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3-25)《杜甫诗》教案

时间:2023-04-25 23:43:00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C(3-25)《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   2.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情感与价值观:   1.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望岳》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设计(二)   同学们,你去过我们成都的杜甫草堂吗?你们知道这样几副对联吗?   1、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郭沫若)   2、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3、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朱德)   同学们,这些对联中寓指的人物是谁呢?对,是杜甫,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他的三首诗《望岳》《春望》《石壕吏》。先看《望岳》。   二、杜甫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里。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七岁会作诗,20岁开始壮游,安史之乱后,携家逃难,千辛万苦来到了成都,后来做了工部外郎,故又称“杜工部”,后因成都战乱,又迁走了,过着贫穷的生活,最后病逝于湘水的一条破船上。杜甫一生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早期的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中后期作品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他的代表作有:《望岳》《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春望》《北征》“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他有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三、师生共同研讨《望岳》   1.本诗背景介绍: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2.本诗体裁介绍:这是一首古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限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从句式方面看,古诗一般四字为二、二式,五字为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七字为二、二、二、一式,有时因表意需要而有特殊情况。《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句式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朗读,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1)配乐诗朗诵《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点评。   (4)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5)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6)就诗的内容质疑。   4.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要求学生边听边想,想像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体会诗的诗情画意。   (1)教师提问:若全诗就抓一个字,你觉得应该是哪个字?   明确:“望”。   (2)作者到底“望”到了些什么?请展开想像,设想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将你想像到的内容写成一段话。   明确:“望”到的内容:“齐鲁青未了”语出惊人,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这两句是远望泰山的景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这是凝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   想像:略。   5.进一步感悟作者通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对诗的理解逐渐向较高的理性层次靠近。   提问: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联系写作背景,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   明确: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青年时期的杜甫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6.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此诗被后人称为歌咏泰山的“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你认为它堪称“绝唱”吗?为什么?(你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应当以鼓励为主,不要动辄评判,更不要轻易否定。   明确:(1)比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割”字锤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割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含蓄蕴藉,意在言外,诗人凝望泰山“层云”“归鸟”,不觉时间已久,连眼睛都酸困了,这不正流露了诗人对泰山情有独钟,热爱有加吗?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蕴丰厚,有一种哲理美。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永往直前。   (4)虚实相生的写法使本诗显得摇曳多姿,言有尽而意无穷。1、2句虚写,3、4句实写,5、6句实写,7、8句虚句,虚实交错,意韵悠长。   (5)诗歌情景交融,写景有序。先集中写景,后集中抒情;先远望,后近看,再凝望。   7.学生齐背《望岳》。   第二课时《春望》   一、背诵《望岳》引入,介绍《春望》写作背景及相关常识。   1、背诵。   2、《春望》写作背景: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州。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3、本诗是一首近体诗,近体诗介绍:   近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   二、诗歌朗读,粗知大意。   1.(1)配乐朗诵《春望》,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律诗的诵读要领。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   (4)教师范读,学生循声低和。   2.学生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3.引导学生通过想像再现形象,把握物境。   教师提示学生根据字词想像单个形象,根据句节想像群体形象,根据全篇想像整体形象。   (1)提问: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学生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2)提问:颔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学生可能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是那娇艳的花也因感时伤别而泪水纵横,那无忧的鸟也一改往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另一种看法是诗人伫立在娇艳的花旁,听着掠空而过的鸟儿婉转的啼叫,心里嗔怪它们的无情而流下了伤时恨别的泪水。   只要言之成理,教师当以鼓励为主。   (3)学生想像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4)引导学生把握全篇,想象整体形象。   4.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情感,把握情境。   诗歌羞于直白言情,常寓情于形象之中,形象不仅是诗人情感的触发,又是诗人情感的载体,也是体验诗人情感的途径。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形象体验情感。   提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   5.引导学生品味诗人的

【C(3-25)《杜甫诗》教案】相关文章:

杜甫诗教案02-10

C语言课程教案04-24

送别诗教案04-25

木兰诗 教案04-25

《木兰诗》教案04-25

木兰诗教案04-27

《C大调音阶》教案04-25

C班11月教案04-25

C班12月教案04-25

木兰诗优质教案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