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教案多媒体教学

时间:2023-04-25 23:26:08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杜甫诗三首》教案(多媒体教学)

      教学目标: 1、理解思想内容,感受诗人深沉的情怀。(重点) 2、欣赏诗歌意境,品析艺术手法。(难点) 教学步骤 一、《秋兴八首(其一)》鉴赏。 1.简介背景:是杜甫在夔州时所作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杜甫自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今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主题是“故国之思”。 2.内容品读。 首联:草木凋落,露白枫丹,气象萧瑟、阴森。点明时节、地点,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奠定全篇萧飒衰残之基。 颔联:波涛汹涌,风起云涌,震撼、阴沉。“波浪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极言阴晦萧森之状。” 将眼前景和心中景连成一片,是阴沉压抑、动荡不安的心情的写照。 颈联:两度伤情、无尽飘零,身世之叹、故园之思。是全篇诗意所在。“两开”,双关语,既指丛菊,又指眼泪。 尾联:岁暮、天寒,兼万户捣衣之声;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暮色之中,诗人更平添了一许孤独、忧伤之感。念亲思乡,无限凄凉。 3.小结:一二联写秋意——萧瑟、阴沉,连天接地,可见心情压抑沉重;三四联诉悲情——年复一年的飘零,日复一日的期盼;凄寒、迟暮。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二、《咏怀古迹(其三)》鉴赏 1.简介背景:《咏怀古迹》共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杜臆》,王嗣奭,明) 2.内容品读。 首联:写昭君的出生地。“赴”字赋予动感,雄伟山川似乎腾越不息,暗喻王昭君坚强的性格。 颔联:写昭君远嫁异邦的经历。 “一去”概括由汉宫到匈奴的行程,颇有“关山度若飞”的气概;  “独留”写尽远嫁的寂寞悲凉,虽死而故国之思犹在。 颈联:写悲剧的根源。“画图”,指汉元帝“按图召幸”一事,含蓄地揭露了皇帝的昏庸;“空归”,讥讽皇帝昏庸,并与“独留”句相照应,形象地表现了昭君的故土之思。 典故补充: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付,举止闲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葛洪《西京杂记》) 尾联:强调千载长存的深切怨恨。以乐曲来烘托人物。 3.体味感情。 昭君入宫见妒/诗人朝见妒 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诗人“飘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 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归来/诗人思念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秋兴·其二》) 昭君“画图省识春风面”/诗人英雄迟暮,报国无门 ——借咏叹王昭君不幸来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三、《登高》鉴赏。 1.简介背景: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出蜀途中。这首诗写作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在夔州峡口)。 2.内容品读。 A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几个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 ?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形象鲜明,使人如临其境;写景密集,体现秋意之重之浓,所展示的境界,极为肃杀凄凉。 B颔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这样的景物,对于胸怀壮阔而又常年飘零的诗人来说,会产生怎样的感慨?   ——这两句写景又极疏落,“无边”“不尽”体现秋意之广之阔,浩茫无际。“落木萧萧” 有生命短暂之感, “不尽长江”则是时间的无穷,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上下两句互相对比,相互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无限惆怅。 C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什么?   ——抒情。直接倾诉内心的重重愁苦。 D从颈联“万里”、“作客”、“百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能感受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十四字之间,含八意”——“作客”他乡、“常”作客、“万里”作客、时值“悲秋”、亲朋凋谢(“独登台”)、扶病登台、“多病”、人生“百年”。诗人身受八重愁苦。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既是感叹自己老病孤独,也是为国家多灾多难而忧苦。  E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   ——从联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古代知识分子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   从悲秋伤怀深化到忧国伤时。 3.品析艺术特色。   ——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   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 四、作业:背诵这三首诗。

【《杜甫诗》教案多媒体教学】相关文章:

杜甫诗教案02-10

多媒体汉语写作课堂教学教案04-25

音乐多媒体教案02-21

美术多媒体教学04-28

多媒体教学反思04-20

送别诗教案04-25

木兰诗 教案04-25

《木兰诗》教案04-25

木兰诗教案04-27

多媒体教学实践心得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