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智慧的智慧:一份美国哲学教案的赏析

时间:2023-04-25 23:42:03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智慧的智慧:一份美国哲学教案的赏析

教智慧的智慧:一份美国哲学教案的赏析 (发表于《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宫振胜   (青岛大学 师范学院,山东青岛 266071) 摘要:由美国哲学教育工作者Patty Zuccarello编写的关于柏拉图哲学的教案是哲学教案中难得的精品,细赏之下,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该教案是典型的探究教育教案,由于采取了合适的措施,使学生既想探究又能探究,而学生想探究、能探究是哲学教育成功的关键。因此,该教案值得我们借鉴。 关键词:教案;探究教育;主题设计;模拟体验 早在2000年,王宏伟就提出:中国的哲学教育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了——这是学哲学、教哲学、研究哲学的人们的共识,[1]但到目前为止,哲学教育还是没有发生令人欣慰的根本性改变。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教哲学呢?由美国哲学教育工作者Patty Zuccarello编写的关于柏拉图哲学的教案也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该教案是哲学教案中难得的精品,细赏之下,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 一、教案   该教案由英文写成,笔者翻译如下: 级别水平:职业教育,成人或继续教育。 主题:柏拉图哲学 时间:2小时 教案描述:向学生讲解“洞穴之寓”的故事。在听完故事之后,学生分组讨论。 目的:学生将能够鉴别他们已经做出改变和需要做出改变的情形。尤其是要围绕我们为什么改变和不改变展开问题。 目标:学生将能够对“哲学”、“寓言”及现实生活中的“洞穴之寓”现象做出详细说明。 材料:柏拉图的“洞穴之寓”文字材料;手电筒;图表;标记;钢笔;录音带;持手电筒的助手;讨论表和评价表。 程序:在教课之前,教师需要阅读《柏拉图传》、“洞穴之寓”,练习复述该故事。还要做以下准备:图表、标记、录音带、“洞穴之寓”拷贝,确定在教室后面持手电筒的助手。 课程大纲:   什么是哲学?按照一定的理念去生活,假设世界是什么——这就是你的哲学。哲学的意思是“爱智慧”,这涉及到智慧是什么?你思考什么?借助对话回答这些问题。   你认为我们为什么学哲学?学习哲学和人文学科有很多理由。本教案作者最喜欢的三个理由是:第一,未经(理性)审查的生活不值得过(苏格拉底,公元前400年)。第二,职业训练是动物或奴隶的训练,它使人们变成工业机器上的齿轮,自由的人需要自由的教育,自由的教育使人们充分利用他们的自由。(约翰.杜威,1916年)。第三,认识你自己。(柏拉图,公元前387年)。   今天我们学习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的三个著名的人物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三个人都大部分时间生活在雅典,他们相互知道。苏格拉底简介(略)。柏拉图简介(略)。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我们以后的课要专门讲到他,今天我们看一看柏拉图的“洞穴之寓”(在《在共和政体》一书中)。   什么是寓言?寓言是这样的故事,故事中的事情代表另一些事情(也思考一下比喻、隐喻)。你能够想起一个你知道的寓言吗?柏拉图的寓言是关于洞穴的。   集体活动:洞穴之寓。   问学生:“你了解洞穴吗?”让学生用草图把想到的画下来。   告诉学生即将享受柏拉图的“洞穴之寓”,关掉灯,拉上窗帘,欢迎学生来到柏拉图洞穴。   在讲寓言的第一部分(描绘洞穴)时,给助手一个信号,让持“火”的助手到教室后面,然后继续讲,讲到一些囚徒重新进入洞穴时,提问:“当他们回到洞穴时发生了什么?”在寓言结尾,打开灯,拉开窗帘,让学生说一说故事里的什么事情能够代表另一些事情,代表哪一些事情,记下学生的回答。   小组活动:发给每人一张讨论纸,要求参与者两、三个人一组,思考我们的世界的“洞穴”,并在讨论纸上记下来。   全体共享:10-15分钟之后,要求每一个小组向大家汇报他们的成果,并记录下来。要注意我们并不是总在洞中或总在洞外,要适当地分配在洞内、洞外的时间,从洞中出来的关键是意识到我们在洞中,努力朝光明移动。让学生说一说他们学到的在生活中“从洞中出来”的途径。   时间允许的话,让学生每两个人一起写出自己的寓言。   问题:柏拉图说:“只有哲学家成为王或我们现在叫做王的人真正成为哲学家,国家的或人类的动乱才会结束。”你同意吗?为什么?   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收集学生写下来的东西,在课程结尾,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完成班级评估表。教师可以利用表上的信息对以后的课做出改变、调整或改进。 有用的因特网资源:1、希腊哲学(网址略)。2、《通识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比较》,莫迪默.J.阿德勒(网址略)。[2] 二、赏析 该教案是典型的探究教育教案,因为在2个小时的课程中,安排的教师讲解的时间仅为10分钟左右,其它时间主要安排了8个活动:1、洞穴之寓的模拟表演;2、让学生说一说故事里的什么事情能够代表另一些事情,代表哪一些事情;3、让学生思考世界的“洞穴”;4、要求每一个小组向大家汇报思考的成果;5、让学生说一说他们学到的在生活中“从洞中出来”的途径;6、让学生写出自己的寓言;7、问题回答;8、评估。其中,第1个活动是为探究作铺垫的,第2、3、5、7个活动是典型的探究活动,第5个是探究成果的交流、分享,第6个是探究活动的巩固、提高,第8个是探究活动的评估。总之,构成课程主体部分的8个活动均与探究相关。其实,探究性问题的答案一般是教育者已经知道的,那么为什么不安排教育者一开始就告诉学生这些答案,而要让学生自己花费很长时间去探究呢?布鲁纳认为探究教学法(即发现教学法)有以下优点:从动机讲,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精神,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能力讲,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优点:他人讲出终觉浅,自己悟出方珍贵。这是因为别人传递过来的观点即使背过往往还是别人的观点,而自己探索出的观点直接就是自己的观点,还可以产生出自己的情和意,对于语义的理解、感受也深,两者有着天壤之别。所以,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波利亚也提出:什么是好的教育?系统地给学生自己发现事物的机会。 从哲学的本性来讲,哲学不是智慧,而是爱智慧、追求智慧或探究智慧,相应地哲学教育应该是一种组织学生探究智慧的活动。但另一方面,哲学又是抽象的,加上其他原因,往往出现学生不想探究或想探究而不能的现象。本教案为了使学生想探究、能探究作了三个方面的设计: 一是主题设计。虽然本教案的主题是《柏拉图哲学》,但教案设计者并没有安排对柏拉图的哲学思想进行面面俱到的教育,甚至没有对柏拉图的哲学体系进行概述,而是万里挑一地选择了“洞穴之寓”作为教育活动的实际主题。为什么要以“洞穴之寓”为主题呢?首先,它能赢得学生的“惊讶”。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中说:“惊讶,这尤其是哲学家的一种情绪,除此之外,哲学没有别的开端。”“这地地道道是哲学家的情绪,即惊讶,因为除此之外,哲学没有别的决定性的点。” 哲学家的哲学研究以惊讶为开端,哲学教育的理想状态也应该以惊讶开始,哲学教育是一个艰辛的思维过程,没有惊讶,学生就不会进行艰辛的哲学思维;有了惊讶,学生不但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哲学思维的艰辛旅程,还可以得到游戏般的愉悦,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哲学智慧的活动被公认为所有美德中最愉快的”,而且“这种愉快因其纯粹和持久而更可贵”。所以,惊讶是高质量的哲学教育的情绪特征,是哲学教育者们推崇的探究教育(或发现教育)的起点,是凸现学生主体地位、主动地位的基础。其次,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今的“洞穴”之谬不比柏拉图时代少,其危害也不比柏拉图时代小。为了突出现实意义,设计者特意安排了两个古为今用的活动:其一是让学生思考我们的世界的“洞穴”;其二是让学生说一说他们学到的在生活中“从洞中出来”的途径。我国学者王宏维认为,在哲学教育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应该裹挟着强烈的现代气息。[4]该教案完全做到了这一点,选题尽管是古希腊哲学,但在古老的根本上嫁接了现代的枝丫。这样就使学生感受到了探究的价值、意义,产生了探究的动力,同时也使学生能够探究。哲学命题之所以不能被学生探究主要原因是学生不能把该命题和周围的现实世界联系起来,或者哲学命题本来就与现实没有什么关联,使探究失去了依托。 二是模拟体验。本教案的设计者特意安排了模拟洞穴的体验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洞穴之寓”。语言的信息表达力是有局限性的,抽象的哲学思想的沟通是最困难的,而借助体验这个工具,可以弥补语言描述的不足,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容易理解他人的思想,甚至可以自己感悟到相同或相似的思想。在现代教育界,体验教育受到广泛重视,雷可夫、约翰逊早在1999年就指出:“ 概念是通过身体、大脑和对世界的体验而形成的,并只有通过它们才能被理解。” [5] 石瑞红于2003年分析了体验在哲学教育中的三个作用:第一,只有经过体验的环节,我们才能把自身存在的思维弊端揭示出来,并由此获得克服弊端的可能。第二,只有经过体验的环节,才能促使哲学知识转化为哲学素养。第三,只有经过体验的环节,才能领略哲学的暗示性。[6]但在实际的哲学教育中,体验教育不多见。 三是考核方法。探究教育的一大障碍是学生成绩的不适当考核,如卷面考试特别是卷面考试加标准答案的考核方法,往往导致学生在学期末突击背诵课本上的标准答案,平时不愿意动脑子去探究,因为探究和考核成绩没有什么密切联系,在平时探究活动中不参与的学生也可以得高分,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的学生不一定得高分。本教案以学生的参与情况和学生写下来的东西为考核对象,这意味着是以探究活动和探究结果为考核依据。把探究和成绩紧密联系在一起,增进了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动力。 在解决了学生想探究、能探究的问题的基础之上,本教案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使探究成为学生提高和教师教育的主途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

【教智慧的智慧:一份美国哲学教案的赏析】相关文章:

懒惰的智慧的教案08-26

懒惰的智慧的教案7篇01-10

智慧的说说06-12

智慧的作文12-31

让的智慧作文07-23

说服的智慧02-22

智慧的境界09-17

智慧的作文09-11

智慧故事04-25

智慧的箴言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