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词思想内容鉴赏方法点拨教案

时间:2023-04-25 22:17:31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考古诗词思想内容鉴赏方法点拨教案

高考古诗词思想内容鉴赏方法点拨教案     郑州九中赵自乾 一、古典诗词的标题 二、景色的冷暖色调 三、诗歌选取的意象 四、含暗示的关键词 五、含有诗眼的句子 六、作者的人生经历 七、诗歌的题材类别 八、诗词后面的注解 一、 古典诗词的标题  标题是诗的眼睛。主要是概括内容、揭示线索,奠定感情基调、点明时、地、人、事。 解读《山居秋暝》: “山居”明示了诗歌题材属归隐一类; “秋”点明季节; “暝”点明具体的时间。 “秋”与“暝”在古人的笔下往往流淌着悲愁,如“万里悲秋常作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但“山居”那欲隐而难藏的惬意与满足就使“秋暝”的感情亮丽畅快起来了。 二、 景色的“冷”“暖”色调 古人常常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体味景之“冷”“暖”之色,可以更好的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05全国2)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作者主要通过驿馆、孤灯、夜深、远行展现出一幅凄冷的画面,以此来表现“思家”的,该诗属于冷色调。  东坡  苏轼 (06年辽宁卷)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山多大石)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作者用雨洗、月清、自爱、杖声等为我们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属于暖色调。 三、 诗歌选取的意象 古诗词意象都有特定的含义和作用,诗人主要用以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如冰雪忠贞高洁,杨柳离愁别绪,流水绵绵愁思,子规悲惨凄恻,梧桐孤独凄苦等。   夜 归 周密 (06年四川卷)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诗人以“冷磷”、“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作者想象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扑面而来。     关河令(宋)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大雁” “孤灯”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孤寂凄苦之情自然流露于 词的字里行间。 四、 含暗示的关键词   诗人“缘情而发” ,如能捕捉到最能显现诗人感情的字眼,便找到了鉴赏该诗词的钥匙。 温庭筠《菩萨蛮》中的“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懒”表慵懒哀怨,“弄”表心绪不宁,“迟”表迟缓惆怅。 李煜的《浪淘沙》中的“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着一“寒”字,亡国之悲痛尽从心底泛起。 夜发分宁寄杜涧叟  黄庭坚  阳关一曲水东流,灯火旌阳一钓舟。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 因为诗人内心有忧愁,所以便整日“借酒浇愁”,整日想沉浸在“醉梦”中;满川的风月本是美丽的景致,这时也因为诗人的忧愁而变得一派愁容,这满川风月的愁容不是景色本身有什么需要担忧的,而是她似乎也在为我发愁,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更突出了内心的忧愁。 五、 含有诗眼的句子      诗词注重炼字炼句,力求一字传神。而这些含有诗眼的句子往往最能体现作品的内蕴及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如能准确找出“诗眼”,不失为一条鉴赏的捷径。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用庭院中的栀子花闲着来反衬农家的繁忙景象,村姑们忙着做这做那,只有院子里的栀子花才闲着独自赏雨。山水田园诗,富有诗情画意,又充满浓郁的乡土和劳动生活的气息 六、 作者的人生经历   “知人论诗,知世论诗”,即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和生平遭遇,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包括时代氛围和社会风俗)和创作目的,从而设身处地的揣摩诗人的心境,理解其思想内涵和艺术技巧,这样才能提高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比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孟)郊寒(贾)岛瘦、“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等,这些对我们准确理解诗歌将会有很大帮助的。 七、诗歌的题材类别  送别诗(依依不舍、别后思念、临别劝勉)如李白《送友人》 咏物诗(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品质高洁、怀才不遇)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怀古诗(缅怀崇敬、吊古伤今、借古讽今、昔盛今衰、世事沧桑、怀才不遇、沧桑巨变)如李白的《越中览古》 边塞诗(厌战思乡、向往和平、建功立业、奋勇报国、战争残酷)。如王昌龄《从军行》 羁旅诗(思乡念友、漂泊孤独、绵绵乡愁、抑郁不得志)如李白的《春城洛城闻笛》 闺怨诗(少女怀春、思念情人思远怀人、控诉战争)如王昌龄《闺怨》 写景诗(寄情山水、厌恶官场、表达美好志向,抒发人生世事感慨)如杜甫的《登高》 归隐诗:(清闲恬淡、闲适宁静、向往自由、厌恶官场)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 八、 诗词后面的注解  2008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18套中只有天津和重庆卷诗歌鉴赏没有注释。诗词如有附有注解,阅读这些注解,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作品的有关情况,以便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内容。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08江西)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鹜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课堂反馈】 武夷山中(07福建)(宋)谢枋得 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问: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德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步裙、坚贞自励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鉴赏分析】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谢枋得(1226~1289) 南宋文学家。字君直,号叠山。信州弋阳(今属江西)人。宝祐四年(1256)与文天祥同科中进士。次年复试教官,中兼经科。又应吴潜征辟,组织民兵抗元。同年任考官,因得罪贾似道而遭黜斥,咸淳三年(1267)赦还。德祐元年(1275),以江东提刑、江西诏谕使知信州。元兵犯境,战败城陷,隐遁于建宁唐石山中,后流寓建阳,以卖卜教书度日。宋亡,寓居闽中。元朝屡召出仕,坚辞不应,终于被强制送往大都(今北京),坚贞不屈,绝食而死。门人私谥文节。   谢枋得为文推尊欧、苏,认为欧苏起遐方僻壤,以古道自任,发为词华,经天纬地,天下学士皆知所宗。他对宋末文风颇表不满,指出七十年来,文体卑陋极矣(《与杨石溪书》),于是以振兴斯文自任。他的散文格调高奇,很有气势。《上丞相刘忠斋书》写得慷慨愤激,义正词严;《送史县尹朝京序》。则有见解有感情,于唐宋赠序文中,颇具特色。还有《宋辛稼轩先生墓记》记辛弃疾垂殁之语,以为其“精忠大义,不在张忠献、岳武穆下”,高度评价辛弃疾的爱国精神,也正反映了他自己的节操。   谢枋得诗伤时感旧,沉痛苍凉,诗风朴素端正,有时也饶有韵致。如《武夷山中》写道:“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述其转徙山中的十年岁月,颇含隐痛。《初到建宁赋诗一首》是他北上前的诀别诗,起句即以雪中松柏愈青青自喻,高风亮节,视死如归,亦感人至深。 这首诗作于南宋亡后,谢枋得隐居在武夷山中,但国破家亡的哀痛始终不能忘叹,眼见祖国河山沦入敌手,反抗的呼声早已沉寂,诗人深深感到天地之间是那样的凄清寂寞,孤苦无依。可是他还是用严寒、抗冰雪的梅花来激励自己,表示永远要坚持民族气节,决不向敌人屈膝。

【高考古诗词思想内容鉴赏方法点拨教案】相关文章:

高考诗歌鉴赏教案:诗词鉴赏术语的运用(3)04-25

高考诗歌鉴赏教案:诗词鉴赏术语的运用(1)04-25

高考诗歌鉴赏教案:诗词鉴赏术语的运用(2)04-25

2010年高考诗歌鉴赏教案(04-25

2011年高考诗歌鉴赏教案-咏史怀古诗鉴赏04-25

马嵬古诗词鉴赏11-17

七夕古诗词鉴赏11-03

王安石梦古诗词翻译鉴赏09-21

中秋节的古诗词鉴赏01-04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总结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