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大改造(转教案)

时间:2023-04-25 08:13:39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第5课 三大改造(转教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农村土地改革后的情况和在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必要性;掌握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掌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方法并分析其原因。 2、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 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展示学习目标。 土地改革后,我国农业生产仍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困难:当时,个体农民平均每户只有十多亩耕地,贫雇农平均每户不足半头耕畜、半部犁,资金也很缺乏,根本无力抵御自然灾害。我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如何改造农民个体所有制,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面对这种情况,国家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又取得了什么效果? (二)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自读课本21——23页,大字部分细读,小字部分快读,6分钟后,看谁能正确回答下列思考题: 1、 什么是三大改造?包括哪三个方面?实质是什么? 2、 为什么要进行农业合作化远动?合作化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3、 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是什么?其主要形式是什么? 4、 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是什么时候?有什么历史作用?三大改造存在什么缺点? (三)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四)  点拨,检测。 1、 思考题(1)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三大改造的实质。点名回答,教师总结。(三大改造是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 2、 思考题(2)引导:进行农业合作化的必有性是什么?它的主要形式是什么?点名回答。(土地改革以后,农民、手工业者分散经营,影响生产发展,满足不了工业化建设需要。它的主要形式是农业生产合作社。) 3、 思考题(3)要求学生掌握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是实行赎买政策。其主要形式是实行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4、 思考题(4)点名回答,教师总结。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缺点是,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 (五)  巩固,练习。 1、 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掌握应该识记的基本史实,没理解的内容举手提问,时间为三分钟)。 2、 完成课堂训练题。 3、 完成《自学指导用书》本课练习   附:板书设计           教后感:   “三大改造”这块“难骨头”怎么啃?   作者:刘向荣(南京市宁海中学) 来源:刘向荣的博客   今天上了同样的三节课,其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5课《三大改造》。有关这一课内容,在上之前,我就感觉到一是教材内容干瘪,没有什么故事性,不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这部分内容因涉及到一些政治性的内容以及与现实而形成的矛盾,学生理解起来也很难。究竟怎么“啃”这些“难骨头”?我是这样尝试的: 针对这些问题,经过思考,我这样进行处理:一是导入的现实性。我这样提问学生:同学们知道我们国家现在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国家?(生: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为什么说我国现在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哪些?(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简要分析,得出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为主体是其经济基础)那么这种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中国确立的?又是怎样确立的呢?(向学生指出,它是通过三大改造的方式来完成的。) 除了这种方法外,在另一个班级,我是通过表格,即“一五”计划完成后,1957年与1949年、1952年相比,煤炭、钢铁等工业产品产量与农业的粮食、棉花等产量增加的比例,引导学生分析: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后,我国工农业之间有什么差别?(生:工业发展迅速,而农业发展相对缓慢)为什么会产这种差别?(引导学生从当时农业生产的状况和“一五”计划的重点两个方面分析)尽管工业发展比农业发展的快,但相比起发达国家来,我国当时是不是就是一个工业国了?(生:不是)俗话说,无农不稳,无商不活,无工不怎么?(生:不富。)为了尽快使中国富强起来,就必须还要大力发展工业。而中国实现工业化与西方是不同的,西方主要是在新航路开辟后,通过对外贸易、殖民掠夺等方式为国家的工业化开辟道路的,中国当时有什么办法?那就是要改造农业,促进农业发展,来为工业化开辟道路。在此基础上,引出三大改造的主体。 二是在学生活动法和情景创设法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难点。新课程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合作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无疑历史课本剧的表演就是其中之一。在这节课上,经过从现实出发,在启发引导学生过渡到农业的改造这一内容后,我发现学生对农业合作化的内容比较陌生,学习基本上也没有什么兴趣,为此,我当场从每组抽叫由旁白、中农代表、富农代表、社长、社员、没有入社的农民等组成一个临时历史课本剧表演小组,并提出了角色表演的要求,这时台上台下的学生兴趣都很浓厚,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在无形之中也使学生对分散的个体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过程也有了一个生动的体验,认识到了进行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当时国家工业化的进程中的必要性。(联系最近召开的“人大”,指出今天国家进行以工促农、重视三农问题的原因?) 初中学生的认知是由感性到理性的,针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这块“难骨头”,我则放了一段记录片,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感性的历史情景,让学生首先对当时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情景有了一个感性认识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我又用对比法,启发引导学生:如果说农业、手工业的改造是通过走生产合作化的方式而实现的话,那么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国家则又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完成改造呢?(生:公私合营)你们家的财产无偿捐给社会,你愿意吗?(生:不愿意)同样,当时的资本家是不是也无条件地愿意和“公家”合营?(生:不愿意)那国家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使得他们最终愿意和“公家”合营?(生:赎买政策)什么叫“赎买”政策?(生: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资本家定息。)这种方式比起强行的合营来,有什么好处?(生:讨论略) 三是讲解突破难点。除了以上讲到的一些学生难理解的知识外,教材对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的阐述,学生也是难以理解的。为此,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我设置一问题:新中国建立后,中国是不是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了?在学生讨论后,我指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它是什么时候在中国确立的?(看书回答指出,是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后。)由此,1949年—1956年,中国还没有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简单交代这一段历史上一般称为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直到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后,我国才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我国也才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以上是今天上课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先随便记下,向各位请教,究竟怎么“啃”,还有哪些好办法?向各位请教了。

【第5课 三大改造(转教案)】相关文章:

《汽车轱辘转呀转》教案02-09

课程第9章异常处理教案:第9章、第11章04-28

第4课蚂蚁教案04-28

第3课日历教案04-28

第3课爬天都峰教案04-28

《卫星绕着地球转》教案03-19

第10课〈论语〉十则教案04-28

咬文嚼字教案 第2课时04-28

第6课洋务运动教案04-28

教案童谣童画第9册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