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离骚》教案(张明雪)
《离骚》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和《离骚》,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诵读课文,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诗的能力。 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及《离骚》艺术特色。 二、 重点和难点 1、了解《离骚》的艺术特色。 2、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一)、导入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名字,永久地留在我们的记忆当中。每年端午节,当我们在品尝香喷喷的粽子的时候,竞渡龙舟,其实是在纪念这位伟人,让我们一起深情的呼唤这个名字—— ,他是谁呢? 生答:屈原 师:屈原,那是诗人中的诗人,王者中的王者。现在王者归来。那你们对屈原有多少了解呢,谁能说一说? (二)、补充背景资料 略 2、“离骚”的含义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作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以指称楚辞“骚”,《诗经》被称为“风”,二者合称“风骚”。(补充) 《离骚》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在诗坛当中光芒四射,可与日月争辉。不仅有着丰富的内容,浪漫的想像,还有强烈的感情,自成一格的写作手法,历来备受推崇。司马迁对《离骚》的题解,是“离骚者,犹离优也”。 “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也有其他的见解认为“离别的忧愁”。 师:这样的说法也讲得通,不过太史公司马迁的说法更为贴切。真正的意思大概只有屈原才知道。现在我们一起去倾听屈子的真情告白,请同学们一起跟着录音,朗读全文。(三)、诵读课文 1、录音机范读,学生跟读 老师总结: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每句三至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碎∕而夕替。(2)“兮”字是语气助词,没有实在意义,读时应拉长语气。 “兮”用在上下句中间,使全诗具有回环往复的旋律,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⑶此诗中连词是划分节拍的标志之一,连词前划为一拍。 (四)、解析第一节⑴生自读第一自然段或生范读 ⑵疏通难字词 兮:语气助词,无意义。 以:连词①并列,“又”例:长太息以掩涕兮 ②以之为,把…当作或觉得…是,例:竞周容以为度 ③承接,例:宁溘死以流亡兮 4因为,例既替余以蕙纕兮 之:代词,例: 结构助词①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②“的” 所:助词,放在动词前,组成“所”字结构,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物、事(所字加动词为固定用法,是名词性的用法 古今异义:1、浩荡:古义,荒唐 ; 今义,形容水势广阔、壮大 2、工巧:古义,善于取巧;今义,技艺巧妙;3、穷困:古义处境窘困;今义,经济苦难 4流亡:古义,随流水而消逝;今义,因为灾害或别原因,被迫离开家乡。 词类活用:1、歩,使。。。步行,使动用法;2、高,加高,形活用为动3、厚,推重,形活用为动4、群,名活用为动,合群5、屈、抑,使动用法,使-受屈,使-受抑 ⑶疏通重点语句 1. 解析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为下面情绪的抒发定下了基调,这两句承上启下,“民生”也可理解为“人生”,即自叹人生多艰。 提问一:“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写诗人被君王疏远。为什么“朝谇而夕替呢”? 原因是以下几个: A.“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B.“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C.“众女嫉余之娥眉,谣诼谓余以善淫”。 D.“固时俗之工巧,背绳墨以追曲”。 明确: 提问二,面对这么复杂,黑暗的环境,对自己不公正的待遇,诗人是报着什么样的态度?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只要是我所向往的美德啊,即使为之死去多次我也不会后悔) 明确:为了追求自己所崇尚的美德,屈原显示自己的坚定的决心,“虽九死其犹未悔”,非常直接与正面表示自己的决心,可见诗人对完美人格的执着追求。(坚持真理,献身祖国)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 (宁愿突然死去,随流水而消逝啊,我也不肯做出那种世俗小人的丑态。) 明确: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坚决不与小人同流合污,可见诗人的品质的洁明。作者虽然为自己的遭际悲愤万端,却不会因此而改变自己的节操,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保持清白而死于忠直啊,本来是古代圣贤所所推重的。) 明确:又再次表明自己的坚定意志,为了保持我自己的清白,不放弃我的理想,我不在乎死。表现作者以前贤为榜样,同时它也透露了作者精神力量的重要来源。 写自己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而原因竟是自己太注意修身!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屈原同周围群小之间的尖锐冲突,也可以看到君主不分贤愚忠奸的昏庸。当时社会环境一团糟,人们的行为没有准则、尺度可言,一味投机取巧,钻营逢迎。面对如此污浊的、看不到希望的环境,作者爆发出痛苦而无奈的浩叹:“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忳”和“郁邑”都是忧愁烦闷的意思,两个词连用,表现了作者忧闷之深。 总结:从这节诗句中,我们了解到诗人身处黑暗的第二课时 (一)、生集体读第二段 (二)疏通难字词,并请学生翻译,老师做补充 (三)探究 略 (五)《离骚》的写作特色 ⒈语言方面 (1)句式以六言为主,兼有杂言,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例如“哀民生之多艰”“终不察夫民心” (六)“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七) (2)大量运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回环反复,更具有节奏感。 ⒉修辞手法 ⑴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 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利用蕙纕、揽茝、蛾眉比喻自己的美德;用灵修比喻君王,众女比喻群奸。其次,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例如蕙、芰荷、茝等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人感受到花草的色、香,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也把我们引向一种更深远美好的境界。 ⑵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⑶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其具体体现在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上,在诗中,诗人心情地发挥他那神奇的想像力,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⑷多用双声叠韵联绵词及叠音词。如“羁”“郁邑”“侘傺”“陆离”等是双声词,“岌岌”“菲菲”等是叠音词。 六、总结 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少不了屈原,灿烂的中国文学史少不了屈原。屈原的伟大,在于他的矢志不移的爱国精神,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同时,在于他所写成的诗歌,使诗歌中的精品,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透过这两节课,希望同学们在赏析《离骚》的艺术特色,也能去体会诗人的高尚的品质,为人生树立一面镜子。 延伸资料:倾听蔡琴演唱的电影《屈原》主题曲 七、作业背诵《离骚》并整理出课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的用法。 歌词 《屈原》——蔡琴略 【思路结构】 屈原《离骚》一诗博大精深,主题是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课文节选部分共13节、52句,通过比喻、象征和比较、对照的手法及夹叙夹议的运用表现了屈原志洁行高,执着追求的精神。先从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遭遇写起,然后再否决自己退隐独善的闪念,表明自己决不变心的爱国热情。结构图: 前 政治理想:哀民生、遵规矩、施美政 七 政治遭遇:灵修不察、众女嫉余、时俗工巧 节 心志:屈心抑志、九死未悔 后退隐的闪念:回车复路、退修初服 六 节爱 国 决 心:好修为常、体解未变 这些感天动地的诗句,令我们感受到诗人高贵的品质,宁死不屈的精神。正如司马迁所赞:“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而从此,一种永世不曾泯灭的信念——对真理的信仰和对理想的追求,一种千古不变的情愫——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乡土的依恋,深探注入到中华文化中来,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光辉传统。 节选部分,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离骚》教案张明雪】相关文章:
离骚教案(精选5篇)11-20
淘气包张明作文07-22
淘气包张明作文06-10
【精】淘气包张明作文07-31
【优秀】淘气包张明作文6篇02-14
淘气包张明作文6篇(热门)02-15
离骚高中作文01-09
开满丁香花的校园淘气包张明05-05
《雪》教案01-11
同赵二十二访张明府郊居联句,同赵二十二访张明府郊居联句赵嘏,同赵二十二访张明府郊居联句的意思,同赵二十二访张明府郊居联句赏析 -诗词大全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