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渗透课教案及议课记录《记承天寺夜游》

时间:2023-04-25 17:43:22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课题渗透课教案及议课记录《记承天寺夜游》

课题渗透课教案及议课记录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   下冶一中 李素琴 教学过程: 一、精心设计导语,走进苏轼。  宋代有个大诗人(出 示课件——苏轼像图),大家认识吗?(有人会说认识,有人会说不认识)谁来给大家说一说?(视学生介绍的情况,教师小结)。 苏轼这位大文豪,才华 横溢,但他的命运却不太好。1079年 他因“乌台诗案”被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其心情可想而知。但他善于自我解脱,同友人张怀民夜游承天寺,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笔下,澄澈透明,如诗似画。现在让我们与这位大诗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板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2  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能当堂背诵全文 三、自主学习、方法指导 1.自读课文,“三看一查”,顺畅诵读。 2. 尝试 翻译全文,并与同桌或在小组中先讨论交流(设计说明:自读是“自主”学习的具体体现。“三看一查”要求学生自读时认真看课文、看注释、看探究与练习;查工具书 , 结合上下文,理解字、词语的意思。尝试翻译全文,是为了通过学生的自身实践,再现课文 所描写的情景。安排讨论,是一种交互型活动,让学生学会和其他同学一起学习,一起讨论,彼此听取对方的意见,共同完成语文学习。 四、 探究  合作  交流 1.作者为什么要想着夜里去承天寺游玩?他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2.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3.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五、 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 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六、教师小结。运用纲要信号简洁明了的将文章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 便于知识的巩固、积累和运用 七、当堂背诵课文。                                             《记承天寺夜游》议课记录   下冶一中 李素琴 教学自评 从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思维活跃,发言踊跃 ,特别是当我问到: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课堂气氛更是达到了高潮,学生几乎是抢着发言。 学生的精彩发言,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课后我及时的将学生的发言记在“ 课后记 ”中。它促使我进一步认识到了:现代教师角色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韩愈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了,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与学生彼此平等的沟通的对象。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激发者、引导者、指导者。教师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个性化学 习、体验的时间和空间,搭建一个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老师对话、学生与作者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平台,发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体验作者的情感,感悟作品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互评 教师很重视运用课外资料进行情境创设,而且很有特色。  这节课的情境创设很有创意,可以看成是二次创作。确实起了导入的作用,但是,其作用却不仅仅是导入,而是让学生进入一种更直观、更形象的情境中,更好地去了解作者,感受人物的思想和情感。 除此之外,这节课一个亮点是学生反复朗诵。在这优美的音乐声中,让学生投身文本的意境之中,诱导他们通过心理活动设身处地的构思,以获得鲜明生动的意象感觉。从这个意义上说,音乐背景也是一种情境。这就体现了教师工作的创造性和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体现教师的用心,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二、问题提出 在问题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目的是更好地提出问题,在情境中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感受情感的熏陶。由此,提出问题的根据是:一课程标准或教学任务;二是体现语文学科特点,即文本教学或语言教学;三是学生的基本程度或求知要求。而提出问题的方向是:紧扣文本,从细节切入;富有思考性;有利于情感的培养。细节是天使,也是魔鬼,这在语文教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课题渗透课教案及议课记录《记承天寺夜游》】相关文章:

记承天寺夜游作文02-06

评课议课记录11-28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04-02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设计02-23

记承天寺夜游改写作文(精选23篇)09-19

记承天寺夜游沪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14

评课、议课,反思、成长04-28

观课议课学习心得01-09

观课议课心得体会02-21

观课议课心得体会04-05