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C(3-26)《三峡》教案
《三峡》教案 教学构想: 文言文教学一向是教学中的难点,以往的教学模式就是逐词逐句的串讲,亦或是轻字词的翻译理解而重文章的层次结构的分析,后种上法,看似脱离了串讲的套路,而实际却是穿新鞋走老路,没有真正改变文言文教学的模式。在学习了二期课改的教学理念之后,我深感二期课改的目的是真正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培养他们感悟和探究的能力。这不仅是对学生,对老师也是一种新的尝试。因为整个过程都是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在课堂上要让学生自主思维,养成思维习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感受和体验。 在二期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我决定来一次大胆尝试,既然《春》一文可以老课新上,为何文言文教学不能创新呢?所以我选了本册教材中的《三峡》一文,这篇文章是文言文中写景的散文,和《小石潭记》同样堪称美文,多年来一直被选入中学课本,我想除了它语言的准确,凝炼之外,更重要的是文中对景物的描绘,有些词句真可谓脍炙人口。所以我想重点放在文言文中写景句子的赏析,让学生在读懂全文,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自主发挥,找出文中他所喜欢的句子,谈谈文章景物的特点,品味文章写景的妙处,这不仅有助于加深文言字词的理解,也有助于培养他们赏析阅读的能力。 为了他们能顺利理解全文,我想在布置预习时就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只有通过诵读才能培养语感,才能“而义自见”,这也是文言积累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我把译文印发给他们,让他们学会自主阅读,对照译文自行疏通大意,并把自己的译文和老师的译文进行比较,哪种翻译更好,再找找文中写景佳句,想想好在哪里。然后在课堂上师生交流,共同赏析,通过欣赏幻灯图片,品味三峡景物的特点,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的方法。我的教学构想得到了学校校长的认同,及教材编写组郑桂华老师的赞许,在他们的支持和鼓励下,我开始了文言文教学改革的尝试,勇敢的迈出了第一步! 教案: 三 峡 郦道元 教学目标:1 了解三峡的特点 2 认识比较与引用在写景中的作用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课前准备:疏通字词,翻译句意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导入语:三峡是世界著名的游览胜地,它以险峻幽邃的地形,旖旎迷人的风光,磅礴壮观的气势闻名遐迩,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到此,都不禁为之赞叹,写下不少诗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写的《三峡》。 2 播放幻灯主页——三峡(字幕:三峡 郦道元) 二 品析文章写景的层次及特征 1. 过渡:课前我们已经自行疏通了字词,了解了文章的大意,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文章描写了那些景物,描绘出景物的什么特征。 2. 出示教学目标: 播放幻灯片2——教学目标 3.圈划交流:那些句子写了山,那些句子写了水,分别抓住了景物什么特征? (小声朗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 明确:写了三峡的山,水, 4.师生合作,初步感悟 (一).赏析写山的句子 要求:找出句子说出大意,概括句中的景物及其特征。 (文中语句学生可以随意挑选,任其发挥,只要言之成理。找相同语句的同学,可以就句子中的关键词谈感受,各抒己见,老师可以求同存异。) 1. 学生找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翻译大意:两岸山连山,没有一点空缺的地方。 师播放幻灯3——群山 师生共同活动(引导学生欣赏画面,并讨论其特征,大致概括) 明确:这一句写山的连绵。“略无阙处” 可见得它连绵不断。 2.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大意:重重叠叠的山岩,遮住了天,挡住了太阳。 师播放幻灯4——一线天 让学生观看幻灯图片,想想这句写了山的什么特点? 播放提示: 学生概括:“重,叠,隐,蔽”刻画了山的高峻。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旅游景点(如杭州灵隐寺的:“一线天”) 3. 学生自主发现:“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也是写山高。 师播放幻灯5——日照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只有在正午时,太阳直射才能把阳光照入江面,才能看见太阳、月亮。 播放提示:“亭午夜分”是指什么时间?为何只有日月直射时才能见到光亮? 这是什么描写手法? 概括:此句侧面写出了山峰的高峻,和江面的狭窄。 引导学生继续寻找写山的句子,学生可以发现第三段对于山峰的描写。 4. 讨论探究: 学生自由赏析: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大意:陡峭的山峰上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古柏,大小的瀑布飞流喷射在山林之间。 师播放幻灯——瀑布 播放提示:绝巘,怪柏,悬泉,飞漱写出山的什么特点? 3.师生共析 明确:这句写出三峡的山高峻、陡峭的特点。 读读议议,看看作者通过哪些具体的景物来写山高险的? 齐读:概括: 写山峰像绝壁 写瀑布飞溅喷射 写柏树生得奇形怪状 写泉水凌空飞下 思考:这些奇异的景象与山高有什么关系? 明确:侧面写山的高峻陡峭。 (老师在及时肯定学生的答案,并启发他们继续寻找这段中写山的句子还有没有?) 学生发言:则素绿潭,回清倒影 大意: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的清流中掩映着岸边景物的倒影。 师播放幻灯——潭水 小组讨论:为什么说这句也是写山的? 小组代表概括:因为山高,山上绿叶成荫,所以倒影在峡谷中。 因为山高,所以水急,水的浪头才会冲击成白色的激流。这句同时也是写水,写出了水的清澈。 学生质疑:“清荣峻貌,良多趣味”是写什么? 师播放幻灯——枫叶 学生自主讨论并明确:此句概括了山,水,草,木交相辉映的美景,动静结合,色彩互衬,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在赏析完写山的句子之后,可酌情考虑引导学生思考同是写山的,为何分开写?明确:第一层总写,第三层分写,明写山,暗写水,突出山高水急的特点。) (二)评析写水的句子。 过渡:那么文章中还有哪些句子也是写水的呢? 1学生发现: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师放幻灯片——:夏水 插入文字: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大意: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山陵,上下水路都被阻隔。 赏析:这句写出水的多,急。“襄”是“漫上”,写出水很猛。 学生补充: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大意:即使乘着奔马,驾着长风飞行,也不如沿流而下的船快。 赏析:这句写出了水流速度很快。 师引导他们思考“虽”和“以”怎么理解。 学生自主回答:“虽”是“即使”,“以”是“如、像”的意思。 师引导他们思考:这里把驾船与什么进行比较? 明确:乘快马,驾长风。 学生找句子: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师放幻灯片——:船行 大意:有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 赏析:这句写了船行速度快,其实是写夏天三峡水流速度快。 (联系我们曾学过的李白写船行之快的诗:) 学生齐背:《朝发白帝城》 过渡: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作者既从正面写山写水,又有侧面描写,写景是有总有分,有静有动,那么引用渔者歌又是何意?想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生齐读: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提示:猿的鸣叫声在幽幽空谷中会有怎样的效果? 师播放幻灯——:秋景 学生明确:空谷回响,哀转久绝 情感探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作者隐含在其中的感情) 提示:三峡山高、水急,对于住在这里的渔民有什么影响吗?对于在急流中行船的人又有哪些不利?是谁泪沾裳,他们为何泪沾裳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会带来生命危险。(联系:“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一句。)隐含了作者对这里人民生活的担忧。 师小结: 播放幻灯片——小结 本文作者正是抓住三峡的山高、水急的特点。从春夏秋冬四个不同角度展现了三峡的江流险恶,山峰高峻,激流汹涌,奇树怪柏的画面。既使人感到惊心动魄,有觉得豪情万丈。让我们领略了三峡气象万千和变化无常的景象。也体味了作者对在三峡中来往航行的渔者性命的担忧。 三、比较阅读:阅读《三峡之秋》看看作家方纪抓住三峡的哪些特征?写了什么景物,从什么角度来描写三峡之景的? 两文在写景上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 §3可与文中§2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写出了水的呼啸、奔腾。 §4可与文中§3中“素、、、、绿潭,回清倒影”相似 §6可与文中§1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相似 §6最后一句又与第3段“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不同点:1、写景角度(时间和视角) 2、语言不同 通过比较:我们发觉文言文的语言比较现代文的语言更凝练、浓缩、也更加耐人寻味。 四、作业 熟读并背诵本篇课文【C(3-26)《三峡》教案】相关文章:
3-26工作计划04-24
C语言课程教案04-24
《三峡》教案02-22
《三峡》教案04-25
《C大调音阶》教案04-25
C班11月教案04-25
C班12月教案04-25
《三峡之秋》教案02-14
《巴东三峡》教案03-13
上三峡教案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