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对自己教案的理解
《最小公倍数》一课的课案设计已经有一个星期了,我也已如期交给专家去“审阅”。命运如何,且听下回讲解。现在能做的就是“坦然”的等待。实言,自己对这次的设计还是很满意的,没怎么反反复复的曲折过程,整个设计业就一天的时间,上午想了个引入新授环节,下午又冒出了个练习提升环节,合二为一,第二天进行试教,教研组成员反馈也很理想,可谓是一气呵成。如此之顺,从未有过。但至于为什么这样设计,我却不知所云,只是感觉像人饿了要吃饭 ,没有什么太多理论上的为什么,只是在行为上的条件反射而已。 今天和张兄在网上交流了对这堂课的一些想法和对我的设计的一些看法,尽管寥寥数语,但感觉对自己的课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割裂”、和“逆向”两个词语集中概括了我对这堂课的设计思路,也可以说是我想在这堂课上想体现的个人想法。 首先是“割裂”。我感觉教科书上的引入情境是用一种长方形的砖铺成一个正方形,且不说这个情景是不是有点脱离了小学生所关心和感兴趣的实际,就说这个情景的价值,我不否认这个情景在揭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意义上的作用,但学生通过这个情景在寻找方法时会出现茫然,他会对怎么和铺法产生疑问,挡住了学生从意义自然过渡到方法的探究上。也就“割裂”了这节课最重要的公倍数的意义和方法这两者的关系。因此,我的情景改为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卡片,以卡片作为奖励,然后让学生猜卡片数量,分别给出提示,不但激发了兴趣,还设置了梯度,其实也是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这样就不把意义和方法“割裂”开来,作为一个整体完整出现在学生面前。情景引入这个环节在解决了意义的理解同时也在学习方法的教学。 其次是“逆向”。意义和方法一起解决了,那接下来还有大量时间干什么?肯定是练习巩固。但随之而来一个问题就出现了。“机械的反反复复地重复练习有价值吗?”答案是否定的,肯定要有所提升。怎么能让学生不但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而且能快速找到(特别是对特殊情况的最小公倍数)这就要求学生能掌握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三种情况:普通情况和两种特殊情况,特殊情况又有两种,一种是两数本身是倍数关系,另一种是两数是互质的,也就最大公因数是1的。怎么把这个规律的认识放在练习中,做到很自然低出现,又能让学生真正去认识?带着这些诉求,我通过“正向结合逆向思维”,让学生能够对这个知识点做到“融会贯通”。具体是这样操作的:开始的基本练习的最小公倍数都是24(包括情景中的),这是顺向练习,然后逆向思维,让学生找出“还有哪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也是24”来提升,找好后进行分类来揭示特殊情况。通过同一个最小公倍数的正逆向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个知识点。照着这个想法,还做了个小实验,从所教的六年级班中抽了两个平时成绩最优秀最稳定的同学,几乎一样的反应,一开始蒙了,不理解我的用意,很正常,隔了一年,这部分知识有点生疏了,然后我提示一下,“6和24的最小公倍数是几?”也就是正向训练。然后这两位同学才慢慢缓过神来,但写出全部的10种都花了一段时间,究其原因是没有按照一定的规律来写。我想当时他们在学习的时候都知道有两种特殊情况,但因为时间隔得久再加当时只是正向练习,影响不深刻,比较容易遗忘。 最后我对这节课的设计还想体现的是--对疑难问题在课堂上解决这个想法,基本练习的三题沿用课后练习的习题,逆向练习也是出现在课后练习的最后一题发展题和做一做的第一题,这两题如果课后让学生单独做都是很困难的,这个想法和现在提倡的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不谋而合吧,这就是我对自己课案的认识,浅陋之处,敬请谅解。【对自己教案的理解】相关文章:
没人理解自己的说说04-14
别人不理解自己的句子01-05
《尊重与理解》教案范文通用08-26
理解“理解”作文12-15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案03-25
理解11-08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小班教案02-16
中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案03-28
《自己的影子》教案02-06
自己去吧的教案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