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二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案教学反思 1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更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认识除法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比如通过学生分苹果来理解“平均分”,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概念,这样将兴趣激发,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使知识充满内在活力,充分为学生提供体验经历探索的过程,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现给大家。 我安排是由任意分引出平均分,由一般现象引出特殊现象。选两位同学分给他们苹果,其中一人给1个,另一人给3个。请下面的同学发表看法,有的学生说不公平,我追问:怎么才能做到公平?一位学生跑上去从3个苹果的学生手中拿出1个给另一位同学。这说明学生对平均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其知识基础已高出了教材设计。因此为我下一步由平均分这一特殊现象在实际中的应用入手,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再通过大量的判断练习来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得出平均分的概念。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在这个环节主要研究按份数平均分,这里提倡多种分法。这样的好处是更加接近日常分东西的实际情况,而且给孩子一定的自由选择的权利,尤其鼓励学生的直觉判断。目的是突出除法的本质属性:把一个数分成相等的若干份就是平均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在把握教材时抓住除法的本质属性,淡化其非本质属性。 在建立表象的基础上,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初步认识除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称,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 要引起学生的兴趣不仅仅是题目素材选自生活就可以了,而是要选择切合学生利益的内容。在整节课的教学我还应该多用些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更加喜欢参与到数学课中来。 《认识除法练习课》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的是认识除法的练习课!在练习的过程中,我发现,我上课的时候,对除法算式的含义没有突出重点,以至于在做练习题第五题时,会列式子,但是不明白什么含义,单位乱写!花了很大的功夫在纠正过来,还不知道学生有没有真正掌握住! 课后我反思,我对教材专研不透彻,学习效果就没有!我的反思如下: 1、复习部分的习题选的不太确当。 所选习题没有能围绕新授课中的知识点,没有能突出学生学习中存在困难的地方。譬如可以再复习一下平均分的两种分发,以及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各部分名称。 2、学生说的不够。 很多学生还不能熟练地说出图所表达的意思,即不能从不同角度用两种说法来说说图意,说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这一点主要是由我让学生说的意识不强所造成,在新授教学时,对学生表达能力不够重视,没有把学生对除法的认识内化为自己的语言,造成学生的表达有困难,不敢说。 3、练习的形式单一。 教师没有能通过创设情境,用多种形式来吸引二年级小朋友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学生的注意力不能跟着老师走。对策: 一、教学中两个班的教学进度尽量要保持一致,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准备同一份内容,做到精选习题、多想一些吸引学生兴趣的练习形式。二、二年级学生的表达能力本来就不强,需要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重视“说”的教学,要给说的机会,要指导说的技巧。 《口诀求商》教学反思 ——算法多样化,选择最优化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能够体会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在学生中表现突出,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就计算教学而言,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计算经验,引导他们进行研究、发现和创造不同的算法。 如教学《用口诀求商》。这部分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口诀、认识了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学生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所以整个教学过程采用又抓又放的形式进行: 在讨论计算方法时,我直接问学生:“10÷2”这道题你会算吗?跟你的同桌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纷纷把手举得很高,都想表现一番。他们得出了以下几种计算方法: ⑴用小棒分一分 ⑵用乘法口诀:二五一十 ⑶想学过的乘法算式 ⑷想几个2是10 然后我就问大家:“你们最喜欢用哪一种方法?” 学生的回答是各种各样,于是我就说:那就用你喜欢的方法试一试。 在学生做完一组题后,我再问做得快的小朋友用的是什么方法?你有什么想说的? 最后得出用乘法口诀算除法比较快。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所以我们要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要为学生的方法作出评价,做到有抓有放。 这一节课,我也深深感到作为一名老师,除了要备好教案,还要备好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方法中互相创新,在启发中探索知识。因为这种动态生成的效果正是我们所追求的。 本节可让学生了解每一种计算方法,目的是从小就培养学生“算法多样化,选择最优化”科学研究态度。同时当学生自己创新的同时,他们幼小的心灵所萌发的自我价值、学习信心、主动挑战意识等也是本节课的收获。这才是提倡算法的真谛。 用口诀求商的教学反思 以人为本,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课改的核心。新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要求教师能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成为学习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就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节课的设计就体现了这些思想。 首先,巧妙地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它产生于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问题情景是促使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措施。在设计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人物孙悟空作为认知背景,把学生熟悉的“欢乐的节日”主题图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发现数学信息,进而根据信息自己提出问题、生成问题,并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从而用迁移的方法探索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这样巧妙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自由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大胆尝试、探索,感受数学的趣味、品质,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其次,创设了合作平台,展示了学生的个性的价值。让学生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自身价值。在师生、生生之间的学习交流中,学生在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既可以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又可以养成与人沟通,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因此,教师给学生提供合作的平台尤为重要。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了多次合作学习的机会,特别是在“巩固练习促内化”这个环节中,让学生讨论、交流三个算式间的联系时,学生可以广泛参与,彼此相互倾听、解释、思考、交流,在观点分享和碰撞过程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适时评价。学生在这多元性、丰富性和主动性的学习交流中,明白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加深理解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形成了比较牢固地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除法算式的认知结构。这样,既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展示了个性的价值,又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因为有精心的设计,学生的主体参与、合作学习,才使得整个课堂教学生动、鲜活,充满生机,富有活力。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领悟着新理念,尝试着新方法,课后认真总结并写出教学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教学《认识厘米》这一节课后,我结合听课老师的意见以及学生们在课堂的表现,及时对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觉得比较好的地方: 1、 让学生参与本节课的目标制定 在出现课题后提问:“看到《认识厘米》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思考后提出,生1:为什么要认识厘米?生2:认识厘米对我们有什么用?生3:1厘米有多长?生4:用厘米怎样去量?生5:这支铅笔有几厘米长?生6:用尺子怎样量课本的宽?……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本节课目标的制定,在此基础上再来学习新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 2、 体现两个“转变” (1)、学生充分观察尺子,发现尺子上有数字(刻度),竖线(刻度线),厘米(这把赤字的长度单位);(2)、学生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答案多样化:有刻度1到刻度2、有刻度2到刻度3、有刻度6到刻度7、有刻度12到刻度13、有刻度17到刻度18等;(3)、以小组为单位量纸条的长度,有从刻度0开始量起、有从刻度1开始量起、有从刻度2开始量起、有从刻度4开始量起等。在这一环节,老师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往,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的角色由“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他们敢说敢做,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交流合作、自主探究出厘米的有关知识,个性得到了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3、 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教材不等于课程,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部分,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于是,我结合生活实际,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二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案教学反思 1】相关文章:
识字1教学反思04-20
《识字1》教学反思04-10
《上学路上》教学反思11-04
教学反思1 孙玮04-28
语文课教学反思104-28
大卫上学去教学反思09-02
手指操活动反思《军港之夜1》教学反思04-28
高1期中考试总结与反思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