞘不生长

  4.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

  (三)吲哚乙酸、生长素

  【课堂演练】

  1、D 2. A

  3.⑴取两个黑纸箱标号甲、乙,甲黑纸箱在侧面挖一个洞,用这两个黑纸箱分别罩到一个长势一样的胚芽鞘,再用台灯照射甲黑纸箱有洞一侧,将甲、乙两组放在同样且适宜条件下培养,然后观察胚芽鞘生长状况

  ⑵.甲组的胚芽鞘会向光生长乙组的胚芽鞘直立生长

高中生物教案7

  一、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2.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3.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2.教学难点

  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三、教学方法

  探究法、讲述法

  四、课时安排

  五、教学过程

  〖章引入学生阅读P58。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1.由于单位时间内透过玻璃纸进入长颈漏斗的水分子数量多于从长颈漏斗渗出的水分子数量,使得管内液面升高。

  2.用纱布替代玻璃纸时,因纱布的孔隙很大,蔗糖分子也可以自由通透,因而液面不会升高。

  3.半透膜两侧溶液的浓度相等时,单位时间内透过玻璃纸进入长颈漏斗的水分子数量等于渗出的水分子数量,液面也不会升高。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与注意。

  〖板书一、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思考与讨论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1.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等有机物一般不能透过细胞膜。

  2.红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问题探讨”中的半透膜。

  3.当外界溶液的浓度低于红细胞内部的浓度时,红细胞一般会因持续吸水而涨破。

  4.红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多少主要取决于红细胞内外浓度的差值。一般情况下,差值较大时吸水或失水较多

  〖板书㈠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吸水:细胞外液的浓度>细胞内液的浓度(膨胀甚至涨破)

  失水:细胞外液的浓度<细胞内液的浓度(皱缩)

  ㈡成熟植物细胞(有大液泡)的吸水和失水

  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学生阅读思考交流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

  中央液泡大小 原生质层的位置 细胞大小

  蔗糖溶液 变小 原生质层脱离细胞壁 基本不变

  清水 逐渐恢复原来大小 原生质层恢复原来位置 基本不变

  〖板书

  失水:细胞外液的浓度<细胞内液的浓度(质壁分离)

  吸水:细胞外液的'浓度>细胞内液的浓度(质壁分离复原)

  〖板书二、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提示1.在培养过程中,水稻吸收水分及其他离子较多,吸收Ca2+、Mg2+较少,结果导致水稻培养液里的Ca2+、Mg2+浓度增高。

  2.不同作物对无机盐的吸收是有差异的。

  3.水分子跨膜运输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其他物质的跨膜运输并不都是这样,这取决于细胞生命活动的需要。

  4.细胞对物质的吸收是有选择的。这种选择性具有普遍性。

  〖板书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小结见板书。

  〖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基础题

  1.√。 2.√。 3.×。

  拓展题

  农业生产上的轮作正是针对不同作物根系对矿质元素的选择性吸收而采取的生产措施。如果长期在同一块田里种植同种作物,地力就会下降(俗称伤地),即某些元素含量下降,这样就会影响作物的产量。

高中生物教案8

  教学重点:

  1、围绕细胞不同于非生物的生命特点进行学习和讨论。

  2、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3、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为第二章中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奠定基础。

  4、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为第五章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

  1、细胞的体积与相对表面积对于细胞的意义。

  2、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理解膜的流动性。

  3、叶绿体、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的结构和功能,理解细胞器间的关系。

  4、染色质与染色体间互相转换的动态关系

  教学过程:

  问题:病毒具有生命物质中最重要的两种成分——生命活动的体现者蛋白质和遗传物质核酸。可是病毒却不能单独存活,病毒只有侵入寄主细胞后才能体现生命的特点。上述事实说明了什么?你能分析这其中的原因吗?

  小结:从物质基础方面考虑,病毒成分简单不足以完成复杂的新陈代谢;从结构基础上看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新陈代谢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因此病毒不能独立进行新陈代谢。病毒必须寄生于活的细胞生物中才能体现生命现象。

  问题:根据初中知识,举例说明细胞生物可以分成哪几类?它们在结构方面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是否有什么共同的基本结构?

  课件演示几种植物细胞、几种人体细胞、原核细胞。

  小结讨论结果。

  第一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生物界把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单独分成一个特殊的界。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又根据细胞是否有细胞核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明确指出:高中阶段主要学习以真核生物为中心的有关生物学问题。

  真核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结构)

  解释细胞的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

  引发学生探究细胞亚显微结构的兴趣。在电镜下人们发现了什么?

  课件演示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等电镜照片。

  指导学生读图:识记各结构名称以及各结构的形态结构特征;注意区分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异同。

  课件演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模式图,辨认细胞亚显微结构。比较细胞的异同时要注意纠正错误。强调细胞共有的结构和特有结构,总结出笔记。

  问题:

  1、不同点?植物和动物组织细胞浸在清水中结局相同吗?为什么植物可以光合作用?

  ——植物细胞都有细胞壁;有的细胞有叶绿体或大液泡。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有中心体。

  2、相同点?说明了什么?这些生命必不可少的结构究竟用什么作用?这些结构是如何体现出生命特点的呢?

  分别学习细胞各部分结构及功能。(重在理解生命意义)

  一、细胞膜

  细胞都有细胞膜这足说明其对生命的重要性。根据细胞膜的相对位置可以推断细胞膜对细胞有保护作用。

  学生讨论:哪些实事可以说明细胞膜是有生命的?

  (相关内容见扩展资料)

  细胞膜是如何保护细胞的?细胞膜的结构和成分与一般的膜存在什么根本的区别?

  问题讨论:学生设计实验:

  (1)证明膜的存在。(质壁分离;显微探针感受阻力;电镜观察。)

  (2)研究细胞膜的结构需要得到实验的材料,选用什么样的生物提供材料?理由?如何得到细胞膜?

  (培养学生在下结论或推测时要重证据、讲道理。表达观点时条理清晰的基本素质。)

  介绍细胞膜的获取方法(相关内容见扩展资料)。使学生了解科学家设计实验的思路。

  (3)如何定性、定量的测定细胞膜的成分?

  观察法:电镜观察细胞膜:暗、明、暗三层结构。厚度约75~100埃(见扩展资料)。

  实验法:科学家通过化学分析的方法测定了细胞膜的化学成分:

  事实一:膜易被脂类溶剂溶解。容易被蛋白酶溶解。(处理后消失。)

  事实二:脂类物质很容易通过细胞膜。

  事实三:用指示剂可以确认其成分: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

  对于一般学生,可以通过分析上述资料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同时了解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1、成分:磷脂、蛋白质

  2、结构:

  问题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这两类物质分别隶属于亲水和疏水物质。这两类物质应该如何排布?

  (1)磷脂分子结构特点:磷脂分子分疏水端和亲水端。

  如果是一层分子排成一个平面会是什么样子?(不符合细胞膜内外均为水环境的实际情况,使细胞不能正常进行物质交换。)如果是两层会是如何排列?理由?

  (2)亲水的蛋白质与磷脂分子的关系?

  根据前面给出的信息判断:暗层和亮层哪层是脂类物质?哪层是蛋白质类物质?依据?

  理解内外两侧暗中央发亮的观察结果。

  由于观察技术所限,科学家对细胞膜的认识基本上是假说和推测,了解学说和假说的区别。为形象表示细胞膜的结构特点科学家根据假说设计了一些生物模型。其中被广为接受的是:液态镶嵌模型——突出液态结构

  (1)两层磷脂分子——基本骨架

  (2)蛋白质覆盖、镶嵌、贯穿于“骨架”上。

  问题:这样的结构与一般的“膜”有什么重要区别?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对其生理功能会产生什么影响?

  亲水物质可以充分接近膜,但是不能随意通过膜!

  磷脂分子相互之间不连接,而且分子始终处于运动中——液态流动状。

  磷脂分子中的2分子脂肪酸总有一个是不饱和的链,因此脂肪酸长链在双键处发生弯折。当分子旋转时会使相邻分子发生位移,有可能制造出一个瞬间的缝隙,为物质扩散创造了机会。(——如果膜两侧存在浓度差、分子又比较小或是不被磷脂分子排斥的脂类物质即可以发生扩散。)

  离子的直径应该是比较小的,应该按照浓度差扩散。可是事实上不是这样……。原因?

  细胞膜上蛋白质的'作用:

  蛋白质是两性化合物。因此带电的离子不易通过细胞膜。细胞外有些离子或小分子有机物可能会与膜上某些蛋白质发生作用,导致相关蛋白质分子发生临时性该变。蛋白质会出现临时“隧道”或发生穿膜运动。结果是使相应的离子或小分子有机会通过细胞膜。膜上的这些蛋白质分子被称作载体。

  糖蛋白形成的糖被的生理功能:

  (1)保护润滑作用

  (2)细胞识别作用:

  实验一、取低等多细胞动物黄海绵和红海绵各一块。分别打散并充分混合。静置培养一段时间。结果:细胞重新聚集,形成黄海绵和红海绵。没有混合色海绵。

  实验二、人类ABO血型的免疫反应。(选择讲述)

  通过学习蛋白质的功能(如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细胞的物质交换和免疫反应等),有助于学生理解蛋白质的分布特点及其作用。

  载体:(蛋白质)分布于膜上,专一性运输特定物质的工具。

  学生进行归纳总结:通过以上学习,总结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事实以及细胞膜的流动性对细胞的意义:

  (1)草履虫食物泡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2)变形虫捕食和运动时伪足的形成;白细胞吞噬细菌;胞饮与分泌;

  (3)细胞分裂时膜的流动性

  (4)细胞杂交时的细胞融合

  人——鼠细胞杂交实验:荧光标记膜上的蛋白质,(红色和绿色)细胞结合处界限分明。37℃、10分钟后,界限消失,红绿荧光标记的蛋白质均匀分布已经看不出任何界限了。

  学生总结:细胞膜通过流动可以完成什么生命过程?

  (为细胞吸收、分泌、修复、融合、运动、捕食、变形、分裂等提供了基础)

  3、细胞膜的特点:①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

  ②功能特点具有选择透过性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生物膜与一般非生物膜的不同,体会生物膜的生命特点。

  学生讨论:细胞膜的流动性与功能上的选择透过性之间的联系。

  4、各种物质通过膜的方式:(请参阅“细胞的亚显微结构.ppt”)

  学生讨论生物模型:

  (1)一碗水中滴一滴红墨水,会发生什么现象?物理学上属于哪类?原理?

  (自由扩散的条件是:两个溶液之间存在浓度差)

  注意纠正:强调扩散的双向性,总结局是扩散速率不同造成的。

  (2)如果两个浓度不同的溶液之间存在半透膜——溶剂分子可以自由通过,溶质分子不能通过时,溶液中溶剂分子的扩散,又该是什么结果呢?(逆浓度方向发生)

  (3)细胞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是否都可以通过扩散作用通过细胞膜呢?哪些不可以?为什么?扩散作用局限于哪些类型的物质?

  小结:

  扩散属于被动运输。根据是否需要载体帮助扩散分为:协助扩散和自由扩散。由于水分子的扩散是逆浓度差进行的,因此水分子的扩散又被称为渗透作用。

  问题:扩散作用是细胞依靠浓度差进行的被动吸收方式。它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细胞是如何吸收离子和小分子有机物的?

  讲解主动运输的特点:以生活中的相似事例比喻。使学生知道主动运输的特征。

  列举主动运输的事实:

  (1)海带细胞中的碘浓度30倍于海水;其他海藻有的甚至可以200万倍于海水;

  (2)红细胞中的K离子30倍于血浆。

  (3)不同植物吸收的元素的种类和比例不同。

  学生总结归纳、填表:

  方式

  通过方向

  载体辅助

  能量消耗

  物质形式

  自由扩散

  渗透作用

  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

  总结:膜的保护作用是一种生物保护。一旦细胞死亡此作用将消失。

  问题:

  (1)细胞膜对细胞的保护有什么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细胞内环境稳定,害物质被屏阻。保证新陈代谢的需求原料及时供应,产物及时排除。)

  (2)细胞膜不同于一般非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特点是哪些?

  (结构上的流动性,功能上的选择透过性。)

  5、细胞的内吞和外排作用:不能透过细胞膜的大分子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强调:物质始终没有透过细胞膜,其原理是利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6、细胞膜的作用:生物性保护。

  细胞膜与细胞的物质交换、细胞识别、分泌、排泄、免疫等功能密切相关。

  在植物细胞膜外还有有细胞分泌的纤维素、果胶等物质构成的细胞壁。对细胞具有机械支持和保护的作用。

  事实:用纤维素酶除掉细胞壁的植物细胞不再保持原来的形态。将这样的细胞放置在清水中时,它会象红细胞一样吸水破裂。

高中生物教案9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描述细胞衰老的特征。

  2、简述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能力方面:

  进行与社会老龄化相关的问题的资料搜集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探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关注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⑴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细胞衰老的特征。

  ⑵细胞凋亡的含义。

  2、教学难点:细胞凋亡的含义及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解法

  五、教学程序:

  [问题探讨]

  1、人体衰老表现出哪些特征?

  2、老年人体内有没有幼嫩的细胞?

  3、年轻人体内有没有衰老的细胞?

  4、人体衰老与细胞衰老有什么关系?

  教师总结: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有关,但二者又不能划等号。

  ⑴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都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现象。从总体看,个体衰老的过程也是组成个体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⑵对单细胞生物体来说,细胞的衰老或死亡就是个体的衰老或死亡。

  ⑶对多细胞生物来说,细胞的衰老或死亡不等于个体的衰老或死亡,如幼年个体中每天都有细胞衰老、死亡。个体的衰老不等于细胞的衰老,如老年个体中每天也有新细胞产生。

  那么细胞衰老有何特征呢?

  细胞衰老的过程是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化学反应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表现为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学生阅读教材P122相关内容)

  教师总结:

  一大:细胞核变大,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衰老细胞的特征一小:细胞内水分减少,萎缩变小,代谢速率减慢。一多:细胞内色素逐渐积累、增多两低:膜的物质运输功能降低,有些酶的活性隆低。

  细胞衰老的原因是什么?关系细胞衰老的原因,历来是研究人员极为关注又很难回答的课题。近几十年来,先后提出过多种假说,目前为大家普遍接受的.是自由基学说和端粒学说。(学生阅读教材P122相关问题)

  [资料搜集和分析]社会老龄化的相关问题,叫同学们将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投影展示出来,结合教材P123讨论题讨论分析之。

  生物体内的绝大多数细胞,都要经过未分化、分化,衰老和死亡这几个阶段。可见,细胞的衰老和死亡也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

  细胞死亡有两种形式:

  1、细胞坏死,它是由某些外界因素造成细胞急速死亡,是一种被动性死亡;

  2、细胞凋亡,这是一种特定基础控制的主动性死亡。

  细胞坏死与细胞凋亡在形态学和生物化学上有着明显的区别。细胞凋亡有广泛的生物学意义,例如,在胚胎发育时期清除多余的细胞,有利于器官的建成。当细胞被病毒感染或发生癌变时,机体也会通过凋亡的方式加以清除。

  六、总结:

  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关系,细胞衰老的特征,细胞衰老的原因,细胞凋亡的含义及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七、作业布置:

  P124练习

高中生物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说明自由扩散、协助扩散的方式和特点;能够判断不同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2.学习运用类比和对比的方法进行总结,提升分析图表的能力。

  3.调动自觉发现问题,积极思考的学习热情;同时体会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难点:不同物质进出细胞方式的判断。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复习导入,提问:细胞膜的作用?学生思考作答:细胞膜将细胞内的物质和细胞外的环境分隔开来,具有选择透过性和流动性。继续提问:细胞要生活下去就必须从外界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同时将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排出,从而维持细胞正常的什么活动。那么物质怎样通过细胞膜呢?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跨膜运输的物质分类

  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具体的内容是什么?

  回顾一下初中物理学过的扩散现象。

  2.被动运输

  教师演示蓝墨水在清水中的扩散实验,提问:这种现象叫什么?

  学生观察并根据所学物理知识可以得出:这是简单的扩散现象。

  提问:人体内水分子进出细胞是不是与上述扩散相似?

  学生思考回答:二者原理相同。

  教师列举氧气和二氧化碳进出细胞的现象,提问:这些物质进出细胞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总结:物质由高浓度扩散到低浓度区域,直接穿过细胞膜脂双层。

  教师明确自由扩散的概念,多媒体展示自由扩散示意图。并且教师绘画示意图在副板书上。

  提问:离子和大分子葡萄糖无法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它们是怎样跨膜的呢?

  学生自由阅读课本相关知识,回答:借助载体蛋白,从高浓度扩散到低浓度区域。

  教师明确协助扩散概念,多媒体展示协助扩散示意图,并出示空白表格,要求学生对比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通过提问是否消耗能量引出被动运输的概念。

  (三)巩固提高

  给出实例判断物质进出细胞哪些属于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说明区别。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五)布置作业

  预习主动运输的相关内容。

  四、板书设计

高中生物教案11

  一、教学目标:说出水在生物体内存在的形态和功能,说出无机盐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功能以及在不同生物体内分布的情况

  二、教学重难点:水、无机盐在生物体中的分布、功能是本节重点;学生理解结合水是难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蒸馏水、佳得乐、绿茶各一瓶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过程

  六、教学内容:

  (一)细胞中的水

  (二)细胞中的无机盐

  (三)练习

  (四)教师活动直接引入:

  设问:非洲的角马、大象不远千里进行迁徙、沙漠中的植物地下的根是地上部分高度的几倍,这些生物都在苦苦地寻觅什么呢?

  举例说明水对生命的重要性:生命的'诞生、沙漠植物的特殊形态、人胚胎发育的环境、人最长缺水时间和缺食时间比较。水在不同生物、同一生物,不同部位、不同时期的含量变化:细胞中水分的含量最大(在解题时,注意看清楚问的是干重还是献重)。水分的减少对生物的影响(植物的枯萎、人的衰老)。

  结合水和自由水:请学生说说认为人体什么结构中有水?指出生物体内的水除了能流动的水的形态以外,还有一种方式是水分和一些物质结合在一起。(可以举无水硫酸铜和五水硫酸铜的关系为例子帮助学生理解)结合水的概念、含量、自由水的的概念。

  自由水的作用:

  1、良好的溶剂(味觉的产生)。

  2、参与许多生物化学反应(种子遇水才能发芽、光合作用)。

  3、为细胞营造液体内环境。

  4、物质的运输(血液)。无机盐的种类;着重讲无机盐的作用:

  5、生物体的组成部分(血红蛋白的铁离子);

  6、参与生命活动(钙离子对人体的作用)

  p36旁栏部分:

  1、不同种类细胞中的化合物有区别,例如淀粉与糖原;

  2、含量有差别:如肌肉细胞中蛋白质教多,而脂肪细胞中脂肪较多。

  学生活动简单回答老师的问题。根据p35图,分析人不同生长时期体内含水量的变化。(广告词:女人是水做的,男人也是水做的)列举人体中有水分的结构或者物质。讨论并完成相应的练习

高中生物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知识】: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写出ATP的分子简式

  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ATP和ADP的相互转化。

  三、教学用具:

  PPT幻灯片

  四、课前准备:

  让学生到药店了解ATP药品的性状、功效。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问题探讨

  提出问题:前面学习过的能源物质有那些?这些能源物质被细胞分解后,以什么形式提供为细胞提供能量呢?

  问题探讨:萤火虫发光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萤火虫为什么能发光?一个关于ATP让萤火虫尾部重新发光的例子。引出ATP是直接能量物质。

  回答问题(如糖类、葡萄糖、脂肪)

  (二)ATP分子简介以及ATP和ADP的转化

  展示ATP的分子结构式,讲授ATP的`分子简式的写法和含义。磷酸键水解放出的能量水平。

  由ATP脱去最远离A的磷酸放出能量引入,讲述ADP可以和Pi结合,吸收能量,形成ATP的过程。,用幻灯片或板书辅助。

  ADP转化为ATP所需要的能量的

高中生物教案13

  【教学目的】

  1、理解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识记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利用、散失;

  3、知道合理灌溉在生产和生活这的运用。

  【重点难点】

  1、重点 :渗透作用的原理;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难点 :渗透作用的概念;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

  【教学过程】

  一、水分的吸收

  1、吸水的器官和部位:主要的吸水器官 根 ;

  根尖的结构组成: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图)

  吸水最活跃的部位 成熟区的表皮细胞 。(图)

  2、吸水方式: 成熟的植物细胞主要靠 渗透作用吸水 ,

  如: 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茎叶细胞、根冠细胞

  未成熟的植物细胞主要靠 吸胀作用吸水 。

  如:干燥的种子细胞、根尖分生区细胞

  3、吸水的原理

  (1)吸胀吸水的原理:亲水性物质与水发生结合(结合水)

  (2)渗透作用的原理:细胞液与外界溶液通过原生质层发生渗透作用

  A、渗透作用概念: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的扩散(如:课本P59图)

  B、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需具备两个条件: 半透膜

  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C、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理由是: 细胞壁—— 全透性,水和溶质都可以透过。

  原生质层——主要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和两层膜间的细胞质——

  选择透过性——可看做一层半透膜。

  细胞液——具有一定的浓度,与外界溶液之间通常具有浓度差。

  所以: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就是一个渗透系统,当成熟的植物细胞与外界溶液接触时,细胞液就会通过原生质层与外界溶液发生渗透作用。

  4、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通过细胞图分析、讲述实验)

  1)30%的.蔗糖溶液——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细胞壁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

  2)清水或低液——— 细胞吸水——质壁分离复原——

  3)所以:当外界溶液的浓度 > 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就通过渗透作用——失水

  可用 质壁分离 实验验证

  当外界溶液的浓度 < 细胞液的浓度,细胞就通过渗透作用——吸水

  可用 质壁分离复原 实验验证

  4)质壁分离的外因:外界溶液浓度 > 细胞液浓度

  质壁分离的内因:细胞壁伸缩性 < 原生质层

  质壁分离复原的外因:外界溶液浓度 < 细胞液浓度

  质壁分离复原的内因:细胞壁伸缩性 < 原生质层

  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实验的作用:

  ① 证明成熟的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

  ② 证明细胞是否具有活性;

  ③ 作为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膜的方法;

  ④ 初步测定细胞液浓度的大小。(请设计实验测细胞液浓度大小 )

  5、巩固练习:课本P62:一、二、四 学案P 1、2、3、4

  新学案P116:例6、11、12 P120:1—6、9—14、16 P124:8

  课练P48:19

  二、水分的运输、利用、散失

  1、运输: 结构 导管 ,

  从细胞外 → 导管的途径:

  土壤溶液 → 成熟区表皮细胞 → → → 导管(通过渗透作用)

  土壤溶液 → 成熟区表皮细胞的细胞壁以及成熟区表皮细胞以内层层细胞的间隙 → 导管(通过扩散)

  2、利用:一般只有1%-5%的水分保留在植物体内,参与 光合作用 和 呼吸作用 等生命活动。

  3、散失:途径:主要通过 蒸腾作用

  意义:是 植物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 的重要动力

  三、合理灌溉:(详见课本P61内容)

  1、 概念:

  2、 原理:

  3、 意义:

  4、 巩固练习:课本P62:三

  【练 习】

  1下列某同学画的几个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注明图中各标号所指的结构名称:

  1. 细胞壁 2 细胞膜

  3. 液泡膜 4 细胞核

  5. 细胞质 6 细胞液 7.外界溶液

  其中2、3、5共同成 原生质层 。

  (2)A→B→C,说明细胞发生了 质壁分离 现象,发生这种现象的细胞结构基础是具有选择透过 性的 原生质层 和一定浓度的 细胞液 、以及全透性的细胞壁;其外在原因是由于外界浓度 大于 细胞液浓度;内在原因 细胞壁伸缩性 < 原生质层。

  (3)若将C细胞放进清水中,将发生 质壁分离复原 现象,若不发生,

  则说明 细胞已死亡 。

  (4)A→C过程中,细胞液浓度 变大 ,吸水能力 变强 。

  2、用2摩尔/升的乙二醇溶液和2摩尔/升的蔗糖溶液分别浸泡某种植物细胞,观察分离现象,得到其细胞体积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1)细胞体积在A~B段的变化说明:在该段时间内水分从细胞 渗出 , 细胞液浓度 变大 。

  (2)在1分钟后,处于2摩尔/升蔗糖溶液中的细胞,其细胞浓度将 不变 ,此时,在细胞壁与原生质层之间充满了 2mol/l的蔗糖溶液 。要使该细胞复原,将其置于 清水 中。

  (3)在1分钟后,处于2摩尔/升乙二醇溶液中的细胞,其细胞体积的变化是由于 乙二醇

  逐渐进入细胞,引起细胞液浓度 变大而吸水 。

  (4)并不是该植物的所有生活细胞均可发生质壁分离,能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还必须具有 大液泡(原生质层) 。

  3、下面是用新鲜的洋葱表皮进行的一些实验与结果。请分析回答:

  组别处理结果

  a ①材料置于30%蔗糖溶液中 ①发生质壁分离

  ②然后将材料移到蒸馏水中 ②质壁分离复原

  b ③材料置于60%蔗糖溶液中 ③迅速发生质壁分离

  ④然后移到蒸馏水中 ④质壁分离不能复原

  c ⑤材料置于7%KNO3溶液中 ⑤开始质壁分离,后又自动复原

  d ⑥材料放入100℃热水中3分钟后取出重复(a)组实验 ⑥未发生质壁分离

  (1)洋葱表皮细胞在a、b、c三组实验中均发生质壁分离现象,其结构基础是 同题1(2)

  (2)a组实验可以说明 新鲜洋葱表皮细胞具有与外界溶液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

  (3)出现b、d组实验共同现象的原因是 原生质层受破坏,细胞死亡 。

  (4)c组实验结果说明 K+、NO3- 可以被 主动力运输进入细胞内 。

  4、施肥过多,出现烧苗的主要原因是 外界溶液浓度大于根细胞中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过 度而死亡 。

  5、在移栽花木时常常剪去部分枝叶,这是为了( D )

  A、减少叶的呼吸作用 B、降低叶片的光合作用效率

  C、促进植物体的根的吸水 D、维持植物体内水分代谢的平衡

  【教后感】

  植物对水的代谢中的运输、利用和散失都在初中的补课上详细讲过,高中这一部分的重点是放在水的吸收上。主要又水的吸收的两种方式、场所,以及两种吸收方式CELL的特点,其中以渗透作用最为重要。这里包括渗透作用的原理、条件和植物的渗透作用以及质壁分离实验的内容。

高中生物教案14

  1.单细胞生物依赖单个细胞就可以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例如: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依赖单个细胞就可以完成

  2.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

  如缩手反射的结构基础、人的生殖和发育等。

  3.病毒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1)病毒无细胞结构:主要由蛋白质(外壳)和核酸(DNA或RNA)构成。既不属于真核生物,也不属于原核生物。

  (2)病毒营寄生生活,在活细胞内才有生命现象,因此只能用活细胞(如鸡胚)培养病毒。不能用普通培养基培养。例如:T2噬菌体——用大肠杆菌培养。

  (3)病毒分类:

  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4)繁殖方式--------复制(增值):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见下图)

  病毒的繁衍过程中病毒只提供模板。氨基酸原料,核苷酸原料,核糖体,酶,能量,tRNA都由宿主提供。

  (5)变异类型:只有基因突变一种方式,因为病毒无染色体,也不能有性生殖,所以无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6)病毒在生物学中的应用举例:

  ①基因工程中作载体,②诱导动物细胞融合,③在免疫学上可作疫苗用于免疫预防。

  (7)常见病毒的.遗传物质

  DNA类病毒:噬菌体、天花病毒、乙肝病毒等

  RNA类病毒:烟草花叶病毒、HIV、SARS、禽流感病毒等

  所以,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逆转录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逆转录病毒。此类病毒自身携带有逆转录酶,其基因组独特,是由两条相同的正链RNA构成,称为单正链双体RNA。其生物合成过程与其他单链RNA不同。首先以病毒RNA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canal,构成RNA-DNA中间体。中间体中的RNA链由RNA酶水解,DNA链进入细胞核内,在DNA多聚酶作用下复制成双链DNA。该双链DNA则整合至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上,成为前病毒,并可随宿主细胞的分裂存在于子代细胞内。前病毒在细胞核内逆转录出子代病毒RNA和mRNA。mRNA在细胞质核糖体上翻译出子代病毒的蛋白质。(注意:HIV侵染T细胞时,RNA和逆转录酶一起进入宿主细胞)

  如图为艾滋病病毒(HIV)侵染人体淋巴细胞及增殖过程示意图

  有关病毒知识小结如下:(理解记忆)

  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说明:①分子、原子属于系统,但不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

  ②一个单细胞生物,既是细胞,又是个体。

  ③植物没有系统层次

  ④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细胞;最大的生命系统--------生物圈;

  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式是------单细胞生物。

高中生物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甲状腺的调节过程,说明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的机制。

  2、通过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的机制体会生命的结构是有层次的,各层次之间是有联系的。

  3、尝试运用反馈调节的原理,解释缺碘性地方性甲状腺肿的致病机理。

  4、学会合理膳食,形成健康的生活状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机制。

  【难点】运用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机制来分析生活实例。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导入,展示地方性甲状腺肿患者图片,提问:地方性甲状腺肿的患病机理是什么?

  (食物中缺碘)。

  讲解碘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有关,追问:甲状腺激素在体内是如何分泌调节的?引出课题。

  (二)新课教学

  1、甲状腺激素的作用

  教师提问:甲状腺激素是由哪一内分泌腺分泌的呢?

  (甲状腺)

  教师讲解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细胞代谢速率加快,增加产热,抵御寒冷。

  引导学生思考:当你站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时,你的机体为了抵御寒冷做了哪些反应?

  (外在的身体反应和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增加。)

  过渡: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是如何增加的呢?

  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复习与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有关的激素和腺体。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教师讲解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以及甲状腺激素的调节方式属于分级调节。

  3、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

  教师启发提问:如果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会怎样?

  (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时,会反过来作用于垂体和下丘脑,抑制促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的合成释放,从而体内调节甲状腺含量。)

  教师追问:这种调节属于哪种调节方式?

  (反馈调节)

  (三)巩固提升

  地方性甲状腺肿的患病机理是什么?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量减少,对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反馈作用,使其分泌量增加。引起甲状腺增生,造成甲状腺肿。)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并提示在日常饮食中要合理膳食。

  (五)布置作业

  课下思考如果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又会引起人体什么疾病呢?

  四、板书设计

【高中生物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生物教案12-17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11-27

高中生物教案(精选13篇)09-30

高中生物教案(精选14篇)06-18

高中生物教案(精选7篇)03-15

精选高中生物教案14篇04-27

高中生物教案(精选16篇)06-15

【热门】高中生物教案(精选10篇)07-19

高中生物教案范文(精选16篇)10-12

高中生物教案(通用10篇)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